condensate是什么意思:山水成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39:50

鸟瞰都江堰

玄家宫殿清幽里

林间清泉石上流

山中道士抱琴归
成都山水,何处最好?
要说好山水,那就太多了。不过若排第一,当然首推都江堰——如同西湖之于杭州,长城之于北京。余秋雨甚至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而联合国也已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戴在了都江堰头上。
同获殊荣的,还有一座山——青城山。此山也是非同寻常,中国道教始祖张陵(民间称做张天师的),就曾在此处传道修炼。山以道名,道以山居,这是常理,然而,青城还独据“天下幽”的美誉,这是同盟会元老吴稚晖的考语,世人也就认了,可有道是“无山不幽”,青城山有什么特别,能把这共性的特点独自标榜在身呢?
成都山水,还有很多,且让我们先从同获联合国殊荣的这一山一水着笔吧!
山水的秘密
■都江堰巧打“太极拳”
站到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鱼嘴”上,看着滚滚岷江水,记者脑中问号油然而生。
一江大水,打着旋涡、翻着浪花,气势汹汹,奔腾而来。这可是刚刚冲出雪山怀抱、急急如同脱缰野马般的岷江水呀!一道没有堤坝的古堰,如何抵挡奔流的巨力?
欲知眼前事,须问当地人。
记者找到一位在都江堰景区工作的小伙子,名叫石磊。他打小在这里长大,半开玩笑半夸口:江底沙石,江畔鸟雀,没有我不熟悉的!——听了记者的疑惑,石磊只有一句答语:
“都江堰会打太极拳呀!”
记者一头雾水,更加不得要领:抵挡洪水跟太极拳,这个,这个,差得远了吧?有啥子关系?
石磊笑了:“你说挡洪水?我倒要问你,又何必挡呢?”
噢?愿闻其详!
“会打太极拳的都知道:一股大力袭来,得分散力量、须以柔克刚——都江堰使的就是这两招。”
“怎么分散力量呢?趁江水刚转过一个弯,在江心修一道鱼嘴堤。这堤不为挡水,而为分水。好比一把剑,不是用剑身抵挡水势,而是用剑尖冲着水流,把江水一分为二,分隔成内外两江,外江是原始河床,内江则引流灌溉;在通往灌区的宝瓶口处,用同样方法,再分成两条。如此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又成八,八则十六……一直分将下去。力分则弱,分而又分,江变为渠,洪水哪里还张狂得起来!”
“如何以柔克刚呢?江水下雪山,其势惊地天。鱼嘴即便是‘剑尖’,硬扛也要完!那就用柔劲儿:做堰的物件是竹编的篮子再盛上大鹅卵石,竹子坚韧有弹性,卵石光滑而有棱,既能分力,又不受力,这就叫‘四两拨千斤’!”
“此外,飞沙堰的设计更巧:它做得特别低,就比内江河床高过2米多点,如果内江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多余的水就会自动溢出飞沙堰,流到外江去。如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崩溃,引大量江水顺外江而下。”
原来如此!那再请问,它又是如何不用堤坝就能自动调节水量的呢?
这也难不倒石磊:“这里边有一个‘弯道原理’。有弯道,才能实现自动调水。枯水季节,水流速慢,水就沿河道自然走势走。内江河床低,六成水便引进内江,四成水顺外江流走;洪水季节,水速惊人,弯道处反射力大,水便直冲向外江,再加上外江河床宽,它就把六成水引走,只留四成流向内江。”
如此精密计算,如此周到考虑,记者不禁慨叹:果然巧夺天工!
石磊又笑了:“所以,同时代的灵渠作用已非、郑国渠早成遗址,可都江堰依然‘青春永驻’。虽然鱼嘴现在改用水泥了,现代治水材料技术也补充进来了,但治水的灵魂不变、分洪的原则依然——我敢肯定,都江堰就是再过两千年,也不会老!”
■青城山独擅“道”与“幽”
站在都江堰宝瓶口看水,果然另幅模样。其威势荡然无存,沿预定轨道前行,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听话得很。听话的水则让记者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语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印证了成都市旅游局局长杨小英的建议:想知道道教为什么发祥于青城山吗?先到宝瓶口看水去,水会告诉你的!
