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背是因为什么:张琪教授临证用大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0:09:09
                                           张琪教授临证用大黄经验 

元莹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吴深涛  天津中医学院  姜德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大黄,是临床治疗各种急慢性病的良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张景岳谓“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人参、熟地者治国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古代名医有用药如用兵的论述,并多次赞誉大黄具有尖锐攻击,无坚不摧之力,斩关夺将,犁庭扫穴之能,能祛邪止暴,拨乱反正,定祸乱而致太平,故名之曰“将军”。导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省中医医院张琪教授,善于运用大黄,笔者侍诊在侧,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介绍如下。

  一、通里攻下  急救建功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第一味常备急救药即是大黄,大黄是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最常用的药物,认为大黄具有下瘀血,破癥瘕积聚,荡涤胃肠,推陈致新的功效。现代医学发现,大黄能够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清除胃肠道内细菌和病毒,促进新陈代谢。张老临床应用大黄治疗急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热  大黄苦寒,泄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生大黄能够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时行热疫,能宣一切气,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去五脏湿热秽浊。张老临床用于邪毒入里,郁而化热,结于肠腑,阻滞不通者,每获良效。见症为壮热如潮,腹胀腹痛,腹满拒按,神昏谵语,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一般剂量为15g,最多曾用至50g。
  曾治疗一重症病毒性脑炎病人,郭某,男,34岁,持续高热40℃,伴有抽搐神昏,辨证为暑厥,病人大便2周未行,以大承气汤鼻饲,6小时1次,进药2剂,体温降至38.5℃,抽搐消失,再进2剂,泄下硬粪块少许,体温降至37.5℃左右,改大黄为25g,再进2剂,泻下大量污水黏液,体温转至正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性高热,临床表现为体温持续39℃以上,体表无汗,可出现相对缓脉,或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应用物理降温,及一般解热药和糖皮质激素类药大多无效。张老认为这时应用大剂量生石膏、生大黄,清热解毒通腑泻热不仅可以有效退热,而且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另外,张老根据大量临床实践提出,对于高热神昏、躁动抽搐病人,辨证往往为阳明腑实证,病人一般在重症监护病房,经西医胃肠减压,以及各种引流插管术等,病情危重,有的甚至肠鸣音消失。由于大量应用抗菌素,易造成集体菌群失调,口腔霉菌感染,所以有时舌诊并不典型,此时应以腹部症状为主,凡腹部胀满拒按者,均可投以峻下之剂,急下存阴。此举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正常,泄下在里之瘀热毒邪积聚,确有一泻而解之功。
