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p2p搜不到资源:谈谈新闻切入点(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3:46

                                           谈谈新闻切入点(上)

同学们好!
      应你们学院团委刘书记的邀请,来给大家讲新闻写作。首先声明两点:1、我的普通话讲的很不标准,如果发音不准或者走调,请大家多多包涵、谅解;2、我没读过大学,从事新闻工作是“半路出家”的,在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错误,请大家及时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根据刘部长的意思,要求我讲一讲“面对一件新闻事实,应该怎么样去写”,也就是新闻的切入点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新闻切入点
  
      什么叫新闻,也就是新闻的定义,大家都知道。有人说,新闻的定义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170 多种,也有人说数百种。真正有多少,恐怕谁也没有详尽统计过。就以中国而论,大概也不下数十种。有人把这些定义分为六类,也有人分为七类。最为典型、影响最大的有四类:一是事实类,如徐宝璜说:“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二是报道类,如陆定一说:“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三是传播类,如王中说:“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四是信息类,如宁树藩说:“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就以上定义来看,从新闻是某种“事实”到“事实的报道”、“传播”,再到“事实的信息”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新闻的定义在努力向着准确确定对象内容的方向发展。然而,角度却总有一定的偏差。不过,目前教料书上用得比较多的是陆定一所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引申出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提出一组相应的专业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认定、传播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新见闻。
      2.发生定义:新闻是经职业编辑编审发布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3.关系定义:新闻是专业机构采编传播的记者或传者的新见闻。
      4.功能定义:新闻是职业采编者及其专业机构用以影响受众的新见闻。
      当然,就体裁而言,新闻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指的是消息;广义的新闻,是指除消息以外的其它新闻。
      我为什么要提出以上有关新闻的多种定义呢?是因为只有掌握了新闻的定义,才好把握新闻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是指在判断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从什么角度、什么层次、什么关节点切入,从什么点切入更有利于认识问题和表述问题。找准切入点的准备工作是发现。一个好的记者,一个好的通讯员,一定是思想者、分析者,又是一个整合者,但首先应是一个发现者。
      例1:一团火焰出水来 ——追记共和国年纪最小的烈士王敏
      照片上的这位小姑娘,真俊!
      看,她白皙红嫩的鹅蛋形脸儿浮出一种秀气,晶莹明澈的丹凤眼露出一种灵气,紧抿的小嘴和那条只现出一点末梢儿的“狗尾巴”辫儿显出一种稚气……
      这幅照片,是她3个月前与小伙伴们在茄子地里扯草时,村里的一位叔叔摄下的。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成为她的最后一张遗像。
      她还只有9岁!
      9岁的生命啊,是人生旅途一朵刚刚含苞的蓓蕾。正是这朵蓓蕾,以自己的夭折换取他人的新生,嬗变为一朵惊世骇俗的英雄之花,绽放在黄梅戏的故乡,香飘鄂东,香飘荆楚,香飘神州,映得鲜艳的红领巾更加璀璨绚丽,更加光彩夺目!
      她,就是国务院《革命烈士褒场条例》颁布18年来共和国年龄最小的烈士——王敏!
      下面三个小标题都围绕“照片”来作:
      1、捧着照片,小王成撒心裂肺地哭喊道:“敏姐,你说话呀!我要敏姐……”他千百遍地哭喊,怎么也喊不回那个舍已救人的好少年!
      2、捧着照片,年轻的母亲痛不欲生:“敏儿,回来吧!妈妈再不要你做饭,再不要你下地干活……”她千百次呼唤,怎么也唤不回她那勤劳孝顺的好女儿!
