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更改本机ip地址:贵州历史人物——第8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7:42:42
王耘(?-1737),字文重,贵州黄平县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举人,出任石阡府教授。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进士。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出任江南嘉定知县,后历任过两次乡试同考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告老还乡。为官有善政,深得民心,在嘉定时,一老绅士为其《永怀集》;在上高时,士民为其著《留爱集》;在南宁时,为其在名宦祠内雕像。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参与编修《贵州通志》,又主讲贵山书院。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为避战事,客居湖南武陵。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六月十三日逝于武陵,葬于黄平罗朗。著作有《四书管见》、《敖署新编》、《四书文稿》、《蒲水居诗赋稿》、《读易文》、《尚书文》、《燕台草》等,共五个儿子中,有举人二人,有进士二人,太学生一人,被誉为"五子登科",黄平东郊建有"五子登科坊"。

周钟瑄(1671-1763),字宣子,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周起渭的叔辈。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举人,历任福建邵武知县、台湾诸罗(今嘉定)县知县、山东高唐知州,员外郎管台湾事、荆州知府等。为官数十年,政绩颇多,在邵武建文庙,修葺李纲祠,在高唐设尚志书院,在荆州兴修水利,积谷备荒,平反冤狱,被民称为"铁面阎罗"。然以治理台湾功最大,在诸罗建学馆,修城隍,摒陋规,并教民耕作,发给耕牛、农具、种籽,辟阡陌,广田畴,开沟渠,筑塘堰,促进了农业发展,使老百姓得利。人民感其德,称所修塘堰为"周公堰",并建"周公祠",为他塑像。周离台后,地方官苛政于民,激起农民起义,朝廷将起义镇压后,又命周钟瑄以员外郎身份管理台湾。他对民"宽以柔之",捐款平粜,修废革弊,安定民心,在他的治理下,台湾渐有开发,颂声悦耳,青史长存。著有《读史摘要》、《劝惩录》、《退云斋诗集》、《诸罗县志》、《生番归化记》、《松亭诗集》等。

刘玉泉字源公,贵州大定(今大方县)人。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举人。官山西夏县知县。著有《适悄斋诗集》八卷。

潘允大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贵州潘氏八世诗人中的第四代,在诗歌创作上,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是潘氏诗人中的才子。他写了大量歌咏贵州山水的作品,如《登贵阳城感怀》、《登黔灵山》、《秋夜过牛渡河》、《雪涯洞偶吟》、《曹官山居》、《武侯祠》等等,表现了对乡土的热爱。

沉弼清朝贵州普安人。由拔贡历任部曹。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出守广东高州时,该地屡经兵火,地瘠民贫下中农,沈弼加意循治,恤徭民,添防讯,设行埠,后瘁卒。

潘无闷字元快,清朝贵州贵阳人。系贵州潘氏八世诗人中的第四世。他以为其先人文章经济未获大展,故对一切家政淡然若忘,番听其胞兄潘允大经营,自己苦志力学,大有步前人之志。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举人。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赴选北上。可惜积劳成疾,未至任而卒于都门,由于早逝,著作不多,有《留余堂集》。

潘巩也名文苞,清朝贵州贵阳人,他是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举人潘无闷之子。是潘氏八世诗人中的第五代。因受其父潘无闷刻苦学习的影响,从小立志读书,后终成大器,曾官至福建盐大使。其诗清丽奇绝,他写的《种竹》一诗,植物亦有人情,真是妙趣横生。他是潘氏诗人中的才子,在潘氏八世诗人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释参之(1682-1755),俗姓刘,名德广,清朝贵州贵阳人,初出家紫林庵,后为黔灵山寺上瞿脉和尚弟子。通诗文,工书法,善草书,且为左笔。行笔豪雄恣肆,法度完备。后人评其"诗句飘逸,书法夭矫,非近世缁流所能殆"诚确论也。

曹维城(1683-?),字价人,清朝贵州贵阳府人。自幼喜欢读书习武,文才武功都颇精湛。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武举人,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武状元。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和惟一的一个武状元。官云南副总兵。曹维城虽是武将,却能诗善画、常与文人名士朱文,吴中蕃,潘德征等交游,谈书论画,与为唱和,风流潇洒,有奇士之风。其子曹石也是武进士,也能吟诗。