  2.急腹症  张老认为六腑的生理特点是气机运行,泻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以通为顺,也以通为用,故“不通则痛”为急腹症的主要病机。所谓不通,一是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二是胃肠被有形实邪所阻滞,二者相互影响,其主要病理特点为实热壅滞,气血瘀滞,胃肠阻塞。因属于急危重症,故选药攻下之力宜猛,用量宜足。张老曾用大黄40g,收效良好。大黄、芒硝为治疗急腹症的要药,如邪热积聚较久,大便坚实,难以攻下,则必须借芒硝之软坚散结润下之功,硝黄合用,相互协同,荡涤胃肠实热,效果甚佳。
  一“小肠坏死”术后病人高某,男,57岁,术后腹胀难忍,无排气、排便,呃逆呕吐不止,诊为“高位绞窄粘连性肠梗阻”。因采取保守治疗,行胃肠减压,24小时引出胃液2000ml,多次灌肠后,仍无排气,有少许粪便,小便黄赤量少。病人呃逆声响,呕吐频繁,难以入睡,舌淡苔黄厚腻,脉沉滑有力。先用旋覆代赭汤解其呃逆。处方:生赭石30g(单包),大黄15g,旋覆花20g,厚朴20g,枳实15g,姜半夏20g,黄连15g,黄芩15g,莱菔子25g,水煎少量多次频服。服药2剂,呃逆基本消除,但仍无排气排便,仍呕吐,腹胀程度较前略有减轻。治以通腑泄热,破气活血开瘀。处方:海藻30g,大黄25g,青皮20g,厚朴15g,枳实15g,桃仁20g,三棱15g,莪术15g,莱菔子20g,赤芍20g,生赭石30g,番泻叶15g(后下),甘遂末5g(单包冲服)。服药2剂后,泻下大量秽浊粪块夹有污水,病人随之排气,呕吐、腹胀基本消失。西医复查,肠粘连大部分缓解,以上方去甘遂,大黄减为10g,加西洋参、白术等逐渐调养,共服药月余。随访2年,状态稳定。
  3.中风  经临床实践,张老发现中风虽有阳闭、阴闭之分,但以阳闭较为多见。阳闭辨证大多为实热郁结,气血上逆,在治疗上应以泻其实热为主;阴闭者辨证多为痰浊闭塞清窍,治疗应以豁痰开窍为主。阳闭者以大便闭结不通为主要表现,甚至大便7~8日1行,此时神志不清为腑实不通,邪热内扰,导致心神昏蒙所致。治疗当以通腑泻浊,化痰清热为主。
  张老临证时一般喜用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同时配以化痰之品,若大便得行,腑实得通,则病人即可转危为安。大黄用量可根据病情,一般15g~25g为宜。腑实严重者,可加芒硝软坚散结,以增强泻下之功。阳闭者脑出血,其病机多因邪热迫血妄行,导致血溢脉外,正所谓“热伤血络”。大黄除清热作用之外,还具有止血化瘀的作用,因邪热而导致出血者,邪热除则血自止。且脑出血的特点与其他部位出血不同,离经之血难以排出体外,瘀阻于局部,即为瘀血。此时单用止血之药,往往徒劳无功,而大黄既能泻下攻积,通腑泻热,又能化瘀止血,故大多收效满意。
  李某,男,64岁,脑出血,以内囊——基底节区为主,约35ml。病人神志昏迷,右半身瘫痪,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喉间痰声响亮如曳锯,小便自遗,颜色黄赤,大便7日未行,腹部拒按,舌红绛,苔黄厚而干,脉弦滑数而有力。诊为中风之中脏腑,辨证为阳闭,病情特点为痰热内阻,腑实不通,清窍闭塞。治以化痰清热,通腑泻浊,活血祛瘀,开窍醒神。处方:生大黄10g,姜半夏20g,胆南星15g,陈皮20g,黄连20g,黄芩15g,生栀子15g,石菖蒲20g,郁金20g,水蛭5g,生地15g,玄参20g,寸冬20g,菊花15g(后下),白蒺藜15g,甘草10g。水煎鼻饲,每4小时1次。给药3剂,牙关已开,小便已基本自知,大便仍然未排,舌红,舌苔黄厚,脉弦滑数而有力。此为痰热与内结之实稍减,前方改生大黄为15g,加芒硝15g(烊化),加枳实20g,厚朴15g。又进药3剂,排大便3次,意识逐渐转为清醒,能简单对话,舌红,苔黄白而干,喉间痰鸣基本消失。一诊处方再进3剂,神志基本清楚,语言表达基本流利,但右侧半身不遂无明显变化,以大秦艽汤、补阳还五汤、地黄饮子交替加减化裁,又服药50余剂而基本痊愈,随访至今稳定。
