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 app:毛泽东“掐指一算”:预言共产党取得胜利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6:55:22

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毛泽东“掐指一算”:预言共产党取得胜利时间
更新时间:2011-11-29 文字大小:大中小 点击数:次
-
  本文摘自《走近伟人: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兼秘书的难忘回忆》,王鹤滨着,长征出版社,2011年6月第2版


  毛泽东的预言有许多是准确地实现了,这个惊人的现实,他是如何“掐指一算”的呢!?


  “1921年,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乘船去上海,他曾对萧预言说:共产党会在三十到五十年内取得政权。”(见《毛泽东之谜》主编晓峰、明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第70页)。


  从1921年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到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是经历了“三十到五十年”而是二十八年,这正好是毛泽东曾用名“二十八画生”征文招友时代名的数字,如果不是他用过“二十八画生”这个别名,大概谁也不会去计算繁体字“毛泽东”三个字是多少笔画的,这也算是一个巧合的数字吧。


  当时毛泽东是如何估计这取胜的时间,是根据什么资料和数据得出,作者没有去考察。但以后毛泽东的预言,尤其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可以确切地看出,他是根据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变化和实力增减的数字,推算出来的。而且毛泽东给出了三个数字,以便留有余地。在当时,这些预言成了我们的精神武器,每天都计算蒋介石被歼灭多少兵力,早日看到胜利的到来。


  抗日战争的本身表明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是毛泽东认为抗日必胜的最基本的依据。觉醒的人民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如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有诸多条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主要反对了当时存在于国民党中的“亡国论”。战争开始头一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无力,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占领了约大半个中国。国民党内的汪精卫之流,从高喊“焦土抗战”最后投降日本帝国主义当儿皇帝,都是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中国人亲眼目睹的过程。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军纪的松弛,上层的腐败,使中国人民对国民党丧失了信心。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问世,是全国人民尤其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敌后人民,是一副强壮剂,是精神武器,使人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前途,建立了必胜的信心。


  《论持久战》成了当时抗日战争的百科全书。毛泽东指出了战争是长期的,也就反驳了一部分人的“速胜论”。他指出抗日战争的发展到胜利,必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并指出了中国必胜的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并强调:“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并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虽然在国际和国内的斗争是非常复杂的,但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也证实了毛泽东所论抗日战争是长期的,其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最后取得胜利。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以国民党在1946年的6月26日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开始。1946年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飞回延安。根据胡乔木的回忆,11月21日,在延安枣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开了个三人会议,胡乔木作记录。作出了重大的决定,而且毛泽东指出“第三次国内革命高潮”即刻到来的预见。


  1947年的2月1日,在延安召开了最后一次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明确的预言:“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将要到来,现在是它的前夜。”


  毛泽东率部撤离延安,震动了整个世界,在撤离延安前即在“1947年的3月16日傍晚,毛泽东在王家坪的窑洞里接见了新四旅的部分干部,毛泽东再次嘱咐大家:‘回去给全体指战员讲清楚,延安永远是我们的,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会回来”。结果1948年的4月22日恢复了延安,与毛泽东所预见的“少则一年”,多了一个月零几天。


  “好啊!我们下一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在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是北平吧!”


  “一年多以后,毛泽东在陕北的最后一篇文章中预言的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其时机大约在1949年。”(陈四长、郭洛夫着:《艰难的转战》;毛岸青、邵华主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次印刷)。


  美国人作家克·特里尔叙述:1947年“特别是在3月份,毛放弃了延安,他的同僚希望坚守下来,决一死战。莫斯科也认为撤退的决定是错误的,共产党的失败会就此到来。蒋介石得意地飞到延安,毁坏了那里的坛坛罐罐,他预言,只需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彻底消灭人民解放军。三个月以后,他的军队被一点一点地吃掉。”对决战结局的估计出现完全相反的看法,当时只有毛泽东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只有毛泽东明确如何转变战局,他有着别人看不见的“心中自有雄兵百万”。


  

上一页[1][2]下一页

-

文章来自:51军事观察室 http://www.51junshi.com/article/201111/47473.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