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川技术2017业绩:难病奇治-----朱进中 - 古今医著 - 中医资源 - 庆泩堂 - Powered b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18:50
难病奇治-----朱进中 橘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橘子 当前离线

UID
3193 
帖子
1048 
精华
积分
5867 
阅读权限
100 
在线时间
33 小时 

版主

1#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tT 发表于 2008-7-16 00:45 | 只看该作者

难病奇治-----朱进中

特别说明:文中的☆是打不出来的字,●是原稿看不清楚。中间个别打不出来
        ,有些用繁体代体,如“憹”代替“忄农”;有些用同意字代替,如“晃”代
        替“白光”等 ;有些其它字代替的用“☆”标注。有些原稿看不清的用“●”
        进行了标注。其它也可能还有自己输入的错别字,但很少很很少。有疑问的请
        查阅PDF格式。

难病奇治

朱进忠

        目 录
       

上篇   疑难疾病证治概述        9
第一章  疑难疾病从肝沦治的理论依据        9
第一节  肝在人体的重要性        9
第二节  疑难疾病病因病机与肝的关系        10
第三节  疑难疾病的症状表现与肝的关系        11
第四节  疑难疾病的治疗与治肝方法        12
第五节  疑难疾病和肝证的联系及辨治方法        14
第二章  疑难疾病常用的治疗方药        16
第一节  疏肝方药        17
一、疏肝药        17
(一)疏肝理气药        17
(二)疏肝破气药        19
二、疏肝方        19
(一)疏肝理气方        19
1.小柴胡汤        19
2.柴胡疏肝散        20
3.柴平汤        20
4.逍遥散        20
5.四逆香佛二花汤        21
6.半夏厚朴汤        21
7.四逆散        21
8.越鞠丸        21
9.当归芍药散        22
10.理气通淋煎        22
11.枳实桔芍汤        22
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22
13.橘核丸        22
14.苏神煎        23
15.咳嗽遗尿方        23
16.参苏饮        23
17.柴胡枳桔汤        23
(二)疏肝破气方        23
1.柴胡橘叶煎        23
2.丹鸡黄精汤        24
(三)舒肝降气方        24
1.四磨汤        24
2.沉香降气汤        24
3.四逆旋复瓜络汤        24
第二节  养肝方药        24
一、养肝药        25
(一)养肝阴药        25
(二)养肝血药        26
(三)阴阳双补药        26
二、养肝方        27
(一)养肝阴方        27
1.杞菊地黄丸        27
2.鸡肝汤        27
3.左归饮        27
4.一贯煎        28
5.加味一贯煎        28
6.独活补元饮        28
7.牢牙补肝降火饮        28
8.芪脉地黄汤        28
9.虎潜丸        29
10.滋水清肝饮        29
11.金刚丸        29
12.加减增液汤        29
13.龟龙通窍煎        29
14.大补阴丸        30
15.三甲复脉汤        30
16.救逆汤        30
(二)养肝血方        30
1.四物汤        30
2.胶艾四物汤        30
(三)阴阳双补方        31
1.地黄饮子        31
2.龟鹿二仙胶        31
3.右归丸        31
4.全鹿丸        32
5.加减黄芪鳖甲散        32
6.葛氏补髓丹        32
7.人参养荣汤        32
8.十四味建中汤        33
第三节  温肝方药        33
一、温肝药        33
(一)温散寒邪药        33
(二)补肝散寒药        34
二、温肝方        34
(一)温散寒邪方        34
1.吴茱萸汤        34
2.《局方》四七汤        34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杨        35
4.桂枝加桂汤        35
5.大黄附子汤        35
6.导气汤        35
7.椒桂汤        35
8.乌头桂枝汤        35
(二)补肝散寒方        36
1.温经汤        36
2.当归生姜羊肉汤        36
3.乌梅丸        36
4.暖肝煎        36
第四节  泻肝方药        36
一、泻肝药        37
(一)苦降泻火药        37
(二)舒肝泻火药        38
(三)养阴泻火药        38
二、泻肝方        39
(一)苦降泻火方        39
1.当归龙荟丸        39
2芎辛石膏汤        39
3.龙胆泻肝汤        39
4.泻青丸        39
5.左金丸        39
(二)疏肝泻火方        40
1.丹栀逍遥散        40
2.大柴胡汤        40
3.柴胡陷胸汤        40
4.柴芩温胆汤        40
6.右胁疼痛方        41
6,奔豚汤        41
7.竹皮大丸        41
(三)养阴泻火方        41
1.犀角地黄汤        41
2.青蒿鳖甲汤        42
3.清骨散        42
4.两地汤        42
第五节  平肝方药        42
一、平肝药        42
(一)平肝潜阳药        42
(二)平肝熄风药        43
二、平肝方        43
(一)平肝潜阳方        43
1.镇肝熄风汤        43
2.建瓴汤        44
(二)平肝熄风方        44
1.天麻钩藤饮        44
2.大定风珠        44
3.夏枯龙芪汤        44
4.羚羊钩藤汤        44
第六节  治肝风方药        45
一、治肝风药        45
(一)熄风解痉药        45
(二)化痰熄凤药        45
(三)疏风散寒解痉药        46
(四)疏风清热解痉药        46
(五)养血祛风药        46
(六)养阴柔肝熄风药        47
(七)平肝熄风药        47
二、治肝风方        47
(一)熄风解痉方        47
1.逐风汤        47
2.蜥蝎一味散        47
3.蜥蝎散        47
4.加减华佗愈风散        48
(二)化痰熄风方        48
1.眩晕方        48
2.定惊散        48
3.熄风通络汤        48
4.牵正散        48
5.资寿解语汤        48
(三)疏风散寒解瘟方        49
1.小续命汤        49
2.乌药顺气汤        49
3.候氏黑散        49
(四)疏风清热解疼方        49
1.桑菊僵蝉汤,        49
2.消风散        49
(五)养血祛风方        50
1.大秦艽汤        50
2.麻菊散        50
3.祛风地黄汤        50
4.丹参银翅饮        50
(六)养阴柔肝熄风方        50
(七)平肝熄风方        50
(八)清热熄风方        51
1.镇风汤        51
2.羚羊钩藤汤(参见平肝方药)。        51
(九)温肝熄风方        51
1.逐寒荡惊汤        51
2.桂枝救逆汤        51
3.《近效》术附汤        51
第七节  理筋方药        51
一、理筋药        52
(一)祛风理筋药        52
(二)养阴理筋药        52
(三)活血理筋药        52
(四)除湿理筋药        53
(五)通络理筋药        53
(六)温经理筋药        53
(七)补肝理筋药        54
二、理筋方        54
(一)祛风理筋方        54
(二)养阴理筋方        54
1.理筋汤        54
2.芍药甘草汤        54
3.大定风珠(参见平肝方药)        54
(三)活血理筋方        54
1.朱氏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54
2.曲直汤        55
3.活络效灵丹        55
(四)除温理筋方        55
1.杏加振痿汤        55
2.杏仁薏苡汤        55
3.宣痹汤        55
4.加减木防己汤        56
(五)通络理筋方        56
(六)温经理筋方        56
(七)补肝理筋方        56
第八节  养血方药        56
一、养血药        56
(一)养血补血药        56
(二)养阴补血药        56
二、养肝血方        57
(一)养血补血方        57
(二)养阴补血方        57
1.归芍地黄丸        57
2.明目地黄丸        57
第九节  活血方药        57
一、活血药        57
(一)理气活血药        57
(二)凉血活血药        58
(三)温经活血药        58
(四)活血止血药        58
(五)活血消症药        59
(六)活血软坚药        60
(七)活血通络药        60
(八)活血解毒药        60
二、活血方        60
(一)理气活血方        60
1.血府逐淤汤        60
2.膈下逐淤汤        61
3.复元活血汤        61
(二)凉血活血方        61
1.十灰散        61
2.犀角地黄汤        61
(三)温经活血方        61
1.少腹逐淤汤        61
2.生化汤        62
(四)活血止血方        62
1.柴胡茜降汤        62
2.失笑散        62
(五)活血消症方        62
1.宫外孕二号方        62
2.大黄☆蟅虫丸        62
(六)活血软坚方        63
1.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        63
2.夏枯橘药汤        63
(七)活血通络方        63
1.身痛逐淤汤        63
2.补阳还五汤        63
(八)活血解毒方        63
1.薏苡附子败酱散        63
2.大黄牡丹汤        64
第十节  止血方药        64
一、止血药        64
(一)祛风止血药        64
(二)泻火止血药        64
(三)凉血止血药        65
(四)活血止血药        65
(五)收敛止血药        65
(六)温经止血药        66
(七)理气止血药        66
二、止血方        66
(一)祛凤止血方        66
1.华佗愈风散        66
2.桑元扬        66
3.槐花散        67
(二)泻久止血方        67
1.泻心汤        67
2.龙胆泻肝汤        67
3.玉女煎        67
(三)凉血止血方        67
1.犀角地黄汤:参见泻肝方药。        67
2.止衄增液汤        67
(四)活血止血方        68
1.云南白药        68
2.止血神效丸        68
(五)收敛止血方        68
1.桃花汤        68
2.白芨粉        68
(六)温经止血方        68
1.柏叶汤        68
2.黄土汤        68
(七)理气止血方        68
第十一节  健脾抑肝方药        69
1.小建中汤        69
2.痛泻要方        69
3.加减香砂六君子汤        69
4.十四味建中汤(参见养肝方药)。        69
(附)常用针法        69
下篇  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71
第一章  内科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71
第一节 内科疑难疾病与肝之所主的治验实例        71
一、肝为将军之官        71
(一)感冒        71
(二)汗证        73
(三)痹证        74
二、肝主筋        76
(一)痿证        76
(二)中风后遗症的瘫痪        78
(三)腿痛        78
(四)疝        79
(五)阳痿        79
(六)阴茎,阴囊麻冷        81
(七)茎缩        81
(八)木肾        82
(九)下颔关节疼痛,不能张口        83
三、肝藏魂,主惊        83
(一)梦魇        83
(二)心悸        84
四、肝主目        86
(一)生气以后,突然失明        86
(二)碰伤头部后突然失明        86
五、肝藏血        86
(一)虚劳        86
(二)衄血        87
(三)斑疹        88
(四)七窍出血,浮肿,发热        88
(五)肿瘤        89
六、肝主胁肋,少腹        89
(一)胁痛        89
(二)胸胁痛        92
(三)脐左一片疼痛不止        93
(四)阑尾术后肠粘连,腹痛一直不止        93
七、肝之经络于巅顶、颈侧,腿外侧        93
(一)巅顶头痛        93
(二)巅顶灼热        94
(三)巅顶冷如风吹        95
(四)巅顶、牙、耳俱痛,逆气上冲        95
(五)两侧颈部拘急疼痛,胸部囊肿        96
(六)左股外侧一片皮肤麻木        96
八、肝主疏泄        96
(一)郁证        96
(二)奔豚        97
(三)厥怔        98
九、肝主风        98
(一)痉证        98
(二)眩晕        99
(三)癫痫        100
(四)口眼喎斜        100
(五)不断的挤眉弄眼        101
(六)震颤,流涎,行动迟缓        101
十、数变善行        102
(一)时冷时热,面色时赤时白        102
(二)全身窜痛        102
(三)麻木,肩背酸痛,头痛等忽作忽止        103
(四)失语,偏瘫,全身疼痛        103
第二节  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气血        104
一、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气的关系治验实例        104
(一)肝和气滞        104
(二)肝与气逆        106
(三)肝与气陷        108
二、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血的关系治验实例        109
(一)肝和瘀血        109
(二)肝和血虚        110
(三)肝和出血        110
三、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津液的关系治验实例        111
(一)消渴        111
(二)肿胀        112
(三)痰核        113
(四)燥证        114
第三节  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14
一、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心的关系治验实例        114
(一)失眠        114
(二)心悸怔仲        116
(三)昏迷        118
(四)心痛        118
(五)呢喃妄语        119
(六)痴呆少语        121
(七)连续睡眠数日不醒        121
二、内科疑难疾病与肝,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22
(一)呕吐        122
(二)呃逆        124
(三)泄泻        125
(四)腹痛        126
(五)胃痛        126
(六)食道疼痛,吞咽不利        129
(七)纳呆        130
(八)妇科手术后腹胀难忍,矢气不能        130
(九)烧心泛酸,手足头不断动摇        130
(十)触摸任何部位时均频发呃逆、嗳气        131
三、内科疑难疾病与肝、肺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31
(一)咳嗽        131
(二)哮喘        132
(三)短气        134
(四)胸痛        135
(五)背痛        135
(六)咽喉异物感        136
(七)失语        137
(八)咳血        138
(九)背冷        139
(十)肺痈        139
四、内科疑难疾病肝与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40
(一)淋        140
(二)缩阳、缩阴        141
(三)会阴部如有冷风吹拂        142
(四)癃闭        143
(五)腰、腿及左臂冷如风吹        144
(六)足心灼热难忍,非用扇扇不能睡眠        145
(七)足心冷如风从里冒出        145
(八)小腹阴茎阴囊均冰冷难忍        146
(九)腓肠肌、前臂肌肉假性肥大,躯干、大腿、后臂肌肉萎缩,行走日渐困难        146
(十)智能发育不全        148
(十一)足跟痛        148
(十二)眩晕        149
(十三)腰痛        150
(十四)阴茎麻木不仁        151
(十五)遗尿        152
(十六)阳萎        152
(十七)遗精        153
五、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大肠的关系治验实例        154
(一)便秘        154
(二)小腹坠胀,里急后重        155
(三)脱肛        156
六、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胃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56
(一)呕吐        156
(二)胃痛        157
(三)头痛        158
七、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小肠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59
(一)舌痛,尿痛并见        159
(二)小肠疝气        160
八、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膀胱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60
(一)胞痹        160
(二)遗尿        161
(三)淋        161
九、内科疑难疾病与肝、胆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62
(一)头痛        162
(二)失眠        164
十、内科疑难疾病与肝和三焦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64
(一)浮肿尿少,腹满,月经涩少        164
(二)头痛牙痛,胃痛,尿少尿痛        165
(三)头痛,咽喉疼痛,胃痛,尿少尿痛        166
(四)头痛,胃皖悸动,白带多        166
(五)阳萎,头痛,口渴,胃脘胀痛        167

[ 本帖最后由 海明月 于 2008-9-3 10:39 编辑 ]   收藏 分享

 

海明月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海明月 当前离线

UID
116 
帖子
3755 
精华
19 
积分
964 
阅读权限
81 
来自
山东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日出江花

2# 发表于 2008-9-3 10:4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妇科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168
第一节  妇科疑难疾病与肝之所主的治验实例        168
一、肝为将军之官        168
(一)经期鼻痒喷嚏        168
(二)经行身痒        168
二、肝主筋        168
(一)月经以前全身筋脉憋胀疼痛        168
(二)产后手抽如鸡爪状        169
(三)流产后全身痿软瘫痪        169
三、肝藏血        170
(一)崩漏        170
(二)经行吐衄        172
(三)产后身痛        172
(四)产后畏风        174
四、肝主胁肋,少腹        174
(一)少腹疼痛        174
(二)乳少        175
(三)经前胸胁疼痛        176
五、肝主疏泄        176
(一)月经不调        176
(二)闭经        176
六、肝主风        177
(一)阴痒        177
(二)经期抽风        177
第二节  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气血津液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78
一、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气的关系及治驻实例        178
(一)经前失音        178
(二)经前气短        178
(三)孕期失音        179
二、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血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79
(一)孕期吐衄        179
(二)产后眼衄        179
三、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津液的关系        180
(一)经期小腹堕胀二便不利        180
(二)经期浮肿        180
(三)经期烦渴        180
第三节  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81
一、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肺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81
(一)经行咳嗽        181
(二)经前哮喘        181
(三)产后咳嗽        182
(四)产后咳喘        182
(五)产后短气浮肿        182
二、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心的关系治验实例        183
(一)经期失眠        183
(二)经行心悸        183
(三)产后失眠        184
(四)产后心悸        184
(五)人工流产后烦躁失眠        185
(六)剖腹产后失眠        185
三、妇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85
(一)产后遗尿        185
(二)腰痛        186
(三)产后足跟疼痛        187
(四)经期尿痛        187
四、妇科疑难疾病与肝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187
(一)经期泄泻        187
(二)经行便秘        187
(三)经期呕吐        188
(四)剖腹产后食欲不振        188
(五)流产后食欲不振        188
第三章  外科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189
第一节  外科疑难疾病与肝之所主及治验实例        189
一、肝为将军之官        189
(一)疣        189
(二)☆痞瘤(peilei)(中医的荨麻疹)        189
(三)白癜风        190
二、肝主筋        190
(一)骨质增生,颈,臂、腰,腿疼痛        190
(二)下肢静脉曲张,浮肿疼痛        191
(三)右乳下静脉肿痛        191
(四)筋聚        191
(五)尿道口血泡        192
三、肝主风        192
(一)痒凤        192
(二)头癣        193
(三)痤        193
(四)手掌干裂脱皮而痒        194
(五)足蹠部湿烂,奇痒难忍        194
(六)手掌脱皮,全身奇痒,遍身血痕        195
(七)全身奇痒,到处是血性抓痕        195
(八)湿疹久久不愈        196
(九)全身牛皮癣,脱屑盈碗        196
四、肝主两胁,少腹        197
(一)肝脏肿大,持续高热        197
(二)乳痈        197
(三)男子乳房肿大        198
(四)慢性阑尾灸        198
五、肝主疏泄        198
(一)颈部肿瘤        198
(二)痰核瘰疬        199
(三)脱疽        199
第二节  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00
一、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心的关系洽验的实例        200
(一)火疖        200
(二)痈毒内陷        200
二、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脾的关系治验实例        201
(一)肠梗阻        201
(二)盆腔脓肿,阴道膀胱瘘,慢性胰腺炎        202
(三)☆痞痦(peilei)(中医的荨麻疹)        203
(四)慢性湿疹        203
三、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04
(一)头发早白        204
(二)须发眉毛全部脱落,久久不愈        204
(三)腰痛        204
四、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肺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05
(一)急性阑尾灸        205
(二)胸壁结核,流清水浓        205
(三)带状疱疹        206
五、外科疑难疾病与肝和大肠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06
第四章  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207
第一节  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与肝之所主及治验实例        207
一、肝为将军之官        207
(一)喷嚏,鼻痒,流清涕,时作时止        207
(二)眼珠、眼睑遇风(或花香,或尘埃)则痒        207
二、肝主风        207
(一)耳咽疼痛,听力下降        207
(二)眼痛,目翳,羞明        207
(三)耳聋,耳痒        208
(四)暴发性耳聋        208
(五)眩晕减轻之后,耳聋耳鸣久久不愈        208
(六)下颌关节疼痛,耳痛        209
三、肝主目        209
(一)小儿疳眼        209
(二)暴盲,头痛        210
(三)青风内障,头痛眼痛,恶心呕吐        210
(四)产后眼珠疼痛数年不止        210
(五)暴盲,目赤        211
(六)脑炎后失明        211
四、肝主疏泄        211
(一)牙痛、头痛        211
(二)耳聋,失语        212
第二节  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与肝和脏腑经络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12
一、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与肝和肺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12
(一)鼻病        212
(二)咽喉病        214
(三)耳病        214
二、耳眼口鼻疑难疾病与肝和心酌关系及治验实例        215
(一)耳病        215
(二)眼病        216
(三)舌病        216
三、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与肝和脾胃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17
(一)眼病        217
(二)唇病        217
(三)牙龈病        218
四、眼耳口鼻疑难疾病与肝和肾的关系及治验实例        219
(一)眼病        219
(二)耳病        221
(三)牙病        221
第五章  儿科疑难疾病从肝论治实例        222
1.高热不退        222
2.惊、哭常作不止        222
       
       
        前言
        翻开中国医药学的数千年历史可以发现,每一个卓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例如:张仲景是处在东汉末年伤寒流行而没有什么有效治疗方法的时代,李东垣是处在宋金内伤杂病大量出现而又没有什么有效治疗方法的时代,前者在《素问,热论篇》的启发下提出了六经辨证学说,后者在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学说的启发下提出了脾胃升降学说,分别解决了当时存在的大量疑难问题。
        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经常遇见一些久治不愈和前人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这些疾病既有中医、西医所谓非常多见,乍看起来似容易治愈,而却长期不愈的疾病,又有中医、西医所谓罕见,而又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或者症状繁多,或者症状缺少而难以确定病因病机的疾病。它们或者辗转于中医之间数月,或者辗转于西医之间数年,经久不愈;甚至日趋严重而死亡,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人不能不引起深思:为什么我们医务工作者认为非常常见的、多发的疾病竟一个一个的变成了久治不愈的疑难病?为什么我们这些医务工作者不能找出疑难疾病的治疗规律?为此,笔者在临床之余对天人相应、取类比象,以及对其它的中医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发现《素问》所说的“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的涵义,绝不仅仅是如一些注家所说的是一个调节精神神志的器官,而是还有如将军样的抵御外邪功能和生化气血、宣通脏腑气机、调理三焦水道、调和营卫表里、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
        通过对肝脏功能的再认识,便产生了一种想法,能不能通过治疗肝胆来达到治疗众多的疑难疾病呢?于是在临床中对很多久治不愈的疾病进行了从肝论治的探讨,经过十几年的临床研究,不但很多内科疾病应用这一观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其它科疾病也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于是根据这一观点写成了一篇长文,名《肝脏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山西省的很多市县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不断的征求了很多临床医务工作者的意见,其后又通过十几年的反复修改,才形成了这一书籍,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医家去检验、去纠正、去增补。
        作者
        1989年6月6日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特别说明:文中的☆是打不出来的字,●是原稿看不清楚。
上篇   疑难疾病证治概述