朱定元(1686-1770),字奎山,清朝贵州黄平县人。清乾隆时举人,历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因足疾以原官致仕。酷爱古文,擅经济,算法,兵、农之学,尤娴水利,于河工多治绩。著有《四书文稿》、《静宁堂诗文》、《河工便览》、《治平要略》、《黄平州志》等,皆散佚。

田榕字瑞云,一字南村,清朝贵州玉屏人。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举人。历任保山、太平、安陆知县。诗书均有名于时,行历颇广,每所经涉,多有吟咏,诗风趋向王渔洋,有神韵风致。他同潘淳是继周渔璜之后引起诗坛注目的黔中诗人。他的《黔苗竹枝词》与余上泗的《蛮峒竹枝词》被时人誉为双璧。他与当时画家亦多有交往,有《为蒋树存明府题鸿泥轩图》为证:"乌蒙山人绘绣谷,云烟染就压荆关,郎中笔墨珊瑚在,品在米家父子间。"著有《碧山堂诗钞》16卷,附1卷。

包祚永字美成,一字存斋,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举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改庶吉士。任广东江南道监察御史,又曾以事主奉天,今沈阳有包御史祠。后主讲贵山书院,卒年七十七年。遇事敢言,能为民请命。乾隆初年,湖广盐贵,官引不销,谕大臣会议,祚永言,应照两广例,官运官销,则私盐可绝,而私盐价自平。云南铜厂,官给收买正余,铜银不足,厂民大困,祚永言,宜加量以恤厂民。又贵州妇女不知纺织,要从湖广进布,他建议立法劝纺。他还说八旗妇女多工刺绣,耗力而不益于用,亦应学习机杼,以资生机。又言古州置厅卫,设屯兵,苗民多逃入山林,宜招抚。以上奏疏,皇帝均予以恩准。还有,监察御史邹一桂自贵州学正任上还京,疏请丈量贵州土地,祚永疏争之。祚永上疏说:"丈量一事,徒滋生纷扰,无益于民"。因得祚永上疏,贵州丈量土地一事遂停。

王士俊(1691-1756),字灼三,号犀川,清朝贵州平越府(今福泉县)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名臣。幼聪明好学,能诗善文,好打抱不平。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举人,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检讨从事,与其叔王梦旭,王梦荛称王门"一朝三翰林"。后历任河南许州知州、广东琼州知府、广东蕃司、广东布政使、湖北巡抚、河东总督、河南巡抚、兵部尚书、四川巡抚等。为官清廉,兴利除弊,废除向新官送银陈规,禁止向他送礼,紧缩库银开支,人民为他书赠"清洗十万赃名"条幅。他体恤民情,关心人民疾苦,每到一地,都为民请命,减轻人民负担,并亲督兵民护堤防汛,捐资银两,救济灾民。他公正无私,大胆办案,擒获真凶,沉冤得昭雪。每当他离开一地时,万民跪于路旁洒泪挽留。他所到之处,很有政绩,与刘卫、田文镜齐名。清雍正十二年,赐王士俊孔雀花翎。在清朝的翰林督抚中,原来从无赐翎者,王士俊是第一个。他关心桑梓学业,多次捐银重修平越学宫。他博学多才,善诗文,工书法,开封试院内有王士俊题额"月华纪瑞",贵州福泉有他题的《重修平越府学碑记》。

徐暹字东旭,清朝贵州贵定人。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举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授内阁中书,协办四川土地丈量事务。后被试用云阳、江津知县,保宁通判,会理知州,办建昌沙沟岭厂务,代理宁远同知,办理军粮事宜。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调办滇铜,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告病还乡。在四川为官十七年,多办经济事务,尽职清廉,所到之处,皆有政声。

顾海字汇川,清朝贵州黎平人。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举人,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行人(掌朝廷传旨、册封等事)。其《山居》诗流露出厌倦作官,情愿归田的情思:"春朝好鸟弄枝头,饱饭儿童自放牛。樽酒田家多乐趣,盘飧野老足风流。闲题槛外含烟竹,静数溪边鸡水鸥。回首京华薇省伴,几人得识此中游"。

