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灵 满级道具:走近沉鱼落雁的千古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06:32

      内蒙古呼和浩特 昭君墓和昭君博物院

 

 

        和亲

 

    王嫱,字昭君,原西汉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闻信后请求出塞和亲。到匈奴后,她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王后”的意思),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为她修筑了坟墓,并奉为神。

    传说昭君为汉宫女时,因不肯贿赂画工,元帝不知其美丽。直到昭君自请嫁匈奴时临别时,元帝方才知晓,后元帝杀了画工毛延寿。昭君出塞的故事极为流行,并成为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题材,据统计,历代光是吟咏昭君的诗歌就有七百多首。

    昭君墓(青冢)以及昭君博物院,在呼和浩特市区南面六公里处,为游览呼市不可不去的胜地。

 

         匈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之铜像

        青冢——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青冢兀立、巍峨壮观,远远望去,显得黛色朦胧、若泼浓墨,景色迷人,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这个汉代遗迹,早在唐代就已经有明确记载。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是关于昭君最有名的两句诗,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唐诗三百首》

         青冢半山腰的碑亭

        王昭君之墓

 

        从高达三十多米的“青冢”顶上往下看,也许这就是昭君天天看到的景象。

        “单于大帐”

    从“青冢”顶上鸟瞰,由远到近:嫱云浮雕,大门,董必武题诗碑,王昭君塑像,青冢牌坊,和亲铜像……神道两旁是动物造型的石像生。 

        青冢顶上的碑亭

 

        昭君墓之所以叫做“青冢”,是因为据说当时这里周边全是荒凉的白茅和枯黄的衰草,唯有昭君墓是黛青色。但现在,我们站在青冢顶上,放眼望去,却已是一片翠绿,满目生机,真是“换了人间”。

        青冢山脚下的“匈奴历史陈列”

 

        “青冢藏墨”

      小说家李准题词:青冢垂万代,龙塞始应春

        内蒙古自治区原领导人乌兰夫题字:青冢

        原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题词:昭君出塞垂千古,民族团结代代传

        诗人臧克家题词:千载传佳话,一身系安危

       神道石像生 

        虎——这个恐怕他们弄错了,怎么看都不像老虎,倒是像犀牛或者什么牛一类动物

 

        虎——这个老虎形态神情都很像,虽然只是粗放的轮廓

      石灯座——废物箱

 

       

 

        鹿

      昭君故里——仿湖北秭归汉代昭君故里风格建造

 

 

 

 

        斜开的门据说可以辟邪 

 

 

 

      昭君生长在楚地,王家有女初长成,在家乡,其聪慧美貌已经闻名在外。也正为此,很年轻就被选送进宫作为侍诏,遗憾的是始终没能来到君王侧。在秭归,王家当是殷实人家。 

 

 

 

 

 

 

         天井

 

         昭君故里建筑群

        “和亲园”建筑群

 

       

 

      

        单于大帐 

        匈奴文化博物馆

        第一个游牧帝国 

        “单于和亲”出土瓦当图案

 

        “单于天降”出土瓦当图案

          大厅两边是商代青铜羊首刀的装饰

 

       西汉时期匈奴的疆域——昭君单于老公的地盘可真不小,虽然多是大漠

        青铜剑 

        陶俑,陶马,彩釉陶狗

        灰陶井

        铁剑

      广衍铜戈(秦代,额尔多斯),双鸟首青铜短剑(春秋,鄂尔多斯) 

        青铜釜(汉代,赤峰)

        熏炉(东汉,呼和浩特) 

        马蹬

    别小看这小小的马蹬,它可是了不起的发明,意义重大。先秦、两汉乃至三国时代,我们的祖先还没有马蹬。西安兵马俑坑里面有许多马,但都没有马蹬。没有马蹬,在马上就不可能坐稳,更难以使用大刀长矛,更不用说在马上回首拉弓射箭。打仗的时候,或者用马来拉战车,或者骑马到达战场再下来步战,这时的战马和骑兵在战争中只能充当辅助性的角色。

    1965年在辽宁北票西官营子发掘了北燕冯素弗墓。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这是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马蹬出土实物。

