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新3季:破玄:老子的密码(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06:15:50

六、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砚池堂本《老子》第六章(43)

  【释要】

  “滴水穿石”。水是最柔之物,却能穿山透地。最柔弱的东西里面往往积蓄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无坚不摧”。弱势群体舍得一身剐时,再强硬的国家机器也会被摧毁。老子在这一章里是再次含蓄地告诫统治者,“毋已贵以高,将恐蹶”。因为,“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强梁者不得其死”。

  【通解】

  天下至柔之物,可以驰骋于天下至坚之物间。生于无有,死于无间。我因此知道无为是有益的。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认识和做到。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43章文字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一、“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今本此处作“无有入于无间”。但据《淮南子o原道训》引古本老子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由王弼加注的通行本《老子》里,王弼于“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作注云:“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

  民国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注文“无所不出于经”,当作“无所不经”,与上“无所不入”对立。“出于”二字必“无有”上之正文。所以说由王弼加注的通行本《老子》里亦是“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只不过“出于”二字被后人误入注文了。

  任何“有”都有间,也就是有间隙,比如时间、空间、人间等等,都需要有间隙,才称其为“有”。“无间”即没有间隙,那就意味着死亡、永恒。“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即生于无有,死于无间。出者,生也;入者,死也;类似的我们今天的“出生入死”。

  二、“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据笔者统计,“吾是以知......”“吾何以知......”这样的句式,在《老子》一书中共出现有四次。观其内容都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没有新的信息提供。将其隐去也不损伤老子经文语义之连贯。笔者疑其为后人的读书批语。

  三、“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一句也或为后人羼入的读书批语、笔记。呼应《老子》道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砚池堂夜话】

水的王则与无间道的故事

  曾经协助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的大将军黑田孝高,善于用水作战,曾经用水攻陷了号称固若金汤的高松城。成为日本史上别号“如水”的大将军。他曾经写过这样五条“水的王则”:

  1.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2.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3.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4.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宽大度量的,是水。

  5.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雨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之前我们讲到道教的四十二章经,不是佛教的四十二章经。在这章里的“无间道”,也是此“无间”不是彼“无间”。佛教中也有一个“无间”的概念。由刘德华与梁朝伟主演的香港黑帮剧情片:《无间道》,该片的片名中的“无间”,即取自佛经中的“无间”之义。

佛经中常言“无间地狱”。这个地狱是佛经故事中八大地狱之一,也是八大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如同我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最底一层。据说,被打入无间地狱的,都是罪大恶极的人。他们在无间地狱之中,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除了受苦之外,绝无其他感受。无间地狱极大,广漠无间,打入地狱的阴魂,无法脱出,永远在地狱中受苦,作为生前穷凶极恶的报应。

  那么为什么叫无间地狱?什么是无间呢?据说,这与这个地狱里的刑罚永不间断有关。传说中这里的无间有五种:第一个叫“时无间”,意思是时间是没有间断的,也就是日夜受罪,从来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个是“空无间”,也就是说受刑的时间无间断,空间一样没有间断,不能由谁来替代你的,只有你一个人从头到尾受罪。第三个,是“罪器无间”,也就是刑罚的器具没有间断,不停用各式各样的刑具用刑。第四个叫做“平等无间”,是指无论男女,不管你前世是什么身份,同样平等无间,都是平等的,同样要受刑。第五个叫“生死无间”,是说不要以为死了就不再受刑。

  看过该电影的人很容易明白:该片以“无间道”作为片名显然寓意深刻。该片讲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的故事,他们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类似无间地狱的环境里,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进入无间地狱是没有轮回的,只有永远受苦,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寻求轮回。他们决心要离开这个不辨是非的处境,寻回自己。等待他们的却是一片茫然……

  >>>超级大链接>>>

  至柔者水,至刚者金石。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汉o河上公)

