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移动版兑换码:[西事纪闻]俄国往事--北方强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4:46:30
一、 前言 帝国如风——俄罗斯的前世今生
北山多强虏,东海尽仇寇。近代给中国带来沉重灾难的是日本,而从中国获得大量利益的是俄国。但是中国的历史作品对日本的罪恶口诛笔伐,却往往因为意识形态或其他关系忽视了俄国,让我们一起回首千年往事,了解一下卧榻之侧的那个北方的强邻吧。
  在东西方之间,存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国家。
   从偏居一隅的荒蛮之地发展到地跨三洲的庞大帝国,征服的光辉与荣耀让他们无比自豪;从称霸世界到山河破碎,无常的世事令我们感慨万千。
   它加在我们身上的屈辱与苦难铭记于心,它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从未忘记,它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依旧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的历史。在征服的荣耀与光芒背后,是无尽的屈辱和血泪。
   历史并非纯粹的事实,而是有道德和信仰的法制贯穿于始终。让我们从这个国家的盛衰荣辱中得到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开创美好的明天,也许才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俄国历代王朝表:
  基辅罗斯- 公元9世纪至12世纪初
  莫斯科大公国- 公元12世纪初至18世纪初其中有240年被鞑靼统治1240-1480)
  俄罗斯帝国- 1721--1917年(1721年彼得大帝正式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22-1991(1917-1922为苏俄时期)
  俄罗斯联邦-1991年至今
  长期以来,有关“罗斯”(Русь)、“罗斯国”(Русскоегосударстрво)、“俄罗斯”(Россия)称谓的含义及其所包括的历史时期在苏、俄史学界传统地沿用了下列的说法:(1)“罗斯”指的是九——十五世纪的古罗斯国家,即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的整个罗斯时代(十二至十五世纪)(2)“罗斯国”是用于十五——十六世纪的国家称谓(3)“俄罗斯”或“俄国”是十八——二十世纪俄罗斯帝国的简称。俄罗斯的族名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出现于元明朝之际,称为“罗斯”或“罗刹”。当时,与俄罗斯接触最多的还是游牧于中俄之间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用蒙语拼读俄文“ROCCIA”时,必须在“R”前面加一个元音才合乎规范。如果不加元音,很多人发不出“R”这个卷舌音。因此,“R”之前就加了一个“0”。满清贵族入主中原以前,对蒙古贵族搞政治联姻,文化上受蒙古族的影响较深。满清政权统治中国后,蒙语的“OROCCIA”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斡罗斯”和“鄂罗斯”。直到“俄罗斯”写进了《大清统一志》、《异域录》和《清史稿》,才代替了“罗斯”和“鄂罗斯”等其他译名。
  
  二、基辅罗斯之前的历史—筚路蓝缕
  据考古发掘,大约几十万年前,在现今的俄罗斯境内就有人类居住了。此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俄罗斯境内的不同地区均留有人类的遗迹:在伏尔加格勒附近山谷中发现有旧石器时代中期(10万年前到3万年前)的古人类石制简单工具;在顿河流域的一些地区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约3万年前到1.4万年前)古人类居住的窖穴;在第聂伯河石滩地区、奥卡河和伏尔加河上游发现有中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万年前到公元前5000年)的弓箭、陶器;在俄罗斯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发现有新石器时代(在南方延续到公元前3000年,在北方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的印有梳状花纹的陶器、石箭簇、石矛、渔网、渔网缍以及牛、猪、狗等家畜的骨骼等。
  约公元前3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俄罗斯境内的主要表现是特里波里文化。特里波里文化的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以后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
  俄罗斯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北方的发展落后于南方,当南方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北方森林地带仍处在新石器时代。在古代斯拉夫人出现以前,不同部落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征战,先后有居住在伏尔加河和奥卡河之间以及伏尔加河左岸地区的法齐扬诺沃部落、生活在楚瓦什地区的阿巴舍沃人、在黑海北岸居住的金麦里人等等,有公元前8世纪西徐亚人的入侵,公元前8~2世纪萨尔马特人的西进等等。
  斯拉夫人最早居住在奥得河、维斯瓦河、第聂伯河和布洛河流域以及白俄罗斯南部一带,他们逐渐向周围扩展,西抵易北河,东至顿河、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北达波罗的海,南至喀尔巴阡山。公元1世纪前后,斯拉夫人逐渐分为东西两支。居住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道格瓦)河一带的斯拉夫人被称为东斯拉夫人。而生活在维斯瓦河、奥得河和易北河一带的斯拉夫人则被称为西斯拉夫人。民族大迁徙期间,上述两支斯拉夫人大批进入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从而在公元6、7世纪形成了南支斯拉夫人。
  东斯拉夫人亦称安特人,他们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祖先。6世纪时,他们已经居住在西起德涅斯特河,东到第涅伯河以东和黑海北岸一带。他们从事农业和饲养家畜,狩猎、捕鱼。农业生产已开始使用铁制工具,如铁犁、铁镰、铁斧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和大麦。随着铁器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手工艺和商业。东斯拉夫人信奉多神教,崇拜神灵,把所有自然现象解释为神的作用,祭祀恶神和善神。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成为欧洲奴隶主世界的主要堡垒。安特人同拜占庭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他们出售粮食、毛皮和奴隶,换回各种手工艺品和钱币。6世纪以后,安特人也加入到民族大迁徙的行列中来,由此引发了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之间持续100余年的冲突、征战。最后,拜占庭击败了斯拉夫人。安特人被击败后,销声匿迹。200多年以后,罗斯人开始见诸历史文献。
  罗斯人本来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日耳曼部落――诺曼人(意为北方人)。他们以海上掠夺和贸易为职业。东斯拉夫人称他们为瓦良格人(意为商人)。芬兰人则称他们为罗斯人……9世纪时,瓦良格人南下征服东斯拉夫人。全部东斯拉夫人也都称为罗斯人。西方史学著作中提到的维京人,即瓦良格人。
  6世纪以前,东斯拉夫人处于氏族社会阶段,血缘相近的氏族结合成部落,选举酋长为首,一切重大事情由部落会议决定。6~9世纪,东斯拉夫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分为许多部落。到9世纪,东斯拉夫人的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各部落逐渐组合成若干个大部落联盟。
  随着氏族制度的逐渐解体,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若干大家族按地域关系结合成农村公社,村社内的森林、牧场、水源等为全社公有,耕地则按家庭分配使用。起初分配是暂时的,后来渐渐固定下来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南斯拉夫人:包括现在的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马其顿人、波斯尼亚人和黑山人。
  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
  西斯拉夫人:包括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波兰人。
  

斯拉夫人分布图

  斯拉夫人生活图

    三、开国之君本草莽—留里克王朝的建立
  中世纪,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诺曼人(维京人),就是东斯拉夫人所称的“瓦良格人”或“北欧海盗”。他们勇敢无畏,有过硬的军事技术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如果报酬优厚,也乐意到其他国家当佣兵。
  当然,他们最擅长的还是纵横四海抢劫商船,甚至到欧洲各国劫掠海岸或河岸的和平居民。他们用赤裸裸的强盗战术抢劫并焚毁过巴黎、汉堡、塞维利亚等城市。
  

纵横四海的北欧海盗



海盗侵扰欧洲图



海盗战士



维京雕像


      留里克原是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瓦良格人的一个部落酋长,以凶狠善战和好色闻名四方。
  当从斯堪的纳维亚到君士坦丁堡的商路兴旺起来后,留里克将部落进行了整合:青壮年组成武士队跟随他外出冒险,老弱妇孺留守后方制造武器盔甲。留里克带领武士队有时候受雇于商人,沿途保护他们的货物和生命安全,有时候抢劫沿途商旅,烧杀掳掠无所不为。
  860年,留里克的队伍已经接近东斯拉夫人的商业中心诺夫哥罗德,留里克在据诺夫哥罗德200俄里的拉多加湖畔建立了根据地拉多加城堡,经常侵扰周边城镇。
  从9世纪中期开始,诺夫哥罗德内讧不断,诺依家族和伊尔门家族为争夺城市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为了消灭对手独霸城市,伊尔门家族决定借刀杀人,他们派出信使邀请留里克率兵入城帮助灭掉诺依家族,许诺事成之后给留里克500个金币。
  留里克早就想去大城市抢一把,只是由于诺夫哥罗德城墙坚固没有得逞,这次竟然有人出钱请自己进城,他的脸上露出了邪恶的笑容。留里克集合了武士队,趁着夜黑风高,伊尔门家族内线偷偷打开城门之机杀将进去。
  留里克不是一个收钱不办事的人,而是个把事办绝的人。他指挥武士队不仅杀光了诺依家族,也顺便把伊尔门家族灭了门。可笑伊尔门家族想和强盗做交易谈价钱,结果落得满门抄斩,还是嫩了点。
  清晨的大街上,血迹斑斑,留里克把全城居民召集起来,当众宣布自己是诺夫哥罗德的王公,这座城市的最高统治者。百姓们一看平日作威作福的两大家族都被这群凶神恶煞的强盗血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赶快集体强烈要求留里克做大家的领导,这就是“瓦良格人应邀为王”的故事。
  留里克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城市管理、科学治税等等一窍不通,自己需要老百姓的东西怎么办呢?他对自己的臣民重操旧业,创立了野蛮的巡回索贡制度,在每年的春夏两季,大公率亲兵向平民、商人征取手工业品、蜂蜜、蜂蜡等物品。领导下乡,群众受伤,看来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情啊。
  862年,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就这样由北欧来的草莽强盗们建立起来了。留里克身为强盗头领,在做好抢劫的本职工作之外,应时而动,振臂一呼,万众屈服,建国立业,难怪在北欧神话中已经成为接近神的存在了,留里克就是俄罗斯的“黄帝”呀。
  

留里克之野望



应邀为王



巡回索贡

    四、龙颈----先知奥列格
   如果把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比作龙头的话,他们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多为英勇善战野心勃勃之人。为什么王朝寿命长短差距很大呢?第二代接班人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了,如果干不好,先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几年就灰飞烟灭,例如秦隋;如果干得好,开创盛世的局面也不是问题,例如汉唐。
   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尔年幼,留里克的亲属(一说为同族兄弟)奥列格继位。
   奥列格雄才大略,野心勃勃,认为诺夫哥罗德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气候寒冷,绝非长久发展之地,决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在882年率军南下准备征服基辅。
  

先知奥列格

    基辅位于第聂伯河地势高耸的右岸,易守难攻,当时在同属瓦良格人的阿斯克里特和吉尔的统治下。
   老乡见老乡,骗他没商量。奥列格定下妙计,在船舱里埋伏士兵,派使者拜见阿斯克里特和吉尔,说自己是从诺夫哥罗德远道而来的瓦良格商人,路过此地前往希腊,想请二位王公到城外一聚。
   阿斯克里特和吉尔一听有经商的老乡过来请客,十分高兴,跟着使者就来到城外。
   不料在河边迎接他们的不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而是从船舱冲出来的全副武装的士兵。奥列格大声喝道:“你们不是王公,连王族也不是,我才是王族。”并指着随从抱着的伊戈尔说:“看,这就是留里克的儿子!”随即下令砍下二位老乡的脑袋,趁势杀入群龙无首的城内,占领了基辅。
   奥列格将统治中心从诺夫哥罗德迁至基辅,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自称大公,基辅被奉为“罗斯诸城市之母”。
   攻克基辅后,奥列格一鼓作气,征服了周边许多部落。到900年,他建立起以基辅为中心的幅员辽阔的国家,统治着东斯拉夫人绝大多数的部落。基辅罗斯西起喀尔巴阡山,东到涅曼河,北起波罗的海和加拉加湖,南至黑海北岸的第聂伯河口,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基辅罗斯地图



