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到哈尔滨搬家公司:1941年的苏德战争潜力简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2:34:25

1941年的苏德战争潜力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北非.亚太等多个战场共同构成的,而东欧战场无疑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因此对其中最关键的苏德两国的战争潜力加以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民族间,国家间,国家集团或利益集团间斗争的最高形势,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斗争。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不只是简单的战斗的胜败而包含着更多其他的因素。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德的战争潜力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军事实力

■兵力:

在兵力动员能力上苏联相对德国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不只是因为苏联人口远远超过他潜在的敌人(苏联人口约1.67亿,德国人口约0.68亿)更因为苏联从1939年开始实行的《普通义务兵法》至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军的动员体制已日趋完善,正规军多达420万。而军事学校网络的建立,指挥干部能力的提高及军衔制的实施使得庞大的苏军指令的传输更加快捷,效率更加高效,指挥更加灵活。另外正是由于充足的兵员与完善的动员体制使苏军在战争初期遭到几乎毁灭性的打击后仍能使巨大的兵员缺口迅速得到补充。而军事工业能力的迅速增强使苏军的技术装备及机械化水平得以迅速的提高逐渐摆脱了历史上沙俄军队庞大而落后的传统形象。此时的苏军拥有多达1.05万辆以上的坦克虽然性能优秀的T-34中型坦克与KV-1/2重型坦克仅仅装备了约1,800辆但与当时的德军主力坦克相比在质量上仍占有绝对优势。(详见表一)此外苏军还装备有约1.77万架军用飞机,及约8.2000万门各类火炮。 

同样,德国也同样拥有一只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1939年-1941年德军在西欧大陆一系列的胜利不但使其部队及参谋系统获得了丰富的的实战经验而且为其军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仅仅用法国武器德军就为其装备了多达88个师。德军强大而高效的动员体制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德军不只是拥有大量现役的正规军还拥有大量的青年准军事组织。很多男孩在成年之前就开始接受军事训练,并且帝国劳工部也强制公民劳动。行军,演习,军纪培养,武器训练,军事化系统的生活成为了德国男子成长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德军在短短数年里规模成几何数的增长。到1941年战争爆发前为止仅仅部署在东线的德军就高达181个师20个旅,共约550万人,要知道即便是1939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军也仅仅拥有共约73万兵力的52个现役师!同样,在经过对西欧的“闪击”后德军在技术装备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仅部署在东线的德军部队就装备有4300辆坦克,约4.7万门各类火炮,4980架飞机及192艘舰艇。

表一 .

苏军 德军

T-34/76 KV-1 KV-2 PzKpfwⅢ PzKpfwⅣ

车重(吨) 28 48 57 19 20.3

火炮口径(毫米) 7632 76.2 152 50 75

装甲厚度(毫米) 60-100 110-120 35-100 10-50 20-80

最大速度(小时/公里) 53 34 26.52 40

■战略部署:

通过大量情报的分析及对形势缜密的研究,苏军总参谋部判断德军的主攻方向很可能是基辅方向。为抵御德国法西斯的入侵苏军总参部决定将主力集结于西南方向。然而苏军高层错误的认为战争的初期会象一战时那样双方先在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的交战,然后主力再逐次缓慢展开进行决战。苏军计划先以较小规模的边境部队对德军入侵部队进行牵制与阻击,待主力完全展开后遂进行反击,将战火引向敌境。因此苏军于1941年春开始从内地军区紧急动员和抽调若干集团军用于加强西线的防御力量。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及苏联境内较差的路况,至战争爆发时实际上仅有少数几个兵团到达指定集结地域。连同原边防部队共有约170个师2个旅共268万人,1540架军用飞机,1800辆坦克,3.4万门火炮集结完毕。其分布于宽达4500公里,纵深400公里的广大地域,共编成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西部特别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等5个军区(详见表二)然而防御纵深明显不足的苏军第一梯队师的防御正面却宽达60-100公里,这就使得苏军在边境部署的大量部队很容易遭到深通闪击战精髓德军的突破。而防线一旦遭到突破便难以再组织其有效的防御,致使战争初期大量苏军部队遭到突破并被分隔包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与陆军相比苏联空军的损失更加的惨重,由于战争爆发前夕有大量的边境机场正在进行施工使得苏军飞机过于集中且难以迅速展开,使其在德军的首轮轰炸中就损失了多达1200架的飞机,其中的800架甚至尚未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场上。另外许多重镇,通讯设施,交通枢纽,指挥系统也遭到猛烈的轰炸,使边境军区的指挥陷入瘫痪,很多部队出现了混乱。苏军高层错误的判断及防御思想使战争前期的苏军陷入了空前的窘境,几乎毁灭。可见战略思想的正确与否对战争的进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苏联无疑是纳粹德国征服世界的最大阻碍,德国对苏联入侵的计划可谓蓄谋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希特勒的“名著”《我的奋斗》一书。而入侵苏联计划形成的标志正是希特勒于1940年12月28日发布的第21号训令,正式确定为“巴巴罗撒”的侵苏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在与英国的战争结束前集结大量装甲,摩托化部队在航空兵的掩护下对对苏军实施“闪击”分隔歼灭苏军边境主力,而后向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等苏联重镇方向发起高速度,大纵深的向心突击,最终在1941年冬季前彻底击败苏联。为实现其战略企图德军在东线共集结了181个师20个旅,公约550万人,4300辆坦克,4.7万门火炮,4980架飞机及192艘舰艇的庞大军队。并根据其攻击方向构建了“北方”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等三个集团军群并且“北方”集团军群还能得到德挪威集团军,芬兰东南集团军,卡累利阿集团军共21个师3个旅德配合。

表二

列宁格勒军区 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 西部特别军区 基辅特别军区 敖德萨军区

下辖部队 第7.14.23集团军共21个师1个旅 第8.11.27集团军共25个共师一个旅 第3.4.10.13集团军共44个师 第5.6.12.26集团军共58个师 第9集团军独立第9军共22个师

司令员 波波夫中将 库兹涅佐夫上将 巴甫洛夫大将 吉尔波诺斯上将 切列维钦科中将

任务 掩护苏芬国境雷巴奇半岛至芬兰湾一线 掩护苏联与东普鲁士边境 掩护立陶宛南端至乌克兰北端国境线 掩护多玛切夫至利朴卡纳的国境线 掩护苏罗边境防守克里木 :

防御宽度 正面1200公里 300公里 450公里 820公里 450公里


■作战理论思想:

