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蜡木家具优缺点: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附子专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3:26:42

2011-07-16 06:36:43|  分类: 默认分类|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dp.1008《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1》

    服用“回阳”药物的排病反应细解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尤其是用于病危的患者,但凌晨3点或下午5点必会减轻或消除)。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昏迷几个小时的情况(人事不知或个别头脑清醒,但不能言语),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但火泡中间有丝丝凉意),或喉咙干痛(甚至夜间被干疼而醒),或眼睛干燥红痛(但早晨醒来时会发现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红热
  这些情况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开始鼓动,部分阴邪被化开,从上窍发出的具体表现,决不是吃错药后上火的情况。因为祛寒邪必须用比之更强大的热量才能将寒邪驱逐。气机鼓动起来以后,邪正相争,破除胸中郁滞之气,所以就会出现胸中烦躁,上火的症状,甚至会出现较严重的“炎症”。“炎症”是邪气泛出的表现,此时千万不可以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清热解毒乃至滋阴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病邪被发出后,症状会自然消除,而且,自然不想喝凉水,不想吃冷饮了。
  昏迷属于“心肾交泰”的现象,应提醒患者在起身时应动作缓慢(见《灸法直论》一文之晕针部分)。出鼻血、上火、喉咙眼睛干痛,属于以往由于情志不遂而淤滞的气血被阳气化开而泛出的表现。肾开窍于耳,肾邪外出,就会耳内疼痛。凡脏腑有病邪,所开窍之处,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胸中烦躁不安,而且,总是呕却又吐不出来,这就是阴经中的邪气将要化入阳经,正处于“半表半里”的状态,服用一两剂小柴胡汤(或小柴胡颗粒冲剂),症状即可消除。
    
 (2)、忽然干咳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
  如果去医院检查,就是急性肺炎。这是肺、胃里面的寒邪在回阳药物的作用下,将寒邪通过肺部从气管、咽喉发出的表现。此时切不可停药,同时千万不要吃消炎药,更不可以吃养阴清肺的中药。否则,阴邪又会被敛回体内,前功尽弃。当寒邪被发出后,症状和炎症就会自然消除。因为此类症状属于“阴盛阳虚”证,所以,必然午后和夜间咳嗽加剧。由于寒邪困肺,必然会咳嗽、痰多(多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初始阶段必然干咳,后来才会出现痰多的现象),所以必然会有炎症(甚至是急性肺炎),而后炎症会从肺部逐渐转移到气管、咽喉乃至鼻腔,直至痊愈。
  这就好比武汉的长江水质被污染,在江水的推动下,污染的江水逐渐会流到南京的江面,对这两座大城市也造成污染,如果使江水继续流动,污染不久就会消除,假如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拦截,污染将永远留在内陆。
  所谓急性肺炎,就是寒邪在发出途中的必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冷饮,或房事过多而引入的寒邪,想再舒舒服服地发出去,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就是“因果报应”。如果伴有发烧的症状,可以服2~5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待发烧症状消除后,应继续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一般来说,干咳无痰时可以服用白通汤或四逆汤倍甘草,(转变为)痰多咳嗽以及虚性发烧时可以改服附子理中汤
  【注意】:不论如何剧烈咳嗽,一定要挺过这一关,千万千万不要改服其它药物,尤其是那些清热止咳化痰的药物。《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在寒邪祛尽的瞬间,咳嗽的症状会立刻终止,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3)、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气机鼓动,阴寒湿邪被化开,将要从皮肤、经络发出的具体表现。浮肿就是湿邪壅滞于体表,由于“太阳主表”,足太阳膀胱经的功能必然受到外出邪气的制约,所以就会暂时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基本不用消肿、利湿、利尿、止痒,只需继续服四逆汤或改服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即可,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恢复的时间视患者病情的轻重而定,不必在意。而且,饭量会逐渐增加,不会肥胖,只会强壮。如果患者的“足太阳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桂枝汤;如果患者的“足阳明经证”的表现非常突出,患者较为痛苦,此时应及时服用葛根汤,病去药止。具体内容可以参阅《疑难杂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中“斑疹”条目。至于腰部酸痛如折如裂,属于肾中的寒湿之邪被真阳驱赶外出的表现,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都从腰间发出,属于正常情况,其症状在一两天就会消失。


   (4)、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十几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的现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或阴蒂会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行,腑内阴邪被化开,也就是从前呆滞的肠胃开始苏醒并强烈蠕动,将经脉和腑壁中的阴邪化动并从下窍排出的具体表现。如果出现拉稀的现象,属于极为正常的情况,因为按常人的逻辑,服热药应该出现便秘才对,其实不然,这是腹内寒湿之邪被打下来的表现。泄水是由于郁闷生气所造成的瘀血被化开并排出的表现,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不论拉稀泄水时间的长短,千万不要刻意去止泄,只需继续服药,一旦寒湿之邪被祛尽,脏腑功能得到恢复,拉稀泄水的现象自然消除。所以,不用消炎止痛止泄,只需继续服用回阳药物,顺其自然即可,不必多虑。
  由于阴邪化动,由脏入腑,由阳明经脉而出,阴邪暂时困住脾胃脏器,胃降功能被抑制,所以出现暂时不爱吃饭,或出现恶心呕吐现象。不想吃饭就不用吃,决不会对身体有所损害,喝一些粥就可以了,这些症状会在几天或十几天内自然消退。一般来说,上部有病 会呕吐,下部有病 会泄泻
  异常困倦,这是“阳归阴生”的表现,也就是真阴上升,脑中的虚阳下降归元,大脑没有了虚阳的躁扰,从而失去了往日的兴奋刺激,于是就会感到困倦、眩晕或健忘、脱发,中枢神经不再持续刺激肌肉,外浮的虚阳归元,在上或在外的元气就会不足,就会出现以上症状,好比一个人连续日夜工作几天,必然会非常困乏一样。
  所以,此时想睡就睡,千万不可硬挺,千万不可停药,一般三五天就会恢复,这是老天爷在安排患者休养生息。
  生殖系统的痛感属于阴邪郁滞之气通过足厥阴肝经向外发出的表现,继续服药即可。
    
   (5)、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甚至后头痛,极像外感(在变换大节气时,这些表现极为突出,感冒症状会非常严重),但是,一般不发烧(或只是有些低烧)、不怕冷(只是内里感到有些冷,不怕风吹造成的冷,找个人朝患者后背吹口气就知道了)。
  这是素有虚痨、肺病、咽炎以及哮喘的患者会出现的情况,而肺病的根源在于肾精亏损,阴寒之邪过盛。由于回阳药物鼓舞,使气机发动,化开体内的阴邪,迫使阴邪趋于体表,由于“肺主皮毛”,肺又居于上焦,于是造成上焦阴邪更盛,上焦真阳不足,肺的功能被抑制,肺气不足,暂时不能统摄津液。所以,才会鼻塞并大量流鼻涕。打喷嚏是肾阳发动的表现。此时一定要坚持服药,使真元更加振奋,待上下交通后,症状自除,体内的一大块病邪就会随之消除。所以说,这是内寒发出的表现,千万不可当成外感来治,否则,阴邪又会被寒凉药物敛回体内,前功尽弃。
  一般来说,有外感时后背才会怕冷。由于服用四逆汤而引发的“感冒”,有时会显得非常严重,这是体内的寒邪即将除尽的表现,与外感症状是不同的。此时一定要挺住,第二天早晨,症状就会消除。后头及后背痛表明病邪已经进入膀胱经,也就是已经到了人体“防卫系统”的最外层,此时应改服白通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在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所循行的部位出现痛痒异常的斑疹,服用桂枝汤、葛根汤效果会更好,基本痊愈后改服附子理中汤收功。
  记住,千万要挺住!千万不要服用感冒药!


