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修改时区不重启:谈人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1:01:08
人都有人性,又各不完全一致。从道德层面讲有仁厚博大,刁钻狡猾。从心理层面讲,有自然真实,虚伪造作。从法律层面讲有刚直正义,邪恶凶险。从社会层面讲有入时随俗,离经叛道。从政治层面讲有公仆效国,假公济私。从学术层面讲有学养精深,不学无术。从宗教层面讲有至真至诚,心怀鬼胎。
人的人性自己都感觉的来,尤其是在遇事的时候,往往又都不自觉去深刻的改造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岁月的年轮上刻着相似圆心,不同岁月半径的同心圆。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的人性很难改造为神性,又较易沦为兽性,只有沿着趋向于神性的方向努力才是正确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孩子,上帝即是神,人趋向于神天经地义。但这并不是每个人的最低标准,它是最高标准,一个人完完全全可以做一个简单平凡,处世随流,做事利己利人的实在人,地地道道的庄稼汉,谋财有道的君子,爱打扮好讲究的时尚主义者都是鲜活的人,但他们的人性离神性相差十万八千里,站在人性的这端,遥望神性,追求神的飘逸潇洒,超然物外,荡涤凡尘,是许多人的心底想法。在人性的两重性中好坏优劣皆有分量的布局中,人渴求融入一种神性来一步登天,自在飞翔,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看受过宗教教化的人,都惧怕作恶,为恶则是为以后入地狱的凭证,他们以真善美为引领自己为人处世死后超脱凡间,享受天堂神域美好的途径,善良的活着,他们身上有那么点神性的光辉笼罩过的云彩,但他们只是趋向于神性而活着,他们是凡人中的精灵,俗世中的教徒。比常人多几分神性光彩围绕的活生生的凡人而已,他们的人性因此而高尚,成为人世间的美丽风景。
人性被剖析就可以发现它是人身上的兽性向神性的逐渐过渡阶段,这一过渡阶段很漫长,无休无止,也即意味着,人是神性,人性,兽性的动态综合体,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从古至今,人总是在战胜自己的兽性转化为人性最终转化为神性的过程中推动时代发展前进的,人付出了改变自我的努力,几百个世纪也未能把身上的兽性消除干净,也未能走向神坛总是像神一样活着,人还只是人,没上天成神,也没入地为兽,人就是生存于天地间的一种人性演变的奇迹,人性在向神性挪移着,不紧不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时间的大河里,人永远漂流不到尽头,就在这种中间生存阶段,用人性的桨划过时间的大河,不断前进,完成一段被历史塑造的历程。有喜有悲,有善有恶,有福有祸,实实在在的一段人性旅程。人做不了神,但人却可以成兽,这是人性的卑劣所在和悲哀。
人性产生于人情,人情改造人性。人情是人性的影子,人性有多残忍,人情就有多寡淡。人性有多美好,人情就有多浓厚。人之初,性本善,人的道德情操天然无可指摘,随着年岁增长,人性中恶的部分就同时萌发出来,才组成了一个有优缺点,有好坏念头的人。人只有不生恶念,不作恶事,就是一个理想中的完美之人,可是,人都会有恶念,也都会因或巨大或微小的恶念产生一定的恶果,来诠释自己作为人的万端不幸,作为兽的无限可能,作为神的遥遥不及。这是人性的悲哀之处,是人应力避改之的。
人性有真善美的要素,也就会有假恶丑的影踪。事实上,人性很难脱离时代的链条,踩上直达完美的轨道,快速驶往神性灿烂,兽性全无的大完美境界。所以,人也就往往懈怠了改造自己人性的劣点的动力,任其发展,肆意害人,终以害人为始,以害己为终。人性一定要善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有人人善良,社会才能善良,无论是以法律约束或是道德约束的社会环境,都以教人从善弃恶为根本,来共同营造一和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泱泱大国。人性的善良体现在个人言行举止中,刻划在每个人的道德尺度上,引领社会的评判机制,它可能在很微小的瞬间就已定格,也可能在漫长的年轮里反复漂移不定,时好时坏,难以精确的结论,但总的来说,善良人还是显而易见的,捉摸不定的人是藏匿较深的,但总有让人看出其本性的时候。善良的人性是立世之根本,多行不义必自毙,善良终将使人人格升华,人性闪光,人情丰满。
人性不必时刻苛求完美,只需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即可,不然,人可真难做,只有保有一点点缺陷的人才是真正完整的人,而非神亦非兽,如果时刻苛求人性完美,那么,必将使自己陷入感情的自我训教之中,无序徘徊在漫无人生目的的迷惘中不得抽身,无法解脱,反倒使自己受困于魔戒,违背了追求神性中潇洒的一面,一味苛刻,真有如兽般难为之感,这么不痛快不自在,倒不如,放手不该拾起的完美无缺,留一点天真灿烂,享一份柔情似水,活出率真的自我,快乐的自我,向着现实中的伟大进发,而不是用虚无中的桎梏苛求自己活不出人味儿来,要知道,人性也要有人味儿,才能称之为人性,一味追求人性向神性转化,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会适得其反,引人生烦恼的。只有循序渐进,在改错中纠偏求正,尽力使错误降到最低点,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产生有效成果,否则,吹毛求疵,鸡蛋里头挑脆骨,只能让人反感生厌,与时不符,愿与事违,在任何地方都不能生效的。所以,注重人性的合理合情才顺应了规律,于人有益,于事有补。一味求高大全只能害人非浅,从小事做起,从低处着手,从坑洼处顿悟哲理,世界总有不平,等待人们修补,如果世界十分完美,人们也就无事可做,自行消亡了,给自己留一口喘气的机会,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以防适得其反。人性是需要慢慢培养,小心做事,才能成就大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谈人性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当然,提及人,我们可能会牵涉到一些伦理道德问题,所以我们也顺便对哲学研究的第三个问题---生命的意义与道德实践做部分探讨,但不做深入研究,因为道德实践不是我们本文的主题。本文主题:人的本质(本性)是什么? 一、人的本质的定义
