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服务器:知识文典(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22:58:42

丈夫、老公和老婆叫法的来历

在我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丈夫”、“老公”、“老婆”。这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两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了。配偶之间,称男为“丈夫”,称女为“老婆”。如“你丈夫很有才啊!”“你老婆很漂亮啊!”“我丈夫出差了。”“我老婆回娘家了。”等等。

夫妻之间,为什么把男方称为“丈夫”,把女方称为“老婆”呢?

原来,在古代中国的一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婿时,主要看这个男人是否够高度,一般情况下,身高达到一丈的男人最受青睐。过去的一丈约等于现在的七尺,七尺男儿才是标题的男子汉。有了这样的高度,才有力量,才可以抵御别人来抢婚,才可以保护自己的女人。根据这样的情况,女子称她说嫁的男人为“丈夫”。

而“老婆”这个称呼最早是指老年妇女。后来,由于诗人王普卿的一句诗:“老婆心急频相劝”,使得“老婆”一词的含义更加宽泛,把主持家务的妻子也列在其中,男人便开始称呼自己的妻子为“老婆”。

相传此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产生了嫌弃老妻,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的妻子看到了。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所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不忘旧情,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这个带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世代传为佳话,从此,汉语中就有了“老公”和“老婆”这两个词,民间也有了夫妻间互称“老公”和“老婆”的习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的由来

过去,在一个村里,住着个叫新郎的小伙子,他独自一人,三间草房,靠开饭铺过日子。新郎很有肚才,三里五乡的人有了什么难事都找他。他在自家门上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百年。”

有三个皮匠去赶庙会,这一天路过新娘的家门,看见“有志不在年高,无志枉活在年”的木牌子,感到稀罕。一个皮匠说:“口气不小,进去看看。”

他们三人进门往里一走,新郎赶紧出来迎接,礼貌地说:“三位老兄,来来来,屋里坐。”他又搬凳子又倒茶,一阵忙活:“三位老兄,有嘛事?”“没事,我们路过门口,见牌子上写得挺文明,想请你办件事,不知能不能办到?”“让人让到底,送人送到家。你们有嘛事,尽管说吧。”

大皮匠说:“我想要太阳大的一个馍。”

二皮匠说:“我想要海大的一瓮油。”

三皮匠说:“给我织路那么长的一匹布。”

新郎听了哈哈大笑:“三位老兄,得多长时间?”三人一商量,嗯,时间不有太长,夜长梦多,就说:“三天就要。”说完三人走了。

第三天,三人早早来了,进门就喊:“新郎在家吗?”“在。”大皮匠问:“我要的馍,怎么样了?”新郎不慌不忙地说:“我给你把面发上了,你去量量太阳有多大,弄准了我再蒸。”大皮匠一听傻了眼,忙说:“不要了,不要了,你爱蒸多大蒸多大吧。”

二皮匠说:“海大的一瓮油,你做好了吗?”“你把大瓮搬过来,我就给你装油。”二皮匠一听,就说:“我本来想难为你,你倒难起我来,不要了。”

三皮匠又问:“我要的布,织好了吗?”“你把路量量有多少丈多少尺,我织的时候好有个头哇!”三皮匠一听也哧一声笑了,摇摇头说:“不要了,不要了。”

新郎知道他们有意难为人,看他们一个个没话说了,才开了腔:“三位老兄,早听说过你们见多识文,今天求你们办点事。”“有嘛事,尽管说。”

新郎说:“我要六证,帮我买去吧。”

三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嘛叫六证,也不好意思问一声。三人偷偷一商量,到别处把听去,不能让他看出咱们没本事。

他们走到哪儿,打听到哪儿,就是没有一个知道的。这天来到一个山头,这山叫黄花山,见一位挺好看的姑娘正洗衣裳。他们上前施个礼,说:“请问大姐,你们村的没有卖六证的?如果有,要多少钱给多少钱。”姑娘一听哏哏笑了:“我家就有六证。”

这位姑娘叫陈娘,也是个有才的女子。回到家里,她翻箱倒柜,拾掇出六件东西:剪子、梳了、镜子、斗、秤和算盘。又对三个皮匠解释说:“裁衣裳剪子为证,梳头梳子为证,容颜好不好镜子为证,斤两大小秤为证,过量米面斗为证,结算帐目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

三人听陈娘有条有理的一说,非常佩服她,说:“我们找了多少天,不想来你这找到了,要多少钱吧?”

