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inx lua配置:宁死不屈:被苏军枪杀的阿富汗总统阿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0:27:03
该书记录了二战以来所有的被外国军事干预下的国家元首们。新华社资深记者、《欧洲真相》作者吴黎明作序道:我常想,当今的国际形势和规则与中国的春秋时期有些类似,某些大国为了国家或集团利益,将一些弱小国家……[连载内容]
阿富汗总统阿明(左)

  事发时间:1979年12月

  事发地点:阿富汗

  参与各方:阿富汗总统、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哈菲佐拉·阿明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王者简介:哈菲佐拉·阿明(1929年8月1日~1979年12月27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早年毕业于喀布尔大学,并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65年,加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后成为该党人民派主要领导人。1978年4月,与塔拉基、卡尔迈勒等发动政变,推翻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政府后,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79年9月,把时任总统塔拉基赶下台并将其杀害后,任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人民民主党总书记。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

  王者结局:被枪杀。

  苏联预定的“盘中餐”

  1979年12月27日,当西方国家还没有在狂欢的圣诞中平静下来时,中亚地区却迎来了另外一种不平静。

  就在12月27日晚,苏联克格勃贝洛诺夫上校带领特种部队直奔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并分兵三路进攻阿富汗总统行宫塔日-别克宫、阿富汗内政部和喀布尔电台。亲自担任突击队指挥官的贝洛诺夫上校,率领5辆装甲运输车、10辆步兵战车、12辆T-62型坦克和120名突击队员直逼塔日-别克宫。

  19时左右,随着从喀布尔市中心传出一阵巨响,一支特种部队首先攻占了阿富汗内政部。随后,从喀布尔电台传出了昔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前领导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的声音,他宣布阿富汗人民从哈菲佐拉·阿明总统的暴政下解放了。

  苏联之所以对阿富汗实施突然袭击,不惜用武力推翻阿明的统治,是因为阿富汗本身的特殊战略意义以及前总统阿明对苏的态度决定的。

  地处亚洲中南部的阿富汗因扼守东西方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欧亚通道,是亚洲的十字路口,也是苏联伸向印度洋的桥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彼得大帝在3个世纪前就说过,当谁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谁就能统治世界。所以,沙皇俄国要想在全世界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统治,就必须南下,打开通往印度洋的道路。然而,战略家们打开地图一看,发现经阿富汗的这条通道到达印度洋最为便捷。于是,彼得大帝的后继者都谨遵先皇使命,不遗余力地向这条通道扩张。

  为把阿富汗变成自己的“盘中餐”,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历届沙皇们都拼命与英国争夺阿富汗这块不毛之地。由于英俄双方势均力敌,阿富汗成了“缓冲国”,沙俄也未能完成彼得大帝的夙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大国曾对阿富汗虎视眈眈,但都一无所获,因为此时强大的苏联已把阿富汗当成了它的“南方战区”。二战结束后,阿富汗成为“中立国”,但事实上已经沦为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20世纪50年代,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为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发生争执甚至交火。苏联乘机而入,表示坚决站在阿富汗一方,借机打击亲美的巴基斯坦,孤苦伶仃的阿富汗进一步投入到苏联的怀抱。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由于实现南下战略对苏联称霸至关重要,而南下战略的关键就是控制阿富汗。为此,苏联在冷战时期积极勾画在阿富汗的“美好蓝图”:如果能把阿富汗作为自己的南下基地,进而就能顺利打通直下印度洋的陆上通道,接下来就可以在印度洋寻求暖水港和出海口,从而切断欧洲与远东的联系,威胁中东产油国,然后包围欧洲,与其太平洋战略相呼应,最终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标。由此可见,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决不是偶然和局部的行动,而是推行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完成这幅“美好蓝图”,苏联在阿富汗已经苦心经营多年。从1973年就开始加强对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的苏联,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1973年,当得知阿富汗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要摆脱控制时,苏联暗中支持查希尔的堂兄穆罕默德·伊德里斯·达乌德推翻其统治,建立一个新的亲苏政权。1973年7月17日凌晨,在苏联的支持下,达乌德发动军事政变,终结了统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尔王朝的宿命。7月20日,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达乌德政府的国家。

  达乌德上台伊始也懂得“感恩”,因此深讨苏联的喜欢。但达乌德还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不甘心一直在苏联的鼻息下过着卑躬屈膝的生活,于是也开始渐渐疏远昔日的“恩人”。估计达乌德没有预料到,苏联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故伎重演,自己也会重蹈查希尔的覆辙。1978年4月27日,得到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权。