  无有者,不染尘境,令心中一无所有。无间者,道性清静,妙体混成,一无间隙。夫不为可欲所乱,令心境俱静,一无所有,则心与道合,入无间矣。故圣人云吾见身心清静则能合道,是知有为之教,不如无为之有益尔。

  (唐玄宗李隆基)

  《庄子》外篇论夔蛇风目之相怜,而终之以目怜心,盖足之行,有所不至,目之视,有所不及,而惟神为无方也。内篇论养生之主,而况以庖丁之解牛。丁者火之阴而神之相也,故恢恢乎游刃而有余。然则入於无间,非体尽无穷而游无兆者,其孰能之?

  (宋徽宗赵佶)

  天下至坚的皆有破,至有的皆有坏。且坚的必重,不能运动一切;有的必实,不能容受一切。惟至柔的不但能运动一切,并能无物不克;至无的不但能包容一切,并能无处不在。可见柔弱虚无的利益甚大,人也就学着柔弱虚无就是了。

  (民国o江希张)

七、爱,病,亡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砚池堂本《老子》第七章(44)

  【释要】

  本章告诫统治者不要追名逐利、欲壑难填,要知足知止,无为不得,这样政权才能长久。贪污腐化,好大喜功,甚爱形象工程,必然“大费”“厚亡”,万岁沦为万碎,身亡名灭,被人唾弃。

  【通解】

  声名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货哪一样更贵重?得与失哪一样更有害?声名爱得过甚,必定会破费也大;财货敛藏得越多,必定会损失也多。所以,知足,你的声名就不会受辱;知止,你的财货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44章与本章文字一致。老子一书多为人主训,“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淮南子o人主训》),本章即对君王的训教之辞。

  “身与货孰多”。

  多,重要,贵重,重视。以货为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

  病,苦,有害,担忧。执着于得失的人,当然是有病。老子一再讲“不得”,不得而有德(见第一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以得为病。可叹的是,世人一辈子都在为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声而孜孜以求,不懂得洒脱、放下,生活得简朴一点,可谓病得不轻啊。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此处“爱”字,坊间注家多训做“吝啬”、“吝惜”。说过分的吝啬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笔者认为,此句“甚爱”、“多藏”为倒装,故其正过来就很好理解了。即“爱甚必大费,藏多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就不会大费,就不会身名受辱。知止,就不会厚亡,就不会招致危险。所以,不要求名大,不要求财多。知足知止,不辱不殆。

  【砚池堂夜话】

三个老头、三只老鼠和一对老夫妇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白须飘然的老先生坐在家门前歇脚。妇人邀请他们进屋,三位老先生笑呵呵地谢了她,身子却没动。妇人惑然。其中一位老先生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我们不能同时进屋呀!不过,你可以去和你的家人商量,看你们最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

  妇人进屋便将此话告诉了丈夫。丈夫惊喜道:“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请他进来,让我们的屋里装满财富!”妇人不同意:“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老人呢?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那感觉会有多好!”这时,在一旁倾听的女儿建议:“请健康进来不好吗?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丈夫对妻子说:“听我们女儿的吧。去请健康进屋做客。”

  于是妇人出门,邀请健康进屋作客。谁知健康起身,成功和财富也都站起身来,紧随其后。妇人感到惊讶:“我们邀请的是‘健康’,你们两位怎么也一起来了?”三位老先生乐了:“哪里有健康,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故事中的妇人一家,面临的就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选择。懂得知足,懂得健康是幸福的前提,财富与成功也就随之而来。

  说完三位老先生结伴的故事,我们再来讲个三只老鼠偷油吃的寓言。

  有3只老鼠一起去偷油喝。可是油缸特别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香,喝不到油。于是它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很棒的主意,就是运用“长尾理论”:一只咬着一只的尾巴,依次吊到缸底去偷油喝。