基辅城



基辅罗斯时代的斯拉夫人分布



维京人早期的征服

    为扩大领土,控制通往黑海和地中海的商路,907年,奥列格率领两千艘战船,八万士兵远征君士坦丁堡。进军途中,巨大的山脉挡住了去路,奥列格命令士兵把船拖到岸上,抬起船身,给船安上轮子,等到顺风的日子,拉起所有的帆,终于跨过了高山。(我没搞懂他为什么不全军一起走水路,难道是为了向士兵展示先知的最新科研成果?)
   奥列格意气风发地带领大军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帝国拿出了它的守城法宝----希腊火。

若《俄罗斯初期编年史》记载的这个故事属实的话,奥列格发明的可能是最早的风力驱动的水陆两栖运输工具。

    拜占庭帝国的秘密武器希腊火是由原油、生石灰、硫等制成,在潮湿状态下能够自燃,还可放出剧毒磷化氢气体,堪称古代的大规模杀伤性兼化学武器。科技,不仅是生产力,还是杀伤力。
  只见几艘包裹着后者潮湿兽皮的小船向罗斯舰队驶来了,船头用铁铸成的狮头面目狰狞,更可怕的是从血盆大口中喷出了熊熊烈焰!
  船只着火了,罗斯人纷纷跳入大海逃生,不料平日蔚蓝的大海也已变成火红色的地狱,自己竟真的置身火海之中。幸存的罗斯人丢盔弃甲,惨败而归。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奥列格又率军卷土重来。这次他改变战术,派兵在君士坦丁堡城外焚烧教堂,毁坏宫殿,抢劫财物。罗斯人对战俘或砍杀,或当箭垛射死,或抛入大海,使得拜占庭人心惊胆战。一系列心理战后,奥列格下令制造云梯等器械准备攻城,吓破胆的拜占庭人与奥列格签下了城下之盟,向基辅罗斯缴纳96万格里夫纳贡银,罗斯商人获得免交贸易税的权利。
  奥列格把自己的盾牌高悬在君士坦丁堡的城门上,作为胜利的象征,带着大量的黄金、丝绸、美酒班师回国。
  912年,奥列格去世,传位给留里克的儿子伊戈尔。奥列格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目光远大,老成谋国,毅然迁都,将留里克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为王朝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杀器希腊火,曾经埋葬过罗斯、阿拉伯的海军



哀悼奥列格,以前应邀为王的图片发错了

    五、贪狼伊戈尔
  伊戈尔继承了奥列格的扩张政策,迫使周围的斯拉夫人向基辅大公纳贡。
  913年,伊戈尔率军远征了里海沿岸地区,抵达巴库,抢劫了里海地区的阿拉伯人。
  伊戈尔是第一个与草原游牧民族打交道的罗斯王公,在与突厥部落发生冲突后又缔结了合约。
  当拜占庭帝国企图撕毁与奥列格签订的条约时,伊戈尔在941年对其进行了远征,迫使其签订贸易条约。
  945年,伊戈尔率领随从到德雷夫利安的族人的地方进行巡回索供收取赋税。在收取完之后,本来应该要回到基辅,但他突然感到意犹未尽,还应该可以多收取些。于是,他吩咐大部分随从先行回去,他则带领很少量的卫士,再到德雷夫利安人与乌尔德人的城市伊斯科罗斯坦,企图征取双倍的贡赋,结果引起了当地人极大不满。
  
  当地有一个王公叫做马耳,与德雷夫利安人及乌尔德人商量,说:伊戈尔像饿狼一样贪得无厌,始终无法满足其要求,不如趁其人少,将其杀害,免除后患。于是带领大家群起反抗,将伊戈尔及其少量卫士包围,并将其全部杀死。
  伊戈尔对土地和财富的贪婪使得国家不断向外扩张,更加强大;在到基层进行税收工作时,他本着刮地三尺的精神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这位曾经远征里海、横渡黑海、驰骋草原的枭雄最终成为自己贪婪的牺牲品。
  
  六、孤儿寡母,雪耻兴国
  马耳王公率众杀死伊戈尔后,以胜利者姿态,作出各种贪婪的要求,除认为可以取代伊戈尔的统治、夺取其财宝粮食外,更派使者团到基辅,向他的妻子奥莉加说:“你的丈夫像狼一样贪心,现在他已被杀,你也要归属于马尔王公所有了。”
  奥莉加惊闻丈夫被杀,仇人居然派人来表示要接收她的身体与及一切,不禁极度悲恸及怒火中烧。 她对自己说:决不能屈从仇人,既使丈夫枉死,自己也被奸人所污辱,于是咬紧牙根,决意为夫复仇。
  奥莉加首先一声令下,将使者全部拿下,全部加以活埋。马耳见派出去的人久久未回来,于是再派出第二批使者前往,同样也是在奥莉加盛怒之下,用火将他们活活烧死。
  她整理思绪后,便率领一些由战士装扮的男女侍者,携带着各种礼品,佳肴美酒﹐来到马耳王公的帐下﹐向杀夫仇人说:事已至此,愿意委身相随,并请王公及诸将士进酒进食,至于使者们,均已由其族人"好好招待"。
  马耳王公及各卫士不虞有诈,满心欢喜,于是纷纷大碗酒、大块肉的庆祝。但一会工夫便纷纷倒下,因奥莉加已命人将迷药放在酒肉当中。
  奥莉加检视所有人都迷倒后,扮成侍者的武士,便各自掣出暗藏刀剑,将马耳王公及各叛乱贵族全部杀死。
  马耳虽死,但部众仍在,倘若不除,犹为后患,奥莉加决定斩草除根。
  之后,她派人到叛乱族人的聚居地,告知他们马耳王公及背叛贵族已统统被杀,但叛乱非关一般族人之事,只要族人每户将一只白鸽送来,即可免罪。
  各族人听闻可以免罪,便纷纷各自送出白鸽,结果,奥莉加却下令将一些易燃物质缚在鸽脚,并将其燃点起来,然后将之放回村中。
  白鸽受热,纷纷火速飞回村中老家,她们在村屋屋顶竭脚,由于村屋多属草屋,所以村屋被焚,村内所有房屋,无不火光熊熊,一瞬间,全均化为灰烬,绝大多数人畜,亦被烧个精光。
  奥莉加大仇已报,远近各部族及村镇族人,无一再敢反抗。她则代夫理政,并将尚在褓襁阶段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抚养。
  奥莉加对斯维亚托诸多勉励,教以知识、治国之道及谋略。至公元965年,斯维亚托成年,并成为君主。

火烧茅屋

    965年斯维亚托亲征后,攻占科萨汗国首都萨克尔城。
  966年,斯维亚托纵兵劫掠保加尔城,迫使保加尔人臣服。
  967年,斯维亚托进军多瑙河,占领保加利亚大部分土地。
  971年,斯维亚托攻占保加利亚首都普列斯拉夫,企图将都城迁至此地,引起拜占庭帝国的恐慌,齐梅斯皇帝收买了来自亚洲的佩切涅格人(突厥人的一支),拜占庭联军10万将罗斯军团团包围,不少官兵见形势不妙,都劝他投降。
  斯维亚托表示,斯拉夫人必须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誓死不言降。结果,在他的感召下,所有官兵无不誓死效命,终使拜占庭及其联军无法得逞。
  最后,双方于971年在多瑙河上的多罗斯托尔订定和约。但不幸地,当斯维亚托斯拉夫由多瑙河及保加利亚撤兵返回到第聂伯河时,却被佩切涅格人偷袭,斯维亚托斯拉夫受伤而阵亡。
  佩切涅格人将他的头颅割下,用他的头骨包金制成碗,用以饮酒。他们相信,用他的头骨盛酒来饮,可以将他智慧与勇气一起饮下,便可以有与他相同的智慧和勇气。由此,可见在佩切涅格人的心目中,斯维亚托斯拉夫的声望及地位有多高。
  斯维亚托斯拉夫继承父祖余烈,致力于开疆扩土,征战一生,马革裹尸。他先后征服伏尔加河中下游和北高加索地区,打通了去往东方的道路,把领土扩张至多瑙河口。至此,东斯拉夫人各个部落都在基辅罗斯的统治之下了。

头盖骨做成的金碗

    七、罗斯的红太阳—圣徒传奇
  969年,斯维亚托斯拉夫任命他的第三个儿子弗拉基米尔为诺夫哥罗德王公。
  972年,斯维亚托斯拉夫的长子亚罗波尔克继承基辅大公之位,由于两个兄弟奥列格和弗拉基米尔都拥有广大的领地,三兄弟爆发了激烈的内战,结果奥列格战死,弗拉基米尔被赶出诺夫哥罗德。
  第一场权力争夺战弗拉基米尔失败了,基辅罗斯虽大,却已无他的立锥之地。难道自己要继续留在这里惶惶如丧家之犬般的逃亡,最后被哥哥像杀一条狗一样的处死?不!一定要活下去,道不行,那就乘枎浮于海吧。海的那边有什么?弗拉基米尔只知道一百年前自己的曾祖父就是从大海的那一边过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建立起这个国家的。
  祖先的辉煌事迹使弗拉基米尔热血沸腾,男儿立志出乡关,混不成名誓不还!他登上小船,扬帆起航,向着最古老的家乡驶去。
  

改变命运的扬帆起航

    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弗拉基米尔成功地征集到一支由诺曼人组成的强悍的军队,在返回基辅罗斯的途中,他心潮澎湃,此起彼伏,胡汉三终于要回来啦,来拿回属于我的一切!
  “海归”弗拉基米尔赶走哥哥在诺夫哥罗德的代理人后,并没有像一般的还乡团那样目光短浅,急于享受,而是继续南下,准备夺取王位。
  在进军途中,弗拉基米尔事业爱情两手抓,向波洛茨克王公的女儿罗格涅达求婚,结果遭到拒绝。弗拉基米尔冲冠一怒为红颜,以武力攻陷波洛茨克,得到了罗格涅达,他们的后代成为波洛茨克历代王公的始祖。
  不久,弗拉基米尔围困亚罗波尔克于基辅城中,归国游子向哥哥表示了“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思念之情,被感动的亚罗波尔克出城与弟弟见面,随即失去了脑袋。他到死也不明白,在争夺至高权力的斗争中,没有弃权与和解,只有胜利者才有活下去的资格。
  登上大公宝座的弗拉基米尔积极扩张领土,981年从波兰手中夺取加利西亚地区,982到984年征服了立陶宛一带的波罗的人部落,985年征服卡玛河一带的保加利亚人。
  外来的瓦良格人以及后来建立的留里克王朝并没有改变东斯拉夫人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反而自己渐渐被同化,在血统上与东斯拉夫人相融合,并接受其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成为斯拉夫化的本地王朝。
  弗拉基米尔是罗斯大公中注意到宗教力量的第一人,他的宗教政策是人民的信仰要对大公的统治有利,他曾试图统合东斯拉夫人信仰的多神教,下令搜集所有多神教诸神的神像,但没有成功。
  987年,弗拉基米尔决定向各邻国派出使节,看看哪种宗教是罗斯新信仰的最佳选择。使节报告说:他们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那里看不到快乐,穆斯林全都愁眉苦脸,而且他们的宗教禁止饮酒和食用猪肉。在德意志,使节观察了基督教西方教会(后来的天主教),认为它的教堂和仪式不够富丽堂皇。在君士坦丁堡,使节看到了拜占庭基督教会(后来的东正教)的华丽排场,东方教会的宏伟建筑与庄严的礼拜仪式给他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使节报告道:我们已经分不清自己在人间还是天堂,从未见过那样壮观美丽的事物,我们不知道怎样描述它。
  最终决定弗拉基米尔接受东正教的主要因素是谋求发展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从奥列格大公起,罗斯统治者就经常干涉拜占庭帝国的事务,与拜占庭的贸易是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基辅罗斯吸收先进经济文化成果的主要途径。
  由于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企图利用罗斯的军事力量镇压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叛乱,弗拉基米尔与他结成同盟,为巩固同盟关系,弗拉基米尔希望与巴西尔二世的妹妹安娜结婚。从未有一位拜占庭公主下嫁一个野蛮民族的首领,即使是德意志和法国基督教君主的求婚也被拒绝了。但巴西尔二世急需弗拉基米尔的帮助,勉强同意了这桩婚事,条件是弗拉基米尔必须成为基督教徒。
  在小亚细亚的叛乱平息后,巴西尔二世拒绝让弗拉基米尔和安娜结婚,于是弗拉基米尔占领了位于克里米亚的拜占庭城市,迫使巴西尔二世履行了同盟条款。
  988年,弗拉基米尔受洗成为基督教徒,并与安娜公主结婚,他选择瓦西里为自己的教名,以示对姻兄巴西尔二世的敬意(瓦西里为巴西尔的斯拉夫语读法)。婚礼结束后,弗拉基米尔和妻子带着教士、圣像、法器等返回基辅。
  

