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滨利汇金中心: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7:32:3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是由光明到黑暗昼夜交替的一个特定时空。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色的再现,而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 凝结着诸般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型意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 中国古代诗人渲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黄昏时的相关景物就是诗人情感的催化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人面对黄昏时的内心世界,掌握引发诗人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伤时感物”本来就是中国文艺一种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对时间的咏叹从来就是中国诗人最喜表达的主题之一。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在黄昏时的各种景物身上融合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深奥底蕴的观照和领悟,记下了人生的欢乐和痛苦,显出了生命追求的坎坷,多难。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①在诗人的笔下,黄昏时的树木、山川、夕阳、归鸟已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一、中国古人“黄昏情结”的产生“昏”字在甲骨文中作 ,是会意字。从日,从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是指日暮、天刚黑的时候,就是《说文》所说的,“昏,日冥也,”指太阳沉下地平线之际,即日落西山之时。 《正字通女部》“婚姻”之“婚”的本字为“黄昏”之“昏”, :“婚,古作昏。”②如《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又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代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说文》中有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可见黄昏与我国上古婚姻有很大关系。首先表现为与我国古代“抢婚”习俗有关,刘师培先生在《中国历史教科书》 中指出:“娶妇以昏者, 当与古代劫掠妇女, 趁妇家不备, 以昏时为便有关。”《周易》中的《屯卦》就有:“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非寇,婚媾”的记载,这里将“婚媾”同“寇”联系在一起,说明了当时的婚姻手段与大盗抢劫财物相差无几,这便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掠夺婚”。其次,上古时代,男女婚娶的时间一般定在黄昏,把婚礼放在黄昏举行,可见黄昏在他们心目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 《诗经》中“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皙皙”的诗句就鲜明地反映了这种心理。再次,古人与异性幽会,也往往选择在黄昏时分,因为此时人的情感最需要得到慰藉,这是源于心灵的情感需求。正应了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自然形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击壤歌》)的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人们一天的生活与太阳的运行规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黄昏作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 对人们的生活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古人认为情绪最难把握、难于平静的莫过于黄昏时分。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五曾指出:“夫风雨晦暝,独处无聊,此时最易怀人。”③就人体的生物机能来说,外界物候时间引起的阴暗、湿度等温度变化,的确可以敏感地影响到人的情绪,古代中医圣典《黄帝内经》对此也有所归纳:“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已闭。”④而日暮黄昏,正是一个朦胧宁静的时刻,人们眼中的天、地、人、物无不染上一层迷蒙的色彩,于是不免触景生情,心生感慨。农耕社会中,黄昏是人们劳作一天之后荷锄而归,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是,当辛勤劳作的人们“日入”而不得“息”时,就只能望黄昏天地而兴叹,对亲人欢聚标志的黄昏夕阳万物产生诸般的情感牵绊。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群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出情与景的完美统一,作为自然景观的“黄昏日落”也得以与诗人的情感相融合。诗人的慨叹正是在面对“黄昏日落”时的各种景物时有感而发的,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很多文学理论作品先后阐述了客观事物对作者感情的诱发作用: 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钟嵘《诗品序》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之舞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些古代文论都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说明诗人有时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写出好诗。特别是日暮黄昏,夕阳西下,残阳晚照下的小桥流水、落花衰草、残垣断壁、归雁鸣蝉的凄清孤冷极易使人生发出内心深处的万种情思。在数目繁多的描写对象中,黄昏可谓是诗人的至爱,黄昏时的各种景物更是诗人的重点描写对象。在诗人笔下,那些普通、客观存在的景物因为黄昏的到来就变得生动起来,它们经常跟诗人的某种特定情感联系在一起,诗人快乐时,那些花花草草就是美丽的、欢愉的;可是当诗人悲伤时,悦耳的音乐也会是一种哀乐。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黄昏的作品,诗人宣泄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而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又是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1、即景咏怀        一说起黄昏,就会让人想起落日。夕阳可以说是黄昏的一个标志性景物,正是有了夕阳朦胧光线的笼罩,黄昏时大地上的自然万物才会激起诗人不同凡响的情感波动。        面对迷茫的黄昏晚景,诗人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由衷的赞叹,他们有时通过对夕阳晚景的吟咏,表达出一种欣赏愉悦的情感:“……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经,愉悦偃东扉。……”——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陶渊明《拟古》“微风清幽幌,余日照清林” ——谢庄《北宅秘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描写的是湖中美丽的晚景;陶渊明的《拟古》呈现出的是日暮时天地之间苍茫迷蒙的意象;谢庄的《北宅秘园》表现的则是斜辉下绚丽多姿的色彩。