  第一只吊下去的老鼠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和那两个傻鸟轮流喝多不过瘾。今天算我好运,先下来了,不如自己喝饱了再说。”吊在半空中的第二只老鼠看第一只老鼠喝油的架势就想,“下面的油那么少,万一让那个操蛋的喝光了,那我岂不是白费力气一场。我看还是把它放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在上面把舵的第三只老鼠也在琢磨,“油看上去不多啊。等那两个逼痒的吃饱喝足,只怕早就没有我的份了。倒不如就此松口,仍下它们,自己跳到缸底海喝一气,解解嘴馋。”

  于是三只老鼠以类似一米板、三米板、五米板连台跳水的方式,相继跌入油缸里。浑身被油湿透,虽然油是都喝饱了,但谁也逃不出这深深的油缸了。

  这就是多藏必厚亡的事例。

  有一对同龄夫妇,一齐欢度他们的60岁生日,正在热闹时,突然,天使出现了。

  天使说:“我祝福你们的60岁,你们许愿吧,我一定成全。”

  60岁的老婆说:“我好想环游世界。”

  天使说:“成全你。”当!太太手上多了一张环游世界的飞机票。

  天使问60岁的老头:“你呢?许什么愿?”

  老头问:“真的一定会成全吗?”

  天使说:“我从不反悔。”

  老头高兴万分的许愿:“我希望我现在能抱着比我小30岁的女人。”

  天使说:“成全你。”

  当!老头变成了90岁。

  不知足知止的,必然辱矣殆矣。

  >>>超级大链接>>>

  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可以后亡。

  (春秋o左丘明《左传o襄公二十二年》)

  人能知于知足,则福禄在于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能长久。

  (汉o河上公)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汉书o疏广传》)

  名者,禄位也,争者忘其身。货者,财宝也,贪者轻其死。夫名疏于身,身多于货,虽其愚者,犹必知之,及在得丧之间、与夺之际,则中智之徒尽未能免其惑也。故唯圣人能知战斗之可息,不争其名;知财货之可足,不害其身。不多藏,不厚亡,是终厥身而辱、殆所不能及,故可以长久也。

  (唐o王真)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宋徽宗赵佶)

  君子之亲,日亲於道,多多於道。小人之病,病不务学道,贪非理之名,多藏货物。其非理之名易夺,货藏多而必恃,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云永不坏也。

  (明太祖朱元璋)

  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无非求得名利,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失名利就忧愁。不知求名必耗费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放于利而行多怨,得利必遭危险;得大名遭人的嫉妒破坏,也是这样。名利皆身外的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且说有得必有失,得失何必计较。得还是从失来的,必然先失了才能得。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的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的了,金钱却先失了。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的贵的可想而知了。

  所以天地间的事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失不是患所能免的。惟有超出得失以外,尽上为人的天职,自然先难而后获,不求得而自得,且一得永得,万古不失。像孔子当日存老安少怀救济天下万世的心,周流列国,一辈子没有得志。有说他似丧家之犬的,有说他迂阔的,有说他何德之衰的,有说他何为是栖栖的,是将名誉失了。从鲁国辞了司寇走了,到各国皆没有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了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回想到列国时那些得名得利的,反倒皆是失了。孔子固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看到这里,人也就求实行修大德就是了。何必然求名利?何必然算计得失呢?

  (民国o江希张)

八、大赢如绌,大辩如讷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大辩如讷。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砚池堂本《老子》第八章(45)

  【释要】

  本章亦为训教之辞。希望君主守静持重,权用有道,不敝不穷。外形的“若缺”、“若盅”、“如屈”,“如拙”、“如绌”、“如讷”,只不过是内在力道的含藏收敛。

  【通解】

  最圆满的往往看似有欠缺,但其用不会衰败;最充盈的往往看似有虚空,但其用不会穷尽。大直之人,看上去能屈能伸;大巧之人,看上去沉稳笨拙;大赢(殷实)之人,看上去资财不足;大辩之人,看上去不善言辞。运动可以克服寒冷,静心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的人能做天下的首领。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本章作:“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与笔者考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三处:一、从“大直”到“大辩”,中间丢了“大赢若绌”四个字;二、“躁胜寒,静胜炅”被改成了“静胜躁,寒胜热”。

