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拦截百度推广广告:名老中医经验集-王祖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22:17:23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祖雄

时间:2010-07-30 17:52点击:468 次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王祖雄   易水学派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王祖雄   吴光炯整理   编者按:王祖雄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50余年,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王氏17岁开始学医,后来又到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深造,还跟已故南京名医张简斋临证学习多年,得其心传。在张先生的影响下,王氏也学宗易水,强调脏腑标本虚实辨证,善用温补调理气血阴阳,治病求本;同时也从实际出发,法取各家,博采众方,主张临证遣方用药要平正通达,切合实用。王氏长于诊治内科、儿科、妇科疾病,对脾胃病研究尤深,见解独到,经验丰富。如认为脾胃病单纯的虚证或实证都很少,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其病机主要是“脾(胃)虚—气滞—湿阻”,而这三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临证要详细观察病人饮食、大便、舌苔、脘腹饱胀四个指征的变化;治疗上健脾(胃)、理气、除湿相结合,虽有主次之分,却相辅相成。   王氏很重视临证思路与方法。本文从识病辨证、谨守病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缓缓图治、慎出奇兵,燮理阴阳、补偏救弊,用药轻灵、毋伤胃气,上下交损、先治其中,天人合一、治病法时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王氏诊治疑难重症的思路与方法,有理论,有实践,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医论、医话十则,言简意赅,每多经验之谈,发人深省。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王祖雄,男,1918年生,江苏省江阴县人。王氏从小聪颖好学,13岁小学毕业后,拜江苏靖江一位晚清秀才王惠安为师,攻读《四书》、《五经》、《史记》等经史文献凡四年,这段学历,为他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王氏17岁时即遵其父训,立志作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医生以济世活人。先是跟江苏无锡名老中医魏翔学医,一年后魏翔逝世,即就学于当时有名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学至三年级,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学而避难西南,在重庆继续自学,潜心研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1941年,又拜南京来渝的名医张简斋为师。张简斋系南京四大名医之一,擅治内科杂病及妇儿科疾病,因其学验俱富而名重当时。王氏跟张师临证学习两年,尽得其传。学业既成,即在川黔等地行医。解放后,曾任贵阳中医进修学校教师、第二卷404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科科长(处级)、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内科教研室主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现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名誉系主任、教授,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省科协委员等职。   王氏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经50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主讲《中国医学史》、《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并编写《内经选释》一书,1980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与任应秋等编写全国中医高校《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主编其中的易水学派部分,还在国内外中医刊物上发表《易水学派脏腑议病说的发展演变》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王氏的学术思想渊源于易水学派,对李东垣《脾胃论》“补元气,泻阴火”的理论研究尤深,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总结出以易水学派观点治疗内伤杂病的关键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标本虚实为要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认为脾胃辨证又是脏腑辨证的核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要经过脾胃消化才能吸收,药物也必须经过脾胃运转才起作用,故治疗内伤杂病,特别是虚损证,不论伤及何脏,必须首先审察脾胃的虚实寒热状况,必要时应先从调理脾胃入手。   故王氏特别擅长治疗脾胃病,对现代医学所称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善用温补而不避寒凉,用药轻灵而不避重剂,遣方用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制宜,是王氏临证特色。