道教的发祥,跟治水有什么联系呢?有学者认为,对水心怀敬畏,顺其势引导之,而非逆其势抗堵之,是关于“道”较早的思考。还有人说,“道”原初的含义就是“导”,即疏导,由此又慢慢延伸至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之“道”。
道教的法则,日夜流淌在都江堰里。顺水势而寻觅驾御之法,因山势而开凿入水口,这是“道法自然”;不筑坝挡水,使自然听话,这是“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与之争”。
道教的发祥,跟巴蜀文化也有关系。道教祖师张陵入蜀创“五斗米”教前,巴蜀文化中就已经有了古蜀甚至氐羌之巫鬼、神仙方术、《易经》学等内容,这些都被后来的道教所吸收。
由此可见,道教在身处巴蜀、濒临都江堰的青城山发祥并发扬光大,并非偶然。
“道”字已晓,“幽”尚不知——青城山以“天下幽”作为自己的招牌,又有什么讲究呢?有道是“无山不幽”,青城山特别在哪里?
记者实地探访,再请教当地学者,寻得这么几条理由:
其一,幽清。
青城山上,树木葱郁,常绿树种繁多,岁寒不凋,青翠满眼。据说,因满山青色高低成城,故得名“青城”。物种繁茂,加上气候条件好,无雨而自湿,无风而自凉,实在清幽得很。
其二,幽玄。
深幽青碧的自然环境,与清净无为的道教宗旨相合,不闻红尘杂声,清中有寂。满山道观,到处钟磬熏染;风动木叶,唯余天籁之音,让人怎不生出尘之想!
其三,幽深。
青城山不高,山势不险峻,只是邛崃山脉的余脉,但它深邃盘旋,别有洞天。
其四,幽香。
记者走在山道上,满山满坡的竹叶兰和不知名的杂花竞相开放,端的暗香袭人呢!
幽得这么有特点,并且占齐这么多幽,难怪杜甫做诗说:“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难怪同盟会元老吴稚晖点评,“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不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亦非多事……”难怪老舍先生在《青蓉略记》中对它如此推崇——“它‘青’,青得出奇,它不像深山老峪中那种老松凝碧的深绿,也不像北方山上的那种东一块西一块的绿,它的青色是包住了全山,没有露着山骨的地方……当这个青色在你周围,你便觉出一种恬静,一种说不出,也无须说出的舒适。假若你非去形容一下不可呢,你自然的只会找到一个字——幽。”
一字遂为定评。
山水的魅力
山水谜团,渐次揭开。然而,游览山水,毕竟不是猜灯谜,更非做研究,这一山一水,对于游人而言,究竟有些什么独特的魅力呢?
山水的魅力,首先在其影响力。
关于都江堰影响力的记载,可谓车载斗量。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华阳国志》中的文字。
——“水利带来富足。长期的富足,则塑造了成都人崇尚安逸、休闲的集体性格。”这是成都市旅游局局长的评价。
——“远有秦统一六国,近有抗日战争,都是在都江堰保障下,四川才能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没有这条堰,中国的面貌恐怕大不一样哩!”这是学者略带夸张的考评。
——“高超的技术和科学精神,是世界水文治理和水利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外国专家中肯的评价。
至于青城山,其影响力则主要在于道。发源于此的道教,曾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在精神气质。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道教还发展成为东南亚重要教派之一,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正是因为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联合国将它们双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水的魅力,还在于它独特的精神气质。
一是顺应自然、谋求物我和谐的精神。
先说一次过桥经历。
都江堰上,有座有名的索桥,名叫安澜桥。桥头有警示牌:行人尽量不要使桥身摇晃,以免发生危险!记者上去后,站立不稳、迈不开步。景区工作人员见我狼狈,授以过桥之法:“当桥向右摆,你顺势迈右脚向右;桥摆向左,你再顺势迈左脚向左。”我照方抓药,嘿!果然安稳,甚至可以快步如风呢!
再说一幅天然画图。
从鱼嘴望去,岷江一撇一捺被分开,恰好是个大写的“人”字。“人”在自然中,自然与“人”奇妙而雄浑地和谐在堰口。
这有意味的过桥方法、象征性的天然画图,不由引发了记者的思考
自然之力,至伟至大。我们最好先顺应它,然后再顺势驾御它。顺应与驾御并存,人与自然才能相看两不厌。我们年幼时,力量有限,态度自然谦恭,不得不因势利导,这才创造了奇迹;可当人类掌握了现代文明工具后,力量大了,便生小视自然之心,技术高了,动辄粗暴改天换地,不注意什么顺势不顺势、和谐不和谐。精巧的智慧、谦恭的态度已被粗暴的蛮力抹去,自然和人也由亲密无间变成水火不容……
站在堰上,亲身体会此种和谐之妙处,怎能不深深反思?