“兵贵神速”不论是亚历山大麾下的重装骑兵,中世纪的板甲骑士,还是成吉思汗横扫欧亚的铁骑兵团,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敌实施迅速,猛烈,毁灭性的打击是历代军事家们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自一战中坦克出现的那一刻起,这种集火力,防护,机动力于一体的奇妙武器就注定要给陆战方式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从此一种以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等装甲车辆为主要突击力量,并在航空部队密切配合下对敌纵深实施迅速,猛烈,狂风骤雨般打击的战术在以苏德为主的装甲大国指挥系统中逐渐确立。这就是“闪击战”!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年代包括英国的富勒,利德尔?哈特,法国的戴高乐在内的坦克理论家们就预见到坦克在下次的战争中将占据的重要地位。它将不再是协助步兵用来摧毁机枪火力点的,行动缓慢的移动堡垒,坦克应被赋予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作用。成为未来庞大的机械化军团的先锋,它将作为攻击之剑的锋利剑刃直刺敌人心脏!虽然早在1933年法军就用坦克组建了一个摩托化师,但在英法高层中占有统治地位的保守派们始终将坦克作为步兵进攻的附庸,因此在“闪击战”的母国这种先进而前卫的理论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在英法两国在绥靖政策与被动防御战略的泥潭中裹足不前的时候,他们的学生——苏,德却将“闪击战”理论发扬光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苏军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苏军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华西列夫斯基,朱可夫,马利诺夫斯基等将领正是这一理论的忠实主持者。30年代初,图哈切夫斯基,特里安达洛夫等著名军事理论家首先在苏联提出了大纵深战役理论,军事理论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对华西列夫斯基等苏军将领的军事理论的建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苏军已建立起强大的坦克装甲兵团成为世界上第一支机械化军队。在苏共十七大的阅兵式上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及航空兵首次取代了传统的步兵,炮兵,马拉野炮成为阅兵式上的主角这可视作机械化作战思想在苏军高层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标志。而1939年5月在远东中蒙边境进行的诺门坎战役中苏军坦克部队所表现出来的极其突出的,无法替代的作用使机械化战争理论在苏军指挥体系中最终得以确立。然而时隔不久,苏军统帅部根据坦克战权威巴甫洛夫的意见作出了解散机械化军的决定,虽然遭到朱可夫,沙波什尼科夫等人极力反对但仍于事无补,此举无疑是对在苏军指挥体系中刚刚建立起的机械化战争思想的沉重打击。此时从西班牙刚刚回国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的马利诺夫斯基在充分肯定坦克的积极作用,及其在现代战争中突破防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的同时,批驳认为不应在没有步兵协同的情况下大规模运用坦克作战的观点。马利诺夫斯基的观点对后来苏军重建在战争初期被击溃的机械化军起了重要的作用,并肯定了机械化战争思想的正确性,为该理论在苏军中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德国,对于闪击战理论的研究最早始于古德里安。从1922年开始掌管德军汽车兵时起,他就对当时兴起的摩托化部队的技术和战术使用问题,及未来机械化战争的战略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的研究。这时作为坦克战理论先驱的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对古德里安机械化战争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随着坦克综合战斗力的不断提高及航空部队在未来战争中重要作用的日益凸显使古德里安认识到以快速机动著称的机械化兵团在进攻中无与伦比的优势与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将坦克与航空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一种新的作战理论就此诞生,这就是——闪击战。与同是坦克战理论最早倡导者的法国人夏尔?戴高乐相比,古德里安是幸运的。作为德军最高统帅的希特勒并没有其他将领那样顽固守旧的军事思想,这多少源于其在一战中下士的身份及作为一线战斗人员对沉闷的战壕战本能的厌恶。但不管怎样他对麾下将领的信任并提供给他们得以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客观上推动了闪击战理论的形成。但作为一战胜利者的法军高层却在全新战术思想面前表现出令人愤怒的冷漠与固执,固步自封对军事技术.理论的不断发展视而不见,使“上一场战争胜利的经验成为下一场战争失败的教训”。如果说1939年的波兰战役只不过使德军闪击战理论的彩排,那么1940年的法国战役便宣告闪击战的大幕就此拉开。在包括坦克等技术装备均优于德军的情况下,骄傲的法国人却在3个月的时间内,在德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彻底崩溃。法军的失败就此向世人宣布以战壕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被动防御理论的彻底失败,并宣告全新的以机械化,装甲化兵团大规模突击为主要作战方式的闪击战理论在陆战中的统治地位就此确立。


■实战经验:

毫无疑问1939年在远东进行的诺门坎战役及次年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爆发的苏芬战争为苏军机械化战争理论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使得大战前的苏联避免了这些错误的再次发生。其中由当时住蒙苏军第一集团军级集群司令朱可夫所指挥的,在远东地区进行的诺门坎战役中坦克部队的出色表现不但展现了现代机械化军团的巨大威力与无可比拟的优势,更使得一颗日后战争中的“超级将星”就此冉冉升起。军事史学界更有人认为正是苏军机械化军团在诺门坎战役中展现出的巨大威力才使得日本最高统帅部打消了与德军东西夹击苏联的企图,使得莫斯科战役中苏军能够调集大量远东地区的苏军从而使苏军就此转向胜利。先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但至少说明这场战役对苏军影响使颇为巨大的。

