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养老机构信息系统:转: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必须关注三个“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22:02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必须关注三个“度”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立意的正误高下,决定了为文的成败得失。若要成功闯关,必须关注三个“度”。
  
  一、把握立意的尺度
  
  尺度,即标准。衡量一篇文章是否切题、合题,总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往往由以下几点“约定俗成”:一是文章的立意是否与题旨合拍。若是材料作文,要看是否能符合所供材料的主要寓意;若是话题作文,要看是否能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准确界定话题的外延,行文是否圈在话题的范围之内;若是命题作文,要看是否能切中题眼,是否能在悟准所给标题(词语、短语或句子)的或实或虚或显或隐等多重含义的基础上,择其要点合情合理地演绎。二是要看立意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是否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否有着健康的情感态度。三是要看文章的立意是否有着确定性,即主旨是鲜明的,至少是明确的,而非枝枝蔓蔓甚至飘忽不定的。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绷紧尺度这根弦,机敏地悟透命题者的微妙意图,捕捉命题的隐性指向,使立意必在话题或标题或材料寓意的有效价值的范围之内,务必做到不偷换,不转移,不超框,不打擦边球,不大而化之。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大娘不慎摔倒,后脑勺摔出了血,许多人从她身边绕过。一位出租车司机把老大娘扶了起来。路人劝他不要多事:如果被赖上就麻烦了。
  一个老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口就问:“有事吗?”母亲反问:“没有事就不能给你打电话吗?你不打过来,因为你忙,我打电话给你就一定要因为有事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两则材料,从思想内涵上看是比较接近的。第一则材料可以引出的立意范畴是关爱、信任、社会责任、真诚等;第二则材料引出的立意范畴是母爱、感恩、理解、回报、孝心、沟通等。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其立意范畴可以是关爱、理解、责任、沟通、拉近心距等。能符合上述立意范畴中的任一角度,则视为符合题意。作文时,有的同学却未能全面审视材料,未能参透材料的寓意,竟着眼于文明、人性、和谐、选择、美与丑、苦难与幸福、物质与精神、诚信的重要性、团结就是力量等范畴去立意作文,这无疑是陷入了曲解题意、立意偏颇、大而空洞等失误的陷阱。
  再看一道命题作文: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的关键词是“听”“美”二字。“听”应引出文章要表达的对象,文章应抒写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需要突出的主旨,“美”可以是自然美,可以是生活美,也可以是艺术美等等。文章应着重展示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指,也可以泛指。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写听雨听雪,听松涛听海潮,听鸟鸣听蛙声,听朗朗书声,听谆谆教诲,听至理名言,听美妙音乐等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写听生命之曲,听历史回声;还可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佳境。对美的感受应是符合审美客观标准的,深刻而有感染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不健康的。有的同学顾此失彼,只着眼于“美”,将标题改成了“以‘美’为话题作文”,于是仅写“助人”“自强”“关爱”等美好的事情;有的泛谈自然风光或社会生活等美的现象,写成了“你看,多美!”,从其文章中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有的同学只着眼于“听”,忽略了“美”,罗列一番听的内容,让人感受不到美在何处;有的竟写成了“以‘倾听’为话题作文”。此类文章,不管其文笔多美,也只好在三类卷以下判分了。
  审题失误、立意偏颇,大都是因没能把握立意的尺度;而要把握立意的尺度,必先找准立意的角度。
  
