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皇97玛丽教程:青海探路循环经济 既要绿起来 还要富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45:09

青海探路循环经济

既要绿起来 还要富起来

本报记者 卫庶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7日   01 版)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西北,遍布荒漠、戈壁,一向被视为不毛之地,又因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有“聚宝盆”的美誉。

  2005年,柴达木被列入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2010年3月,《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时隔不久,青海之东,西宁周边,三川两河之间又成立了一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年,柴达木和西宁的两个循环经济试验区分别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5.49亿元、184.7亿元,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60亿元、145.5亿元。两个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0%,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近70%,成为青海省重要的工业经济支撑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从柴达木到西宁,从西到东,青海循环经济发展势头正劲。

  抓住循环经济,就抓住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牛鼻子”

  大美青海,贵为江河之源,雄踞世界屋脊。一方面,“金玉遍地”,资源富集;另一方面,生态脆弱,环境恶劣。

  发展是硬道理,生态保护是硬任务。青海,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好“中华水塔”的环境,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

  富有资源,但要学会善用资源;生态脆弱,生态地位又举足轻重。生态大省要发展,必须发展,是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老路,还是因地制宜探索新路?这是青海面临的矛盾和难题。

  站在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人,思索,探讨,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生态立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青海发展的战略抉择。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又做到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从而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循环经济,成为青海这样一个资源大省、生态大省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说,抓住循环经济,就抓住了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牛鼻子”,就抓住了青海实现“四个发展”特别是跨越发展和绿色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打造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

  循环经济,讲究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试验区的建设,首先着眼于资源丰富地区。

  “青海的矿产资源好比一头大象。我们只摸到了象鼻子和象腿,还没有摸到大象身子。”一位著名地勘专家曾这样说。

  就是这个“象鼻子”,国家级老资源基地柴达木盆地,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具备了千万吨级油气产能基地的潜力;500万吨以上产能的钾盐基地,探明保有储量达8亿吨(固体+液体);黄金探明保有资源储量达100吨……

  2010年8月,青海省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大会。省长骆惠宁指出,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是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随后,青海成立了省直12个部门和西宁市、海西州政府等部门组成的青海省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

  按照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重点以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4个功能分区为主,初步形成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金属冶炼等特色产业。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包括东川、甘河、生物、南川4个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光伏硅材料、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超大项目落地

  2010年7月底,青海至西藏750千伏暨±400千伏交直流联网工程开工建设。

  这只是青海为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落实的一大批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一项。

  一笔笔资金集中投向试验区,投到产业链上。

  1.89亿元的中央资金累计下达到年产1万吨碳酸锂、洁神餐厨垃圾处理、尾矿综合利用等一批项目上。

  在柴达木的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3个工业园区进行的循环化改造试点,获得国家专项补助资金2亿元。

  一个个超大项目纷纷落地。

  盐湖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百万吨复合肥一期、格尔木炼油150万吨扩能升级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

  金属镁一体化项目、10万吨ADC发泡剂、氯碱化工及热电联产、聚氯乙烯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建设。

  一个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紧紧围绕“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这一主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取得成效。

  电力、石油天然气加工、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多种产业,在柴达木实现横向链接,初步构建成循环型产业链,比如“油气—盐化工”产业链、“煤—焦—盐化工”产业链等。

  新能源产业,成为青海绿色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格尔木市东、南出口,一座堪称世界首例的“太阳城”正在崛起,这就是柴达木盆地太阳能发电基地。这里大规模集中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达23个,容量达900兆瓦。

  通过一大批国家科技项目、省级项目的实施,青海在盐湖提钾、锂、镁,盐湖尾盐精制,有色金属选冶,石油天然气探采等领域研究开发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和产品,比如低品位镍铁矿高效绿色提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

  坚持资源化、再利用原则,在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三废”利用方面,一批技术难题被突破了,一批工艺流程成熟了,一批配套企业或装置建成了。

  节能减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2010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42.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比5年前降低60.1%;单位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比5年前降低79.2%。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逐年下降,处于全省最低水平。

  拥有资源,是青海人的骄傲。而今天青海人更骄傲的是,善用资源。

  (青海日报记者罗藏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