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区派出所: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20:33

 

  • 新课改要求教师“与课改同行、与课改一起成长”。为什么提出教师要在课改中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呢?怎样才能有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呢?专家认为,只有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这一规律可用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来表示:专业成长=学习+反思+研究)、创造性地开展校本研修工作,才可能达到目的。
  •     一、专业成长的内涵?

       1、教师要有“四种意识、四种能力”:即要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有不断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和能力;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教师要有“四种良好心态”:即要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做到积极应对新挑战,去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有空杯好学的心态,做到去自觉吸收现在的、别人的、先进的、优秀的东西;要有包容兼听的心态,能够倡导学术对话,提倡教师间自由争论争鸣;要有自信必胜的心态,对新课改充满信心,对自己充满信心。

       3、教师要努力成为“四者”:即做一个学习者;做一个反思者;做一个创新者;做一个开发者。

       4、教师要努力做到“四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反思。特别强调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要达到“教育理论丰厚,教学思想领,教学艺术精湛,文化底蕴丰富”的境界。特别强调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要具有五种基本功:即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基本功;协作教学基本功;教学评估基本功;教学科研基本功。

       什么是专业成长?有的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有的认为,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人在历经职前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和在职进修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持续地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内涵,逐渐达到专业圆熟的境界。有的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教师的专业智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教师专业的具体内容与专业结构?

       1、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好教师的三块知识结构: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浓厚的教育理论。

       2、教育理论家叶澜提出现代教师要有自身的专业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认为教师知识的基石是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情境知识。

       3、教学理论家林瑞钦提出新课程背景的教师要有所教学科的知识(能教);教育专业知识(会教);教育专业精神(愿教);

       4、  教育专家申继亮提出现代教师要有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行为与策略。认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素质可从专业知识、专业道德(含职业承诺)、专业地位(含专业认同)、专业适应(含智能训练)、专业成熟(含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含终身学习)等方面去训练和评价。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可从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情意的健全等方面去衡量。特别提出现代教师要提升理念、强化情感激活方法。

       二、专业成长公式的具体运用——实践策略

       教师怎样才能实现“与课改同行、在课改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呢?最主要的策略就是运用好专业成长公式:即学习(基础)+反思(动力)+研究(关键)=专业成长。

        (一)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除了外出参加集中培训、参与各种研讨观摩活动等途径和方法以外,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校本培训学习,特别是自培,也就是要让读书成为习惯。孙晓天教授说:不会读书的教师就成不了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不是一个专业化的教师就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

       1、教师为什么要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习惯?(1)成功的人总是从别人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是读书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无数的圣哲、文学家、教育家,无不是在让读书成为习惯中走向成功的。(2)读书是教师获得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教师应通过读书来完成三个层面的追求:

       首先是生存的层面:窦桂梅说:“书籍,可以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把书当作自己的“宝贵财富”,其次是事业的层面:教师读好书是指导学生读好书的前提,如果一位教师能把“让读书成为习惯”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学到老,养成良好的、持久的读书习惯。那么他就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智慧进发,情发豁达。他的精神生活会充满阳光,并让其学生受益终生。我们提倡教师的读书学习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因为只教不读则流于浅薄,只读不教、不实践则为纸上谈兵;一名教师当他把个人的志趣融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洪流中,他的阅读才有价值。

       再次是美学的层面:就是要通过持之以恒地读书,让自己更多地结识思想的伟人,结交理论的巨人,寻觅文学的大师,做到有超事业的理想境界,追求真善美,为社会立功、立德、立言,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开拓者和典范。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教师,可以拓展人的思维;一个好教师就是一本好书,能够启迪人的智慧。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2、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怎么读书?

       我们提倡教师博览群书,但是要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加以辨别(一个自己知道读什么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读什么)。否则,“不加辨地读书,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读的越多,越是一片狼藉”。

       教师应该读些什么书呢?一般应包括教育理论著作(教育理念)、教学经验著作(教学技能)、文学经典著作(文化底蕴)等。有些看似暂时对课堂没有帮助,但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不断涵养自己,教师站在讲台上才能精神高度愉悦,才会有人格的魅力。要知道:凝重和大气的背后是思想与理念。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一般包括点滴积累式读书(分类片卡反映);专题研究式读书(弄清现状趋势);围绕教学式读书(拓展课堂教学)。一位教师说,站在讲台上我们的言行举正对学生是一种的熏陶。

       (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和保障

       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要求教师学会反思,就是要求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有的提出教师要做到一周研读一篇文章、两周写一篇心得、一学期读一本专业书。这里的写心得就是写反思。

       1、什么是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教师自主进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自身教学得来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性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蕴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自我的教学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发展。

       教育专家指出,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有人提出这样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建立自己的教学理论,总结他们教学的技能和经验来实现。由此可见,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同时,通过反思,教师既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又可以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教学反思,能有效提高对教学行为与结果的预测前瞻能力、监控应变能力和总结评价能力。

       2、自我反思的内容?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内容及教学程序,自我反思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教学设计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设计阶段,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即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反思什么呢?(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智慧技能):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目前有两种现象不利于形成教学活动前的反思习惯:照搬现存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有些所谓有经验的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这种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仅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教学实施阶段)→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解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你是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的;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预设回答问题时,你将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等等。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是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因而这种反思具有自我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教学实施结束)→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如当学生学习某些教学难点出现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预案施行,为什么;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设你再教这一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做怎样的更改等等。这个阶段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

       3、自我反思的常用方法?

