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华雄的意义:【骚体】中国诗词发展简史(并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7:35:37

【骚体】中国诗词发展简史(并序)

 吴贵荣/文

 

    吾初习诗,不谙音律,偶有得意之句,便欣然舞之,继而忘形,醉其间而自乐也。渐而深入,方知吾之无知也。伏案笑而嘲之,遂断赋诗之念。深省,不谙诗史,焉言作诗?不谙诗风,焉言知诗?不谙诗魂,焉言懂诗?遂又卖弄痴呆,效屈原“骚体”作此篇,理诗史之脉络,集诗风之大观,悟诗魂之精髓。实乃截前人陈句拼奏之耳!观无新意,品无情趣,盖自我之抚风弄月耶!前人有“诗庄、词媚、曲俗”之论者,三艺风格之佳构也。吾今班门,胆提“酒诗、茶词、水曲”之语,乃避风格而言品味也。唐诗如酒,饮之豪放,愁云尽消,谓之壮也;宋词如茶,品之温婉,禅意随生,谓之净也;元曲如水,吮之清丽,民性见之,谓之真也。率意而为,随心赋之,恐有见笑于大方之家也!

                (一)
    吾华夏之后裔兮,当承尧舜之文明。
    览千年之国宝兮,尤诗词以登峰。
    今举酒飨诗魂兮,邀花草同酩酊。
    歌诗合事而著1 兮,非流光以闲庭;
    文章合时而作兮,关国运与民生。

                (二)
    诗艺源于劳作兮,筋力张驰以振精。
    “举重劝力之歌”2 兮,唱和曼舞而劳轻。
    崇拜自然之神兮,祈语所唱以歌形。
    人神宗教之密切兮,鼓舞人心以激灵。
    诗、乐、舞蹈为一体3 兮,《吕氏春秋》之所承。
    恒歌酣舞之汤兮,悬禁令于巫风。
    醉生梦死之纣兮,使乐师以新声。
    敬德保民之周兮,重史诗以修行。
    历采、献、删4 之改兮,集大成之《诗经》;
    开赋、比、兴5 之法兮,启后世之先锋;
    奏风,雅,颂6 之篇兮,惟鲁国之乐工。
    春秋争霸之乱兮,斥残酷而“变风”。
    江淮楚地之谣兮,载史籍以片零;
    屈原放逐之艰兮,诗《离骚》乃赋成;
    香草美人之喻兮,盖千古之怨情。

               (三)
    承秦汉之民歌兮,赋重形而辞赡;
    继楚辞之风格兮,诗抒情而志坚。
    制礼作乐7 而歌兮,恐武帝之为仙;
    集整民谣而奏兮,传延年之曲欢。
    儒生方士之术兮,敷歌谣为神天。
    采问风谣之盛兮,置观谣以察官。
    鼓、相、杂8 之乐府兮,感衰乐而发缘。
    诉战争之残酷兮,有《从军》9 与《战城南》。
    控封建之礼教兮,有《上邪》与《本命篇》。
   《十九首》10 之专名兮,始萧统之选编;
    游子思妇之叹兮,愁背井之苦寒;
    光阴苦短之感兮,盼离乡之夫还;
    文温意悲之内美兮,实五言之桂冠;
    慷慨磊落之诗风兮,开前奏之建安。

                (四)
    悲凉慷慨之“三曹”11 兮,乃建安风骨之流苏。
    刚健清峻之“七子”12 兮,寄祖国统一之鸿图。
    杀戮篡魏之司马兮,致玄理之迅出。
    “竹林七贤”13 之嗟叹兮,带老庄之虚无。
    “竟陵八友”14 之吟咏兮,含玄言之空浮。
    乐情山水之渊明兮,言“出世”而耕锄;
    不为五斗之折腰兮,憎势力之流污。
    清丽秀逸之谢眺兮,启绝句之先炉。
    创运七言之鲍照兮,开用韵之于途。
    “四声八病”15 之创举兮,“永明体”之成熟。
    婉转柔媚之南歌兮,多男女之追逐。
    豪放刚健之北歌兮,源尚武之习俗。
    华骈丽赋之抒情兮,重形美而无朴。
    辞美偶工之太康兮,有“三张”与“二陆”16 。
    宫体艳情之逸乐兮,映腐朽之城都。
    淫靡轻艳之诗风兮,终子昂之新呼。