二是放下物欲,体味散淡洒脱的境界。
山深林密,水清风凉,自古,自然景观就能使人精神一爽,从劳碌中解放出来,得到放松和休息。“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也不必多说。
此处山水更能减轻凡尘、使人“放下”的地方,还在于它的“道”。
青城山上,有名道观有13处之多,只要你愿意,就可以随意走进某道观,观中往往会有客房,价格一晚上50元到380元不等。喝杯道家绿茶,吃点山中野味,观中住上一宿,清净滋味,实在悠长。
记者曾寄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窗外一树芭蕉肥大,倒有两人多高,似乎是从韩愈的诗中移来的。好鸟相呼,远山如墨,好似住进了一幅山水画里。
道因人传。山上的道长对养生、个人涵养的培育都很有心得。跟道长做一番长谈,收获也不小。
记者问天师洞的当家道人唐诚青:一般老百姓不可能天天面山而居,而是处在纷杂的事务中,那么,如何保持一种清凉之心呢?
道长沉吟了一下,徐徐说:一是要有不争心,二是顺其自然。
“好比咱们现在在山上散步。报纸上说,登山也有弊,会造成某些部位的伤损。有些人或许会,我就不会。为什么?因为我不把它当成干活、当成竞赛,不把自己当成运动员。就像我们现在,想走便走一阵,累了便站一会,怎么会有问题?”
那,不争、无为、顺其自然,是否会造成不思进取呢?
道长笑了:“出家人也不能跟社会隔离,更何况你们俗家人呢?”道长使用手机,观中有数码相机,他除了任中国道教协会的副会长外,还是一名参政议政的全国政协委员。“我每日除了修道的功课,还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修道和回报社会并不矛盾。”
看来,我们红尘中人在进取拼搏的同时,多少也应该有些道的精神呢。
景色绝佳,并且在游历绝佳景色后,还能唤起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咀嚼如何对待物欲、对待进取,这趟游览,不是很意味深长么?
山水的滋养
来了才知道,山水固然好,山水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寻访的呢!
比如,传说中的神仙。
神仙神仙,严格说,神跟仙可不一样。神在世界文化范围内都普遍存在,古希腊有、古埃及也有;但仙,似乎是一个中国独有的异数。它介于神与鬼之间,带有自由、散淡的品格,过着快活、无忧的生活。
当然,真正的神仙是没有的。但是,带有某种神仙气味的人,此地却有不少。
咱们先说“神”,如何?
都江堰边一方庙宇,名叫二王庙,供奉着治水造堰的秦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在此地,这位治水英雄早就成了川人心目中的神。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座神庙与别处不同:一边是香火缭绕,秦代治水英雄化身为神;一边字体斗大,科学治水口诀朗朗在墙。科学和神灵在这里奇特地交汇。神灵与民生相关,颇具人的气味;口诀经实践检验,似有某种神性。
其实,李冰可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那个时代,他又不懂什么弯道原理,又没有现成的资料、公式甚至经验,能做这么伟大的工程,那是一遍遍实验出来的!据说,他为考察建鱼嘴的地点,走遍整条岷江,为时整整两年!这鱼嘴,前一点不行,后一点不可,就必须在这个恰好的点上——找出点来也好,实验出办法也好,可真不容易!
所谓神,无非人造。古人造神,常常是将一种力量或者精神进行人格化。比如汹涌的江水,往往被塑造成一条恶龙;能伏龙的英雄,被神话便不足为奇。化身为牛、深夜抗洪固然有太多想象,但这种殒身不恤、勇于担承的精神,却是真正存在、并值得膜拜的。这位科学家郡守,势必与门前江水一起走进永恒。
说完“神”,再说“仙”。
人们形容一种潇洒的生命状态,常用一句古文:宛然神仙中人。严格说,这词里“仙”的意味更浓些。山中的道士,应该最接近这种“神仙中人”罢。
别的不说,单说一段深夜奇遇吧!
记者夜宿青城,起来步月,山间似乎有二胡声隐隐传来。寻声走到一处偏殿,扣门相见,操琴者是一位身着道袍的年轻人,30岁上下,名叫王崇文。问他为何深夜鸣琴,他说,白天怕扰人。山中道士们原来有个自己的乐队,置办了乐器,请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来教。目的不是表演,是通过它来修道。现在乐队解散了,道士们怀抱乐器,各回自己观中。于是,或在深夜清宵,或于白云深处,每每能听到琴音箫韵。
告别王崇文出来,殿后果然隐隐有古筝声音,当是他的同好了。这种自然风雅,不是神仙风度么?