    南京象山发掘了东晋琅琊王氏族墓群,7号墓中出土了一件装双镫的陶马,墓葬年代为东晋永昌元年(322)或稍后。这件陶马的双镫是已知马镫的较早实例。
    学界有人主张马蹬的出现可能更早,虽然还没有得到出土实物或塑像、图画的明确支持。在定型的金属马蹬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很可能使用过用下挂的绳子或皮带之类搁脚用的“软马蹬”作为其前身。

    马蹬是中国发明的,随着匈奴的向西迁移,通过波斯进入西方。之前的西方人骑马也是垂着双腿。马蹬和高桥马鞍的引进,根本上解决了骑在马上的稳定性,解放了双手,催生了西方的骑士阶层以及其后的封建社会。

    美国学者林恩·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脚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银虎咬鹿纹饰牌(战国,鄂尔多斯)

      包金卧羊带饰(战国,鄂尔多斯) 

        立虎形金饰牌(战国,鄂尔多斯) 

      大厅楼上有一个“昭君民俗文物展”,展出很多昭君题材的年画、连环画、香烟牌子、火花和各种工艺品,还有音像制品。 

    王昭君相传有“落雁”之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沉鱼),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杨玉环(羞花)

      文学作品和民间广为流传西施浣纱,昭君出塞,貂禅拜月,贵妃醉酒的故事。

        昭君出塞

 

        匈奴王冠,上面是一只鹰(战国,鄂尔多斯)

        狩猎纹岩画(春秋-战国,阿拉善)

          动物纹岩画(春秋-战国,阿拉善)

        祖柄青铜勺(战国,赤峰),知道什么叫“祖”吗? 

        阴阳青铜剑(战国,赤峰) 

        提梁卤(春秋,呼和浩特) 

      “汉匈奴粟借温禺提”铜印(汉代,鄂尔多斯)

        带鞘曲刃青铜短剑(战国,鄂尔多斯)  

         T形曲刃青铜短剑(春秋,赤峰)

        青铜弩机(战国,鄂尔多斯) 

        青铜匜(战国,赤峰),“匜”,音“移”,盥洗时的舀水器皿。 

        青铜头盔(战国,呼和浩特) 

         人物纹岩画(春秋-战国,阿拉善)

 

      刺猬形金饰片(战国,鄂尔多斯) 

        羊首青铜刀(商晚期,赤峰) 。秦汉时期汉人原来都是用剑,刀是南北朝时期从胡人那儿学来的。战场上,特别是马上,刀,可能更好用。

        四兽纹青铜戈(战国,赤峰) 

        青铜马面饰(春秋,赤峰) 

        青铜甲(汉代,呼和浩特) 

        青铜三联罐(战国,赤峰) 

        神道石像生 

        虎咬羊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赞美:“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董必武题诗碑

     董必武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和愁云,以一个愉悦的民族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愿望。

 

 

 

 

 

 

 

        青冢牌坊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不甘深宫枯寂、不甘年华虚度,自愿远嫁大漠,但换来的,却又是另一种落寞,杜甫已经把昭君的幽怨与无奈抒写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多少嗟叹昭君出塞文字的共同基调。现代语境下的昭君,则是一位深明大义,挺身而出的和平使者。曹禺的剧本,董必武的诗,翦伯赞的文章,都是这样给以高度评价。

    凝视着匈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的塑像,深为他们的和谐默契感动。只是再一细想,可能这只是我们现代爱情的一种投影。两千年前的单于妻妾成群,恐怕还不是“妻”和“妾”这些概念所能描写,想来他们之间的爱情模式我们实在难以体味。也许,昭君并没有那么多的幽怨,也没有那么高的见识,一如后人所揣度的那样。

    晚上九点火车离开呼和浩特返回北京,我们来到青冢之前凭吊,也正是“黄昏”时分,但依然阳光灿烂。游人虽然不多,却也丝毫没有凄寂的气氛。一切都那么平和安详。偶尔遇到几个嬉戏的年轻人,想来,他们已经不会再去咀嚼那不平凡年代留下的不平凡故事,不会再去认真窥探这位千古美人当时的实际心境。再舞文弄墨,也许,真的已是多余。两千年,这一切毕竟已经离开我们很远。

    虽是白日昭然,虽是满眼葱茏,在这大青山下、大黑河畔的匈奴故地,我,还是听到了声声琵琶,阵阵胡笳,虽然隐隐约约,断断续续,那样辽远,却竟是那样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