        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久治不愈和前人缺乏恰当治疗方法的疾病,即本书所说的疑难疾病,这些疾病,既有中医、西医认为非常多见,乍看起来又比较容易治愈,甚或不治自愈的疾病,又有中医、西医都认为较少见,前人缺少特效疗法,或虽然临床非常多见,但无有效治疗方法,或症状极其繁杂,或症状极其缺少,而又难于确定病名、病因、病位、病性的疾病。在这些众多的常见疾病中,既有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又有妇科、眼科、皮科、外科、五官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这些疾病虽然比较多见,可偏偏存在的问题也最多,有的患者竟辗转于中,西医之间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而始终不效,或虽暂时有效而却长期缠绵于病榻之上,有的甚至转化为更加严重的疾病而死亡。在少见或虽然比较多见,但缺少恰当治疗方法的疾病中,既有内科的少见病、不治病,又有妇科、眼科、皮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的少见病、不治病,这些疾病有的辗转于中、西医之间数月,数年,而均说没有好的治疗方法,有的仅仅给些安慰剂,有的给一些剧毒药而使患者丧命于毒药之下。在症状非常繁杂或症状非常少见的疾病中,有的因为目前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无法确定诊断,有的则因过多或过少的症状叙述而难于按照目前通用的一些辨证方法去辨证论治。对于这些常见或少见疾病中的疑难问题,应该采用什么办法治疗呢,其中有哪些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呢?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和理论研究,发现肝在疑难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治疗疑难疾病时只要抓住肝这个重要环节,常常可以使久治不愈的病例迅速获得转机,甚至可以步入到彻底痊愈的坦途。
第一章  疑难疾病从肝沦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肝在人体的重要性
        肝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脏腑,古代医家称其为五脏的特使,将军之官,其位在脾之下,肾之前,微偏左,其部在两胁,其经起于足大趾,通于巅顶,与少阳胆相表里,而少阳胆为十一脏生化之关键,所以肝在生化气血,协调脏腑经络的功能和抵御外邪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生化气血脏腑,宣通脏腑气机:肝属木,应春阳升发之气,与少阳胆相表里,少阳胆为五脏六腑生化之主宰,所以脏腑气血经络的生化无不依赖于肝,正如李东垣所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若肝气郁滞,或亢,或衰,则诸脏必然受累而出现气血生化失职,发生各种复杂的疾病,正如沈金鳌氏所说:“故一阳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所以,《素问》在大声疾呼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不得相失时,又强调指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二、协调脏腑气机,调理三焦水道:肝与胆相表里,胆之经为足少阳,少阳之气上连于肺,下连于肾,少阳胆气通泰则肾气可升,肺气可降,稍有郁滞,或亢,或衰,则肾气不升,肺气不降,故《灵枢·本输篇》说,“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心为君火,肝为相火,在五行中心属火,肝属木,木火相生,称为母子,故肝气通则心气通,肝气郁则心气结,肝火亢则心火旺,肝气衰则心气虚,正如徐用诚所说,“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子肝,清其源也。”三焦与胆同属少阳,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厥阴属肝,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故肝气调和则水谷之道路调达,津液得以敷布,也如沈金鳌所说:“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云中焦如沤,又云如沥者,状化时沃溢之气也,云下焦如渎者,状挤泌流水之象也,古人诚见乎三焦之气化,一皆胃之气化,一皆相火之所成功耳。”所以历代医家在强调气化的时候,无不注重肝的升发,郁结,无不重视因郁而生之疾病,正如林佩琴、朱丹溪等家所指出的:“凡上升之气,自汗而出,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气血冲和,百病不生,—有怫郁,诸病生焉。”
        三、抵抗外邪侵入,和调表里营卫:肝为将军之官,出卫气,以抵抗外邪的侵入,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肝者,将军之官。”《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出中焦,卫出于下焦。”下焦者,肝肾也,所以肝气失调则卫气从之。卫气是一种运行于脉外的气,它的主要功能有三点:—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润柔,腠理致密矣。”所以肝气调和则外邪不得侵入,表里得以协调而无疾,反之,则外邪得入,表里失和而发生感冒,身痛,汗出之病。
        四、促进脾胃运化,协调脾胃升降:肝主疏泄,肝主升阳,脾胃一主水谷津液之运化,二主升清降浊,三主统摄血液,而其运化、升降、统摄无不依赖肝的疏泄、升清,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所以肝气郁滞,或清阳失升,或肝木亢盛太过则出现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职,而产生腹满、胁痛、恶心、泄泻,梗秘等。
        五、贮存血液,调节血量:《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就是说肝具有贮藏、调节血量的作用,正如王冰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通过肝的调节,使脏腑、经络、肌肉等的血量达到相对恒定。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循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肌肉筋骨皮毛,则可使脏腑、经络、肌肉皮毛得到营养,而其营养运行又靠肝去调节,所以血虚、淤血等疾病多求之于肝。
        六、藏魂主怒,调节情态:情志活动虽然主要由心所主导,但由于肝藏魂,主怒,情志活动又主要依赖于气血,肝主疏泄,而藏血,且能宣通三焦气机,故肝气郁结,或亢、或衰,则五脏情志随之而抑郁,或亢、或衰,发生易怒、易惊、易烦等症。
第二节  疑难疾病病因病机与肝的关系
        疑难疾病的病因病机虽然比较复杂,但仍然如普通疾病一样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外界邪气的侵入,二是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调。在外界邪气侵入方面大致有三种原因:一为六淫,二为七惰,三为饮食饥饱劳逸外伤。在脏腑气血经络功能失调方面大致有四种原因,—是阴阳、五行失调,二是升降出入失常,三是痰饮,四是淤血,不过在疑难疾病上较之一般常见疾病复杂罢了。
        在病机方面,尽管疑难疾病的病机非常复杂,但综其主要的方面看,不外邪正交争、阴阳五行的关系失调和升降出入的关系失调三个方面。
        邪正交争: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正气胜则邪气退,正气虚则邪气进,邪气胜则正气虚,邪气衰则正气进。例如,正气充实的时候,抵抗力强,邪气则很难发展,若正气完全战胜了邪气,则邪气对人体的伤害作用消失或终止。反之,若邪气亢盛,正气衰退,不仅正气不能战胜邪气,反而会使正气更加虚衰,脏腑气血的功能更加障碍,使疾病更加恶化。肝为将军之官,是卫气发生的重要脏腑,所以它在驱逐外邪,防止外邪侵入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疑难疾病中往往邪正之间呈僵持局面,所以肝脏功能的盛衰在疑难疾病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阴阳,五行关系:人体中的阴阳对立关系和五行生克是人体的最基本关系,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五脏的阴阳五行关系中,心虽为君主,肾虽为先天之本,睥虽为后天之本,但因肝属木,为春升之气,又与胆相表里,所以人体之生气无不依赖于肝,若肝之升阳不足则全身阳气衰微,升之过亢诸脏阳气亦亢而损津耗液,故历代医家多有称相火为元气之贼和升发之本者。气和血,一属阳,一属阴,肝主升阳而藏血,肝当然就是调整气血盛衰的主要脏腑,所以疑难疾病发生气血失调时无不影响到肝,并进而影响到气血的失调,津和液的输布变化虽然主要由脾肺肾来完成,但是它的游溢、输布、散精没有三焦少阳之气调节是根本完不成的,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但三焦少阳之气的升宣又依靠肝气来调节,所以疑难疾病的阴阳、五行关系失调时,大都从肝去治疗。
        升降失常,升降出入不但是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而且是脏腑、经络、气血运动中的基本过程。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血、阴阳、五行等的平秘,不断的依赖着气的升降出入来维持,肝喜条达,主春阳升发之气,所以它在升降出入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历代医家在治疗疑难疾病时无不注意舒肝、活血等调理肝脏的方法。
第三节  疑难疾病的症状表现与肝的关系
        疑难疾病的症状表现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上看大都具有以下特征:
        一、症状异常复杂,难于抓住重点。例如有的患者既有头晕头痛,纳呆食减,心烦心悸,又有腹部悸动,逆气上冲,烦热汗出;既有口苦咽干,烦躁失眠,尿热尿痛,又有少腹冰冷,白带量多;既有脉象的弦紧,又有数象,很难用一脏一腑,一经一络,一虚一实,一寒一热去说明。又有的患者既有疲乏无力,自汗畏风,又有腹满纳呆,发热,恶心欲吐;既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又有气短神疲;既有脉虚,又有缓而滑等。症状不但复杂,而且很难用那一种病因病机去解释。
        二、症状多变,或冷或热,或上或下,或有或无。例如有的疑难疾病在叙述症状过程中,当说到头痛时,又说不痛,当说到左侧头痛时,又说好象在右侧,当说到头痛异常剧烈时,很快又说不痛;有的患者说到关节疼痛时,又说好象在肌肉,又好象在胸胁;当说到灼热疼痛时,又说好象有时象冰块一样的冷等等。
        三、症状甚少,固定而持久。有些疑难疾病主诉的症状甚少,或者仅有一个症状,或者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仅是别人的一个偶然发现,才使患者引起注意,例如有的患者仅感气短,别无任何自觉症状,但用宽胸理气,补气益肺等法治疗后却一直不效;又如有的患者仅感乏力,别无任何自觉症状等。
        四、症状常突然出现而又很快消失,不久又突然出现相同的症状。例如有的眩晕,突然发作,站立不稳,或恶心呕吐,但不久症状消失,数日或数月又重复出现;有的某个部位的疼痛突然发作,但不久又停止,其后又在其他部位或原部位重复发生等。
        五、诸气诸血诸经诸络诸脏诸腑之症状共存:有些疑难疾病,从其症状来看几乎所有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均有表现,例如有的术后肠粘连,既有少腹疼痛不移,又有胸胁胀满,气短纳呆,头晕头痛,既有心烦,又有心悸等。
        六、治疗过程极长,用药又非常复杂:有的患者既长期应用过西药,又长期应用过中药,既长期用过理疗、针灸,又长期用过气功按摩;在西药中既长期用过安慰剂,又长期用过治疗剂;在中药中既用过寒凉剂,又用过温热剂,既用过补益剂,又用过泻下剂等等,但临床效果一直不够理想。
        这些症状表现虽然有六个方面,但从病机上看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特点——气机的升降失常,而气机升降失常的关键脏腑是肝胆,所以在治疗上从肝着手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节  疑难疾病的治疗与治肝方法
        如上所述,由于肝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疑难疾病的发病、症状表现、疾病发生后的各种复杂变化无不与肝有关,因此治疗疑难疾病时大多从肝入手或在其他治疗方法中佐入治肝之品。
        治肝的方法,从《内经》开始即指出了肝实宜泻、肝虚宜补的治疗大法,其后历代医家均有所论述,其中论述最为详尽的应首推清代的王泰林氏,他指出:肝气之治最常用者是疏肝理气,症见肝气自郁本经,两胁作胀,或见疼痛,得暖则舒,药如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之属;如其兼挟寒者,加吴茱萸;兼挟热者,加丹皮、山栀;兼挟痰者,加半夏、茯苓;如疏肝不应,盖由营气痹窒,络脉瘀阻、症见胁胁不舒,胀痛刺痛,这是病久入络之症,即宜用疏肝通络法,药如旋复花、新绛、当归身、桃仁,泽兰叶等;如其肝气胀甚,疏之不应,反而更甚者,这是肝失柔顺之常,一偏而为刚强,不能再用疏肝理气方法,因为香燥容易伤阴,当改从柔肝入手,药如当归、枸杞子、柏子仁、淮牛膝;如兼热化者,加天冬、生地;兼挟寒者,加苁蓉、肉桂濡润养营,柔顺肝木;如肝气旺而中气虚者,是肝苦急而胃气亦失其冲和之常,木旺侮土。当用缓肝方法,药如炙甘草、白芍、大枣、橘饼、淮小麦,缓肝之急,又甘以缓中;如肝气乘脾,脘腹胀痛者,这是土虚又招木侮,气机为之痹阻,应用培土泻木方法,药如六君子汤加吴茱萸、白芍药、木香,培中土而助健运,泄肝木而理气机;如肝气乘胃,脘痛呕酸者,这是肝郁气逆,挟火犯胃,当用泄肝和胃方法、药如二陈汤加左金丸,或白蔻仁、金钤子和胃阵逆,疏泄肝气;如肝气冲于心,热厥心痛者,这是肝郁化火,气火上逆,应用泄肝方法,药如金铃子、延胡、吴茱萸、川连;兼寒者,去川连,加川椒、桂枝或官桂;如寒热兼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药,盖苦辛酸配伍为泄肝气以平冲逆的主要方法;如肝气上冲于肺,突然发生胁痛,气上逆而喘,这是肝气反侮,肺失肃降,宜用抑肝方法,药如吴萸汁炒桑白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抑肝之逆,肃降肺气。
        肝风一虚,多见上冒巅顶,头痛目眩,亦能旁窜四肢,筋脉掣引,肢麻肉瞤,而肝风上冒者,阳亢居多;旁窜者,血虚为多。因为内风多从火出,而气有余便是火,所以说肝气、肝风、肝火三者是同出异名,不过见症略异,治法亦有差别。如肝风初起,头晕目眩者,可用熄风和阳方法,药如羚羊角、丹皮、菊花、钩藤、草决明、石决明、白蒺藜,这是凉肝泻火以熄风阳法。如其熄风和阳不应,风阳仍然上亢,改用熄风潜阳方法,药如牡蛎、生地、女贞子、元参、白芍药、甘菊花、阿胶滋肾凉肝,介类潜阳,这是养阴配阳,亦寓重以镇逆之意。如其肝风上逆,又中虚气馁,纳谷日少者,这是土虚不能植木,宜两顾肝胃,用培土宁风方法,药如人参、甘草、麦冬、白芍药、甘菊花、玉竹,滋助阳明气阴,柔泄厥阴风木,其实这是一种缓肝方法,不过,这里较前去掉橘饼的理气,加用麦冬、甘菊花、玉竹重视柔肝熄风了。如肝风旁窜四肢,筋脉掣引,并见麻木者,这是血少络虚,当用养肝方法,药如生地、归身、枸杞子、淮牛膝、天麻、制首乌、三角胡麻,养血熄风,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如为风虚头重,眩晕苦极,饮食不知谷味,这是中焦虚馁,阳气不升,髓海不足,虚风内动之证,治宜温中暖土,振奋阳气,以御风寒,药如《金匮要略》所载《近效》白术汤,用白术、炮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煎服,这种方法实际是温补中阳,并非治肝,因为这种虚风,既不属肝,亦非外风,乃阳虚生寒,清阳不能上升,所以头重作眩,有似风状,实非肝风,因此名曰虚风。
        肝火为病,火性燔灼,能游行于三焦,使一身上下内外皆病,见症错综,难以悉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等等皆是;如肝火燔灼,上逆为患,首先宜用清肝方法,药如羚羊角、丹皮、黑山栀、黄芩、竹叶、连翘、夏枯草,清火凉肝;如清肝不应,肝火尚然炽张者,改用泻肝方法,药如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之类,苦寒直折其火;如肝火上炎,清之不应,则火必伤阴,并侮肺金,当改用制肝方法,药如北沙参、麦门冬、石斛、枇杷叶、天门冬、玉竹、石决明,清养肺金,使肃降有权,以制木火之亢逆:如肝火燔灼,属于实热,则清肝而外,还可采用泻子方法,即清肝兼泻火,药如甘草、黄连,所谓实则泻其子,反之,肝火上逆,心是由于肾水亏损,阴血不能滋养肝木,以致阴虚火旺,这是虚火,用单纯清肝方法是不应的,当用补母方法,即滋补肾水以养肝木,药如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之类,所谓虚则补其母;如为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不安,胁痛胀满,甚至动血等证,应用化肝方法,药如陈皮、表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贝母。张景岳名之为化肝煎,这是清化肝经之郁火。
        如肝经有寒,呕吐清涎,肝气上逆者,又当用温肝方法,药如肉桂、吴茱萸、蜀椒;如兼见中虚胃寒者,再加人参、干姜,即为大建中汤方法。
        另外,尚有补肝、镇肝,敛肝三法,无论肝气、肝风、肝火,均可相其机宜,配合应用。补肝之药,如制首乌、菟丝子、拘杞子、酸枣仁、山萸肉、黑芝麻、沙苑蒺藜等;镇肝之药,如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金箔、青铅、代赭石、磁石之类;敛肝之药如乌梅、白芍药、木瓜等。
        更有平肝、散肝、搜肝三法,亦是临床上常用的,平肝药如金钤子、蒺藜、钩藤、橘叶,散肝药如逍遥散,经云:“木郁达之”,又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即是散肝之意,搜肝药如天麻、羌活、独活、薄荷、蔓荆子、肪风、荆芥、僵蚕、蝉蜕、白附子,这是搜肝方法,因为有些肝风病人,每每是先有内风,而后感召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的,所以肝风门中病情每多挟杂,因此搜风之药亦常配伍应用。
        至于补肝方法,亦有很多讲究,如补肝阴用地黄、白芍药、乌梅;补肝阳,用肉桂、川椒、肉苁蓉;补肝血,用当归、川断、牛膝、川芎;补肝气,用天麻、白术、菊花、生姜、细辛、杜仲、羊肝等。
第五节  疑难疾病和肝证的联系及辨治方法
       