  有人认为帛书甲本中的“大赢如绌”,即通行本中的“大辩若讷”。但帛书乙本以及楚简本,中间文字均为四句。笔者认为“大赢如绌”与“大辩若讷”应同为原本字句,因其位置前后并列,故后世出现讹误错漏,可以理解。

  “躁胜寒,静胜炅”被改成了“静胜躁,寒胜热”,是大错。“静胜躁”还可以说通,但“寒胜热”是说不通的。躁与静是人对外界条件的反应,寒与炅(热)是外界的客观条件。按照《说文解字》:胜,任也。可引申为承受、克服之义。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适应客观环境,通过运动来克服寒冷,通过静心来克服暑热,即“躁胜寒,静胜炅”。

  其他还有个别字词的出入。比如敝与弊,盅与冲,诎与屈等。可以看出通行本的换字只是为了通俗易懂,但未必如原字精确。

  【砚池堂夜话】

美前国务卿基辛格藏拙答记者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位时,曾经接受一位大牌记者采访,被问到国务卿先生是否知道导弹和潜艇的数目是多少?

  基辛格耸了耸肩,对记者说,“我很难回答你这个问题。我的难处在于,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该记者见猎心喜,马上说,“就数目而言,当然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于是说:“哦,不是保密的。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闻语,只得“嘿嘿”苦笑,不好再逼问基辛格。

  基辛格的揣着明白装糊涂,将记者的刁难轻易间化为无形,这就是“大辩若讷”。

  讲了一个美国政要的段子,再讲一个美国首富的段子:“巴菲特谈赚钱的三个秘诀”。

  巴老有一次被邀请参加一个论坛,在论坛上他将发表公开演讲谈成功投资的秘诀。消息传出,该论坛吸引了大批巴老的粉丝与会,翘首期盼巴老能金口大开、倾囊相授。

  到了巴菲特上台发表演讲的时刻,台下鸦雀无声。只见巴老轻了轻嗓子,说,“现在我告诉大家第一个投资的秘诀。”台下哗地掌声雷动。听众那个兴奋。巴老等这一波掌声停住,才又开圣口,“一定要做赚钱的买卖呀”。

  观众一片哗然,“哇,这个我早就知道啊。嗯,那后面两个一定很重要。”

  接着,巴老扯了一段闲谈后,说,“现在我要告诉大家第二个投资的秘诀。”

  台下掌声再次哗地雷动。听众翘首以待,引颈注目。巴老淡淡地说:“赔钱的生意,不能做啊”。听众嘘声四起。

  剩下的时间里,大家“礼貌”地等待第三个秘诀,半天后,巴老招了:“第三个秘诀就是,一定要记住前两个秘诀呀。”演讲结束!

  这时,有些观众开始在底下骂三字经了。其实,巴老挺有意思的。你静心想一想,所谓成功的投资,不就是这么回事吗?巴老所言的投资秘诀,何尝不正是“大巧若拙”呢?

  《菜根谭》曰:“热不必除,而除此热恼,身常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遣此穷愁,心常居安乐窝中。”炎热不必用特殊方式消除,只要消除烦躁不安的情绪,身体就如长坐清凉台上;贫穷也不必用特殊方法遣送,只要遣送走因穷而愁的情绪,心地就长居于安乐窝中。这样的悟境,也就近于老子所言的“躁胜寒,静胜炅”。

  >>>超级大链接>>>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先秦o孙武《孙子兵法》)

  不矜其有,故盈而若虚;不恃其盈,故用而无乏。主有馀德,民有馀财,周流六虚,放旷四极,为国则民资富,理身则德自充,其用无涯,何匮之有也?