  4.顽固性水肿  张老治疗肝硬化重症腹水、肾病综合征高度腹水、结核性腹膜炎高度腹水,往往用大黄、甘遂,配以枳实、厚朴、三棱、莪术、槟榔、牵牛子之类,效果满意。
  大量腹水,胀满严重者,一般健脾利水之剂无效,然而峻剂攻下,容易损伤正气,同时腹水消退后,腹胀减轻,只可暂时宽松,停药后腹水又再度聚集,腹胀如故。此时如果不用峻剂攻下,则水无出路,病情必生他变。因此只要肝硬化病人尚未出现便血昏迷,肾病综合征以及结核性腹膜炎病人一般状况可,尚在可攻之时,张老往往果断应用峻剂攻水,以消除其胀满,常用舟车丸加减化裁。以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腹之水,上三药先以醋炙后再入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以大黄、牵牛子荡涤胃肠实热,泻下攻积,其用量根据病人体质以及蓄水程度而定。大黄一般用量为15g,最多曾用到50g,但要注意中病即止及适时减量。药后排出大量水样便,随后小便增多,此时张老再用茯苓导水汤之类健脾行气,使尿量逐渐增加,腹水也随之逐渐消除。
  曾经治一肝硬化病人王某,44岁,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一般状态较差,身体羸瘦不支,面色黧黑,巩膜黄染,口唇干燥,高度腹水,腹部膨隆,B超显示肝脏已明显缩小,脾肿大位于肋下3横指,脘腹胀满不能饮食,大便不爽,3日1行,小便黄赤量少,舌质红,舌苔白厚而干,脉沉弦滑。辨为肝胆血瘀,无力运化,湿邪困脾,郁而化热,水湿与邪热交互为患。处方:生大黄15g,茵陈蒿50g,生栀子15g,枳实15g,厚朴15g,半夏25g,泽泻15g,陈皮15g,黄连15g,黄芩15g,砂仁10g,知母15g,姜黄15g,猪苓15g,茯苓15g,白术20g,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服药7剂,尿量有所增加,腹部略觉宽松。前方加槟榔20g,二丑各20g,甘遂末5g(冲服),水煎,每日1剂。服药7剂,尿量显著增加,24小时2500ml左右,大便基本1日1行,去甘遂,改大黄为10g、茵陈蒿为30g,病人先后服药30余剂,腹水全消,又以鳖甲煎丸之类加减,服药半年余,肝功基本正常,可上班正常工作。
  5.吐血、衄血、血尿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若阳明热盛上亢,则可引起血随气逆,发为吐血、衄血,一般止血药效果不理想。生大黄苦寒泻热降逆,能使邪热除,逆气降,而血归其经。《金匮要略》中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合用,即以大黄为主药,直入阳明,降逆清热。张老曾以大黄与代赭石、黄芩、黄连合用治疗多例急性吐血、衄血,不仅起效迅速,而且远期疗效巩固,基本无复发。其辨证要点为舌质红绛,舌苔干少津或色黄,脉滑实有力。
  尿血的病因甚多,属邪热蕴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者,张老必用大黄与桃仁泻热化瘀止血。大黄为泻热止血良药,凡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感染,症见舌质红或红紫,脉滑数而有力,小便短赤,无论肉眼血尿或者是镜下血尿,屡用屡验,但大黄用量宜小,以5g~10g为宜,防止用量过多。大黄不仅止血,且有清热利水之功,八正散中加入大黄5g,治疗热淋往往事半功倍。