        根据临床经验在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按照基本理论提出的基本论点,对所有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所有的证侯时,一般采用一元化的解释方法去解释疾病出现的所有证候,例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证见头晕胸满,心烦心悸,疲乏无力,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而结,稍滑者,既可解释为气虚、肝郁。又可解释为心气不足,但是如果综合起来分析,仲景所谓少阳证均可解释所有出现的症状,那么我们就应从少阳胆去辨证治疗。又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头晕不敢站立,甚或晕倒,疲乏软弱,舌苔薄白,脉迟缓,若单纯从头晕来看既可解释为气虚,又可解释为风痰,但若将所有症候进行综合分析后,完全符合阳虚湿浊阻滞的《近效方》术附汤证,那么我们就应从阳虚湿浊阻滞上去辨证治疗。
        二、按照基本理论对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例如由于肝在胁下,胆附其中,为将军之官,藏魂之处,藏血之脏,主筋,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华在爪,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调畅情志、贮藏血液,所以肝病之后的表现常常有眩晕、眼花、巅顶痛、乳房痛、两胁痛、小腹痛、囊肿疼痛、关节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四肢麻木、急躁易怒等,那么如果疑难疾病出现以上症状时当然也应该诊断为有肝病或肝症。又因肝病常常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的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又有各种不同特点,其中肝气郁结者,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痛,头晕,喜叹气,脉沉弦;肝火上炎者,常常表现为胁痛,眩晕,头胀痛,狂怒,耳鸣耳聋,脉弦数;肝血虚亏者,常常表现为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虚风内动者,常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瘈疭;肝阳上亢者,常常表现为眩晕耳鸣,面赤,目赤目糊,情绪容易激动;肝风内动者,常常表现为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肉瞤,或为手足蠕动;寒滞肝脉者,常常表现为少腹胀痛,睾丸胀坠,阴囊收缩;肝气犯胃者,常常表现为胸脘满闷时痛,两胁窜痛,食入不化,嗳气泛酸;肝脾不和者,常常表现为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肝胆不宁者,常常表现为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易怒,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肝肾阴虚者,常常表现为头眩目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等。所以我们诊断肝病的性质时,常常应综合其中要点二三个,正如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即可诊为肝病和肝的某种特性病。
5个常山3克牡蛎6克龙骨6克
        服药1剂后,诸证消失,继服1剂而愈。
        三、综合分析时一定要善于抓住疾病发展的总趋势:有的患者尽管叙述的症状极其繁多,初看起来,真好象诸脏之症均见,诸经之证共存,或气血同有,或寒热并存,很难确定正确的诊断,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总趋势却是—个。例如:某些久治不愈的虹膜睫状体炎,证见头晕头痛,眼痛目赤,瞳仁缩小,胸满烦躁,心悸失眠,疲乏无力,腰背困痛,小便黄赤,若从心悸失眠来看像病在心,若从腰痛、瞳仁为病来看又很像病在肾,但若把所有的症状一综合,按照一元化的解释一分析,就会得出结论其病的主要病位不是在心,也不是在肾,而是在肝。又如:某些动脉硬化引起的舞蹈病,除四肢不断的作规则和无意义的不自主运动及呶嘴、眨眼、吐舌、挤眉等外,并见胃脘疼痛,时而呕吐,烧心泛酸,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饮食难化,以及夏季手足心烦热,冬季四肢厥冷,此证若粗略一看必定得出病在肝的结沦,但若从病程很久和胃脘疼痛,烧心泛酸,饮食治化,以及夏季手足心烦热,冬季四肢厥冷等—看,就不难得出结论是病在脾,即脾虚而肝木来乘的总结论,而确定出健脾抑肝总治则。
        四、症状繁杂,很多症状在性质上相互矛盾时,应以脉作为决定疾病性质的关键:有的疾病在症状表现上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又有实,既有此经此络,又有彼经彼络,既有这个脏腑,又有那个脏腑的表现,临床辨证时很治确定其何者为主,何者为次。根据经验来看,若明查脉象就可确定主次,即脉为寒者以寒为主,脉为热者以热为主,脉为虚者以虚为主,脉为实者以实为主,脉为肝者以肝为主,脉为脾者以脾为主等。例如:有些症见胸胁、胃脘满胀,气短心烦,或时见胃脘疼痛,头晕纳呆,疲乏无力的疾病,从总的趋势看是肝胃不和的疾病,但这里面有一个是肝病及脾胃和脾胃及肝的不同,此时若不诊脉则很难确定诊断,若结合脉象就可以迎刃而解,即脉沉者,为肝气郁结,治宜柴胡疏肝散;脉弦紧者,为肝胃不和,寒湿不化,治宜柴平汤;若脉兼涩者,为寒多,治宜再加肉桂、干姜;脉濡缓者,为脾虚木乘,治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柴胡、白芍、当归;脉沉弦细涩尤甚于右脉者,为脾胃虚寒,木邪来乘,治宜用小建中汤;两脉弦者,为肝脾不和,治宜用逍遥散;沉而缓者,为睥胃寒湿气滞,治宜用沉香降气汤或木香、砂仁、蔻仁,苏叶、菖蒲;脉虚大者,为气阴俱虚,肝气郁结,治宜用加味一贯煎等。又如尿急、尿频、尿痛为主的泌尿系感染,—般来讲以膀胱湿热者为多,故多以八正散进行治疗,但是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慢性泌尿系感染,则往往效果不明显,这是辨证不清,认证不明所致,此时若能结合脉象去辨证,常常可以获得满意的结论,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譬如脉沉者,为膀胱气滞,可用理气通淋方;脉沉弦者,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可用丹桅逍遥散;脉沉细尺大者,为肝胆湿热下注,治宜用龙胆泻肝丸;脉细涩者,为肾阳亏损,可用金匮肾气加土茯苓、肉苁蓉;脉弦数者为肝胆湿热下注,治宜用龙胆泻肝丸;脉细数者,为肾虚湿热,治宜用知柏地黄丸;脉弦涩不调者,治宜用通关丸等。
        五、症状复杂,虚实俱见者,应以脉、色为决定虚实多少的关键:有的疾病患者主诉的症状异常复杂,甚至有的半天也叙述不完他的全部痛苦,这种疾病如果单凭症状去辨证论治常常会形成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现象,由于脉、色是五脏六腑气血的外在反映,是不依个人的叙述而改变的,所以必须以色,脉为衡量疾病性质的关键。例如长期不愈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疲乏无力,自汗盗汗,吐血衄血,肌衄,血色素仅5克左右,心悸气短者,从症状看很象一个血虚为主的疾病,但是有的应用养血之剂不但症状不见改善,反而日渐加剧,这是为什么呢?只有通过脉、色的所主去解决。例如:若脉虚大而数,而色晄白者,为气阴俱虚症,治宜用芪脉地黄汤;面色萎黄、脉沉细涩者,为脾胃虚寒,气血俱虚症,治宜归芪建中汤、十四味建中汤;面色萎黄,脉沉细缓者,为心脾气血惧虚,治宜归脾汤;面色萎黄透青,脉弦细者,为血虚肝郁,治宜逍遥散;脉虚弱,面色微黑者,为肾气亏损,治宜大菟丝子丸等。长期不愈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趾(指)或足(手)已坏死,疼痛难忍,应用四妙勇安汤。不效者,其病机为何呢?只有通过脉、色结合才可确诊,如面色晄白,脉虚大滑数者为气阴俱虚,治宜芪脉地黄汤;若脉沉弦者,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治宜丹栀逍遥散等。
        六、虚实寒热症俱在,脉舌亦难明确诊断者,必求腹诊:有些疾病的自觉症状既有虚,又有实;既有寒,又有热,通过脉象,舌苔舌质的诊断亦难明确者,必须通过腹诊才能确定其性质,例如某些休克,神志已经昏迷,四肢厥冷,脉伏而不明显者,怎样确定诊断呢?只有通过诊腹的软硬压喃与否才能确诊,假若便溏腹软者,为亡阳,治宜四逆汤,人参四逆汤,腹满压痛,按之硬者,为实,治宜通腑泻下,如承气汤,九痛丸;痛而满,按之不硬者,为气滞血瘀,治宜四逆散等。又如久泻不止,一日四五次或十余次,腹冷,舌淡;脉沉细者,若按其腹濡软不痛,为脾胃虚寒,可用附子理中汤;按其胃脘有压痛者,为寒实停滞,治疗时必予温下导滞,方可取效。
        七、虚实难分,寒热难明,脏腑难辨者,应求昼夜、四时:有些疑难疾病,虚实,寒热。脏腑,经络、气血均难确定,通过诊脉,舌、面色等的诊断亦难确定其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症状变化与昼夜、四时的关系去确定,例如;虚劳症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胃脘疼痛,口干舌燥,面色萎黄,五心烦热。舌苔黄,舌质淡,脉沉弦细者,从症状看既有血虚,又有气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既有心病,又有脾病、肝病,那么其病究竟在那里?那个脏为主,又那个脏为次,很难明确,此时若结合四时去分析,常可迎刃而解,即夏季手足心热,而冬季反冷者,为脾阳虚为主,治宜用十四味建中汤;若冬夏季手足均热者,以血虚为主,治宜用当归建中汤加生地、麦冬、玉竹。又如哮喘久治不愈,口渴口干,痰多,舌苔薄黄,脉弦者,其病机究竟为何?若结合昼夜四时常可迎刃而解。即每至夜间脘腹满胀者,为挟有寒湿;每至夏季咳喘者,为肺阴虚,前者可用木防己汤,后者可用加减黄芪鳖甲散。
        八、认真分析用药效果,结合脉证审慎分辨:医者用药后治疗效果的好坏往往是衡量辨证论治正确与否的试金石,一般来讲,凡是用药后取得明显效果的,其辨证用药—般是正确的,无有效果或无明显效果的,其辨证用药一般是不正确或错误的。例如某些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虚寒证的疾病,应用温阳散寒之药治疗后,不但症状不见改善,反见日渐加重,这就说明该病不是一个虚寒证,而是其他,如果通过审脉、察色,见其色不虚,脉见沉弦者,此必是肝郁所致。又如感冒,症见头晕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口苦咽干,汗多,舌苔黄,脉虚大者,若前医久用解表之剂无效,个人又应用大剂补益无功时,此必虚实并见,药过病所之所为,治宜宗李东垣提出的制方原则,小量多用,恰到好处即可。 心智成熟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TOP

海明月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海明月 当前离线

UID
116 
帖子
3755 
精华
19 
积分
964 
阅读权限
81 
来自
山东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日出江花

3# 发表于 2008-9-3 10:40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方法不但是治疗疑难病时的原则,而且是检查疑难疾病的肝病证候和肝病为主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确定出是肝病为主,还是他脏疾病为主;还可确定是虚为主,还是实为主;是寒为主,还是热为主;是表为主,还是里为主;是经络为主,还是脏腑为主;是气为主,还是血为主;是在上为主,还是在下为主,是上冲为主,还是降下为主。另外还可以确定出脏腑、经络、气血等之间的关系,确定出肝病是疑难病中的关键,还是其他。
第二章  疑难疾病常用的治疗方药
        从肝脏疾病的病机和方、药的性味、功用、主治来看,治肝的方药中大致有以下几类:
第一节  疏肝方药
        疏肝方药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满,在疏肝方药中又因其作用的大小不同,分为琉肝理气和疏肝破气、疏肝降气三种,其中疏肝理气药主要用于气滞为主的胸胁或少腹胀满;疏肝破气药主要用于气滞血瘀或气滞痰积形成的症瘕、积块,疏肝降气药主要用于肝郁气滞,逆气上冲的头晕头痛、胸满胸痛、呃逆等,
        一、疏肝药
        (一)疏肝理气药
        柴胡,苦辛微寒。本品主入气分,兼入血分,主入胆经、三焦,兼入肝经故既用于肝胆三焦气滞所致的胸胁苦满、胸胁窜痛,寒热往来,又用于气血郁滞的月经失调,胸胁疼痛,少腹疼痛。又能使血分之郁结透过气分而解,故血分郁结之症,多佐用柴胡,此外,由于柴胡既辛且苦,能解郁升阳,且微降阴,故升降失常之症多用,然因其升多于降,故阳亢者宜少用。
        香附,辛平。本品主入气分,兼入血分,既用于肝气郁结绪的胁肋胀满、疼痛,少腹胀满、疼痛;又用于血分气郁的月经失调,乳房疼痛,少腹疼痛,而因其主入肝经,故对左胁、左少腹疼痛胀满者尤效。
        川芎,辛温。本品主入气分,又入血分,能上达巅顶,下至少腹,且能外散风寒,内行气血,故既可用于肝气郁滞的胸胁胀满、疼痛,又可用于气滞血淤的胸胁疼痛,少腹疼痛,以及外寒闭郁,肝木失达的身痛、头痛、胸满胸痛等。
        乌药,辛温。本品琉肝理气,且能散寒止痛,既可上行胸脘,又可下行小腹,而尤以治疗小腹满痛为最效。
        郁金,辛苦寒。本品既理气,又活血,故既可用于气滞的胸胁满痛,又可用于淤血所致的胸胁满痛,又能理肺气,故尤善于治疗右胁满痛,此外,能化湿退黄、开心窍,故常用于湿热郁滞的黄疸,痰湿或气滞血淤所致的昏迷、失语等。
        苏叶,辛温。本品既舒肝,又理脾,既疏散风寒,又化湿浊,故常用于风寒闭郁,肝气不舒的胸脘痞满,又可用痰湿秽浊所致的肝脾郁滞,胸脘满胀,咽喉不利,恶心呕吐等。
        紫苏,辛温。本品功用同苏叶,然其理气化浊,疏散风寒之功均较苏叶为差。
        苏梗,辛温。功用同苏叶,但疏散风寒、理气化浊的功效均较苏叶为差。惟以理气之功见长,故多用于肝脾气郁的胸脘痞满,咽喉不利。
        陈皮,辛苦温。本品主入肺脾,兼能疏肝、化痰、燥湿,故尤善于治疗痰湿郁滞于肝肺、肝脾所致的胸胁、胃院满胀和痰核流注。
        香橼,辛苦酸温。本品功用与陈皮近似,惟其醒脾、化痰、燥湿之功不如陈皮,而舒肝理气之功却较陈皮为优,尤善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苦满,全身窜痛,手足憋胀,手足麻木,咽喉不利。
        佛手,辛苦温。本品功用与香橼同,但治疗肝郁气滞或痰湿郁滞所致全身窜痛、手足麻木的功用优于香橼。
        枳壳,苦辛微寒。本品主入肺睥胃经,兼能疏理肝气,用于肝肺或肝脾气郁的胸满,脘腹满胀和手足憋胀,手足麻木。
        木香,辛苦温。本品主入睥胃大肠,兼入肝胆,既温又散,且能化湿浊,故善用于寒湿郁滞脾胃肝胆的脘腹满胀和胸腹满胀兼有胁痛者。
        川楝子,苦寒。本品疏肝而泻火,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尤善于治疗肝经郁火的胁痛、腹痛、疝痛。
        荔枝核,甘涩温。本品行散肝经少腹之滞气,兼能散寒,尤善于治疗少腹寒痛、痛经、疝痛。
        玫瑰花,甘苦温。本品既舒肝理气,又能活血通络,但其活血,理气的功效均较小,而又善于行散,故尤善于治疗气虚或气血俱虚症兼有的胸胁满胀或胀痈,全身窜痛,手足憋张,麻木,疼痛等。
        代代花,甘微苦。本品疏肝理气,而又有和胃之功,尤善于治疗肝气郁滞的胸中痞满,咽喉不利和肝胃气郁的胸脘胀满和手足憋胀。
        葛根,甘辛凉。本品主入脾胃,而兼入肝经,既能助肝脾阳气津液之上升,又能解郁火之上逆,故尤善于治疗肝郁气结的烦热上逆,寒热气逆,气短心烦。
        青蒿,苦辛寒。本品主入肝经阴分,善于将阴分郁火透过气分而解,故适用于肝经阴分郁结的胸满烦热或寒热阵作或烦热阵阵而发。
        厚朴,苦辛温。本品主入脾胃肺大肠,而兼能舒肝、除湿、化痰,故尤善于治疗湿浊阻滞,肝脾阻郁或肝肾阻郁的脘腹胀满。
        白蔻仁,辛温。本品主入肺脾胃经,善于醒脾化湿,兼能舒肝,故尤多用于治疗湿浊不化或脾胃气滞兼有肝气不舒的胸胁,胃脘俱见胀满者。
        橘叶,辛苦平。本品疏肝理气兼能散结,尤善于治疗胸胁乳房、颈部两侧的疼痛、结块等,
        橘络,甘苦平。本品疏肝理气兼能化痰通络,其疏肝理气之功虽较一般理气药为差,然其化痰通络之功却较好,故尤多用于肝气郁结的胸痛、手足麻木,尤其是指趾的麻木。
        橘核,苦平。本品善理下焦肝气,而兼有散结之效,尤多用于少腹胀痛、痛经、睾丸肿痛。
        丝瓜络,甘平。本品入肺肝,善于通络化痰,尤善于治疗肝肺气郁的胸胁疼痛及四肢麻木、疼痛等。
        麦芽,甘平。本品和中消食,兼能舒肝理气,尤善于治疗肝脾郁滞的胸胁满痛而兼嗳气酸腐之味者。
        檀香,辛温。本品主入脾胃,兼能理肝,故尤善于治疗脾胃寒湿郁滞而兼肝郁气滞的胸脘胀满疼痛。
        薤白,辛苦温。本品主入肺胃,尤以宽胸见长,兼能理肝,故多用于寒痰闭塞于胸部而兼肝气郁结的胸满闷或胸部满痛者。
        桔梗,苦辛平。本品主入肺经,善于宽胸理气化痰,与杏仁、枳壳相配兼能理肝肺之气,治疗肝肺气郁的胸满胸痛和咽喉不利,咽喉疼痛。
        瓜蒌,甘寒。本品主入肺胃,兼能舒肝理气化痰散结,故用于肝肺气郁的胸满胸痛,乳房肿痛等。
        杏仁,苦微温。本品宣降肺气,而兼能理肝,尤善用于肝肺气郁的胸满,逆气上冲。
        合欢花,甘平。本品以安神见长,而兼能舒肝理气。尤善于治疗肝气郁结之失眠症。
        青皮,量大则破气,量小则舒肝理气。其破气之功见破气节。
        枳实,量大则破气,量小则舒气,其破气之功见破气节。
        具有疏肝理气的还有:姜黄、白蒺藜、白芍、防风、木瓜、独活、旋复花、元胡、乳香、薄菏、吴茱萸、小茴香。请参见有关章节。
        (二)疏肝破气药
        青皮,苦辛温。本品主入肝经,善于疏肝破气,化痰散结,尤善于治疗肝气郁结的胸肋疼痛,乳房结块,胁下肿块,而对左恻胁痛,乳房胀痛者,其效更佳。
        枳实,苦辛微寒。本品主入脾胃,兼能舒肝破气,且能化痰消积,故尤善于治疗肝胃气滞,痰食积滞。胃脘有压痛,而脉沉或沉伏者。
        三棱,苦平。本品破气破血,适用于气滞血淤所致的症瘕积聚,胸胁疼痛。
        莪术,辛苦温。本品破气破血,适用于气滞血淤所致的症瘕积聚,胸胁疼痛。三棱、莪术功用近似,又常配合应用以增加破血破气之功,然三棱长于破气,莪术长于破血,
        (三)疏肝降气药
        沉香。辛苦温。本品主入脾胃肾经,兼能舒肝降气,又能散寒纳气尤善用于肝气郁结,逆气上冲的胸胁满痛。逆气上冲,甚或厥逆,以及肝胃气逆的呕吐,嗳气,肝肾气逆所致的气喘,咳嗽等。
        旋复花,苦辛咸微温。本品主入肺与脾胃,兼能舒肝通络,降气,故多用于肝肺气郁逆气上冲的咳嗽。平卧时加重或兼胸胁疼痛和肝脾气郁,逆气上冲的头晕头痛,呃逆嗳气者。
        具有疏肝降气功能的药还有枳实、枳壳,川楝子、瓜蒌、杏仁、降香,参见有关章节。
        二、疏肝方
        (一)疏肝理气方
        1.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0克 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个
        适应症:肝郁气滞,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口苦咽干,舌苔白,脉弦或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脉弦者。
        加减法:若胸满气短,心悸,脉弦滑而结者,加瓜蒌15克,若全身酸困,尤以肩背沉重,疼痛为甚者,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若脉弦而结或兼涩者,加桂枝10克,胃脘悸动,逆气上冲脉弦涩结者,加桂枝10克,茯苓10克;若恶心呕吐较重,头晕者,加薄荷6克,若胸胁苦满,咳嗽,平卧或夜间咳嗽加重者,去党参、生姜、大枣、甘草,加干姜4克、五味子10克,若全身满布疣而微痒者,加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薏米40克;若脉弦而涩者,加干姜4克;若兼胃脘满痛者,加丹参15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少阳外感,泌尿系感染、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多疣、慢性荨麻疹、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肝郁气滞症者。
        2.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10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陈皮10克 木香10克香附10克
        适应症:肝气郁滞,胸胁苦满,气短,或气短胸部如窒塞感,喜叹气口淡乏味,舌苔薄白,脉沉或伏,或胸、腹满,气短,头晕,舌苔白,脉沉者。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和某些休克见有腹满等属于肝郁气滞症者。
        3.柴平汤
        组成: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党参10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大枣5个苍术10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适应症:肝胃不和,头晕头胀,胸满心烦,口苦咽干,胃脘满胀,大便稀溏,或呕吐泄泻,寒热往来,舌苔白或黄白腻,脉弦紧者。
        加减法:若胃脘满痛,按之痛甚,脉弦紧而涩者,加桂枝10克、干姜4克、大黄3克;无压痛者,去大黄;若胃脘满痛,胸胁苦满,心烦恶心,大便数日不行,食欲不振,脉弦紧者,加干姜6克、肉桂3克、大黄3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肠胃炎、习惯性便秘、胃下垂、胰腺炎、胃肠术后的后遗症、糖尿病酮中毒等属于肝胃不和症者。
        4.逍遥散
        组成: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薄荷3克
        适应症:肝郁血虚,胸胁苦满,头晕心烦,月经失调,脉弦者。
        加减法:若月经前后不定期,经期心烦心悸,头晕头胀,口苦干,脉弦小数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着兼少腹满痛,五心烦热,经期诸证加剧,脉沉弦涩者,加干姜4克、丹皮10克、栀子10克、香附10克;若心悸而脉时见结而弦者,加桂枝10克;若少腹一侧或两侧经常疼痛,脉弦涩不调者,去生姜,加干姜3克:若胁下疼痛,或一侧腹痛,痛则腹泻,或生气后则泄泻者,去生姜,加干姜3克、防风2克;若胃脘胀痛,生气后加重者,加丹参15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若一侧腰、腿疼痛,经久不愈,脉弦紧者,去生姜,加干姜4克、狗脊30克;若心烦较重,脉弦数而时见促或时促时结者,加丹参15克;心烦易怒,失眠头晕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炒枣仁15克;胸满,背困痛,甚或手麻者,加瓜蒌15克:下肢大腿外侧一片麻木者,加白芥于6克;两侧太阳穴疼痛经常发作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元参3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月经失调,痛经、输卵管炎、慢性肠炎、溃疡病、阑尾术后肠粘连,慢性胃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背肌劳损、颈椎骨质增生、腰椎骨质增生、皮神经炎、肋软骨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缩窄性大动脉炎等属于肝郁血虚症者。
        5.四逆香佛二花汤
        组成:柴胡10克 枳壳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玫瑰花10克 代代花10克 香椽10克 佛手10克 黄苓3克
        适应症:肝气郁滞,胸胁苦满,手足憋胀,头晕胀,舌苔白,脉弦滑,或胸胁,全身窜痛,或手足憋胀麻木,或咽喉异物感,或四肢沉重,活动困难,或甲状腺、舌下腺肿大;或手足厥冷而青紫者。
        加减法:若脉弦者,去黄芩,加元参6克;脉弦滑者,加黄芩6克、元参10克;手足麻木或疼痛者,加丝瓜络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末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或舌下腺的囊肿或炎症、风湿性关节炎、雷诺氏病等属于肝气郁滞症者。
        6.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10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苏叶10克生姜3片
        适应症:肝脾寒湿郁滞,胃脘痞满,舌苔白,脉沉缓或咽喉有异物感,胃脘痞满,舌苔白,脉缓者。
        加减法;若胃脘痞满,有悸动感者,加桂枝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癔病、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等属于肝脾寒湿郁滞症者。
        7.四逆散
        组成;柴胡10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 甘草10克
        适应症:肝气郁滞,胸胁满胀,气短,舌苔白,脉沉或伏者。
        加减法:若胸胁苦满,心烦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脉涩而沉或沉弦细结者,加桂枝10克、薤白10克;若咳嗽气短,平卧时咳嗽气短加重者,加五味子10克、干姜5克;若胸满有窒塞感,呼吸困难,舌苔白,脉沉者,加杏仁10克,桔梗10克、苏叶6克、陈皮10克,若咽喉干痛,或突然失语者,加桔梗10克、杏仁10克、苏叶6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若胸、咽、喉均憋闷,气短,舌苔白或黄白,脉弦滑者,加桔梗10克、瓜蒌皮15克、郁金10克、陈皮16克、青皮10克、杏仁10克、苏叶6克、黄芩10克,若胸闷痛,四肢突然厥逆,脉伏者,加细辛3克、桂枝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癔病性失语、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矽肺、休克等,属于肝气郁滞症者。
        8.越鞠丸
        组成:川芎10克 苍术12克 香附10克 栀子10克 神曲10克
        适应症:气、血、痰、火、湿、食郁结,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舌苔黄腻,脉滑者。
        加减法:若神疲,纳呆,食后思睡,甚或心烦懊浓,黄疸者,加麦芽10克、焦山楂10克、茯苓10克、莱菔子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连翘10克;黄疸较重,时见神识朦胧者,加郁金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消化不良、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胃肠术后并发症等属于六郁症者。
        9.当归芍药散
        组成:当归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0克 白术10克 泽泻10克川芎10克
        适应症:肝郁血虚,脾湿不化,胸胁微满,月经失调,脉沉弦缓:或兼白带较多,经期腹满,下肢沉重、或兼尿热、尿痛者。
        加减法:若少腹满者,加香附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月经不调、输卵管炎、慢性阑尾炎、阑尾术后肠粘连、慢性肾炎、慢性肾孟肾炎、前列腺炎等属于肝郁血虚,脾湿不化症者。
        10.理气通淋煎
        组成:香附10克 乌药10克 苏叶6克 陈皮10克 黄芩10克冬葵子10克
        适应症:下焦湿热,气郁不畅,小腹满胀,尿热尿痛,脉沉者。
        加减法:若兼肛门下坠感者,加槟榔6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膀胱炎、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等属于下焦湿热,气滞不畅症者。
        11.枳实桔芍汤
        组成;枳实30克 桔梗20克 白芍15克 败酱草30克
        适应症: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证见腹胀腹痛难忍,或兼腹坠胀难忍,脉沉者。
        加减法:若脉沉涩者,加白芥子10克。
        按:此方加减可用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等属于气滞症者。
        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10克 半夏10克 党参10克 黄芩10克 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个桂枝10克 茯苓10克 大黄3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适应症:肝郁气滞,湿郁不化,三焦失其运化之职,胸满烦惊,卧起不安,脉弦紧者。
        加减法:若脉弦大紧,心悸,逆气上冲,或时而烦躁汗出,或头痛头晕,耳鸣,或耳聋,或癫痫,或白带,或阳萎,或缩阳,或缩阴,或遗尿者,加桂枝5克;若上症脉弦紧而结者,则桂枝仍为10克;若脉弦紧而涩者,加干姜3克、肉桂10克,去生姜、桂枝。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神经官能症、癫痫、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又神经痛、小舞蹈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症、心律失常、冠心病、慢性盆腔炎、遗尿等属于肝郁气滞湿郁不化,上热下寒证者。
        13.橘核丸
        组成:橘核10克 川楝子10克 肉桂10克 厚朴10克枳实10克 元胡10克 海藻10克 海带10克 昆布10克 桃仁10克木香10克乌药10克
        适应症:气血郁滞,痰血凝涩,小腹疼痛或睾丸肿硬疼痛,脉沉弦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鞘膜积液、睾丸结核、精索静脉曲张等属于气血郁滞,痰血凝滞症者。
        14.苏神煎
        组成:苏叶6克 神曲10克
        适应症:肝郁气滞,饮食不慎,胸满恶心,脉弦缓者。
        按:本方加减用于生气后饮酒而致的胸脘满胀,恶心欲吐,食欲不振等属于肝郁气滞,湿郁不化症者。
        15.咳嗽遗尿方
        组成: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党参10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紫菀10克黄苓10克
        适应症:肝郁气滞,痰湿不化,气阴俱虚,咳嗽遗尿,或咳喘心悸,或胸满气短心悸,舌苔白,舌质红,脉虚弦滑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原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等属于肝郁气滞,痰湿不化,气阴俱虚症者。
        16.参苏饮
        组成:党参10克 苏叶10克 陈皮10克 枳壳10克 前胡10克 半夏10克 葛根15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 桔梗10克 茯苓10克
        适应症:肝气郁滞,外受风寒,咳嗽胸满,鼻塞流涕,脉沉或经常遇风即鼻痒鼻塞,喷嚏,或胸满心烦,脘痞,脉沉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过敏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心肌炎等属于肝郁气滞,外受风寒症者。
        17.柴胡枳桔汤
        组成:柴胡10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郁金10克 青皮10克 薄荷6克
        适应症:气滞痰郁,胸胁苦满,咽喉不利,或咳嗽,咽喉疼痛,脉沉滑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属于气滞痰郁症者。,
        (二)疏肝破气方
        1.柴胡橘叶煎
        组成:柴胡10克 赤芍10克 瓜蒌30克 当归10克青皮10克 橘叶10克 枳实10克
       