“一分钱不要。只想问问你们是给谁找的?”

“给一个叫新郎的小伙子。”

“噢,以后有什么事还来这儿找我。”

“那么姑娘大名。”

“我叫陈娘。”

三人高高兴兴带着六证回来了,见到新郎把东西一交说:“你看这是不是六证?”“是是,正好,在哪买的?”“在黄花山,一个叫陈娘的送给的。”“有多大岁数?”“十八九岁。”“三位老兄啊,劳你们再跑一趟吧。”“行。”“给她带上几句话。”新郎说着,提笔写道:“寅时想姑月偏西,菜在园中水在溪。家中有米无人煮,床上有枕少个妻。”下坠“新郎”。他叠了又叠,折了又折交给了他们。

三人直奔黄花山,找到陈娘。她看完信笑了笑,拿出笔来写了这样几句:“屋中无梁,没檩没墙,冬暖夏凉,天然一堵石头墙。”

三皮匠回来,把信交给新郎。新郎拆开一看,哈哈大笑:“多谢三位老兄,这事你们甭管了。”

新郎多聪明!一看就知道,陈娘住在一个石洞里,邀他去嚅。他急急忙忙打点了行装去找陈娘。走到一座山上,在一个石洞前遇见一位姑娘。就上前施礼:“打听个人,可曾知道?”姑娘说:“说吧,这一片儿有名有姓的我都知道。”“有外叫陈娘的,住在哪里?”“你是……”“我叫新娘。”姑娘脸一红:“我不叫陈娘。”“你叫我好找!”“你叫我好盼!”

当天晚上,两人在山洞里成了亲。新郎说:“你别叫陈娘了,以后改叫新娘吧。”从这儿,人们就把新婚的男女称为新郎新娘,结婚的第一天晚上叫入洞房。入洞房实际上是入山洞。三媒六证的说法也是从这儿兴起来的。

入洞房与度蜜月

黄帝发明“洞房”来维持婚配秩序

传说,这是我们祖先轩辕黄帝规定下来的。

黄帝战败蚩尤,平息了战争,建立起部落联盟,制止了群婚,结束了野蛮里代,人类文明时代最初就从此开始了。

过惯群婚的人类时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对刚刚统一了的部落联盟来说,群婚制度存在着极不利于团结的因素,经常发生抢婚事件,不光男抢女,也有女抢男。新联盟的部落之间,经常为抢婚发生打架斗殴。时间一长,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间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黄帝为这件事经常愁眉不展。他找来身边的大臣常先、大鸿、风后、力牧、仓颉等人。多次商议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谁都没有想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有一天,黄帝随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发现一家人住着三个洞穴,为了防止野兽侵害,周围用石头垒起高高的围墙,只留下一个人能出进的门口。这个发现,立即引起黄帝的兴趣。当天晚上他就召来身边所有的大臣。黄帝说:“我有个制止群婚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议论一番,看行不行”。众臣都叫黄帝快讲。 黄帝说:“今天咱们看了群民们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办法,就是今后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结婚时,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来祝贺,幸行仪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后,吃酒庆贺,载歌载舞,宣告两人已经正式结婚。然后,再将夫妻二人送进事前准备好的洞穴(房)里,周围垒起高墙,出入只留一个门,吃饭喝水由男女双方家里亲人送,长则`三月,短则四十天,让他们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学会烧火做饭,学会怎么过日子。今后,凡是部落人结婚入了洞房的男女,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许乱抢他人男女。为了区别已婚与未婚,凡结了婚的女人,必须把蓬乱头发挽个结。人们一看,知道这女人已结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则就犯了部落法规。”