  上台后的人民民主党领导人塔拉基一直是苏联的“好朋友”,只是1979年9月,阿富汗国内发生夺权政变,不受苏联欢迎的哈菲佐拉·阿明总统执掌大权。“吃了豹子胆”的阿明总统日益在“太岁爷”苏联头上动土,因此,12月27日苏联不惜动用兵力除掉阿明。至此,阿明政府管理下的阿富汗已是苏联预定好的“盘中餐”,谁要阻碍苏联“吃大餐”,谁就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为政变甘愿坐牢

  哈菲佐拉·阿明,1929年8月1日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南部的帕格曼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他的家族属于普什图族旗下的吉尔扎伊部落。阿明从小机智过人,有很大雄心和抱负,立志要成为吉尔扎伊人的骄傲。的确,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时代,普通百姓向社会上层流动比登天还难,上大学是仅有的可行之道。可喜的是,没有辜负对他的期望,阿明成功考取了喀布尔大学,成为阿富汗有极高声望的前议员哈吉·阿卜杜勒·拉苏尔的得意门生。在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位后,进取心极强的阿明决定赴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获得了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

  在美留学期间,阿明积极活跃,极其关心政治。在担任留美阿富汗学生会主席后,阿明竭力把学生会政治化,经常组织学生探讨阿富汗的政治问题和前途命运。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早期,美国中情局用贿赂和威胁的方式试图招募在美留学生,希望他们完成学业归国后充当中情局特工。例如,阿富汗学生会分会主席齐努勒西就为中情局工作,后来回国后成了阿富汗的财政部长。齐努勒西和中情局当时就劝说留美的阿富汗学生阿卜杜勒·拉提甫·何塔基加入中情局,不过劝说未果。1967年据何塔基披露,“大多数在美国学习过的阿富汗政府主要官员,他们不是接受过中情局的训练,就是被中情局洗脑过,而且,其中一些人就是当局政府的主要内阁成员”。据了解,当时阿富汗学生会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美国亚洲基金会,这是中情局在亚洲的主要前沿阵地,阿明从前与这个组织有过密切联系。但是,还是没有过多的证据表明阿明为中情局工作过。

  1957年研究生顺利毕业后,阿明起初计划定居在英国,但这个计划后来泡汤了。随后,阿明回到阿富汗,在一所师范学校任了几年教师和校长,后来在教育部负责管理师资训练工作。然而,心怀野心和抱负的阿明不甘于现状。1962年,阿明通过所有入学考试,再次回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5年,正当准备专心撰写学位毕业论文的时候,阿明被召唤回国了。因此,没能最终获得博士学位成了阿明一生的遗憾。

  回到国内后,阿明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书记塔拉基的引荐下很快加入了该党,这成了阿明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不久后,阿明就成为了该党的主要领导人,1969年,阿明成功当选为国会议员,是当时人民民主党人民派中唯一当选的议员。
在塔拉基的指示下,阿明负责在军队内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军人党员,尤其是吸收高级军官入党。1977年,人民民主党“人民派”和“旗帜派”合并后,阿明仍负责这项工作。不过,出于对阿明在军队内培植势力的担忧,阿明的反对派,尤其是卡尔迈勒,多次劝说塔拉基解除阿明的这项工作,但最终还是没有获得塔拉基的同意。就在这期间,阿明结识了很多高级军官,其中就包括拥戴他的阿卜杜勒·卡迪尔空军上校。阿明在军队里建立了广泛的网络,为以后他在政治仕途上平步青云打下了良好根基。就在1978年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前夕,阿明顺势成为了党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帕格曼村山里飞出了金凤凰,阿明这个普什图族吉尔扎伊乡下人的骄傲,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当地学校的普什图族学生。尤其是吉尔扎伊部族的学生们,都对阿明顶礼膜拜,把他当成自己的偶像并以他为学习榜样。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后来很多吉尔扎伊部族的学生进入了喀布尔军事学院,在完成学业后,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成了军官,构成未来支持阿明的中坚力量。

  然而,真正把阿明缔造成吉尔扎伊人传奇的,是阿富汗历史上的“四月革命”。

  1973年7月达乌德推翻了查希尔国王的统治后,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可是,曾得到过人民民主党为首的左翼力量支持的达乌德在执政后却不念旧情,一直对阿富汗的左派运动和左翼人士进行严厉打压。人民民主党只能长期在夹缝中生存,为此,塔拉基等领导人早就有推翻达乌德的想法和计划,只是迫于时机和力量还不够成熟。