人性问题是个最为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难题,在探讨之前,我们先对相关概念做个定义,否则大家赞同或反驳没有一个前提基础,甚至会被一些伪哲学偷换了概念来狡辩。
人的本质是指人类与生俱来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的,除非死亡,否则将永不消失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一切行动、发展、生成的根源,即一切行动都从本质而来,所以本质也称为“本性”“天性”或“生性”( Nature)。它有如下特点:
1、出现在人类的所有个体上,有时与成熟状态有关,但与人种无关,无论你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
2、即使某个人一生下来就被隔离培养,也具有该种技能;
3、本能行为即使被压制,也是暂时的,待干扰因素消失后该种行为还是会发生。
亚里斯多德说:“一个事物过去是,现在还是的东西就是本质”;黑格尔表述为“事物中有其永久的东西,这就是事物的本质。
二、先哲们的论述与争辩
对于人的本质属性,人们一直在探索,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西方哲学家大都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例如:亚里斯多德说:人为了实现自己而活着。这儿的“实现自己”实际就是指生存和繁衍。
在中国,二千多年前就开始了有关人性本质的辩论,孟子说:“人性善”,当时的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与孟子辩论,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荀子曾发表过“人之初,性本恶”,而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
三、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人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以上各大哲学家说的对吗?我说:对,都对,但都不全面(没说全)。我的观点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食、性和怜。这三个本质属性又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不是马克思说的,只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 人对食与性的追求, 就像植物争夺阳光和土地一样(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空间),会使人向恶;而怜,即怜悯心的扩展会使人向善,是一种利他行为。所以,人同时具备善与恶的本性。下面我们逐一论述:
(一)食
“民以食为天”,食,是所有生物(包括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当然人也不例外。孩子一出生,就会哇哇大哭,饥饿时就会狠命吸吮妈妈的乳头,即使把妈妈咬痛啦,也在所不惜。动物界,哺乳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丰富的领地和生存空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到了现在,国家之间的战争也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利益(资源)。为什么?我们来解剖一下人体吧:人体是由百兆亿的细胞所组成,这百兆亿的细胞为了完成人体的种种任务,而形成人体的种种结构和五脏六腑等,各司其职完成种种的任务和新陈代谢,以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和生命现象。为了维持正常体温,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就要不断补充失去的能量、身体生长,需要各种营养、细胞老去,需要新的补充。人体需求的种种营养元素均来源于食物。
其实不用我啰啰嗦嗦一大通的论述,更不需要解剖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不吃就得死。而刚出生的小孩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她)知道吃,为什么?人的本能,不需要学习就懂、就会。
(二)性
性,为什么也是人的本性? 也许会有人问:
1、人天生就知道性?答:不是,但性成熟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性冲动的感觉,无论男女,特别是有外界刺激,即使不经意的刺激,性欲望也会很强烈。大家都是人(未成年人除外),无须多论述。当然,还有一些科学家论述:人天生就懂得性,当婴孩的嘴唇接触到妈妈的乳头时,孩子就有性快感(口欲期);慢慢长大啦,男孩就有恋母、女孩就有恋父之情(性蕾欲期),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时就进入了生殖期。
2、人离开性就不能活?