如果说诺门坎战役带给苏军的是更多胜利的经验,那么苏芬战争给苏军带来的是更多的教训。虽然苏军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但由此带来的巨大伤亡和暴露出来的颇多问题却使得这场胜利所带来的荣誉暗然失色。1939年11月-1940年3月苏联出于自身的利益与安全对北欧国家芬兰发动战争,史称苏芬战争或冬季战争。苏军为此共集结了24个师54万人,坦克2400辆,大炮1980门,飞机近700架;而当面的芬军总兵力包括民兵、预备役约40万人,坦克约60辆、飞机100余架、火炮100余门,可见双方实力不可谓不悬殊,苏军本应轻松取胜。然而由于苏军轻敌自大,准备仓促,战术呆板,协同混乱,最根本是由于1936年以来苏联国内进行的“大清洗”运动使得大量苏军中高层将领遭到“清洗”苏军实际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场战争苏军伤亡约20万人(苏联称4.8万人),芬军损失6.8万余人(苏联统计约31万人)。苏军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损失竟如此惨重,甚至出现整师成建制被歼灭的情况使苏军高层认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并此后对苏军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为其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与苏军相比德军的战斗经验更加丰富。根据希特勒的战略计划德军在1939年与1940年于东西两线分别对波兰和法国发动了进攻。1939年9月1日集结在德波边境德德军62个师,160万人,坦克等装甲车辆3000余辆突然向波军发起了大举进攻。波军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83万军队被击溃,伤亡约20万,被俘约70万遭到彻底失败。波军的失败主观上是由于作战思想陈旧,武器装备落后,指挥不当,尤其是兵力配置不当将波军主力布置在边境线附近,造成一旦防线被突破就难以做到纵深防御纷纷遭到分隔包围,最终形成总溃败;客观上是由于德军强大的以坦克为主的装甲机械化部队,更因为德军先进的机械化战争理论——闪击战的巨大威力及德军较高的整体素质。

1940年5月德军以三个集团军群共140个师的兵力向法国发起了进攻。战斗以德军的大规模空袭拉开了序幕,德空军首先以3000架战机空袭了法军50个机场就此夺得了制空权。此时德军并未像法军预想的那样向正面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发起进攻,而是在航空兵的掩护下迅速通过荷兰,比利时等西欧小国巧妙的从侧翼快速迂回深入法国腹地。由于法军寄希望于德军向其准备充分的马其诺防线发起攻击,于是将其主力布置在法德边境,从而造成纵深的战略预备队力量极其薄弱无法应付突破防线深入腹地的德军。在德军凛冽的攻势面前法军惊惶失措,整场战争中法军行之有效的抵抗和反冲击屈指可数,绝大部分的法军部队缺乏经验,训练不足,指挥失当抵抗毫无力量并缺乏有效的方法。法军的失败不只是战略上的,同样也是战术上的,是法德两军包括从士兵到指挥系统,再到作战思想的综合素质的巨大差距。5月13.14日德军强渡默兹河,当面负责防御的法军55师自行瓦解,随后整个前线开始出现总崩溃的迹象;15日德军装甲师已全部渡过默兹河并在巩固登陆场的同时给与法第一装甲师以毁灭性打击,在色当方向形成了突破;20日40余万英法联军被德军驱赶到多佛尔海峡边狭小的敦刻尔克地区遭到合围;22日在主力被歼,抵抗无望且意大利参战以32个师向法军发起攻击的情况下以贝当为首的法国卖国贼集团签署了投降书,包括巴黎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沦陷,法国只在东南小城维希保留傀儡政权。至此法国全面战败。

1940年的德法战争可以说是德军闪击战的辉煌顶峰。德军在与法军兵力及技术装备相当的情况下依靠先进的作战思想予法军以快速,致命的打击,迅速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基本消除了西欧甚至是整个欧洲大陆对德国的威胁。为其后对英和对苏作战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实力 /

■工业能力: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及其后多年内战的影响苏联经济水平严重衰退,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危机。 :

1924年1月21日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斯大林代表苏共中央提出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设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使苏联成为在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的工业国的意见并通过。这就决定了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它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这与当时苏联面临资本主义世界包围,封锁,威胁是分不开的,这就为日后的苏德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