  1978年4月17日,旗帜派领袖、工会领导人卡比尔神秘地遭到暗杀。此事引起社会的强烈不满,直接成为人民民主党发起反抗运动的导火线。两天后,人民民主党借机组织15000人上街进行反政府游行,要求严惩凶手,还民公道。达乌德见游行对其政权构成严重威胁,于是开始进行残酷的武力镇压,并下令以违宪罪逮捕人民党的主要领导人。4月25日晚,人民民主党政治局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就在会议要结束时,达乌德的宪警队突然冲了进来,包括塔拉基、卡尔迈勒等政治局委员都被抓进了监狱。

  当时阿明没有在会场,警察即刻集结部队到其住宅进行搜捕。庆幸的是,负责搜捕的奥马尔·扎伊尔警官是旗帜派的一名秘密成员,他考虑到阿明没有参加秘密会议,估计不知道党的政变计划(其实阿明早已知道),所以,凌晨3点搜查结束后,奥马尔只是将阿明软禁在家中。在塔拉基等政治局委员都被关进监狱的情况下,阿明开始思考如何实施原定计划。

  正愁得焦头烂额的阿明忽然灵机一动,他试图与警察周旋起来,为革命争取时间。“诸位警官,现在都近凌晨四点了,大家都累了吧,要不坐下来喝杯上等好茶缓缓神,反正我已经逃不出你们的手掌心了,难道你们还有什么害怕的吗?等到7点天亮了再把我送进监狱也不迟的。”阿明以充满关切和怜悯的眼神对着警官们说。警官们搜查了一夜确实已经疲惫不堪了,于是便接受了阿明的“好意”。他们喝着茶、聊着天,不知不觉5个半小时就过去了。最后阿明怀着一丝笑意、无憾地被送进了监狱。谁知就在这5个半小时内,阿明挽救了革命。在这期间,阿明把政变计划交给了儿子,由其子将计划交给军队内支持自己的人。在接到阿明的命令后,“人民派”成员卡迪尔上校于4月27日领导一批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将关押的人民民主党领袖解救了出来。

  阿明在此次政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民民主党的历史英雄和功臣。在政变的第一天晚上,阿明孤军奋战,在喀布尔电台指挥前线战斗。为了能使政变取得成功,在政变的大约一周时间内,阿明每天都工作近20个小时。4月27日晚上,在阿明的指挥下,卡迪尔带领军队冲进了总统府,俘获了达乌德。在达乌德拒不投降的情况下,阿明下令将其击毙,至此,达乌德政权被推翻,人民民主党“四月革命”宣告胜利。夺取政权后,人民民主党于4月30日将阿富汗共和国改为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塔拉基任新共和国总统和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明任新共和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此次政变后,吉尔扎伊部落的这只金凤凰的翅膀终于变硬了。

  革“导师”命的学生总统

  阿明能成为阿富汗新共和国的元老,这一路走来必须感谢的就是他的导师-塔拉基。阿明这个留过洋,不仅反对专制、崇尚民主自由,而且还具有高学历的热血青年,当时深得塔拉基的赏识和厚爱。塔拉基不仅介绍阿明加入人民民主党,还一路对他照顾有加,阿明也曾表示自己是塔拉基的忠实追随者。在塔拉基的提携下,阿明的声望日渐高涨,职务也一路直线上升。

  阿明最初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塔拉基失望,但在四月革命后,随着阿明进入人民民主党中央政治局,并当上了该党的中央书记,他和塔拉基在政见上存在的巨大分歧逐渐暴露出来。塔拉基一直都是忠诚的亲苏派,在内政问题上,他主张采纳苏联的建议,走比较温和灵活的路线,努力扩大民众的支持。然而,与塔拉基相反,阿明则一直是坚挺的鹰派人物,坚持走强硬路线,主张对反对派一概没有理由地加以严惩和镇压。因此,阿明提出,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人民民主党应该“团结”起来,不应该再分派系。

  于是,阿明以“帮助”塔拉基清除政敌旗帜派为由,把旗帜派的领导人赶到国外,使他们远离了权力中心,如卡尔迈勒被迫担任阿富汗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到1978年9月份,政府内的旗帜派人物基本被清除殆尽,形成了人民派独断专政的局面,阿明离最高权力的宝座又近了一步。