答案:不是你能不能离开性,而是性根本离不开你。我们不能把性的本能欲望与两性性生活混淆。两性性生活离不了性的本能欲望,但性的本能欲望可以不通过两性性生活的方式进行表达或释放。人没有两性性生活一样生存,但人离不开性,或者说性离不开人,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是人体固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使和尚、尼姑也一样有性欲。
为什么性也是人的本能之一?从哲学方面我们都知道“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不断地追求快乐而回避痛苦。”,性之所以成为本能就是因为性的压抑会让人烦躁不安(痛苦),性欲望的释放会让人感到快乐。就像有烟瘾的人,不抽烟就会痛苦(烟瘾的折磨),抽了烟就会提神(兴奋、快乐),虽然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仍难戒掉。所以,劝人戒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问有烟瘾的人:“没学会抽烟之前,你有这种痛苦的折磨吗?”答曰:“没有”。然后你就告诉他(她):“回到从前吧”。但性欲和烟瘾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回到性成熟之前。
性本能的冲动(性欲),经过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也终于找到了一种本能的力量---力必多(libido)。当这种本能力量或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像饥饿一样,需要得到满足,需要寻求释放能量的途径。如果不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遇到阻力),人就会焦虑、痛苦,甚至会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病态性心理)。
性欲与食欲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力必多(libido)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梦遗、自慰或借助性趣工具等),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两性相悦或两情相悦(同性恋)的动力,成为爱情文化与文明创造的源泉。
(三)怜
中华5000年,文化博大精深,但每每要表述一件复杂的事情时,往往缺乏逻辑。现代教育家告诉我们:“人是一种有感觉、有意识的生物,(所以)人天生具有怜悯心、同情心,或者说爱心”。“有感觉、有意识”是天生的,但这种感觉是不是一定包含怜悯心?结论虽然跟我的一样:人天生具有怜悯心,但逻辑论述有问题。
主要原因不是中国人不聪明,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哲学家,知名的有孔子、孟子、荀子等,还有不知名有告子、李宗吾等,中国人变傻的原因都是政治惹的祸,特别是近代政治家的反叛、个人崇拜和政治高压,让我们总在否定过去,同时又让我们不敢去探索真理,我们的真理都是出自政治家之口。不罗嗦,步入正题,开始探索真理。
我告诉一个网友,我想以“怜悯心是人的本性”这一重大发现申请社会学诺贝尔奖金的(玩笑话)。没想到,有人先我一步,以色列西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研究,从遗传学角度,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科技的发展终于让我们找到了“怜悯心是人之本性”的依据,免的社会学家争论啦。下面我们谈谈怜悯心的社会表现。
食和性是人的本性,但它们又都分别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只是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不是全面地揭示。
食,也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过去偏重于其自然属性,特别是在原始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时期,基本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想吃自己种、想穿自己种棉纺纱织布纺纱,房子自己可以建、交通工具是马车、牛车,离开社会自己都可以完成。如果有社会属性也就是雇几个长工、短工等,有了老板与雇员的社会关系。