  (6)、忽然发高烧38℃左右,一般24小时内就会退烧(只是上半身发热,下半身的温度应在37℃以下)。或周身肌肉、骨节疼痛难忍;或牙龈痛
  这都是阴邪陷于体内,得回阳药物运化而向外化解的表现,应继续服药。
  发烧属于人体气机发动,寒邪被驱逐至最外层的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之气被鼓动起来,膀胱经在申时当令,所以一般会在15:00~17:00退烧。如果患者阴寒较为严重,一天之内没有退烧,也可改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尺沉寸浮)或桂枝汤加附子10g(三脉俱浮但无力),最多两三剂即愈。然后应继续服药,以收全功。
  肾主“藏精、纳气”,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真阳发动来祛除寒邪,其表现就是发热,服用四逆汤可以帮助(而不是代替)真阳去邪,不必担心出现“过火”的情况,一旦寒邪被逐出体外,肾的正常功能就立刻会发挥出来,就会立即止热(退烧),因为真阳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即使继续服用回阳药物,决不会出现继续发烧的情况。《灵枢经》云:“令左属右,其气故止。”
  以上所述属于内伤发热,必须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如果是外感发热,也应该用“助阳解表”的方法治疗,如桂枝汤、麻黄汤之类的药物。倘若明白了真阳的功能,医生和患者就不会轻易使用诸如银翘散之类清热解毒的药物了。
  由于元气虚弱,血不荣筋(血液中营养不足),就会造成韧带和关节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硬化。服药以后,生机发动,会出现肌肉、骨节、牙根疼痛的症状,这是回阳药物的作用,是对韧带组织进行去邪换新的必然反映,也是脏中的寒邪通过经脉传入腑中的表现。
    
  (7)、忽然头痛难忍,或后头痛、或偏头痛、或头顶痛,或前额痛,或出现遗精(白浊)现象。
  这都是回阳药物发挥作用,驱赶肝胆所积聚的邪气循经脉上头而发出的表现。属火属热的邪气必然向上向外发作,属湿属寒的邪气主要向下向外发泄。比如:常有遗精(白浊)的患者,服用回阳药物以后,会出现一次遗精现象(或白浊现象暂时加剧),而后继续服药就可以止住遗精(或白浊)。这是因为回阳药物将患者因淫念而淤住的败精向外排出的表现,后来的真精会因服用回阳药物而被固摄住,就不会频繁出现遗精(白浊)现象了。
     由于人体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邪气,所以,真阳鼓动起来,就一定会把积累在体内的邪气驱赶出来,也就必然会出现符合经脉、脏腑规律的症状。头痛也是同样的道理。
  《内经》上说:“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
   头顶痛属于肝精不足、虚阳上亢的表现,服用几剂吴茱萸汤附子理中汤加阿胶即可化解;
   后头痛属于肾寒从膀胱经发出的表现,服两剂桂枝汤或针刺委中穴,症状可以很快化解;
   偏头痛属于少阳火生发,阴邪从阴经转入阳经、即将从脏入腑的表现,服用几剂小柴胡汤(或3包冲剂、10粒胶囊)就可化解。
   前额痛属于脾的功能开始健运,湿气正被阳气驱赶外泛的必然表现,服用几剂术附汤化湿即可。
   待疼痛解除后应继续服用回阳药物。

      (8)、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停经1个月,次月即通,停经时不必惊慌,下次就会使月经恢复正常;或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身体不会感到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经血呈酱油色。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怀孕。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
  这是由于回阳药物运行,真阳发动,使生殖系统机能恢复正常,停经者自然会复来;而崩漏是由于精亏血少、子宫瘀血而造成的,待真阳发动,将以往不能统摄经血的功能恢复,故暂时停经,待生理机能恢复,月经就会正常,活血化瘀的药物完全可以不用。患子宫瘀血郁热症状的妇女,真阳很快就会发动,将邪热破除,迫使月经提前而将邪热排出,经血颜色会较为鲜红。卵巢囊肿属于寒邪凝滞,气机不畅,一旦真阳发动,会开凝消滞,就会有破裂出血的情况,这与痔疮发作而后萎缩痊愈的原理是一致的。
  尿血属于瘀血从膀胱排出的表现,不必大惊小怪。在寒邪被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寒邪循经脉络阴器,会暂时造成病菌滋生的温床,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炎症,纯属自然现象,应该继续服药并增加药量。
  

       四逆汤祛寒振阳,真阳发动,就可以化瘀,一举两得。而活血化瘀的药物不得真阳推动,不可能收到全功,而且,会很快复发。所以,必须首先恢复真阳元气,而后才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否则将是徒劳无功的。
  如果一个人有瘀血,瘀血处会有针刺一样的痛感,是真阳正在化瘀的表现,倘若真阳元气不足,瘀血就不能被破除,而且,还会长期刺激真阳元气来破瘀,这就是所谓的“暗耗肾精”。应该服用回阳药物,增强自身破瘀功能,邪去而正自复。从中可悟“阴阳、邪正”至理。
    
  (9)、曾经患有(或正在患有)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难受,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另外,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的情况。
  便秘是由于命门火衰,不能化动下焦阴邪,真阳元气不能化施运行之力,由阴寒造成的虚火使大肠所主“津”的功能过旺,致使大肠内所应该留存的正常体液不足,于是就会产生便秘。
  一般患者都只服用含有大黄、麻仁等滋阴药物,只能暂时用清虚火的方法通便,停止服药后依然还会便秘。因为造成患者便秘的寒邪没有消除,甚至使患者的寒邪更盛、元气更加虚弱,不久就使得虚火更强。况且,正常人服用大黄就会拉稀。所以,服用一般的通便药物,只是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能治愈疾病。只不过是 “扬汤止沸”而已。
  而服用回阳药物,可以补命门火衰,真火能生真阴,大肠所主“津”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才能真正达到润肠通便的目的。
  一般来说,有尿频症状的患者服用四逆汤后可以得到治愈,这是真阳发动,增强了收摄作用。而服药前没有尿频的患者,由于真阳鼓动,增强了人体的活力,需要将体内清除出来的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而这些垃圾在尿液中的浓度会比往常高,于是就会暂时出现尿频的反应,以便及时排除垃圾,一旦垃圾被清除了,尿频的症状自然也就消除了。此时属于生理的自然反应,不属于病态。
    
  (10)、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指标会升高,尿液中的泡沫也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这都是回阳药物在体内运化,元气鼓动的必然表现。
  应该这样想:自己的血压原本就应该升到这么高,只是由于自己的元气不足,鼓动无力,才只能使血压处于偏高的状态,服用四逆汤以后,才有力量使血压升到此时符合生理所需的高压力。虽然大血管的血压暂时升高,但毛细血管的血压却是正常的,这样才有可能清除血管末梢的垃圾,维持由毛细血管所主管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若患者不觉难受,完全可以逐渐停服降压药。
  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被西医的尿糖、血糖指标所吓倒,指标上升是由于潜藏很深的阴邪被化动返回血管和脾肾脏器时的必然表现,应继续服药,将阴邪依经脉规律逐次向外排出,直至元气逐步恢复,西医的检验指标自然就会降低直至消除。虽然暂时一段时间指标升高,但患者不会疲劳,更不会消瘦,生活质量很高,而且,决不会出现服用西医降糖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试想,200年前西医的化验技术还没有出现时,传统中医是如何将“消渴”治愈的呢?另外,糖尿病患者不必惧怕四逆汤中的甘草,虽然甘草很甜,却不含蔗糖(就像糖精比蔗糖还要甜,却不含蔗糖一样),并有助于恢复脾(胰)的功能。
    