  二、清热化瘀  通利软坚
  张老善用大黄治疗前列腺疾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及增生的主要病机为肾虚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日久湿热瘀血阻滞。治疗上强调扶正与祛瘀并重,补益肾气助膀胱气化以扶正,清热利湿活血软坚以祛瘀。在祛瘀的问题上,主张清热泻火与消痰软坚并用,以大黄、桃仁为药对。生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既泻阳明实热,又通利小便,化痰止血;桃仁活血化瘀,润肠通便,擅治血结、血燥、血秘。大黄与桃仁配伍即取法《伤寒论》桃仁承气汤之意,活血化瘀,通利泻热,消瘀滞、破瘀血以利水道,治疗下焦蓄血。大黄又可治尿道痛,为治疗前列腺炎及增生的良药,但应注意用量,一般为7g~15g,多则易致泄泻;桃仁一般用量为15g~20g。方中加入大黄、桃仁不仅起效迅速,而且远期近期效果均好。

  三、蠲除浊毒  维护肾功
  慢性肾功能衰竭,张老大多辨为湿浊邪毒贮留。邪毒郁久化热,湿热上泛,脾胃升降失司,转枢不利,出现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口气秽浊,周身以及口中有氨味,舌体肥大,舌苔垢腻,脉弦滑或沉滑。其治用大黄苦寒清泻热结,蠲除浊毒,同时配以砂仁、草果仁、苍术、藿香芳香醒脾,化湿辟秽,二者相互调济,既不苦寒伤胃,又无辛燥伤阴之弊,用后肌酐尿素氮得以迅速有效下降,其临床症状也常常随之而愈。大黄一般以醋炙后入药,用10g~15g,具体用量应根据病人大便次数加以调节,以每日2~3次为宜,且泄下物应为基本成形的软便,而不应为稀水,防过分泻下,损伤胃气。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大多从泻下立论,以不同的药物、不同的途径促使肌酐尿素氮,从大便乃至皮肤等其他途经排出体外,其中大黄的应用频率最高。张老认为,大黄为苦寒泻热药,临床用于慢性肾衰,表现为舌质红,舌苔黄,大便干燥闭结,辨证为湿热浊毒内阻的较为适宜。
  典型病例刘某,女,47岁,2002年6月17日初诊。既往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19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现5年,病人面色萎黄无华,头晕腰酸,倦怠乏力,舌质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大便溏泄,1日2~3次,血清肌酐512.3mmol/L,尿素氮14.24mmol/L,尿蛋白(++)。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阻。治以补脾益肾,辅以化浊活血。处方用白芍、川芎各15g,生地、当归各20g,红参15g,白术、何首乌、菟丝子各20g,茯苓、半夏、桃仁、丹参、陈皮、山萸各15g,大黄7g,甘草10g,水煎服。病人服药21剂,体力明显增加,大便1日1~2次,成形。效不更方,再服28剂,血清肌酐345.6mmol/L,尿素氮9.18mmol/L,尿蛋白(-)。病人先后服药114剂,血清肌酐159.4mmol/L,尿素氮8.25mmol/L。病人除仍稍觉乏力之外,无明显不适。

  四、泻热清心  豁痰醒神
  张老观察狂躁型精神病大多由痰火扰心所致,以大黄与礞石、甘遂、菖蒲、郁金、芒硝、厚朴等合用治疗,屡用屡验。其临床表现大多为颜面红赤,双目怒视,头痛不寐,大便闭结不通,舌质红,舌苔黄或黄厚腻,脉弦滑有力,呼号怒骂,浑不知人,不避亲疏,力大异常,打人毁物,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一系列阳热亢奋的症状,治疗以泻热化痰为主,其中大黄用量宜10g~15g,可用到30g,同时配伍礞石、甘遂、菖蒲、郁金、芒硝、厚朴等,病情特严重者可加大甘遂用量。
  刘某,女,24岁,因婚姻问题而发病,终日躁扰不宁,打人毁物,夜不能寐,脉沉实而有力,舌质绛,苔黄厚腻,先投以礞石滚痰丸,大黄用20g,加桃仁、郁金、菖蒲,服药7剂,病情无明显变化,加入甘遂10g,芒硝15g,从服第2剂药起,每日泻下7~8次,精神症状明显好转,家属惟恐泻下次数过多,病人难以承受。张老但言此病为痰热郁结,化火扰心所致,应除恶务尽,防止复发,坚持服药。病人继续服药后,大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2~3次,神志进一步好转,连续服药月余,病情基本痊愈,随访至今,状态稳定。
  张老认为此例始终大黄与甘遂、礞石同用,一度泻下较重,但不泻则痰热不能尽除,继续服药泻下次数反而减少,为邪气渐退之兆,同时神志逐渐清醒,说明治疗得当,用药不必拘泥于定式。另外,芒硝、甘遂毕竟属于峻药,作用猛烈,临证时重证则合用,并要注意防止病重药轻或峻剂轻投。

 

                                               重症肝炎用大黄的经验

笔者在近40年的临床和教学中体会到,重症肝炎的治疗和抢救中,大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会临危受命,而给垂危的病人带来一线生机。