但自从整个世界步入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业文明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围绕衣食住行我们不得不与社会打交道,于是社会关系越来越多,我们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上班时,我们分别是老板、地主、白领、打工仔;下班后逛商场、买车、买房,我们又都成了客户;自己经商,甚至开个小饭店、摆地摊,我们又都成了老板;给别的老板供货,我们又都成了供应商。所以,围绕着衣食住行,我们不得不依赖社会,当然,你也可以不融入现代文明,过你自己“世外桃源”的日子。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强调的是围绕“食”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进而证明他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证明老板(地主、资本家)雇佣工人就是剥削。不谈政治,我们接着谈性的社会属性。
性,如果单从繁衍后代的角度讲,属自然属性,即扩大种群征服自然。但性的社会关系一开始就存在。在人类混居时代,没有夫妻关系,男人只负责播“种”,剩下的就是女人的事啦,孩子也不知谁是爸爸。所以最早产生的社会关系是母子(女)、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的形成,便产生了夫妻关系。进而形成祖孙几代的大家庭关系、家族关系、氏族、部落、国家关系。家族与家族的亲家关系、部落、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于是,围绕“血缘”和“种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
那么在如此多的社会关系中,怜悯心是如何表现得呢?主要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亲缘之间的相互帮助。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帮助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最稳定的利他行为”。但这种怜悯心会以自己为核心,随着亲缘关系的逐步疏远而变得越来越弱。自己、孩子、父母、兄弟姐妹、一个爷爷的、一个老爷爷的、都是第N代孙等等。想想吧,中国家庭伦理观念很强,每个人都会知道:谁最亲、谁次之、谁再次之… …,随着关系的疏远,这种“无私的帮助”中水分会越来越多,但亲情依然存在,而不是消失。
第二种,互惠互利的相互帮助。“无利不起三更早”,一大早出去吃早点就有人在摆摊,摊主确实帮助了你,你应该感谢他(她)吗?当然应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他(她)应该感谢你吗,当然也应该,因为你让他赚了钱,这些钱他可以养家糊口,也可以用来盖房子娶老婆,还可以让他成为富人、老板,当然他也可以拿这些钱包二奶、找情人。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有钱人很注重个人形象,一旦被消费者发现他的产品是童工生产的、或血汗工厂、或不顾道德的去包二奶、找情人,消费者就会像抵制日货一样不再购买他企业的产品。
第三种、“无私”的帮助。这种关系也像情缘关系一样,随着关系的疏远而变弱。除了血缘关系、互利关系外,还有一种看似无私的关系。这种关系,从近而远依次为:朋友、人、动物、植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当两个同时需要帮助时。两个人,你首先会帮助朋友而不是陌生人;当陌生人和动物同时需要帮助时,你会先帮助人,如果反啦,别人就会感到不舒服,就会谴责你。例如:车祸中,有一个陌生人和你家的狗都受伤,你只能救一个,结果你救了你家的狗,人死啦。那么所有人都会骂你不道德;同样,一条狗躺在干枯的草层中奄奄一息,首先让你感到怜悯的是那条狗,而不是枯草;当然,如果没有那条狗,你很有可能会拿点水去浇灌一下那片草地。对于没有生命的东西,人也是有怜悯心的,人们现在为什么会重视环保,也是为了自己去同情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等,当然,有些人会感觉到不是怜悯,只是为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更美好。我对此不想反驳,但我知道,我走进树林,看到翠绿就舒服,看到落叶只是一种凄美,看到腐烂的臭水沟我就厌恶。
谈人性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人性归放在善与恶之间的狭小范围内,推敲于人性
善、或人性恶、或性善性恶之间。当然.人性涉及大量的善恶问题,但仅此为
止,它仍未能触及人性的核心问题。
人性是什么?它是以人的欲望,即人的需要为核心伸发开去的悄感。
人性的欲望,表现于人的喜怒哀乐爱恶。喜中有欲,怒中有欲,哀中有欲,乐
中有欲,爱中有欲,恶中有欲。可以说,喜怒哀乐爱恶六情中的本质是欲,是
不同情态表现出来的某种需要。因此,人性是人的欲望的自然流露。
为什么说人性是人的欲望(需要)的自然流露呢?