      3、捧着照片,头发花白的班主任泣不成声:“王敏,快开学了,同学们在等着你……”他千百回地呼叫,怎么也叫不回那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还有一篇以照片为切入点的人物通讯:
      例2:含泪的花儿顽强地开  ——蕲春县仙人台茶叶店女主人胡旭的故事
      秋水似的明眸,花瓣似的嘴唇,浅浅的酒窝和浓浓的发丝,无一不显示出照片上这位少女超人的丽质和天生的美貌。不过,她那娟俏却苍白的脸庞,清秀却隐藏忧虑的眉宇,对未来既迷惘又憧憬的眼神,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她那不幸的命运,以及她同不幸的命运顽强地抗争的信息。
      她,就是闻名蕲春县城的仙人台荼叶女主人,名叫胡旭,今年芳龄二十。
      三个小标题:1、花儿含苞风雨来;2、挡风遮雨护花开;3、风吹雨打花不败。
      这篇人物通讯虽然也是以“照片”为切入点,但写作时却从“花儿”作笔。
      例3:留一份辉煌给生命——记蕲春县求索工艺社经理人陈保国
      题头照片上的这位年轻人叫陈保国。乍一看,他西装革履,气宇轩昂,好一个风流倜傥的伟男儿模样!其实,他身高只1.69米,体身不足45公斤。这是因为,在他过去的34年的生命历程中,疾病像一条挣不脱甩不掉的毒蛇,一直吞噬着他的身心。正是在与病魔的强抗争中,他在自己的家乡留下了许多个“第一”,被乡亲们誉为“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蕲北奇人”!
      5个小标题为:1、第一位奇病怪病患者;2、第一个独出山门的少年;3、第一户吃上“自来水”的人家;4、 第一个接受贲门失驰手术者;5、第一所私立艺术学校的创办人。
      这篇人物通讯也是以“照片”为切入点,却从“第一”着笔。
      新闻的切入点,是整篇报道的“眉眼”。是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撷取一个鲜活生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作品新闻性的最好体现,可以使报道增色很多。
      例4:200多企业进校  抢抢抢
          7000多就业岗位 挑挑挑
          黄冈职院毕业生 俏俏俏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 通讯员钟彬杉报道:听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12月2日举行2007届毕业生就业推介会,深圳市瑞鑫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爱国1日晚8时乘车北上,第二天早晨赶到黄冈职院的应聘现场,“抢”到了2名毕业生。
      像杜爱国一样,2日这天,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200多家企业的代表云集黄冈职院,拿出7000多个岗位,让黄冈职院2007届毕业生挑选。
      黄冈职院党委书记涂普生高兴地说,他们学院2007届毕业生5874名,而在这次推介会之前,一些用人单位捷足先登,已与其中的1165名毕业生签订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黄冈职院人才输出基地之一的广东联泰集团,2002年至2005年,录用黄冈职院毕业生近200名,集团的总经理助理伍江平这次又要带走50人。他说,黄冈职院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后,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拼搏劲头足,开拓精神旺,已成为他们企业的中坚力量。
      湖北省教育厅的一位负责人说,黄冈职院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进行量体裁衣式的教学。从2002年起,学院通过举行“毕业生就业推介会”,实行“订单教育”,采取与数十家大企业集团联合办学等办法和途径安排毕业生就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3年达到88%以上,成为全省同类高校的一面旗帜。
      据黄冈职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处处长袁畅介绍,在这次推介会的开幕式上,广东联泰集团等8家企业与黄冈职院签订了“校企合作意向协议”,录用黄冈职院2007届毕业生1600名。到昨晚10时,又有浙江斯比泰电子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广东嘉利国际集团等85家企业,与黄冈职院1120名2007届毕业生直接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捧着富士康科技集团与自己签订的“就业协议书”,黄冈职院机电系的吴艳打电话给父母报喜:“你们再不用为我的就业‘见寺庙烧香,见菩萨磕头’了。”
                    (原载2006年12月4日《鄂东晚报》)
      这篇新闻的切入点:黄冈职院毕业生,俏俏俏。
      例5:千岁高龄汉川门路“寿终正寝”于“改旧翻新”
             黄州最后一条古道惜别文化名
      一位文化人士说:撬了青石割断了悠久历史,铺了水泥破坏了文化传承