罗斯受洗

    回到基辅后,弗拉基米尔强制推行基督教,规定其为国教,人民必须信仰。他下令所有基辅市民在第聂伯河中接受拜占庭教士的洗礼,并把多神教的神像投入河中。很快罗斯各地都发生了居民受洗、捣毁异教神像的事件,被称为“罗斯受洗”。
  弗拉基米尔为巩固基督教的信仰,赠给教会大量土地、资产和权利。989年,他以大公全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建造了什一教堂(后改名圣母升天教堂),还给教堂的教士颁发“证明文书”,以确定教堂的收入和司法权,一夫多妻的异教习俗也被取缔。
  

最早的教堂



基辅罗斯时代的教堂

    成功解决宗教问题后,弗拉基米尔把矛头指向了波兰人和佩切涅格人。992年,波兰人承认了基辅罗斯对加利西亚地区的占领,为巩固和平,弗拉基米尔的长子斯维亚托波尔克与波兰公主结婚。弗拉基米尔沿罗斯南部、西南部修建了许多要塞,阻止佩切涅格人的侵扰。
  弗拉基米尔把十二个儿子分封到各地,让他们成为半独立的王公,每年必须向大公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贡赋。
  到了晚年,弗拉基米尔的儿子们矛盾重重,争权夺利,幼子雅罗斯拉夫更是公然藐视父亲的权威,拒绝缴纳地方王公应缴纳的贡赋。1014年,弗拉基米尔集结军队准备讨伐雅罗斯拉夫,但他在1015年突然去世于基辅附近的贝列斯托沃。
  弗拉基米尔的遗体安葬于什一教堂,天主教和东正教会都承认他是一位圣徒,由于他的统治,东斯拉夫人的历史和基督教的信仰牢固地联系在了一起。毫无疑问,基督教传入斯拉夫人社会,巩固了君主对国家、民族的统治。
  在弗拉基米尔的统治下,大力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基辅罗斯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境内兴起了很多城市,而城市当中,都建立了很多学校及教堂,教育事业就是从他的时代开始发展的,基辅这个首都之内,建造的数目更是不少。因此,整个基辅罗斯,都欣欣向荣,由于国力强盛,在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他被誉为“红太阳”。
  

乌克兰纸币上的弗拉基米尔

    八、智者的统治
  弗拉基米尔死后,其长子斯维亚托波尔克为巩固权力杀害了自己的三个兄弟,雅罗斯拉夫因事先得到姐姐的警告幸免于难,并很快征集军队展开斗争。
  1016年,雅罗斯拉夫击败大哥,夺取了基辅大公的宝座。斯维亚托波尔克逃亡波兰,在1018年借助岳父的力量赶跑了雅罗斯拉夫。波兰军队撤走后,雅罗斯拉夫在1019年再次击败斯维亚托波尔克,后者在逃亡途中死去。
  基辅地区的斯拉夫人很早就经营农业,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从十世纪中叶起瓦良格人出身的王公和亲兵们也开始经营土地,建立封建农庄。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剥削日益严重,国内阶级斗争激烈。农民犁去领主的田界,杀死王公贵族的管家,焚烧主人的田庄等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为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雅罗斯拉夫于十一世纪三十年代编修了古罗斯法典。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
  

《雅罗斯拉夫法典》

    雅罗斯拉夫的军事成就也很辉煌,基辅罗斯的西部边界推至波罗的海沿岸,将一部分波兰人、立陶宛人、芬兰人的土地纳入版图。他的国家不仅生活着所有的东斯拉夫人,还包括一些非斯拉夫人的部族。
  1051年,雅罗斯拉夫任命一名俄国教士伊拉利翁为罗斯大主教,这就打破了以往由拜占庭教会指派希腊人担任此职的惯例。由于基督教的传入,更密切了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同时基辅罗斯以通婚的方式与波兰、法国、匈牙利等国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使它跻身欧洲文明国家之列。
  

雅罗斯拉夫时代建造的基辅金门

    雅罗斯拉夫重视文化事业,下了编纂编年史,组织将希腊文献翻译为斯拉夫语。他建章立制,从法律上确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文治武功、对外交往多有建树,使基辅罗斯成为欧洲强国,不愧“智者”之名。

绘有雅罗斯拉夫头像的乌克兰纸币

    九、盛极而衰
  智者雅罗斯拉夫生前,鉴于前代三子争立而引发内战的教训,于是将自己国土分赐予三个儿子。基辅留给长子伊扎斯拉夫;次子斯维亚特斯拉夫二世封于车尔尼戈夫;三子符赛伏洛德领有别列亚斯拉夫尔。不久后的1054年,雅罗斯拉夫病逝,临终犹立遗命于三子,令其各守封疆,不得互为侵攻,引发内乱。然而,正是他在晚年所做出的这个分封决定却为日后罗斯分裂及内战埋下祸根。随着各地大贵族势力的增强和地方自然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国家政权日趋瓦解。雅罗斯拉夫死后不久,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利,混战不休,封建割据势力遍布全国,基辅罗斯分裂为许多小国。
  1067年,雅罗斯拉夫之异母兄长,波洛茨克公爵符塞斯拉夫率先挑起战争,攻击雅罗斯拉夫一系,点燃了罗斯百年内战的导火索。符塞斯拉夫其人生性残忍好战,尤好杀戮。传说之中,他是人狼的化身,白昼为人,夜晚变狼,行动迅捷,善于奔跑。又据说他出生时头顶上有一个蛋,终生不曾取下(所谓奇人有异相,恶人生凶貌,民间对其破坏罗斯之和平的痛恨由此可见一斑)。他于1067年初公然占领诺夫哥洛德,向基辅罗斯公国挑战。同年三月三日,与先王三子大战于涅米加河上,战败后被俘,囚于基辅。
  

化身为狼

    内乱未止,外患又至。突厥的一支波洛伏齐人在十一世纪中叶渡过伏尔加河,进入南俄草原。他们视侵袭与劫掠为勇敢和荣耀,不断骚扰罗斯国土,杀死居民,抢夺财物。1068年,波洛伏齐人大举进攻,雅罗斯拉夫的长子大公伊扎斯拉夫和两个弟弟率军迎战,在阿尔塔河遭到惨败。大公和三弟狼狈逃回基辅,市民们为了挽救国家,召开大会要求参与卫国之战,却被基辅大公伊扎斯拉夫拒绝,引发骚乱。符塞斯拉夫趁乱越狱,占领基辅,迫使伊扎斯拉夫逃往波兰。
    1069年,伊扎斯拉夫借波兰军发动反攻,讨伐符塞斯拉夫之叛党,双方战于基辅近郊的贝尔戈罗德。符塞斯拉夫自忖不能抵挡,遂连夜出奔,逃归其封地波洛茨克,以地方割据之势,继续与基辅对抗。
  1078年,伊扎斯拉夫之子符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率军征讨符塞斯拉夫,焚烧其领地波洛茨克近郊,却无法攻取城市,只得撤兵。符塞斯拉夫趁机反攻,焚烧了斯摩棱斯克以为报复。此后,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却始终无法彻底平定符塞斯拉夫的地方叛乱,因而威信大跌。此后波洛伏齐人的威胁日益增大,有的王公为对付本族同胞兄弟,不惜勾结波洛伏齐人,自残手足,导致彼洛伏齐人多次攻入基辅罗斯境内,使国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波兰骑兵



突厥骑兵

    1097年,在符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的倡议下,各势力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召开了柳别奇会议,共商防御彼洛伏齐人的大计。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基辅大公终于被迫承认诸公国的实际独立,诸公爵均对自己的领地有世袭继承权,基辅罗斯遂告正式瓦解。为了避免诸公国因领土争端而再起内战,与会诸公爵发下了“自今而后,誓同一心”的誓言。然而,誓词并不能彻底消除战争,各公国之间的内战依旧时有爆发,断断续续地持续了近百年。
  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乱世之中,必出英雄。莫诺马赫因反对波洛伏齐人的侵略而获得国民的称誉,1113年他应邀登上基辅大公的宝座。
  莫诺马赫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广泛吸收民兵参战,加强骑兵建设,由消极防御转为积极进攻,把战争推向波洛伏齐人的草原腹地。他通常在早春时节进军,因为波洛伏齐人的马匹刚刚过冬,体质孱弱,速度优势难以发挥。在莫诺马赫的杰出指挥下,波洛伏齐人连遭大败,被迫停止了对罗斯的侵略,他成功统一了基辅罗斯近四分之三的领土。
  1125年,莫诺马赫去世,基辅罗斯政权名存实亡,形成许多独立公国,纷争不断。
  1147年,莫诺马赫的第七个儿子尤里在一个叫莫斯科的地方庆祝自己的胜利,莫斯科第一次见诸史册。1156年,尤里下令在莫斯科周围安置木墙,挖掘护城河,城市初具规模。他绝对不会想到,这座城市会在今后的三百年中,成为罗斯最后的复兴希望所在。
  由于王族内部纷争不断,基辅罗斯对地方势力逐渐失去了控制,至12世纪中叶,车尔尼戈夫、加利奇、苏兹达克以及最早叛乱的波洛茨克均已在实际上脱离了基辅大公的控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不断的分裂与混战,导致罗斯愈发削弱,屡次遭到彼洛伏齐人的掠夺性攻击。1185年,怀着救黎民于水火的热情,伊戈尔•斯维雅托斯拉维奇王公率领兄弟、子侄发动了对波洛伏齐人的战争。可惜征伐以失败告终。为了赞颂伊戈尔的英雄精神和爱国情怀,一部催人猛醒警人奋进的史诗于12世纪诞生了。在《伊戈尔远征记》中,许多篇章至今读来依然脍炙人口。《伊戈尔远征记》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伊戈尔的远征



基辅罗斯时代全图

    莫斯科的奠基人尤里



庆祝莫斯科建成861周年

    十、铁马金戈动地来
  1206年,当罗斯的王公们还在混战不休之时,万里之外的铁木真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成吉思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并不满足于在蒙古草原上弯弓射大雕,他豪迈地宣称:凡是蓝天下的土地,都要变成蒙古人的牧场。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开始第一次西征,灭掉中亚的花剌子模后,他派遣大将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
  

哲别与速不台

    大汗的命令十分明确:把帝国的边境扩展到世界的尽头。1220到1221年,哲别和速不台率领两万蒙古骑兵先后横扫了西亚的阿拉伯帝国、高加索山南面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
  1222年,蒙古军队翻越高加索山,进入茫茫的南俄草原。居住在这里的阿兰人(属高加索人种)、波洛伏齐人(属钦察突厥人种)联合起来,准备对付蒙古人。
  