  随着政敌被清除,塔拉基与阿明的矛盾却逐渐升温和白热化。令塔拉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极度具有野心和权力欲的学生,始终未曾停止对最高权力的觊觎。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极力反对塔拉基搞个人崇拜的阿明,将大量的亲信安插到政府内。这些都引起了塔拉基的极度不满。

  人民民主党执政后,塔拉基认为,只要坚持以苏联为榜样,就能得到阿富汗人民的支持。但塔拉基的改革只是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太过激进和急于求成,而没有考虑到阿富汗的实际国情和宗教文化传统,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人民的抗议,阿富汗国内一时烽烟四起,暴动和骚乱无处不在。终于,西北部重要城市赫拉特于1979年3月15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暴动,阿富汗局势陷入一片混乱,人民民主党的政权岌岌可危。3月28日,塔拉基不得不授权强硬派的阿明全权镇压叛乱。最终,阿明指挥政府军占领了赫拉特,叛乱暂时被平息。为了以儆效尤,政府军报复性地枪杀了上千无辜民众。

  由于领导政府军镇压赫拉特叛乱“战功显赫”,阿明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支持。同年7月,塔拉基又被迫把国防部长一职让给了阿明。自此,塔拉基被架空,成为无实权总统,相反,阿明成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一把手。就这样,阿富汗真正的实权人物-阿明,登上了国家权力的最高宝座。

  塔拉基其实早就察觉阿明一直对权力和地位虎视眈眈,只是过于相信阿明且出于全局利益考虑,塔拉基长期以来对阿明的欲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6月末,苏联驻阿富汗大使亚历山大·普扎诺夫就善意地提醒过塔拉基,为了消除后患应尽早对阿明先下手为强。由于塔拉基一直走温和路线,更或许他对阿明还抱有最后一丝期望,塔拉基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当阿明这次真的骑到头上来时,不甘心当傀儡总统的塔拉基开始下定决心赶走阿明。同时,在苏联人眼里,阿明是个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者。一旦阿明掌握阿富汗政权,苏联在阿富汗苦心经营的战略就会受到威胁,因此,必须与塔拉基联合,防患于未然。

  1979年9月9日,塔拉基在日内瓦参加完不结盟首脑会议后,顺便在莫斯科停留。10日,在与勃列日涅夫会晤的会议上,塔拉基同意了苏联计划先下手为强除掉阿明的意见。回到喀布尔后,塔拉基以“商议要事”为由,要求阿明即刻到总统府与自己进行会谈。阿明认识到这可能是鸿门宴,因此要求,如果苏联驻阿富汗大使普扎诺夫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才同意与塔拉基进行会晤。普扎诺夫很快给予回应,但阿明知道这绝不是真诚的,只是为自己打了一针镇定剂,希望能去总统府赴约而已。其实,阿明很清楚塔拉基的真正意图,提出要大使保证人身安全的要求,只不过是他蒙蔽塔拉基和苏联的精湛伎俩,以打消他们对自己进行防御的考虑。

  阿明带着警卫队及8名保镖一行如约来到了人民宫。当阿明前脚刚踏进人民宫大门一步,几发子弹嗖地一声就飞了过来,他们遇到了埋伏,8名保镖顷刻间倒在了血泊中。幸亏阿明反应敏捷,在警卫队的掩护下飞快逃离了现场,躲过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劫。大难不死的阿明回到国防部召集了一批军队和支持者重新回到人民宫,决定把总统彻底“革命掉”的。军队将整个总统府包围起来,见大事不妙的塔拉基立刻命令军队做最后的战斗,一场激烈的枪战在总统府内爆发了。塔拉基的军队溃不成军,自己也身负重伤,阿明立即命令人民宫的警卫将塔拉基抓起来并关进监狱,这就是阿富汗著名的“九月事件”。
 9月15日晚,阿明就在人民宫召开了人民民主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一致作出决定将塔拉基及其“同伙”开除党籍,解除其一切职务。16日清晨,阿明又召开了人民民主党的中央全会,会上全体委员一致同意“选举”阿明为人民民主党中央总书记。随后,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任命阿明为委员会主席、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总统。

  9月对阿明来说是一个“喜获丰收”的月份,他终于“名正言顺”地完全掌控了阿富汗政府,成为国家名副其实的最高领导人。在塔拉基被俘几天后,阿明政府发出通告,“前总统塔拉基因患不明疾病身亡”。对于这一通告的真实性,阿明、苏联、反对派都心如明镜。后来卡尔迈勒执政后,政府发布了一份对塔拉基死亡原因说明的声明,声明指出塔拉基是在10月8日,在阿明的命令下,被人民宫当时的主管和两名近卫军官用枕头活活闷死的,而当时阿明正在与美国中情局的一个特工在举行秘密会谈。