早在1977年,青城道士张孔山传谱的古琴曲《流水》就被美国录入镀金唱片,由“旅行者二号”太空飞船带入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寻觅人类知音。——此曲已经天上有,非仙乐而何?
山上山下,还有一些从你我身边走出的“一日神仙”和“11个半月的神仙”呢!
有一位58岁的游客,名叫戢祖建,是四川某皮业公司的董事长,与记者一道,也寄宿观中。他说话风趣:“问我为何来?来做一日仙!”
他解释说:我这个人呐,吃,不过三两米;睡,不过一张床。埋头只知赚钱,意义究竟何在呢?长此以往,我就要不是我了!到观中喝杯茶,住一晚,沉淀沉淀,好放下些尘心。“了却世间凡心事,欲学老君驾白云”!这是他在山路上有所感悟而吟成的诗句。
“11个半月的神仙”怎么讲呢?
原来,有许多成都市民,不愿在城中居住,到山麓租房而居。还有好多人在山麓买房子。太阳出来,种种菜、喂喂鸡、爬爬山,不亦乐乎;太阳落山,泡泡茶,打打麻将,又是“宛如神仙中人”。
我随意走进青城后山一处村落,在一处屋角野花葱郁的小院,碰上了这么一对夫妻。男的叫杨开明,52岁;女的叫郑兰英,55岁,两位正在田里垒鸡圈,旁边是他们自己种的菜,身后是隐隐青山,一只英国腊肠狗跑来跑去。
“问我原来做什么工作?哈哈,我是个经理呢!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不论在区里还是成都市,我都是有名的女能人!”郑兰英说。
那您怎么跑到山脚垒起鸡圈来了?
“我想多活10年呀!”
年轻时候工作很拼命,老了,一些病症就出现了。郑兰英有很严重的咽炎,一年要输三次液,最贵的进口消炎药都用上了,总无济于事,每天晚上都得含着药睡,从来不敢高声说话。居山一年,药也不用含了,说话也恢复当年的大嗓门了,病症把她遗忘了!
如今,他们夫妻俩的日常安排是:早晨起来爬山锻炼;中午自己做饭吃,吃的都是村子里种的菜,方便又绿色;下午约上村民两三,打打小麻将。一年12个月,除了过年回去住半个月,剩下11个半月都在这儿。夫妻俩租了两间房,一租就是30年。村里民风淳朴,村民们都厚道,小院常年不上锁,深夜不闭户。
在另一家农户,我碰上了正在打麻将的李华君。她今年68岁,退休前是个公务员。她在村里租了15年的房子。“像您这样的成都人多么?”我问。
“多呀!成都人多,也有重庆人。怕有好几十户!”
有年轻人么?
“也有啊,周末来住住,爬爬山,平时在城里上班,也不麻烦。”
15年需要多少钱呢?
“我租得早,总共下来不到两万元。现在可能贵些,但也就三五万元而已。一般工薪阶层没问题的,每年都可以来当11个半月的神仙!”
神仙虽不曾有,然而,有个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心,也就是陆地神仙了。
都江堰、青城山,离成都不过一小时车程,真真是陶渊明笔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地界。站在此处,往上看,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白雪皑皑,人迹罕至;往下看,川西平原,稻菽千顷,高楼万幢,红尘滚滚。正好是既清净,又不孤绝,既能给自己营造一个狗吠深巷、鸡鸣树巅的桃花源,又不至于太远离现代都市。
山水成都,成都山水。走遍中国,大概再也找不到一个如此清闲安逸的地方了。
成都山水,当然不仅仅是都江堰、青城山。以山而言,市西大邑县境内,有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西岭雪山,最高海拔达5300多米,集林海雪原、险峰怪石、奇花异树、珍禽稀兽、激流飞瀑于一体,冬可滑雪,夏可滑草,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而市东则有横卧逶迤的龙泉山,山虽不高,果木繁多,一到春天,满眼桃花梨花,一片锦绣,自然是农家乐的必选场所。再说那川西坝子,绿意幽幽竹林深处,一团团,一簇簇,不时传来咿呀人声,冒起缕缕炊烟。这就是中华大地独一无二的农居景致——“川西林盘”。林盘由林园、宅院和外围耕地组成,宅院隐于林丛中,绿水绕着竹林走。成都全市,有9万个林盘,恰似9万颗珍珠,镶嵌在巨大的绿地毯上,煞是惹人喜爱……
人说,好山好水是滋养人的。又说,成都妹子好漂亮哟——这,大概都与成都山水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