        适应症:肝郁气结,痰滞不化,乳房疼痛或乳房结块,或乳下有条索状物,疼痛,按之亦硬痛,或微见紫红色,脉弦滑者。
        加减法:若锁骨上或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20克;若乳衄者,加茜草10克,降香10克;若突然乳汁不通者,加王不留行3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乳腺增生、乳导管乳头状瘤、缺乳、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静脉炎等属于肝郁气滞,痰凝不化症者。
        2.丹鸡黄精汤
        组成:丹参30克、当归10克 柴胡10克 陈皮10克青皮10克 黄精10克 生地1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 薄荷3克三棱10克 莪术10克 夜交藤30克
        适应症:气滞血淤,痰湿阻滞,胸满胸痛,心烦心悸,脘腹满胀,或肝脾肿大,或腹胀腹水,舌苔白,舌有瘀斑,脉弦涩不调者。
        加减法:若脉弦大紧或沉细缓者,加黄芪30克、党参10克;若胃脘满胀,矢气不能者,加莱菔子10克、砂仁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肥胖症、心原性肝硬化、多囊肝、多囊肾、肾盂积水、腹部纤维瘤等属于气滞血淤,痰湿阻滞症者。
        (三)舒肝降气方
        1.四磨汤
        组成:人参19克 乌药10克 摈榔10克 沉香10克
        适应症:肝郁气滞,逆气上冲,心悸气短,吸气困难,或突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呼吸困难,或突然神志不清,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或伏者。
        加减法:若病情较轻者,去人参,加党参10克;若胃脘按之有压痛者,加枳实10克;若按之胃脘有悸动者,加肉桂10克。
        按:本方可用于神经官能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属于肝郁气滞,逆气上冲证者。
        2.沉香降气汤
        组成:沉香10克 砂仁10克 香附10克 炙甘草10克
        适应症:肝胃气滞,寒湿不化,逆气上冲,胃脘胀满,嗳气或呃逆频频发作,舌苔白,脉沉缓或沉弦者。
        3.四逆旋复瓜络汤
        组成:柴胡10克 枳实10克 白芍10克旋复花10克 (布包)丝瓜络10克 前胡10克
        适应症:肝肺气郁,胸胁满痛,咳嗽气逆,脉沉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过敏性咳嗽。
第二节  养肝方药
        养肝方药主要适用于肝虚所致的头晕头痛,视物昏花,筋脉拘挛或瘫痪,耳鸣耳聋,脉虚弦等。在养肝方药中又因其功用的差异和归经的不同,分为养肝阴方药,养肝血方药、阴阳双补方药三种。养肝阴方药主要适用于肝阴不足的目视昏花干涩,头晕头痛,筋脉拘挛或瘫痪,脉弦细数;养肝血方药主要适用于肝血不足的头晕头痛,筋脉拘挛,面色萎黄、脉沉弦细;阴阳双补方药主要适用于阴阳俱虚的头晕头痛,筋痿乏力,脉细弱等。
       
        一、养肝药
        (一)养肝阴药
        生地,甘苦寒。本品养肝肾之阴液,又能降虚火、清实火,既补阴又增液,故常用于肝肾阴虚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口干舌燥。此外尚能凉血清热,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衄、血热发斑等。
        元参,苦甘咸寒。本品养肝肾之阴而生津液,善清阴虚浮游于上焦之火热,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吐衄,咽喉疼痛、瘰疬,又能润便,常与生地配合治疗无水舟停之便秘。
        熟地,甘微温。本品既补阴,又补血。虽性温而微平,故善治疗血虚、阴虚之腰膝疼痛,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筋骨痿软等。
        白芍,苦酸微寒。本品补肝阴,益肝血,且有敛阴平肝之力,尤适用于肝阴不足和肝血不足的筋脉拘挛,疼痛,头痛头晕等。
        石斛,甘微寒。本品虽主入胃肾,然亦兼入肝,用于肝肾阴虚的目视昏花,目暗,腰膝疼痛,痿软等。
        玉竹,甘平。本品主入肺胃两经,亦兼入肝经,对肝胃阴虚风动的眩晕有殊效。
        黄精,甘平。本品主入肺脾肾,兼能入肝,虽以益阴增液为主,兼有益气之功,尤适用于阴虚为主兼有气虚的胁痛、头晕、乏力。
        枸杞子,甘平。本品益肝肾之精而微有益气之功,尤适用于肝肾阴虚为主的头晕,目视昏花等。
        桑椹子,甘寒。本品滋阴养液,且有补血之功。然以滋润见长,故可用于肝阴不足的头晕目暗,须发早白。
        旱莲草,甘酸寒。本品虽能滋阴,然其补阴之力较差,而清热凉血之功较优,尤适用于阴虚有热的头晕目眩和血热妄行的尿血、便血、崩漏。
        女贞子,甘苦凉。本品滋补肝肾之功近于生地,但其补益、清热之功均较生地为差,可用于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视力减退等症。
        龟板,甘咸寒。本品滋补肝肾而潜阳熄风,且有补骨益髓之效,故适用于肝肾阴虚,髓海不足的头晕头痛,烦躁易怒,筋骨痿软,抽搐瘈瘲。
        龟板胶,同龟板。但潜阳清热之功不如龟板,补血益精之力较龟板为妤。
        鳖甲,咸寒。与龟板作用近似,但滋阴壮骨潜阳之功不如龟板,软坚清热之功较龟板为优,故尤多用于症瘕积聚、骨蒸劳热等证。
        鳖甲胶,功用同鳖甲,但补益之功较鳖甲为优。
        猪脊髓,甘寒。补肝肾,益精髓,尤善用于骨蒸劳热,消渴、疮疡。
        黑芝麻,甘平。本品补阴而微有养血之功,故善用于肝阴不足或肝血不足的头鬓早白,眩晕等。
        五味子,酸温。本品主入肺心肾,然亦入肝,故尤适用于肝肾俱虚的头晕,目视昏花,筋骨痿软,又能敛阴益气,故常用于精或精气虚脱证。
        乌梅,酸平。本品入肝敛阴生津,用于肝阴不足或阴液突然脱失所致的筋脉拘挛、疼痛、胁痛等。
        山茱萸,酸微温。本品补阴敛阴,微有益气之力,故常用于肝肾俱虚的腰膝酸痛,痿软无力,头晕,目视昏花等。山荣萸与五味子功用近似,但五味子偏于入肺心,山茱萸偏于入肝肾。
        覆盆子,甘酸微温。本品虽补肝肾之阴,而又有益阳之力,且有敛精明目之效,故尤适用于肝肾俱虚的目视昏花,
        五加皮,辛苦温。本品补肝肾而善强筋,且能祛湿散风,故适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疼痛,痿软无力,肝肾不足寒湿伤筋的筋骨痿软,以及风湿所致筋脉拘挛,疼痛、麻木等。
        木瓜,酸温。本品入肝脾,既养阴敛阴,又除湿疏筋,故尤善于治疗寒湿或湿热伤阴所致的筋脉拘挛,痿软乏力等。
        (二)养肝血药
        当归,甘辛温。本品既养血又活血,故尤适用于肝血不足的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疲乏无力,筋脉拘急,疼痛,以及兼有淤血阻滞的疼痛、麻木等。
        熟地。本品补血而腻滞,养血而守阴,故善用于血虚而阴不守的症侯。
        白芍。本品补血而敛阴,尤善于治疗血虚而阴血不足的筋脉拘挛、麻木、吐血衄血等。
        阿胶,甘平。本品补血益阴,且有柔肝止血之效,尤善于治疗血虚、阴虚的筋骨痿软,头晕乏力和虚风内动的瘈瘲搐搦。
        何首乌。苦甘微温。本品补阴而不伤阳,养血兼能祛风,适用于肝肾俱虚头晕眼黑,须发早白,筋骨痿软,记忆力衰退,以及血虚生风的皮肤病,疮疡等。
        鹿角胶,甘咸温。本品养肝肾,益精血,助阳气,适用于精血亏损或阴阳俱虚的面色萎黄,头晕乏力,腰膝酸软,筋骨痿软等。
        鸡血藤,苦微甘温。本品补血行血,舒筋通络,而以行血通络见长,尤适用于血虚而筋脉拘挛的疼痛,屈伸不利。
        龟板胶、黑芝麻,参见养肝阴药。
        (三)阴阳双补药
        杜仲,甘温。本品平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阴阳俱虚的筋骨痿软,腰脊疼痛,又有微微祛风之力,故对风寒外客伤及筋骨的腰腿疼痛尤效。
        续断,苦甘辛温。本品补肝肾,既补阴又益阳,既续筋又活血,故尤善用于肝肾俱虚的腰膝疼痛,痿软乏力,骨断筋折的疼痛,以及风寒湿邪所致的腰膝疼痛。
        狗脊,苦甘温。本品补阴益阻,兼能祛风湿,通血脉,适用于肝肾虚损的腰背疼痛、肤打损伤的腰脊疼痛,筋骨疼痛,并有温肾降火之效,可用于肾虚之火热上冲头痛,项强、腰痛等。
        菟丝子,辛甘平。本品补肝肾之阴而兼益阳,尤对肝肾俱虚的腰脊疼痛,筋骨痿软,目视昏花有效。
        沙苑子,甘温。本品补肝肾之阴兼有温阳散寒之力,又有固涩精气之功,尤适用于精气亏损的目视不明,头晕眼花等。
        桑寄生,苦平。本品补肝肾,兼能祛风通络,且有补阴益阳之效,故适用于肝肾俱虚的腰膝疼痛,痿软无力和风湿所致的腰膀疼痛。
        鹿茸,甘咸温。本品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其温阳之功较补精血之功为胜,故尤适用于精血亏损,闲气虚衰的腰脊疼痛,痿软无力,头晕耳鸣等。
        鹿角胶,参见养肝血药。
        巴戟天,辛甘微温。本品主入肾经,兼有补肝之力,其虽助阳散寒,亦熊益阴强筋,故常用于肝肾俱虚的腰腿疼痛,下肢痿软。又有祛风湿之效,故可用于肝肾俱虚兼有风湿的腰腿疼痛。
        肉苁蓉,甘咸温。本品主入肾经,兼能补肝,温阳而兼能益阴,但重在补阳,尤善于治疗肝肾亏损的腰脊疼痛,筋骨痿软等。
        淫羊藿,辛甘温。本品以补肝肾之阳为主,补阴主力甚微,又有祛风湿之功,故尤适用于肝肾阳虚兼风湿的腰膝无力。
        骨碎补,苦温。本品补肝肾之阳气,兼有益阴降火之效,可用于肝肾俱虚的腰脊疼痛,牙痛头痛、耳鸣;又有活血续筋之功,可用于跌打损伤的骨断筋折等。
        还有山茱萸、五味子,参见养肝阴药。
        二、养肝方
        (一)养肝阴方
        1.杞菊地黄丸
        组成: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莱萸12克 泽泻10克 茯苓10克 丹皮10克 枸杞子10克 菊花10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眼花岐视或枯涩疼痛。
        加减法:若头晕头痛,目视昏花者,加当归10克 白芍10克、石决明15克、白蒺藜10克;若而色萎黄,头晕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证者。
        2.鸡肝汤
        组成:鸡肝
        适应证:小儿疳积泄泻后突然失明,黑睛变白。
        按:鸡肝一具,煎汤至肝刚熟时服用,不准放盐,汤、肝同用,用于小儿疳眼有奇效。
        3.左归饮
        组成:熟地8~15克 山药6克 枸杞于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6克 山茱萸6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腰酸遗精,头晕眼花,舌光红、脉细数者。
        加减法:若肝肾精血亏损较严重,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面色苍白而干,脉虚弱者,加龟板胶10克、鹿角胶10克、川牛膝10克、菟丝子10克;若头晕头痛,记忆力严重衰退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细辛2克、菟丝子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视神经萎缩、皮质盲等属于肝肾阴虚证者。
        4.一贯煎
        组成:北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当归10克 生地30克枸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胁下疼痛或胃皖疼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数者。
        加减法:若疼痛较重,加元胡10克、木瓜10克、白芍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胆囊炎、溃疡病、肾扭转、游走肾、慢性肝炎、肋间神经痛、静脉炎属于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者。
        5.加味一贯煎
        组成:沙参30克 麦冬12克生地30克 苍术15克 白术10克青皮10克 陈皮10克 柴胡10克 三棱10克 莪术10克 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适应证:肝胃阴虚,肝气郁滞,湿郁不化,胁痛胸满,胃脘满胀,食后胀痛,舌苔白,脉弦紧而少滑者。
        加减法:若脉虚大弦紧稍滑者,去沙参,加党参30克,胃脘满胀,午后或夜间加重,甚或嗳气头痛者,加莱菔子20克、砂仁10克;若胃脘满痛较轻者,去三棱、莪术,加郁金10克、姜黄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早期肝硬化、胃下垂、食道癌术后吞咽困难、胆囊术后胃脘胀痛,食欲不振等属肝胃阴虚,肝气郁滞,湿郁不化证者。
        6.独活补元饮
        组成:独活15-30克元参30-60克 骨碎补10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伏风于内,牙痛,耳痛,眼突然视力丧失,舌苔白,脉沉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眼底出血等等。
        7.牢牙补肝降火饮
        组成:地骨皮30克 元参15克 龙胆草16克 升麻1克白芷1克
        适应证:牙龈萎缩,牙衄,牙齿浮动,牙痛,夜间加剧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牙周炎、急性牙周炎等属于肾阴不足,肝火上炎证者。
        8.芪脉地黄汤
        组成:黄芪15克 麦冬10克 党参10克 五味子10克当归10克 生地30克 苍术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白芍10克 
        适应证:气阴俱虚,肝肾不足,面色苍白,疲乏无力,腰酸背困,甚或自汗盗汗,四肢痿软,舌苔白,脉虚大弦滑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肾炎、慢性前列腺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侧索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缩窄性大动脉炎、糖尿病、白塞氏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属于气阴俱虚,肝肾不足证者。
        9.虎潜丸
        组成:黄柏10克 知母10克 龟板50克 熟地10克 白芍6克 锁阳6克 虎骨3克 干姜3克 怀牛膝10克 当归10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腰膝酸痛,筋骨盈酸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净,脉细弱或胆痛难于屈伸者。
        加减法:若舌苔黄,尿黄赤,脉细数者,去干姜;若脉弦涩不调,舌苔黄,舌质淡,尿黄赤者,加麦冬10克,若无虎骨,加木瓜10克;若腿痛较重,腿里有如冷风吹拂,舌苔黄,口干,尿黄赤,脉弦紧而尺脉大者,去虎骨,加附子6克、肉桂6克、生地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脊髓炎、椎间盘脱出、脊椎术后瘫痪、坐骨神经痛、膝踝关节结核、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末梢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属于肝肾阴虚证者。
        10.滋水清肝饮
        组成: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生地20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炒枣仁10克 薄荷3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肝郁化火,发热胁痛,耳聋口干,手足头面似觉肿起,或胸胁烦懑,腰背困痛、心烦心悸,失眠健忘,或目赤疼痛,视力减退,头晕头痛,舌苔白,脉弦细稍数者。
        加减法:若目赤眼痛,头痛头晕,视力突然下降,甚或失明者,上方去炒枣仁、山茱萸,加元参40克、茺蔚子10克、五味子10克;若心烦失眠较重,加五味子10克,去山茱萸;若偏头痛较重,加元参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眼底出血、虹膜睫状体炎、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原发性多汗症、眼肌麻痹等属于肝肾阴虚,肝经郁火证者。
        11.金刚丸
        组成:萆薢10克 杜仲10克 肉苁蓉10克菟丝子12克。
        适应证:湿热伤筋,肝肾不足,下肢痿废,脉虚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脊髓炎、侧索硬化等属于肝肾阴虚,湿热伤筋证者。
        12.加减增液汤
        组成:生地15克 麦冬10克 元参30克 白芍15克 肉桂1克
        适应证: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反复鼻衄、耳衄、舌衄,舌苔白,脉沉细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鼻中隔弯曲的鼻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鼻衄、耳衄、牙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证者。
        13.龟龙通窍煎
        组成:龟板10克 鳖甲15克 龙骨15克 远志18克 菖蒲20克
        适应证:肝虚窍闭的耳聋耳堵,鼻不闻香臭,脉沉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链霉素中毒耳聋、神经性耳聋、嗅神经麻痹性嗅觉失灵等属于肝虚窍闭证者。 心智成熟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TOP