  (11)、会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暂时口渴的症状。
  这是阳气发动,经脉里的邪气将要发出的表现。比如,患者的腋下或乳房外侧疼痛,并沿臂内侧向肘部延伸,这是心经和心包经中的邪气沿经脉外溢的表现,这是很好的情况,说明病情正在减轻。但是,经脉循行,必须由精通“经脉学说”的医生来掌握,一般患者是不会清楚的。有个规律,患者必须记住:凡是疼痛的部位向四肢末端移动,就是病情减轻,就是好事;凡是向身体中部移动,就是病情加重。
  由于阳气(生机)发动,排除体内“垃圾”的功能增强了,就必然需要大量的水来作为载体将体内的垃圾带走。就像洗脏衣服一样,衣服越脏,所需要用来清洗的水也就越多。又好比人喝了一杯海水,就必须喝两三杯淡水用来排出所摄入的盐分一样。而且,平日里饭菜中的盐放多了,人吃了也会出现燥渴而需要喝大量的水。这是很必然和自然的现象。
    
  (12)、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的很可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复发一次。
  胆囊炎的发作,实际就是胆在元气的作用下驱赶病邪的正常反映。由于平时胆囊炎发作时,医生都是采用疏肝利胆、清利湿热等“越俎代庖”的方法治疗,几乎没有哪位医生是从恢复元气方面入手的,最终通过使得胆囊“呆傻”(失去活力)的方法消除了症状。而服用回阳药物,元气鼓动,使得胆囊恢复到“聪明”(恢复活力)状态,驱赶阴邪外出,于是就会重新出现胆囊炎的发作症状,此时应该继续服用回阳药物,一鼓作气,将病邪除尽。阑尾炎的原理也是如此。
  由于以前经常使用清凉药性的栓剂治疗痔疮,等于压制了自身破除痔疮的机能,而服用回阳药物后,各方面的生机都会恢复,破除痔疮的功能自然也会开始恢复,就会出现“复发”的症状,此时应继续服药,痔疮开始会变大,或由内痔变为外痔,然后出血,随后变大,然后出血,随后缩小直至消除治愈,决不会继续扩大或恶化。
  在此只是以胆囊炎和痔疮为例进行分析,其它曾经所患病症,都有可能复发,都应依此原理分析对待才是。
  而且,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最好不要去医院治疗,因为极有可能会被西医将器官切除,那时将后悔莫及。
    ……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时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虽然同样服用回阳药物,但每位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都不会完全相同的,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这就是《内经》、《伤寒》中没有医案的原因,业医者必须注意!
  就是说,不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只要把一下患者的脉,如果属于沉、弦、伏、微、细等表现“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这主要由懂得“阴阳”脉象和脏腑功能理论的医生来把握。
  但是,许多医生却将这些情况归结为诊断失误、附子中毒、药物过敏等,其实都是不明“阴阳”至理和附子的特性。
  而且,许多人没有服用任何回阳药物,也会在季节变动久劳突逸时出现以上所列举的“反常”现象,这是自身元气逐渐恢复并鼓动,祛邪外出的表现,应该马上服用回阳药物来帮助正气祛邪外出。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应该知道,在服药期间,出现一种症状,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医患都应感到高兴才是。
  所以,总要医生明辨“阴阳”,经通经络,熟悉脉象,就可以随机处置。并可以因此而悟透“阴阳”至理。即使医生不懂“阴阳”,但必须明晰传统的脏腑功能理论和经脉学说,否则,必然不能灵活地把握病情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处理。

       必须注意: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欲和房事!

       总之,服用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的时候停止服药(这也是修道者非常渴望的、修行中难得的初步境界),然后服用一大剂四物汤或两盒(瓶)六味地黄丸收敛余阳即可(由于常人饮食不节、性欲不断、起居无常,能够服药达到此等境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使用“重灸法”才有可能实现。服药能够达到以往的症状基本消除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时全身阴邪已经化去,真阳已经恢复,脉象浮,所以用1剂滋阴的药物,来收敛已经恢复的阳气(服药到此境地,必须停药,否则,就会灼伤阴液,反而会出现 “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此时脉象转为沉缓有力,阳得阴敛,则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后进行体育锻炼和增强饮食,使元气逐渐恢复,就可以达到体健身轻而无病矣!

六味地黄丸只有在没有“阴邪”或“阴茎挺而不倒”的情况才能使用。如果“阴邪”尚存而服之,就会更加助长“阴邪”的实力,使经脉逐渐闭塞,从而使病邪深入并引发重病。

综上所述,可以这样说,“四逆汤、附子理中汤”才是真正的保健品!并且,可以长期服用(每周服一两剂),其效果就像经常定期在家做扫除一样。因为即使健康的人也不免房事过度、气恼郁闷、起居失常、饮食不节、久逸突劳等情况发生,坚持服药就相当于经常充电或打扫房间一样。这样可以保持经脉通畅、气血调和,元气不至于过分丧失。

而且,必须长期以养病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必须学会某种文化爱好(琴棋书画、裁剪烹饪、收藏鉴赏、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做到保持良好心态。所以,医生真正的功夫不止在于消除患者的症状,关键在于愈后疾病不易复发或不继续深入。

这就好比古人对“人参、附子”的评价一样:“治宜常服而不宜多服,只可当药却不可当饭。”所以,如果在治愈疾病后,能够保证在基本健康状态下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小孩子可以使先天充足,青年人可以精力充沛,中年人可以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一定可以得善终。    

【注意】:症状消除后,必须保证充足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每晚慢跑(此三者缺一不可,切不可减肥。娱乐与锻炼不可混淆——娱乐累心不累身,锻炼累身不累心)。而且,“四逆汤”的作用只是启阳祛寒、恢复生机,并没有补充阳气或元气的作用,而且,必须在患者的元气尚且堪用、生机被寒邪抑制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如果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厥阴证”,元精已经极少的情况时,就不适合使用“四逆汤”了,应改为适合“厥阴证”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 等

    

在连续服用“四逆汤”的过程中,必须有“大剂量(100g以上)、中剂量(60g左右)、小剂量(30g以下)”的区别,也就是《内经》所谓的“大毒、常毒、小毒、无毒”的区别。当患者的脉象由微、细、沉、弦变为沉而无力时,说明寒邪已经被祛除了百分之六七十,元气不足的状况开始显露出来,此时必须改服厚味有形的“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汤” 以固其根本,填充有形的元精。

古代的算命书中常提到的“带疾延寿” 就是这个道理。由于患者体内有凝滞的寒邪,就会经常激发真阳元气,人就会像吃了激素一样总是显示出精神抖擞的样子,倘若服用大剂量的回阳祛寒药物,使寒邪在短时间内被销伐掉,剩余的少量真阳也就无力支应突然出现的“大环境”。就好比主人原先有管理3间房屋的费用,但其中两间被一些无赖占据,并不断挥霍这两间房屋原有的费用,而后无赖们肆意糟蹋房屋内的设施,使得原有的一切规律被破坏,主人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计,忽然无赖全被警察抓走了,由于主人只剩余维护一间房屋的费用,忽然必须维护3间房屋,此时每间房屋的维护费用也就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就会突然处于极度贫穷的境地,甚至难以恢复元气。

所以说,由于许多患者已经患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需“带疾(方能)延寿”,治疗此类疾病应依照“大、中、小”不同剂量,依照“六经辨证”,按缓急、分步骤地进行,不可唐突。

而在寒邪较重、生机微弱的情况下,只能先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来祛除寒邪,一定先不要补以厚味有形滋补的药物,以免增强寒邪的势力。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说的一句话:“在日本鬼子还没有被赶出国门以前就要商议和谈的人即是汉奸。”总之,日本鬼子是没有人性的,见到鬼子就要杀,没有任何情面可言,但对于重病来说,仍需要“八年抗战”。同理,寒邪不除反要进行滋补,甚至帮助寒邪来销伐正气,就是医学界的“汪精卫”,这种情况是必须杜绝的!