而王维的诗句又与众不同地写出: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直立而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诗人只用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巧妙地勾勒出一个充满光辉的雄浑美。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这几位诗人表现落日晚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着重刻画了黄昏时的夕阳美景,表达出舒心愉悦的心境。而他们这种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这类由衷赞叹夕阳美景的诗作还有很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寂寞孤独        诗人一方面为黄昏的夕阳美景陶醉不已,另一方面目送夕阳,有感于寂寞黄昏天地万物的凄清冷淡,诗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从而记下了古代文人亘古不变的心声,《离骚》中的“时暧暧其将罢兮,结悠兰而延伫”,就写出了诗人天门求索受阻时的孤独感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诗人的孤独感与他们在政治上的不得意是分不开的。         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目标,儒家“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他们的共同心态。为了建功立业,他们往往离乡背井,漂泊江湖,历经坎坷,虽然付出了种种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都虚度光阴,抱负成空。        于是落拓失意的游子便借由吟诗作对抒发怀才不遇的人生感伤,而静谧的黄昏景物就是他们寂寞孤独的最佳写照:“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木,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曹植《赠白马王彪》悲凉的秋风、寒蝉的鸣叫、萧条的原野、西下的夕阳……这一系列秋天日暮的自然意象使诗人不由得想起刚刚死去的兄弟,生离死别的哀痛加深了,再加上归鸟、孤兽的视觉意象就将诗人自身政治迫害下交游无助孤立无援的困窘处境剖白。         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善于体现万物之“生姿”,他的《晚出西射堂》将暮蔼笼罩下的环境景物描写得朦胧幽雅,在幽雅中透露出内心的郁闷:“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障叠巘巗,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诗人出城望山,本是想借傍晚散步以消遣内心的郁闷,山是望到了,但是诗人看到的山却是日落后余晖之中的山,那一层暮气,把山点缀得朦胧而富于诗意:青翠的树木因为雾气更深沉了,枫叶的颜色更鲜艳了,夕阳余光中的雾气更加阴冷了……在朦胧之间,诗人看到暮鸟双双结伴而归,故巢旧林,诗人不觉倍感自身孤凄无伴,无一人可诉衷曲。           与谢灵运同年代的陶渊明,同样也有由日暮归鸟引起内心感伤的体验,在他的《饮酒》组诗中就留下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佳句。宋时以婉约清丽风格著称的秦观也写过一首《踏莎行》,借由日暮黄昏时一些令人悲切的景物抒发谪居中的寂寞情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些才子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之后,竟对日暮飞禽走兽如期归巢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 确切地说是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他们也希望可以“归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所作为,可是现实却教他们蹉跎岁月,这种愿望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促使寂寞忧伤的滋长, 而深藏在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情感一触及日暮黄昏的氛围就一发不可收拾。夕阳晚照中的树木、云气容易引起诗人的飘渺遐思,而归鸟这一黄昏意象就是诗人孤独寂寞情感迸发的导火线,日暮时鸟儿或单或双地归巢使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有心在政治上大展拳脚,但是黑暗的官场却逼得他们受到排挤而孤立一方,。鸟儿都归巢了,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一展胸中抱负呢?这样的情况下,就有了情与景完美交融的契机,归鸟意象必然成为诗人抒发寂寞情感的最佳对象。        3、相思怨别怀人思乡        先说怀人。        产生于春秋时代的《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中国诗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日暮怀人之作:“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通过描写鸡栖于埘、羊牛归来的画面,点明已是黄昏,从而刻画出思妇盼夫夫不至的真挚感情。        表达这种怀人情感的诗作还有很多:“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 于高堂。” ——司马相如《长门赋》“闺中起长叹……惨凄岁方晏,日落游子颜。” ——颜延之《秋胡行》之八“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 ——吴均《有所思》“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 ——萧纲《荡妇秋思赋》“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去疾《西上辞母坟》“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李清照《怨王孙》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有道是“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纳兰性德《浣溪沙》)天边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余光迷漫,家禽都已散去,正是归家的时候,可他(她)又在哪里呢?是否一切安好?……诗人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再说说思乡。      “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他们较常写到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晚唐诗人马戴也写过一首《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又如:“……日夕凉风起,翩翩漂吾舟。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 ”王粲《从军行》其五“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杨柳一丝丝。”——韦庄《江外思乡》可见,黄昏时一切带有悲伤色彩的景物,特别是倦鸟、寒蝉等动物意象极易挑起游子无限的思乡情绪。        在古代,由于战争的频繁,守卫边塞的将士经年累月戍守在外,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思乡人群的代表。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向来被推为边塞名作。