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帝故宫好玩吗:乡土教育是最好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7:59:49
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乡土教育的地位
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致然后加诛。”《文选》中的晋束广微《补亡诗·由仪》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文化”一词带有显著的国家政治色彩。一般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并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共同群体人。又,我国传统认为,“族”是确定为方域姓氏的血亲集团:“胙之土而命之氏”(《左传·隐公八年》)。因此,民族文化是方域亲族形成的文化,即乡土民族文化。民族的形成必备三个条件:(1)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围;(2)过共同的经济手段生活;(3)有亲缘关系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语言产生共同的心理及生活习俗。民族文化在以上三个不可分 割的联系条件上产生。因为地域民族本质上指具体乡土地域居住的民族,所以民族文化具体体现在乡土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上。换个说法,乡土文化是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是民族文体传统的基本内涵,乡土文化的本质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
乡土教育指进行乡土优秀文化教育,由此体现民族传统。作为优秀文化教育,应该是能发现人的本质力量,利于社会发展,导向于人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民族文化教育。客观地说,乡土教育应该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因此,乡土教育是发展人类社会的民族文化教育。
因为乡土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所以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教育中乡土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应首先发挥乡土教育的作用。
二、乡土教育的基本特点 乡土教育特点是由乡土教育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是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文化教育性质决定的。
(一)融汇性。乡土文化襄括诸方面融于一体,成为整体民族文化内容。不排除消极落后文化的存在,不避开地域封闭的文化圈,由时代的具体经济手段和经济生活形式,制约于相对范围。不排队外来文化影响,并恰当融汇于乡土文化中。因此,乡土文化融含民族文化质点,乡土教育应把握民族文化质点,排除消极因素,突破封闭圈。
(二)风俗性。乡土风俗是经济生产方式决定的生活形式培养成的。乡土风俗受约于地域经济环境的交通联系量,形成为习惯性地域风情。因此乡土风俗体现着民族网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性,因不能排队陈旧风俗的影响,所以乡土教育应在因俗随教的同时,注意易革陋俗,注入健康进步的新风。
(三)实在性。乡土教育发生在乡土经济文化基础上,体现乡土民族文化特点,具备指导乡土生活的实在功能。乡土教育能融汇优秀文化因素于乡俗,使先进文化在具体乡土环境得到实际体现,从而剔除糟粕,推动乡土文化健康发展。因为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的直接继承性教育,所以体现出教育效果的具体实在性。
(四)激奋性。乡土教育是培养乡土民族文化意识,激发乡土民族情感,实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乡土教育具备培养民族感情,培养民族自立自信心,激励民族奋斗精神的基本功能。乡土教育要冲破旧文化的束缚,振奋民族风尚。要求乡土教育在接受外来文化因素时能比较鉴别,以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影响外来文化因素,使之融于乡土教育的主体目标澡。不强调教育容易而注重教育内容,激发民族心理意识,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五)灵活性。乡土教育,立足于乡土生活风俗的动态需要基础上。不求面面俱到,侧重把握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及乡土特色。乡土教育不固定模式,随时根据乡土文化发展的新动态或时代需要,变换教育内容或改变教育模式。乡土教育具有因而随变性和意识超前指导性功能,因此乡土教育表现出灵活随变的特性。
本文归纳乡土教育的基本特点为融汇性、风俗性、实在性、激奋性、灵活性五个方面,侧重于民族地域文化特征教育,但不忽视整体民族文化特征的导向。乡土教育应避免片面性,使乡土教育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