胡学望字小牙,清朝贵州黎平人。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中岁贡。他是清代黎平人第一位有诗传于后世的人。著有诗集《求志轩集》、《黔诗纪略后编》录其诗二十首,遵义黎伯容官开泰校官时,曾欲辑黎平四家诗,推学望诗为第一。他的《秋感》诗写道:"晚凉频到舍,薄倦且亲床。任意开丛菊,无知凋众芳。俗诗徒自苦,新酒未成逛。何计留华发,明朝渐有霜。"是一首悲秋之佳作。

张守仁贵州平坝人,生活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贡生官岳州教授,工书法,相传岳阳楼上的"万顷烟波"匾额为张氏手笔。

黄墨耕贵州铜仁人。生活于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公元1662-1735年)。能诗擅画,曾为乡人徐訚(公元1657-1723年)绘《淡园春林图》。画上题诗:"柴门恰对数峰青,绕郭临江结草亭。好鸟啼残春睡足,一帘花影雨初停。"徐氏亦有题诗。今不惟此画散佚,黄氏手迹亦多年访观不得,唯借诗句以存其意象了。贵州省博物馆尚存其一件横幅。浅绛设色,笔墨精绝。画中写江山秋色,有桥梁、舟楫、点景人物,颇似虞山派面目。

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清代知名学者和治水专家。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举人,同年秋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河南司郎中,顺德和登州知府,山东运河道、江南庐凤道、淮扬道,大名道。为官清廉,悉心研究治河方略,以亲身体验著成《河干问答》一书,总结了历代治河经验,对后世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有重要参考价值。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河道总督白钟山被弹劾,陈为之辨解,被革职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他见当地无水井,乃亲自踏勘,掘地得泉,人民感其恩,取名"陈公井"。后遇赦归里,潜心治学。主讲贵山书院廿余年。著有《易笺》、《明辨录》、《醒心录》、《敬和堂文集》、《内心斋诗稿》、《犹存集》、《河干问答》等。还善书画,书法造诣尤高,有画作《玩易图》等。现贵州省博物馆存有手迹《监圣教序》和《塞外纪程稿》。

郑之侨贵州仁怀县人。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未几告归。他深究程朱理学,书法得唐人遗意,远近驰名。

傅之奕字嗣期,清朝贵州仁怀县人。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恩科举人。善治《春秋》之学,著有《麟经摘要》及《鸿雪草》诗集,收诗数千首。还善书法,宗二王,间采苏东坡遗意。

徐世垓(1700-1780),字九征,一字存朴,号惕庵,贵州铜仁人。清诰封朝议大夫徐镇之父,翰林学士徐如澍之祖父。他因家道中落,不能治科举,在家躬耕以奉养父母。后因其子除镇任职四川南充、新津、绵竹、保县、天全、雅州,遂随其子居官署。因他工诗善书,多与各地文士交游,著有《蜀游草》二卷。书法以草书见奇。尤喜作擘窠大字。

曹石字乖崖,别号飘然子,清朝贵州贵阳府人,出身武弁世家,系武状元曹维城之子。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武进士。选为御前侍卫官副将。虽系武官,却喜好吟咏,著有《秋烟草堂诗稿》三卷,录各体诗180余首,另还有《飘然子集》。诗作多为吟咏山水,怀念故友,抒发情感之作。词句清新流畅,少雕琢修饰,少有悱恻缠绵之调,深得黔中后人称颂。武人能诗,实属难得。

唐惟安字汝止,号敬亭,别号怡志亭主人,贵州遵义人。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举人,曾官歙县知县,年方四十即致士还家。建怡志亭,工诗,善绘画。有《敬亭诗文集》、《敬亭诗余》等诗集。绘画以山水花鸟画为主,亦多指画。郑珍曾为其指画《书唐敬亭先生指画鹰》题诗。他自己的题画诗也写得不错。

郭石渠字文渊,贵州思南县人。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钦赐一品,官翰林院检讨,历任礼部、吏部、刑部郎中。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任乙卯科陕西省正考官,转江南道监察御使。

王政恒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进士。"少赋逸才,入郡庠为文未尝起草,试辄冠。"其公车北上时,沿途题咏,时人称为"天南才子"。可见书法功力极深。

