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海萃人参的价位: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13:50:22

语文教学呼唤人文关怀

马建明

人文精神是个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词汇,古今中外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意义、探寻生命的意味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之以这一美称。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天文的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轨迹和周期,而观乎人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宏富博大的,不仅具有儒家重群体、轻个体,重仁义、轻性情,重守成、轻创造的道德精神,而且还具有崇尚自然的老庄哲学、追求个性解放的魏晋玄学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南中国精神。一半是庄,一半是谐;一半是儒,一半是隐;一半是入世,一半是出世,演绎出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在西方,人文精神是个发展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则指反对神权,解放人性,张扬理性,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思想观念。在科学主义盛行的19世纪,人文精神被诠释为反对科学技术至上论、反对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提倡解放人的感性,主张以人为本来解释世界、确定价值和人生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只能告诉我们“是什么”,却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科学只能解决是非而不能给人以“价值”判断,“价值”判断还需要另一个源泉——人文科学。如果科学与人文一旦分离,就会产生两种畸形的人:只懂科学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学侈谈人文的“边缘人”。我们过去的“应试教育”把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慢慢地扼杀了,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有知识却少人文的学生。总之,从人文角度看,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抑制了学生的个性自由和创造精神,挫伤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尊自爱。

“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又是文化中的人,而文化则又是人的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因为通过语文学习,可以了解本民族乃至全世界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的思维和情感,具有人的“灵性”,同时它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在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变幻多姿的社会,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性,“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如果语文教学抽掉了人文内涵,只一味地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每个汉字不同的风韵,“日”字使人感到热和力,而“月”字却闪着清丽的光辉。“川”字使人想到碧波荡漾的河流,“石”字使人感到稳重与坚实,“笑”字让人忍俊不禁,“哭”字让人黯然泪下。这些有影无形的图画,这些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和人的气质是何等的相似。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进入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只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汉字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指导学生在观察、描写、仿影的同时,领略汉字的神韵以及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清心静气、闭气凝神、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有人文沉积的“物”——《长城》;有人文色彩的“事”——《特殊的葬礼》;有人格魅力的“人”——孔繁森;有哲学启蒙的“理”——《最大的麦穗》。它们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教学散文,是语言浸润的情感体悟。学生同课文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课文就像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通过体验、创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从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的确是真知灼见。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文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有一千个作者,也要有一千的哈姆莱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关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种现象,一种事,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任何时候也不要去努力猜测别人听了你的话会对你怎么样。”因此,作文的基点应立足于个性创造上,打破以命题为主的格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创造空间。如假想作文《扬科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幻想作文《百年后的中国》,续写作文《狐狸和乌鸦又见面了》。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的途径搜集、整理资料写“研究报告”,如《中国的昨天和今天》、《百年敦煌》等。我们要启发学生侧重生活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要一味地侧重人物、景物的描写;要启发学生关心人类命运方面的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展现自我的意识,不要一味地追求写作技巧和文字表达。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在作文中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张扬自己的个性。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

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现代教育,同传统的观念与实践相反,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而学习者不应屈从于预先规定的教学规则。”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不是适应学生,而是让学生屈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由此看来,人文精神是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当代世界教育的进步思潮。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公民有更高的人格独立性、思维独创性以及更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语文教育的未来发展来看,语文教学格局需要转变,“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育人思想应成为语文教学新格局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的目的将必然由侧重于知识积累转向强调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人格素养的培养,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可以让学生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理念,通过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领略其背后的人文意蕴;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文意蕴,良好的诵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能再现作品的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还要关注语文课堂的人文交流,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有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和尊严。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交流,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单纯是传授;是探索真理,而不单纯是展示结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既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它通过对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使学生学会自尊、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坚忍不拔,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理想教育。

三、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树立学生的人文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以有人说,教师自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而且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真诚地热爱、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肯定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态度生硬,语言粗鲁,盛气凌人,冷嘲热讽,要平心气和,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建立一种充满人文思想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真正的吃透、领悟教材,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与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教师那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联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语文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真切地体会课文的生活与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让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

语文教师还要有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要有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要有“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我们那些经历单一、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学生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发育精神,终生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迷失自我。教师这种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传递出“相看两不厌”的效应,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语文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魅力。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的本身。法国作家都得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语言老师韩麦尔对他的学生们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得是从培养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灵魂的高度看待语言学习的,我们又何尝不该如此呢?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庞,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教育以人为本!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必须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