人性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的自然属性,包括人
的本能欲望、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欲望;人性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精神
欲望和物质欲望,人的这些欲望又总是跟社会环境或群体、或阶层利益连在
一起的。因此,抹杀了人的欲望,就抹杀了人性本身,就成了非人性。我国
宋代以来的封建专制以及欧洲中世纪,之所以是无人性的黑暗社会.就是它
们要百姓“灭人欲”,从而掩盖其封建统治者裹读人性的穷奢极欲。
人性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这种趋利避害的特性是自从人进化为人类
以来,长期所形成的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特性。特别是自商品社会以来,
它更是人的内驭力.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原动力。由于人性趋利避害
特性所产生的人的内驱力,一些思想家只看到它的负面,中国的老子提出
“无欲”和荀子提出“性恶”,其禅于此矣。又有思想家,像欧洲的拨布斯、洛
克和休漠.都把人性等同于“自私”。段布斯在他的《利维坦》中就对人性直
接表述:“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是人类的本性。”这种对人性的表述是把人的
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等同于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利己主义着眼于为了自
身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可以损人利己,动机是消极的.是排斥利他的,而着眼于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人性,是不排斥利他的.动机是积极的。两种不同
的着力点.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其本质是不相同的。因为人性的趋利避害
特性,不是唯利是图,也不是损人利己。
人性的趋乐避苦是其另一特性。这是人的意识或潜意识所导引下的一
种积极的人性情感体验。趋乐,就是人性有一种寻爱、觅喜和求乐的心态,
也就是说,人性中很容易产生爱的饥饿和乐的饥饿。而避苦,则是人性体现
出的一种去哀、除恶和弃怒的心态,哀、恶、怒不仅对生理有消极的影响,而
且往往与心情不愉快联系得十分紧密。人除个别神经质者或以此磨难意志
者外,谁也不愿意去寻求不愉快。中国的庄子发现了人性这一秘密:人是自
然的人、生物的人。他因此主张顺性、任性,反对伤性、损性,一切任其自然
本性。庄子由此真切地发现了人性有趋乐避苦的特性。欧洲古罗马的伊壁
鸿鲁也有类似的发现,他认为人性是寻求幸福和快乐,快乐主义的最高境界
是灵魂的平静和肉体的健康,即排除纷扰和痛苦.从而用理性进行控制。当
今,为什么迫求幸福和快乐是时尚的追求?其缘于人性的趋乐避苦;当今对
自我的爱护以及对残疾人和弱者的关爱已成时尚,也缘于文明社会人性的
彰显。
谈人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2日14:57  新安晚报

1.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短长,短长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
2.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3.不论电脑怎样升级,我只是用它来写作,它的许多功能均未被开发。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
4.骄傲与谦卑未必是反义词。
有高贵的骄傲,便是面对他人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不卑不亢,也有高贵的谦卑,便是不因自己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傲视他人,它们是相通的。
同样,有低贱的骄傲,便是凭借自己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趾高气扬,也有低贱的谦卑,便是面对他人的权势、财富或任何长处奴颜婢膝,它们也是相通的。
真正的对立存在于高贵与低贱之间。
5.我听到一场辩论:挑选一个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个更重要?双方各执一端,而有一个论据是相同的。一方说,人品重要,因为才智是可以培养的,人品却难改变。另一方说,才智重要,因为人品是可以培养的,才智却难改变。
其实,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变的,但要有大的改变都很难。
6.也许,人是很难真正改变的,内核的东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中呈现不同的形态,场景的变化反而证明了内核的坚固。
7.人性意义上的伟大是世界性的,必能赢得一切民族人的尊敬。
耶稣说:“先知在自己的家乡往往不受欢迎,而在家乡之外却受到尊敬。”套用他的话,我们可以说,只在自己的家乡受到推崇、而在家乡之外不受欢迎的榜样是不够格的榜样。
8.在任何专制体制下,都必定盛行严酷的道德法庭,其职责便是以道德的名义把人性当作罪恶来审判。事实上,用这样的尺度衡量,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至少都是潜在的罪人。可是,也许正因为如此,道德审判反而更能够激起疯狂的热情。
据我揣摩,人们的心理可能是这样的:一方面,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事,竟然有人做了,于是嫉妒之情便化装成正义的愤怒猛烈喷发了,当然啦,决不能让那个得了便宜的人有好下场;另一方面,倘若自己也做了类似的事,那么,坚决向法庭认同,与罪人划清界线,就成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仿佛谴责的调门越高,自己就越是安全。
因此,凡道德法庭盛行之处,人与人之间必定充满残酷的斗争,人性必定扭曲,爱必定遭到扼杀。
谈人性
王小平
如果我即将饿死,会和猪抢食吗?