此文所言的排病反应较剧烈,症较显,多见于少阴病寒实证

在现今虚劳病越来越来的情况下发此文不太适宜,对于初学医的爱好者或患者很可能误入岐途,甚则执着于排病反应。

服用回阳救逆的药物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新)与去年(2004年)的版有一些区别,是我们在临床及培训学生的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总结,现将其粘出供大家参考。

回阳救逆药物主要包括: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参附汤、姜附汤、术附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1、忽然胸中烦躁不安,看谁都不顺眼,甚至张目喘促不眠,类似实火。极个别患者会因起身过猛而出现昏迷的情况(曾有低血压者行动要缓慢);或出鼻血;或舌尖嘴唇上火起泡;或喉咙干痛;或眼睛干燥红痛(清晨眼屎很多);或耳内疼痛;或面部发红发热;或体表发麻(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

2、忽然干咳或痰多,日夜不停,像患肺结核一样;有时忽然眼睑、面部、小腿和脚面局部浮肿,乃至全身浮肿,甚至会有排尿困难的情况;或者全身出汗;或者全身及面部出现片片红斑或丘疹,可能异常痛痒。

3、忽然腹中异常疼痛,放屁拉稀或水泄以后,痛感就会消除(有人在1天中会泄5~10次,可能会泄十几天,但与拉痢疾不同,不会有疲劳感);或出现不爱吃饭或恶心呕吐的现象;或腰部酸痛如折;或浑身酸懒无力,特别困,总要睡觉(会睡得很香);或一段时间内出现健忘脱发;若有生殖系统疾病,龟头或阴蒂会有灼痛感;或在屁股、面部等处生长出大疙瘩;出现这些情况后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便会消失。

4、忽然大量地流鼻涕、鼻塞、打喷嚏,极像感冒,此时可继续服药或改服大剂白通汤,以增强疗效;如果发烧38℃左右,一般24小时或3天就会退烧(一般只是上半身温度较高),此时可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退烧;

5、忽然周身肌肉、骨节酸痛难忍;或头痛难忍,但有后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前额痛的区别;或牙龈痛。

6、妇女因寒邪过重而月经不调,或崩漏、或淋漓不止,服用此药后可能月经提前几天甚至十几天,次月就会正常;或停经1个月,停经时不必惊慌,次月即通;排血量可能会多于往常,但不会像往常那样疲倦;后几个月会排出大血块,或血中带脓;虚寒型不孕症患者可以因此而治愈;卵巢囊肿会发生轻微破裂出血,而后痊愈并恢复正常;甚至还会出现尿血、尿道炎和阴道炎等症状,属于寒邪外出时的表现。

7、不论有无便秘的患者,服用阳药后,有的暂时会不排便,但不会有憋胀感,继续服药,五六天即通,便秘即可彻底痊愈。还有许多患者的经脉穴位会出现跳动或轻微的疼痛,或出现几天口渴的症状。

8、患高血压的病人服药后血压会暂时升高,继而开始降低,适时应调整用药;糖尿病患者的尿糖、血糖值也会暂时升高,尿中的泡沫会增多,指标较高的患者最好接受重灸治疗,方能治愈。

9、如果患者曾经患有胆囊炎或阑尾炎等,一般都会复发;曾患有痔疮的也会发作,而且会由内痔变为外痔,只需继续服药,一般半个月即可治愈。

可以说,曾经患过的疾病基本上都可能会复发一两次。虽说复发,感受却都不会比以前犯病时的感受强烈。

以上情况都是药物的作用使真阳发动,脏腑经脉里的寒邪将要被逐出的表现。以上这些情况出现时,应继续服药,一定不要急于去医院治疗,因为医院一定会让患者服用清热消炎激素类的药物,会将寒邪敛回体内,或被西医将器官切除,后悔莫及。

以上所列数条情况,只是服用回阳药物可能出现的情况,不一定每种情况都会出现,只是因患者的病情不同,可能还会出现其它情况,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而且每位患者的表现都不相同。但不论出现什么情况,只要患者的脉象属于沉、弦、伏、细等阴盛阳虚的脉象,就属于正常情况,不属于诊断失误、附子中毒或药物过敏。所谓附子的毒性,是指附子强大的热量而不是砒霜那样的毒性,附子中的乌头碱也不会沉积在体内。而中毒反应,以中毒程度由轻到重依次表现为:

1、嘴唇舌尖发麻;

2、肘关节以下发麻(兼前症);

3、胸口发麻、发闷、心跳加快(兼前症);

4、小腹发麻(兼前症);

5、膝关节以下发麻(兼前症);

6、视物发白(兼前症)。

如果出现这些的情况,一般3小时即可化解,没有什么危险。及时将下一剂中的附子用量减少10~20g即可。除此顺序以外的发麻表现都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属于好现象,几天之内就会消除。

应该知道,在服药期间,每出现一种情况,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患者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不必神经过敏。

凡是“阴盛阳虚”的患者,一般都会出现以下症状:虽感气力有余,但稍微活动就会气喘,爱长出气,痰多咳嗽,没有胃口,爱睡觉,或失眠,或想睡又睡不着,面色苍白,嘴唇发白或发紫,午后或夜间发低烧,喉咙干痛,腹痛拉稀或便秘,无故眼红,耳疼牙痛,心烦爱发脾气(但事后懊悔),手脚发热或冰冷无力,腰背酸痛重,声低息微,脉象或浮或空或沉或细或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都属于阴邪过盛、元气虚弱的征候,所以几乎都要连续服药三个月或间断服药达半年左右。

基本痊愈后,如果能够坚持每星期服用一两剂四逆汤,就像经常在家做扫除一样。小孩子能使先天充足,青年人能精力充沛,中年人能消除“亚健康”状态,老年人可以得善终。根本没有必要补钙!症状消除后,必须保证充足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坚持每晚慢跑(此三者缺一不可,切不可减肥。娱乐与锻炼不可混淆——娱乐累心不累身,锻炼累身不累心)。

【注意】:此药没有补充元气的作用,千万不可自恃药力帮助而拼命工作或过分娱乐,必须长期以养病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必须学会某种文化爱好(琴棋书画、裁剪烹饪、收藏鉴赏、手工制作)才能真正做到保持良好心态,自我安慰是没有用处的。

麻黄附子细辛汤:净麻黄6g 北细辛3g 炮附子10g。

白通汤:淡干姜50g   炮附子30g   老葱白四茎(后下),自己尿一盅(兑入)

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事三个月!痊愈后,最好保持一个月(以上)一次的频率。倘若房事过度,自负其咎!

