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招标网:谈矫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9:01:27

矫情 
开放分类: 读音 汉语

 矫情: 
矫情这个词有两种读音 
1.jiáo ㄐㄧㄠˊ〔~情〕方言,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如“这个人太~~”,(“情”读轻声)。这是口语用词。 
2.jiǎo ㄐㄧㄠˇ矫情,情读阳平,<文>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如“矫情自饰”。


1.矫:假托的,伪装的 
情:感情 
矫情--违反常情,表示与众不同。 
矫情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 
矫情定义:矫情,取自北京土话,原指那应该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 

2.【矫情】1.掩饰真情。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宋书·武帝纪上》:“今方是 玄 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明皇 之褊而不容,幸无人君之量,然则 开元 之初,亦矫情强勉而为之者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儒生家类诮 安石 围棋赌墅,若不事事忘国戚者,又多即折屐事证其矫情云,是迂腐之谈也。”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 苏联 电影都好。” 

3.矫情: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如下: 
指强词夺理,无理取闹。 
或者 
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或与众不同。 

《辞海》第1734页,“矫情”条释义如下:故意克制情感,表示镇静。《晋书·谢安传》:“玄(谢玄)等既破坚(苻坚),有驿书至,安(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后用为违反常情之意。 

4.◎ 矫情 jiǎoqíng 

[1] [conceal one's truth]∶掩饰真情 
王允矫情曲意,每相承附。——《后汉书·王允传》 

[2] [be affectedly uncoventional]∶故意违反常情 

(1).掩饰真情。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宋书·武帝纪上》:“今方是 玄 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明皇 之褊而不容,幸无人君之量,然则 开元 之初,亦矫情强勉而为之者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儒生家类诮 安石 围棋赌墅,若不事事忘国戚者,又多即折屐事证其矫情云,是迂腐之谈也。” 夏衍 《两个座谈会书面回答》:“我们也不必矫情,说每一部 苏联 电影都好。” 

(2).谓故违常情以立异。《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或高栖以违行,或疾物以矫情,虽轨迹异区,其去就一也。” 宋 苏轼 《刘恺丁鸿孰贤论》:“ 安 、 顺 、 桓 、 灵 之世,士皆反道矫情,以盗一时之名,盖其弊始於 西汉 之世。”《老残游记》第八回:“ 东造 便将看 老残 身上着的仍是棉衣,故赠以狐裘,并彼此辩论的话述了一遍,道:‘你看,他临走到底将这袍子留下,未免太矫情了。’” 

(3).方言。强词夺理,找麻烦。 张寿臣 《小神仙》:“他那意思是等着,哪怕进去一个串门儿的哪,回头我好跟他矫情矫情啊,我好有说的。”

 

 

谈矫情  

2010-07-19 13:07:30|  分类: 思考

 

一直都不怎么欣赏郭敬明

不谈他的为人 不谈他的自恋 不谈他在物质上无原则无品位的炫耀 就谈谈他的写作

他擅长的便是塑造一个个形象饱满美好的瓷娃娃 然后毫不留情地砸得粉碎

把一切都叙述得似乎是命运的安排 天灾人祸 然后把这种不幸归咎于青春 

而我认为 以人物的死亡或极度不幸来让整部小说显得沉重悲伤是最低级的写作手段

他之所以会这样做 是因为他认为青春中最悲伤最沉重的事物莫过于死亡、背叛、失去

所以毫不吝啬地把这些元素一样样摆出来 增加分量

实然在这些元素当中 随意一样发生在我们生活中 都是难以承受的

但他缺乏这样的经历 难以真实准确地描写出这些不幸的人物具体心理活动和感情氛围

所以他只能把这些各种不幸摆出来 然后把人物对号入座

他实然是在以轻描淡写的口吻叙述着他自认为很真切的悲伤和沉重 十分讽刺

不过他的文笔我倒是十分欣赏 例如 长短句的运用 意象的营造 等等

 

很多人评价郭敬明 乃至一大批青春文学写手的文字矫情

其实谈及矫情 就像一个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关系

我看了一部电影 很是感动 开始书写自己的感触和情感

然而有人看完之后 会评价其矫情 自作阴郁

那是因为我书写时是沉浸在那部电影的意境里

它通过差不多两个小时把我带上某种情绪的顶点

我书写的便是在这种情绪支配我的情况下的灵感和火花

而读者身处这种情绪之外 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被这种看似无故的滥情弄得晕头转向 无法理解或甚觉单薄

所以 一个写手被评价矫情 实际上是他设局的手段太差 无法把读者带入其中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营造意境 烘托气氛 然后沉浸其中

然后把在这种心境中与自己对峙 纠缠  把这种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行附于笔端

这就是写作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就是一场恋爱

只不过恋爱时 在这意境中的是两个人

而写作时 只有一个叙述和被叙述的自己

也谈矫情

矫情就象菜里的盐,少了没滋味,多了倒胃口

我是一个挺矫情的人 以前小雨说她矫情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也矫情 有时对自己的无理取闹也觉得后悔 可是很难让我去承认自己有错 有时莫名其妙的就心情不好 会涉及到身边很好的朋友 真正了解我的会原谅我一时任性 不了解我的 我就会失去一个朋友 所以我很少有真正知心的朋友