  估计塔拉基九泉之下也不会原谅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精心栽培了谋害自己的凶手。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铁腕

  从1979年9月16日开始执掌阿富汗政权的阿明也许不会想到,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夺来的总统之位,只坐了104天,自己就成了所谓的“百日总统”。不过,别看总统在位只有百来日,但是其“业绩”可真是“不平凡”。

  在内政问题上,阿明的统治以铁腕著称。由于考虑到自己总统之位来源的“非正当性”,阿明显得有些心虚。所以,在夺权之后,阿明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洗清塔拉基的支持者。据苏联有关方面统计,在阿明当政期间,有500多名人民民主党党员丧生,另有很多人逃到了邻国伊朗或巴基斯坦,随后,这些人在苏联的支持下开始组织反政府运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这些团体转向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组织活动,后来成为西方媒体中描述的阿富汗“自由战士”。

  阿明的大清洗使得反政府武装迅速从农村蔓延至城市,扩展到全国28个省的23个省,阿明政权危机四伏。为了给叛乱者一个“深刻”的教训,1979年11月中旬,阿明在帕克蒂亚省的赛德卡拉姆对叛乱者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由于反政府游击队成员多为缺乏军事训练的无业游民,面对来势汹汹的阿明政府军的攻击,很快就溃败了。异常顺利的进攻,让阿明心理着实爽快了一把,使他在“百日总统”的日子里振了一次“雄风”。此次战斗中,包括起义者及其亲人和支持者在内,政府军共消灭了一千多人,彻底将起义军在赛德卡拉姆的基地夷为了平地,迫使幸存下来的起义力量中的大部分人逃往巴基斯坦,从此他们便流离失所。阿明如此残暴的手段,以至于在他当政的104天里,除了一个失败的军事叛乱外,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起义。

  当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明对人民也不忘施以一定的“仁政”。阿明心里很清楚自己树敌太多,有必要安慰人民愤慨的情绪,进而扩大自己在民众中的支持基础。为此,阿明精心实施了一个偷梁换柱的伎俩-释放一万多名在塔拉基政府时期被判处死刑的犯人。这些人出来后也不忘对阿明“感恩戴德”,成为维持他专政的忠实力量。阿明此举意在向民众宣称自己的政府是个“民主、公正”的政府,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都是清白无辜的,是被腐败残忍的塔拉基政府陷害的,塔拉基应该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阿明与塔拉基同为无神论者,因此,有许多阿富汗人视他们反宗教人士。为此,阿阿富汗及周边国家位置示意图明适当吸取了塔拉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教训。为了缓和自己与信教民众之间的矛盾,阿明向天真、淳朴的阿富汗人玩起了障眼法。阿明向阿富汗人许诺了更多的宗教自由,政府帮助修复清真寺,以示政府的“真心和诚意”。阿明还在演讲中声称“四月革命”就是完全建立在宗教原则基础之上的。此时的阿明,似乎出卖了人民民主党,把自己叛逆一面照得光鲜透亮。

  此外,阿明这个叛逆的“学生”着实让“太上皇”苏联恼羞成怒了一把。早年,苏联就很看不惯向来桀骜不驯的阿明,只因他不是阿富汗的一把手,对苏联的利益构不成太大威胁也就假装视而不见。可是“九月事件”中,阿明干掉了一直非常听苏联话的塔拉基,让苏联加大了对阿明的不满和戒心。但是,阿富汗易主已是板上钉钉的事,而且对苏联而言,谁在阿富汗当权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甘作苏联的“小伙伴”、作苏联的“好同事”就行。所以,不管苏联再怎么不喜欢阿明,现在木已成舟,出于对整个亚洲战略利益的考虑,也必须违心地向“阿明当选为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革命委员会主席”表示“衷心的祝贺”,还昧着良心称“阿明一直是苏联忠实的朋友”。同时,苏联担心在阿富汗的利益有危险,还增加了在阿富汗的军事顾问。