海明月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海明月 当前离线

UID
116 
帖子
3755 
精华
19 
积分
964 
阅读权限
81 
来自
山东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日出江花

4# 发表于 2008-9-3 10:40 | 只看该作者 14.大补阴丸
组成:盐黄柏80克 盐知母80克 熟地120克 龟板120克猪脊髓160克 依法制为蜜丸,每服6克,一日2-3次。
适应证:肝肾阴虚,相火妄动,潮热盗汗,耳鸣耳聋,或心烦心悸,失眠头痛,口苦口干,尿黄,脉细数,或屎热尿赤,尿痛,头晕头痛,脉细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心肌炎、神经性耳聋、神经官能症等属于肝肾阴虚,相火妄动证者。
15.三甲复脉汤
组成:炙甘草18克 阿胶9克(烊化)生地18克 麦冬15克 火麻仁9克 白芍18克 生龟板30克 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
适应证:心肝阴虚,心悸动不止,神倦乏力,自汗盗汗,或时手足瘈瘲,耳聋,舌质红绛或嫩红无苔,脉虚大数或虚数者。
加减法:若尿黄赤,脉细数者,加知母8克、黄柏6克;若脉极虚弱者,加人参3克;若舌质突然转淡白,脉沉细涩者,加附子1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神经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震颤性麻痹等属于心肝阴虚证者。
16.救逆汤
组成:炙甘草18克 生地18克 生白芍18克 麦冬15克阿胶6克(烊化)生龙骨12克 生牡蛎24克
适应证:心肝阴虚,心中惕惕,舌强神昏,汗多,中无所主,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弦或虚弦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后遗症、心肌炎、脑动脉硬化等属于心肝阳虚证者。
(二)养肝血方
1.四物汤
组成: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熟地10克 白芍10克
适应证:营血虚滞,冲任虚损,头晕目眩,唇爪无华,妇女月经不调,崩中漏下,脐腹作痛。
加减法:若月经提前,量多腹痛,脉数者,加黄????克、黄连10克;若经行不畅,经期腹痛,脉弦涩不调者,加????10克、红花10克;若月经不调,脉弦,胸胁苦满者,加????10克、香附10克。
按:本方加减为养血活血的基础方,可用于血虚或血虚兼淤血证的各种疾病。
2.胶艾四物汤
组成:川芎6克 阿胶6克 甘草6克 艾叶9克 当归9克 白芍12克 生地9克
适应证:肝血不足,下焦虚寒,妇人漏下或小产后下血不绝,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脉沉细涩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月经不调、先兆流产、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肝血不足,下焦虚寒证者。
(三)阴阳双补方
1.地黄饮子
组成:熟地15山茱萸10克 石斛10克 麦冬10克五味于10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茯苓10克 肉苁蓉15克肉桂10克 附子10克 巴戟天10克 薄荷1克 生姜三片大枣三个
适应证:肝肾虚衰,虚风内动,痰阻窍髓,失语,痴呆,神昏,瘫痪,舌苔薄白,脉沉弦细者。
加减法:若四肢瘫痪较久者,去熟地、山茱萸、生姜大枣,加生地15克、木瓜10克、桑枝15克;若疼痛难于屈伸者,加首乌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若神情呆滞,失语耳聋,四肢瘫痪者,去巴戡天、熟地、山茱萸,加菖蒲10克、远志10克、木瓜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失语瘫痪痴呆、脑性瘫痪,智力发育不全、脊髓痨等属于肝肾虚衰,虚风内动者。
2.龟鹿二仙胶
组成:龟板250克 鹿角500克 人参45克 枸杞于92克依法制为胶,每服5克左右。
适应证:肝肾俱虚,阴阳气血俱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头痛,脑鸣,记忆力衰退,目视昏花,舌质淡,苔白,脉虚弱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后贫血、神经官能症、神经性耳鸣、脑震荡后遗症、视神经萎缩、腰穿后的头晕头痛等属于阴阳气血俱衰证者。
3.右归丸
组成:熟地250克 炒山药100克 山茱萸90克 枸杞子120克菟丝于120克 鹿角胶120克 炒杜仲120克 制附子60-180克 肉桂60-120克 当归90克 依法炼蜜为丸,每服9克。
适应证:肝肾阴阳俱衰,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软弱,以及头晕头痛,腰脊酸痛,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弦尺弱或弦细稍大者。
加减法:若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腰脊酸痛,以及尿频尿急者,加覆盆子10克,去附子100克,肉桂100克,若有口干者,加生地250克、麦冬100克,去肉桂100克、附子100克;兼鼻衄者,加元参300克、麦冬120克、生地300克,去附子120克、肉桂12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肾炎、腰肌劳损、阴疽、下肢静脉曲张、腰穿后头晕头痛、视神经萎缩等属于肝肾俱虚证者。
4.全鹿丸
组成:党参250克 茯苓1500克 炒白术1500克 炙甘草1500克 当归1500克 熟地2500克 麦冬1000克 枸杞子1000克 炙黄芪1500克 天门冬1500克 牛膝1500克杜仲1500克 山药1500克 炒芡实1500克 菟丝子1500克 五味于1500克 炒破故纸1500克 锁阳1500克 巴戟肉1500克肉苁蓉1500克芦巴子1500克 续断1500克 覆盆子1500克 楮实子1500克 陈皮1500克 川椒1500克 炒小茴香1000克 大青盐1000克 全鹿料1500克 沉香130克 依法炼蜜为丸,每丸6克,每次一丸。
适应证:肝肾俱虚,阴阳不足,头晕耳鸣,遗精盗汗,腰膝酸痛,四肢无力,妇女崩漏带下,脉沉弦细等。
按:本方为市售成药,可用于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脑震荡后遗症的头痛头晕,崩漏带下久久不愈等属于肝肾俱虚,阴阳不足证者。
5.加减黄芪鳖甲散
组成:黄芪15克 地骨皮10克 紫菀10克 党参10克茯苓10克 柴胡10克 半夏10克 知母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麦冬10克 肉桂10克 甘草10克
适应证:肝肾不足,气阴俱虚,痰热内郁,咳嗽气短,或咳喘久久不愈,或气短心悸,神疲思睡,或短气不足以息,痰多色黄,或咽喉干燥,痰咳不利,舌苔黄或白,脉虚大弦紧或虚大弦紧数者。
加减法:若咳喘久久不止者,加冬虫夏草10克(研末,冲服);若气短不足以息,咳喘不止者,加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冲服)。若时时神迷或欲脱者,加人参10克,去党参,若全身酸痛者,去肉桂,加桂枝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切除术后气短、肺结核合并哮喘、支气管扩张合并哮喘、气胸愈后气短、以及某些肺原性心脏病等属于气阴俱虚,痰饮内郁,肝气郁结证者。
6.葛氏补髓丹
组成:猪脊髓、羊脊髓、甲鱼、乌鸡、山药、莲子、大枣、柿饼、黄明胶、黄腊、平胃散、四君子汤、知母、黄柏。
适应证:肝肾俱虚,脾湿不化,面色苍白,自汗盗汗,疲乏无力,胃脘满胀,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舌质淡,舌苔黄白而腻,脉虚大滑。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产后虚劳等属于肝肾惧虚,脾湿不化证者。
7.人参养荣汤
组成:白芍90克 当归30克 陈皮30克 黄芪30克 桂心30克 人参30克 白术30克 炙甘草30克 熟地22克 五味子22克 茯苓22克 炒远志15克 生姜3片大枣3枚
适应证:气血俱虚,阴阳不足,神倦乏力,心悸怔仲,食少纳呆,面色萎黄,或夏季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冬季畏寒肢冷若冰霜,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者。
按:本方可用于的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成年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神经宫能症、溃疡病、骨关节结核、末梢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子宫功能性出血、风湿性心脏病等属于气血俱虚,阴阳不足证者。
8.十四味建中汤
组成:人参10克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肉桂10克 白术10克茯苓10克 甘草10克 半夏10克 肉苁蓉15克 附子10克 生姜3片大枣5个。
适应证:气血俱虚,脾胃虚寒,木邪犯土,疲乏无力,胃脘冷痛,面色萎黄,夏季手足心烦热,冬季手足厥冷,或心悸心烦,急躁易怒,口干舌燥,或手足麻木,肩背酸痛,或胃脘疼痛,时见逆气上冲,冲则昏厥,或崩漏带下,心悸气短,时而头晕蹶逆,或手足冷痛而麻,或失眠严重,昼夜不得入睡,或昼夜嗜眠,数日不醒,或嗜眠与失眠交替存在,或畏寒肢冷,胃脘悸动,皮肤毛发枯槁,毛发稀疏脱落,或吐衄难止,阴斑,或阴疽,舌质淡,舌苔白或黄,脉沉细弦涩不调者。
加减法:若气虚较轻者,去人参,加党参10克:若鼻衄较重者,加元参15克;抽搐者,加蜈蚣三条、全蝎3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溃疡病、成年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胃下垂、再生障碍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神经官能症、子宫功能性出血、风湿性心脏病、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搬、过敏性紫癜、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内耳性眩晕病、臂丛神经痛、小舞蹈病、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心性反应症、骨质疏松、风湿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神经官能症、多发性大动脉炎、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关节结核、末梢神经炎等属于脾胃虚寒,气血俱虚,木邪犯土证者。
第三节  温肝方药
温肝方药主要适用于肝寒所致小腹坠胀,牵引腰部作痛,阴囊收缩,睾丸硬冷,妇女阴部凉冷或收缩拘急,胁痛,头痛等。在温肝方药中由于作用的不同,又分为补肝散寒、温散寒邪方药两类,其中补肝散寒方药适用于肝经虚寒的腰痛胁痛,小腹冷痛;温散寒邪方药适用于寒邪直犯厥阴肝经的胁痛,小腹疼痛等。
一、温肝药
(一)温散寒邪药
附子,辛热。本品虽主入心肾脾经,然亦入肝,用于寒邪直入肝经和虚寒所致的小腹冷痛、胁痛、筋脉拘挛、筋脉拘挛疼痛、疝痛、筋骨疼痛;寒邪入于筋脉的全身疼痛,虚风内动的抽搐眩晕;肝虚的筋骨痿软,以及心肝俱虚韵失语舌僵等。
乌头,辛苦温。本品善搜筋骨肌肉之风寒与风湿,具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为风寒和寒湿伤及筋脉所致疼痛的要药,又能散寒舒筋,对肝寒筋挛所致疝痛、胁痛、头痛、身痛有极好的止痛作用。乌头分草乌、川乌两种,草乌的毒性和止痛作用均较川乌为大,用之不慎易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
肉桂,辛甘热。本品既入心肾又入肝,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补肝又散寒,既活血又温经,既温阳化气又降冲利水,故可用于肝经虚寒和寒邪直犯厥阴肝经的小腹冷痛、胁痛、寒滞经闭、疝痛、腹满、逆气上冲等。附子、肉桂虽同而又异,附子善走,肉桂善守,附于善入气分,肉桂善入血分,附子由表及里,肉桂善入里,临证用之,宜分别用之。此外,肉桂能伐肝邪,助心脾,故脾虚肝木乘之者多用之。
桂枝,辛甘温。本品虽主入心肺膀胱,然亦入肝,故善调营卫和肌表,又因其温肝舒筋,疏散寒邪,故常用于肝经虚寒和寒邪伤筋的筋脉疼痛、筋骨痿软、厥逆上冲、胁痛、腹痛等证。又因其有伐肝助脾之功,故常配白芍用于治疗脾虚木乘的腹痛脘痛。
吴茱萸,辛苦热。本品既温散寒邪,又疏肝下气,故尤善于治疗寒滞肝脉和肝寒厥逆所致的脘腹疼痛、疝痛、胁痛、呕吐吞酸,以及巅顶头痛。
细辛,辛温。本品既主入肺肾,然亦入肝,善将在里的寒邪驱之于表而解,故对寒邪直犯厥阴的胁痛、小腹疼痛、痛经、疝痛有效。
川椒,辛热。本品虽入脾胃,然亦入肝。既直入厥阴以散寒邪,又能温胃止痛,故对肝寒犯胃所致的疼痛有奇效。
小茴香,辛温。本品主入肝经,兼能入脾,既温肝散寒,又理气舒肝,故对肝寒犯胃的胁痛腹痛,以及肝寒气滞的疝痛、腹痛、睾丸偏坠胀痛有良效。
山楂核,辛温。本品虽有温肝之功,然以软坚散结,下气消胀见长,故善治肠疝胀痛、睾丸硬痛等。
艾叶,苦辛温。本品内服主入肝经血分,治疗虚寒或寒邪直犯厥阴血分的小腹冷痛,经行腹痛。
还有沉香、香附、乌药、荔枝核,参见疏肝理气节。
(二)补肝散寒药
胡芦巴,苦温。本品既入肝,又归肾,既补且散,尤善于治疗肝寒或肝肾虚寒所致的少腹冷痛、疝痛、痛经等。
巴戟天,卒甘微温。本品虽主入肾经,然亦入肝,又补又散,故善治肝肾虚寒的小腹疼痛,胁痛和筋骨疼痛,痿软乏力。
韭子,辛甘温。本品虽补肝肾祛寒邪,然总以固精见长,故多用于小腹寒冷、白带多、遗精等。
还有肉桂、附子、狗脊、骨碎补、鹿茸、肉苁蓉、淫羊藿、杜仲、请参见有关章节。
二、温肝方
(一)温散寒邪方
1.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10克 党参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2个。
适应证:肝寒犯胃,浊气上逆,胃脘疼痛,头痛呕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加减法:若病程较久,肝血亦虚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
按:本方可用于急性胃炎、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属于肝寒上逆者。
2.《局方》四七汤
组成:党参10克 肉桂10克 半夏10克 甘草10克
适应证:肝气郁滞,寒气冲逆,逆气上冲,咽喉不利。心悸心烦,或烦热上冲,心烦心悸,四肢厥逆,舌苔白,脉沉弦涩不调者。
按:本方可用于神经官能症、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属于肝郁气滞,寒气冲逆证者。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杨
组成:当归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细辛6克 炙甘草6克 通草3克 大枣25枚吴茱萸10克生姜10克
适应证:血虚寒滞,小腹冷痛,腹痛,痛经,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或沉细欲绝者。
按:本方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氏病、寒疝、痛经等属于血虚寒滞证者。
4.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12个肉桂10克
适应证:阳虚寒盛,肝寒冲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或腹部悸动,自感一股冷气或热气向上冲逆,舌苔白,脉弦而涩者。
按:本方可用于植物神经失调、心神经官能症、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属于阳虚寒盛,肝寒冲逆证者。
5.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3克 附子10克 细辛4克
适应证:寒实内结于胁下的胁痛,或胁痛而痛彻肩背,或胁痛而痛彻小腹、阴茎,舌苔白或黄,脉弦紧或沉弦紧者。
加减法:若胃脘有压痛,或痛而不可触近者,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肾绞痛、输尿管结石等属于寒实内结证者。
6.导气汤
组成:川楝子10克 木香10克 小茴香10克 吴茱萸10克。
适症证:肝寒疝痛及小腹疼痛,脉弦者。
按:本方可用于小肠疝气、小腹冷痛等属于肝寒证者。
7.椒桂汤
组成:桂枝10克 川椒10克 良姜10克 吴茱萸10克 柴胡10克 陈皮10克 青皮10克
适应证:阴寒阻滞,阴囊肿硬寒冷,痛引睾丸,畏寒喜嗳或形寒肢冷,或寒热往来,胁痛,舌苔白,脉沉弦。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小肠疝气、肠结核、肾结石的肾纹痛等属于阴寒阻滞证者。
8.乌头桂枝汤
组成:川乌头1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灸甘草10克 生姜10克 大枣十二个
适应证:肝寒兼有表寒,腹中冷痛,手足逆冷,麻木不仁,身痛,舌苔白,脉浮弦紧。
按:本方加减用于胃肠突然痉挛性疼痛有殊效。
(二)补肝散寒方
1.温经汤
组成:吴茱萸9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川芎6克党参6克 桂枝6克 阿胶6克 生姜6克 丹皮6克 甘草6克半夏9克麦冬9克
适应证:冲任虚寒,月经失调,经期腹痛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或兼白带,或崩漏,或兼经期白带增多,泄泻,舌苔白,脉弦涩不调者。
加减法:若宫寒不孕者,加紫石英15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痛经、白带、不孕证、崩漏等属冲任虚寒证者。
2.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当归10克 生姜15克 羊肉200克
适应证:血虚肝寒,胁痛里急,腹中痛及产后腹痛里急,脉虚弦紧者。
3.乌梅丸
组成:乌梅10克 细辛3克 干姜10克 黄连10克 当归10克 附子10克 川椒10克 肉桂10克 党参10克 黄柏10克
适应证:肝寒郁久化热伤阴,胁痛,腹痛,口苦口干,甚或消渴,手足厥冷,或腹中寒痛,久泻不止,舌质红,苔黄或白,脉弦或弦紧或弦涩不调者。
按:本方可用于慢性腹泻、胆道蛔虫症、脐腹冷痛、以及蛔虫腹痛、小肠疝气等属于肝寒郁久化热伤阴证者。
4.暖肝煎
组成:当归10克 枸杞子10克 小茴香10克 茯苓10克 肉桂10克 乌药10克 沉香10克
适应证:肝肾虚寒,胁痛,小腹疼痛,疝痛,脉沉弦紧者。
按:本方加减对胃肠系统的痉挛性疼痛有效,亦可用于胃扭转、肠疝、溃疡病等属于肝肾虚寒证者。
第四节  泻肝方药
泻肝方药主要适用于肝火上炎的烦燥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在泻肝方药中又因其功用的差异,分为苦降泻火方药、养阴泻火方药、舒肝泻火方药三种,其中苦降泻火方药主要适用于肝胆实火的头晕头痛,烦燥易怒,尿热尿痛,脉弦数;养阴泻火方药主要适用于肝阴虚而相火妄动的头晕头痛,目赤青盲,脉弦细数;舒肝泻火方药主要适用于,肝经郁火的头晕头痛,胸胁满痛,脉沉弦数等。
一、泻肝药
(一)苦降泻火药
栀子,苦寒。本品不但上清心肺,中清脾胃,下清膀胱之火热,而且兼能解郁火、清三焦,泻肝胆之实火,而尤对肝胆实火或兼湿热郁结肝胆的心烦懊憹,头晕头痛,以及黄疸、吐衄等有奇效。
夏枯草,苦辛寒。本品入肝,既苦降泻火,又平肝散结,尤善于治疗肝火上炎的头晕头痛,眼痛羞明,目珠疼痛和瘿瘤、瘰疬。
黄芩,苦寒。本品虽以泻肺与大肠之火见长,然对肝胆实火亦有明显效果,故常用于肝胆实火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烦躁,又因其能燥湿,故亦可用于肝胆湿热的黄疸等。
黄连,苦寒。本品虽主入心胃大肠,然亦能泻肝胆实火,故对心肝实火的烦躁失眠,目赤肿痛有效,又因其能燥湿清热,故对肝胆湿热的黄疸、白带亦效。
龙胆草,苦寒。本品既善泻肝胆实火,治疗肝胆实火的头晕头痛,烦躁易怒,胁痛目赤,耳呜耳聋,又善燥湿治疗肝胆湿热的带下、阴痒、黄疸等。
大青叶,苦大寒。本品既入肝胆泻气分之实火,又入肝胆血分治疗热入血分的实火,故多用于斑疹、神昏、烦躁等。
青黛,咸寒。本品既入气分,又入血分,既泻肝胆实火,又解毒消肿,故善用于肝经实火所致的吐血衄血、小儿惊风、发热痉挛等。
牛黄,苦凉。本品既清心,又泻肝,且有熄风解痉,化痰开窍之力,故对心肝实火或挟痰的目赤肿痛,头晕头痛,心烦急躁,惊风抽搐等有奇效。
蚤休,苦微寒。本品清肝热,而尤善解毒,且有熄风定惊之力,故尤善用于疔毒疮疡、热极生风的抽搐等。
秦皮,苦寒。本品虽泻火为主,然兼解郁之效,故多用于肝胆实火的目赤生翳和肝经郁火所致的目赤肿痛,目翳遍睛。
败酱草,辛苦微寒。本品善消内痈,且有活血止痛,清泻肝火之力,尤善治疗肝胆经之痈肿及胃肠的痈脓。
熊胆,苦寒。本品善泻肝胆实火、且兼止痉之功,故内服、外用常用于肝胆实火头痛目赤及热极生风的抽搐等。
胡黄连,苦寒。本品泻肝热,清疳热,尤善治疗肝胆积热和食积不化的发热。
大黄,苦寒。本品不但攻下,而且泻火,不但泻胃肠之火,而且泻肝胆实火,而尤以治疗兼有胃肠实热的肝胆火盛见长,故多用于肝胆实火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牙痛耳痛,耳鸣耳聋,又有活血破血,燥湿之功,故凡兼有实火的淤血症和湿热证均可用之。
芦荟,苦寒。本品泻肝胆实火而兼通便、消积、尤善治疗肝胆实火的发热、头晕头痛、目赤肿痛。
车前子,甘寒。本品既清肝明目,又化痰利水,尤善将上炎之肝火通过分利而解,故常用于肝火上炎的头晕头痛,目赤,翳膜遍睛,视物昏花和挟有痰热的头晕头痛等。
金钱草,甘淡平。本品善除肝胆湿热,且能利水通淋,尤善治疗肝胆湿热的黄疸、淋痛。
茵陈,苦微寒。本药善泻肝胆实火,且能利湿退黄,又微有疏散芳透之力,故除治疗肝胆实火外,尤多用于肝胆湿热发黄。
槐花,苦微寒。本品苦降,善泻肝经血分实火,且有止血之功,故多用于肝火上冲所致的头晕头痛和便血等。
槐角,苦微寒。本品与槐花的作用相同,惟其清泻之力较槐花为强。
密蒙花,甘微寒。本品清肝火,而尤以明目退翳见长,故多用于肝火上炎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和目昏生翳。
青箱子。苦微寒。本品善清肝火,而尤以明目退翳见长,常用于目赤肿痛,睛生翳膜,视物昏暗,头晕头痛。
犀角,苦咸寒。本品既入心胃,又入肝经以泻实火,故凡心肝胃实火之证均可用之,既入气分,又入血分。且能定惊熄风,故在气在血实火所致的吐衄下血,高热惊风,头晕头痛均可用之。
丹皮,苦辛微寒。本品既入肾又入肝,既清气分之火,又清血分、阴分之火,既活血,又凉血故对肝经实火、肝经郁火、阴虚郁火、血虚郁火、血淤郁火等的发热,头晕头痛,目赤肿痛,胁痛,烦躁易怒有效。
赤芍,苦微寒。本品泻肝火而入血分,活血而止痛,故对肝经郁火和淤血生热之目赤肿痛,头晕头痛,斑疹,淤血痛经,经闭等有效。
(二)舒肝泻火药
柴胡。本品虽以舒肝解郁为主,但亦兼能泻火,故常用于肝胆郁火所致的发热,头晕头痛。
菊花,辛甘苦微寒。本品泻肝火,平肝熄风而微有疏肝解郁之力,故常用于肝经实火或肝阳上亢兼有郁结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等。
桑叶,苦甘寒。本品清肝热而兼疏散风邪之力,又有入血分通络脉解郁结之功,故多用于肝经实火的目赤涩痛,多泪和吐血衄血,头晕头痛。
谷精草,甘平。本品疏散解郁而兼泻火,尤善治疗风热郁于肝胆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和目昏生翳。
青蒿,苦辛寒。本品既入气分,又入阴分,既疏散解郁,又能泻火,且有清暑之力。故常用于阴分郁热、暑热郁滞于肝胆等听致的发热或寒热往来或午后发热等。
川楝子,苦寒。本品既疏肝气,又泻肝火,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故多用于肝胆郁火所致的胁痛,头晕头痛。
郁金。本品既舒肝又泻火,既化湿开窍又养血活血,故凡肝经郁结生火所致的胁痛,吐衄,耳聋耳鸣均可用之。
(三)养阴泻火药
生地、元参、白芍、玉竹,参见养肝药
二、泻肝方
(一)苦降泻火方
1.当归龙荟丸
组成:酒当归100克 酒龙胆草100克 芦荟50克 青黛50克 栀子100克 酒大黄50克 木香25克 麝香5克。依法制为水丸,一日二次,一次6克。
适应症: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大便秘结者。
按:本方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精神病、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胆火旺证者。
2芎辛石膏汤
组成:川芎10克 细辛3克 龙胆草10克,生石膏18克元参30克栀子10克
适应症:肝胃实止,头牙俱痛,疼痛难忍,时轻时重,舌苔白,脉弦紧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三叉神经痛、中耳炎的头痛耳痛、以及牙痛等属于肝胃实火证者。
3.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20克 栀子10克 黄芩10克 泽泻20克木通10克 车前子10克  酒当归10克 柴胡20克 炙甘草10克 生地20克
适应症:肝胆实火,头晕头痛,耳鸣耳痛,肋痛口苦,尿赤尿痛,黄带,脉弦数者。
加减法:如以上诸证兼有便秘者,加大黄6克;若便秘较甚,上方去车前子、泽泻、木通,加大黄6克;若鼻塞多涕,头痛较重者,加防风10克、白芷10克、苍耳子12克;若两耳憋闷疼痛,听力下降者,加细辛3克,防风10克,若目赤多翳,眼涩疼痛者,加防风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神经性头痛、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疖、急性黄疸性肝炎、盆腔炎、外阴炎、睾丸炎、湿疹、精神病等属于肝胆实火证者。
4.泻青丸
组成:当归6克 川芎6克 栀子6克 大黄6克 防风6克冰片6克 ”
适应症:肝胆郁火,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或弦紧数者。
加减法:若脉弦紧者,去冰片,加细辛3克;便秘较轻者,减大黄3克;若病情较轻,一律改为3克。
按:本方可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角膜炎、急性中耳炎、外耳道疖、牙痛等属于肝胆郁火证者。
5.左金丸
组成:黄连6克 吴茱萸1克
适应症:肝火犯胃,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
按:本方可用于慢性胃炎属于寒热夹杂证者。
(二)疏肝泻火方
1.丹栀逍遥散
组成: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生姜3片甘草10克 薄荷3克 丹皮10克 栀子10克
适应症:肝郁血虚,郁而化火,胸胁苦满,心烦心悸,头晕头痛,口苦咽干,五心烦热,尿热尿痛,脉弦数者。
加减法:若脉弦涩不调者,加干姜3克、香附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痛经、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肾盂肾炎等属于肝郁血虚证者。 心智成熟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TOP

