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奥尼亚:“8341”部队的那些机密往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05:55

“8341”部队的那些机密往事

(2010-11-25 12:36:49) 转载标签:

江西

张耀祠

中央警卫团

江青

中南海

杂谈

分类: 红墙内幕

 2010年10月30日,中央警卫团(即“8431”部队)首任团长张耀祠突发心脏病逝世。张耀祠的秘书、原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以下简称“中央警卫局”)秘书科科长孟进鸿,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指导员王明富,人民大会堂老服务员李志芬等,回顾了与张耀祠一起在“8341”的那些机密往事:毛泽东的衣食住行、“8341”代号的来历以及秘密逮捕江青……

代号的来历
    1916年,张耀祠出生在江西于都。1933年5月,年仅17岁的他带着家乡50多名团员青年,参加了少共国际师(长征中一支平均年龄约为18岁的特殊队伍)。两个月后,他被调往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警卫连,第一天站岗,就是在毛主席办公室门口。1934年4月,他调任八军团保卫局侦察科,不久便参加了长征。
“长征结束后,耀祠同志跟着周恩来来到西安办事处,不久又到了延安警卫团,最后进了北京,任首都公安警卫司副政委。之后,他几乎就跟着毛主席转了,无论毛主席在中南海还是外出,都形影不离。”孟进鸿拿出张耀祠生前撰写的回忆录:1953年5月的一天,张耀祠被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叫到办公室。“汪局长说,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警卫团,负责保卫党中央领导核心,保卫五大书记……调你来中央公安部九局任副局长兼中央警卫团团长。”
    就这样,张耀祠成为番号为“8341”的中央警卫团的首任团长。关于“8341”的来历,传言不少,有人说,毛主席是在征求了一位算命先生的意见后才这样决定的,而他恰巧活到83岁,前后主政41年。孟进鸿说:“这个代号怎么来的耀祠同志最清楚。他到任后,向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了报告,这个番号是按编制序列来的,毛主席压根儿就没派什么人去拜访过什么算命先生。”
    1953年6月9日,张耀祠宣布中央警卫团成立。该团主要负责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钓鱼台国宾馆、毛家湾、北戴河、中央领导及外宾行车路线的安全。
    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指导员王明富回忆,张耀祠常对部下强调:“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中南海这样的地方做警卫工作,尤其要防范两种人:一是职业特务,专门搞暗害、收情报;二是亡命之徒和敌对分子。”
警卫团组建不久,张耀祠便给各级干部进行了几次培训,还列举了好几个例子:苏联有一个女特务,趁列宁上汽车时向他连开几枪,子弹还是有毒的;我国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黄祖炎参加军区晚会,刚讲完话走下台,某军分区宣传科科长就向他连开三枪,黄当即牺牲,凶手也自杀,经查,凶手是因为父亲在土地改革时被斗心怀不满,伺机报复……王明富回忆说:“耀祠同志这是要告诉大家,敌人会伪装成形形色色的人,躲在暗处,而我们在明处,我们要具有高度警惕性,既要心细如发,又要不畏强暴。”
                                    衣食住行无小事