  二、找准立意的角度
  
  角度,即视点。审题立意时,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视点。高考中,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因其试题丰富的内涵而具有一定范畴的立意多元性。也正是这种多元性,才能有效地展示考生的写作个性,才能体现具有选拔功能的作文试题的效度。考场上,接触作文试题的短短几分钟内,多角度地审题立意,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集中精力,迅速打开思维的通衢,有助于考生想出“意项”一大片,筛选定准“意”一点。我们常说,要发散思维,要逆向思维,关键是我们很难找到发散点和逆向点。其实,这些一触即发的宝贵的“点”,就在作文试题的材料、导语、话题或标题中。
  先说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材料的寓意。审题时,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若是抒情性材料(如诗歌),每一个意象往往就是一个角度;若是叙述性材料(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现象等),其中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及其两两关系的组合都可能是一个角度;若是议论性材料(如格言、警语、论断的编组等),每一个观点及其相逆方面就是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依据材料的表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可依据材料的“结果”,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可依据一景一物,类比社会中的人与事;可依据材料中的矛盾关系,辨析其内含的哲理;可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逆向推出一个崭新的理念。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南美洲草原上,发生过一件惊心动魄的故事。在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原突然起火,呼呼直蹿的烈火形成了一个大火圈,向草丛中央的一个小小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蚂蚁被逼得节节后退。包围圈越来越小,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而别无选择。但是就在这时,它们看到了希望——小丘陵下面的小河。于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蚁球”,冲进火海。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劈啪作响,然而“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面对这则寓言式材料,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若从蚂蚁家族的角度看,它们面对灭顶之灾,不是坐以待毙,而是毅然“冲出”,表现出的是一种珍爱生命、绝处求生、英勇无畏的精神;若从蚁球的角度看,它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表现出的是一种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若从蚁球外层蚂蚁的角度看,它们被烧得劈啪作响,粉身碎骨,表现出的是一种顾全大局、牺牲奉献的精神;若从蚂蚁家族的希望——小河的角度看,它揭示了正确的目标是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这一道理。很明显,求生无畏、团结拼搏、牺牲奉献、目标正确等,正是蚂蚁家族绝处逢生的保障。若从其中一点或几点的组合进行立意作文,都将符合题意。
  再看命题作文。带有引言导语的命题作文,在其引言导语中往往就有角度的提示;但不管有无引言导语,审视标题都会发现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标题本身或标题中的关键词语都含有多义性,其中有本义,也有比喻义或引申义。那么,每一个义项从宏观上看都是一个大的立意范畴,而每一范畴内从微观上看又有许多小的角度。让我们审视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题目中的“天空”一词,可以说包罗万象。它可以实指,即自然的天空。考生可以通过回顾并展望,抒写对蓝天白云、明净天空的向往,发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基于怀想至于理想,叙写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探索广袤宇宙的无穷奥秘……“天空”又可以虚指,可以是美好的境界,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和谐自由的环境,成就事业的平台,风云变幻的历史……因而,可以写心灵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天空,情感的天空,历史的天空,文化的天空,艺术的天空,政治的天空,经济的天空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些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
近年来,类比联想类的高考作文命题层出不穷,如“一枝一叶一世界”“今年花胜去年红”“雨燕减肥”“遥望星空”“面对大海”“跑的体验”“必须跨过这道坎”“雕刻心中的天使”“肩膀”“脸”等等。此类作文题大都可从虚实两大范畴入手,特别要化实为虚,在“虚”的范畴内根据其丰富的比喻义象征义确立立意角度。
  对于托物类的文题,我们还可从物的形体、成因、本质、功用、关系等诸多方面寻找角度。比如写“砖块的启示”,若从砖快方方正正、有棱有角、不圆滑的外形上审视,可类比方方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若从其服从分配,砌入高墙,身居内层,不显风姿的本质特征和功用上审视,可类比那些坚守岗位、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若从其手拉手肩并肩共为一体的关系上去审视,可联想到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真诚的团结和伟大的凝聚力;若从其“出身”泥土,经受了搅拌、重压、造型、煅烧等形成条件上审视,可类比青少年成才的过程。
  有的标题如“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走与停”“生活中的减法”等,含有明显的思辨色彩,那就要着眼于正反两方面或辩证的角度去立意。以“生活中的减法”为例:1.生活中需要减法。减法是一种排解,是一种放弃,是一种消除。它是打开通往快乐、通向幸福、通过成功之门的重要法宝。要巧于做减法,“减”去悲观厌世的情绪,畏首畏尾的心理,违背常规的主意,固守己见的观念,争名夺利的贪欲,急于成功的浮躁,唯我独尊的狂妄,排除异己的心计,生不逢时的消沉,遭遇误解的郁闷,碰到失败的低迷,失去朋友的痛苦等等。我们似乎习惯用“增加”的方式去思考如何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事实却是,快乐幸福和成功往往存在于我们努力的相反方向。这就是生活中的减法哲学。2.生活中需要减法。一加一有时会小于二,人多不一定势众,投入大可能产出小,精简机构,精兵简政,节能减排,减少内耗,减少大锅饭等等,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3.生活中应少一些减法,多一些加法,多一些创造。诸如财富、幸福、快乐、理解、诚信、坚韧、忠诚、信念、关爱、友谊、感恩、互助、聪慧、才智、朋友、历练、奉献、健康等不可减去。4.减法会消减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加一大于二”。5.减法与加法相反相成。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会做减法,才能做好加法;牺牲个人利益,排除艰难险阻,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当然,还不止上述诸点。再如,“减法”还可指在兼容并蓄中的去粗取精,在丰裕物质生活中的节俭戒奢……考生可紧扣题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繁纷社会生活的认识,寻找多个角度。
  寻找角度,是便于全面审视试题,尽量发现所有立意的着力点;而最终目的,还是通过分析权衡,追求立意的高度。
  
  三、追求立意的高度
  
  这里所说的高度,即文章立意的最佳程度。“意”当存高远,追求立意的最佳点,应是考生孜孜以求的。何为立意的最佳点?那就是所立之“意”,能反映作文题旨的主流本质,能显示作文试题的最大价值取向,能展示作文试题的最新视野。具体来说,在切题的前提之下,能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能探求事情发生的原因;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走向;能烛照焦点,披露矛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惩恶扬善,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能创新思维,展示自己对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式的反叛式思考;能立足现实生活,给人以思想的道德的人性的等理性思考和有益借鉴;能着眼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以文化的艺术的熏陶和审美感受。一句话,即向善,向真,向美。
  如何追求立意的高度?其一,应关注“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三个向度,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更要注重思想认识个性的涵养。要从客观真理、道德标准、文化审美等方面,对标题或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发掘其文化内涵和生活哲理。要思接时事,关注媒体,思考国内外热点。要亲近自然,陶冶性情,汲山水灵性,解自然法则。要见微知著,披沙拣金,倍加珍视诸如善良、亲和、仁慈、友爱、互助、谦恭、感恩、诚信等人性中最重要最美好的德性的弘扬。其二,应会分析,善表达。要充分利用提示语和关键词,给标题或话题设置不同的时空背景,对标题或材料进行形象化、情节化处理,使其关联不同的生活对象。应注重对所占有材料的筛选、体悟、分析,比如所亲历的真实故事,所谙习的典型事例,所了解的文化现象等,选取能顺理成章与素材对接的最佳立意点。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特长,选取最应手的文体、最擅长的技巧来彰显文章的最佳立意点。可捕捉自己写作的灵感,激活自己临场表达一吐为快的写作冲动,以真情实感来强化文章的最佳立意点。可预测大众心理,另辟蹊径,大中求小,俗中求新,力避与大多数考生立意的撞车点。其三,应具备作文应试的高度敏感性。快速审题,果断立意,不畏首畏尾,不疑心重重,沉稳而不沉重,求快而更求好。立意与选材、定体、谋篇布局等往往相辅相成,立意的过程就是构思的过程、蓄势的过程。要在最短时间内积聚最大势能,一旦打开行文的闸门,写作激情的潮水就会喷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