  (唐o杜光庭)

  躁本奋动之貌,内带蒸热之势,因此可以强寒,即躁胜寒。静不动之貌,静中舍凉之势,因此可以胜热。此云无他,大概喻君子守道行道,当审而果决勿躁,而勿豫也。

  (明太祖朱元璋)

  凡大有所为的,皆不着迹象,反如无所为。就像孔子集群圣的大成,是大有成就是了,反而述而不作,像没有成就;德配天地,学贯古今,是极盈满,反而事事说何有于我,像极其空虚。见南子,见阳货,是其大直若屈;博学而无成名,是其大巧若拙;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理有不能晓谕给人的、也不合人辩。然而百世之后,不用辩而自明。

  (民国o江希张)

九、罪莫大于可欲,戎马生于郊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砚池堂本《老子》第九章(46)

  【释要】

  本章重点是劝为人君者要俭欲知足,铸剑为犁。藉“却走马以粪”与“戎马生于郊”两句,对比出知足与不知足的后果。

  【通解】

  社会政治清明、世道太平,就可以歇下奔跑的马用来施肥。社会政治黑暗、危国乱主,君主身边近臣的马匹都被拉出去战斗。没有比放纵欲望更大的罪恶,没有比不知餍足更大的灾祸,没有比贪得图利更大的过错。所以,只有由知道满足获得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本章文字作:“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与我们校订的文字相较,少了“罪莫大于可欲”一句。该句见于帛书甲、乙本。笔者推测通行本该句从缺的原因,或是后人误认为“罪莫大于可欲”与“咎莫大于欲得”重复,故删之。另外,帛书的“恒足矣”,在通行本改成“常足矣”,避汉文帝刘恒讳而已。

  “有道”与“无道”。

  晋o葛洪著《抱朴子o内篇》“明本”卷:“……治世隆平,则谓之有道;危国乱主,则谓之无道。”

  “戎马生于郊”。

  这一句坊间多译为,“怀胎的母马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孰不知,在先秦“生”多通假“出”,如“凡主之立,生于公。”--凡是君主的设立,都是出于公正。(《吕氏春秋o孟春纪》“贵公”篇)故“生于郊”即“出于郊”。韩非子在《解老》中认为,天下无道,则内暴虐、外侵欺,兵数起、戎马乏,军情危急,战马最后都只能出于近臣之家了。郊者,近也。

  【砚池堂夜话】

林志玲《赤壁》会错意表错情

  古代“三十六计”之一的“假道伐虢”,典出《左传》。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但这两个国家关系很好。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虞国国君贪图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不听宫子奇劝阻,身死国亡。这就是“咎莫大于欲得”。

  某地产商因为生意上的原因,准备用一辆最新、豪华的顶级跑车向一位局长行贿。这位局长却板起脸说,“这位先生,我们身为国家的公务人员,是不能接受财物贿赂的。”

  地产商说,“局座,我理解您所处的位置。这样吧,我以一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把这辆车转让给你。”

  该局长沉吟了片刻,断然答道,“既然如此,那我就买几辆吧。”

  “……”

  几年后,该局长因贪污受贿事发锒铛入狱。

  这就是“祸莫大于不知足”。

  某外企准备以高薪雇佣一名给总裁开车的专职司机。经过层层淘汰和考核,最后只剩下三位年富力强、技术精湛的小伙子。该公司人力资源经理问他们:“如果悬崖边放有一块金子,我命令你们开车去取回来,你们觉得距离悬崖多近就该停车而不至于坠落悬崖?”

