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马超为什么男同:[第072期·曲艺家篇]罗家宝 急管繁弦重新响,长风伴我有轻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35:44
2005-07-18 11:29: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粉墨生涯几度秋,沉浮艺海逐飘流。急管繁弦重新响,长风伴我有轻舟。”罗家宝亲自抒写自己的情怀。  资料图片


  罗家宝虽然已“退休”,但对粤剧依然执着,每有演出,必见他出现在后台对后辈进行指点,连戏服如何穿他都会给点意见。


  粤剧〈山乡风云〉剧照,当时参加演出的有罗家宝,红线女,罗品超和郑培英等。


  粤剧《箭上胭脂弓上粉》剧照。罗家宝扮演文经略。


  罗家宝与家人合影。左一为罗家宝,左三为罗家宝父亲罗家树。 资料图片



  自白
  戏说自己 (节选)
  近几年《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的戏说类文学、影视作品特别多,老夫聊发少年狂,我也要戏说一番。之所以戏说我自己,是因为我觉得,我,是当得起这个“戏”字的。
  不同的是,文学影视作品一旦冠上“戏说”之名,就可以将历史改为天马行空的野史偏史,真伪虚实已不重要,反正不过是戏言,而我要戏说我自己,无疑会平和、真实得多。毕竟,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红也红过,黑也黑过,早过了需要哗众取宠的年龄,所以我写我自己的故事,也只会写平凡沉实的故事。之所以戏说我自己,是因为我觉得,我,是当得起这个“戏”字的。
  在戏剧的舞台上,我留连忘返了六十年,我的故事,也永远离不开戏剧,离不开舞台。人们常说人生如戏,舞台上悲欢离合的故事,千姿百态的人物,说的都是人生。说舞台是生活的缩影,我深表认同,因为我生活中的故事,和我扮演过的剧中人物,有时候就是密不可分。
  在舞台上,我做过金榜题名的状元,状元是人人艳羡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旦看尽长安花”,我在舞台上也曾风光无限,“虾腔”之名,凡说广府语者,又有谁不知晓?
  在“文革”那场腥风血雨的政治运动中,我和当年很多文艺界人物一般命运,囚身牢狱,那个时候,我想起我演过的《红梅记》里的裴舜卿,他刚直不阿,被奸相拘禁于石牢的时候,不正和我一样,咏叹首“已是樊笼鸟,展翅扑飞难”吗?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就连大诗人陆游也不例外,再风光的人生也有着无奈。我要感谢撰写《梦》剧的陈冠卿,让我在舞台上演了其中一个我自己,而裴舜卿,柳毅、《血溅乌纱》里的严天民,《打面缸》里的差役……都或多或少地是生活中的又一个我。只不过,这些还不是完整的我。
  据说古今中外的大文豪、大作家都有这样一个写作经历,一开始是写别人的故事,到了最后就是自己写自己,曹雪芹便是贾宝玉,小仲马便是亚芒。所以,我决定要写下我的自传,我要以这里为舞台,演一个完整的我。
  我是一个演员,在艺海沉浮了六十年的演员,我愿意演下去,唱下去,我更愿意由我,来演好一个我。  □罗家宝
  主角
  罗家宝,出生于粤剧世家,12岁开始投身粤剧戏班,他博采了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之长,又从自己的声音条件出发,扬长避短,多方探索,逐渐形成一种独创一格的唱腔,后来得到了京剧大师俞振飞等名师的指点而更臻成熟,他的唱腔以他的乳名命名,被称作“虾腔”。
  “虾腔”音色甜润,叮板稳实,低音区音质厚实,共鸣强烈,行腔不事雕饰,不求花哨,酣畅自然,韵味醇厚,于朴素中闪现华彩,易于学唱与传唱,所以直到现在仍是最流行的粤剧唱腔流派之一。
  家门身世
  做戏就不能丢“打锣树”的脸
  罗家宝的父亲罗家树,人称“打锣树”,十四岁之时就跟着他的师傅从广东顺德来到广州,在粤剧团里打大锣。在这之前,罗家世代务农,而在这之后,罗家“一门五杰”,除了罗家宝父子,叔叔罗家权、罗家会,堂兄弟罗家英,都是粤剧界名人,至今仍传为佳话。
  罗家宝十二岁正式进入粤剧行,第一位老师就是父亲。曾经和多位大师级的粤剧演员合作的父亲本来就有边打边唱的习惯,再加上博闻强记,过目不忘,所以能够将薛觉先、千里驹、朱次伯、桂名扬等人的长短处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可以将每段唱词一字不差地背给罗家宝。