阿兰人,后来他们作为雇佣军参加了蒙古第二次西征



突厥人,征服他们的蒙古人快速的突厥化,征服者总是被被征服的先进文明所征服

    速不台派出使者携带沿途缴获的战利品去拜见钦察可汗,表示突厥人和蒙古人是草原上的同族兄弟,没有相害之意。蒙古军队西征至此,听说有贵部那么强大的部落,特来通好,请勿见疑。
  钦察汗高兴地收下礼物独自退兵了,蒙古军队趁机打败了势单力薄的阿兰人,然后追上毫无防备的钦察军队,重新夺回了战利品。
  钦察汗的女儿嫁给了罗斯的加利奇王公,钦察汗亲赴基辅向罗斯人求援。罗斯诸王公齐聚基辅,一致决定:同钦察人一道抵御蒙古人,与其在自己的城邦中打仗,不如在别人的土地上迎击。临行前,盟友们逐一亲吻了十字架并发誓:先入敌营者不得私掠,所有的战利品要公平的分配给各位公爵;如果有人在战争中对其他公爵发难,那么全体罗斯人都将视其为仇敌。
  1223年5月,罗斯的数十个王公破例和钦察汗联合起来,组成了八万多人的联军,向亚速海北岸加拉加河畔的蒙古军队开进。
  

罗斯骑兵

    一路上,速不台指挥蒙古军队故意丢弃了许多从钦察突厥人那里抢来的牧群,罗斯士兵们争相抢夺牛羊,被慢慢引诱到哲别设下的埋伏中去。由于罗斯人抢夺原属自己的财物,钦察人与他们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率先到达加拉加河畔盆地的是加利奇王公及其部属。与他同期到来的还有钦察骑兵。他们一眼就发现了那座被哲别假意遗弃的蒙古营地。
  营地之中,到处是被蒙古人丢弃的黄金、珠宝和绸缎,被财富之火烧光了理智的士兵们悉数卷入了这场聚财比赛。被财宝吸引过来的其他王公的部队加速飞奔着,全部挤入了这片盆地,他们开始后悔自己贪恋那些牧群的小利,晚来了一步,于是就搬出了临出兵前在基辅立下的那个誓言,要求加利奇王公立即命令自己的部下交出一切财宝,由所有王公们平分。
  看着环绕四周的一双双被贪婪烧光了廉耻与理智的眼睛,加利奇王公从心底中生出了绝大的厌恶之情。他用冷淡的口调回答道:“我倒希望现在依旧可以指挥自己的部队做这做那,但是很可惜,没人肯听我的命令。你们想要,就去自己拿吧、抢吧!杀光了他们也没关系。”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加入到抢劫的队伍中来,秩序大乱。
  这时,哲别下达了攻击的命令,埋伏在四周高地的蒙古人伏兵四起,箭如雨下。盆地里的罗斯人在挣抢战利品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队伍,慌乱与恐惧使他们溃不成军,几乎完全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只有加利奇王公处乱不惊,命令部下迅速竖起自己的战旗,四处召唤着部下向这里集合过来,很快就组织起了一支部队,随着钦察骑兵向山口冲去。
  当罗斯钦察联军好不容易冲出山口的时候,却被草原上扑面而来的情景所震惊。速不台率领蒙古大军的主力正在展开庞大的阵形,严阵以待,他们身上的盔甲、手中的弯刀与弓箭以及头顶上随风飞扬的战旗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辨。
  

13世纪最可怕的战士--蒙古骑兵

    蒙古骑兵以漫天的箭雨发动了第一波攻击,几轮射击过后,他们把衣袖高挽过肘部,将弯刀举过头顶,首先向钦察人发起了突击,铁蹄轰鸣,震天动地!  早已吃过苦头的钦察人一触即溃,率先逃跑,想保持阵型的罗斯人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争相撤退,率一万多人姗姗来迟的基辅大公看到如如绝堤的洪水般呼啸而过狼狈逃窜的罗斯和钦察联军以及追杀的蒙古骑兵,做出了决定:把车辆做为外围防线,就地扎营。
  体会到兵败如山倒的基辅大公对与自己共同出征的十一位罗斯王公说道:“各位,这里就是基督为我们选择的死亡之地!现在已经没有任何退路,除了抵抗之外就是抵抗到底!”在王公们的鼓舞下,军心稳定了,士气回升了。罗斯人将所有的大车首尾相接,紧密排列,环绕在整个营地的四周,又用红色的盾牌将缝隙填补好,然后以此为凭障,抵抗蒙古军的攻击。
  从地中海吹来的干热的风让速不台灵机一动,下令用火箭射击罗斯人的辎重车队,烧毁他们的补给车辆。同时派出一支部队绕到了罗斯防御阵地的背后,截断了通往加拉加河的道路,使罗斯人无法取水。
  基辅大公闻报大惊,立刻命令部队全力夺回汲水通道。但是,当罗斯人冲过去的时候,两翼埋伏的蒙古军立刻出击,从背后将他们的归途斩断,守在河岸上的蒙古军则以弓箭将他们打得溃不成军,最终只有少部分人夺路逃出,余者全部被歼灭。接下来,蒙古军只围不打,用饥渴来摧毁罗斯人的抵抗堡垒。
  三天过去了,一滴水都没有了,许多罗斯士兵不再听从大公的指挥,漫无目的地冲出营地,再也没回来。到了第七天,依然坚守阵地的罗斯将士们已经接近于死亡,最终的解脱伴随着蒙古人的劝降书到来而到来:罗斯人放下武器,解除一切的抵抗,这样就可以回家,他蒙古人只要所有的武器与甲胄,以补偿在长期战争中的大量损耗。
  王公们宣布投降了,或许无论是抵抗还是投降都是死路一条,但是可以早死一些时候,就能快些使自己从这片人间炼狱中获得解脱。蒙古人放开了通往河边的路,罗斯士兵立刻奔向那里,跳进水中大口喝水,任水冲刷自己那近乎风干的身体,大家都有一种进入天堂的感觉……于是,他们真的都进入了天堂……埋伏在河两岸的蒙古人在所有人都进入水中后就开始了射击,许多人欢快地死去,没有一丝恐惧……少数人逃上河岸,用石头还击,用赤手空拳抵抗全副武装冲上来的蒙古骑兵……这些虚弱到极点的人很快就被杀了个精光。近六千人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被斩尽杀绝,鲜血染红了加拉加河,尸体几乎堵塞了这条小河。
     熊熊的篝火燃烧在旷野上,悠扬的马头琴声飘荡在天空中,蒙古人庆祝胜利的聚会开始了。被俘的大公和贵族们的手脚都被捆绑起来,从那些被拆毁的大车上搬来的厚木板压在他们身上。然后,几百名蒙古人冲上了木板,在上面大声喧哗着,叫嚷着,又蹦又跳,来回奔跑,俘虏们的咒骂和呻吟声渐渐消失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此役6名罗斯公爵和70个贵族成员被杀。蒙古人在处死身份高贵的俘虏时,会让对方不流血而死,这样就可以保持其精魂不散。因为蒙古人相信,灵魂是凭依在血液之中的。)
蒙古西征图


  十一、西方的敌人们来了
  1240年7月,瑞典军队约5000人在国王的女婿雅尔•比格尔的指挥下乘坐100艘船从芬兰湾方向进入涅瓦河,在伊若拉小河边安营扎寨。瑞典人的计划是先占领涅瓦河口,取胜后再进军诺夫哥罗德。
  比格尔在伊若尔小河旁安顿下来后,给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送去了一封措辞傲慢的信函,信中说:“如果你胆敢反抗我,我已经在这里迎候,我就将攻入你的领地,杀个片甲不留。”在得知瑞典人前来挑战的消息后,亚历山大决定先发制人,他没有等待自己的父亲——弗拉基米尔大公雅罗斯拉夫•弗谢沃格多维奇的援兵,也没有等待诺夫哥罗德市民大会宣布动员令。亚历山大只是率领自己的亲兵以及补充进来的诺夫哥罗德自愿者开始出征。在出征前亚历山大对将士们说,虽然你们人少,但你们必胜,因为“上帝不崇尚武力 而是崇尚正义”。
  1240年7月15日清晨,罗斯人利用大雾弥漫之机,向瑞典军营发动突然进攻,步兵在中路,骑兵在两翼。在战斗中,亚历山大与用长矛刺伤了比格尔的头部。经过激战,瑞典人被击溃,被追赶出罗斯边境。亚历山大因为在涅瓦河口打败了入侵的瑞典军队,被称为“涅瓦河之王”。亚历山大不仅勇敢好胜,而且好用权谋,企图利用这次胜利独揽大权,却遭到诺夫哥罗德众多贵族的反对,不得不带亲兵出走。
涅瓦河之王

    从12世纪初开始的100年,来自西方的日耳曼条顿骑士团征服了波罗的海南岸从易北河到维斯瓦河口的广大地域,在占领爱沙尼亚和立沃尼亚后,罗斯人的诺夫哥罗德公国又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1241年,条顿骑士团联合丹麦、瑞典的领主们,进犯诺夫哥罗德,贵族们一片慌乱,居民们组成了民兵自卫团,但没有一个贵族能勇敢站出来承担战败的责任,无奈之下,他们向亚历山大告急。
  1242年4月5日,亚历山大率领由民兵、亲卫队、贵族骑兵队组成的大约1.5-1.7万人的军队来到楚德湖乌鸦石岛迎击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大约有1.2-1.4万人,他们以重装骑兵为前锋,步兵随后,排成“猪嘴阵”在拂晓踏过结冰的湖面向罗斯军发动了攻击。
  亚历山大以步兵在岸边排成厚厚的“墙阵”,结冰的湖面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骑兵的冲击力,但罗斯前排的步兵还是抵挡不住重骑兵的攻击,节节后退,正当骑士团准备上岸时,却遭到两翼和后方的夹击,亚历山大亲卫队迅速迂回到骑士团的侧翼,贵族骑士队在后方开始了突击。重骑兵由于队形紧密,转身不便,陷入混战。罗斯人用长铁钩把骑兵从马上拖下来,或者用刀斧砍断马腿,使骑士落马,民兵的短斧、棍棒趁机大显身手,使骑士伤亡惨重。
  条顿骑士团试图打开一个缺口,但被罗斯的步骑兵压缩到狭小的地段,五次冲击都失败了,他们只能凭借个人武艺作最后的困兽之斗,双方都伤亡不小,冰层被鲜血染成了红色,旭日东升时,天地仿佛已成为血红的修罗地狱。
  战至中午,亚历山大命令在冰层最薄的包围圈上网开一面,失去理智的条顿骑士争先恐后的夺路而逃,春天正午的薄冰不堪重负,许多人掉入了冰湖,一个上午的战斗使他们人困马乏,再也无力爬上来了。只有少数人保住了性命,罗斯骑兵追击了10公里,直到苏伯里奇河岸才收兵。
  