其一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就以黄昏中烽火楼、海风、独坐的士兵一组静景,渐渐烘托出《关山月》思乡曲,融景入情。        将士的思归情感还鲜明地表现在宋朝范仲淹的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边塞凄凉的秋日黄昏图,表现了边防将士戍守之苦,将思乡、忧国的深情,写得既雄浑又悲壮。戍守边防的将士终日面对的环境就是茫茫大地,而夕阳的沉没常使大地呈现出一种悲凉凄迷之感, 这时候一些鸟鸣声响都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限联想, 而各种情感的生发终将归结为“思乡”,长叹“日暮乡关何处是”。        而最能表达将士思乡情感的黄昏意象就是那些带有荒冷色彩的景物,就像:秋来、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                  还有离愁。         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就是诗人对离别的真情告白。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        柳永的《雨霖铃》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再有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悻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        4、思隐之情        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往往借助自己钟爱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自身的高尚品格和远大志向。如翠竹虚心而有节,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些自然物千百年来一直充当人类高尚精神的替代物。而“黄昏”中的宁静祥和正是诗人心之所向的隐居生活。        夕阳晚照下的黄昏意象群是隐士诗人笔下经常写到的,王绩的《野望》就是一例:“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眼中的秋天的山野都充满了“归”意:牧人、小牛、猎马、家禽……所有日暮归返的事物都是为了反衬诗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式的归隐情怀。        最能表达这种情怀的诗作还有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归,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很具体地描写了薄暮之中,夕阳斜照下,深深的小巷牛群徐徐归来,房舍的柴门边倚着乡村老人在等待牧归的孩童,农夫扛着农具三两个亲切絮语归来,远处麦地里,野鸡也在呼唤配偶的归去,诗人眼中的一切事物都适时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恬然自得,诗人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有感而发地吟咏《诗经》邶风中的《式微》,这正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隐士诗人正是这样通过描写黄昏时万物归来的景象来抒写自己的“归隐”理想的。赶着小牛的牧人、拖着猎物的猎马、扛着锄头的农夫、出现在巷口的牛羊,他们都在傍晚时分归家,这种“适时而归”跟诗人的归隐情感不谋而合,在这一点上,它们就构成了表达诗人归隐情感的黄昏意象群。        5、怀古伤今        黄昏时夕阳衰落之景常常引起诗人“人生在世终将死去”的感叹。这种悲观的人生态度又使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起逝去的古人:江山依旧,可惜人事已非……刘禹锡的《乌衣巷》 、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杨慎的《临江仙》、吴绮《浣溪沙有感》等都是抒发这种情感的作品。        此外还有很多诗作,例如韦庄的咏史诗《上元县》 :“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兴亡尽此中。有国有家皆是梦,为龙为虎亦成空。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止竟霸图何物在,石麟无主卧秋风。”面对“残花旧宅,落日青山”的夕阳世界,诗人的“夕阳情绪”⑤日益高涨,表现出无限感叹:六朝英雄,也是如龙如虎之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烟消云散。从南朝想到自己生活的年代,昔日六朝的辉煌跟作者身处的晚唐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怀古伤今的忧愁一览无遗。中唐之后日渐衰败的时代氛围,笼罩着诗人们的心灵,这时候,以夕阳为背景的诗作可谓是屡见不鲜。        又如李商隐的《吴宫》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锁人声。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飘花出城。”诗人不正面描写吴王宴乐狂欢的场面, 而只着意渲染满宫醉后的沉寂以及御狗日暮飘出的残花。这一历史细节的描写,表面上是写吴王醉生梦死的生活导致了吴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而更深层的用意则是对唐王室衰败的担忧。        诗人们正是这样,或睹残垣青山而思越千古;或临残景旧宅而叹王朝兴亡,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钟爱夕阳这一黄昏意象,不断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人生短暂       “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直是人们千百年来永诵不歇的主题之一。这一人生主题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客。早在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离骚》中,就通过黄昏意象发出了日暮途远的慨叹:“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以象征性的手法营造出一个日暮而途尚远的境界,在尘世难容身的情况下,诗人有感于黄昏的到来,一天的时间就这样流逝,而自己的理想之路还有很长的距离,不由得悲从心来。        魏代的曹植延续了这种日落西山时光不再的生命意识:“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赠徐干》其一“白日西南迟,光景不可攀。” ——《名都篇》由于贵族公子的身份和放荡不羁的豪迈性格,诗人终日放纵自己沉迷于宴游畋猎之中,不经意看到日落西山,从时间的流逝联想到年华的流逝,于是产生了时光不再,无可作为的哀痛。        再看:“江头沉醉泥斜晖,却向花前恸哭归。惆怅一年春又去,碧云芳草两依依。”——韦庄《残花》“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施绍莘《谒金门》“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会?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诗人的惆怅因“一年春又去”引起,而他们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也是源于斜晖普照。        从上面这两首诗来看,诗人有时也将夕阳跟春天结合起来用以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 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丽季节,然而花开总会花谢,花落春归往往用来象征美好事物的毁灭或是青春年华的流逝,春天跟夕阳一样都是无计可留的,诗人的这种刻意伤春正是慨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情感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