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this far:李玲玲:让思考与实践一路同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6:09:49
李玲玲:让思考与实践一路同行

作者:李玲玲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950    更新时间:4/24/2006

 

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李玲玲

 

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职业,也不仅是事业,更是生命的历程;不仅是付出,也不仅是奉献,同时也是在获取;获取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获取生命的价值、获取人生的快乐。

                         ――题记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已在教育道路上走过了十五年。回顾自己走过的足迹,写下这篇文章,不仅是重温一些自己一直铭记在心的人和事,也是希望能给不甘平庸的年青同行们些许启示。

教学之路:追求师生共长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你能否抓住这个环境给你带来的机遇,不断地超越自我。”我是幸运的,一毕业就到了作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尝试教学理论实验基地的水头中心小学,在这个教研氛围良好的环境里,我不断学习、实践着先进的教学理论。由于是学校里最年轻的数学教师,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学习锻炼机会。工作后不久,学校承担了一场泉州市级的观摩研讨活动,领导要我开一节数学课,而这时我的教龄还不足两个月。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我就这样走上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的讲台。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在一间很大的电教室里,教室后面、旁边、窗户外面都坐满了听课者,看下去黑压压的一片,一个稚嫩的年青教师和一群可爱的孩子共同演绎着一个美丽的教学故事。可以说,这是我上公开课的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学校承担公开课任务时首先想到我,有人笑称我是“开课专业户”。每一次开课,站在台上直接受益的是我,站在背后给我指导为我辛苦的却是很多人。在研讨过程中,我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思考着如何汲取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一次次地磨练与思考,让我从最初的全盘接受他人想法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大大缩短了我从职初教师到骨干教师的成长周期。1996年7月,我受尝试教学理论的创始人邱学华教师的邀请,到山东省龙口市为全国尝试教学研讨会上了一节研讨课,获得华夏杯奖。

一个教师成长到了一定周期,就会走入高原期,这是一个规律,也是对教师成长过程的一道考验。当我正在为自己已经成了“年青的老教师”而苦恼,对前进的方向产生迷茫时,新基础教育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如获至宝地学习着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书籍,“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我不断地回味着叶澜教授从人的生命存在角度进行的富有整体色彩的思考,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原来自己缺少的恰恰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当我带着这样的思考进行备课时,我会关注到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还应让学生学得快乐;当我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课堂时,我发现自己更能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而使自己和学生常常享受到了意料之外的精彩。不管我有多累,只要走上讲台,我一定是精神焕发的,我尽自己的能力不让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喜欢上了数学课,我觉得这就是我得到的最好的回报。

教研之路:学会快乐工作

2002年9月,因为工作的需要,我成了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教研员。在几年的教研工作中,我努力地扮演着三种角色:

研究者。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必须“闻道在先”,具有前瞻性,率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学习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结构,才能为一线老师提供优质的信息咨询和业务引领,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体现出专业研究人员的水平。我把研究理论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的领会课改理念的同时,经常深入基层听课研讨,成为教研员的第一个年头,我就走遍了南安的所有乡镇,在与基层教师的研讨交流中共同研究课堂、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同时,我还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与教研思考整理成专题,几年里为泉州市骨干教师、本市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班以及基层学校做了几十场的专题讲座。

促进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使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多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从而达到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当教研员的几年中,我努力地让更多的教师明确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是合作伙伴,是“自己人”。听课是为了相互了解,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学质量,不是为评先进、评职称、选教学能手。在研讨中,我鼓励教师要上反映自己真实情况的“常态课”,而不是上“表演课”;在评课时,我真诚地赏识他们的优点,力求做到把优点说够,以人以鼓舞,把问题说透,以人以启迪。就这样,我和很多一线教师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当解决了教学问题,每当有文章发表,每当有老师获奖,我们都会互相祝贺、互相鼓励。

发现者。作为教研员,听课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要关注老师的教学行为,以及两者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教研员听的课数量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教研员要有较强的问题敏感性,及时发现、概括、提升问题,形成教研资源。为了能更好地把自己在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引发更多的老师共同思考,我在个人网站上开辟了一个随笔专栏----教研散记,写了《教无止境》、《研讨课的价值》、《课改与老教师》等几十篇教研随笔,我不仅写了自己在教研过程发现的问题与自己的思考,还把在教研过程中感动自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有一次,一位网名叫梧桐秋雨的老师给我留言“老师,这学期我也成为实验教师,从教这几年来从没有这么多的困惑、压力和挫败感,变得越来越不相信自己。上起课来觉得力不从心,课堂活跃不起来,课堂纪律组织不好。课改给我的感觉是很累,也许这真的是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我却常觉得是种负担,每天面对着两个班一百多个孩子,回到家里还要照顾调皮的小女儿,我真的有点受不了。看了你的《教研散记》,心里有些触动,很多人都很忙也很累,也许我该做的不是抱怨……” 这个留言我看了很感动,我给她回复:“梧桐秋雨网友:正如你说的,我们应该有的不是抱怨。也许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作为一个女教师,可能这个阶段是最累的,因为学生和孩子都需要自己,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你会发现忙也是一种幸福。祝你和你可爱的小女儿一起伴着课改成长吧!”