海明月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海明月 当前离线

UID
116 
帖子
3755 
精华
19 
积分
964 
阅读权限
81 
来自
山东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日出江花

5# 发表于 2008-9-3 10:41 | 只看该作者 2.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0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0克 枳实10克 大黄6克 大枣七个生姜10克
        适应症:肝胃实热郁结,胸胁苦满,郁郁微烦,或心下满痛,拒按,或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苔黄干,脉弦滑数者。
        加减法:若胃脘压痛,甚或拒按,或合并有脓肿,寒热往来,恶心,脉滑数而弦者,加白芥子10克、败酱草30克、柴胡20克;脉弦滑数而兼涩者,加干姜3克,若剑突下压痛尤甚者,加瓜蒌4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肝脓肿、肾周围脓肿、急性腹膜炎、阑尾脓肿、盆腔脓肿等属于肝胃实热证者。
        3.柴胡陷胸汤
        组成:柴胡3克 半夏9克黄连3克桔梗3克 黄芩5克 瓜蒌仁15克枳实5克 生姜10克
        适应证:肝郁气结,痰热不化,头晕目眩,胸胁苦满,胃脘胀痛,按之剑突下有压痛,食后加剧,舌苔黄白,脉弦滑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胃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属于肝郁气结,痰热不化症者。
        4.柴芩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 竹茹10克半夏10克 龙胆草10克竹叶10克滑石10克 夜交藤30克。
        适应症:肝胆实热,痰火不化,烦躁失眠,头晕头痛,胸满口苦,尿热尿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者。
        加减法:若夜间口干而渴者,加元参15克;若心烦较重者,去黄苓,加黄连10克;若面赤者,加石决明15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糖尿病、高血压病、泌尿系感染、心律失常等属于肝胆实热,痰火不化证者。
        6.右胁疼痛方
        组成:钩藤10克 葛根15克 前胡10克 桔梗10克 枳实10克 生地10克枸杞子10克 匾蓄10克 山楂15克
        适应症:痰热结滞,肝木失达,右胁疼痛,甚或痛彻腰背或肩背,或兼黄疸,胃脘满胀,舌苔白,脉弦或弦滑者。
        加减法:若疼痛较剧而难止者,加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若胃脘满胀,食后加剧者,加神曲15克、麦芽15克;若尿黄赤者,加金钱草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胆石症、胆囊炎等属于痰热结滞,肝木失达证者。
        6,奔豚汤
        组成:川芎10克 当归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5克 葛根15克 半夏10克 甘草10克 桑皮15克
        适应症:肝胆郁热,痰湿不化,时见心烦心悸,逆气上冲,或时见烦热上冲,冲则烦热汗出,或阵发性头晕,心悸,寒热往来,舌苔白,脉弦或弦而微滑者。
        加减法:若心悸而脉结弦者,加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若阵发性胸满,烦热上冲,喘而难于平卧者,加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紫苑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神经官能症、支气管哮喘、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原发性多汗症、神经官能症、嫌色细胞腺瘤、嗜铬细胞瘤、经绝期综合证、阵发性心动过速、冠心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属于肝胆郁热,痰湿不化证者。
        7.竹皮大丸
        组成:生竹茹20克 生石膏20克 桂枝10克 甘草70克白薇10克
        适应症:痰热郁内,阳气衰微,产后烦乱呕逆,或突然哭笑不止,或多疑精神不正常,脉弦细缓者。
        加减法:若烦热较重者,加白薇10克;若烦喘或经常失眠者,加柏子仁1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强迫症、癔病等属于痰热郁内,阳气衰微证者。
        (三)养阴泻火方
        1.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1.5~9克 生地10克 白芍10克 丹皮10克
        适应证:热入分血,迫血妄行,吐衄便血,斑疹,神昏,或蓄血发狂,漱水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言痞满,大便黑而易解,或心肝实火,内入血分,高热神昏,舌质红绛,脉数者。
        加减法:若吐衄便血较重者,加茅根30克、小蓟炭15克;若淤斑多而出血难止者,加茜草10克;若发热重,甚或合并脓肿者,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若合并有大便秘结者,加大黄3~6克,若鼻衄、耳衄、眼衄较重者,加元参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等属于热入血分证者。
        2.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6克 鳖甲15克 生地12克 知母6克 丹皮9克
        适应证:温病后期,邪热深入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能食形瘦,或肝阴不足,肝气不舒,郁火伤阴,心烦不安,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弦数者。
        加减法:若烦热尿黄较甚者,加白薇10克;若脉数而兼涩者,加肉桂0.5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多种热病后期的低热不退、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属于邪热深入阴分证者。
        3.清骨散
        组成:银柴胡5克 胡黄连3克 秦艽3克 鳖甲3克地骨皮3克 青蒿3克 知母3克 甘草2克
        适应证:虚劳骨蒸,或低热日久不退,唇红颧赤,形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加减法:若潮热不太严重者,去胡黄连,加生地6克;若血虚甚者,加当归6克、白芍6克、生地6克;若脉虚弱者,加山药6克,去胡黄连、知母;若自汗盗汗,面色苍白者,加黄芪6克。
        4.两地汤
        组成:生地30克 元参30克 白芍15克麦冬16克地骨皮10克阿胶10克(烊)
        适应证:肝肾阴虚,相火妄动,月经先期而量少,脉细小数者。
        按:本方可用于月经先期。
第五节  平肝方药
        平肝方药主要适应于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头胀,面赤等,由于其中药物功用的差异,分为镇肝潜阳和平肝熄风两类,其中平肝潜阳方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的头晕头胀,头痛目赤,平肝熄风方药主要适用于肝风内动的抽搐动摇等。
        一、平肝药
        (一)平肝潜阳药
        代赭石,苦寒。本品苦寒,质重,既平肝又降火,既降逆又止血,故常用于肝阳上亢的头晕头胀,头痛目赤和肝胃上逆的呕吐,呃逆,吐血,衄血。
        石决明,咸寒。本品既清肝热又平降肝阳之上亢,为治疗阴虚阳亢和肝火上冲的目赤肿痛,翳膜遍睛,头晕头痛,视物昏花的重要药物。
        珍珠母,与石决明功用相同,惟其平降之力较石决明为小。
        紫贝齿,咸平。本品既镇惊安神又平肝潜阳,故尤善用于兼有心神不安的头晕头胀和兼有头晕头胀的心烦不安。
        牡蛎,咸微寒。本品既能收敛固涩以收虚浮之阳回归故有之窟宅,又平抑肝阳以镇潜阳气之亢于上,故常用于阴虚阳亢和虚阳浮动之头晕头痛,烦躁失眠,汗出等。
        磁石,辛咸寒。本品不但入心肾而安神纳气,治疗神志不安,喘,而且能平肝潜阳,故对肝肾阴虚而又阳亢的头晕耳鸣尤效。
        龙骨,甘涩微寒。本品不但镇静安神,而且平抑肝阳,不但平肝潜阳,而且收敛固涩,故尤适用于心肝阳浮的烦躁易怒,头晕失眠和烦热上冲,虚烦汗出等。
        龙齿,功用同龙骨,但镇惊安神之功较龙骨为优。
        朱砂,甘寒。本品虽以镇惊安神为主,但亦兼有平肝潜阳之效,故尤多用于以神志不安而兼头晕头胀之证。
        夏枯草。本品与以上介石类药不同,其平降之力较差,而清肝经郁火之力较强,故多用于肝经郁火而兼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
        青箱子。本品以清肝泻火见长,而兼平肝泻火,故尤多用于肝火上冲兼有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目赤昏花。
        决明子,甘苦微寒。本品善清肝经风热,而兼有平肝之效,故多用于肝经风热兼有肝阳上亢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和头晕头胀等。
        尚有龟板、鳖甲,参见养肝方药。
        (二)平肝熄风药
        羚羊角,咸寒。本品既能清肝肺之火热,又能平肝熄风,故多用于肺热炽盛兼有肝风内动的高热喘咳,抽搐;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肝火上冲的目赤昏花和热极生风的抽搐等。
        钩藤,甘微寒。本品以熄风见长,而兼平肝潜阳之效,故既可用于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又可用于热极生风的抽搐惊痫。
        天麻,甘平。本品以熄风解痉见长,尤多用于风痰所致的抽搐,眩晕,身痛,且有通络之力,故多用于麻木不仁,又有平肝之效,故亦常配合其他药治疗肝阳上亢的眩晕。
        白蒺藜,苦辛平。本品既散风,又平肝、舒肝,故尤多用于肝郁化风的头晕头痛,麻木,目赤多泪。
        蔓荆子,辛苦平。本品以疏散风热见长,而兼平肝之效,故多用于肝经风热为主兼见肝阳上亢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甚或手足麻木。
        龟板。本品主用于阴虚阳浮虚风内动的瘈瘲。
        鳖甲。本品主用于阴虚阳浮虚风内动的瘈瘲。
        龙骨。本品主用于阴虚阳浮虚风内动的瘈瘲和阳虚浮动的抽搐。
        牡蛎。本品主用于阴虚阳浮虚风内动的瘈瘲和阳虚浮动的抽搐。
        犀角。本品可用于热毒炽盛,热极生风的抽搐。
        二、平肝方
        (一)平肝潜阳方
        1.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生龟板15克 生白芍15克 元参15克 天门冬15克 川谏子6克 生麦芽6克 茵陈6克 甘草4克
        适应证:肝阳上亢,头晕头痛,目胀耳鸣,或脑中热痛,面赤如醉,或肢体麻木,瘫痪,脉弦长有力者。
        加减法:若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头痛目眩严重者,加菊花10克、夏枯草15克;痰多者,加川贝母10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生地15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高血压病、嗜铬细胞瘤、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阳亢盛证者。
        2.建瓴汤
        组成:生山药30克 怀牛膝15克 生赭石3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生地15克 生白芍15克 柏子仁10克
        适应证: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脉弦硬而长者。
        按:本方加减可于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证者。
        (二)平肝熄风方
        1.天麻钩藤饮
        组成:天麻10克 钩藤15克 生石决明3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 川牛膝10克 杜仲10克 益母草15克 桑寄生15克夜交藤30克 茯神10克
        适应证: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头晕头痛,耳鸣眼花,震颤失眠,甚或半身不遂,舌红,脉弦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属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者。
        2.大定风珠
        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烊化)生龟板15克 生地30克 火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蛎12克 麦冬15克 炙甘草12克 生鸡子黄2个鳖甲30克
        适应证:温病热邪久羁,热灼真阴,虚风内动,神倦瘈瘲,舌绛苔少,脉虚弱或虚大无力者。
        加减法:若脉数,尿赤者,加知母6克、黄柏6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肌炎等属肝肾阴虚,虚风内动证者。
        3.夏枯龙芪汤
        组成:夏枯草30克 地龙12克 生黄芪30克 当归10克 龙胆草15克
        适应证:气血俱虚,肝阳上亢,头晕头胀,手足麻木,舌苔白,脉虚大而弦者。
        加减法:若麻木较重者,加桑枝30克,若心悸,脉弦大而结者,加丹参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高血压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属于气血俱虚,肝阳上亢证者。
        4.羚羊钩藤汤
        组成:羚羊角6克(冲)桑叶10克川贝母10克 生地12克 钩藤15克 菊花10克 白芍10克甘草10克竹茹10克 茯苓10克
       