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点我承认 没有比我幸福的了 父母惯着我 哥嫂包容我 老公也大多时候顺着我 从来没吃过一点苦 不知道苦是何滋味 可我有时还是不知足 甚至还有点矫情

我是一个把喜怒哀乐放到脸上的人 不会假装的去讨好什么人 也不会顺情说好话 一就是一 二就是二 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虚伪的人 但我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就是自己没有主见 总会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去想事情 自己做什么事都没主意 所以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唯一做对的就是找了一个还算不错的男人

有时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可以永远的任性到底 可以永远的不需要我去承担什么责任 可以永远的有人去帮我撑起一片天 有时我也在想 如果一切都失去了 我还怎么生存 也许到了那个时候 我不会在有时间矫情了

其实 人在网上会更矫情 因为我们又不是不熟 又不是写诗 也不是谈恋爱 我们只是在一个无比寻常的晚上无比寻常的网上无比寻常的聊一些无比寻常的话题 所以在网上人也许会变得更加的矫情 因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 这么矫情会挨揍的 在网上就不同了 在网上我那叫发泄心中的情绪 可以随便的发泄 不管你愿不愿意听

我是矫情的女人 矫情是什么 就是莫名的无理取闹 ----- 但我会适可而止   

谈矫情

要是喜欢得非要坐飞机到上海去听罗大佑个人音乐会,就是喜欢得有点过分,那就是矫情了,比矫情更叫人看不上的是狂热,人们同狂热的人是无法争论的,因为他们懂得狂热是无道理可说的,但他们竟傻到认为矫情是能说一说的,这就叫我有点无法理解,事实上,与别人争论别人的爱好毫无意义,一个人喜欢红色,另一个人喜欢蓝色,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二○○二年,各种报纸杂志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谈论小资,春上村树、咖啡、红酒之类的东西纷纷进入话题范围,直到二○○三年出现一本小资手册,把英国作家乔伊斯也纳入小资范围,一下子,在我眼里,小资这个词语便成为人们生活中所有事物的代名词,连乔伊斯都小资了,还有什么不可能成为小资的呢?在我看来,这才是一种愚蠢的矫情,因为它首先是一种愚蠢,然后才谈得到其他,事实上,读过乔伊斯的人少得可怜,这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少得可怜的印刷量上就可看得出来,即使是受过正经文学训练的人也很难读懂它,这样一本书,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庞大人群的明显标志呢?

  我认为七十年代人是一个率先迈向健康的人群,这一群人首先意味着经历过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社会时期,在此之前的人受着贫穷的折磨以及精神生活的极端压抑,之后的人对传统缺乏基本的认识,过分地自以为是,而社会从什么都没有,飞速地向物质社会转型,转型后的社会以个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论成败,精神生活被娱乐所取代,而七十年代人多多少少受到过一点精神生活的吸引,至少,弗洛依德、萨特、海德格尔、福柯曾成为七十年代人的时髦话题,要知道,想谈论那些话题,就需要有一点相关的知识与对思想的好奇心,往后看,成为时髦话题的就只有漫画、明星、旅游、汽车和时尚家居,在七十年代的人看来,成功还是人们生活中众多内容中的一个,对于成功还存在道德上的某种考虑,而八十年代,道德顾忌彻底地消失了,成功成为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而那梦想的内容只有一个单调的钱字。

  我认为,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以及财富增加带来的好处,使社会对财富抱有一种幻想,认为财富至少可解决人们的大部分问题,这是一种唯物质主义的矫情幻想,从长远看,财富所能代表的,只是一种少数人的生活方式,除此以外,它并不具有太多意义,特别是,在财富上成功,永远都只是少数人的事,而其他人要是以此为目标,得到的就只有不成功的痛苦,由这种痛苦所形成的社会性的焦虑及压抑,是十分令人担心的。

  七十年代人现在正是三十来岁、年富力强之时,他们之所以成为关注目标,是因为他们是城市消费的主要力量,在他们的消费过程中,他们的消费特点形成了某种被争相摹仿的风格,这种风格在不具有与他们同等消费实力的人看来,是一种附庸风雅,一种过分,因此很容易被称为矫情,而对于超过他们消费实力的人看来,他们是一些沾沾自喜的失败者,因此也极易被说成是矫情,在两者的眼光看来,七十年代的人都有点过分,不幸的是,两种观点都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而在七十年代的人本身看来,他们只是自然地适应着社会以及自己的内在需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行事,我想,毛病不是出现在这群人当中,而是出现在局外人当中,是局外人对七十年代人的生活细节的不理解,要么,干脆就是一种不正当的挑剔及误解。

  我个人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倒是能更清楚地谈矫情这件事,因为它很像是某种轻微的强迫症,只要人们不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过分地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那么,矫情说到头了,也就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私人性质小个性。我本人限于水平,就只能说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