条顿骑士



楚得湖战役地图



冰上之战

    在这场“冰上之战”中,条顿骑士团近万人死亡,包括500多名勋爵和骑士,罗斯有3500人战死,大约同样数目的人受伤。这一战拯救了俄罗斯民族,当东方的蒙古骑兵横扫而来时,如果再抵御不了西方的侵略者,俄罗斯将会彻底亡国灭种了,为了纪念亚历山大的功绩,教会在他死后奉其为“圣徒”,卫国战争时还专门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勋章。
  这时,第二次西征的蒙古军队又到了,教皇的命令在欧洲各国传递:与蒙古人决一死战,不是他们把我们送上天堂,就是我们把他们送入地狱!亚历山大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为了基督教的荣誉光荣战死,还是屈服在鞑靼人的铁蹄下屈辱的活着?拔都的百战雄师就要来了,留给罗斯人的时间不多了。   十二、东方的征服者
  我们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们挟着死亡,把雷电掷向各个民族、每个地方。——蒙古古代民歌
  1235年,拔都、速不台率领的蒙古大军开始了第二次西征。1236年,蒙古军队翻越乌拉尔山,灭保加尔汗国,次年进入罗斯,一个月之内,他们就攻占并焚毁了梁赞、莫斯科等14座城市。
  1240年11月,蒙古军队兵临基辅城下,基辅大公闻风丧胆,弃城逃跑。守将狄米脱里英勇不屈,组织全城军民坚决抵抗。拔都下令四周架炮,昼夜不息,猛烈攻击。11月19日,基辅城破,城内守军顽强抗击,双方进行激烈的巷战,终日不休,守城军民失去旧寨又筑新塞,虽然节节败退,但连夜又在城中心筑起木桩栅。第二天清晨,工事又被蒙古军夺取。守军退入教堂,有的登楼乘屋抵御,因人多墙崩柱折,死者甚众。最后守城军民全部覆没,狄米脱里负伤未死被俘,拔都见其忠勇,释而不诛。基辅罗斯至此灭亡。
  蒙古军队攻占基辅后毁城屠民,鲜血像流水般滋润了大地,昔日人口稠密、繁荣壮观的城市只剩下不到200所房屋,田园荒芜,草木丛生,伟业沦丧,美景消亡。

第二次西征的蒙古军队大战欧洲军队



第二次西征的实际指挥者宝刀不老的速不台是欧洲人的噩梦



蒙古灭金过程中逐渐学会使用攻城武器



蒙古西征军的抵抗者只有一个下场—屠城

    十三、拔都的金帐
  1243年,拔都在伏尔加河下游,今天俄罗斯的谢礼特连诺耶修建了“拔都萨莱”作为首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当俄罗斯王公们来到这里向大汗缴纳贡赋,表示臣服时,惊叹于草原上金顶大帐的庄严华丽,“金帐汗国”由此得名。
  

金顶大帐



大汗的金帐

    有时忍辱负重地活着比壮怀激烈毫无意义地死去更需要勇气,面对西方敌人横刀立马的亚历山大在席卷天下的东方征服者面前低下了倔强的头颅,在觐见拔都汗时说:“向您鞠躬,拔都汗陛下…不…沙皇陛下,是上帝,他委派您成为这个世界新的主宰……”
  拔都在俄罗斯所有的公国都设立了“达鲁花赤”,即监督官,大公的行政、财政、军政均在监督官的制约之下。除了监视大公外,监督官的主要任务是横征暴敛,为金帐汗搜刮贡赋。大公若想平安无事,唯一能做的是帮助监督官尽力搜刮自己治下的人民。
  为了巩固庞大的国家,拔都在咸海北部、西北部册封自己的两个弟弟为可汗,建立了白帐和蓝帐汗国,它们和俄罗斯诸公国作为三大藩属,拱卫着金帐汗国。
  只要俄罗斯诸公国永远无法团结,自己的统治就会稳如泰山,拔都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册封“弗拉基米尔大公”(即“全俄罗斯大公”)这个名义上的俄罗斯最高统治者的虚名使得诸公国明争暗斗,为取得金帐汗的支持,不得不无条件服从大汗的命令。
  亚历山大扮演着扮演着金帐汗和俄罗斯诸王公之间调停者的角色,他长袖善舞,博得了拔都的欢心。1246年,亚历山大被封为基辅大公。1252年他又被封为弗拉基米尔大公,他把余生都致力于统一俄罗斯北部地区。
  1263年,亚历山大去世,他的一生,有跃马扬刀的英雄时光,有卑躬屈膝的忍辱负重,有纵横捭阖的苦心经营,如果没有他在关键历史时刻的明智选择,俄罗斯民族也许早已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
  

金帐汗拔都

    十四、俄罗斯的复兴希望—莫斯科公国之崛起
  1283年,亚历山大之子丹尼尔建立了莫斯科公国,建国之初,面积不过1300平方公里。由于莫斯科位于森林深处,受鞑靼人侵扰较少,加上基辅等大城市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很多俄罗斯人聚集于此躲避战乱,人口渐渐增多,国家兴旺起来。
  丹尼尔在位时,对金帐汗甚为恭顺,在俄罗斯诸公国的斗争中左右逢源,极力扩大莫斯科公国的领地。他去世时,莫斯科公国已经成为可以与特维尔、梁赞等公国并驾齐驱的大国了。
  1303年,丹尼尔之子尤里继位。14世纪初金帐汗取消了达鲁花赤制度,改由弗拉基米尔大公替自己向俄罗斯各公国收取贡赋,强大的特维尔公国大公米哈伊是当时的弗拉基米尔大公。
  尤里向金帐汗献上大量财宝,博得了大汗的欢心,改封尤里为弗拉基米尔大公,并将妹妹嫁给尤里,还拨给他一支鞑靼军队来对付政敌。
  特维尔大公米哈伊十分气愤,与尤里开战,打败了莫斯科军队,公主死于非命。金帐汗大怒,把米哈伊招至都城萨莱处死。特维尔人以后直接向金帐汗缴纳贡赋,不再理睬尤里,并且向金帐汗说了尤里不少坏话。
  1325年,米哈伊之子迪米特里袭杀了尤里,金帐汗处死了迪米特里,却又封迪米特里的弟弟为弗拉基米尔大公。
  尤里的弟弟伊凡一世成为新的莫斯科大公,他看到自己的父兄即使恭顺谨慎也难免横死的可悲下场,暗自下定决心,即使不择手段,也要达到目的——带领俄罗斯打碎鞑靼人的枷锁,重新获得自由。
  伊凡对金帐汗极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能,甚至拜金帐汗为父,将大量的黄金珠宝贡献给他,获得了大汗的信任。伊凡还派出亲信,定期游说于金帐汗的妻妾子女之间,秘密送给他们财物,通过他们来影响金帐汗。“钱袋加枕头”的战术让金帐汗很受用,亲切的称呼伊凡为“钱袋伊凡”。
  1327年,金帐汗派鞑靼人进驻特维尔公国,驻军专横跋扈,无恶不作,口中的小调让俄罗斯人不寒而栗:“哪个没有女儿,就要他的妻子;哪个连妻子也没有,就留下他的脑袋。”特维尔人再也无法忍受金帐汗的横征暴敛和残暴统治,揭竿而起,杀了不少鞑靼人。金帐汗大怒,伊凡甘做马前卒,引导五万鞑靼军队摧毁了特维尔公国。
  1328年,金帐汗册封伊凡为弗拉基米尔大公,授权他代理金帐汗征收全俄罗斯的贡赋,伊凡一跃成为俄罗斯诸大公中的第一人。伊凡利用职权截留大量贡赋为己所用,斥巨资在莫斯科修建了大主教公署。1332年,东正教大主教从基辅迁至莫斯科,莫斯科成为俄罗斯人信仰和精神的中心。东正教利用其精神工具和宣传武器为莫斯科大公大肆造势,为未来莫斯科公国统一和领导俄罗斯增添了力量。
  伊凡还堂而皇之的以平叛为名吞并各公国的土地,莫斯科公国版图大大增加,经济和军事实力连金帐汗国也不敢小觑了。
  1341年伊凡一世去世,他的两个儿子谢苗和伊凡二世相继继位,他们继承父亲的遗志,一方面用财宝贿赂金帐汗,保有弗拉基米尔大公之位,另一方面暗中积蓄力量,为打碎套在俄罗斯身上的奴隶枷锁做准备。
  

13世纪的莫斯科



伊凡一世



伊凡二世

    十五、壮志雄心,惨胜如败
  俄罗斯人生来自由,却无时不在奴役之中,这正是金帐汗统治俄罗斯时代的写照。不要说普通人,即使王公贵族,也只能匍匐在大汗脚下仰其鼻息苟且偷生。
  1359年,德米特里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当时只有十岁的他胸怀大志,决心一定要领导俄罗斯摆脱鞑靼人的统治。德米特里礼贤下士,许多有志之士汇集到他的旗下;同时还厉兵秣马,修建了坚固的莫斯科内城。
  1360年,金帐汗国发生内乱,衰落下去,马迈(传说是来自中国的契丹或者汉人,曾凭战功官拜万夫长,历经三代金帐汗而不倒的权臣,执掌汗国大权二十三年)和白帐汗将金帐汗国分成两部分,争斗不休。
  马迈看出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日益成为金帐汗国巨大的威胁,改封特维尔公国大公为弗拉基米尔大公。但这已不是靠大汗敕令号令天下的时代了,拥有更强大军事实力的德米特里打败了特维尔大公,强迫他承认自己是莫斯科大公之弟,放弃与立陶宛结盟,并与莫斯科公国一起对付金帐汗国。
  1374年,德米特里断然停止向金帐汗国纳贡,并借给儿子洗礼之机,在佩雷雅斯拉夫里城召开各地王公大会,共商抗击马迈的大计。强大起来的莫斯科公国,公然与鞑靼统治者对抗了。几年后,德米特里派兵攻打与金帐汗国结盟的保加尔汗国,强迫保加尔汗国接受莫斯科大公赐给的印鉴和派去的官员。德米特里逐步升级的挑战,让马迈意识到,一百年来,莫斯科公国这只温顺的小猫已经长成了一头凶猛的老虎,竟然要反噬主人了,不教训一顿是不成了。
   1378年秋,马迈派将军别吉奇率军两万进攻莫斯科。哲别、速不台两万军队横扫亚欧大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年作威作福养尊处优的鞑靼军队在沃察河被德米特里击败。
  近两个世纪以来,俄罗斯人第一次战胜了鞑靼军队。马迈大为惊恐,以前的藩属白帐汗国已经对金帐汗国虎视眈眈,俄罗斯如果再取得独立,自己的政权将会崩溃。他开始调动一切力量组织军队,准备再次给俄罗斯套上奴隶的枷锁。
  1380年,马迈组织了鞑靼人、奥赛梯人等组成的二十万大军,同时和立陶宛结盟,准备进攻莫斯科。马迈狂妄地宣布:“我要处死那些固执而任性的俄罗斯奴隶!金帐汗大军所到之处,要把俄罗斯的城市、所有的基督教堂化为灰烬!我们要靠俄罗斯的金子发财,我们要像拔都时代那样向俄罗斯进军,我们再也看不到基督教(金帐汗国的国教是伊斯兰教),我们将焚毁上帝的教堂,俄罗斯人将为之流血,他们的法律将被彻底毁灭。”
  得知马迈进军的消息,德米特里立刻向各地发出动员令,命令在8月15日在克罗纳姆集结军队。
  8月15日的克罗纳姆,秋高气爽,刀枪如林,除了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外,穆罗姆、弗拉基米尔、科斯特罗马、罗斯托夫等地的民兵手持斧子、短锤、木棒也都赶来了。德米特里骑在高头大马上,左手持弗拉基米尔大公权杖,右手紧握宝剑,向在场的十五万人高呼:“俄罗斯的兄弟们,马迈的大军正在逼近我们,他们要抹去我们俄罗斯的光荣称号,他们要焚烧我们的城市和教堂,他们要掠夺我们的粮食,他们要抢走我们的妻子和女儿。让我们冲上去吧!为家乡的土地而战,为我们的家庭和女人,为了自己的荣誉而不惜流血牺牲吧!”话音刚落,十五万将士齐声高呼:“乌拉!乌拉!”,声音响彻云霄。
  
