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去衣图百度贴吧:苏州外国语学校-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4:51:33


现在的位置:教育科研_课题研究_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发表日期:2005年3月14日 出处:苏州外国语学校 作者:小学心理课题组 有7382位读者读过此文

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该课题为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教育与全面发展”子课题。课题组长:吴佩琴;副组长:宋娟娟、汤凯。
“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世纪,是一个信息的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纪的挑战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变化带来的压力。
在现代世界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化极快。这种快速的变化打破了人们已经适应了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也打破了人们业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社会变化给人们的适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压力。例如: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加入到社会最“热”的行业之中,以便出人头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子女本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盲目地为他们制定“目标”。逼孩子按家长所期求的目标学习。对正在成长中的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完全失去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也失去了欢乐的童年,不得不背上由别人设定的“目标”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精神痛苦。少数学生由此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   价值观念变化带来的压力。
社会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我国传统社会尊崇的是“社会为本”的价值观,注重群体的作用。它的特点是: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大我”是“小我”幸福的先决条件;“小我”服从“大我”是为社会所鼓励、所赞赏的。这种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凝聚作用。但是,这种价值观也有缺陷,就是对个体的作用重视不够。我们的社会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将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推到了极端化,过分强调“群体的共性”,不考虑“个人利益”,极大地损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开始注重个体的利益,尊重个体的权利、自由和选择,鼓励个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在这种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正确与扭曲的价值观相互撞击、相互冲突之中,对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必然面临重大的压力,产生上一些迷茫、困惑,甚至行为失衡,产生以“我”为中心“个人至上”的“小皇帝”思想行为倾向。
(三)   允许选择带来的压力。
现代社会为个人创造了无数的选择机会。选择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带来了风险,带来了损失和痛苦。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影响,尤其是媒体的影响,开始渴望独立自主,自由选择自己的一切。加上父母的过分关爱,养成了生活上和思想上的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状况,往往会使他们处于矛盾的心理之中,常常会产生孤独、无助的境地,焦虑便不可避免地产生。
(四)   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压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努力奋争、拼搏、进取已成为大家认同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竞争带来了精神上的紧张与疲劳,竞争失利带来的挫败感与失落感也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对小学生来说,也过早地开始承受社会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考试的竞争、荣誉的竞争、升学的竞争,已经使一部分学生陷入各种竞争压力所造成的紧张、沮丧等不良情绪之中
以上所说,是现代小学生普遍遭遇到的社会现象。
对寄宿制学校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集体生活对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有好处。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是儿童早期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不能接受集体教育的孩子,将是终生难以弥补的缺憾。另一方面,由于孩子离开父母之后,缺少了经常进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倾诉的对象、场所,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矛盾,这就加重了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和负担,需要教师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防微杜渐,及早发现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苗头阶段。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传统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总是特别强调集体纪律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现代教育又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育。在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既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这项课题,希望能够解决一个“两难”问题。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和发展是考察心理健康的基本立足点。适应是个人不断做出身心调整,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生存状态。而发展是指个体的成长和才能品质在时间上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如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心理健康的具体特征:
1、  智力发展正常。智商在80(中等)以上。
2、   情感反应适度。情绪乐观,心境良好;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3、  意志品质健全。有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
4、  人格统一完整。行为的一贯性;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行为与其角色相一致。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是过去、现在、将来应当是连续少变的。
5、  我意识正确。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6、  人际关系协调。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乐于接受他有,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7、  社会适应良好。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对社会有责任心;遵守社会规范;在有限范围内主动改造环境。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学习方面:(1)智力发展正常。(2)体脑协调。(3)自我满足。(4)排除学习中不必要的忧虑。
人际关系:(1)尊重别人。(2)乐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能与教师和家长沟通。(3)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4)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巧。(5)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性。
自我意识:(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我。(2)与别人比较,能自我反省。
社会适应能力:(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
对小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心理健康。
1、  能进行正常学习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2、  情绪乐观稳定,心境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之中。
3、  意志坚强,有一定的挫折耐受力。
4、  人格完整,与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5、  能与同学、老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
6、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全面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启发、引导和帮学生解决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和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关注学生品德、学业、情绪、社交、体能、事业、审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育过程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信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需要,调动学生行为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独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强。
3、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推进实验改革。
4、差异性原则: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与辅导措施。    .    ,
5、实践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课堂知识传授,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必须通过亲身实践、参与活动、体验学习才能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具有可操作。
6、主动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发展为主、预防为本、治疗为辅,必须主动开展工作。在多种形式的服务中争取对有困扰的学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防患未然。
7、情感性原则: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伴随情感进行的,没有无情感的教学。
8、全员性原则: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宽松的氛围。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一个整体。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充分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确定实验方法为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
1、加强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低年级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在中年级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年级可以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3、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4、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5、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南师大联合举办心理学研究生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吸纳这些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为顺利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心理疏通做好准备。学校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近代的心理卫生、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倡导的,1908年比尔斯在家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次年,美国成立合同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后,世界各国相继推行此项学说与运动。193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健康。70年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颇有生命力和实用价值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普遍重视,并飞速发展,从事这一职业的队伍也迅速壮大,成了一门最有生机的新兴职业。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西方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在拥有40多个分支学科的美国心理学会中,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健康心理学是首屈一指的最大分支。目前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呈现出以下特点:
每所学校都设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态度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广泛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从重视消极的方面,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重视积极方面,即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心理学家们还设计了各种教案,主要涉及学生个人与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国家把小学生的心理行为指导列入课程,学校配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健康教师,这些教师本身是中小学的学科教师,但同时又在大学里进修过学校心理教育有关课程。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误解不容乐观,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很多调查和学生的自我报告表明,当前普遍存在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饮酒、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中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比率是相当高的,
要有效地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起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首先,校长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以班主任为基本队伍,以心理辅导教师为中坚力量,这样,才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在学科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有意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学校内部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学校外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另外,从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模式和面向个别学生教育模式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流通,在各种集体活动中流通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
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必须要有针对性,我们可以从众多方法中选择适合学校特点的方法。如,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提高自我能力;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进行团体或个别咨询,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团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练意志,锻炼能力,促进良好个性发展;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等。
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设;苏州外国语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设与建设;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研究,学校优等生与暂差生心理的研究;学校良好心理环境建设;学校心理辅导室(咨询室)的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保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及心理热线开通建设等。突破点:
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的配备;活动经费来源;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及应用;学校心理辅导(咨询活动)场地及设备建设;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心理辅导员的培训等。
五、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必然,而且学校自身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也表现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其他社会机构或部门研究无法比拟的。首先,学校本来是进行制度化教育的专门机构。它的多数教育措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知识地进行的。这种比较严格和规范的学校制度及其相应的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任务的完成,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充分的保证。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以接受教育为专门任务的人。他们通常对教育活动是充满信任的,一般比较容易也比较乐于接受,较少产生怀疑、忧虑、抵制甚至拒绝。最后,小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都处于十分迅速活跃发展过程之中。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形成和提高性的,而不是矫正和治疗性的,具有鲜明的建设性,预防的意义格外突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传统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总是特别强调集体纪律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现代教育又特别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提倡个性化教育。在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如何实施个性化教育,这既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这项课题能够解决一个“两难”问题,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优势。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完成本课题的信誉保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我校积极开展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职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此,学生专门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南师大心理学研究课程硕士班,以培养心理辅导教师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正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05 苏州外国语学校
分辨率建议:1024*768 页面执行时间:109.375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