  “两米。”第一位说。

  “半米。”第二位很有把握地说。

  “我会尽量地远离悬崖,步行过去取。”第三位说。

  结果揭晓。第三位小伙子获得了这份难得的工作机会。

  “罪莫大于可欲”。不要让诱惑把你置身于危险境地,而要尽量地离危险远一点。

  华人导演吴宇森的娱乐大片《赤壁》中有一场笑翻全场的戏,就是诸葛亮(金城武饰)帮周瑜夫妇给难产的战马接生。小马终于顺利出生后,小乔(林志玲饰)问)是不是该给它取个名字。周瑜稍加思索就说:既然生在荆楚,就叫它“萌萌”吧。接着,就是该片中最雷人的一幕:林志玲用她独有的嗲声抑扬顿挫地深情呼唤:“萌萌,站起来!站起来!”。小马也果真一点一点挣扎地站立了起来。

  这场戏的设计思路,估计就出自编剧与导演对《老子》中“戎马生于郊”的通行理解:怀胎的母马在赤壁的战场郊外生下马驹。以形容战事之惨烈。片中,林志玲还对梁朝伟饰演的周瑜发嗲说,答应我,它长大后不要让它上战场。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只是在烽火连天的三国征战岁月,戎马缺乏,军情危急时,即使周瑜贵为吴国重臣,其家中的马焉有不拉出去战斗的道理。这才是“戎马生于郊”的真实含义。

  >>>超级大链接>>>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魏o王弼)

  是以人君恣可欲之心,则天下之人皆得罪矣!嗜欲至而不知止足之分,则天下之人皆受祸矣!又人君所欲尽得,则天下之人悉罹于殃咎矣!必也上之人能知足之为足,则天下之人孰不常足矣!

  (唐o王真)

  贪之与足,皆出于心。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不足。贪者,虽四海万乘之广,尚欲旁求;足者,虽一箪环堵之资,不忘其乐。

  (唐o杜光庭)

  人见可欲,则不知足,不知足则欲得,欲得则争端起而祸乱作。丕泰至则戎马生於郊,然则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无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饮食而已,何争乱之有?

  (宋徽宗赵佶)

  明君贤臣在位立纲陈纪,夷来蛮贵貊宾,天下无争,是谓有道。惯战之马驾车以载粪,壮士化兵为农器,即却走马以粪车。

  (明太祖朱元璋)

  戒强国除去贪心,知足息争,才能天下和平。兵不至日在郊野战杀,马可以无事粪田。大家讲究实业,自然财用能足。敢请天下仁贤平心而论,老子的话,进不足,退有余,何等中正和平,何等圆融周密呢。

  (民国o江希张)

十、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所理者远,所在者迩;所治者大,所守者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砚池堂本《老子》第十章(47)

  【释要】

  这一章是老子对体道、用众的明君圣人的赞许之辞。君人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无他:懂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懂得总海内之智,用众人之力也。

  【通解】

  (圣人)不出于门户,就能了解天下风云变幻;不用向窗外窥视,就能知晓天道阴阳变化。他所管辖的范围越远,其亲自过问的范围就越近;他所治理的地方越大,其所专注持守的部分就越少。因此,圣人不用亲自走路而可以到达千里之外,不用自我表现而可以获得声名;不用事事亲为而可以事事有成。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此章的文字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

  一、去掉了帛书里“于”、“以”等字,“弗为”改成了“不为”。

  二、“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在帛书里为“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坊间多直译为:“出去得越远,知道得越少”。有点费解。

  笔者在《淮南子o主术训》中发现一句:“其所理者远,所在者迩;所治者大,所守者少”,与“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相似度接近50%(后者更像是前者的压缩版)。呵呵。而将其放入章句替换之,文通义明。笔者疑其或为此处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知,在这里做“知晓”解,可;做通“治”解,亦可。“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吕氏春秋o季春纪》“先己”篇)但不管是知晓、还是治理,此处讲的都是人主“用众”的智慧。

  “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淮南子o主术训》)如果凭借众人的智慧,那么拥有天下也微不足道。但如果专断地只凭个人的心智,那么很可能连自身也难以保全。所以,聪明的“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淮南子o主术训》)

  “不行而知”。

  知,通“至”。还是《淮南子o主术训》:“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者,乘于人资以为羽翼也。”无驾车相马之劳(因为有人代劳了)就可以到达千里之外,这就运用别人的才能来作为自己的羽翼。

  “不见而名”。

  见,通“现”。名,坊间多解其通“明”,笔者认为其作“声名”解,亦可。

  【砚池堂夜话】

斯大林、松下幸之助“用众”的智慧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一次会议上,老板松下幸之助问一位公司的中层雇员:“你在与客户打交道时,如果客户问你,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什么,你怎么回答?”