                (五)
    设科定制之扬广兮,取士以诗赋为纲。
    清丽隽永之思道兮,北齐为“八咏卢郎”17 。
    贞观、开元之治兮,推政兴以诗昌。
    门阀世族之破兮,有渔樵与农商。
    禅趣诗境之通兮,赋曲水以流觞。
    绮错婉媚之上官兮,惟“六”“八”18 以弘扬。
    “初唐四杰”19 之主张兮,褪艳靡而放光。
    清悠谈远之美兮,赏浩然之田乡。
    宁静朗秀之韵兮,品王维之禅宗。
    悲壮奇逸之歌兮,览岑参之边疆。
    蕴藉深婉之怨兮,窥龙标之“西厢”。
    豪迈飘逸之风兮,追浪漫之屈、庄20 ;
    抚剑倚天之啸兮,嫉恶仇之胸腔;
    蔑权傲王之气兮,安社稷以济苍;
    乘风邀月之怀兮,聆“天才”21 之铿锵;
    饮天酌地之心兮,愿大鹏以翔沧。
    沉郁顿挫之咏兮,善陈事之篇章;
    “三吏”、“三别”22 之苦兮,悲安史之民殃;
    《咏怀》《北征》23 之痛兮,恨统治之淫荒;
    家愁国恨之叹兮,情沉挚而深长;
    地涵海负之物兮,经“诗圣”而光芒。
    闲淡应物之忧兮,惭居崇而民康24 。
    羁思“十子”25 之才兮,吟风月之无常。
    “七绝圣手”之李益兮,含幽怨之感伤。
    《长恨》《琵琶》26 之乐天兮,诉千古之衷肠。
    奇险怪僻之韩、孟27 兮,破境界之盛唐。
    凄清激愤之柳、刘28 兮,有李、杜之襟膛。
    “胡夷”“里巷”29 之曲兮,使“诗馀”之显彰。
    温密韦疏30 之迥兮,有《花间》之流芳。
    冯婉李丽31 的凋兮,启宋词之辉煌。

                (六)
    丰神情韵之唐诗兮,善启兴而抒意。
    筋骨雅劲之宋诗兮,带夹议而思理。
    “扬、刘风采”之西昆32 兮,落浮华而流弊。
    平易流畅之欧阳修兮,纵胸中之豪气。
    “夺胎换骨”33 之黄山谷兮,创“江西”34 之伟绩。
    尤、陆、范、杨35 之四家兮,惟精工于五律。
    《正气》《金陵》之辞兮,文天祥之坚毅。
    《湖州》《越州》之章兮,汪无量之沉郁。
    词至宋而臻于盛兮,堪唐诗之为媲。
    袭五代遗风为基兮,称晏、欧36 之清丽。
    离愁别恨之怨兮,道柳永之艳迹。
    格律精严之周邦彦兮,增慢曲而铺叙。
    涵蕴幽婉之李易安兮,发新思于浅语。
    悲壮慷慨之气兮,弘岳飞之忠义。
    豪放旷达之风兮,扬稼轩之报稷。
    清刚疏宕之姜夔兮,变臆抒为兴寄。
    质丽境邃之吴文英兮,采二李37 之诗艺。