      本报讯 记者刘富中报道:“我是汉川门路的居民。你们来看看,黄州的最后一条古道在我们这儿消失了。”昨日接到一位市民给本报“新闻热线”打来的这个电话,记者大吃一惊,连忙前往看究竟。
      到达黄州城西的汉川门路,记者看不见原来路面那古朴浑厚的红砂砖,看不见光溜斑斓的鹅卵石,只见几块被撬起的青石孤寂地躺在路边,裸露的黄土路基像缺乏营养的病人的脸蜡黄蜡黄的。一阵秋风掠过,黄尘弥漫,过往行人无不蒙面遮脸。
     “这条路烂砖烂石,坑坑洼洼,早就该改旧翻新铺水泥了。”在这儿负责工程施工的黄冈市市政设施工程公司的徐姓师傅,一边平整着路基,一边说着改造这条路的理由。
     “改造就不能铺红砂砖,恢复原貌?”路边一间民宅里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站在窗前音高声大,“别看这路宽不过5米,长不足200米,它可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建月波楼时修的,迄今有1007年的历史。苏轼就是从这儿去东坡赤壁,写下‘一词二赋’的;南宋嘉定二年金兵攻下黄州,就是从这儿去火烧月波楼的;日寇入侵黄州,也是从这儿去东坡赤壁抢夺苏轼手迹等文物的……唉!想不到见证了黄州兴衰荣辱、承载了黄州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道,就要被混凝土吞噬了。”
      记者上前准备询问中年男子的身份,不料他猛然关上了窗子。记者到市地方志办公室查阅了相关资料,到市文化局走访了有关学者,证明那位男子的话属实。
      记者又辗转市规划局、市市政公司等部门,得知对汉川门路的“改旧翻新”,原打算铺仿古红砂砖,后因投资过大而又资金难筹,建设单位变更了方案,改为浇筑混凝土。
     “位于黄州城西北角的这条古道,是通往月波楼的唯一道路。西出月波楼,便是当年苏东坡于此吟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有水为川;由此溯江而上百余里,就到了‘九省通衢’的汉口,故称为‘汉川门路’。” 一位享誉鄂东的文化界知名人士在介绍了此路得名的来历后说,自隋文帝开皇5年废齐安郡改为黄州,黄州已有1400多年的文化传承,并以其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就了黄州这个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然而,承载着黄州传统文化的四大名楼中的竹楼、涵晖楼毁了,遗爱亭消失了,考棚街改头换面了,八卦井废弃了,仅存的一条古道如今又被撬了,这是黄州的遗憾,是传统文化的悲哀。
      这位不愿吐露姓名的人士认为,撬了汉川门路的青石板,就割断了黄州的悠久历史;给这条路铺上水泥,就破坏了黄州的文化传承。
           (原载2006年9月26日《鄂东晚报》)
      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为什么“第三番来者”更可爱呢?这是因为,第一思考层面,是人人皆知的“熟语”;第二思考层面,是人们常见的“旧话”;第三思考层面,才是大家亟待了解的“新闻”。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精,要言不烦,以一当十,足以说明问题;深,意义深远,不浮光掠影,教育作就大;新,陈言务去,不拾人牙慧,因而更具启发性。实践证明,面对复杂的新闻事实,学会变换切入点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确实是写出有个性的力作的致胜“秘诀”。
      例6:爱心辉映夕阳红  ——记湖北省黄冈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局长江汉桥 
      尽心尽力布施爱的春雨,滋润老干部的心田 
      尽情尽意耕耘爱的春风,慰藉老干部的精神
      尽善尽美播种爱的春光,焕发老干部的青春
      这篇通讯,以“爱”为切入点,从“春”作笔。还有以“春”为切入点的:
      例7:绝境织春春景秀 ——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龙感湖茂荣食品厂经理戴茂荣
      四个小标题为:春海弄潮,春舒锦绣,春寒料峭,春华秋实 。
      例8:向着春天进发 ——记湖北省劳动模范、黄冈市投资(电力开发)公司总经理余向春
      三个小标题为:1、残云随雪逝,美景映春来;2、春归飞雪外,诗就绽梅时;3春风腾紫气,壮志展宏图。
      由此可以看出,切入点有三个特点:
      1、切入点是问题之重要所在,是新闻主题应该选取的突破口。切入之后,令其本身由静而动,由死变活,由旧变新。切入点,好像一个穴位,触动它,全身神经为之振动;切入点,又像电脑网站,点击它,相关网页就能显现。牵住牛鼻子,可以左右牛的行走。主要矛盾解决了,可望整篇新闻活了起来。
      2、切入点是整篇报道的“眉眼”。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撷取一个鲜活生动、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新闻素材作为切入点,是作品新闻性
的最好体现,可以使报道增色很多。
      3、切入点常常埋藏在新闻事实最不起眼的环节之中。切入之后,“最不起眼的”就变成了“最起眼的”。切入点,作为一个突破口,它与整体密切联系,可以互联互动。切入了,突破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升整篇新闻的档次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