如果我即将饿死,还有礼仪廉耻吗?
如果我即将饿死,会忘记人的尊严吗?
如果我即将饿死,千万不要让我接近猪圈
好生恶死、趋乐避苦、贵智贱愚、亲善仇恶、爱美厌丑,都是最根本的人性,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人,也属于美国人,属于东方人,也属于西方人,属于过去,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
好生恶死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最大痛苦莫过于死亡迫近,在死亡的门槛前,都不希望那扇门为他开启。千岁万岁之声,喊出的都是人类共同心愿:长生。古时候的人无比希慕长生——为求长生而愿舍弃一切功名、地位、财物。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在此时展现无遗。今天,美国的健康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从12%增长到18%,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美国的全部作为健康费用了。
动物的最高本能就是求生本能,而人追求快乐的本性高于求生的本性。人一旦失去快乐,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就会感到生不如死。只有快乐的生活,才能体现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天生趋乐避苦,乃是人之本性。
贵智贱愚也是根本人性。人类热爱智慧,有时候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对于有智慧的人抑制不住的去敬仰、赞美和崇拜。我们对智多星诸葛亮、民间传说里的阿凡提的喜爱,实际上是对他们的智慧的顶礼膜拜。
人的本性是喜欢和希望他人善良的。出于人的自利性,也希望他人善良,这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所以人的本性乃是亲善仇恶的。古时候中国人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恐智不达,惟恐德不修。在今天社会转型期,人们失落了善良和诚信。根据稀缺原则,越是稀缺越是珍贵,善良和诚信已成为我们市场经济中最为稀缺的资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力量,人人倾倒,英雄豪杰,概莫能外。“爱江山更爱美人”,说的就是对美的渴望大过对权力的渴望。爱美是人性的根本需求,也是永恒的需求。
洞悉人性,尊重人性,利用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奥秘。从人的需求层面看,人性有“好生、好乐、好智、好善、好美”的特性;从人的关系层面透视,根本的人性是自利性与道义性。
自利性是人的第一本性。自利不同于自私。如果自利性无节制地膨胀,才会导致自私。人一生下来,不用教、不必学就会自利。当然,人又有道义性。人有善根,有亲善仇恶之心。从根本上说,亲善仇恶也源自人的自利性。
小孩子生下来晓得自己拿东西就吃,这是自利性;后来懂得把食物分给小伙伴吃,让小伙伴先吃自己后吃,这样的道义性是后天教化出来的。可见,人性首要的是自利性,然后才是道义性。
人的道义性既源于人的自利性,又源于人的理性。他的理性,使他能够认识到只有讲道义,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道义的约束,当每个人的自利极度膨胀到自私时,必然侵犯他人的利益,最终使任何人的“自利”都得不到保障。
对于人性的认识,既不拔高,也不贬低,而应实事求是,正确待之。中国曾在经济建设上栽了大跟头,就是与人性相背造成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不承认人的自利性,连私人做饭的权利也被剥夺了,连个人的锅、灶都没收得干干净净,表面看来搞集体主义联合起来力量大,而实际上却造成了饿殍遍野、全国饥荒!后来,经济改革的奇迹,从根本上说也是因为认清了人性,尊重了人性,承认了人的自利性。一下子中国就多长出了粮食,经济上从深渊走向了辉煌。违反人的自利性与尊重人的自利性,带来如此天渊之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