黄帝讲完这个主张,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鸿,力牧等人的支持。众群建议叫仓颉写个法规,公布于众,这个主张很快就得到各个部落群民的支持拥护。人们都争着为自己儿女挖洞穴(房)、垒高墙,凡儿女们一婚配,举行仪式后,就把他们送入洞房。群婚这一恶习就这样逐渐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来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彻底改变过来。也有一些群民一时不习惯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据说,有一对狩猎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两人由双方家长说好婚配。举行婚礼后,双双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开始觉得整天只陪伴一个女的,有啥意思,还不如群婚好,喜欢哪个就陪哪个,一天可找两三个。木苗也觉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着一个男人过,实在没乐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个男的就相爱几天。过几天不喜欢了再找别的男人,多自由,由于两人都产生不愿过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头,有天晚上,趁着深更夜静,两人双双越墙,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进了大森林,一时找不见有人烟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没带狩猎工具,生怕野兽侵害。天亮后,又渴又饿,两人不知不觉地又走到一起了。为了保存生命,两人只好相依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饥。因迷路,一时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现在,他俩才意识到,眼下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两人实在又渴又饿又累,双双躺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两头上嗡嗡盘旋。石礅折了一根树枝,左右乱打,驱散蜂群。不料蜜蜂发怒,把两人蜇得鼻青脸肿。石礅发现蜂群是从树缝里钻出来 ,取出随身带的击火石,他叫木苗拾干柴,迅速点燃一堆大火,他俩从火堆里抽出火棍,朝着大树身上裂缝,一个劲燃烧。刹那时,蜜蜂烧毁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火焰从树缝伸进去烧毁了蜂巢,蜂蜜从树缝渗流出来。开始,他两人不知流出是什么东西,只是闻着芳香扑鼻,石礅用手蘸了一点,放进嘴里用舌头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尝了一次,二人断定无毒,赶忙拾了一些树皮,把流出来的蜂蜜全都盛起来。两人只好整天在森林里采蘑茹,蘸蜂蜜充饥。就这样在大森林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幸亏,被黄帝手下狩猎能手于则发现,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来。

小两口在大森林里经过一个多月折腾,担惊受怕,整天提心吊胆,只怕野兽前来袭击。谁也不愿分开,谁也离不开谁,夫妻感情越来越深,才真正懂得了爱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后,石礅和木苗再也没有分开,小两口从此建立起一个幸福家庭。这就是“入洞房与度蜜月”的来历,一直流传至今。

葡萄酒的瓶盖为啥要用软木塞

这要牵扯到它的历史了.

在葡萄酒刚诞生时橡木就被用作瓶塞了。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人有时候用橡木来塞住葡萄酒壶,在他们的带领之下,罗马人也开始使用橡木作为瓶塞,还用火漆封口。

然而软木塞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成为主流。那时最常见的用来作为葡萄酒壶和酒罐的瓶塞是用火漆或者石膏,并在葡萄酒表层滴上橄榄油(来减少酒与氧气的接触)。而在中世纪时,软木塞很显然被完全的舍弃。那时的油画描述的都是用缠扭布或皮革来塞上葡萄酒壶或酒瓶的,有时会加上蜡来确保密封严实。

直到17世纪中叶软木塞才和葡萄酒瓶真正地联系在一起。当时,作为另一个选择,毛玻璃瓶塞也不时地出现,以便能适合不同的瓶颈,这种瓶塞使用了很长时间。直到1825年,这些玻璃塞还依然是瓶塞的选择。最后,这些玻璃塞终于被舍弃掉,因为如果要把这些瓶盖取出,除了把瓶子打烂之外几乎别无它法。在软木塞作为实用的瓶盖被广泛使用前,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很容易钻入橡木并能把软木塞取出来的工具。首次提到类似的开瓶器具是在1681年,它被形容为“一条用来把软木塞从瓶子里拽出来的钢蠕虫”。这个手动工具当时在50年前就已经被用于把子弹和软填料从枪支中取出来。一开始被称为瓶子钻,直到1720年才被正式称为开瓶器。

东西方文化倒底谁比谁更丑陋? 儒教和基督教比较

      有这么一锅老汤,中国人居然一口气喝了两千年也不反胃,真是一个个奇迹。

      有这么一条绳子,西方人被束缚了将近两千年,也痴心不改,你说搞不搞笑?

     中国人的老汤叫儒教,欧洲人的那条绳子则是基督教(本文特指基督教的主流分支天主教)。这两个东东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主线,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借尸还魂,得以灵魂附体。

      我们不妨睁大眼睛,好好审视一下这两个东东!

       1,长期的一枝独秀

     基督教统治欧洲1500多年,儒教统治中国2200多年。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赦令》之后,基督教几乎一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最晚的意大利直到1984年,才取消其国教地位(过去的欧洲,今天中东,一模一样!)