  当然,阿明也不傻,跟苏联打交道这么些年,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黄鼠狼在给鸡拜年”。尤其在“九月事件”后,阿明与苏联矛盾越来越深,他指责苏联在背后鼓动塔拉基谋害他,插手阿富汗内政,对此阿明一直怀恨在心。因此,上台后的阿明开始对苏联变脸了。1979年10月27日,阿明要求苏联召回驻阿富汗大使普扎诺夫,不久又要求苏联撤回驻阿富汗的3000名军事顾问、技术工程师和教官,而且不顾莫斯科多次向他发出的访问“邀请”,阿明始终也没有给莫斯科个面子。阿明深知彼此早已是同床异梦了,做足面子功夫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阿明开始把自己的亲戚都安插到重要的权力位置上,委任他的侄子阿萨杜拉·阿明任阿富汗中央情报局局长兼外交部副部长,同时还掌控阿富汗的秘密警察部队,寄希望于阿萨杜拉为他誓死效忠,能在关键时刻保全自己,只可惜后来阿萨杜拉也被苏军暗杀了。

  不过,再强硬的阿明也没有笨到不顾一切公然与苏联“老大哥”叫板,然后被苏联活生生打击致死的地步。其实,在走到今天这步棋之前,阿明早就想好了一步棋,这就是他圆滑聪明之处:阿明巧妙地运用冷战的特殊背景来打苏美牌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

  由于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阿道夫·杜布斯被阿富汗恐怖分子劫持后遭杀害,美阿两国几乎断绝了所有外交来往,阿明一直在等待时机与美国进行接触。机会来了,霍梅尼领导的伊朗革命使美国在该地区的势力严重受挫,阿明一下就看到了自己可以安抚美国伤口的潜在价值。不出所料,1979年9月在阿明夺权后,美国就向喀布尔抛来了“橄榄枝”。时任美国驻阿富汗特派团副团长布鲁斯·阿姆斯特茨与阿明进行了友好会谈。他给阿明吃了一颗“定心丸”,让阿明放心,只要美国在阿富汗能维持一个强势状态,就不用担心令他不愉快的苏联的态度。惯常善于施展心理战术的美国,这下对阿明也一样起作用了。进入9月后期,阿明特别召见了阿姆斯特茨,表示愿意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此次会见两天后,阿富汗外交部长瓦利在纽约向美国国务院官员也悄悄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要求。

  阿明背叛苏联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还要向西方“一边倒”,投向死对头美国的怀抱。一想到此,苏联政府就火冒三丈,越来越感觉到阿明是个“铁托式”人物,阿富汗俨然有成为潜在的罗马尼亚式的危险。莫斯科又岂能容忍阿明的这种叛逆的离心倾向的独立的民族主义呢?苏联准备已久的入侵行动要拉开帷幕了,过了把“百日总统”瘾而已的阿明终究是要为自己的叛逆而付出代价的。

  苏联十万大军入侵

  1979年12月下旬,当全世界准备迎接新年来临之际,苏联正在中亚上空架构一条巨大的“空中桥梁”,将10多万苏军运到了阿富汗,从而开始了对其长达近十年之久的军事占领。

  入侵阿富汗绝不是苏联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为了教训阿明而做出的鲁莽决定,这是一个精心策划、蓄谋已久的军事行动。

  早在1979年3月份苏联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乌斯季诺夫、安德罗波夫和葛罗米柯“三巨头”(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时任苏联国防部长;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时任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葛罗米柯时任苏联外交部长)共同强调“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阿富汗”,这既是苏联有关方面的基本原则,也是决定是否出兵的底线。但是,掌权后的阿明处处与苏联作对,使得苏联控制阿富汗愈加吃力。这样,苏联高层认为若要实现南下战略就必须干掉阿明,而干掉阿明苏联就必须直接出兵,除此之外,已“别无他法”。于是,苏联方面不顾一切,决定军事入侵阿富汗。

  远在入侵之前,苏联就通过多年“无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在阿富汗进行了大规模的战地建设,比如修建了喀布尔国际机场、巴格兰姆空军基地和几条战略公路,并在苏阿边境修建了几个大型的后勤补给站。就在“援助”过程中,几千名苏联军事顾问和技术专家牢牢控制了阿富汗的一些要害部门和军队。如此看来,苏联早就在为入侵做精心准备。

  1979年8月至10月间,苏联以援助阿富汗打击某游击队为名向阿大量派兵,控制了阿巴格兰、马扎里沙里夫等重要战略要地,并以武器换装备和检查维修为名封存军队的轻武器,拆除主要重武器,使其失去紧急应战的能力。在此期间,苏联派遣由陆军总司令帕夫洛夫斯基将军等人组成的高级军事代表团多次进入阿富汗进行实地勘察,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才最终确定了入侵方案。随后,在苏阿边境的特尔梅兹苏联军方建立了前方指挥部。

