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e u ready的意思:“此复神州第一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24:34
——谭人凤的无字墓碑
文热心 谭克扬

谭人凤。(资料照片)

位于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的谭人凤故居正屋。

图为谭人凤故居前的省级文物保护碑。

谭人凤墓。

谭人凤曾用过的文件保密铁皮箱。

谭人凤《石叟牌词》。(资料照片)
本版照片除资料照片外均为本报记者 谭克扬 摄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谭克扬
10月中旬,记者来到新化县文田镇茅田村,凭吊民主革命先驱谭人凤。
谭人凤的墓就坐落在这里的谭家山(原名老马塘山)上。山上翠竹绿杉,山下田舍俨然。山还是那座山——“山体硕大,状如肥猪,山顶石脉裸露似城墙”,只是,这墓与资料上所描绘的大相径庭:资料云“谭人凤墓,自山脚用料石砌60级台阶(象征着墓主人享年60岁)方至墓前拜台”,可眼前台阶不见,通向墓堆的只是茅草拦脚的羊肠小道;史载“从山腰往山心里挖一个深洞,将棺木推进洞内,再用原土石充填堵塞洞口;然后在棺木上方相应的位置开挖墓框,培土坟堆三个”,可眼前只是一个土堆墓,两边陪葬分别是谭的二儿子二式——民初陆军少将,谭的夫人罗氏;最令人疑惑的是,不见资料中记载的三块无字碑。
是历经了90多年的时间风雨,这墓改变了模样还是资料记载有误?
功臣逝后无字碑
资料中说,谭人凤墓前的无字碑有三块,材料为青石,碑高约五尺,宽约三尺。
在到谭人凤墓地之前,记者在隆回县鸭田镇南湾村的谭人凤故居里见到了谭家后人。据今年92岁的谭绍通说,1920年4月24日谭人凤在上海去世后,由北京的国民政府派人护送到谭人凤的老家——隆回县(原为新化县)苗田湾,并在苗田湾谭家祠堂里停了一晚,然后送到文田安葬。北京的国民政府拨出70万银元为谭修墓、安葬,却又不为他作“盖棺论定”——在墓前为他立了三块无字碑。
这些碑哪里去了?谭人凤侄孙谭魁吾、谭明吾、谭绍通回忆一番后,说是还有一块放在谭氏某族人家中。看来,立无字碑并非空穴来风。更有资料说明,无字碑和墓的其他设施毁于文革。
如此,北京的国民政府为什么给谭人凤立无字碑?这之前只有武则天之墓如此。这给人们留下一个个问号。
有人认为,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与同盟会上层发生了政见分歧,因而不好如何评价他。其实,孙中山此时虽然领导护法运动,身在上海的他可为谭人凤治丧,但他没有掌握全国政权,是无法拿出70万元巨款安葬战友的。
1920年,北京的国民政府掌握在北洋集团手里,总统为徐世昌,实权却掌握在段祺瑞等武将手里。徐世昌虽然可以为谭的遗像题写“青霞奇御”之词,把谭比作“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可也无法明说谭之功过。对于谭人凤这样一个老与他们过不去的坚决革命者,北洋的首领们怎么愿意说好话呢?但他们又顶着“中华民国”的牌子,对这位开创共和的元勋又不得不敷衍一下,因此采取一面拨巨款、一面“不说话”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
只有章太炎这样的既是革命党人又没入庙堂的人,凭着同志和战友的感情为谭的墓碑作铭写文,也出于钦佩之心为谭歌功颂德。
“此复神州第一功”
碑虽无字,而谭人凤在推翻君主专制上的功勋永载史册。
我们知道,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一举成功,这其中就有谭人凤的一份重要贡献。
所以,黄兴诗赠谭人凤,对其谋划武昌首义给予高度评价。诗曰:
怀锥不遇粤途终,露布飞传蜀道通。
吴楚英豪戈指日,东南侠气剑如虹。
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我年年起事年年失败,真是惭愧,而你老夫子却在武昌一举成功,我真心真意地在你的马前行礼,称你英雄。”黄兴这诗,虽有谦虚的成分,却也发自肺腑。
原来,同盟会自1905年以来,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只有谭人凤、宋教仁、陈其美等于1911年7月成立和主持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促成了武昌首义并获得许多省份响应,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权奠定了基础。