1928年起,苏联开始进行以五年为周期的计划经济建设。在顺利进行的两个五年计划中(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止)苏联建立起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工业的发展及其迅速,成就及其突出。其中重工业发展尤为突出,其资产增长了18倍,比轻工业快2倍,比农业快14倍.在重工业上的投资占了总投资的30%以上.工业发展增长了10.7倍,年均增幅18%,其中重工业为22%.生铁产量1450万吨,钢产量1770万吨,钢材产量1300万吨,煤产量12800万吨,总发电量362亿度,工业总产值达951亿卢布,占工农业总产值77%以上。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我们知道现代战争中后勤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只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才能使战争中武器,弹药等的巨大消耗得到及时补充。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尤其是重工业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使得苏联在苏德战争中面临巨大战争消耗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强大的供应,为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因为盲目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供求矛盾尖锐等多种原因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首先从美国爆发,而后席卷了包括德国在内的绝大部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受到尤其严重的冲击,经济萧条,社会动荡工业衰退,政府威望扫地。这时打着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旗号的希特勒于1933年初上台出任总理。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德国开始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量修建与军事相关的高速公路,飞机场,兵营等大型工程,从此德国的经济开始转入战争轨道,1933年7月纳粹命令一切工业组织都要成立辛迪加,以便控制国内市场和价格。并在经济部门实行“领袖原则“

1932-1938年,德生铁产量由390万吨提高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升至2320万吨。1934年初德国国防工作委员会批准了动员24万家工厂供应战争订货的计划。1933-1938年,德国新建300多家兵工厂,其中包括55家飞机场、40家汽车坦克厂、70家化工厂、15家造船厂和80家火炮厂。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德国工业兵力已达世界第三,仅次于美苏。至1941年2月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本土及占领区钢产量3180万吨、石油480万吨、煤炭4.39亿吨,此时德国工业基础超过苏联50%以上。



■农业能力: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并逐步消除私有制在农业领域仅存的一丝痕迹,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在合作劳动的基础上,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起来,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形式。”开始在广大农村推行社会主义的新农业制度,建立“集体农庄”。然而成效并不显著到1928年底也仅有6.5万个农业合作社,3.3万个集体农庄建立起来,联合的农户仅占1.7%。 于是1929年4月,联共(布)第16次代表大会决议提出了“加速整村、整乡集体化的措施。同年5月苏共中央由通过了《关于大力支持整村、整乡集体化决议》经过七年至1934年“集体农庄化运动”基本实现。截至1934年7月1日集体农庄已达23.3万个,农户1572万户,占71.4%集体播种面积已达

这场运动使得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大加强至1937年农村中等马力拖拉机达56.1万台,联合收割机12.9万台,载重汽车14.6万辆,机械动力占农业播种面积54%,机械收割面积占44%,可见苏联农业机械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得水平。

但是这场明显带有左倾冒进色彩得运动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许多弊端,出现了违背农民意愿,强行集体化农民住房、家畜等私有财产,禁止农产品贸易等现象,。这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在农村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种局面直到1930年3月1日《农业劳动组织合作示范章程》颁布后才有了一定的缓解。

普遍观点认为作为工业国的纳粹德国农业的地位无足轻重,事实上由于农业在国家经济,国家安全上所处得重要地位因此自纳粹上台伊始便非常注重农业的发展。

鉴于一战时德国粮食短缺的教训,纳粹特别注意粮食的自己自足。因此,纳粹将农业政策作为仅次于就业政策和发展德国工业军事潜力的第三重要政策就不足为奇了。纳粹还特别注意稳定农村建立一些贯彻纳粹土地使用和一般社会政策的团体并颁布稳定世袭农场的特别继承法。通过这些手段纳粹德国的农业自给率由1932年的75%提高到1937年的81%。 为了能更好的加快农业发展以便在战争与封锁时期能够保证国内的自己自足并将忠诚的农民迁往边陲加强德国的军事地位纳粹还在1933年9月29日颁布法令成立“世袭农场”或自耕地。这些农场是不可转让,不能抵押的大小不得超过125公顷并且只有纯粹德国血统的公民才能获得。对于自1934年“生产战”以来农业劳工日益短缺的问题纳粹采取了种种手段轻则威逼利诱,重则强迫普通市民作农业工人。如在1934年5月15日颁布法令规定在农村工作三年以上者不得在城市找工作,违者严惩;1935年5月后又规定青年必须参加“劳动服务”还派有农作经验的青年到农场作“助手”“帮工”。