 

附:

郑钦安《医法圆通》卷三:

大凡阳虚阴盛之人,满身纯阴,虽现一切证形,如气喘气短,痰多咳嗽,不食嗜卧,面白唇青、午后、夜间发热,咽痛,腹痛泄泻,无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软手弱,声低息微,脉时大时劲,或浮或空,或沉或细,种种不一。皆宜扶阳,驱逐阴邪,阳旺阴消,邪尽正复,方可了扶阳之品。

初服辛温有胸中烦燥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泡者,有喉干痛、目赤者。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

服辛浊温四五剂,或七八剂,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此是肺胃之阴邪,从上出也,切不可清润。

服辛温十余剂后,忽然周身面目浮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七窍而出也,以饮食渐加为准。

服辛温十余剂,或二十余剂,或腹痛泄泻。此是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下窍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数日,饮食懒餐,三五日自己。其中尚有辛温回阳,而击身反见大痛大热者,阴陷于内,得阳运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凡服此等热药,总要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此乃全身阴邪化去,真阳已复,即与以一剂滋阴之品,以敛其所复之阳,阳得阴敛,而阳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济,而体健身轻矣。虽然邪之情形,万变莫测。以上所论,不过略陈大意耳,学者须知。

 

杨通:服药不瞑眩,厥疾不瘥

在临床工作中,病人用药后,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病情无明显变化;

二、有所好转;

三、反见加重。

特别是第三种情况出现,常令部分医生手足无措,病人叫苦不迭。因此,我对“服药不瞑眩,厥疾不瘥”有了几点感触:  

一、正确对待药物的固有属性

大黄具有泻下作用,石膏令人畏寒,附片用之不当使人中毒,这些自然属性众所周之。有些医生就把此类药品视为毒蛇猛兽,拒而不用,抹杀了它们的巨大功效,殊不知大黄作用于肌体而产生的泻下作用正是服药瞑眩的一种表现(石膏、 附片亦如此)。笔者就根据服药不瞑眩,厥疾不瘥的道理在临床中大量运用, 救人无数。比如笔者用大剂量附片治疗阴寒内胜的患者,效果显著;用大黄治咳嗽、胃病,虽然产生了泻下作用,可正是通过这些作用,亦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正确对待守方治疗

疾患病久邪深,药物服食后必然有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正邪相争, 必然产生一些异常的症状,这就是瞑眩。在中医学里就有“战汗”之说,并把“战汗”看成是一个疾病转归的转折点。“战汗”出现时如果正胜邪退则病情好转,反之则是恶化,在“战汗”出现时应抓住时机,给予扶正之药,促使病情好转,而笔者认为“战汗”和“瞑眩”的道理只是异取同工,唯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人面对患者“瞑眩”时,认为是药不对症或中毒,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疾病的转归,继续守方治疗,错过了治疗的大好时机,致使患者病情加重,长期不愈,给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更有甚者不仅不知道错过时机,反而一出现瞑眩就给予停药、洗胃等急救措施,并为自己的“果断”沾沾自喜,真所谓害人太深,误己不浅。

其实瞑眩是药物对症后所出现的全部反应,可能是微微出汗亦可能是暂时昏厥,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细细观察和体会。瞑眩和“中毒”“药不对症”是截然不同的。瞑眩在短时间内可不药而愈。

中医中药治病“瞑眩”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药后症剧者,往往是药力生效,外邪内透之故,这就要求医生诊查要详,辩证要准,注重医德。如中医中药“十八反”中的甘草反海藻,笔者曾用于一本院职工患者“单纯性桥本氏甲状腺肿”的治疗,取得极好疗效。又如乌头反半夏,笔者用于“寒痰水饮”症患者每获奇效。说明中医中药“十八反”也只应是瞑眩之大者,值得探讨发掘。

 

摘录台湾·张家瑞《不生病之真法》

好转反应

中华自然医学是在于帮助人体自我改善、自我修复的一种医学,因此刚接触本医学的整体疗法时,一开始会觉得精神或体力愈来愈充沛,这是人体内的酸毒逐渐减少而使细胞逐渐恢复活力之故,这时人体的自然治愈力也随之增强,一直到人体自认为已有能力自我改善时,人体就会逐步地进行改善自己,这时所谓的“好转反应”也就会逐步出现了。换句话说,人体的自然治愈力未增强前,人体亦无能力进行自我改善,当然也不会出现好转反应。

简单地说就是病已开始好转的自然现象,中医学里谓之“瞑眩反应”。应该老一辈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一个人被打伤时,给予服用一种青草验方之后,以前潜伏于人体内的旧伤亦将被引发出来,使早已不觉得疼痛的旧伤又隐隐作痛,这也就是好转反应的现象之一,旧伤会引发出来,则表示当时没被治愈,而只是被抑制而已,这种被抑制的内伤,由于伤处的淤血没有排除将渐渐变臭变成毒素,最后必将演变成种种疾病或绝症。当旧伤被引发出来后,绝对不要害怕,必须继续服药,一直到新伤、旧伤都完全不痛后,才表示人体的内伤都已痊愈了。  

现代医学是以“抑制”为治病手段,而本医学是把人体内的毒素和疾病逼出人体。

人体本身就是最好的修理工厂,譬如人体认为需从肝脏先行改善,就会从肝脏着手,当人体进行改善肝脏时,人就会觉得很爱困,甚至连走路时都想困,这种情形出现时,则表示以前青菜吃得少,没睡好或经常熬夜,很爱困就是在补充过去睡眠的不足。当肝机能已稍有改善后,人体又将选择某一脏器或组织来改善,如此一次又一次地巡回改善,至人体的所有脏器和组织完全正常为止。                 

大量排毒的现象 

西洋医学鼻祖希帕克拉底斯早强调过:“人体的体液、血液必须调和才能无病,痰、咳、汗、尿、大便、排脓,这些分泌物排出体外,身体才能产生调和,当血液调和、还原时,病才可痊愈。

除了痰、咳、脓以外,如小儿麻疹、水痘、发高烧、上吐或下泻、痔疮排血、青春痘、富贵手、香港脚、癣、狐臭、脚臭、生疮或种种皮肤病都和汗、尿、大便一样,是人体为求迈向调和的自然排毒现象。这些毒素不排除,人体不可能健康,可是排毒的过程将使人全觉得不舒服或痛苦,因此一般医学却把这种人体的排毒现象当成疾病来医治,为了抑制这些毒素的排除,必须削弱人体的抗体,使人体没有能力来排毒,欲削弱人体的抗体也只有利用强酸性药物而已,因此不仅使人体的毒素无法排除外,还使人体增加了更多的毒素,而逐渐使人体演变成更严重的疾病或绝症。

譬如咳嗽加剧,咳得咽喉、胸部引起疼痛,刚开始咳不出痰的人则表示淋巴功能低落,也就是免疫力较低,这也是人类止咳化痰的结果,使肺泡膜的污物于长年的止咳下卡得很紧,当接受本医学后,人体的抗体将逐渐增强,待人体又有能力发动咳嗽来自我改善时,一开始会出现干咳,有人咳得连尿都尿出来却还咳不出痰来,但这并不表示肺部没有污物;在此我可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人体比我们人聪明,比我们人更珍惜这个肉体,人体有一种若不能让人体健康而誓不罢休的傻劲,人体分分秒秒都为人体健康而努力,只是人类无知反而不断地在阻挠与破坏,而且人体绝对不做无意义的事”。  

于改善过程中,小孩子很快就会进入发高烧的阶段,因为小孩子不论他的体质有多虚弱,可是他仍有如一部新机械,虽然炉火不旺,但燃料非常充足,只要给点助燃剂后就即烈火腾腾,不像老年人犹如日落西山,有仅炉火不炽,燃料已快耗光,因此欲使老年人进入发高烧的阶段,不仅给予助燃剂,而且还需补充燃料,所以年纪愈大,尤其抗体也愈弱的人,欲使其发高烧则愈不容易。   