  9月7日,在顿河岸边,德米特里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渡河作战。一部分将领认为:“如果渡过河,我们将难以行动,应该给自己留条后路。”另一部分勇敢的将领则说:“如果想打硬仗,今天就渡河吧,以使任何人都没有向后转的想法。让所有人作战都不要耍滑头,谁也休想幸免,因为死神随时都在等待着我们。至于说鞑靼人力量强大,那我们倒要见识一下。”
  德米特里示意他们冷静下来,总结道:“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观看顿河的,而是为了解救俄罗斯国土免于被奴役和被完全破坏,是为了俄罗斯献出自己的生命。我认为光荣的牺牲比耻辱的活着要好上千百倍,我的军队从来就没有投降和退却的习惯,我们出征后就没有打算回去,如果出来后什么也没做就返回,还不如根本不出来。”他最终决定渡过顿河,在库里科沃与金帐汗国军队决战。
  库里科沃是一片沼泽,方圆百里林木丛生,沟壑纵横,善于使用骑兵两侧迂回的鞑靼军队难以施展,却有利于俄军实施伏击。
  9月8日清晨,德米特里开始布阵,步兵们组成先锋军团,自己带领亲兵坐镇中央,波布洛克将军领一支军队埋伏在丛林中见机行事,俄军阵型紧凑,战线绵延不过五俄里,金帐汗军只有硬撼一途。
  正午时分,隆隆的马蹄声、沉重的步伐声动地而来,金帐汗军的中央是从各地招募的步兵炮灰,两侧是彪悍的鞑靼骑兵,他们背后的弯刀闪烁着死亡的光芒,是最危险的敌人。
  阵地上响起了冲锋的号角,金帐汗军率先发动了猛攻,伴随马蹄声、叫喊声,鞑靼骑兵凶狠地冲击俄军的先锋军团,用手中的弯刀无情地收割生命,由于装备和训练的劣势,俄军步兵几乎全部战死。紧接着鞑靼骑兵突击德米特里指挥的中军,惨烈的肉搏战中,士兵们挤在一起拼死搏杀,被杀死的人甚至倒不下来,战场上逐渐飘起半人高的血雾,弥漫的血腥气息几乎令人窒息。

  鞑靼骑兵终于冲破了俄军的阵型,来到大公的旗帜旁,守护军旗的俄将布连克英勇战死,俄军军旗被撕掉粉碎。在这关键时刻,德米特里高喊着:“俄罗斯的兄弟们,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光荣战死!”一马当先带领亲兵投入战斗,俄军被大公身先士卒所激励,个个奋不顾身,奇迹般地遏制住了鞑靼骑兵的攻势,双方陷入僵持。

德米特里在战场上奋勇冲杀,力挽狂澜

    站在山坡大帐观战的马迈看见德米特里亲自上阵,立即下令预备队全线出击,务必将其生擒。目睹鲜血横流的战场上俄军渐渐不支,马迈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埋伏在金帐汗军侧后方丛林的俄军早就按耐不住,跃跃欲试,但冷静的波布洛克将军直到金帐汗把所有部队都投入进去之后才下达攻击的命令。他带领俄军如同下山猛虎般冲乱了金帐汗军的阵型,前后夹击之下,鞑靼军开始溃败,马迈从山上冲下来试图阻止,但兵败如山倒,最终他不得不抛弃大帐,在少数亲兵的保护下逃离了战场。
  下午三点,战斗结束了,战场上留下六万俄军和七万金帐汗军的尸体。满身血污,疲惫不堪的俄军聚集在德米特里的身边,欢乐的“乌拉”声在血染的原野上空久久飘荡。德米特里望着手中的弗拉基米尔大公权杖,心潮澎湃:俄罗斯的先人们,我手中的权杖再也不是弱者摇尾乞命苟延残喘的工具,而是卧薪尝胆一雪前耻的见证。今天俄罗斯人用自己的力量打败了统治我们一百四十年的鞑靼人,我一定会统一整个俄罗斯,完成历代莫斯科大公的心愿。
  顿河王德米特里用刀剑而非驯服的态度向鞑靼人预告了他们在俄罗斯统治的终结。祸不单行的马迈刚从战场逃得性命就被白帐汗脱脱迷失再次打败,于1381年被杀死在逃亡途中。
  夺得金帐汗位的脱脱迷失向立陶宛、俄罗斯各公国派出使者,要求他们上缴贡赋,继续臣服。立陶宛虽然已经十分强大,但由于多年臣服的习惯,表示愿意服从脱脱迷失的统治,只要求把自己看做有特权的最大的藩属,金帐汗同意了。
  使者来到莫斯科,德米特里面对被多年征战折磨的满目疮痍的土地,表现出能屈能伸的大局观,愿意再次臣服,并派使节带礼物去拜见金帐汗。
  金帐汗国经过连绵内战,国库空虚,莫斯科公国却有多年积累的财富,库里科沃之战失败又是全体鞑靼人的耻辱,脱脱迷失在用缓兵之计稳住德米特里后要采取行动了。
  1382年,脱脱迷失下令处死金帐汗国境内所有的俄罗斯人,以免泄露消息,并迅速集结军队向莫斯科进攻。德米特里得到消息后再集结各公国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库里科沃的惨胜也使自己实力大减,只得去科斯特罗马招兵买马。
  脱脱迷失率军将莫斯科团团围住,贵族奥斯丁挺身而出,带领军民击退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莫斯科岿然不动。脱脱迷失向全城军民保证,只要他们投降,不但可以保全生命,而且会得到大汗的赏赐。本能成为英雄的奥斯丁打开了城门,金帐汗军进城后就杀死了他,继而洗劫并焚毁了城市,脱脱迷失心满意足的带着大量战利品胜利班师。
  德米特里回到莫斯科时,见到的是残垣断壁,空空如也的国库,被残杀的人民,欲哭无泪。一百多年的坚忍与积累,在争取到两年的短暂自由后灰飞烟灭。什么宏图霸业,一统天下,全都成了过眼云烟,海市蜃楼,莫斯科公国再次崛起又不知何时了。
  1389年,壮志未酬的德米特里离开人世,临终留下遗言:“上帝将使金帐汗国发生变化,我的子孙将再也不向他们缴纳贡赋。”德米特里的努力虽然没有让俄罗斯彻底摆脱鞑靼人的统治,但他大大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最后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生不能行胸怀,虽寿百岁,尤为夭也!虽然自由来得如此艰难,历时那样短暂,但他用人生实践过自己的理想抱负,曾如昙花般灿烂绽放,即使只是刹那的美丽,也就够了。
   十六、金帐破损,风云再起
  脱脱迷失平定了金帐汗国的内乱,却又面对着外部更强大的敌人。
  当年中亚帖木儿帝国的大汗“跛豪”帖木儿曾经四次借兵给白帐汗脱脱迷失,让他去金帐汗国兴风作浪,削弱对手的实力,不料他竟然超额完成了任务,重新将一个藩属离心,四分五裂的国家统一起来,反而成了自己称霸世界的障碍。
  帖木儿和脱脱迷失为了争夺“成吉思汗第二”,重现蒙古帝国的辉煌(征服中亚、西亚、东欧的蒙古人其实早已突厥化),当年的合作伙伴成了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1388年,脱脱迷失率军攻入中亚河中地区。1391年,帖木儿进攻金帐汗国,双方在俄罗斯古比雪夫展开大战,脱脱迷失惨败。1395年帖木儿进军金帐汗的统治中心伏尔加河流域,攻占并洗劫焚毁了都城别儿哥萨莱,沿途所有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所有的人民被屠戮或是掳作奴隶。1398年脱脱迷失在抑郁和不甘中死去。
  脱脱迷失之后的金帐汗国军阀混战,江河日下。马哈麻汗在位期间国家开始分崩离析:1438年拔都之弟吐哈帖木儿的后裔乌鲁穆罕默德在伏尔加河中游建立喀山汗国;1443年吐哈帖木儿的另一个后裔哈吉格莱在克里木半岛建立克里木汗国;1459年马哈麻汗的孙子卡西姆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阿斯特拉罕汗国,金帐汗国从此改称大帐汗国,仅在名义上对分裂出去的汗国拥有宗主权。
  
  

毁灭王子帖木儿是成吉思汗之后鞑靼人最伟大的征服者



帖木儿士兵

    瓦西里一世(1389年~1425年在位)时期,金帐汗国持续衰弱,他继续实行以莫斯科为中心、统一全俄罗斯的政策。1392年,他在金帐汗的同意下将下诺夫哥罗德和穆罗姆两公国兼并。1397年至1398年,瓦西里一世又兼并了别热茨克维尔赫、沃洛格达、乌斯丘格和科米人的土地。随着大公权力的加强,瓦西里一世推行了中央集权化的策略。他剥夺了大封建主的一些最重要的司法权力,而把它们转交给由大公本人任命的总督或州长。
  由于莫斯科大公国力量的增长,与鞑靼人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1391年和1395年中亚征服者帖木儿两次大败金帐汗国后,瓦西里一世一度停止了对金帐汗国的纳贡。但1408年新的鞑靼领袖叶基盖突袭了俄罗斯,焚毁了包括下诺夫哥罗德、戈罗杰茨、罗斯托夫在内的许多城市;瓦西里一世因此于1412年恢复了对汗国的纳贡。
  瓦西里二世(1425年~1462年在位)时期,俄国经历了一场长期的封建内战。这场内战是封邑王公们对莫斯科大公的中央集权政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抗。
  1433年瓦西里二世的叔父、加利奇王公德米特里耶维奇在内奸的帮助下打败了瓦西里二世,夺取了莫斯科。瓦西里二世被赶到科洛姆纳去当王公,不过他很快就发动反击,将德米特里耶维奇赶下台。不久,德米特里耶维奇的两个儿子科索伊和舍米亚卡再次打败了瓦西里二世。瓦西里二世被迫到金帐汗那里去避难,于是德米特里耶维奇又登上了大公宝座。1434年德米特里耶维奇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之间发生了内讧。科索伊进入莫斯科并宣称自己为大公,这导致舍米亚卡与瓦西里二世形成了一个短暂的联盟,他们打败了科索伊,并将他弄瞎。
  打败科索伊之后,瓦西里二世恢复了大公权力,舍米亚卡则回到加利奇去当王公。15世纪40年代金帐汗国在长期内讧之后瓦解,它分裂成几个小的汗国: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克里米亚汗国。这些汗国的力量都不再强于俄国,但它们仍然时常进袭。瓦西里二世在1445年被喀山汗国打败并被俘,舍米亚卡乘机夺取了莫斯科。1446年,瓦西里二世被以巨额赎金赎回,但他被不愿放弃权力的舍米亚卡弄瞎了眼睛(“失明大公”的绰号正是由此而来)。然后,他被赶到沃洛格达去当王公。但是,身残志坚瓦西里二世迅速地集合起支持者,夺回了莫斯科大公之位。
  瓦西里二世于1453年攻陷加利奇,迫使舍米亚卡出逃并且最后在诺夫哥罗德被毒死。鞑靼人在1451年和1454年两次攻到莫斯科,但1459年瓦西里二世的儿子伊凡(后来的伊凡三世)打败了他们,后来又于1460年在梁赞再次打败他们。
  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几乎全部废除了莫斯科大公国内部的独立封建领地,为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做好了准备。俄罗斯东正教会大力支持瓦西里二世。俄罗斯教会拒绝接受1439年佛罗伦萨宗教大会宣布的东正教同天主教合并的决定,为自己留下了更大的活动空间。1448年,瓦西里二世任命俄罗斯人、梁赞大主教约拿为莫斯科都主教,这标志着俄罗斯教会正式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而实行自治,提高了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身残志坚的瓦西里二世扫平群雄,为俄罗斯的统一打好了基础

    十七、伊凡三世——贡献非凡
  1449年,当伊凡不满十岁的时候,瓦西里二世做出决定: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所有官方文件均以瓦西里二世和伊凡两个人的名义签署,也就是说莫斯科大公国从此有了两个大公。瓦西里二世的决定当然是因为失明促成的,但这个举动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伊凡的权威。从此伊凡辅佐失明的父亲治国,12岁便开始领兵出征,22岁继承莫斯科大公之位。1462年,伊凡三世继位,上台伊始就一举吞并了雅罗斯拉夫公国。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公主,宣布自己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以拜占庭的双头鹰徽记作为国徽,号称莫斯科为“第三个,也是永远的罗马”。伊凡三世还给自己冠以“TSAR”(凯撒)的头衔,他是第一个使用“沙皇”称号的俄罗斯君主。莫斯科取代君士坦丁堡成为世界东正教的核心。
  