        适应证:热极生风,壮热头痛,神志昏迷,口噤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绎,脉弦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各种热病的抽搐,以及高血压病的麻木,头痛,抽搐等属于热极生风证者。
第六节  治肝风方药
        治肝风方药主要适用于风邪入肝或肝风内动所致的抽搐、瘙痒、麻木、失语、瘫痪、全身窜痛等。由于药物作用的不同,治风方药又分为平肝熄风、熄风解痉、疏风散寒解痉、疏风清热解痉、化痰熄风、养血祛风、养阴柔肝熄风、温肝散寒熄风、清热熄风等九类,其中除平肝熄风已于前节叙述外,熄风解痉方药主要用于各种病因所致的痉挛抽搐、麻木、瘫痪;化痰熄风方药主要适用于风痰所致的眩晕、麻木、瘫痪、抽搐、神昏;养血祛风方药主要适用于血虚风动和血虚外风所客的身痒、麻木、眩晕、抽搐;养阴柔肝熄风方药主要适用于阴虚阳亢肝阳化风和阴虚外风所客的眩晕,麻木,抽搐;温肝熄风方药主要适用于肝寒化风或肝寒而风邪外客的抽搐、麻木、眩晕;疏风散寒解痉方药主要适用于风寒或寒痰挟风的抽搐,麻木,痉挛,身痒,疏风清热解痉方药主要适用于风热或痰热挟风的抽搐、眩晕、麻木、痉挛;清热熄风方药主要适用于热极生风的高热,抽搐。
        一、治肝风药
        (一)熄风解痉药
        蜈蚣,辛温。本品熄风解痉之力甚强,又善通诸络,为治疗各种病因所致抽搐发痉的最为有效药物。惟其性温,故阴虚,热极生风者一般少用。
        全蝎,辛平。本品既有较强的熄风解痉之力,又有散结消痰之功,故除用于各种原因的抽搐发痉外,又常用于失语、伸舌偏歪,麻木,疼痛,瘫痪。
        僵蚕,咸辛平。本品熄风解痉之功虽较蜈蚣、全蝎为小,但其化痰散结之力却较蜈蚣、全蝎为优,另外,尚有疏散风邪之效,故除用于各种原因的抽搐发痉外,尤多用于风热外客所致的发热抽搐和兼有风痰的抽搐,麻木。
        地龙,咸寒。本品解痉定搐之力较全蜗、蜈蚣、僵蚕均差,惟其通络,清热之功较三药均优,故除用于热极生风的抽搐外,尤多用于肢体的麻木,瘫痪。
        钩藤,甘寒。本品既平肝又清热,且有较强的熄风解痉之力,故多用于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的抽搐,麻木,瘫痪。
        白花蛇,甘咸温。本品既透骨搜风,又定惊止搐,尤善于治疗风湿、淤血、外风所致的抽搐、麻木、偏瘫、瘫痪等。
        乌梢蛇,甘平。功用与白花蛇相同,但作用较弱。尤多用于麻木,瘫痪,疼痛,身痒等。
        (二)化痰熄凤药
        南星,苦辛温。本品祛痰而熄风解痉,为熄风解痉而兼祛痰作用的较强药物,尤善用于风痰所致眩晕,抽搐,麻木,失语,瘫痪。
        胆南星,苦凉。本品与制南星的功用相同,但因其性凉,故主用于热痰所致的痰多抽搐,失语等。
        半夏,辛温。本品以化痰散结见长,而兼有熄风解痉之效,故多用于风痰所致的抽搐,失语等症。
        白附子,辛甘微温。本品以熄风定惊见长而兼化寒痰之效,故多用于寒痰化风所致的抽搐,麻木,偏瘫,失语等。
        天竺黄,甘寒。本品以化痰热为主而兼能熄风定痉,故尤善于治疗痰热化风的抽搐、昏迷,为治疗小儿痰热化风的要药之一。
        牛黄,参见泻肝药。
        (三)疏风散寒解痉药
        防风,辛甘微温。本品既疏风散寒,又解痉定搐,尤善用于风寒挟痰的眩晕,抽搐,麻木,拘挛,牙关紧闭等。
        羌活,辛苦温。本品疏风散寒而微有解痉之力,故可用于风寒入里所致的失语,口眼喎斜,手足不遂。
        桂枝,辛甘温。本品调营卫散风寒而微有解痉之力,尤多用于风寒客于筋脉的肢体拘挛(特别是上肢拘挛),麻木,舌僵不语等。
        荆芥,辛微温。本品入血分而散风解痉,可用于血虚感受外风项背强直,牙关紧闭等。
        独活,辛苦温。本品祛风除温散寒而微有解痉之力,可用于风寒挟湿的失语,麻木,抽搐。
        (四)疏风清热解痉药
        蝉蜕,甘寒。本品既疏散风热,又有较强的凉肝解痉之效,故常用于风热闭郁的抽搐,失语等。
        桑叶,苦甘寒。本品疏散风热而微有凉肝熄风之效,故常配合其他平肝熄风药治疗头晕,抽搐,配清热熄风药治疗抽搐,麻木等。
        菊花,辛甘苦微寒。本品疏散风热而兼凉肝熄风,故常用于风热或肝热所致眩晕,抽搐,又因其有平肝之效,故亦可用于肝阳化凤的头疼,抽搐。
        秦艽,苦辛微寒。本品虽有疏风之力,然以除风湿热见长,且有舒筋解痉之效,故多用于湿热夹风的抽搐,麻木。
        蔓荆于,辛苦平。本品疏散风热而微兼解痉之力,故可用于风热所致的眩晕,手足拘挛等。
        (五)养血祛风药
        当归。本品主要适用于血虚外风所客的拘挛,抽搐,麻木,瘫痪,身痒和血虚生风的手足拘挛,抽搐,麻木等。
        白芍。本品主要适用于血虚外风所客的筋脉拘挛,抽搐和血虚生风的抽搐,手足拘挛,麻本,眩晕等。
        何首乌。本品主要适用于血虚外风所客的身痒,筋脉拘挛和血虚生风的抽搐,筋脉拘挛、瘫痪。
        胡麻仁,辛甘平。本品养血补肝而祛风,可用于血虚生风的身痒。
        夜交藤,甘平。本品不但养心安神,而且通络祛风,故可用于血虚风动的筋骨拘挛,身痒等。
        (六)养阴柔肝熄风药
        白芍,见前。
        龟板。本品滋阴潜阳熄风解痉,可用于阴虚阳亢虚风内动的瘈瘲。
        鳖甲,同龟板。
        (七)平肝熄风药
        琥珀,甘平。本品以安神定惊见长,而微兼熄风之力,故常用于小儿风痰抽搐和热极生风的抽搐。
        其他诸药参见前平肝熄风药。
        (八)清热熄风药
        玳瑁,甘咸寒。本品不但平肝定惊,而且清热解毒,故可用于热极生风的抽搐。
        还有牛黄、青黛,蚤休、犀角、羚羊角、龙船草,请参见有关章节。
        (九)温肝熄风药
        附子。本品辛热,虽主入脾心肾,然亦入肝,尤善治疗脾肾阳气大衰,肝木来乘的抽搐、麻木、失语、弦晕。
        肉桂,辛甘热。本品即能温脾肾之阳,又能抑肝木之邪,用于治疗脾肾阳虚,虚风内动的慢惊风、失语、抽搐等。
        吴茱萸。本品既能温脾胃之阳气,又能抑肝木之寒风,用于治疗脾胃阳虚,虚风内动的抽搐、头晕头痛、呕吐。
        川椒。本品既能温脾之阳,又能抑肝木之风,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虚风内动的抽搐。
        胡椒,辛热。本品既温暖肠胃,散寒止痛,又抑肝木之风,治疗脾胃虚寒,虚风内动的抽搐。
        二、治肝风方
        (一)熄风解痉方
        1.逐风汤
        组成:生黄芪18克 当归12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全蝎6克蜈蚣两条
        适应证:气血俱虚,感受风邪,中风后抽搐或破伤后抽搐,脉虚大紧数者。
        按:本方加咸可用于破伤风和脑血管意外初期有抽搐证等属于气血俱虚、外受风邪证者。
        2.蜥蝎一味散
        组成:蜥蝎一条,研末,一次服下,黄酒为引。
        适应证:癫痛抽搐和瘰疬。
        按:本方可用于癫痛早期频繁发作者。
        3.蜥蝎散
        组成:蜥蝎—条,活全蝎一个,共捣为细末,一次服下,黄酒为引。
        适应证:癫痛抽搐频繁发作者。
        按:本方用于早期癫痛频繁发作者。
        4.加减华佗愈风散
        组成:荆芥炭10克全蝎10克蜈蚣三条僵蚕10克桑寄生30克
        适应证:新产后感受风热邪毒,头项强痛,发热恶寒,牙关紧闭,口角搐动,面呈苦笑,继而项背强直,角弓反张,舌苔白,脉浮而弦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产后破伤风。
        (二)化痰熄风方
        1.眩晕方
        组成:石决明15克 菊花10克 防风4克 薄荷4克 钩藤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甘草6克 生白术7克 玉竹7克 黄芩9克
        适应证:风痰上扰,眩晕时作时止,发作时恶心呕吐,自身旋转,景物颠倒,不敢睁跟。舌苔白,脉濡缓或缓而滑者。
        加减法:大便秘结者,加酒军4克,早晨眩晕严重者,加肉苁蓉10克;面色萎黄,脉沉弦细尺大或尺弱者,加鹿茸3克(冲)。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内耳眩晕、链霉素中毒眩晕、心跳过缓眩晕、房室传导阻滞眩晕等属于风痰上扰证者。
        2.定惊散
        组成:僵蚕6克 薄荷6克南星6克活全蝎20个钩藤9克 雄黄3克,牙皂3克胡黄连3克天麻3克黄连3克 朱砂3克 大黄3克 麝香0.6克 共研细末每服0.3克,蜜调。
        适应证:风痰内扰,小儿烦躁爱哭,食欲减退,头痛,有时惊叫,抽搐者。
        3.熄风通络汤
        组成:钩藤15克 地龙10克 枳壳10克香橼10克 佛手10克连翘10克,桑枝30克,丝瓜络10克
        适应证:风痰阻络,头晕头胀,手足麻木,口干或痰核结于四肢,麻木,烦热,舌苔白,脉弦滑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末梢神经炎,动脉硬化、脂膜炎、皮肤结核、结节性红斑、嗜酸性肉芽肿等属于风痰阻络证者。
        4.牵正散
        组成:僵蚕全蝎白附子等分,共为细末,每报3克,热酒送下。
        适应证:风寒挟痰,突然口眼喎斜,甚或面部肌肉抽动,脉弦紧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面神经麻痹等风寒挟痰证者。
        5.资寿解语汤
        组成:羌活2克 防风1.5克 附子1.5克 羚羊角3克桂枝3克 炒枣仁1.5克 天麻1.5克 炙甘草2克 竹沥五匙(冲)生姜汁1匙(冲)
        适应证:中风,舌强不语,口涎时出,脉沉细弦者。
        加减法:若面不赤,伸吞偏歪较重者,去羚羊角,加钩藤10克、全蝎3克,痰诞较多者,加远志6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失语之属风痰阻滞证者。
        (三)疏风散寒解瘟方
        1.小续命汤
        组成:麻黄9克 防已9克 人参9克 黄芩9克桂枝9克 甘草9克 白芍9克 川芎9克 杏仁9克附子9克 防风15克 生姜五片
        适应证:风寒客于经络筋脉,筋脉拘急,口眼喎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或神气愦乱,风湿痹痛,舌苔白,脉弦紧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于风寒外客证者。
        2.乌药顺气汤
        组成:乌药6克 陈皮6克 麻黄6克 川芎3克 白芷3克 枳壳3克 桔梗3克 炒僵蚕3克 炙甘草3克 炮姜1.5克 大枣1个
        适应证:肝郁气滞,风寒外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头晕目眩及语言謇涩,瘫痪,筋脉拘挛,指趾厥冷,舌苔白,脉沉弦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的失语。瘫痪初起等属于肝郁气滞,风寒外客证者。
        3.候氏黑散
        组成:菊花40分白术10分细辛3分茯苓3分牡蛎3分桔梗8分防风10分人参3分明矾3分黄芩5分当归3分干姜3分川芎3分桂枝3分
        上药共研粗末,每次服9克,温酒调服。
        适应证:风寒直中,痰湿内蕴,四肢烦重,心中恶寒,疲乏无力,脉沉缓者。
        按: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属于风寒直中,痰湿内蕴证者。
        (四)疏风清热解疼方
        1.桑菊僵蝉汤,
        组成:桑叶10克 菊花10克 僵蚕10克 蝉蜕10克连翘10克 薄荷6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竹叶10克
        适应证:风热外客,头晕头痛,口眼喎斜,口干舌燥,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面神经麻痹等属于风热外客证者。
        2.消风散
        组成:羌活6克 防风6克 荆芥6克川芎10克 厚朴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陈皮10甘草6克 僵蚕10克蝉蜕10克 竹叶10苦参15克
        适应症:风邪外客,脾湿不化,身痒出疹,腹满,脉弦紧者。
        按:本方可用于荨麻疹及面神经麻痹等属于风寒外客证者。
       
        (五)养血祛风方
        1.大秦艽汤
        组成:秦艽10克羌活4克 独活4克 防风4克 川芎10克 白芷4克 细辛3克 黄苓10克 生地30克 热地15克 生石膏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0克 甘草10克 白术10克
        适应症:气血俱虚,风邪入中,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者半身不遂,或关节肿痛,发热,口干,脉浮数或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属于气血俱虚,风邪入中症者。
        2.麻菊散
        组成:天麻10克 菊花10克 钩藤15克 薄荷3克 当归10川芎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5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适应症:血虚风动或血虚外风所客,手足麻木,抽搐,口眼喁斜,心悸汗出,舌苔白,脉弦细者。
        按:本方可用于产后手足搐搦,末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动脉硬化的手足麻木等属于血虚风动证者。
        3.祛风地黄汤
        组成:当归12克 生地15克 元参30克 熟地10克 丹皮10克 生首乌15克 白蒺藜10克 僵蚕10克 红花10克 甘草6克 独活6克 枸杞子10克 知母10克
        适应症:血虚热盛,外受风邪,手掌脱皮,奇痒难忍,或皮肤干燥,身痒难忍并昼轻夜重,抓之出血,舌苔白,脉弦细者。
        加减法:若手掌脱皮多而呈鲜红色,脉细数者,加黄柏6克;若脉不数者,去知母。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手癣、皮炎等属于血热盛季,外受风邪症者。
        4.丹参银翅饮
        组成:丹参30克银花15克 连翘15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生地10克 薄荷4克 白蒺藜3克
        适应症:血虚生风,热毒侵及血络,斑疹,身痒,夜间尤甚,脉弦细者。
        加减法:若口干,大片紫斑者,加元参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皮炎、过敏性紫瘢、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慢性湿疹等属于血虚生风症者。
        (六)养阴柔肝熄风方
        大定风珠(参见平肝方药)。
        (七)平肝熄风方
        天麻钩藤饮(参见平肝方药)。 心智成熟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TOP