通过以上这些手段纳粹德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在二战爆发前基本达到了能保障自己自足的程度,为德国的侵略战争奠定了基础。


■财政能力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苏联的财政实力也日益雄厚。从1928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的工业水平就开始得以显著提高。而到1938年“二五”计划完成时新建成的工业企业高达4500个,工业产值增加了1.2倍1928年-1941年苏联工业投资累计高达1850亿卢布。高投入必定带来高产出1932年苏联的财政收入是1913年的2.17倍。GNP(国民生产总值)高达455亿卢布,第二个五年计划GNP高达4105亿卢布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4倍多。 表三

国家 人口(万人) 人均收入(美元)

法国 4160 248

英国 4769 418

波兰 3466 92 

德国 6842 487

意大利 4377 157

日本 7059 81

美国 12982 520

苏联 16730 188 

表三为1938年苏美等9国的人口数及人均收入(资料出自美国CNN人类文明全记录)。不论数据准确与否苏联的财政水平至少已超过一般发达国家,这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使经济尽快转入战争轨道,并提高财政收入,从1933年7月起在整个扩军过程中德中央财政只负担全部军事开支的2/3。为此纳粹除没收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国家公敌”上百亿马克外还动用一切手段从金融、社会公共保险等领域大肆剥削,并通过削减福利开支,强行发行国库券、特种汇票、税票等手段对国民财产大肆掠夺。这些举措使1938年德国财政收入达330亿美元(以当时汇率)为即将进行的侵略战争打下了坚定的财政基础。


三、治运动及外交成果

在战争爆发前的这段时间里苏联的政治运动以肃反运动和“大清洗”为主要代表。“大清洗”一词源于罗伯特?糠奎斯特《大清洗》一书。时间的界定上史学界也存在着诸多分歧,比较主流的观点倾向于1934年末基洛夫遇刺到1938年底结束。

1934年12月1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刺。事发当晚斯大林等苏共中央领导亲赴事发地,由斯大林亲自主持了审判,凶手列昂尼德?尼古拉耶夫被处以极刑。事情并未就此终结,由于斯大林个人崇拜风气的盛行及斯大林对国内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以他为首的苏共中央发动了肃反运动并导致了其扩大化。大批无辜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以至于普通的干部群众也被加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到“清洗”。其中后果之惨重,影响之深远又以对苏军干部的“清洗”为最。

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上半年包括国内战争时期著名将领加尔卡维,士罗夫斯基,加?德?加伊,萨不林,施米特等人遭到逮捕。1937年6月图哈切夫斯基,亚基尔,乌博列维奇,费尔德曼,科尔克等将领在简短的审讯后被迅速处决。

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在苏军中的“大清洗”运动达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从苏国防委员会、工农红军政治部直至师、团级主要领导都遭到了“清洗”。其中有5名元帅中的3名;4名一级指挥员中的3名;全部12名二级指挥员;67名军级指挥员中的60名;199名师长中的136名;397名旅长中的221名;全部2名一级舰队指挥员;15名二级舰队指挥员中的9名;全部2名一级集团军政委;28名军级政委的25名;97名师级政委中的79名;36名旅级政委中的35名.中下级军官也损失惨重。 随着大量优秀军官的消逝,国内战争中积累的丰富的实战经验与多年来建立起的稳定成熟的指挥体系也随之消逝和瓦解,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巨大损失与“大清洗”给苏军战斗力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自1935年上半年到1940年上半年苏联的外交成果主要体现在与其周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上。

