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转职消耗:导师制:为不同的学生创设成长空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9:04
搭准脉搏因材施教服务学生综合发展导师制:为不同的学生创设成长空间(附照片)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从“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轨    任何一所学校,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两头尖的状况。如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和需要特殊关怀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指导,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华模,对此作了充分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
    于是,从2007年起,华模开始试行“导师制”,为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设计个性化课程,开设“小灶”,通过开设“导师班”,对他们施行“一对一”、“多对一”的个性化教育。从本学期起,华模又对学有困难的初中生试行“导师制”。“导师制”被赋予了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更多责任。实施导师带教制,导师班每位导师均带教一至三名学员,适时进行学习、生活和心理指导,及时了解学员各方面情况。导师班主要采取指导点拨和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取代班级教学中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强化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使学员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利用有利条件开展与国内国外的文化交流和考察活动,锻炼学员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深化亲情、友情等情感体验,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活动过程中,学员们的意志和品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磨砺。
    近四年来,学校试图体现作为以普通完中成为上海市示范性高中的实验价值与示范意义,针对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多元发展,成为一个亮点。
   
镜头  体验“导师制”新颖的快乐
    “导师制”在华模可谓“新生事物”,能够尝“鲜”的是一种福分。
    进入“导师班”的学生有着什么感受呢?导师班学员何艳成为第一批体验“导师制”这种新式教育方法的学生之一。转眼间,已经一年了。她在“小结”中曾这样写道:“从当初的陌生好奇与骄傲,转变成后来的厌烦压力与退缩,到最后的适应习惯与喜欢,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这么多之后,对导师制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开始加入这个团体的时候,学员的心情肯定是激动又自豪的,印象中导师班=优秀学生。可是,这自豪的背后肯定是要付出更多的艰辛的。她说:“大家都是年级里的佼佼者,而佼佼者中的竞争意味着残酷与更大的压力。”另外,导师班平日的课程中会多出更多的课外内容与活动,如接待国外交流生,暑假中的课外实践活动等。这意味着导师班的学生比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活动与锻炼机会,但同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有时也会产生更多的不平衡感。“不过,这些多学的学习内容经过长期的积累之后,优势就会渐渐体现出来。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此,何艳悟出的一句话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
   
微型讲坛  导出学生成长的精彩
    董君武
    华模的“导师制”,说到底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化方略、关注学生差异的个性化教育。
    人是有差异的,与其把这种差异当作负担,倒不如当作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契机。“导师制”,为优质教育的普及与提高,走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时空。
    学生是个体的,成长是共同的,但可以有各自的特点。导出学生成长的精彩,导出教育效应的迭加,我们一如既往,任重道远。
    (作者为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校长)
   
导之以思:问题意识的养成
    进入导师班的学生,女生多,而且都是被动学习能力强的,如果被动学习也能作为一种能力的话,这种“被动能力”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很自觉;二是特听话,布置的任务完成没商量;三是不主动提问。考试题灵活点他们的成绩就不行了。如果是一些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设计问题,这类学生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也就意味着改变一种习惯,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
    怎么改变呢?导师班引导学生在“华模讲坛”上勇敢地提出问题。如,您(指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说睡眠充足是读好书的前提,又说您在评教授之前读书很累很疲倦而现在不同了,您是否说您以前没读好书呢?您(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说我们教材注释颇多失误,是误人子弟,我想问教材不是经过有关部门组织精英们编写的吗?我们教材前的说明上不就有这样的提示吗?是他们的态度不端正吗?能给我们推荐几本可靠的辞书和鉴赏辞典吗?
    李维平老师辑选的上述一些问题,如果从流行的对问题质量划分的标准来看,有些问题已接近“批判性问题”而不是呈现性或再现性问题,一是已不再囿于演讲者的思维定势;二是能抓住演讲者内容上的一些破绽或矛盾;三是不再盲从一些既定的规范而具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一句话,所提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至于能主动的,从容不迫的追问意识和胆识,自然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导之以变:完善性格促成长
    导师制个人带教的目的是让导师全方位地关心这些学生的成长,多方面地指导这些学生,使他们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对此,施峻菁老师颇有体会。
    周璐妍是以中考成绩最高分进入华模的。这个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态度端正,理科较强,文科一般;性格上比较内向,做事稳稳当当,但胆子少,不擅长与人交流,不喜欢与老师沟通。
    在带教小周的一年多来,施老师设法改变一下她的性格,使她开朗一些,活跃一些,胆子更大一些。这学期班级开设“四环节十六字”的公开主题班会,班会课上要表演小品,施老师让学生自己写剧本,自己物色同学演出。她们找到了周璐妍,让其扮演一个学习不踏实的反面形象,施老师起先很担心她能不能演好这个角色,在彩排中,令人惊讶的是其他几个表演者表现欠佳,只有她表演得最投入,也最形象。学校开设“四环节十六字”的交流展示活动,她写的文章“体验联和研”也作为大会交流的内容。开始还有点担心在这么多专家面前,她会不会怯场。事实证明担心是多余的,在当天的大会发言中,她显得落落大方。
    在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模式的导师制授课背景下,施老师发现小周的性格也在慢慢地转变,虽然不是很明显,但几个任课老师也反映她在课堂上也能逐渐地多讲点、多与同学探讨问题了。
   
导之以术:培养自学能力
    物理学科导师金丽雯选用华师大二附中理科班用的物理教材。这套教材比现用教材系统性更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而在班级上课时,一般只上基础型课程的教材。因此,从第二周开始,金老师把因外出学习而无法给这些学生面授的课,设置为自修课。其任务是复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预习自学拓展课需要的内容。金老师安排的策略是,在周五中午,给出要研究和自修的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第二周的周一交作业。简单的、老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的作业,在第二周的周二放学爱心时间大家讨论解决;比较难的新的知识点,放在第二周的周五的导师课,先由学生上黑板讲解知识点,再进行讨论。金老师把四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自习研修,每次由一位学生代表本组上黑板讲解知识点,组内另一位同学进行补充;另一组同学可以对小老师的讲解进行提问,负责讲授的小组同学负责答疑。下次讲授小组和提问小组进行轮换。现在基本上是学生讲解、讨论一节课,第二节课由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及对两位小组学生的表现作评价。经过两节课的讨论,学生基本上对新的知识点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再布置回家作业,遗留的问题放在再下一次的导师爱心课上解决。如此二周一次进行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尽管学生讲授知识点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对解题思路的讲解和分析已经比较到位了。
   
学生感言
    对学习有主观热爱性和自觉性的学生来说,导师班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因材施教也在这里集中体现,但是除了有良好的师资条件、积极的学习氛围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最不可替代的努力与勤奋。  (杨燕丽)
    在导师班里的英语课上,我不仅仅学到了课内的知识,还学到了很多一般课堂没有学到的能力。在课上,老师和学生能有很充分的互动,这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起知识来也格外有劲。另外我们也得到了很多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接待韩国学生等。
    (徐俊伶)
    过去,我学英语几乎都是“哑巴英语”,不会大声朗读。而现在,由于大声朗读,在不知不觉中,我背单词、课文的时间明显缩短,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安排其他学习内容。同时朗读也使我对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在语法、写作等方面也有进步。在老师的这种导教下,我们的学习越来越自觉,成效越来越明显,相信我们离目标越来越接近。(周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