发高烧是人体自我改善的最高表现,所以古人常说:“小孩发烧一次,聪明一次。”一个人若不经发高烧,绝对无法健康,人体若无能力发高烧时,也表示这个人一定不健康,可是由于现代医学的误导,使一般人一看到小孩子发高烧就很担心把脑细胞烧坏,为了此事我曾经问过了许多为人父母者:“您曾亲眼见过小孩因发烧过高而成为白痴的吗?”其实大家都只听人家,听医生说而已,这也就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道听途说罢了,假如发高烧就会变成白痴的话,那么古时候人的抗体都很强,抗体愈强的人则愈有能力发高烧,小孩长牙齿、长高的过程也都会发高烧,人体于发动种种的自我改善前,都必先发高烧来增强人体抗体后,再发动种种的改善,譬如人体于咳嗽之前,亦将先发动高烧,人体正在发动高烧时,犹如处于备战的情况,人体为了提升防御和战斗能力,而使白血球的数量剧增,这亦属于人体本能之表现。 

人体于改善过程中,大量排毒的现象还有如:青春痘爆发得比原来严重,而且一粒动青春痘有三五倍大,当青春痘的排毒现象完全消失后,却不留一点疤痕;小孩抗体增强后又会出现麻疹、水痘。有些小孩于发高烧时会伴有呕吐的现象出现。肥胖的人于改善过程较易有腹泻的现象,这是排除腹内毒素或脂肪的最佳方法,通常一向的腹泻一天两三次后,人体就觉得浑身乏力,可是于本医学的改善过程中,一天给纵然八九次,而且连续一礼拜,反而愈拉愈有精神,这是人体内的毒素愈少则愈有利细胞生存的缘故。

有关大量排毒的现象无法都一一加以细述,其实人体于自我改善过程中,不一定一直都有好转反应,有时也需养精蓄锐,而且每一次发动自我改善时,都必须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我们可以放下一百个心,把健康交给人体去自行负责,我们只要提供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所需的种种物质或营养素即可,因为人体本身就是最好的修理工厂。

 

判断应当扶正(补养休战)还是驱邪(排毒战斗)的标准: 
     有两个标准:其一,排毒是否在继续,变慢还是加快;其二,是否欲睡(发困);其三,手足温或冷。 
     有排毒,说明身体的正气(元气,能量,免疫力)在出战;

变慢了,表示欲退兵,或元气不足,暂时休整;

变快了,说明在乘胜追击;

欲睡,表示元气要补充了,不足了;元气若在出战,睡眠必定不佳,甚至彻夜不眠--不会困!!

阳气出战,脾胃元气必然不足,而无食欲--这也是辨证是否攻邪的标准之一。反言之:食欲极好时,必然是在修养补充元气,不可攻邪!

手足温者,阳气足,可出战

手足凉者,当以肉桂理中汤回阳纳气启生化之源,至足温,方可进兵出战

附子专贴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十分广泛。

      1  附子的主要功用
      1.1  回阳救逆
      附子大辛大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泻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气行将亡失之危证。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呕吐,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而蛔厥者”;乌梅丸治“烦躁吐,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1.2  逐寒止痛
      对于风寒湿邪相搏,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而致周身骨节疼烦,可用附子逐寒除湿止痛。如桂枝附子汤治表阳虚风邪偏胜之湿痹;白术附子汤治表阳皆虚之湿痹;桂枝与芍药知母汤治风寒外袭,渐次化热伤阴之痹证;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阳不振,阴寒较甚,痛势剧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乌头与附子属同类植物,乌头系附子之母根,两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乌头之性味比附子更为辛温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强。对于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则选用乌头。如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赤丸等,均为此等证候而设。
      1.3  温里助阳
      对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下利。胸腹冷痛,食纳不佳等脾胃虚寒症状者,附子有温里祛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中助阳,通利气机,治阳虚阴凝,饮留胃中之“气分病”;黄土汤治虚寒便血;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下寒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治妊娠阳虚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温里助阳之功。
      1.4  温肾化气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气化功能减退所致的诸证,皆可用附子治之。如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虚劳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水气内停”;麻黄附子汤治“少阴正水”,证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的功能。

      2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2.1  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方如: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等。
      2.2  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2.3  配伍桂枝:温经通阳,祛风除湿。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2.4  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方如白术附子汤。
      2.5  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方如甘草附子汤。
      2.6  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2.7  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方如薏苡附子散。
      2.8  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方如附子粳米汤。
      2.9  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0  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方如大黄附子汤。
      2.11  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3  附子的用法用量
      3.1  用法:凡亡阳急证,需回阳救逆者,多用生附子,且须配伍干姜,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用于止痛,则多用炮附子,无须配伍干姜,便应以寒湿病因为准,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附子散等;属沉寒痼冷之剧痛,则用乌头,故凡寒湿历节、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寒气劂逆等证,均用含乌头之方治之。
      附子、乌头含有乌头硷等有毒成份,对人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以及反射功能有麻痹作用,故入药时均应先用武火久煎。有资料报道:“加热至四小时以上,可使乌头硷完全破坏,但附子功能并没有损失”。乌头除久煎外,还需与白密同煎,这样既可缓和乌头毒性,又可增强疗效。
      3.2  用量:用于回阳救逆时,一般用量较重,如在四逆汤中,“生附子用一枚”约合今制21克;在通脉四逆汤中用“附子大者一枚”,约合今制30克。
      用于逐寒止痛,用量亦重,如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 约合今制63克;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炮附子二枚”, 约合今制42克。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则附子的用量均较轻。
      现在附子用量大致如下:用于回阳救逆,一次可用9~15克,用于止痛,一次可用6~9克,用于一般虚寒疾患,一次可用1.5~6克。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组方遣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

     

      附子辛烈. 走而不守, 善开阴霾, 破阴回逆, 攻效显著. 盖猛烈之药, 错用误用, 足以杀人.
      肾为性命之根.水火之脏. 不死之人. 水火合抱在一起. 故肾性封藏, 且肾气之滋养, 全依赖后天五谷运化之精微. 即后天养先天之义. 若辩证不明, 妄用附子肉桂之辛烈之药, 则肾中水火拨动. 肾不封藏, 变证多端, 流毒无穷.  附子为补命门之药, 温燥肾水之阳,  非补肾药也. 补肾药, 肉从蓉,枸杞,巴戟天之类也. 久病杂病, 着重脾胃, 运化水湿. 肝气不舒者, 兼理之. 重者, 肝肾两调. 若火不温土者, 脾肾两调.

      观先贤善附子者, 如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等. 当代李可等名家. 无一人不深入经藏, 深究内难之理, 博取众长, 对附子肉桂等温热药运用, 各有发挥.

      初学中医者, 当以三大经藏 (内经、伤寒、本经) 为主, 打好基础, 后涉猎诸家, 入中医堂堂大门.  善学医者, 当舍其形而学其神, 勿为用药形式所迷惑. 明理为首要任务. 盖中医者, 阴阳之大道也, 若不明阴阳互根, 阴阳变化之理, 不言医. 不学仲景之法, 皆旁门左道, 不入中医之正宗嫡传.
      若四诊不全, 脉象舌苔图, 草莽从事, 动辄附子肉桂等温烈之药. 多致谬误. 