海明月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海明月 当前离线

UID
116 
帖子
3755 
精华
19 
积分
964 
阅读权限
81 
来自
山东 
在线时间
370 小时 

日出江花

6# 发表于 2008-9-3 10:41 | 只看该作者 (八)清热熄风方
        1.镇风汤
        组成:钩藤10克羚羊角3克 龙胆草6克 青黛6克半夏6克 生赭石6克 茯神6克僵蚕6克 薄荷叶3克朱砂0.8克(送服)
        适应症:肝热化风,小儿急惊,四肢搐搦,身挺颈痉,面热,或目睛上窜,或痰涎上壅,或牙关紧闭,或热汗淋漓,舌苔黄,脉弦滑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癫痫、周期性精神病以及小儿急惊风等属于肝热化风症者。
        2.羚羊钩藤汤(参见平肝方药)。
        (九)温肝熄风方
        1.逐寒荡惊汤
        组成:胡椒2克 炮姜2克 肉桂2克 丁香2克 灶心土20克(先煎,去渣,以汤煎上药)
        适应症:小儿脾肾阳虚,虚风内动,面色晃白或灰滞,囱门低陷,精神极度萎顿,口鼻气冷,额汗涔涔,抚之不温,四肢厥冷,手足蠕动震颤,大便澄澈清冷,舌质淡,脉沉细者,
        加减法:若四肢厥冷者,加附子3克。
        按:本方主用于小儿泄泻无度后突然抽搐或久泻无度而出现抽搐等属于脾肾阳虚,虚风内动症者。
        2.桂枝救逆汤
        组成: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牡15克龙骨12克 大枣12个常山6克
        适应症:心肝阳虚,痰浊内阻,虚阳扰动,心悸,胆怯,时惊狂,卧起不安,或手足抽搐,手冷,脉弦细涩者。
        按:本方可用于小舞蹈病、手足徐动,扭转痉挛,儿童精神病等属于心肝阳虚,痰浊内阻,虚阳扰动症者。
        3.《近效》术附汤
        组成:白术6克 炙甘草3克 附子12克 生姜10克大枣7个
        适应症:阳虚湿郁,风邪外客,头重眩而不能站立,疲乏无力,不知食味,舌质淡,苔白,脉迟缓,甚或一息二至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三度束支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阴滞属于阳虚湿郁,风邪外客症者。
第七节  理筋方药
        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筋脉拘挛难于伸屈或筋脉弛缓不收,由于药物功用的不同,理筋方药又分为祛风理筋。养阴理筋、活血理筋、除湿理筋、通络理筋、温经理筋、补肝理筋七种。其中祛风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风寒和风热伤筋的筋脉拘挛疼痛,伸屈不利;养阴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肝阴不足的筋脉拘挛疼痛,伸屈困难或弛缓瘫痪;活血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淤血阻滞筋脉的痉挛不伸或痉挛瘫痪;除湿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寒湿或湿热伤筋的弛缓瘫痪和筋脉拘挛疼痛不伸,通络理筋方药适用于络脉不通的四肢拘挛或瘫痪;温经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肝寒或阳虚的筋脉拘挛瘫痪;补肝理筋方药主要适用于肝虚的筋脉拘挛瘫痪等。
        一、理筋药
        (一)祛风理筋药
        桂枝。本品既祛风散寒,又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又善行上肢,故可用于风寒伤筋、寒湿伤筋、淤阻筋脉的上肢痉挛疼痛不得伸屈或弛缓不收。
        防风。本品祛风湿而柔筋,可用于风湿伤筋的筋脉拘挛疼痛或缓纵不收,然因肝脉体阴用阳,不可多用,以防伤阴。
        苍耳子,辛苦温。本品祛风除湿而微有舒筋之意,故常用于风寒湿或风湿所致的筋脉挛急疼痛难伸和挛急疼痛。
        威灵仙,辛威温。本品祛风湿通经络,善除风湿入于筋脉的麻本,筋脉拘挛,缓纵不收。
        秦艽。本品祛风湿而柔润,舒筋脉而不伤阴血故常用于阴虚挟风和风湿伤筋的周身拘挛,关节拘挛不伸和四肢缓纵不收。
        (二)养阴理筋药
        生地。本品养肝肾之阴而清热,可用于热灼筋脉的筋脉拘挛不伸和缓缴不收。
        石斛。本品养脾胃之阴而健肌肉,益筋脉而振痿废,可用于阴虚的筋脉拘挛和缓纵不收。
        白芍。本品养肝阴而解拘挛,尤多用于肝阴不足的筋脉拘挛疼痛
        (三)活血理筋药
        赤芍,苦微寒。本品活血凉血,而微有养血舒筋之功,尤适用于淤血阻滞筋脉和血热伤筋的拘挛难于屈仲和疼痛:
        乳香,辛苦温。本品既活血止痛,又行气舒筋,可用于淤血阻滞筋脉的拘挛难于屈仲及拘挛瘫痪并见之证。
        没荮,苦平。本品活血舒筋止痛,与乳香配合善治淤血所致的筋脉拘挛,疼痛,难于屈伸。
        姜黄,辛苦温。本品既行气又活血,又善走上肢,多用于淤血和风寒入于络脉的挛急疼痛难于屈伸,以及上肢的痿软无力。
        鸡血藤,苦微甘温。本品既养血活血又舒筋通络,故对风湿,血虚,淤血所致的筋脉挛急疼痛,肌肉萎软有效。
        桃仁,苦平。本品活血而润血,且能祛瘀舒筋,故可用于淤血而燥的筋脉拘挛,难于屈伸,疼痛皆。
        红花,辛温。本品活血而微有润血之功,故常与桃仁相配治疗淤血而致的筋脉拘挛疼痛,难于屈伸。
        ☆蟅虫,咸寒。本品破血,而尤以除沉痼之淤血见长,且善治趺打损伤所致的筋拘脉挛和淤血较久的筋脉拘挛等。
        当归。本品养血活血而微有养筋舒筋之效,故常用于血虚洽有淤血的的筋脉拘挛,疼痛难于屈伸者。
        (四)除湿理筋药
        薏米仁,甘淡微寒。本品渗温健脾,且能舒筋振痿,常用于温热或寒湿伤及筋脉、肌肉所致的筋脉拘挛、疼痛及缓纵不收,痿废无力。
        萆薢,苦平。本品利温浊、除风温,舒筋脉,尤善于治疗温热伤及筋脉、肌肉的拘挛缓纵不收和阴血不足寒温所致的筋脉拘挛,缓纵不收。
        晚蚕沙,甘辛温。本品除湿舒筋通络而微有祛风之功,且除温而不伤筋阴,故可用于湿热伤筋的筋脉拘挛、疼痛、缓纵不收和阴血不足的筋脉拘挛、缓纵不收。
        海桐皮,苦辛平。本品除湿热,通经烙,而兼能散风,尤善于治疗风湿热和湿热伤及筋脉的拘挛屈伸困难和疼痛,其止痛效果为除温理筋药中的最佳药品。
        五加皮,辛苦温。本品补肝肾,强筋骨,而除湿通络,且微有散风之力,为治疗寒湿伤及肝肾的拘挛疼痛和缓纵不收的要药。
        本瓜,酸温。本品除温通络,而兼能补益筋脉阴液,故常用于寒湿或温热伤及筋脉的拘挛难伸、疼痛和缓纵不收。
        防已,苦辛寒。本品善除下焦湿热,且有较强的止痛作用,故多用于湿热所致的膝、关节筋脉拘挛和下肢痪废驰缓。
        土茯苓,甘淡平。本品除湿热,利关节,而解毒,尤善用于湿热伤筋和梅毒入筋的筋脉拘挛疼痛、瘫痪。
        (五)通络理筋药
        桑枝,苦平。本品通络脉而稍能祛风湿,且通络而不伤阴,故既可用于风湿伤及经络,又可用于湿热伤及经络,血虚筋脉失养的四肢拘挛、麻木、疼痛、瘫痪。
        络石藤,苦微寒。本品以除湿清热见长,而又祛风通络,故多用于湿热伤及筋脉的拘挛疼痛。
        海风藤,辛苦微温。本品通络脉而除风湿,而以通经活络见长,故多用于风湿所致的全身拘挛疼痛。
        白花蛇,甘咸温。本品祛风通络,尤善治风湿、内风,以及血络淤滞所致的筋脉拘挛、瘫痪。
        丝瓜络,甘平。本品祛风通络,解毒化痰,尤善用于痰湿阻滞经络、筋脉的拘挛疼痛、瘫痪。
        地龙,咸寒。本品既通络,又清热化痰,故尤善用于湿热、痰热阻滞经络的瘫痪缓纵不收及湿热所致的拘挛疼痛。
        马钱子,苦寒。本品通络散结,故常用于络脉淤滞的瘫痪缓纵不收和拘挛疼痛等。
        (六)温经理筋药
        虎骨,辛温。本品温经散寒,祛风定痛,且能强筋壮骨,故对寒湿伤筋和肝肾亏损筋脉失养的筋脉拘挛疼痛和瘫痪缓纵不收者有效,因其善行下肢,故对右侧下肢的疼痛、拘挛、瘫痪尤为有益效。
        附子。本品辛热,散寒除湿通络,故对寒湿和阳虚所致筋脉拘挛和弛缓瘫痪有效。
        肉桂。本品辛热。散寒活血通络,可用于阳虚成寒温伤及筋脉的瘫痪缓纵不收和筋脉拘挛疼痛。
        (七)补肝理筋药
        鹿角胶,甘咸温。本品补肝肾,益精血,通筋脉,可用于肝肾俱虚和精血亏损不能养筋助骨的拘挛疼痛和瘫痪缓纵不收。
        巴戟天。本品补肝肾,微有祛风湿之功,可用于肝肾俱虚的筋骨痿软和筋脉拘挛疼痛。
        夜交藤。本品补肝安神,通经络,可用于风湿阴络和肝脉拘挛的疼痛、瘫痪。
        二、理筋方
        (一)祛风理筋方
        大蓁艽汤(参见治风方药)
        (二)养阴理筋方
        1.理筋汤
        组成:白芍20克 赤芍10克 五加皮9克 木瓜15克 甘草6克 海桐皮10克 
        适应证:肝阴不足,膝、肘关节筋脉拘挛,屈而难伸,或时见抽而挛急,脉弦缓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运动神经病、肌强直综合征等属于肝阴不足,筋脉拘挛证者。
        2.芍药甘草汤
        组成:白芍60~120克,甘草20~40克
        适应证:肝阴不足,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脉弦小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骨质增生、运动神经病、肌强直综合征等属于肝阴不足证者。
        3.大定风珠(参见平肝方药)
        (三)活血理筋方
        1.朱氏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组成:黄柏10克 苍术10克 南星10克 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8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龙胆草10克羌活6克 白芷10克 川芎19克 神曲10克
        适应证:湿热伤筋,痰滞血淤,关节疼痛,或筋脉拘挛,屈仲困难,瘫痪,或兼痴呆失语,舌苔白或黄白腻,脉弦滑数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动脉硬化,脑软化、一氧化炭中毒性脑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湿热伤筋,痰滞血淤证者。
        2.曲直汤
        组成:山茱萸20克 知母10克 生乳香10克 生没药10克 当归10克 丹参15克 续断10克 黄芪15克
        适应证:肝阴不足,淤血阻滞,筋脉拘挛,肢体瘫痪,挛缩不能屈伸,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肝虚腿痛,左脉微弱者。
        加减法:若脉弱而怕冷者,去知母;若臂痛而热者,加黄芪10克、赤芍9克。
        按:本方可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氧化炭中毒后遗症、骨质增生等属于肝阴不足,淤血阻滞证者。
        3.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克 丹参15克 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
        适应证:淤血阻滞,筋脉失养,拘挛疼痛,难于屈伸和症瘕积聚,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脉沉●缓者。
        加减法:若腿痛者,加牛膝10克;臂痛者,加连翘10克;症瘕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久病肝虚者,加鹿角胶12克、天麻10克,右腿瘫痪不得屈伸者,加虎骨3克,若遇冷加剧者,加鹿角胶10克、肉桂3克、干姜1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0克。
        按:本方可用于宫外孕、痛经、风湿性关节炎、臂质增生、良性肿瘤、一氧化炭中毒后遗症等属于淤血阻滞证者。
        (四)除温理筋方
        1.杏加振痿汤
        组成:杏仁10克,半夏10克,桂枝6克生薏米15克桑枝15克,五加皮10克木瓜10克
        适应证:寒湿伤筋,肌肉萎缩,疲乏无力,伸屈或活动均感困难,食欲较差,舌苔白,脉弦细缓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侧索硬化、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亚急性合并变性症等属于寒湿伤筋证者。
        2.杏仁薏苡汤
        组成:杏仁10克 薏米10克桂 枝2克 生姜2克 厚朴3克 半夏5克 防己5克白蒺藜6克
        适应证:风暑寒湿,侵及筋脉肌肉,肢体痿软,缓纵不收,几近全瘫,食纳甚差,舌苔白润,舌质淡或暗,脉弦缓。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属风暑寒湿伤筋证者。
        3.宣痹汤
        组成:防己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连翘9克 栀子9克 生薏米16克 半夏9克 晚蚕砂9克 赤小豆皮9克。
        适应证:漫热内蕴,侵及经络筋脉,骨节烦痛,或见寒战高热,舌苔灰腻,面色萎黄,脉滑数者。
        加减法:若痛甚者,加片姜黄9克、海桐皮9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于湿热伤筋证者。
        4.加减木防己汤
        组成:防己10克 桂枝9克 生石膏15克 杏仁12克滑石12克 通草6克 生薏米10克
        适应证:湿热伤及筋脉肌肉,关节肌肉疼痛,麻木瘫痪,口干而粘,胃胺痞满,舌苔白,脉弦紧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末梢神经炎等属于湿热伤筋证者。
        (五)通络理筋方
        熄风遇络汤(参见治风方药)
        (六)温经理筋方
        小活络丹
        组成:胆南星180克 制川乌180克 制草乌180克 地龙180克 制乳香60克 制没药60克 依法制为蜜丸,每丸3克,—次—丸。
        适应证: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拘挛者。
        (七)补肝理筋方
        地黄饮子(参见补肝方药)
        大定风珠(参见平肝方药)
第八节  养血方药
        养血方药主要适用于肝血不足的头晕头痛、目视昏花、爪甲干枯、筋脉拘挛等。由于养血药的作用不同,又分为养血补血方药和养阴补血方药两种,其中养血补血方药主要适用于心肝血虚的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头晕目眩。养阴补血方药主要用于阴血不足头晕目眩、眼干而涩、面色苍白、筋脉拘挛等。
        一、养血药
        (一)养血补血药
        当归。本品既养血又活血,其中当归身、当归首以养血补血为主,兼有活血之效,尤适用于以血虚为主的头晕目眩,心悸心烦,筋脉拘挛,面色萎黄。
        鸡血藤。本品以行血为主而兼补血之功,尤适用于血虚而筋脉失养的筋脉拘急、疼痛,甚或瘫痪证。
        (二)养阴补血药
        熟地。本品既补阴又补血,故善于治疗阴、血俱不足的手足心烦热,腰腿酸痛,头晕目眩,眼涩而干,以及筋骨痿软乏力等。
        白芍。本品既补阴又养血,故尤适用于肝的阴、血俱不足的筋脉痿软,爪甲枯干,眼干而涩,手足心烦热,烦躁易怒等。
        阿胶。本品既补血又养阴,且有止血之功,尤适用于精血大亏的心悸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
        何首乌。本品以补肝阴见长而兼能补血,故多用于阴血不足的须发早白,头晕目眩,筋骨痿软或拘挛等。
        二、养肝血方
        (一)养血补血方
        四物扬(参见养肝方药)
        (二)养阴补血方
        1.归芍地黄丸
        组成:当归9克 白芍9克 熟地24克 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茯苓9克。
        适应证:肝肾阴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昏花。
        2.明目地黄丸
        组成:熟地24克 山药12克 山茱萸12克 茯苓10克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0克 杭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 石决明15克
        适应证:肝肾阴血俱虚,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等。
第九节  活血方药
        活血方药主要适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的疼痛、麻木、淤肿、经闭、痛经等。由于药物性味功用的不同,活血方药分为理气活血、凉血活血、温经活血、活血止血、活血消症、活血软坚、活血通络、活血解毒等八类。其中理气活血方药适用于气滞血淤的胸胁满痛,心烦心悸;凉血活血方药适用于淤血久而伤阴和血热兼淤血的斑疹、痈肿、吐血、衄血等;温经活血药适用于寒凝血滞的疼痛、痛经、活血止血方药适用于血热兼有淤血的各种出血;活血消症方药适用于淤血凝结成块的症瘕,活血软坚方药适用于淤血痰热凝结成块的瘿瘤、症瘕;活血通络方药适用于淤血阻滞脉络形成的麻木、瘫痪及沉痼之血形成的干血痨;活血解毒方药适用于热毒兼淤血的痈肿疔毒等。
        一、活血药
        (一)理气活血药
        川芎。本品既行气又活血,其活血之功较理气之力为强,故称其为血中气药,尤适用于淤血兼气滞和肝郁气滞兼有淤血阻滞的胸胁苦满及闷痛。
        郁金。本品既行气解郁化湿,又清热凉血活血,故尤适用于合并心胸郁热及湿热的右胁疼痛、胸中满痛、心烦等。
        姜黄。本品既行气又破血,且其行血之力较行气之功为胜,又能横行手臂,故多用于淤血为主兼有气滞的胁痛、腹痛、臂痛等。
        玫瑰花。本品以芳香醒脾,解郁舒肝之力见长,并微有活血之功,故多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脾湿郁的胸胁,胸脘满痛或窜痛。
        白蒺藜。本品既疏肝平肝,而又微有活血通络之功,故多用于肝阳上亢兼有气带血淤的头痛、胸胁窜痛。
        月季花,甘温。本品以活血调经为主而兼有疏肝理气之功,故多用于肝郁气滞兼有淤血阻滞的经行不畅,胸腹胀满。
        还有降香、三棱、莪术,请参见有关章节。
        (二)凉血活血药
        赤芍,苦微寒。本品凉血活血,尤适用于血分郁热和血热络淤的斑疹、痈肿、疼痛。
        丹皮,苦辛微寒。本品凉血活血之功与亦芍相同,亦常用于斑疹、痈肿、疼痛,惟丹皮不但入肝,而且入肾,故赤芍多用于胸胁部,丹皮多用于下焦小腹之淤血。
        丹参,本药凉血活血之功同丹皮,惟其除入肝外,又善入心,且有养血安神之功,除用于斑疹、痈肿、疼痛之证外,又常用于治疗神昏谵语,失眠健忘。
        尚有郁金、小蓟,参见有关章节。
        (三)温经活血药
        桂枝。本品温经通脉,散寒逐淤,其活血祛淤之功虽不如其他活血药,但其温经通阳,配合其他活血药既可达到散寒之目的,又可取得活血之功效。
        肉桂。本品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其活血祛淤之功与桂枝同,惟肉桂较桂枝为热,且善行下焦,若上肢、胸部者宜用桂枝,小腹、腰部者宜用肉桂。
        山楂,酸甘温。本品不但善于消食,而且有活血行气之效,故常用于寒凝血滞之产后淤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疝气坠胀。
        三七,甘微苦温。本品既有较强的止血作用,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温经之效,故凡寒滞血淤的各种出血。淤血证均可用之,然因其性温,故阴虚,血热兼有淤血者忌用。
        麝香,辛温。本品温经活血而走窜之性甚烈,故凡淤血阻滞均可用之。
        鹿角,咸温。本品补肝助阳兼能活血消肿,故可用于寒滞血淤疮痈、淤肿及腰脊筋骨作痛。
        续断。本品以补益肝肾见长而兼能活血续筋,故常用于肝肾俱虚和跌打损伤的金疮、腰腹冷痛。
        骨碎补,苦温。本品既有补肾健骨之功,又以活血续筋之功见长,故尤多用于骨断筋折之证。
        另有当归、乳香、姜黄,莪术、红花、五灵脂,请参见有关章节。
        (四)活血止血药
        大蓟。本品活血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咯血、衄血、崩漏、尿血和血热兼有淤血的出血证。
        小蓟。本品活血凉血止血之功同大蓟。
        血余炭。本品活血止血,补阴利水,其虽活血而力小,故多用于出血证。
        三七.见有关章节。
        茜草,苦寒。本品凉血活血而止血,若生用则活血之力较大,用于跌打损伤、淤滞作痛、痹证关节肿痛,若炒用则止血之功增强,用于血热兼淤血的各种出血证。
        蒲黄,甘平。本品活血止血,若生用则善活血,若炒用则善止血,尤善治疗淤血阻滞,血不归经的崩漏、便血、尿血。
        花蕊石,酸涩平。本品化淤止血之功较强,尤善用于淤血阻滞的咯血,吐血。
        藕节,甘涩平。本品收涩止血而兼能行淤,对吐血、咯血等证尤效
        五灵脂,苦甘温。本品活血化淤止痛之功较强,故常用于淤血阴滞所引起的诸证,然若炒用则不但活血而且止血,可用于淤血阳滞的崩漏。
        降香,辛温。本品既行气降气,又活血止血,故对气滞血淤所致的出血有很好效果。
        地锦草,苦辛平。本品清热解毒,又活血止血,故多用于热毒兼有淤血的热痢、便血和淤血阻滞的崩漏、尿血等。
        大黄,苦寒。本品清热攻下,活血止血,尤适用于淤血阻滞的出血和血热妄行的出血,若兼便秘之血淤、出血。内服,外用均有极好的效果。
        (五)活血消症药
        三棱,苦平。本品被气破血,消症化积,尤适用于气滞血淤凝结成块的症瘕积聚和食积听致的痞块胀痛。
        莪术,辛苦温。本品破血行气,消症化积,其应用与三棱基本相同,只是破气作用比三棱稍强,破血作用比三棱较弱而已。
        乳香,辛苦温。本品既可活血化淤,又可行气散滞,故可用于矢血凝滞所致的症瘕积聚,又因其善于活血消肿生肌,故常用于跌打损伤、疮疡等。
        没药,苦平。本品活血化淤,行气散滞,治疗症瘕积聚之功与乳香同,且亦有消肿生肌之功,惟乳香行气之功较没药为优,投药活血化淤之功较乳香为胜。故气滞较重,筋脉拘挛者宜用乳香,淤血较重者宜用没药。
        水蛭,咸苦平。本品破血逐淤的力量较猛烈,尤善于治疗淤血比较沉痼难而于祛除者,常用于症痕积聚,血滞经闭、跌打损伤和干血痨证、淤血发狂。
        虻虫,苦微寒。其破血逐淤之功与水蛭相同而作用更为猛烈,并常与水蛭配合应用。
        干漆,辛苦温。本品温通行滞破血攻坚,常用于症瘕积聚及干血痨证。
        穿山甲,咸微寒。本品活血通经,性专行散,能通经络而达病所,故常用于症瘕痞块、血滞经闭,以及痈肿瘰疬等。
        ☆蟅虫,咸寒。本品破血逐淤之力与水蛭近似而较缓和,故可用于症瘕痞块、产后症阻腹痛、血滞经闭等。此外,本药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之功,故常用于骨折扭伤等证。
        牡丹皮。本品活血行淤通经散症之力虽不如以上药物之猛烈,然其清热凉血,故常用于正气较虚的症瘕而兼虚热者。
        赤芍。本品消症散绪之力较以上诸药为缓,常配入其他药中以消症散结。
        大黄。本品活血行淤而有攻下之功,能使淤血无留滞之害,又可使淤血通过大便而出,故症瘕积聚、跌打损伤,淤血经闭均可用之。
        姜黄。本品破血行气之功与三棱、莪术近似而力较缓,故正气较虚的症瘕积聚有时用本药。
        丹参。本品活血消症之功似丹皮而较以上诸药之力均较缓。
        桃仁。本品祛淤破血之功虽较以上诸药为缓,然其性润,故常与以上诸药配合用之,以除沉痼之淤血、症瘕积聚。
        红花。本品功用同桃仁,以活血化淤见长,而非专以消症。
        (六)活血软坚药
        天花粉,苦微甘寒。本品既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又活血祛淤,故可用于痰滞血淤所致的痈肿、痰核、肿瘤。
        元参。本品以养阴清热见长,而兼有软坚活血之力,故可用于瘰疬痰核及小便血滞排尿困难。
        郁金。本品既理气治血,又化浸浊除痰涎,故常用于气滞血淤夹有痰浊阻滞的神志不清,癫狂等。
        (七)活血通络药
        鸡血藤。本品养血活血通络,用于血虚而络脉淤滞的麻木,肢体瘫痪。
        王不留行,苦平。本品善于通利血脉,行而不住,走而不守,可行大经与小络之血,上可通乳,下可通经,旁可达四肢,治疗乳汁不通、血滞经闭、足麻痛等。
        水蛭、虻虫、廑虫、地龙、穿山甲均为虫介类药,善治小络之淤,惟水蛭、虻虫多治心胸、小腹之淤,☆蟅虫善除四肢、腹部之淤,地龙善治四肢与肺部之淤;穿山甲善治躯干部之淤。
        (八)活血解毒药
        赤芍。本品既活血清热又解毒凉血,故适用于痈肿、疔毒。
        丹皮。本品既清热凉血,又活血解毒,故常用于痈肿疮毒和内痈。
        白头翁,苦寒。本品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活血,故常用于湿热及大肠血分的腹痛下痢呈赤色。
        败酱草,辛苦微寒。本品既祛淤活血,又解毒排脓,故多用于内痈巳化脓者和水血互结之臌证。
        大黄。本品既活血祛淤,又清热解毒,故可用于热毒疮疡。
        二、活血方
        (一)理气活血方
        1.血府逐淤汤
        组成:桃仁10克 红花9克 当归9克生地9克 川芎6克 赤芍6克 牛膝9克桔梗9克 柴胡9克枳壳9克 甘草6克。
        适应证:气滞血淤、胸满胸痛,心烦易怒,头晕头痛,舌苔白,舌质或暗红或有龄斑,脉沉细涩者。
        加减法:若心悸较重者,加丹参15克;左胁满痛较重者加青皮9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助软骨炎、胸膜粘连、顽固呃逆、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心律失常等属于气滞血瘀证者。
        2.膈下逐淤汤
        组成:五灵脂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6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乌药10克 元胡10克 甘草6克 红花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
        适应证:淤血阻滞、膈下积块、或小儿痞块,痛处不移,卧侧腹坠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肌纤维瘤、溃疡性结肠炎等属于淤血阻滞证者。
        3.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15克 花粉9克 当归9亮红花9克 甘草9克穿山甲6克 大黄6克 桃仁9克
        适应证:气滞血淤,跌打损伤,淤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或外伤后头痛,或失明,或啕部痛肿,脉沉者。
        按:本方可用于胸部外伤、胸膜粘连、胸部静脉炎、脑震荡后遗症、眼底反复出血、肋软骨炎等属于气滞血淤证者。
        (二)凉血活血方
        1.十灰散
        组成:大蓟9克 小蓟9克 荷叶9克 侧柏叶9克白茅根9克 茜草9克 栀子9克 大黄炭9克 丹皮9克棕榈炭9克。
        适应证:血热妄行,血络淤滞的吐血,咯血,脉数者。
        按:本方可用于肺结核的咯血等属于血热妄行证者。
        2.犀角地黄汤
        组成:犀角6克(先煎)生地30克 白芍19克 丹皮10克
        适应证:心肝热甚,络脉淤滞,吐血,尿血,便血,紫斑,舌质红绎,舌苔少,脉滑数者。
        加减法:若出血较重者,加茅根30克、小蓟炭10克若合并淤血,舌有淤斑者、加茜草炭10克。
        按:本方可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流行性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等属于热迫血行证者。
        (三)温经活血方
        1.少腹逐淤汤
        组成:小茴香6克 干姜6克 元胡6克 五灵脂6克没药6克 川芎6克 当归6克 蒲黄6克 官桂6克 赤芍6克
        适应证:寒凝血滞,少腹血积疼痛或不痛,或胃脘疼痛,舌苔白,脉沉涩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痛经,溃疡病等属于寒凝血滞证者。
        2.生化汤
        组成:全当归24克 川芎9克 桃仁6克 干姜2克甘草2克
        适应证:寒凝血滞,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按:本方可用于胎盘滞留、子宫内膜异位等属于寒凝血滞证者。
        (四)活血止血方
        1.柴胡茜降汤
        组成:柴胡10克 茜草10克 降香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
        适应证:气滞血淤,咯血难止,脉沉弦者。
        加减法:若咽喉不利者,加射干10克;若气阴俱虚,气短者,加冬虫夏草10克,若肺阴虚者,加百合30克;若药后无效咯血不止者,加白芨6克(冲服)。
        按:本方可用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大咯血等气滞血淤证者。
        2.失笑散
        组成:五灵脂(酒炒)蒲黄(炒香)等量
        适应证:淤血阻滞,产后恶露不行,或淤血崩漏难止者。
        加减法:若产后恶露不尽或不行者,但予上方各6克;若淤血崩血大下者,改用五灵脂30克、蒲黄30克,分为两包,一包用炒,一包用生。
        按:本方可用于淤血痛经、淤血崩漏、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难止者。
        (五)活血消症方
        1.宫外孕二号方
        组成:丹参15克 赤芍15克 桃仁9克 三棱6克 莪术6克
        适应证:于宫外孕,腹部包块,脉沉者。
        加减法:若痛甚者,加元胡6克,气虚者,加党参10克、黄芪16克;胃脘压痛明显者,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舌质淡,大便秘结者,加干姜6克、大黄3克。
        按:本方可用于宫外孕包块型。
        2.大黄☆蟅虫丸
        组成:熟大黄300克炒☆蟅虫30克 制水蛭60克 虻虫(去翅足,炒)45克 炒蛴螬45克 煅干漆30克 桃仁120克炒杏仁120克 黄芩60克 生地300克 白芍12克 甘草90克 蜜丸,每次3克,一日1~2次。
        适应证:淤血阻滞,月经闭止,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发黑,潮热消瘦,脉沉涩者。
        按:本方可用于肝脾肿大,包块型结核性核腹膜炎,盆腔结核等属于淤血阻滞证者。
        (六)活血软坚方
        1.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10克 桂枝10克 干姜6克 花粉15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牡蛎10克 甘草6克 赤芍10克
        适应证:肝郁气滞,痰湿不化,症瘕积聚,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弦缓者。
        加减法:若舌苔黄,大便干者,加大黄3克;若口渴较甚者,加元参15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糖尿病、尿崩症等属于肝郁气滞,痰湿不化证者。
        2.夏枯橘药汤
        组成:夏枯草30克 元参9克 连翘9克 牡蛎9克赤芍9克 青皮9克 黄药子9克 海藻9克 昆布9克苏木6克 白芥子6克 橘叶6克
        适应证:气滞血淤,痰凝不化,颈部瘰疬或瘿瘤,脉弦滑或沉缓者。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淋巴肉瘤等屑于痰滞血淤证者。
        (七)活血通络方
        1.身痛逐淤汤
        组成:牛膝10克 地龙10克 羌活6克 秦艽10克 香附10克 甘草6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没药10克 红花10克
        适应证:气血痹阻经络,肩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或麻木,经久不愈,脉沉弦者。
        加减法:若气虚者,加黄芪15克;若兼湿热者,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
        按: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硬化、末梢神经炎等属于气滞血淤证者。
        2.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240克 赤芍9克 地龙9克 川芎10克桃仁10克 红花10克
        适应证:气虚血淤,络脉不通,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苔白,脉弦大,或复视,眼珠活动困难者。
        加减法:若脉不是洪大而仅一般较大者,去黄芪140克;若手足均麻木者,加桑枝30克。
        按:本方加减可用于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偏瘫、外伤性偏瘫、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等属于气血俱虚,瘀血阻滞证者。 心智成熟的艰难历程开始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