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中很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心灰意冷,谭人凤也意欲息影林泉、终老田园。但当他来到武汉,又看到了革命的亮光,精神重新振作起来。在这里,他会见了蒋翊武、孙武、焦达峰、邹永成及其二儿子谭二式等,得知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发展了可观的力量,只是两大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之间存在一些“芥蒂”。谭人凤积极游说于两大组织之间,劝导他们顾全大局,和衷共济,共襄大举。经过一系列工作,两组织终于达成了共识,产生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公推蒋翊武为起义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
临危受命守武昌
碑虽无字,谭人凤临危受命坚守武昌之举,革命党人有口皆碑。
武昌起义虽然推翻了清廷在这里的统治,可受到清军大规模的反扑。特别是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指挥他的北洋六镇攻打武汉三镇,如果不是袁世凯另有所图,放缓进攻节奏,新生的共和政权生存之地武昌也会陷落。革命形势并不乐观。
保卫武汉三镇,是谭人凤和其他革命党人最紧迫的任务。10月22日夜,长沙新军反正消息传到武汉,谭人凤立即向湖北都督府请领快枪2000支,派任震运送回湘。两天后,他自己乘轮回湘,搬取援鄂救兵。
到长沙后,他发现焦达峰、陈作新的都督府一片混乱,立宪派组织了一个参议院总揽全权,焦达峰等革命党人遇事受挟制。谭人凤看到了这个不正常情况,以援鄂事急,只好隐忍,而着重于敦促出兵。10月31日,焦、陈被政变者杀害后,谭人凤没有焦躁,而是冷静地与各方协商,处理好了这一棘手问题,稳定了湖南政局,保证了湖南军政府继续派出部队和输送物资支援湖北。他在湖南援鄂部队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当场写了一首军歌激励士气,歌词是这样的:“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
谭人凤回到湖北后,清廷的各路军队源源不断开来,意欲将这个新生的革命政权消灭于摇篮中。至11月底,汉口、汉阳相继失守,武昌危于垒卵。12月初,革命军总司令黄兴赴南京参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组建工作,湖北总督黎元洪又弃城而出,武昌群龙无首。在此千钧一发之际,谭人凤临危受命担任革命军总司令,节制武昌各军及各省援军。他身先士卒,“冒风雨霜雪”,“昼出洪山,夜归武昌”,指挥各军同仇敌忾,严加防守,使清军不敢越雷池半步,从而保住武昌不失,稳定了革命的大局。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
一支手枪促独立
碑虽无字,谭人凤誓师捍卫共和的精神永存。
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总理宋教仁被刺后,谭人凤离开北京到上海,参与国民党高层应对之策的制定。1913年7月7日,谭人凤奉黄兴之命自上海返湘,与湖南都督谭延闿面商,告以南京将宣布反袁独立,届时湖南应迅速响应。
然而,湖南就独立问题无法达成共识。身为都督的谭延闿本来就不愿“惹事”而得罪北洋政府,加之湖南的军队已裁撤殆尽,财政上也困难重重,自然不赞成独立。经过谭人凤一番策动,多数下层革命党人奔走呼号,要求独立反袁。
7月15日,黄兴在江苏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举起“二次革命”大旗,获得许多省份的响应。