  父亲的想法是,不做戏则已,既然做,“唔好成世做大拉扯(配角)”,要求罗家宝起码做到正印小生的位置,不能丢父亲在粤剧界“打锣树”的脸。
  虾腔传承
  有粤剧的地方就有虾腔
  因为“虾腔”易学易懂,再加上罗家宝演唱的剧目都是市民喜闻乐见的,所以虾腔的流传广,在粤剧迷中影响很大,有人说“有粤剧的地方就有虾腔”。1999年的“虾腔传人”大赛,应者云集。而罗家宝自己的徒弟,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
  “虾腔法官”当了剧团团长
  □ 发言人,徒弟郑权辉
  以前我在东莞石牌的法院工作,一直喜欢虾腔,1995年就在东莞的一次粤剧比赛中获一等奖,那时候人家就叫我“虾腔法官”,有一次师傅到东莞演出,我曾经去找他,向他提问题,他会很耐心地讲解。我1998年正式拜师。现在我们团的演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演出机会不比国营的剧团少。
  第一个以老倌名义组织的研究会
  1991年,罗家宝移民澳洲,但经常往返于广州、香港等地演出。今天的罗家宝,经常到自己居住的楼盘中的美心乐社指导虾腔迷们演唱。
  2002年,“虾腔”艺术研究会成立,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以老倌的名义组织的正式的研究会。
  虾腔研究会要推动粤剧的交流
  □ 发言人,虾腔研究会发起人之一,徒弟张锦锡
  粤剧界有很多艺术流派,能够吸取各流派的长处,历来是虾腔的特点,我们的虾腔研究会也是为了让粤剧行业之间多些交流。
  最早的民营粤剧团
  2004年7月17日,“罗家宝青年粤剧团”正式挂牌成立,这个由40多人组成的粤剧团是广东省第一个民营粤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不过25岁,年纪最小的“掌板”只有16岁。到今天,粤剧团成立正好一年时间。
  师傅“老眼不花”
  □ 发言人,罗家宝青年粤剧团正印花旦水泠
  我去年签约粤剧团后,仅学了1个多月,就顶着压力上台演出了,师傅评价说,这么浅的根基能演得不过不失已经很了不起了,觉得我有潜力,说自己选人“老眼不花”。
  愿意当“虾仔”
  □ 发言人,罗家宝青年粤剧团李江林
  我十二岁学粤剧,喜欢虾腔。在师傅的从艺六十年演出活动中,我在《梦断香销四十年》中饰演赵士程,很多人说我长得很像年轻时候的师傅,嗓音也颇为类似,也人有叫我“虾仔”。师傅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我愿意当好“虾仔”。
  记者手记
  今天的虾叔是小区的核心人物
  今天的罗家宝,看世界云淡风清,生活悠闲自得。他退休后到澳洲生活了一段时间,觉得离粤剧太远了,还是回国。现在,他居住的小区中经常有粤剧迷的活动,而他往往是活动的核心人物。
  每天有时间就画画,或者写写字,看看自己的藏品。他从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画画,颇有几分功底。罗家宝的小生戏受欢迎,和他身上浓浓的书卷气分不开。
  罗家宝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现在七十多岁了,还喜欢,而且最喜欢看外国电影,尤其是间谍片。他喜欢收集名表,经常会到澳门的老街上转转,看看那些老当铺,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样子。他现在戴的就是一只可以当闹钟的表,造型相当特别。
  然而对粤剧依然执着。和他一起去看他的徒弟的演出,很多人在后台拍照,大家抢着和他拍,争着叫他“虾叔”,他笑眯眯应着。快开场的时候,他飞快地转身离去,走到观众区,认认真真坐在自己位置上听戏,不肯错过一分钟。
  他的徒弟都说,师傅待人很和气,但教起戏来,就非常严格。
  戏外人生
  情系红船五十年,虾腔唱彻岭南天
  罗家宝从小喜欢看戏,也喜欢看电影。1952年在回国发展之前,他和粤剧名角桂名扬、陈燕棠一起在香港的一家剧院看卓别林主演的电影《舞台春秋》,戏中人物在舞台上的起起伏伏让三个人唏嘘不已,尽管那时的罗家宝正是一帆风顺,却也同样感叹人生如戏的多变,黯然泪下。
  第二年他回国发展,从此六十年的舞台人生,又多了几番风云变幻。人生比戏,更曲折起伏。回首往事,今天的罗家宝已经能够淡然处之。
  1954/《柳毅传书》 搭档过的花旦有近二十位
  “虾腔”的确立,则是从1954年演出的《柳毅传书》开始,这个年代粤剧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而罗家宝的艺术生涯也跃上新台阶。
  