他善用成方,妙在加减和剂量调整。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止嗽散、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右归丸等方,运用时加减化裁,得心应手,疗效甚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逾古稀的王氏已桃李满天下,其中就有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三人,已被中国中医研究院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现在王氏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乐于把他积50年之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精华传授给他的两名继承人。他尝对两名继承人说:“韩昌黎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足见王氏的谦虚谨慎和科学态度。   学术精华   一、学承易水法取各家王氏早年曾师从南京名医张简斋学医。张氏宗易水之学,学验俱富,擅治内伤杂病,疗效很高,名重当时。王氏受到启发,遂潜心钻研易水学派的论著。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是以脏腑标本虚实辨证用药为研究课题,有力地推动了内科学术的发展。张元素从脏腑辨证出发,按脏腑标本虚实,分别列出相对应的药物,成为脏腑补泻用药的基本模式。李东垣则对脾胃进行专题研究,成为金元四大家中的补土派。张介宾不仅是研究《内经》的大家,而且是内科疾病证治的集大成者,对肾与命门也有深入的研究,与稍后的肾学专家赵献可,是最有影响的补肾派。李中梓的“乙癸同源论”又研究了肝与肾的关系。以上名家都是易水学派的中坚,第二卷405他们的论著,成为内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块块丰碑。易水学派的传人还有王好古、罗天益、薛立斋、张璐等,也都各有建树。王氏慧眼识真,看准了易水学派人才济济,理论渊博,著述宏富,每多高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要从事内科临床或教学,必须熟读精研这一学派的论著。王氏古文功底很深,又熟读《内经》、《难经》、《伤寒卒病论》等经典医籍,很快就步入易水学派的殿堂,汲取其精华,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发展内科专长。   王氏十分推崇张元素的《医学启源》和《脏腑标本药式》这两部书,认为是内科辨证用药的基本规范。他发掘了张元素所制的当归拈痛汤,用于治疗湿热痹,疗效甚好,补充了目前一般中医内科学上还没有湿热痹这一证型和相应治疗处方的不足;在内科领域,王氏又以李东垣《脾胃论》为向导,重点研究脾胃病。他汲取了李东垣强调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生理上脾主升清,病理上多为脾的阳气不足,治疗上着重温运脾阳,升补脾气等观点,灵活运用李东垣升补脾气诸方治疗现代医学所诊断的多种病症,如内脏下垂、低血压、白细胞减少、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等。   王氏是治疗脾胃病的专家,但不是所谓的“补土派”,他不主张专搞什么派,而是要切合临床实用。他对张介宾、赵献可强调补肾阴肾阳的观点也很重视,六味地黄汤加味系列方、左右归、还少丹等补肾方也是他临证使用得较多的方剂。他说:“补脾补肾的确是易水学派两大特点,故有人就认为易水学派喜欢用温补。其实这是误解。张元素本来就强调脏腑标本虚实辨证,用药按补泻为纲分列两大类,并不是专主温补的,即使是李东垣、张介宾或有偏颇,也属于矫枉过正,而且应历史地分析。再说,喜用温补与善用温补也不是一回事。”王氏是属于善用温补而又不偏用温补的。所谓善用温补,就是用得恰当,切合实际,无温补之弊。   萎缩性胃炎每多胃酸缺乏,舌质红,少苔,若不按辨证,往往按胃阴虚论治,常用叶天士养胃汤(桑叶、北沙参、玉竹、麦冬、扁豆)加白芍、乌梅治疗,有的疗效不太好,但又不敢改用温补。   王氏常用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治疗,有效率很高。大量的病例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低不等于胃阴虚,温补脾胃远比养脾胃之阴疗效好。这绝非是王氏喜欢用温补的偶得,而是他抓住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多见有胃脘隐痛、胀闷、纳呆等反映脾胃气虚、气滞和/或湿阻的主要证候,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胃、理气和/或化湿,很切合病机。   王氏在临证上的确体现出易水学派辨证用药的风格和特点,但又不囿于易水学派之门户。   他主张博采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切合实用,当补脾则补脾,当补肾则补肾,当调肝则调肝,当攻则攻,当补则补,必须因病、因人而施用,不可偏执。王氏认为,中医各家学说积极的一面是通过争鸣,促进学术经验交流,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甚至带来突破和创新;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就是各派相互攻讦,矫枉过正,失之偏激。对于后一种情况,鉴于历史条件,不要苛求古人,但现在就不应有什么派别了。 ------分隔线----------------------------
  • 上一篇:名老中医经验集-任继学
  • 下一篇:名老中医经验-谢海洲
  • 收藏
  • 挑错
  • 推荐
  • 打印
章意 的个人图书馆 地址: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6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