文煊字缜山,号印川,贵州瓮安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举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官四川中江知县。年七十仍徒步漫游北国,遍访名师友。晚年居家不避风雪,纵情歌啸。工诗赋,其精品沉雄简峭。善书法,奇逸生动,自成面目。

洪昌运字子开,号华表,贵州安顺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解元(举人第一名),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工书法,善草书,又善画墨兰。

蒋允君字为光,号金竹,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任漳州知府,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任台湾府知府,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任分巡台湾道,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续任分巡台湾道。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离开台湾,调任汀漳龙巡海道。在闽台为官16年,其中在台湾8年,为官平易近人,同俗为政,关心教育,改建海东书院;新建和重建七寺八庙,与民同乐;又兴修水利,修复桥梁,发展交通,士民同戴,"勒石道左,以志去思"。曾著有《东瀛祀典》一书,在台湾留有"鸿指园"、"雪泥鸿爪碑"、"鸿指园记"、"改建海东书院碑记"等碑刻,其书法被称为台湾现存碣中最具书法之美的碑记。

李世杰(1715-1794)字汉三,自号云岩,贵州黔西人。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他28岁时,才由任两淮富安盐场大使的父亲李植给他找到一个江苏常熟县黄泗浦巡检的小差事,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40岁时,才出资捐了一个知县头衔。以此才得以擢升泰州知州、镇江知府、安徽宁池太广道,四川盐驿道、旋升按察使、驻打箭炉(康定)军需总办、湖北布政使、广西巡抚、湖南巡抚、河南巡抚、四川总督、两江总督兼管河道、复任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权倾数省,名噪一时,在清代贵州充当封疆大吏的人中,他是绝无仅有的。他奉公守法,办事认真,能惩治豪霸奸商,扶持贫民,治理河道,赈济灾荒,积极筹办军需,筹粮援楚、援藏、援浙,建立了功绩。他振兴文教,创建镇江宝晋书院、芜湖中江书院、黔西文峰书院,大力培养士类。他督蜀时,沿城种植芙蓉,杨柳,为后人所称道。他提倡廉洁,革除陋习,反对铺张浪费,任四川总督数年,未尝宴一客,并规定不准请客送礼,就是除夕元旦,也只集布政司以上官员于督署食"八宝饭"互相道贺。著有《宝山纪事诗》和《南征草》。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退休回籍,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3月卒,年七十九岁,谥恭勤。

包利苗族,清朝古州(今贵州榕江)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二月,包利,红银率古州二万余苗民在八妹、高表等寨起义,清水江苗族"群相附和",数月之内,占据丹江、清江、凯里、黄平、清平、余庆、青溪、镇远、施秉等地,方园千里,义众数万。声势浩大的苗族人民起义,波及全省。为扑灭这次起义,朝廷调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兵力总计七万余人进行镇压。苗族人民毫不畏惧,悲壮地与官军决一死战,其势锐不可挡,使官军节节失利,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官军撤换主帅,对苗族起义军分化瓦解,实行各个击破,使起义军失利。起义军退入牛皮大箐,遭官军八面围攻,截断粮草输入,又遭叛徒从中破坏,因而惨遭失败,有1300余人阵亡,2400余人被俘,被屠杀的苗族人民"实不下数万",包利已病故。其残部在石金元领导下,走广西,入黎平,破永从,一直坚持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才最后失败,石金元被俘,遇害于贵阳。

红银苗族,清朝古州(今贵州榕江)人。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二月,包利,红银率古州二万余苗民在八妹、高表等寨起义,清水江苗族"群相附和",数月之内,占据丹江、清江、凯里、黄平、清平、余庆、青溪、镇远、施秉等地,方园千里,义众数万。声势浩大的苗族人民起义,波及全省。为扑灭这次起义,朝廷调云南、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兵力总计七万余人进行镇压。苗族人民毫不畏惧,悲壮地与官军决一死战,其势锐不可挡,使官军节节失利,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官军撤换主帅,对苗族起义军分化瓦解,实行各个击破,使起义军失利。起义军退入牛皮大箐,遭官军八面围攻,截断粮草输入,又遭叛徒从中破坏,因而惨遭失败,有1300余人阵亡,2400余人被俘,被屠杀的苗族人民"实不下数万",包利已病故。其残部在石金元领导下,走广西,入黎平,破永从,一直坚持到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才最后失败,石金元被俘,遇害于贵阳。