                (七)
    吸汉族文化之精髓兮,升契丹之素养。
    映北方游牧之《失题》兮,风朴真而豪健。
    多帝王后妃之作兮,辽道宗之菊赞38 ;
    含缠绵悱恻之情兮,萧观音39 之宫怨。
    罗宋朝文人之辽太宗兮,改金代之文面。
    品宇文虚中之金作兮,抒返宋之企盼。
    精书、画、诗、词之吴激兮,皆思致而蕴远。
    效《大江东去》之蔡松年兮,意雄壮而悲感。
    自然亲切之蔡珪兮,常弹琴与把卷。
    思阔境沉之刘迎兮,融思亲与忧患。
    继乐府民歌之赵元兮,诉民生之苦难。
    承朴拙奇崛之党怀英兮,绘田园之烂熳。
    女真诗人之冠兮,王若虚之恬淡。
    沉郁幽深之思兮,李俊民之伤乱。
    雄深悲壮之感兮,元好问之羁管。
    脱离音乐而艺衰兮,惟相融以进展。
    反璞归真而曲盛兮,乃民性之绽现。

               (八)
    经元末社会之动荡兮,转萎靡为明净。
    开明初文风之宋濂兮,善用语以显性。
    苍凉奔放之刘基兮,系黎庶之忧幸。 
    清新劲拔之高启兮,抒统一之憧憬。
    雍容典雅之“台阁”40 兮,俱功歌与德颂。
    忧国放朝之“茶陵”41 兮,脱现实而空洞。
    “前后七子”42 之复古兮,崇秦、唐而薄宋。
    “公安”“竟陵”43 之反古兮,倡性灵而摄境。
    “民间性情之响”44 兮,歌情深与意重;
    明代文学之“一绝”兮,有民歌之鼎盛;
    花前月下之欢悦兮,纵男女之情性。

               (九)
    明清易代之乱兮,诗活跃而缤纷。
    清初诗坛之别兮,分抗、仕45 之两群。
    继明开清之牧斋兮,《后秋兴》之怨文。
    词华调怨之梅村兮,《圆圆曲》之隐沉。
    抒反清复明之顾炎武兮,沉郁中带豪襟。
    以太白为师之屈大均兮,俊逸中含悲音。
    “渔洋山人”46 之神兮,宗王、孟为诗魂。
    “金风亭长”47 之韵兮,以清新而著称。
    倡“格调说”48 之归愚兮,《古诗源》之语敦。
    论“性灵说”49 之简斋兮,《随园诗》之情真。
    主“肌理说”50 之覃溪兮,以“六经”为源根。
    沉痛率酸51 之仲则兮,怀凄清之苦吟。
    感世怀旧之陈维崧兮,《迦陵词》之雄浑。
    咏物言情之朱彝尊兮,《桂殿秋》之雅醇。
    善书、画、经、词之容苦52 兮,伤花月之暮春。
    追含蓄隐晦之惠言53 兮,蕴无穷而意醺。

                (十)
    文面沉寂之晚朝兮,况帝国之入侵。
    呼吁变革之地主兮,受西风之微熏。
    愤世伤时之自珍兮,《已亥杂诗》之忧民。
    感事咏怀之魏源兮,《寰海十年》之赤忱。
    “诗界革命”之梁启超兮,主语、意之二新54 。
    “记写事实”之黄遵宪兮,溢爱国之忠贞。
    词锋锐利之张太炎兮,辞古奥而艰深。
    雄健浏亮之秋瑾兮,盼解放而国赟。
    举酒飨诗魂兮,有主席之乾坤。
    问苍茫大地兮,继润之55 而何人?

 