 

      大剂附子之我的体验 (转自伤寒论坛) 
      首先说明,我只是一个病患家属,也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曾在网络长时间为女友求医看病。从去年8月底开始一直到今年4月,我女友一直在吃大剂姜附药,其中以四逆汤、人参附子汤、附子理中汤为主。其诊疗过程至今还放在老版民间中医论坛,每天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和反馈。
      女友网上看病初期,就有畏寒怕冷、易发高烧、心痛、心跳每分钟50次以下、脉结代、头晕、无神、易困、月经血块多、量大、月经先期、卵巢囊肿、几天大便一次并且经常腹泻症状,被认为是阳虚内寒,所以吃了大概7个多月的大剂温阳药,但是病情一直没有见好,只有极短期的时间当附子用到60克时心跳能达到60次以上,但随即会降下来并出现病情反复。吃过7个月之后,心跳还是维持每分钟50次以下,最低39次,还是脉结代、还是心痛、还是怕冷、还是易发高烧、还是几天大便一次并且腹泻、还是月经先期,而且头晕头痛的厉害,晚上无法入睡、长了大量白发、身体胖了20斤、经常口干口渴喝大量水不解渴、经血更多更难止住,每次月经几乎都有血崩的迹象。

      最近看到论坛上温阳风很盛,尤其强调大剂温阳,不知这样用的坛友是不是有真实体验,我女友吃了7个多月,我也受温阳的风气影响在去年冬天吃了一冬大剂四逆汤和大剂附子理中丸,但是我口腔溃疡的症状也没有见好,并且起了一额头的痘,到现在还没完全好。

      我对中医是个门外汉,但是一年多的治疗经验,有些体会:
      阴阳互根,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阴为体,阳为用,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我们的世界就是阴阳平衡的,片面强调阳重要或者阴重要,都违背了自然的规律。
      阴为体,阴虚,阳何以用?凡病皆属阴阳,但分好几个层次。就说阳虚,也分阳虚阴不虚和阴阳双虚等各种情况,所以仲景才会说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只见阳虚,就大剂温阳,片面强调阳的重要性,这是管中窥豹,也是流弊,其危害更甚。
      若阳虚阴不虚,体足阳不用,自可一鼓作气,用大剂温阳之药,振奋阳刚,攻克病邪。
      若阴阳双虚,则阳无体可用,此时妄用大剂温阳之药,必更伤阴体,纵能暂时取得成果,必不能持久,兵力不足却发给长枪大炮,就是打下来能守住么?而此战必导致更大的伤亡,这是简单的道理。病势至此,妄用大剂温阳,跟西医用激素之法无异。我女友用大剂附子使短期内心脏跳动正常,其道理想必就是如此,阳药的劲过了,病情也就反复了。大剂阳药灼伤阴液,夜不能寐,头生白发,经血难止,也就很好理解了。
      病至阴阳双虚,大剂温阳,灼伤胃阴,炼液成痰,阻塞经络,造成脏腑极虚,而经络极实,我女友现在经常喝大量的水还不解渴,而身体非正常的胖了20斤,也可以解释了。现在吃了半年辛凉辛润之品口渴的症状才有所好转。
      正邪相争,帮助正气有两种方法:
      1 直接帮助:比如四逆汤
      2 间接帮助:滋阴养血
      一个是强行上马,一个是加强基础。如果兵力充足,自可一鼓作气拿下敌人,此四逆之法。兵力不足,此韬光养晦滋阴养血之法。

      如果正气足,即便不用驱邪的药,人体会自动驱邪的。人不吃饭能有劲吗?吃饱了就想活动活动,饿着肚子能打仗吗?饭是阴,劲是阳,很简单的道理。有劲了,都想活动活动,这就是李东垣, 张景岳......这类人的根本宗旨。

      气血阴阳,不光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气血阴阳有深浅之分,所以吴先生的 人体使用手册 上面讲阴虚为病的最深一个层次,想必不假。阳虚好复,因为体未伤,尚属量变,但是阴体受伤,不是一时间能够恢复的,这是质变。如辩证不清,滥用大剂阳药,灼伤阴体,给病人带来的损害很可能是不可修复的。阳虚是人有力气,但是不干活,阴虚是人根本就没劲干活,同是表现懒惰,哪个严重?不是一目了然吗? 阴虚的话,再去温阳,相当于强迫人干活,阴更受迫害。
      观仲景金匮肾气丸,纳少量桂附于滋阴剂中,十中之一,为什么却是补阳的药呢?源其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柯琴的话,更值得片面强调大剂温阳者一看:“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功,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

      最后,奉劝强调一味大剂温阳的诸位朋友,其一,先入为主,分门别派,看谁都阳虚,绝对不可取。其二,辩证清楚,分清病所在之层次部位,如果是阳虚,再温阳不迟。其三,片面强调附子之好处,更不可取,当用则用不当用则绝不能用,附子不是万用灵丹。其四,请不要随意在网上给人开药方,网络是虚幻的,病人却是真实的。开方之前,请更要详细地辩证,连个舌相都没看到就处方,是不严谨的,按《大长今》里面的话说:太傲慢,盲目相信自己拥有的知识,而不是详细地考量病况,没有恐惧之心,是没有做医生的资格的。网络诊病本就不可取,所以更请不要拿网上的病人练习处方,请敬畏生命,对生命负责。
      平正中和,阴阳之道。阴阳失衡,片面强调温阳或者片面强调滋阴,左倾或者右倾,都是路线问题,看不到革命成功的。

    

      关于用附子补阳的问题,算是个人的观点,请大家临床谨慎,慢慢地体会。千万不可莽撞图快,以免伤人。
      1、当前之病证,以阳虚者为多见。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滥用抗生素,激素,过于兴奋运动,社会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饮等,均伤真阳。而且,表现多为阳虚之证。脉有力无力是阳虚与否的关键。有力,多不是阳虚,无力多为气,阳之虚,临证可以细辨。临床上,用附子配人参,黄芪,党参是非常多见的。

      2、用附子之类药是要有适应证的。不可见病就用。需要认真辨证。阳虚的指征很多。

      3、生附子尽量不用。

      4、细辛有没有毒。可以这样理解。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这也算是中毒。但以口麻或舌麻为度。不可过量。细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会有什么意外。而且,一定是煎剂。听闻刘力红博士的观点:细辛根本没有毒。大家自己不妨多尝尝如何。

      5、一般补阳药一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重用了补阳药而且没有效果。或是量不够重,这就需要经验了,再就是服错了药。这也需要详细地审证。千万不可轻易停药,或者换药。一般有时真的需要重用补阳之品。一直到300克制附子,都有可能的。

      6、补阳药的口味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曾经治过一例下肢关节炎的女性患者。就是四逆汤加当归四逆汤加减。初服药时,效果非常明显。腿痛消失,而且,以前初诊时没有说的症状,如经常掉头发,脸色不红润等,都大大改观。突然有一天,她说,大夫,今天开始,怎么同样的方子,味道完全不同了呀。根本咽不下。我笑着说,行了,病已经好了。停药就是了。以后,她带来好多病人,她自己已经不用再服药了。看大家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7、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听一位老中医讲过关于如何补阴和补阳的问题。他说,如果不轻易决定是阳虚或者阴虚时,千万不可贸然补阳,恐伤真阴而后果加重。可先试用滋阴之品,徐徐观察。那时我奉之为经旨,时时遵行。久则发现,不全如此。江南温病派往往视附子为剧毒,其观点有偏,误人不少。我的观点是,基本上可以先试试补阳药。当然少量,只开一天,或者两天的量。看看效果,再决定。或者,把补阳药中加生地,熟地之属,也属权宜之计。当然,这只限于辨证不清的情况。
      8、关于常服补阳药作为保健品的问题。对于素体阳气不足,或者,因病阳虚,或者,久耗真阳之体,均可以小剂量四逆汤常服。即可保健,又可治疗,还可长寿。量以小为好。而且,要注意很多日常生活禁忌。

      肾中为龙雷之火,火壮则不易起而易息,所以吃上火的东西也不上火。观世人听患者说吃点上火的东西,就长口疮,便断为火热,不知多有阳虚之人。
      这也正是治疗口腔、咽喉、头面炎症常发不止的观点。而且,就用四逆汤加味,效果非常神奇。