       1)反思总结法: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2)对话反思法: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3)档案袋反思法:指以专题的形式促进老师不断反思,进而从方法上提高老师的反思能力。档案袋可以代表教师个人在某一领域某一专题内容研究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这一过程是对自己专业成长积累的过程。

       4)行动反思法:指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和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重点

       朱玉教授说:教师应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的教育基本观点。只有教育科学真正成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才能得以维系。他还说,教育科学研究,并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二者有效地沟通起来;教师这一概念绝不应被平庸填塞,而应与高尚、创造、探究为伍,教师的劳动性质不是简单、枯燥、接受,它是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

       校本教研制度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以个体学习为前提,合作交流为平台,行动研究为途径、课堂教学为基点、行为反思为抓手,专业成长为目标的有利于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的现代教育研究方式,它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性、教师性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广泛的群体性、突出的主动性等显著特点。校本教研既是一种研究制度,也是一种教学研究理念,同时还是必须坚持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向,因为开展校本教研有利于研究向实践回归、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1、创新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

       ⑴学习型校本教研:是指以研究性学习为着眼点,在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先进理论(经验)的内在实质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理论(经验)来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加以思考。主线是读书和思考,途径是观摩交流,成果呈现形式是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这就要求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创设读书(包括教育类、专业类、文化类)、读图(学习的对象不只是文字材料,还有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图像)、读人(读与自己直接交往的人,向同事、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的良好条件)。

      (2)教学型校本教研:这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具体教学环节之中的易于实施的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

      (3)课题型校本教研:就是指教师以申报立项的各项研究课题(也可以是自己选定的研究专题),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课题、专题)而展开,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基本规范而开展的比学习型和教学型校本教研更规范、更深入、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校本教研实践形式。主线是研究课题(专题)及其据此拟定的研究方案,途径是发现和创新,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2、选择校本教研的恰当内容

       (1)从新课改中选定研究内容,进行反思对比性研究:

        A、新课标确定了哪些新理念?自己在教学中践行了多少?

        B、新课改提出了哪些新教法?自己在教学中运用得怎样?

        C、新课改倡导了哪些新评价?自己在评价中尝试得如何?

        (2)从新教材中选定研究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性研究:

        A、新教材的内容特点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

        B、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

        C、新教材的知识呈现方式变化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

        (3)从教学实际中选定研究内容,进行教学改进性研究:

         A、开展模式研究,以优化教学结构;

         B、开展模式研究,以优化教学过程;

         C、开展策略研究,以提高教学效率;

         D、开展专题研究,以深化教学研究。

       3、选用校本教研的常用方法

       ⑴校本教研的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也称教学日志、研究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撰写研究日志,教师可以定期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                         

       ⑵校本教研的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用叙事的方式所做的某些简短记录,也是指教师在研究中采用的叙事的方式呈现的研究成果。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⑶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三——教育案例。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过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把握。                        

       ⑷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四——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师以体会、感想、启示等形式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批判性思考。分为专题反思与整体反思、即时反思与延时反思、课前反思与课中反思、课后反思。

       ⑸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五——教学课例。课例展现的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实际场景。                       

       三、我国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经验介绍)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要的是教师有自我专业追求。但仅有追求是不够的,还要体现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的精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让经验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并站在在课改的高度,努力成为课程的建构者、践行者、创造者。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及专业提高要靠不断地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这里特别向大家介绍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专业成长经验。

       ㈠启程——自发追求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以为社会是课堂,实践是砺石,他人是吾师,自身是关键。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窦老师的启程“三字经”:韧(靠“韧”劲学习)、闯(靠“闯”劲实践)、恒(靠“恒”劲积累)。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与发展首要的是教师要有自我专业追求,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解,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富的果实。

      (二)跋涉-——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在行动上拥有专业探索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敢于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老师的历史使命。

       1、超越教材:“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往的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实践证明,学习更重要的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作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和批判教材,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准确地自选教材。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钻入教材”是基础,“跳出教材”是拓展与深化,前者重认同与理解,后者重“反刍”与应用。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认识路线,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感到自豪,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厚,可我们却痛惜地看到一代又一代人人文素养越来越单薄。作为每一个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教师,如果不能在孩子的阅读背诵的“童子功”黄金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广阔天地,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中华民族将来怎么拥有高贵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应由我们的小学教师来搭建。

       2、超越课堂:“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学习语言不仅在课堂,生活也是学习的大课堂,它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成长共始终。同时,课应将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着眼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扩大学生的视野。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为他们的健全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超越教师:“师生共同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如何让教师可持续发展,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呢?如何让学生有能力脱离教师的搀扶学会学习,最终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呢?教师不可能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这就要求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开创老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有能够超越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实现超越的成功。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绝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到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考。老师要永远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首先,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个好学生的感觉,教师要这样提醒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其次,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就是给孩子一个“喜新厌旧”的头脑,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答案。一个从头就不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分析思考和辨别批判的人,我们怎么能指望他去开拓、去创造?我们要追求教育人文底蕴的积淀,我们要谱写思想冲破牢笼的教育诗篇。

       可见,“三超”的过程,就是老师和学生超越习惯、传统和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

      (三)探索——自悟提升

       一次次经历观念的洗礼,理念的撞击,实践的研讨。要相信:只要有行动就会收获。

      (四)反思——自省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