陈澄字秋潭,号雨泉,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他是陈法之弟。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举人,次年中进士。官溧水知县。工诗善书法。书法足与其兄抗衡。其《临云摩碑册》四十六页,页四行,每行六、七字不等,字大径寸,神似北海,一种超迈之气谥于楮墨之间。后有袁畏毕、莫庭芝等跋。此外尚有《退宽亭记》一册,家书五册,均显功力,主要著作有《蠹馀诗抄》。

周凤字若云,贵州绥阳人。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进士。通易理,明医道,工诗文,嗜书画。书兼四体,以隶、篆最为人称道。山水亦有奇趣。

顾滋柳(1721-1797),字万纶,号即山,贵州黎平人。乾隆年间贡生,工书法,小楷绝类褚河南,兼娴绘事。

何德新(?-1755),字晖吉,贵州开州(今开阳县)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举人,十年(公元1745年)进士。改庶吉士兼起居注,授检讨,出为凉州知府、甘州知府、永州知府、皆有政绩。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地方官,最后在永州冒暑赈灾,以身殉职。著有《云台山诗选》等,其诗稳重深沉,与其人相称。

魏大振字伯起,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约生于清康熙末年(公元1722年),卒于乾隆中期(公元1765年)。其父魏绾在广州府任澳门同知,随父游岭南,布衣终身。闲时伏游,刻意为诗,结识著名学者杭世骏,与之唱和,所写的诗,多附刻于杭世骏的《岭南集》中。

傅瑶光字灵川,贵州瓮安人,画家。生活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公元1723-1795年),与文煊同时,且为莫逆之交。优贡生,授直祁州吏目。因负其能,抵触上司,被罢职归里。他博学多能,医、卜、星、相、书、画、诗、文、琴、棋、剑术,几无所不能。著有《白云诗赋集》。

傅龙光名文学,字燕侯、石臣,又号月川、如砺,清朝贵州瓮安人。他是贵州著名诗人傅玉书之父。科举累试不中,未为官。潜心研究经义,以《礼经》为言行准则。著述宏富,有《易经浅说》十二卷、《学隐》二卷和《晴雨石》。《玉华捧月》、《钟鼓石》、《狮子岩》、《瓮安县赋》等诗词,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公元1723-1795年)贵州知名的学者和诗人。

张素字丹书、悔堂、鲁坛,晚年自称老蒙,贵州铜仁人。书画家。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举人,十六年(公元1751年)进士。曾官华阳知县,并在河南、山东诸地作幕僚。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复归铜仁,主讲铜江书院。享年七十一岁。喜为诗歌,擅长书画。曾监修四川贡院,落成之日,其名号号口悉按《千字文》顺序排列,书字于号口之上,字大二尺许,遒劲端严,观者无不赞叹。画为山水,亦清淡有致。片纸尺幅,得者如获至宝。

谢庭熏(1728-1798)字自南,一字兰谷,号韶庄,别号捧日生。清朝贵州贵阳人。著名书法家。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举人。历任毕节教喻、独山学正、永宁(今关岭县)训导、江苏娄县知县。曾纂修《独山州志》、《永宁州志》、《娄县县志》。作永宁训导时,曾写有《岩集杜诗》一首,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乾隆五十三年告老还乡,居贵阳城南大地寨。于青山绝壁处,引泉凿地,疏岩为"是春谷",建"兰谷亭",又书泉曰"洗心泉"。穷力周易,喜作诗文,著《洗心泉集》。平生得意之作,当数晚年在大地寨石岩上刻写古今咏泉名名洋洋数万言,极为壮观。"是春谷"三字系楷体榜书题刻,气势雄伟,且饶金石韵味,其余集句为隶书,端严古雅,足使山色生辉。

杨翰桢又名张余亭,彝名龙铿,小字花猛,贵州毕节大屯人。为大屯土司张翔(即杨三)之子。叙永府学生员,有文才武勇,清雍年间(公元1723-1735年),受鄂尔泰和总兵韩勋器重,受命晓谕乌蒙土知府禄万福改土归流。为大屯土司三世,虽有二子,均早殒。遂以水潦堂侄余钟麟之季子余仲过继管大屯。