       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新教领袖马丁·路德于1517年发起宗教革新运动后,到今天,欧洲的宗教热也越来越降温了。

      从天主教咸鱼翻身,到天主教的统治地位被打破,前后满打满算是1500年。从现在往后推的三百年,则是西方人开始全面摆脱基督教精神束缚时期,因而非常珍贵。

      以孔子学说为主的中国儒教(或称儒家文化),诞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期间虽然短期淹没在诸子百家学说中。但到了汉朝以后,一直被尊崇至今,历时大约2200年。

      2,受迫害的历史

      基督教徒和儒教都曾受到残酷镇压,但从直接死亡人数上看,儒教的死亡人数远远少于基督教。

      基督教诞生不久,就受到惨烈的镇压。

      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和他的门徒圣彼得、圣保罗等,都死于非命(死亡刑具不是十字架就是屠刀)。古罗马时期的一个残酷表演项目就是把基督徒投进斗兽场喂野兽。罗马斗兽场开业头三个月,就有6000多人丧命狮口。

      十六世纪伴随基督新教诞生,发生了更加惨烈的宗教战争和宗教仇杀,大批新教徒殒命。也就是在那段时间,大批新教徒为了逃亡去了北美等地。

      相比之下,儒教在中国情况好多了。历史上公元前200年左右秦始皇焚书坑儒(死亡300人,但都是精英级的)、文革批林批孔两次劫难之外(前者虽死亡人数不多,后者则是昙花一现的小CASE),可以说,儒教在中国兴高采烈。即使是有些皇帝迷恋佛教,也不忘用儒术治国。

       3,社会地位的差异

        基督教的地位高于欧洲的封建君主;儒教则在中国君王的控制之下。

       公元800年罗马城中的梵蒂冈大教堂里发生了一件重要事件,梵蒂冈教皇给横扫欧洲的查理曼大帝戴上了一顶王冠!从此,这个诞生于5年前的天主教根据地国家,逐步成了凌驾于欧洲其他君主国之上的教皇国长达800年时间之久。此后其他国家君主登基,居然需要教皇授予皇冠才是合法的皇帝(好吗,谁叫你皇帝老儿也迷信呢!)

       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数不清政教合一的国家和独立城邦国家。在这些国家,国王或者大公、执政官和与大主教统统由一个人担任。

       东方的中国,尽管儒教社会地位一直很高,但也不过是皇帝治下一个主导宗教机构罢了。一任皇帝登基后,会象征性地去拜谒一下孔庙略表敬意。孔家的地盘,也就是不大的一块封地。孔家人吃点租子,再讨点皇帝恩赐,就可以衣食无忧。孔家人为国家看好自己家的宗庙也就是了。

        4,核心价值观的差异(这个最重要)

      基督教倡导人人平等,儒教宣扬尊卑等级。

       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尽管耶稣是上帝儿子,但他的具体工作只是上帝的使者,来到人间的任务是传递上帝的福音。

     基督世界里,上帝最大,每个人都是一只羊,而上帝是牧羊人。因此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尊卑。这样,平等的价值观就出来到了。这也是今天西方普世价值观的核心。

     此后,欧洲的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或者富豪,往往也是彬彬有礼的人。即使在残暴的十字军东征中,也出现了专门照顾伤员的圣殿骑士团,他们通过学雷锋做好事为上帝服务。

      儒教讲究尊卑,其价值观说到底就是等级价值观。

     儒教也在教化百姓,但传递的是等级和尊卑的观念。尊敬领导,尊敬父母,见了皇帝山呼万岁的思想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

      今天中国的官员喜欢把自己当成父母官,老百姓感谢官员送锦旗甚至高呼青天大老爷也来源于此。殊不知,仁也好,义也罢,从来就不是不可改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仁不义就是大仁大义。那种一个方向的价值观还能忽悠谁呢?

      因为有了尊卑之别,一个民族的膝盖就软了。进了官府和庙宇就下跪,成了中国人的好习惯。

        5,所涉及的领域和派生产品的差异

      基督教曾垄断了法制、艺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儒教则一心一意根据官场需要,只负责批量生产官员。

       罗马天主教主教有自己的地盘,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皇帝了。罗马主教被我们翻译成教皇,实在是太准确了。教皇国假公济公,通过敛财和募捐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所以,其本身已经成了强大的社会机器,因此干了很多坏 事也干了很多好事。

         最突出的坏事就是通过垄断法制,落实宗教法制观。欧洲黑暗中世纪,几乎就是教会法庭一手遮天的中世纪。最终导致科学和异见人士被残酷镇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心说的捍卫者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        欧洲最黑暗的时代,主教和神职人员忙着找小秘;修女和嬷嬷们则趁机生孩子,对外还说是收养的呢!