在王明富记忆中,已是“8341”团长的张耀祠,每天都陪在毛主席身边,有时毛主席入睡了,他就睡在一侧的值班室。“1966年8月后,毛主席一直在中南海游泳池工作、居住,耀祠同志也长年守在那里。游泳池的值班室只能放下一张床,十多平方米大。其实,他住得离毛主席很近,步行最多一刻钟,骑车5分钟就能到,但他几乎不回去。”
    曾一起工作过的战友们回忆,张耀祠最大的特点就是细致。“他是支部书记,毛主席身边的大夫、护士长、卫士长、大师傅、服务员、管理员、司机都归他管,各方面都要操心,都要考虑周全。”
孟进鸿讲述了张耀祠吩咐他做的几件“小事”:
“毛主席乘专列外出,火车停在哪儿、停站后怎么布置警卫,都要耀祠同志安排。一般我们会带二三十个‘8341’的警卫,‘文革’时甚至会带一个连。火车内圈是我们的人,外圈是地方部队。有时,毛主席会在火车上休息或找地方领导谈话,耀祠同志都要带着我提前从车头到车尾走一趟,逐个环节考察,看有什么安全疏漏。”
   “毛主席晚年,视力因为白内障下降得厉害,却始终不肯接受手术,也不愿验光。耀祠同志就安排我去给毛主席配眼镜。他拿出一副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戴过的眼镜,吩咐我,‘就说给一位老人配,现在多大年龄,按当时的度数推算现在该配多少度’。没想到,配镜的老师傅一看我递上去的眼镜就说,‘这是中南海的’,我赶紧说不是。他接着说,‘这眼镜是左克明(时任北京医院眼科主任)验的光’,我很惊讶,但还说不知道。老师傅继续说,‘这眼镜徐业夫(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拿来过’,我也说不认识。就这样,心知肚明的老师傅和我商量了一番,每次拿回去3副相差25度的眼镜给毛主席试戴,不合适就送回来换。就这样,从几百度一直试到1000多度,毛主席才勉强能看清楚。”
    毛主席5年不离手的“2号卷烟”,也离不开张耀祠的精心安排。孟进鸿说,自从1965年偶然从贺龙手里抽到清凉香醇的“神秘”烟卷,毛主席就对这种产自四川什邡的烟爱不释手。“起初,我们没有惊动烟厂,而是每月派专人从北京前往成都军区取烟。‘文革’期间,西南局书记李井泉被打倒,这条线断了。耀祠同志派我秘密找到卷烟厂,直接联系。好不容易供应上了,1971年林彪垮台后,四川的领导班子换了,烟又断了供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耀祠多次派孟进鸿“南下”。“开始,我带着北京的烟草技工去什邡学习,我们在那里住了半个多月,可师傅还是学不来。后来中央决定,请烟厂的师傅来北京,就住在南长街附近,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耀祠同志就是这么细致地做每一件事。”
    孟进鸿还回忆说:“毛主席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毛主席外出视察,耀祠同志都要为他带上几箱子书,还会根据需要在外地替他借书,杭州、上海、广州等地图书馆都有耀祠同志的借书记录。”
                            保密工作做得最到位
    在部下和战友眼中,张耀祠话不多,保密工作做得最到位。
“需要保密的事,你一个字都别想从他嘴里知道。我在他手下工作,但毛主席外出时,他几乎都是亲自组织,亲自给外地打电话,不让我参与。”孟进鸿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有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不该问的不问,不该打听的不打听。该你知道的一定会有人告诉你,告诉你多少就是多少,知其一不能知其二。比如随毛主席出行,什么时间到了哪里,见了谁,我们不能做文字记录,全得凭脑子记。”
   孟进鸿回忆说,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喜欢江青。“每次我去给耀祠同志送文件,出来时他都会叮嘱我,先从门缝看看江青在不在,如果不在我骑上车就跑。碰到她,不下车不礼貌,下了车,她又会问得特别仔细,送了什么文件都要汇报。”
    工作人员对江青的不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一点,是她根本不关心毛主席。张耀祠曾在回忆录中记载,毛主席晚年患病期间,医护工作由汪东兴、张耀祠领导。一次,毛主席突然休克,大家非常紧张,好在医护人员及时抢救,他才脱离危险。事后,张耀祠向江青汇报毛主席的身体情况,她得知后竟半信半疑地说:“毛主席的体质很好,怎么可能病得这么厉害,你们谎报军情!”还坚称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中央办公厅、警卫局的领导同志是“反革命”、“特务集团”。
   “江青身为毛主席夫人,当时又是政治局委员,应该对毛主席的健康更关心。她说出这番话,让我们所有人感到寒心、紧张、茫然。”孟进鸿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与世长辞,同他朝夕相处几十年的张耀祠悲痛万分。
此后,在党中央打击“四人帮”的过程中,张耀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1976年10月6日下午3时,汪东兴通知张耀祠和警卫局副局长武健华:“今晚8时统一行动,你们负责拘捕江青。”
    张耀祠在回忆录中揭开了逮捕江青的过程:因为多年来一直负责中南海的安全保卫,他对这里的每处环境、每个哨位都了如指掌。晚8时30分,他带领行动小组来到中南海万字廊201号,江青的住所,朝门口的警卫点了点头就进去了。当时,江青刚吃过晚饭,正在沙发上闲坐,见张耀祠进来,仍然端坐。张耀祠在江青面前站定,严肃宣布:“江青,我接华国锋总理电话指示,你现在还进行分裂中央的活动,党中央决定将你隔离审查,你要老实坦白交待罪行,要遵守纪律,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马上执行,你把文件柜的钥匙交出来!”江青听后一言不发,慢慢从沙发上站起来,取了牛皮纸信封,用铅笔写了“华国锋同志亲启”7个字,将腰间的一串钥匙放入信封,再用密签封好,交给张耀祠。
   “我身为秘书科科长,整天跟着耀祠同志,这件事我竟一点都没有察觉,可见他的保密工作多到位。”孟进鸿回忆说,“那天晚上,他只通知我留两个人值班,我事后才知道,是让他们到张春桥家里清理文件。第二天一早,我碰到干部大队大队长李广银,他提着一大桶饭,我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啊,大队长?’他指指地底下,悄悄说,‘送饭,那4个人抓起来了。’我才恍然大悟。”
                           最大心愿
    在王明富的记忆中,张耀祠一生节俭,自己曾想送给他一个小药杯,他坚持不肯收下。离休后,张耀祠每天都出门散步、买菜,最大的乐趣就是和以前的老同事叙旧。“今年‘五一’我还去看望老人家,他特别兴奋,一直站着和我们讲话,不肯坐下,还把家里好吃的全拿出来。
    人民大会堂的老服务员李志芬也沉浸在回忆中:“那时候,为了让毛主席在繁重的工作之余稍微放松,耀祠同志每周六都在人民大会堂安排舞会。周恩来、刘少奇他们都来。我们一听见歌曲《浏阳河》,就高兴地鼓掌,因为这就代表毛主席来了,这是他最喜欢的舞曲……耀祠同志开始不会跳舞,总是站在毛主席后面,后来大家都劝他学,为了毛主席也要学习……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2010年10月,张耀祠告诉儿女,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江西老家看看。月底,他回到江西南昌,见到不少老战友。“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打算待上几日再回老家于都,没想到心脏病突发,被送入医院急救,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张耀祠的家人说。张耀祠1935年入党,长期跟随毛主席南征北战,他多少次梦回家乡,最终却离出生地仅一步之遥。(摘自《环球人物》2010年第30期  刘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