谭延闿见独立反袁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得不于17日召开政府全体会议,决定湖南行动。在这次会议上,谭人凤又出惊人之举,掏出一把手枪“啪”地放在桌上,说“今天有谁不同意独立,即以此物相赠”,吓得附袁派再不敢作声。7月25日,湖南决定用省议会名义发出通电,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失败后,湖南于8月13日宣布取消独立。袁世凯下令通缉孙中山、黄兴、谭人凤、李烈钧等人。北京陆军部的通缉名单上,把谭人凤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在袁世凯的罗网下,国内已无容身之地,谭人凤被迫出走日本。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后,心犹不足,又于1915年12月称帝。对此,谭人凤愤慨至极,他一面致函各地革命党人,反对袁氏称帝,一面四处联络,奔走呼号组织反袁队伍。他在《为彻底解决国是问题致蔡锷函》中说:“比闻大纛入川,首伸讨贼之义,逆军扰败,关辅震动,粤湘继起,南服景从,中原父老,望君如岁,幸甚,幸甚。”他表示:“仆马齿已长,繁霜在须,而健步善饭,雄心未已。一息尚存,当提挈同仇,身当前驱,有死无二。以佐吾子,永奠山河。”足见其对袁氏痛恨之至。
多彩多姿“谭胡子”
碑虽无字,“谭胡子”之名为世人敬仰。
“谭胡子”是当年革命党人对谭人凤的昵称。这是因为他胡子雪白,仍然奔走革命,可敬!他42岁才走出隆回(原新化)鸭田那个山村,从与清政府单打独斗到汇入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革命洪流,从此,1904年长沙起义有他的身影;镇南关起义虽然没有赶上,可人也到了半路;河口起义,他运动清廷军官郭人漳,差点搭上老命;廉钦起义,他“割须改装”前往,虽然“空跑一趟”,但革命之志让人钦佩;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他“接踵前往”;而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的是,1911年4月广州起义,他已是51岁,白髯飘拂,连枪都不会放,却要充当冲锋队员,要不是黄兴趁他持枪走火之事取消他的参战权,他恐怕会成了黄花岗第七十三位烈士了。
胡子男儿,霸蛮之事也干。因此,他在家乡既骂土豪劣绅,也可以骂不听话的晚辈。在革命队伍里,许多“领袖级”人物都挨过他的骂。不过,他骂过之后,心无芥蒂,与人和好如初。在“二次革命”时,他可以面对拥袁和反袁不坚决者,掏出手枪来相挟。
胡子一把,自然资格属“老字号”,说起话来就没有顾忌。他敬重孙中山,认为“中山本中国特出人物,”维护其领袖地位,可对于孙中山让临时大总统之位给袁世凯大为不满,直言相谏。特别是在三个关键问题上,他简直是唱反调:其一,1912年,独立的南方17省代表聚集在南京,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谭当时为湖南首席代表。可他认为孙中山离开国内已久,不懂国内情况,不宜担任临时大总统之职。选举结果是孙中山得16票,黎元洪得一票。虽然是无记名投票,但黎得那一票显然是谭人凤所投。其二,1913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商议解散同盟会,组建国民党,谭表示反对。其三,谭不满孙、黄以软弱态度对待袁世凯。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谭人凤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向孙中山指出,此举“实堕虏计而懈士心”,是“大错特错”的;对待清室的优惠条件,“貌似文明,实伏乱源,窃不可取”;劝阻孙中山的退让和辞位——“阁下虽不自为计,亦宜为中国苍生计忧危”,并主张挥师北上,直捣虏庭,彻底革命。可惜的是,他的这些主张未被采纳。
90多年的风雨过去,历史记载的谭人凤功绩更加耀目,历史也证明谭人凤那些“另类”意见的正确性。如此,现在可以在这三块无字碑上填字了。正因为如此,谭人凤墓前现在立有新化县政府立的汉白玉文物保护碑,“民主革命先驱,武昌首义功臣”,是中国共产党人给他的评价;谭人凤的故居早在199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前夕,隆回县又将谭人凤故居和墓地捆绑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采访期间,隆回县文物局局长袁小林和鸭田镇党委书记刘祖忠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谭人凤故居和墓地的保护。
放大缩小默认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