俄罗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国徽

    自从索菲娅来了以后,莫斯科大公国的宫廷制度就按照拜占庭帝国的标准作了改革,从此莫斯科大公国的各种规章礼仪日渐完整,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宫廷内举行的各种仪式也要求进退有节,因而更加庄严更加隆重,体现出大国风度。
  伊凡三世在俄罗斯各个公国中的威信不断上升,威福日甚。据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的伊凡三世才真正成为一个一言九鼎的君主,很多宫女在看到伊凡三世发怒时的眼神,甚至能吓得昏倒。有一次伊凡三世在召集会议的时候坐在宝座上睡着了,周围的大臣只好垂手站在伊凡三世周围,寂静无声,又不敢走开,直到伊凡三世醒来。
  

伊凡三世和大臣们

    1474年,伊凡三世吞并罗斯托夫公国,1477年吞并诺夫哥罗德公国,1478年当大帐汗国特使带来的缴纳贡赋的要求时,伊凡三世并未多想,做出了拒绝。大帐汗国特使在惊诧之余不禁怒火中烧,当堂和伊凡三世争吵起来。一向行事谨慎的伊凡三世也一反常态,动怒之余把特使带来的索要贡赋的国书撕毁,并下令将汗国特使处斩。

伊凡三世拒绝纳贡

    伊凡三世的举动宣告了和大帐汗国正式脱离关系,但在当时很多人并没有为此欢欣鼓舞,他们更多的是担心大帐汗国的报复。
  虽然实力早已大不如前,但是大帐汗阿和马还是率军亲征莫斯科。1480年,双方大军对峙于乌戈拉河两岸。伊凡三世贪生怕死,一度从前线逃回,幸亏俄罗斯军队旺盛的士气及罗斯托夫主教瓦西安的鼓励使伊凡重新回到前线,加之天寒地冻,鞑靼军队粮草不济,又担心克里木汗袭击本土,阿和马汗不战而退。从此以后,大帐汗再也无力进攻莫斯科,鞑靼人对俄罗斯二百四十年的统治正式结束了。1502年,别儿哥萨莱被克里木汗的军队攻陷后化为焦土,金帐汗国寿终正寝。
  

伊凡三世着红衣,春风得意马蹄急

    1485年,伊凡三世吞并特维尔公国,之后,其他的王公几乎毫无抵抗就被贬黜为单纯的地方长官。这样一来,分裂了300多年的俄罗斯诸公国,基本上统一在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麾下,莫斯科大公改称全俄罗斯君主,新兴的俄罗斯国家诞生了。
  伊凡三世在完成基本统一、消除内忧外患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国内改革。他进行行政机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他推行军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支由自己直接控制的国家常备军;实行财政改革,统一币制,铸币权为大公所专有。他基本上完成了国内改革之后,靠强大的国力,开始发动对外扩张的战争。进军立陶宛,出兵波罗的海沿岸,东征至托博尔河、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流域。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建立了政府机构,规定双头鹰的标志为俄罗斯国徽,其图案也刻在俄国国玺上。同年,一面镀金的双头鹰徽记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的斯巴斯基塔楼上。法典限制了农民的流动,规定只有了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期间,农民才可离开土地四处走动,开辟了俄国的农奴化进程。
  1502年,瘫痪在床的伊凡三世将莫斯科大公位传给了长子瓦西里。1505年,伊凡三世去世。
  伊凡三世在位41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把莫斯科大公国,后期已经是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的版图扩大了六倍,领土面积已经和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不相上下,成为东欧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最为重要的是,莫斯科大公国摆脱了长达240余年的异族统治,获得独立。获得新生的莫斯科以东罗马帝国继承人的身份登上了国际舞台,这个15世纪初期还是东欧平原上偏安一隅的大公国,在16世纪初期一跃成为欧洲地区不可忽视的重要政治力量。他不仅是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奠基者,也是沙皇俄国对外扩张的鼻祖。
  

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在位期间疯狂扩张的俄罗斯

    十八、瓦西里三世——继往开来
  15世纪后期,莫斯科民间渐渐流传一种说法,认为莫斯科公国是拜占廷帝国的继承者,莫斯科将成为“第三个、也是永久的罗马”。1510年,普斯科夫叶利扎罗夫修道院的长老菲洛费做赞辞献给瓦西里三世,称“两个罗马陷落了,但第三个仍然挺立着;不会再有第四个。无人能取代您的基督教王国!” 瓦西里三世即位伊始,就开始了他父亲伊凡三世的未竟事业--继续开疆拓土,把所有周围的公国并入莫斯科版图,建立一个统一的俄罗斯。
  在西线,莫斯科军队彻底击败立陶宛军队后,立陶宛被迫求和,让出大片领土。1503年,双方宣布停战。在西线稳定后,瓦西里三世不满足于东部喀山汗国的藩属地位,决定彻底将喀山汗国纳入莫斯科版图。1506年,瓦西里三世借口喀山汗国的阿明汗违反此前签署的和约,发兵喀山汗国。但结果莫斯科军队出征不利,还导致喀山汗国与莫斯科大公国反目成仇。第一次东征瓦西里三世铩羽而归,喀山汗王阿明只是在明面上表示要臣服于莫斯科。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兵,喀山汗国暗中联络克里木汗国、立陶宛大公国等,开始共同反对莫斯科。喀山汗国和克里木汗国的结盟,对莫斯科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军事威胁。
  1509年至1510年间,瓦西里三世花了很大精力才把普斯科夫彻底并入莫斯科版图。瓦西里三世把原有的普斯科夫领地分割并重新划分,接着就是着手进行领地内的居民的同化工作。
  在占领普斯科夫之后,瓦西里三世开始着手占领斯摩棱斯克的准备。1512年,瓦西里三世带领大军亲征斯摩棱斯克,企图一举拿下这个西部边疆上的重镇。正当前方战局殭持不下时,背后传来噩耗:克里木汗国大举入侵,已经深入莫斯科腹地。
  伊凡三世统治末期,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木汗国大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但克里木汗国鞑靼军队保留了游牧民族"打草谷"的传统,频繁侵袭立陶宛公国、乌克兰和莫斯科公国南部的城市和乡镇,侵袭的主要目的就是抢夺人口和财产。金帐汗国分崩离析之后,鞑靼人建立的几个汗国,尤其是克里木汗国,掠夺人口、贩卖奴隶不仅是传统生活方式,更是一项主要财政来源。鞑靼人的军队深谙侵袭之道:通常派出大队轻骑兵深入敌境腹地数百里,然后兜个圈子往回返,沿途掠夺所经过的城镇乡村。因为鞑靼人行动迅猛,兵锋凌厉,故而莫斯科南部边境上的防御通常如同虚设,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克里木汗国掠夺的对象主要是乌克兰人、波兰人和俄罗斯人,这些被俘人口随后被当作奴隶出售到土耳其、中东甚至欧洲国家。在克里木汗立国之初的十四世纪直至十六世纪末的200余年中,克里木鞑靼人共贩卖了多达三百万名奴隶。
  瓦西里三世即位后,忙于在西部边境上开疆拓土,对克里木汗国的入侵暂时采取了消极的防御措施,主要是以巩固边境城防,每年征派数万人的军队前往边疆地区服役,此外还向克里木汗国缴纳岁币,以求自保。1478年,克里木汗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国,蒙哥吉雷汗实际上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在克里木半岛地区的代理人。
  1512年,克里木汗国突然进攻莫斯科,原因是立陶宛大公西格蒙德一世用15000个金币,买通了克里木的蒙哥吉雷汗。正在前线的瓦西里三世来不及调兵回防,蒙哥吉雷汗很快就攻占了梁赞。莫斯科军队进行了有效的抵抗,蒙哥吉雷汗也无心恋战,在大肆掠夺后撤军。从此莫斯科大公国和克里木汗国之间正式成为敌对关系。
  瓦西里三世把吞并所有俄罗斯公国作为头等重任,就是克里木鞑靼人的入侵也没能使瓦西里三世从斯摩棱斯克前线撤兵。果然,瓦西里的专注终于得到了丰厚的收获。
  在克里木汗国大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瓦西里三世仍旧抓住斯摩棱斯克不放。可尽管瓦西里亲自率军冲上前线,但坚固的斯摩棱斯克还是久攻不下。瓦西里无奈,只好将斯摩棱斯克围困起来,直至城中弹尽粮绝为止。1514年,坚持了两年的斯摩棱斯克实在守不下去了,最后举城出降。瓦西里三世效仿其父伊凡三世征服诺夫哥罗德时的做法,委派了一位督军舒伊斯基大公管理这座新接手的城市,随后撤军返回莫斯科。
  瓦西里三世刚刚撤军,城中的教会和部分贵族就暗中私通立陶宛,请求趁瓦西里撤军之际,反攻斯摩棱斯克。舒伊斯基截获了立陶宛方面传回来的书信,因而发觉了城中贵族策划的阴谋。因形势危急,舒伊斯基未及通报瓦西里三世,只能自作主张,传令将所有阴谋参与者抓起来处死,同时组织城防,准备应对立陶宛军队的进攻。
  立陶宛军队开始反攻后,发现舒伊斯基严阵以待,原有的突袭计划未能得以实现。瓦西里三世闻讯城中变故,也派军队回援,双方在斯摩棱斯克攻防换手,战局重启。二次交手的战局日渐陷入胶着状态。
  1520年,立陶宛与俄罗斯最终达成和解,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停战协议。虽然立陶宛始终没有承认莫斯科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但是莫斯科对该城的有效占领,使得瓦西里三世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主权。
  瓦西里三世不再向这些城市派遣督军,而是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手段:移民。他下令将普斯科夫、斯摩棱斯克等地居民大批迁往莫斯科领地居住,而大批的原莫斯科领地上的居民被迁往这些新占领的土地。除此以外,还是采用老办法,把原有的行政区划打乱,重新划分,直接把这些地区划入莫斯科的行政管辖。
  瓦西里三世统治时期,俄罗斯最后一批半独立的封建公国也被并入莫斯科公国版图。莫斯科先后于1510年兼并普斯科夫;1513年兼并沃洛茨克;1521年兼并梁赞;1522年兼并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经过数年经营,这时候雏形初现的俄罗斯逐渐成为以莫斯科为首都的统一国家。
  瓦西里三世集合力量,在1523年至1524年间第二次东征喀山汗国。双方反复攻伐,最终莫斯科军队占了上风。喀山汗国再度俯首称臣。瓦西里三世任命了一位新的喀山汗,并要求喀山汗的几个儿子到莫斯科军中服役,同时还在莫斯科领地内为喀山汗国的几位王子封地进爵。这实际上是以几位喀山王子为人质,以此要挟喀山汗国,使之完全听命于莫斯科。
  在瓦西里在位期间,法国和印度首次向莫斯科派出特使出访。虽然这些外交行动什么实际意义,但是这时候的俄罗斯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尤其是东欧各国公认的地区强国。
  在克里木汗国入侵、东征喀山汗国之后数年,莫斯科没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这使得瓦西里三世能够回过头来,专心处理内政。瓦西里三世在内政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削弱贵族们的势力,从而进一步巩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瓦西里三世命令所有其它城邦的大公们必须在莫斯科定居,还逼迫这些贵族们立下保证书,要求他们保证不会私自离城。瓦西里三世毫不怀疑,大贵族中有很多人反对他,因而加强了对贵族们的监视。在一系列举动之后,瓦西里三世大权独揽,原有的贵族杜马更是形同虚设。与此同时,瓦西里三世也对贵族们做了一些让步:指派了为数不多的反对派贵族到军中服役,并将他们任命为将领。这一方面是惮于传统的保守势力的强大,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样的手段对反对派贵族进行安抚。瓦西里三世还刻意从中小贵族中提拔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要职务,这些人显然只能依附并忠实于大公。
  1526年,瓦西里三世宣布与原配妻子离婚。瓦西里的原配妻子萨布罗娃不能生育,但莫斯科大公国不能没有继承人。这一年,瓦西里三世娶了格林斯基大公的女儿叶莲娜(其先祖就是金帐汗国的马迈)为妻。1530年,瓦西里和叶莲娜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纪念父亲伊凡三世,瓦西里将长子也起名为伊凡,并立为王储。这一举动遭到了教会和很多贵族的反对: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大公不可再婚,再婚后所生子女也不能得到正式承认,自然更不能立为王储。但是在瓦西里三世的独裁统制下,反对派的声音很快就被压制下去。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在莫斯科病逝。他的历史成就虽不如其父伊凡三世和其子伊凡四世(有点像雍正,夹在两位著名君主之间,自身知名度不高),但在内政外交方面也颇有建树。瓦西里三世在位期间最主要的业绩就是成功地继续进行了领土扩张,多次击败立陶宛,把大片领土,包括斯摩棱斯克和普斯科夫等要地最终并入俄罗斯版图,奠定了俄罗斯西部边界的雏形,同时通过数次征战,彻底使喀山汗国成为俄罗斯附属。在内政方面极大地巩固了封建中央集权,削弱了封建领主、大贵族和教会的势力,为俄罗斯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533年他去世时,俄罗斯的领土已从1462年伊凡三世即位时的43万平方公里扩展到280万平方公里,其疆域北达白海,南至奥卡河,西抵第聂伯河上游,东到乌拉尔山脉的支脉。经过父子两代君主的努力,俄罗斯成为欧洲幅员最大的国家。
  