      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典型的少阴证的表现。那是一定要用附子的。而且,可能要重用。不重用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起步可以用25,30克,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渐加大用量。一般对于重症患者,可以用到上百克。病人越服越精神。
      另外,还有四肢发凉,或冰冷,或大汗出,动则汗出。或乏力。或精神不振。或畏寒畏风。或面色苍白,或环口唇苍白,或下焦包括下肢无力,发冷,或头顶畏风明显,寒痹等等。皆是附子的适应证,且可重用。

      自己就尝试过吃熟附子,用量从10克逐渐增加到100克。在45克以下,吃完会觉得全身发热,此乃小剂量附子温阳,但尚不能固阳之故。至45克以上,则反而不觉热了。到目前我每天用熟附子90克,已连服20余剂,以前的颈椎病,腰腿痛,慢性胃炎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爽利。甚至吃热气的食物都不上火了。此乃切身体会,决无虚言。

      对于阴虚之用附子,要配合熟地,30克就可以了。这样有两大好处。一则助阳不伤阴,二则以附子之阳,气化熟地之阴,使阴为机体所用。从而真正实现补阴的目的。另外,磁石等虽然不是滋阴的,但可以潜阳入阴。这可以制约浮阳。其实就是防止附子产生了过多的上升的阳气。阳升易扰心神,致失眠,烦躁,神志异常。从这个道理上讲,就象是针灸百会穴。在临床上一定要配合足三里,或者昆仑。为什么?就是引亢阳下降入阴,这样可以让阴和阳在上与下的层面上形成平衡状态。
      其他配合,如配麦冬,配生地、配白芍等,都可以随证而为。但要以补阳药为主,滋阴药为辅。具体比例如何,可以根据病情来定。可阳药六分,阴药四分,是滋阴最佳配伍。阳药稍重,既可气化阴精,又可运转阴液循行经络脏腑。
      四逆则有变化,按照刘力红的观点,当重用甘草。他主张以土制火,颇合于临床。这一点我也经常用。按这个观点,我一般起手用附子30克,甘草30克,以后,随证增加。(大部分时候二诊三诊后,都要增加附子量,我认为我的起手用量是很低的。仅仅是探测一下病情以及病人的反应,也便于病人如果不再回诊,给病人一个安全量。呵呵。这个量是不是有人认为太大了。)

      看云南吴佩衡的医案。附子可以300克,而甘草仅十数克或者更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对附子的认识观点的问题。附子少用助火,多用扶阳,重用回阳。少用时,配甘草有意义,多用,重用时,甘草作用就成了甘以润之,兼顾中焦的作用。
      仲景也并不是用附子时重用甘草。试看真武汤。甚至没有甘草!临床上我治疗水肿之类的阳不气化证,多起手用附子60-90克,当然根据舌脉变化而选择用量,但不管如何,我的用量很大。效果是病人的水肿减轻很快。方中还有一味药非常关键,就是生姜。这味药一定要重用。多少克合适?至少30克,或者60至90克,三片生姜在这个方子里是骗人的东西。虽然你重用了附子,也要把生姜的量保证了。
      附子的用量,很有学问。我还没有完全参透这个量,也在努力中。

      当世用附子的少了,但网上用附子的多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当世的附子,是家种的,不是野生的。其功效要小于仲景时代的附子。附子的泡制过程,又煮又蒸,功效也肯定丢掉了不少,这样的附子,为什么不敢用?怕什么?

    火神派代表人物卢铸之说到: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
    临床常见病情迁延多年的患者,症状虽异,但究其病理,多与肾虚有关。“久病穷必及肾”而肾阳耗伤 。《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衰则五脏失其温煦而气化失司,诸病丛生,治之颇为棘手。大剂量附片能起肾中之真阳,与生姜为伍,其效更佳,而且生姜能解附片之毒,二药相配,可谓相得益彰.再辅以温扶肾阴肾阳之品,五脏得以温煦而其气化功能日趋正常,四肢百骸皮毛得以濡养,顽疾可愈矣。


 补阳与温阳看似相同,其实内涵大有差异。所谓补阳,是阳气不足,在本上亏了,量上少了,用上更是不堪了。所以要补益,既是补益,是从小量培至大量,或助其从弱至强,是个渐进的过程。

      而观附子之性,善走而不居,通彻表里,力大更善于散寒驱湿,为药中之将军,是祛邪良将。而观前人今人之用附子,或谓干烈之性有伤阴之弊,不敢用,或谓之情热通达无所不治而放胆用之,而用附子的指征非常的明确:阳虚有寒,或有湿等等。以伤寒论的含有附子的方证为例来探讨一下。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之消渴、转胞、水肿等证;附子汤主治寒温内盛身痛证;真武汤主治肾阳不足水泛证,四逆类汤主治阳亡证;干姜附子汤主治肾阳虚烦躁证;等等,更有金匮要略中后人总结出的附子善治痼寒冷痛证。不难看出仲景用附子多是用其辛温大热之性祛寒回阳,通阳利水。而且用附子的伤寒方与金匮方大都有是在短期内服用,少有象后世的左右归丸那样服的。

      而真的阳气虚弱之时,单用附子是不行,往往要与干姜同用,所以后世常讲附子无干姜不热。而且附子发散力强,久用有伤阴之弊,而其他的补阳药物,象鹿葺、干姜、巴戟天等药物,温补之力和缓而稳,又少有伤阴之弊,才算得是补阳之品。

      附子为通十二经纯阳要药  
      附子辛热,有大毒,其性走而不守,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附子为百药之长,功兼通补,温补阳气,有利于气血复原,散寒通阳,可促使气血畅通,对经治不愈的难治病,余每在辨证基础上辄加附子而获效。 

  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 

  附子味辛,辛入肺经,故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与麻黄配伍,宣补并用,攻补兼施,则善治肺胀咳喘。肺胀一证,饮邪充斥,淹蔽阳气,以致阳不外卫,无能御邪,稍一冒寒触风,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等之麻黄功在宣散,温阳之力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温扶阳气,庶可克敌,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咯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配生脉养心温阳治胸痹 

  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功能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治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凡心阳不足,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则胸痹心痛。证见脉细而微,舌胖而淡属阳微阴弦者,当取附子汤温阳散寒;若见脉虚而数,舌红质干属气阴两亏者,则宜附子合生脉散同用,用附子振阳,生脉养阴,共成复脉之师。 

  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 

  附子性大热,不仅祛寒,尚能燥湿,故张元素谓:“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专治阴黄。黄疸发病,当以湿邪为要,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性粘滞,缠绵难祛,最易遏气损阳,故而黄疸日久不退,必然损伤阳气,加重水湿的停滞,遂成阴黄变证,症见肤色如烟熏,舌润脉沉,治此当在茵陈剂中,佐以少量附子,振奋脾阳,以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尿石 

  附子气雄,擅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则有温阳行气,通淋排石之力。石淋一证,肾虚气化失利为本,湿热蕴结下焦为标,肾主水,司二便,肾阳旺盛,气化有权,生化有序,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而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以补代通,阳气充盈,气化则能出焉。 

  配大黄温阳泄浊治关格 

  附子与大黄相配,乃取《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之意,主治寒积实证,多用于慢性肾炎尿毒症期、脾肾阳亏、寒湿内生、浊邪弥漫三焦。小便不通者曰关,呕吐不止者曰格。大黄为降浊要药,有祛浊通腑之力,惟其性寒凉,久服必伐肾阳,附子辛热,功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并能制大黄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二味同用,共成温散寒浊,苦辛通降之剂,而奏通关除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