   
1、消急黄
   
    急性黄疸为重症肝炎的临床表之一,由于其发病急骤,常在发病伊始,就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2-3天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这表明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突然严重的肝功能损害,使肝脏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质的能力降低,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急剧升高,而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是肝细胞坏死严重的表现,提示预后不良。

    急性黄疫,祖国医学称为“急黄”、“瘟黄”,《诸病源侯论》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倾刻,故云急黄也。”又如《沈氏尊生书、黄疽》中说:“又有天行疾病以至发黄者,谓之瘟黄,杀人最急。”从上述观点看,黄疸病虽属肝胆,亦不离脾胃,热毒所加,谷气郁蒸乃其病机,所以其治法不外流肝利胆,通腑攻下,清热利湿等,尤其急黄之病,火毒炽盛,通腑尤为重要。所以,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大黄的应用,如张仲景治阳黄之茵陈蒿汤便首开先河,近年来,大黄在治疗急黄中的应用则更为广泛,且疗效亦为世人所共识。笔者常用自拟大黄退黄场治疗急黄,基础方为:大黄30--60g,茵陈50g,金银花30g,连翘log,赤芍30g,丹皮log,枳壳log,郁金20g,高热加白虎方意,结果发现随着大黄用量增加,临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也随之缩短。根据各地报道,认为大黄每日30g为常规量,60g才为大剂量。

    大黄的退黄作用主要在利胆,本晶能促进胆囊收缩,松弛输胆总管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外流量,输通肝内毛细血管,因而有较强的退黄效果,同时大黄素和大黄酸均有利尿的作用,这与张仲景“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的学术观点也是合拍的。

    2、退高热

    急性重症肝炎的本质是热毒炽盛,属湿病范畴,其高热症状常为气分热炽,有时亦表现为高热、神昏的“气营两燔”此时阳明浊气与热毒熏蒸。张仲景更是早创用承气退热,为我们用大黄退热树立了样板,笔者在治疗此类高热病人时,常在大剂清瘟败毒饮内服的基础上,用大黄水泡灌肠,常在用药后4—24小时内体温下降,实验证明大黄的退热作用不受炮制和煎服法的影响,且退热时间早于泻下时间,其退热降温的机理之一是通过影响中枢环核苷酸水平而实现的。笔者曾治54岁之女性重症肝炎患者,在西医传染料住院,高烧神昏己3日,请中医会诊,诊见高热(体温40cC)神志昏蒙,呼吸气粗,面色橘黄潮红,有汗,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洪数,3日来尿少深黄如浓茶,大便末解,此属温病气营两燔,必须迅速釜底抽薪,恐真阴耗伤欲竭,则预后不良。处方生石膏120g,水牛角120g,丹皮10g,知母20g,生地30g,茵陈50g,板蓝根30g,玄参30g,全瓜蒌30g,鲜竹沥30ml(口服),另用生大黄30g泡水灌肠(煎服药用鼻饲法)服药6小时,体温见退,8小时排出酱瓣样大便,12小时热退神情,且无反复,可见其退热作用非同一般。

    3、醒神窍 
  
    重症肝炎一般10天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即所谓肝性脑病Ⅱ度以上症状,如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等,常是肝病的一种最严重的并发症,当各种原因损害肝脏后,肝细胞改变及肝脏血液循环障碍,其中尿素氮及肌酐含量升高,导致神经系统代谢紊乱,中毒及功能障碍,为此,临床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否则将不可逆转,笔者在治疗本病时,常采用综合救治法,一是西医常规救治,二是大剂清开灵静滴,三是口服大剂清瘟败毒饮合犀角(用水牛角代)地黄汤及中成药“三宝”,四是大黄、明矾、冰片水煎液灌肠,常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大剂清瘟败毒饮及犀角地黄汤在重症温病治疗中作用被世人公认,而大黄在开窍醒神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用大黄灌肠救治昏迷,收获颇丰。大黄苦寒泻下,经灌肠直达大肠后,刺激肠粘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神经丛,使肠运动亢进而迅速泻下,有效地清除内毒素,降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含量,减轻毒血症,同时反射性地增加心肌与血管的收缩力,增加脑血流量。祖国医学认为,肝性脑病的成因主要为热人营分,痰蒙心窍,神由痰蒙,痰由热煎,大黄苦寒清热,与明矾同用,化痰开结,借冰片之辛香走窜,闭开结散,热清神醒,故收效迅捷神应。