  罗家宝出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十二岁学戏,而这时也正是时局动荡不安、粤剧也急剧变化的年代。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罗家宝说,一名粤剧演员不但要学戏,更要做戏,他自己从演天光戏开始,什么角色都做,什么戏都演,“不仅做文武生、小生,连开面的,甚至跳罗伞架的我也做过”。不但和大老倌学戏,罗家宝也自己组织戏班,走埠海外,这一段时间的经历,不但丰富了罗家宝的人生阅历,同时也奠定了虾腔的基础。
  回国前,罗家宝以演武戏为主,1954年回国后却是演文戏为主,以前讲究排场、做工、服装,而唱文戏却是一件海青上台,开始罗家宝也不习惯,不过凭着一股认真的劲头,就靠着一本剧本,罗家宝琢磨角色和唱腔,不知不觉,形成了“虾腔”的雏形。
  《柳毅传书》一炮而红,从1954年至今,一共演了一千多场,与罗家宝搭档演过龙女的花旦有近二十位,而在数十年间,罗家宝无数次扮演柳毅,始终能够把柳毅潇洒的外形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得相当完美,艺术风采有增无减,也算是粤剧界的奇迹。
  1964/《山乡风云》 小生出演老生,无人能出其右
  “世代为奴日子长,主家怎肯把奴才放,受气有如吹箫笛,模直一样是凄凉。”这段唱词观众最是喜欢。而罗家宝出演的何奉也被看做是当各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后人无出其右。
  
  到1964年,建国之初那种粤剧发展的良好氛围已经慢慢淡了,六十年代初,古装戏已经基本停演,罗家宝也到阳江县农村劳动了一段时间,1964年,又突然被调回广州,排演新编现代粤剧《山乡风云》。除了罗家宝,这出戏还汇集了红线女、罗品超、少昆仑、郎筠玉等名角,尽管是一出政治色彩颇强的戏,但仍旧取得了成功,轰动全国。当时有“北有红灯记,南有山乡风云”之说。
  在这出戏里,罗家宝被安排演一个老贫农何奉。本来是演小生的演员,却被安排演老生,罗家宝开始也想不通,何奉是个性格懦弱的小人物,演惯了风流才子的他觉得连走路的姿势都演不好,这时候白驹荣亲自教他。在演唱上,他也吸收了白驹荣的演唱特点,用厚实和悲怨的腔口演唱,其中何奉的一段长句二黄最为经典。
  1981/《血溅乌纱》 重登舞台,寄情于戏
  经过十年浩劫,他不但自己的青春被浪费,家庭也遭受重大变故,妻离子散,这时台上的罗家宝,恐怕感叹的也是自己的命运。
  
  1957年,罗家宝在广东省最受欢迎的粤剧和演员的评选中当选十佳之一,那时的他只有二十几岁,就已经名列红线女、罗品超等艺术大师之间。“虾腔”之说也正式确立。
  然而风云突变。从1958年开始的历次运动,对粤剧都有冲击。
  到1981年推出新戏《血溅乌纱》时,罗家宝已经五十一岁,他自己也感觉到不再适合演小生戏。而这出戏正是他改变戏路的一个契机。
  这出戏是由杨子静、陈晃宫一起改编自河南豫剧的大审戏,讲述的是河阳知府严天民坚持执法,在错杀良民之后,拔剑自刎,血溅乌纱的故事。在当时,这出戏正反映了人们内心对拨乱反正、清明政治的盼望之情。
  罗家宝的严天民形象再一次打动了观众,在这出戏的末尾,严天民将自己的妻子儿女托负给岳父,自己准备自杀殉职,这时候不但台下观众内心激动,屏住呼吸,台上的罗家宝也是唱得热泪盈眶。
  1984/《梦断香销四十年》 梦未断,情依然
  有人曾经问他,经历了那么多人生变故,会不会后悔解放后回国,他说,从不后悔。虽然浪费了十二年光阴,但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延长了他的艺术生命。粤剧发展的梦未断,痴情依然
  