说起教研员的苦和累,也许不是很多人能理解的。频繁的下乡、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看到问题却没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苦恼,使我和同事们深深地领略了其中的味道。但每当看到自己的思考能给老师们启迪、每当听到老师们真诚地说“希望你们多到学校来”,就是我们觉得快乐的时候。“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就要学会快乐地享受它带给你的欢乐与痛苦。” (王小丫)因此, 我和合作伙伴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累,但快乐着。

网络之路:欣赏无限风景

在教研工作中,尽管我们经常下乡研讨,但仍然常常觉得跟老师接触的面不够广,不能及时地了老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不能及时与基层老师探讨教育问题。于是,我萌发了自己做网站的念头,利用网络便捷的沟通、联系手段,为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研讨的平台,从而拓宽教研时空,达到改进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效果的目的。

2003年3月份,我的小站――小数教研网,正式在网上安家了。我把办站宗旨定为“传播教育信息、探索教育规律、交流教育经验”,在网站中开辟了“教育文摘、课改专栏、资料中心、教研散记、案例交流、美文专辑、留言板”等栏目,并在各个栏目里添加了有关文章。有了这个网站,每当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我会非常兴奋,赶紧放进教育文摘里,好让更多的教师能分享这份资源;每当下乡研讨发现典型问题时,我会及时地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教研散记里面,以引发更多的教师共同思考;每当看到老师们的留言,哪怕我再忙、再累,我也会及时回复,谈上自己的看法,因为我知道这是老师们对我的信任。2004年4月,我进行了网站的改版,努力使新版网站在功能齐全、内容丰富、页面精美方面有的较大的改善。“小数教研网”,现在只要在百度、GOOLEE、中国搜索等搜索频道打入它的名字,就会跳出很多相关信息。至今,网站已收录了有关文章近千篇,注册用户已达1700多人,访问人数已超10万人次。因此,如果说最初制作网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兴趣,那么现在已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把它做得更好以回报老师们的支持与鼓励的责任,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熟悉她、喜欢她、需要她。

如今,除了维护小数教研网外,我还在“成长博客”上开设了教育博客——教研散记,担任了课堂教学网论坛的版主工作,在“教学110论坛”上开设了个人专栏。网络,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开辟了不受时空限制的教研新途径。走在网络教研的路上,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结识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对教育有着执着追求的老师们,我们在网络中交流经验、分享智慧,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网络,在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让我和许多老师未曾谋面,却成了知心的朋友,这也成了我的一笔人生财富。“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近你,我只想拾取几片树叶,你却给了我整片森林。” 这句诗就是我在网络道路上的真实感受。

写作之路:厚积方能多发

在十几年的教坛生涯中,写作成了我的一种工作习惯。对我来说,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在写作中,忙碌的我寻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冲动的我接受理智的批判,实践的我不断地接受着理论的提升。几年来,有二十多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等CN刊物,于是不断有年青教师向我询问写作的秘诀。我常常对他们说:写作没有秘诀,只要不断学习、思考,厚积而多发,发表的那一天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因为,这就是我的写作经验。

工作以后,我先后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自学考试,2002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被录取为福建师大函授本科教育管理专业学生,2005年获得本科文凭。在学历进修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理论有了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了解,也逐渐学会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于是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每次面授学习我都是带着问题参加,然后带着收获与新的问题又回到实践。我非常珍惜面授学习的机会,因为可以把自己的思考与大学教授进行面对面交流,而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常常使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的角度。这样的学历进修过程,在我看来,收获到了已不仅仅是一张毕业文凭了。

在工作中,每年我至少自费订阅了两份教育杂志,经常到学校图书馆与阅览室借阅、每天至少两个小时的网络学习与交流,这些学习使我能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教育信息,不断地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学然后知困,思然后知不足”通过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学习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惟一途径”这句话的内涵。随着学习广度的增加,思考的深度也渐渐得到提升。学习是积累,思考能提升,就这样,写作的灵感常常得以闪现,而写作也越来越变成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了。“教师不要整天忙于事务,时间是最厉害的腐蚀剂,它会把一些独特的感受销蚀殆尽,不要怕自己不会写,哪怕是随记,要把观念的变化记下来,要给自己规定写作的时间。” 每当自己对写作有所松懈时,就会用叶澜教授的这句话勉励自己。

“你是个有思考的老师。”这是很多老师对我的评价,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因为有思考,前行的脚步就不会迷茫;因为有思考,才能使自己的成长不会停滞。让思考与实践同行,智慧与激情就会共存,一路走来,一路美景!

专业成长历程:

1、1990年南安师范学校毕业进入水头中心小学,曾任学校教导主任、学区团支部书记、学区女工委主任。

2、1996年7月,在山东省龙口市尝试教学理论研讨上课获“华夏杯”奖。

3、1996年,被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评为全国尝试教学先进工作者。

4、1999年,被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评为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教育专业首届优秀毕业生。

5、2001年9月,被泉州市委宣传部、市教委评为先进德育工作者。

6、2002年8月,调入南安教师进修学校任教研员,现任干训与心理健康教研室副主任。

7、2003年7月,被聘为泉州市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心授课教师,为各级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班与基层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三十多场。

8、2004年4月,获南安市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一等奖。

9、2004年7月,被确定为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并参加培训。

10、2005年5月,获教育部规划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师资培训”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11、2005年5月,被聘为福建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2、2005年9月,被福建省教育厅评为省级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

13、2003年以来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福建教育》等CN刊物发表文章二十多篇(具体文章内容可参见本人网站(小数教研网)中的“李玲玲专辑”。)网址:http://xsjyw.6to23.comhttp://xsjyw.126.com 

14、2006年3月,被聘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教研员。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晋江邱老师】 李老师,你好!材料已发过去,请接收,谢谢!!!!! 6/12/2006 10:29:46 PM 3分 【山间清泉】 你的文章触动了我的心,瞬间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不能在只是教书了… 6/7/2006 4:28:37 PM 3分 【李文静】 读完你的文章,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不禁让我想起了北京二实小的李… 5/25/2006 4:02:45 PM 5分 【林球华】 很好的题记 5/20/2006 4:07:02 PM 5分 【YSSK】 说实在话,福建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全国的影响里是非常大… 5/18/2006 10:58:19 AM 5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