  1979年12月8日,勃列日涅夫召开了政治局“小范围”会议,会上作出了由卡尔迈勒代替阿明,并向阿富汗派遣一定数量军队的决定,并下达指令相关部门务必予以落实。12月12日,勃列日涅夫又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的全体会议,会上正式通过了出兵阿富汗的决议,由国防部副部长索科洛夫元帅担任总指挥。

  决议通过后,苏军就开始向阿富汗调运大批先遣部队。12月14日、15日两天,苏军以远程空运演习为名,将白俄罗斯军区第103空降师和南高加索军区第104空降师调至中亚,同时,将中亚军区第105空降师秘密推进至特尔梅兹。接下来几天,苏军先后向喀布尔机场和巴格兰姆空军基地分别运送了2个空降师和1个空降团。与此同时,一支以“协助剿匪”为名的苏军特种部队,秘密进驻了巴格兰姆空军基地,抢先占领和控制了那里的战略要地。

  10天后,入侵准备基本完成,一切蓄势待发。入侵苏军共约12万人,有2个空降师、6个摩步师、2个运输直升机团和3个武装直升机团。装备包括2000余辆坦克、1000辆装甲车、25000辆汽车、200架各种固定翼飞机、2000门各种火炮、150架直升机等。

  12月25日,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签署了苏军越过阿富汗边界的命令。一天后,行动命令正式下达了。

  12月27日晚7时许,苏军全副武装,攻进喀布尔,入侵行动正式开始。短短在一周之内,苏军就基本占领了阿富汗。

  苏联如愿推翻了阿明政府,建立了以卡尔迈勒为总统的亲苏政权。但是,随着入侵阿富汗的步伐,苏联的噩梦也悄悄来临了。此后漫长的10年,是阿富汗人民深陷战争深渊,抵抗苏联入侵的灾难的10年,也是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的“灾难性泥潭”中无法自拔的痛苦的10年。

  10年间,1500万的阿富汗人民被这场战争摧残着,130多万人丧生在炮火之下。全国2/3的人口变成了难民流民,其中300多万人逃到巴基斯坦,200万人流落到伊朗,还有8万人寄居在西方国家,以及13万人被关押。

  10年间,苏联先后派兵150多万进入阿富汗,并阵亡15000人、伤36000人,很多苏军士兵从此患上了“阿富汗综合症”。军备上,苏联损失了近千辆装甲车和坦克,数百架飞机以及5000余辆各种型号的军车。

  可见,苏联入侵阿富汗,只是暂时赢得一场战争,而这还成了苏联的最后一场战争。

  总统血溅别克宫

  阿明越来越无视苏联,甚至要把苏联赶出阿富汗的态度让强硬、傲慢的“老大哥”如坐针毡。于是,针对阿明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随着大规模的军事入侵上演了。

  苏联早就想除掉阿明这颗眼中钉。1979年10月10日,安德罗波夫按照指示,将卡尔迈勒从捷克斯洛伐克接到了莫斯科,开始策划由卡尔迈勒取代阿明的总统位置。就在月末的一个晚上,勃列日涅夫在绝密室与政治局委员对如何处置阿明进行了专门讨论。会议陷入了沉默,勃列日涅夫顿时清了清嗓子,严肃有力地说道:“我决定,干掉他!”与会委员对此也表示了一致同意,共同制定了多套解决阿明的暗杀方式,并把任务交给了克格勃第8局执行。为了避免动大规模的武力干戈,因此决定对阿明进行投毒。

  此次投毒行动代号为“萨比尔”,12月13日,克格勃特工米塔里·塔利波夫成功潜入了人民宫,成为总统府内的一名厨师。然而,当看到塔利波夫为自己精心准备好的食物时,阿明似乎感到了一些异样,突然决定要更换这些食物,结果被他的女婿误食而身中剧毒。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心与苏联叫板的阿明最后决定用飞机把自己的女婿送到莫斯科的医院治疗。当然,苏联为阿明准备的毒药是上乘的,没等准备好飞机,误食毒药的这位女婿便不幸气绝身亡了。阿明悲伤、无奈地长叹了一口气,如果不是警惕性高,今天丧命黄泉的恐怕就是自己了。因此,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阿明把总统办公室从人民宫搬到了喀布尔郊外的塔日别克宫。

