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爵士钢琴:必修二3---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9:28:37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答案提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又被称为“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其核心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因此这是一条建设和改造并举的路线。

    2.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答案提示:三大改造完成后,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也逐步健全起来。因此,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3.  《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

    答案提示:它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鉴戒的基础上,讨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内容,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大力从事经济建设。从而提出了开辟一条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重大问题。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发动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或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凤和“共产风”。

    5.1 975年邓小平领导整顿的重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其重点是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整顿。

    6.为什么说“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答案提示:在“文化大革命”的长时间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中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因此说“文化大革命”是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沉痛教训。

   【自我测评】

    1.中国通过采取哪些重大经济举措,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提示: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请结合史实说明,从l 956年到l 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年。

    答案提示:从l956年到l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的10年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首先是表现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次,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新修铁路8 000公里,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这一时期,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但是,这十年间,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严重的失误。其后,中国共产党内在经济工作中的一些“左”的错误观点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所发展。如“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等。十年中“左”倾错误的积累和发展,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这十年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严重挫折是什么?主要成就又有哪些?

    答案提示:从严重挫折和主要成就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可参见“自我测评”中的第2题的答案内容。

                       2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首先在农村兴起?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兴起,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旧有的经济体制下,农民承受着巨大的基本生活方面的压力。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的生活水平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基本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一些地区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开始了自发的改革尝试。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以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成为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而在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增强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自我测评】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答案提示: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地图上标出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建立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和上海浦东地区。

    答案提示:应标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标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l4个沿海港口城市,标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1标出海南建省及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

    【材料阅读与思考】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试分析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大政策”?它在以后的实施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工人农民,在遵纪守法、辛勤劳动的条件下先富裕起来,通过他们起一个带头的作用、示范的作用,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引导当地工人、农民走富裕的路子,这在20世纪70年代末有着巨大的振聋发聩的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政策在实施中主要体现在鼓励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推动了一些地区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胆改革,吸引外资,成为最先发展富裕起来的地区,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先头兵。

           

                 3.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提示: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召开。

    2.中共十五大提出的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新”在何处?

    答案提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改变了以前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公有制一种经济结构的判断,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不再是一种固定的新模式,而主要是体现在控制力上,其形式也多种多样的。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之处。

    【自我测评】

    1.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提示: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谈话强调了六个主要观点:(1)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2)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3)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是否有利于”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讲话,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概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答案提示:应答出以下几个重要内容。第一,l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容。第二,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第三,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五,中共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

    【材料阅读与思考】

    请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说一说邓小平的这两篇讲话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答案提示:邓小平的两篇讲话都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人们的思想状况而发表的具有历史开创性意义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对于实现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具有指导性和决定性的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于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

    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2.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莱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1)鲁菜:鲁菜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醇,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名菜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2)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十分爽口。名菜有:五蛇羹、盐火鸡、蚝油牛肉、烤猪、冬瓜盅等。

    (3)川菜: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在成、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名菜有:大煮千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4)淮扬菜: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名菜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3.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提示: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

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

    答案提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壁、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分析外来文化对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影响与作用。

    答案提示:在今天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外来文化的影响——洋快餐、流行的服饰、新式的生活方式,等等。

    中国物质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并不是完全照搬外国,总是掺杂着一些传统的东西。一种文化被引进后,往往不会再按原来轨道发展,而是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甚至更加辉煌的结果。外来文化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崇尚自由、开放,不拘泥于传统。在这样的继承与摒弃中,形成了符合中国人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以下材料是1 898年9月康有为递呈光绪皇帝的奏折。阅读后请思考:辫子在哪些方面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联系辫子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风俗变迁在社会剧变中的作用。(材料略)

    答案提示:首先,近代社会“尤尚机器”,辫子的存在容易误缠机器,从而阻碍了机器的使用,其次,辫子的存在不便于近代方式的战争的需要;再次,辫子的存在既不卫生又会耗时梳刮。

    风俗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它的剧变勾勒出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变化,归根到底表现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所以社会生活的方式,也就是风俗,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促使社会关系变化的不可取代的物质力量。对辫子的态度,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

                  2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你与朋友联系时使用的邮电通信方式都有哪些?

    答案提示:包括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普通信件、电子信件。

   【自我测评】

    1.阐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过程,并分析它们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

    答案提示: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通过不断地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在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发展中,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不平衡性表现明显。请谈谈有关这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提示:在交通工具方面,中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交通配套基础设施上,带来的后果就是交通工具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地区仍然使用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

    在通信工具方面,也存在着这样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主要体现在线网的分布、通信工具的数量上。由于许多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落后,线网很难通入,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通信工具的数量不多。而东部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无论在线网的涵盖区域还是通信工具数量的百人拥有数都绝对处于优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以下材料是1 865—1 869年中英、中美条约交涉前后,各省将军督抚对于外人铺设铁路的态度。阅读后请思考: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问题上持什么态度,他们的理由有哪些?试对此做一简要评价。(材料略)

    答案提示:中国官员在外人铺设铁路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有:铺设铁路会“占人田业”、“毁人庐墓”、破坏风水,同时又会扰民,引起大规模的民众反抗运动,影响自身的统治。

    评价: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官员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但也是符合其阶级立场的。对于官员来说,西方机器的引进必然破坏社会结构,造成人口的自由流动,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自身的统治,这是最根本的因素。西方技术的传入,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改变,当它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以后,必将势不可挡,进而更加加速社会的变动。后来的事实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3问题解答

【学习思考】

    电视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接触新观念和新知识。

    【自我测评】

    1.联系报业、影视、互联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

    答案提示: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

    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

    答案提示: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

    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

    【材料阅读与思考】

    报纸除了有娱乐民众的功能之外,在政治方面经常成为讥讽时政的阵地或政党的喉舌。以下材料是民初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所发表的评论,阅读后请思考:下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材料略)

    答案提示: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

    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离开了这一点,就会造成社会舆论的无政府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