  很多人都认为1984年推出的《梦断香销四十年》是虾腔的代表作,这是一出描写爱国诗人陆游的古装戏,几乎场场戏都成为粤剧的流行曲,传唱至今。
  罗家宝曾经说过,他要感谢这出剧的编剧陈冠卿,让他在舞台上演了一个自己。这出剧中的陆游挂白须、披白发头笠、老态龙钟,而这时的罗家宝才五十多岁,重登舞台,雄风犹存,舞台形象依然俊朗洒脱,正是意气风发之时,为什么他不但不怕“演老”,反而认为是演出了一个“自己”呢?
  在剧中,罗家宝用文武生饰年轻时代的陆游,用须生扮老年时代的陆游,他用心揣摩,刻画了一个“僵卧孤村不自哀”的老年陆游的形象。而整出剧中最让他感慨的,还是陆游重回沈园那场戏,罗家宝演唱得荡气回肠,传达出陆游的伤情伤国之感。
  也有人说,罗家宝在文革之后的演出,更有戏味。而他也赞同这样的观点。在文革之后,罗家宝经历的坎坷更丰富了他的经验。
  虾叔逸事
  
  和昆曲演员学扇子功
  1957年,昆曲演员周传瑛到广州演出,周传瑛曾经说过,粤剧中几乎看不到一个会拿扇子的演员,而在京剧和昆剧中扇子功是相当讲究的。罗家宝抓紧机会上台向他请教,学会了他抓尘拂的功夫和扇子功,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演出当中。1960年,罗家宝在北京参加戏曲表演艺术研究班,还请京剧大师俞振飞教了他《太白醉写》中的身段。从一开始,罗家宝唱粤曲就没有门户之见,而后来形成的虾腔,也是以听众易学易唱为特点,正是罗家宝在艺术上的包容性,才使得虾腔在民间有更多的拥趸。
  
  天光戏也不放松
  曾经,罗家宝跟陈锦棠学戏,并且在他的剧团演出天光戏,所谓天光戏,是晚上九点以后到凌晨两点的戏,这时候名角都休息了,演出不受重视,尽管如此,罗家宝还是非常认真,有一次还和陈锦棠借了华丽的戏服,立刻神采奕奕,看到罗家宝演出的父亲暗暗激动,亲自换下“掌板”,为他打锣助威。
  
  第一次登台糊里糊涂
  罗家宝从小和父亲、叔叔转战各地组团演出,他还只有几岁的时候,在上海的一次演出中,大家发现少了一个跑龙套的,就临时把罗家宝脸上涂上油彩,套上一件怪怪的戏服,告诉他等会要扮一个小鬼,跟着几个穿得一样的演员一起走几步,跳一跳就行了。罗家宝完全不知道自己演的是什么,不过觉得新鲜有趣,这也是他第一次上台。
  谈艺录
  粤剧演唱不是一味地模仿
  没有好的剧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过去的编剧都是工作了几十年的老编剧,有扎实的功底,而这群人当中,最年轻的都已经退休了。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剧种都存在这个情况,一个好的编剧有多重要,比如川剧因为魏明伦,就红火了好一阵子,可见编剧的重要。
  另外,现在的演员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有时候连基本的唱词都唱错。粤剧演唱不能一味地模仿,还要加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对剧情的理解,现在有些演员做不到这一点。虾腔的演唱特点也是感情浓厚而腔调平易,再加上我演出的剧目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所以虾腔可以流传得很广。但是平易平是简单,任何一个人的唱腔,如果都能够流传,都应该是经过精雕细琢的。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皓
  (资料图片除外)
  ● 启事
  如果您有什么建议可发邮件至ourguangzhou@sina.com
  ● 下期预告
  广州脸谱系列暂时告一段落,我们知道,广州有更多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明天我们将对广州脸谱做一个总结,我们希望在广州新的故事中,与你们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