  在座的所有人都觉得奇怪,松下电器公司的主要产品当然是各种电器了。这位下属也不解其意地说:“是各种电器。”大概这样的回答无可非议。

  没想到这位属下遭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严厉训斥:“这种回答从根本上就错了。”

  老板的话使大家莫名其妙:不是生产电器又是生产什么呢?

  松下幸之助说:如果有人问我们松下电器公司主要生产什么,你们必须回答:“松下公司主要是培养人的公司,兼做电器。”

  松下幸之助的话,使在场的职员受到很大的震动。的确,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只是兼做电器。因为在制造电器产品之前,首先要有出色的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松下电器。培养人才,兼做产品,所以松下公司无论对员工还是客户,都有着超常的吸引力。

  松下幸之助可谓是懂得体道、用众的高人。通过“培养人的公司”的理念,让松下电器的产品,凭着员工的努力行销到了全世界。松下幸之助不用事事亲为而可以事事有成。

  古人云,“尽己之力下君之策,尽人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智上君之策。”一个领导者、决策者,如果不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和智慧,势必困难重重。而一个好的领导人往往深知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深谙“用众”之术,因此无往而不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以“闪电战”向苏联发起突然袭击,苏联军民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更可怕的是,苏联军事情报对德军的情况毫无掌握。以斯大林为首的军事委员会认为,此时由情报部门派出间谍已来不及。于是决定使用“尽人之力、之智”的策略,立即委托第三国情报部门协助探听军情。经研究,苏联选定委托英国情报部门合作。因为英国同样遭受德军的袭击,而且英国的情报网络严密。

  果然,英国情报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迅速帮苏联查清了德军投入苏联战场的兵力多少、装备情况以及战略意图:希特勒集中了550万德军,兵分三路组成了三个进攻集团军群,希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苏联国防委员会获得英国提供的情报后,立即号召人民起来,组织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当时,苏联按战时体制改组了党、政组织,对德军实行“焦土”抗战。撤退时,一切重要物资均被运走,凡不能运走的,一律销毁。苏联军民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抵抗,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为后来的大反攻以及击溃德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超级大链接>>>

  夫人君者不出户以知天下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为,即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

  (《文子o下德》)

  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汉o河上公)

  夫人君,则天效地,恭己正南面。无为于上,垂拱而已;无不为于下,各有司存自然,百度惟贞,万物咸若,何必行而后知,见而后名,为而后成也。

  (唐o王真)

  天下虽大,圣人知之以智,天道虽远,圣人见之以心,智周乎万物,无远之不察,故无待於出户。心潜於神明,无幽之不烛,故无待於窥牖。庄子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兹圣人所以密运而独化。

  (宋徽宗赵佶)

  不出户知天下,以其运虑备,安不忘危。不窥牖见天道,以其以心行天心之事,不待倚牖而看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其神不定而视听乱也。又云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者,谓道虑备,恩及万物,即至不见其物,能知其名,所以哲。所以能成者,恩既施而物自化也。《书》不云乎: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圣人之心,其为道也,异乎?

  (明太祖朱元璋)

  孔子合子贡说,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因为道生万物,是一本的。要得了一贯,知道万有的本源,一切万物不求知而自知。不然,要从枝叶上求,就是研究上万万年,费上无量的精神,也研究不出所以然来。且必然越研究,所见所知的越少……圣人得了本源,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万有皆在性中,何用出去看呢?

  (民国o江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