艾茂字凤喦,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乡试第一名举人,次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馆选后,淡于荣进,乞养归田,以讲学著述自误。主讲云南五华书院五年,贵州贵山书院九年。所教之士,多所显达。贵山学人将他与安平陈定斋、闽张惕庵并称三先生而合祀于贵山书院,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贵阳扶风山建道真祠,郡人附祀于中。所著有《易经人道》、《五经类纂》、《贵山新草文集》、《古文聚精录》、《贵山四书集讲》、《宝珠堂诗集》等多种。

杨如溥贵州惠水人。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举人,后进京会试中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后官拜威宁州训导,又主讲贵山书院、玉屏书院、广顺书院。一生怀才不遇、后隐居广顺宝和山中,著有《取静集》。

宋仁溥(1731-1783),字体之,号梅堂,苗族,贵州天柱县人。自幼父母双亡,靠祖母李氏给人做针线活抚养读书。读书刻若,才思敏捷,擅长诗联。清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举人。为第一名,次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获"加五级记录"嘉奖。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任河南卫辉府淇县知县,带百姓植树造林,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和灌溉方法。献私银八百两修缮"绿筠书院",发展地方文化。审案秉公决断,百姓誉为"宋青天",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因病殁于任上,淇、浚、滑三县百姓前去吊丧。被列为卫辉府名宦。

韩荣(1732-1804)字序东,清朝贵州毕节人。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由贡生捐纳通判。初任山东东昌上河通判,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迁沂河同知,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擢安徽颖州知府,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授工部右侍郎,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调户部右侍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调兵部右侍郎,九年(公元1804年)病逝。他历官几十年,关心百姓疾苦、声扬远播,齐、楚、吴、豫之间,人皆称赞。任河东河道总督时,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黄河在开封决口,他担当防洪大任,率民修河,历时十余月,都在工地,从未回过家,修、防、堵、筑,各工并举,大功告成。当时其父在他的官署山东济宁病危,他也未能回家探望,不久父病逝,也未敢请假扶柩回籍,直到第二年才得以扶柩回贵州安葬。韩荣是有名的画家,工画花卉。他画的画多流传在北方。辽宁省辽阳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座祝寿屏风上面即有"兵部侍郎韩荣"画的一幅兰花。他画兰花在当时颇有名气。贵州博物馆藏有一幅黄国瑾墨兰立轴,题款云:"仿石仓、序东两家笔法"。序东即韩荣。可见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韩荣画兰为大家所推崇。

魏大文字叔明,一字松轩,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魏大振弟。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举人,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善诗,其诗平淡自然。

何德峻字鲁瞻,一字醉石,贵州开州(今开阳县)人。何德新之弟。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举人,卅四年(公元176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著有《东山志》、《栖霞山房集》等。

石柳邓(1737-1797)苗族,清朝贵州松桃厅(今松桃县)人。苗族农民起义领袖,出身贫苦,靠帮工度日,为人好打抱不平,在群众中有威望。清朝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与本厅苗族女首领乜妹,湖南永绥厅(今花垣县)石三保和乾州厅(今吉首市)吴八月等领导黔东北和湘西一带苗族农民起义。他有组织群众起义的能力,有指挥武装斗争的才干,有坚定不移的气节,是苗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农民领袖。起义发展很快,迅速发展到湘、黔、川交界广大地区。清廷先后派福宁、福康安等调集川、滇、黔、湘、鄂及两广等七省官兵十八万人前往镇压。义军妙用"敌有万兵,我有万山,敌来我去,敌去我来"的战术屡败清军,使前来围剿的清军三易主帅,给了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在湖南平陇(今吉首市境内)的贵鱼城战斗中壮烈牺牲。

欧阳仕瑃(1737-1775),号岑南,又号海轩,贵州天柱人。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四十年(公元1775年)进士。官居北京。平定四川金川土司莎罗奔索诺木兵乱后,他向朝廷进《太平颂》六章,仕途新通,宏图甫展。同年殁于京师官署,时年39岁。他对天文、数字有研究,诗作也较多,现存6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