注解:
(1)诗歌合事而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2)“举重劝力之歌”: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即劳动号子)。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诗、乐、舞蹈为一体:原始乐舞是歌、舞、乐互为一体的整体。《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采、献、删:在秦汉史籍中,有“采诗观风”、“献诗讽谏”的记载。有关《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和“删诗”之说。
(5)风、雅、颂:《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40篇。
(6)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方法。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7)制礼作乐:汉武帝时,为制礼作乐,使精通音乐的李延年任协律都尉,广泛集整民谣,教习女乐歌舞演奏,俗曲流行。
(8)鼓、相、杂: 汉乐府民歌大部分收录在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词”,“相和歌词”和“杂曲歌词”中。
(9)《从军》:指《十五从军征》。
(10)《十九首》:即由萧统选编的《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之叹,光阴苦短之感”是其两个主题。
(11)“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12)“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13)“竹林七贤”: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4)“竟陵八友”:指南北朝齐永明年间,竟陵的一个文学群体,即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15)“四声八病”: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16)“三张”与“二陆”:西晋太康、元康时期,文坛诗人辈出,有“三张”:张载、张协和张亢;“二陆”:陆机和陆云;“两潘”:潘岳和潘尼;“一左”:左思。
(17)“八咏卢郎”: 魏高祖山陵既就,诏令魏收祖孝征刘逖卢思道等各作挽歌词十首,尚书令杨遵彦诠之魏收四首,祖刘各二首被用,而思道独取八首,故时人号“八咏卢郎”。
(18)“初唐四杰”: 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19)“六”“八”: 指齐梁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的诗歌偶对技巧。
(20)屈、庄: 指屈原和庄子。
(21)“天才”:指李白。唐朝是诗歌的天堂,天才诗人层出不穷,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之说。
(22)“三吏”“三别”:指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3)《咏怀》《北征》: 指杜甫的两篇著名五古《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
(24)惭居崇而民康: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25)“十子”: 指“大历十才子”,是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26)《长恨》《琵琶》:指白居易的两篇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27)韩、孟: 指韩愈和孟郊。
(28)柳、刘: 指柳宗元和刘禹锡。
(29)“胡夷里巷”: 词起源于民间,出自“胡夷里巷之曲”(《旧唐书音乐志》)。所谓“胡夷之曲”,主要指西域的少数民族音乐,“里巷之曲”主要指内地民间音乐。
(30)温密韦疏: 指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词的风格,其词收入赵崇祚《花间集》里。《花间集》是晚唐五代词选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31)冯婉李丽: 指晚唐五代词人冯延己、李煜词的风格。
(32)西昆:北宋初期诗坛主要流行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和刘筠,欧阳修《六一诗话》:“杨刘风采,耸动天下”。
(33)“夺胎换骨”: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引黄庭坚语:“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34)“江西”:指北宋后期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代表,因诗派多是江西人而故名。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35)尤、陆、范、杨:指尤袤、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36)晏、欧:指晏殊和欧阳修。
(37)二李:指李货和李商隐。南宋后期吴文英主要尊崇这两家诗艺。
(38)菊赞:指辽道宗的《题李俨黄菊赋》。
(39)萧观音: 是耶律弘基的皇后,在失宠后写下十首《回心院词》,哀怨悱恻,跟唐代宫怨诗和北宋宫怨词一脉相承。
 (40)“台阁”: 指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的“台阁体”诗。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毫无创新。
(41)“茶陵”: 指明初出现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体”诗派。 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
(42)“前后七子”:指明朝中叶的诗文流派。前七子指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而以李、何为首,活跃于弘治、正德间。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而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
(43)公安、竟陵: 指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是“公安三袁”,即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竟陵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两派曾先后给“前后七子”复古风以抵制和抨击。
(44)“民间性情之响”:冯梦龙编印民歌集《挂枝儿》和《山歌》认为民歌是“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
(45)抗、仕: 清初诗坛分抗清和仕清两派。
(46)“渔洋山人”: 指康熙时的著名诗人王仕禛,号渔洋山人,是“神韵说”的倡导者,强调“兴会神到”,以王孟诗派为宗。
(47)“金风亭长”:指与王仕禛并称为“南朱北王”的朱彝尊,号金风亭长,论诗崇唐,以学力、辞藻见长。
(48)“格调说”: 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所倡导。“格凋”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49)“性灵说”: 清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50)“肌理说”: 清代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苏斋)提出的诗论主张。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
(51)沉痛辛酸: 郁达夫《关于黄仲则》“要在乾、嘉两代诗人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辛酸的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诗,自然就非黄仲则莫属了。”
(52)容若: 即清词人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
(53)惠言: 指嘉庆时张惠言,他不满浙西派末流的颓废空虚而创常州词派。
(54)“二新”: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作诗“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夏威夷游记》) 
(55)润之: 即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