1935年5月苏联首先与法国签订了《苏发互助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一国遭到外敌入侵另一方应立即支援;1935年5月16日又与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苏捷互助条约》但规定只有在法国对被入侵国援助时缔约双方才给与援助;1940年3月12日《苏分和约》签订苏联取得卡累利阿地峡及维堡等地并以年租800万芬兰马克取得以维堡等地,并以年租金800万芬兰马克取得汉科半岛及邻近岛屿的30年租借权;1940年9月28日,10月5日,10月10日苏联分别与与爱沙尼亚,拉托维亚和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签定了"互助条约"7月12日将三国强行并入苏联;同年6月26日,苏向罗马尼亚提出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地区的最后通牒.罗于6月27日接受

1939年9月15日.苏联与日本《苏日停战协定》进而于1941年4月12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规定双方互不侵犯,在一方受到攻击时保持中立,苏联尊重“满洲国”主权而日本尊重“蒙古国”主权。

通过以上条约所取得的外交成果苏联不仅在战略形势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更为其战争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德国的政治运动可以概括为纳粹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统治与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两个方面。 +})E.a'7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扩大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萧条与不断动荡的社会形势软弱的魏玛政府显得更加无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魏玛政府一方面消减社会福利另一方面给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以巨额资助,企图依靠大资产阶级扭转经济形势。但事与愿违因为这是建立在牺牲广大中小资产阶级与工人、农民利益上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使得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纳粹党有了可乘之机,他们一方面利用混乱的社会形势及广大德国民众渴望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的心理进行大肆宣传积极扩张势力骗取广泛支持;一方面希特勒还极力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纳粹党向各个阶层都许下了承诺,向工人保证让他们分享权利,执政后消除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向农民们保证要给他们经济援助还要提高他们的地位。还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世界,犹太人、斯拉夫人这些劣等的民族都应该被消灭为优秀的民族腾出生存空间。这些花言巧语蒙蔽了很多德国中下层民众,1929-1933年,纳粹党员由15万猛增到近百万。

1932年夏,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纳粹开始在德国掌权。纳粹上台不久就制造了针对共产党的“国会纵火案”并进而取缔了纳粹党外的一切政党。1934年兴登堡总统去世后希特勒成了集总统、总理、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的国家元首,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正式建立。 至此纳粹加紧对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的控制,企图用纳粹党的理论思想钳制住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纳粹开始大肆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首先纳粹党禁止犹太人经商,接着不允许犹太人任国家公务员、教师、军人等职业,禁止犹太人与德意志任通婚纳粹冲锋队还经常冲砸犹太人商店。后来进一步将大批犹太无辜群众关进集中营大肆屠杀,犹太民族永远无法忘记的恐怖恶梦就此展开。

1936年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军队发动叛乱进攻由西班牙左派政党人民阵线领导的合法政府,西班牙内战爆发。在叛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德、意法西斯政府对叛军提供了包括共20军队及大量军火的军事援助,从而扭转了战局并最终颠覆了共和国政府,法西斯独裁统治在西班牙建立。这是德国在一战后第一次出兵海外就尝到了不小的甜头而英法软弱无能的绥靖态度更大大刺激了德国人的胃口为此后纳粹德国的一系列侵略扩张埋下了伏笔。 qQ&xc*?v

为了加强对外侵略的合作1936年德意秘密协定,缔结条约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不久为了继续麻痹英、法等国德国打着“反共”的旗号与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了该协定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建立。

1938年3月胃口大开的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又以捷克斯洛伐克境内苏台得地区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为借口提出了领土要求。面对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为了将德国的进攻矛头引向苏联于是打算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捷代表不在场德情况下于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签订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德“慕尼黑阴谋”第二年德国就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至此绥靖主义达到顶峰。

1939年8月,苏联出于对英法德不信任及自身安全德因素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r25_1>S8Q

通过以上政治和外交成果纳粹德国一方面巩固了后方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不但侵占了许多国家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还在欧洲创造对自身极为有利的战略格局为期其后的侵苏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