    4、止出血 
  
    重症肝炎对,黄疽持续不退,肝功能减退,肝脏肿大后又缩小变硬,可导致肝原性溃疡病,再加上凝血机制障碍,可以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常可短时间内气随血脱而危及生命。

    本病病机一般认为不离火迫血妄和气不摄血两端,火分虚实,虚者阴虚火旺,实者邪热过甚,而气亦不外虚实,虚者气失统摄,实者肝郁化火也。有人认为,由于咳嗽、呕吐、提重物,导致门静脉压力突然增高,食道静脉破裂而出血是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

    大黄口服、灌肠、外用都能使、人或动物出血和凝血时间缩短,其止血的有效成份可能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儿茶酚和没食子酸,其作用机理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兴奋胃肠道的局部血管,同时也显著增强纤维蛋白原活性,使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有助于止血。

    古人云:“血见黑则止”,所以大黄止血的传统用法是炒炭存性用,炒炭后大黄酚含量是生大黄的2—7倍,大黄—6—甲醚分别是生大黄的45倍和41倍,如出血量小,常用大黄泻心汤,亦可在辨证方中加人大黄炭,如为大出血,则内服方犹恐药效缓不济急,可用直接止血法,有人用乌贼骨100g,大黄50g制成药液,在内窥镜下给药,可即刻止血,也有人用大黄粉、白芨粉、三七粉作称状,经冷冻后(以不凝固为度)在上三腔二囊管后,行内窥镜给药,可收到更加明显的效果。一般认为,上类止血方法可达到三快:即止血快、吸收快、消退快的特点,不仅效率高,而且降低手术率。

    大黄止血,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对虚证、实证均有效,对出血缓者亦可用大黄炭粉剂,每次3—5g,日4次,温水调服。

   
5、软肝脾

    肝硬化是重症肝炎肝实质受损的一种病理变化,由于肝实质变性、坏死,导致网状支架塌陷,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而形成肝纤维化,其中血液循环障碍对肝硬变的形态发生病变的进展以至临床表现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大黄经酒制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动脉,微静脉血流,降低血粘度和渗透压,同地,大黄多糖和番泻甙能抑制血小板细胞外钙内流;这对降低血小板细胞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防治肝内瘀血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促进肝细胞摄取及排泄功能,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的结构和减少其变性坏死,因而能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及软化肝脏,防止肝癌变。

    笔者常用大黄三甲饮及大黄守官贴治疗肝硬化,主方是醋制大黄、龟板、鳖甲、炮山甲、郁金、川楝、三棱、莪术、白术、丹参、赤参、当归、桃红、青皮等组成,另用大黄、守官、冰片研末蜜调成糊状,外敷期门穴,内外夹攻,调其气血,常收到满意疗效。如已伴腹水,用大黄泻水也是行之有效的,在内服方的基础上另用大黄、甘遂、冰片为未,蜜调敷脐也确有良效。

  
  6.活肝肾

    并急性重症慢性肝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习惯上称之为肝肾综合征,本症属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本病临床表现除具有明显肝脏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能受损外,突出表现为少尿和尿闭,继之出现氮质血症的症状,祖国医学无此病名,但综合其病现演变过程,临床表现和预后,分别可见于鼓胀、虚劳、癃闭、关格等病中。病机十分复杂,但本虚标实为其要点,本虚者脾、肾亏损、标实者法邪上犯,在本病的治疗上,各地报道不一,但有一点都是共同的,即用以大黄为主加用附子,牡蛎、金银花等的煎剂灌肠,对于清除血清尿素氮,肌酸酸等尿毒证物质,而达到防治性肾功衰的目的。(作者刘华新  湖北省中医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