      与此同时,教会因为建筑和装修工程需要,培养和保护了大量的人才。所谓的欧洲古代绘画,主要是为教会创作的;所谓的欧洲音乐,主要就是教堂音乐。为了保证教堂的钟声准确无误,梵蒂冈还在中世纪根据天文观测修订了历法,这就是今天世界通用的太阳历。至于医院、护理和学校等,也无不打上教会的印记。

       儒家学说因为尊崇的地位,成了中国历朝历代开科取士的法定教材。科举也因此成为平民为官的有效途径。从另一个侧面,也造成了科举面前人人平等的特殊现象。科举制度也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了高质量的人才。这是中国在封建时期能够长期获得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来说,儒家学说也是功不可没的。      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成为主导,文化和科技不被重视,或没有获得足够重视的诟病。久而久之,中国主流人群养成了媚上欺下的优秀品格,和见风使舵的聪明才智。至于那种只知道研究学问的方脑壳式科技人才,则成了不入流的傻瓜。

           6,对女人的态度

         基督教的世界尊重女人,儒教的世界一直在残害女性。

         尽管最初的基督教教义也并不看好女人,甚至视女人为祸水。但因为有平等价值观的存在,除了某一个时期,欧洲女性的地位还是不错的。          因此,欧洲的君王和贵族也多是一夫一妻。欧洲皇帝或贵族随便一下搞出了私生子之类的事情,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你收了偏房或者立为嫔妃不就完了吗?欧洲男人真的好可怜!

        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等级价值观体系下,中国女性也就自然而然地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中国男人因此练就了折腾女人的超级本领。有点钱和有点职位就可以多着几个老婆;皇帝是天子,自然就多多益善了。中国皇帝也因此太疲劳太劳累,长寿的皇帝自然就太少了!

         中国男人不顾女性的生理特征,一直把自己对女性的审美观强加到女性身上,让女人束胸、裹脚,死不改悔。你大清让中原男人受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辱,这个可以有;但要女性放脚搞天足,则坚决不答应!大清唯一泡汤的法令,恐怕就是这个了。

         还有,处女身留给丈夫叫贞洁;丈夫死了,妻子不嫁叫节烈。这个就不多说了,都明白呵呵!

          7,了断生死不一样

         西方人看轻死亡,墓地集中,形式和规模也差不多;中国人看重死亡,坟墓遍地,一个比一个排场。          基督教另一个重要核心理念是末日观,即无论生死都要等待将来某一天(日期不确定,也许就是明天,值得期待呀),耶稣回来进行末日审判,好人会升入天堂,坏人要下地狱。这样一来,西方人无意中选择了很环保很科学的死亡处理方式,每一个市镇都专设集体公墓。大家一起躺在那里,等待耶稣的审判。至于地方大小,也就不重要了。反正早晚是要走的,天堂或地狱才是最后的归宿。

        中国人长为尊,死为大,以及传宗接代和死后可自行去天堂(不需要经过审判呵呵)的思想,给风水大师提供了用武之地。墓地越大越好(墓地太小的话,死后成龙变凤的,也施展不开呀!),墓址当然是风水宝地,陪葬的东西也是越多越好(天堂也通用人间财宝?路上也需要打点?怎们好似在人间呢?)

        从某中意义上说,中华文明就是坟墓文明。什么是考古,挖祖坟呀!那些古人想带走的东东,就是文物了(歪打正着)?

          8,社会效益差异

        天主教得势时,恰恰是欧洲社会停步不前的时期,那个时期的欧洲文明落后于中华文明。

        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也黯淡无光,没有几个著名的文化人物出现。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的大诗人但丁,就是向教会宣战的。好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基督新教的诞生,也突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         儒教的中国则大不相同。儒教的尊崇催生了科举,反过来科举为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管道。全国书生有了施展的机会,出现了万马奔腾正当官的大好局面。         与此同时,一些聪明人士急皇上之所急,为满足政治统治需要,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又保证了政令的畅通,中国一个朝代,总能实现长治久安几百年。

        即使是外族入主中原也不要紧,只要发一块尊儒的饼子,中国人就立即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元和大清,就这样把中国治理的很滋润(不过,外族侵略者来的时候,仁义礼智信哪去了?郁闷!)