  在又一个投毒行动失败后,苏联决定用武力直接干掉阿明。苏联假装以保护塔日-别克宫为名,派遣了大量士兵在宫殿附近巡逻视察。无需赘言,他们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侦察宫殿的地形,以制定突击宫殿的行动计划。此次突击行动的代号为“风暴-333”,由克格勃的阿尔法小组和格鲁乌(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的简称)的斯佩特纳兹特种部队这一苏联著名的特种部队执行。

  12月27日19点20分,刺杀阿明的突击行动正式开始。此时,塔日一别克宫里正灯火辉煌,看上去焦急万分的阿明正在办公室里踱步来踱步去地沉思着,他似乎也已经预感今晚有大事要发生。忽然,苏联驻阿富汗大使布萨诺夫打进电话来:“尊敬的哈菲佐拉·阿明同志,作为党总书记和民主共和国总统,很遗憾您已经完全丧失了控制目前这个混乱局势的能力。因此,为了避免阿富汗局势继续恶化,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冲突,建议阁下辞去所担任的一切职务。辞职以后,莫斯科将妥善安置您及家人的一切,并绝对保证您及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布萨诺夫最后态度坚决地补充到,这是莫斯科向他发出的最后通牒。并通知阿明,1小时后将有4辆苏军装甲车来护送他及其家人安全撤退,让他做好撤离准备。

  虽然是最后通牒,但想到苏军没那么快行动,所以阿明谎称要考虑一下以拖延时间,等待军队前来救驾。还在抱着能够突围美梦的阿明太天真了,殊不知自己现在已四面楚歌。为了扼杀阿明的最后一点反击能力,27号下午“阿尔法小组”就控制了电话局,切断了塔日-别克宫与外界的全部联系,只留下一条阿明与苏联大使馆通话的专线。

  20时40分左右,苏联驻阿大使馆再次打来电话,又给阿明泼了一盆致命的冷水。布萨诺夫冷笑着要他放弃最后一丝挣扎的机会,并告诉阿明,他忠诚的军队高级将领和政府部长们正在苏联大使馆举行的盛大宴会上喝得烂醉如泥。放下电话,阿明倍感无奈,此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他已经彻底绝望了。

  就在此时,贝洛诺夫上校正指挥一支特种部队悄悄向塔日-别克宫逼进。当抵宫外时,贝洛诺夫一声令下,特种部队将守卫塔日-别克宫的警卫楼一举摧毁。而后,贝洛诺夫命令向塔日-别克宫进攻,顷刻间装甲榴弹像冰雹一样倾泻下去,整个宫殿顿时在巨大的爆炸威力下摇摇欲坠。

  在短暂的激战后,特种部队很快制服了防守在宫殿门口的阿明军队,进而攻占了塔日-别克宫。贝洛诺夫把阿明及府内所有人赶到了总统办公室,然后从公文包内取出一份文件,要求阿明签字。阿明不屑地瞥了文件一眼,这是苏联事先草拟好的“阿富汗请求苏联出兵的邀请函”。此时此刻,阿明深知自己已经气数已绝,无力回天,但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总统,他要保持最后一份尊严,于是他用力将文件撕得粉碎。当失去耐心的贝洛诺夫对特种队员做出暗示后,在旁的阿明内卫领会了其中意思,立即拔出身上的匕首扑向贝洛诺夫,显然,护主心切的他要与贝洛诺夫同归于尽。即刻,办公室里响起一阵激烈的枪声。阿明当时正躲在一个柜台后面,被苏军特种兵击中身亡。另有苏军特种兵投掷了数枚手榴弹,眨眼间,阿明的4个妻子、24个子女便倒在了血泊中。仅仅不足4个小时,阿明的政治生涯与生命就终结了。

  事件发生后,苏联政治局宣称,这次行动是应“阿富汗合法政府的邀请”而出兵的,他们只是在履行1978年与塔拉基总统签署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践行国际主义义务而已,还指出,处决阿明的不是苏军,而是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为了平息国际社会的压力,随后,迫使阿富汗革命委员会选举流亡在莫斯科的卡尔迈勒为政府首脑。

  毫无疑问,苏联的入侵将无辜的阿富汗民众带入了长年的战争和痛苦的深渊中。然而,苏联这次入侵的如意算盘也落空了,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收获,还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自此,苏联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出现了极为不利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总统后来对此做了“阿富汗就是苏联一个日夜流血不止的伤口”这一非常恰当的总结。虽然尚不能说这个伤口一定导致苏联解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苏联解体起了加速器的作用。

  阿明生前并未将阿富汗带入富强独立的国度,却把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这不得不说是个历史的大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