         看这里你明白了吗?好,你也可以做皇帝了!

        不过,尽管中国古代的经济全球翘首,但主要还是在卖什么茶叶啦丝绸啦陶瓷啦等等。一句话,卖的是祖宗的老家底儿!那时候中国只生产鹅卵石式的脑袋,科研人员那种方脑壳几乎绝种了。

        接下来,中国就注定落后了(不落后才怪呢)

        综述评价

       总的来说,基督教和儒教原本没有什么特别的,都是一种说法或者一家之言。至于两者被捧上了天,就是统治阶级(别名叫皇帝)的不怀好意了。

        基督教的可贵之处是其平等的价值观,当它洗尽铅华,还是一块美玉。如果儒教只被作为一家学说或者一时的存在,也还是好的,也是合理的(短期行为可以有)。但被放到压倒一切的地位,儒教就是一剂很温柔的毒药!因为它残害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抗争精神,与新的时代格格不入。中国也就因此只能在主流世界后面徘徊。         儒教的温柔毒药有着潜移默化的杀伤力。它的地位没有基督教高,受到的迫害也没基督教严重,带来的黑暗也没有基督教黑。历经久远,儒教的思维模式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精神的骨髓,这才是最可怕的。

        今天的儒家学说已经不需要来自官方的推崇,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觉地把它改变成现代升级版。

        中国人有钱了,干什么?做官呀,修祖坟啊,建活人墓呀,包二奶啊!遍地澡堂和足疗场所,也可以让小富即安的人士过上一把女人多多益善的瘾!

         从科举到高考,到公开招聘官员,中国为官途径绝不改悔,因为这是最好的,两千年就一个字,爽!

         你是国学学者,啥都不用干了,把孔子古话转换成现代词汇,你就能上电视当名人签字售书赚大钱,外加整天牛哄哄式的唯我独尊!

         外国人问咱搞个学习中国文化的地儿,该叫什么名字?回答他们,叫孔子学院呀!这就是中国特色!

          千万别说孔子坏话,否则会让很多人很生气,如同你挖了人家的祖坟!          欧洲的愚昧、荒诞、倒退和进步、领先,都和基督教息息相关。

        因为基督教,欧洲的历史出现了波峰浪谷和起伏跌宕;因为儒教,中国的历史波澜不惊,平铺直叙。中国历史车轮因此只有帝王的更迭,而没有文化的进步(儒教就是最好的,可以管一万年,放之四海而皆准?)。

        500年前,欧洲人解开了基督教身上的这条绳子,却对这个绳索难舍难分,因为这个绳子本来也没什么不好。        中国人呢,老汤馊了,还继续喝着吗? !

  小贴士:基督教常识

      基督教是以耶稣基督创立的教派的总称。基督意为救世主,是耶稣的代称。耶稣就是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救世主就是耶稣。

      天主教:基督教最古老,也是最主流的分支机构。由耶稣的弟子圣彼得和圣保罗等人创立。天主教一词译自希腊文Katholikos,意指普世的大公的。天主教以罗马为中心,所以又称罗马公教。有时亦被称为旧教,以区别于基督教新教。神职人员不可结婚。

      天主教徒遍布世界各地。信奉人数比例较高的国家是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摩纳哥,圣马力诺,瑞士和法国等西欧国家。

      东正教:基督教的另一个主流分支,随着公元395年古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于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该教自称正教,因其为东派教会,故称东正教,又称希腊正教

      东正教不接受罗马教皇的领导,只承认天主教是罗马主教 信徒多在俄罗斯、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等东欧国家。        除主教外,一般神职人员可以婚娶。       基督新教或新教:出现十六世纪初,以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革新运动为诞生标志,又称更正教抗罗宗等,也称为耶稣教。中国人习惯以基督教称呼新教

      新教有六大教派,以《圣经》为信仰的最高权咸,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不接受罗马教廷领导。 新教徒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方国家。

      新教废除了天主教禁止神职人员婚娶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