瓦西里三世也许可以这样调侃他的父亲伊凡三世和儿子伊凡四世:你儿子不如我儿子,你爸爸不如我爸爸。

    十九、伊凡四世——明主暴君本一身,千秋功过任评说
  1530年一个电闪雷鸣的日子里,伊凡四世在克里姆林宫呱呱坠地。(奇人有异象,天雷滚滚之际出生,故名雷帝,其实此名来自伊凡的恐怖统治)老来得子的瓦西里三世在欣喜之余也不禁为国家和孩子的未来深深担忧:自己已经是风烛残年,国内大贵族实力强大,国外强敌环绕,各汗国经常入侵劫掠,必须为将来做好准备啊。
  1533年瓦西里病重,下诏建立由七位大贵族组成的摄政会议辅佐年幼的伊凡直到他十五岁亲政为止。七人中以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大公为首,以下是伊凡的叔叔安德烈、贵族舒伊斯基兄弟和扎哈林、图契科夫、沃伦佐夫三位大公。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病逝,三岁的小伊凡被抱上了王位,稀里糊涂的接受了大臣们的参拜,年幼无知的他对宫中即将发生的一系列阴谋毫不知情。
  伊凡的母亲叶莲娜很快有了自己的宠臣奥博连斯基。太后不仅美丽风流,而且目光远大,有很强的权力欲望,在奥博连斯基的支持下,产生了垂帘听政的想法,开始着手清除摄政会议中的政敌。
  1534年8月3日,掌管莫斯科南部重镇谢尔普霍夫城军政的别利斯基大公和利亚茨基将军叛逃立陶宛。受叛逃事件影响,大公格林斯基和沃伦佐夫先后被捕,握有兵权的别林斯基和沃罗斯基家族也受到牵连,许多人被逮捕。叶莲娜成为摄政王,独揽大权。
  叶莲娜执政期间,莫斯科与周边的喀山汗国、克里木汗国、立陶宛处于战争状态。为了争取到和平的发展时间,叶莲娜施展出高明的外交手段,在军事冲突占上风的时候与敌对国家谈判讲和,使国家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叶莲娜还推行了金融改革,在俄罗斯货币体系中补充了一个新的单位:戈比。规定戈比是卢布的辅币,100戈比等于1卢布。叶莲娜在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石墙和壕沟就是当时建造的,她把城墙与克里姆林宫之间的地域起名为“中国城”(有可能是为了纪念来自中国的祖先,她的先祖是来自中国的马迈),著名的红场就在这一区域。
  1538年4月3日,叶莲娜被政敌下毒杀害。当伊凡来到母亲身边时,她的脸色青灰,平日恬静的表情变成了痛苦挣扎遗留下的峥嵘,从口中流出的鲜血已经凝结。伊凡的心一紧,手指小心翼翼地颤抖着探向她的鼻息,但是什么都感觉不到,他的周身都被寒冷刺骨的痛苦和恐惧包围了,小伊凡的嚎啕大哭再也唤不醒真心爱他的人了。
  年仅八岁的伊凡已经是父母双亡了,他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愤怒,单薄的身躯却是那么无力。叶莲娜死后六天,舒伊斯基兄弟发动政变,囚禁了奥博连斯基并在狱中将他杀死。
  舒伊斯基兄弟重掌摄政会议,操纵伊凡处理国政,他们欺负伊凡年幼,对他毫无敬意,在宫廷上下为所欲为,甚至公开侮辱伊凡和他弱智的弟弟尤里。瓦西里.舒伊斯基死后,伊万.舒伊斯基成为摄政王。
  年小力弱是缺点,却也是伊凡韬光养晦、瞒天过海的护身符。从小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成长,亲眼目睹了宫廷生活的黑暗与丑恶,使伊凡增长了心机和阅历,迅速成熟起来。平日被当做木偶任人摆布,权臣的侮辱让伊凡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性,在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性格也逐渐扭曲。年幼伊凡只能用残忍的举动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他用小刀一刀一刀把小鸟杀死,或是站在高处将小狗活活摔死。只有看到小鸟鲜血淋漓的样子,听到小狗凄惨的叫声,他的心灵才会得到短暂的欢乐与快感。
  1540年舒伊斯基被大贵族杜马驱逐,正直的别利斯基大公执政,伊凡开始培养忠于自己的班底,许多卫兵宣誓向他效忠。1542年舒伊斯基卷土重来推翻了别利斯基,再次成为摄政王,大肆迫害反对他的人,杀害了不少支持伊凡和别利斯基的大臣。
  舒伊斯基一手遮天指鹿为马之时,只注意监视大臣们,却忽视了背后伊凡那早熟的仇恨的眼神。1543年12月29日,在大贵族杜马开会期间,十三岁的伊凡突然一声令下,卫兵们当场逮捕了舒伊斯基。舒伊斯基的党羽们根本没想到少年伊凡能有此举,更不敢再朝堂上公开反对大公,支持伊凡的大臣们趁机将舒伊斯基的势力一网打尽,同时推举伊凡的舅舅格林斯基为摄政王。伊凡命令亲信放狗咬死了舒伊斯基,并将他暴尸宫门,树立了自己的铁腕形象,震慑朝野,再无大臣敢挑战伊凡的权威。
  “沙皇”是“凯撒”的俄语发音。早期的俄罗斯人认为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是宇宙的中心,尊称拜占庭皇帝为沙皇。在鞑靼人统治下,俄罗斯人又转而尊称大汗为沙皇。鞑靼人衰落后,俄罗斯人不再尊称大汗为沙皇,伊凡三世曾经在一些文件中自称沙皇,但始终没有对外正式使用这一称号。
  1547年1月16日,东正教大主教将皇冠戴在十六岁的伊凡四世头上,伊凡成为了“全俄罗斯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伊凡自称沙皇体现了他追慕罗马先王欲大有作为的勃勃野心,他踌躇满志地宣布:“君主的称号就意味着不受任何限制的沙皇政权,朕生于皇家,长于朝中,掌握自家天下,并非窃自他人。俄罗斯君主自古以来皆亲临朝政,贵族大臣不得干预。”伊凡的讲话令下面的贵族大臣们目瞪口呆,他的讲话如此深思熟虑,与十六岁的年龄是不相称的。伊凡正式将莫斯科公国改名为沙皇俄国,立志要打破对沙皇的一切权力限制,建立沙皇专制的政体。
  

沙皇的王冠



踌躇满志的伊凡四世立志将国家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伊凡登基不到一个月就举行了大婚,皇后阿纳斯塔西是御前侍臣罗曼的女儿,罗曼家族因此一跃成为显贵,自称罗曼诺夫家族,不到一百年后这个家族建立了俄罗斯的第二个王朝。
  皇后阿纳斯塔西温柔善良,从小缺乏家人关爱的伊凡从她那里得到了无限的温暖,性格中暴戾的成分被慢慢融化,他对皇后充满了感激和爱意,亲切地昵称她为“我的小母牛”。
  1549年伊凡组建了重臣会议,任用出身低贱的政治家阿达舍夫等为重臣会议主要成员,在政治、军事、司法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政治上建立新的贵族代议机构缙绅会议,还建立了行政衙门,专门处理政务,成为中央政府的前身。
  在军事上按照门第高低授予官职,规定军役人员的权力和义务。实行“一长制”,规定每150俄亩必须出军士一名,保证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原先各城市的民兵武装统一编制为常备正规军,指派贵族担任这些军队的将领,规定凡食俸禄者,必须在军中服役,贵族子弟获得官职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战场上获得战功。伊凡还组建了全新的兵种——配备先进火器的射击军和炮兵,俄军成为欧洲强大的军队之一。
  

中世纪射击军



沙俄早期大炮

    在司法上改变了以前俄罗斯各城镇督军和领主独揽司法权的局面,规定凡是刑事案件的审理,必须有当地的贵族缙绅等陪同听审,建立陪审团制度。
  经济上颁布一系列法令,把农民更加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上。
  1552年10月,伊凡率领配备150门大炮的15万俄军进攻喀山汗国(此役中哥萨克首次为沙皇而战),喀山城墙被俄军大炮轰塌,3万军民战死,喀山正式并入沙俄版图。为了纪念吞并喀山汗国,伊凡在红场兴建了圣母大教堂。
  灭亡喀山汗国后,沙俄可以南下伏尔加河,东进乌拉尔山,地缘政治大大改观。俄国加紧在伏尔加河流域进行殖民化,远东的皮毛变成滚滚的财富,通过喀山流进莫斯科。
  1556年,在哥萨克的协助下,俄军占领阿斯特拉罕,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沙俄征服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扩张的触角伸向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哥萨克以实际独立的地位,拥有新占土地的条件,为沙皇镇守南部边疆并成为东进的急先锋。
  喀山和阿斯特拉罕汗国灭亡后,感到唇亡齿寒的克里木汗德福列特一世发誓要让两个汗国复国。克里木汗尚未出兵,就遭到当头棒喝,先是在1558年被波兰打败,1559年俄军又攻占以贩卖人口而繁荣起来的港口克兹列夫,解救了大量被掳的奴隶。但这一系列打击并未深入汗国腹地,没有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为了报复,克里木汗国和土耳其帝国两次联合进攻阿斯特拉罕,但都被俄军击败。
  在与东方诸汗国厮杀的同时,沙俄为争夺西方的出海口,也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1556年沙俄和瑞典打成平手。1558年,沙俄发动立沃尼亚战争,到1559年,立沃尼亚已经不复存在,领土被划入波兰——立陶宛、瑞典、丹麦三国的势力范围。当时欧洲各国将俄罗斯看做半开化的国家,俄罗斯人被看做野蛮人,沙俄的军事行动引起欧洲的恐慌,波兰、瑞典先后卷入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1583年,最终沙俄不仅没有得到波罗的海出海口,反而被瑞典夺去了西北六座城市。
  1560年,伊凡的皇后被人投毒谋害。阿纳斯塔西感到身体越来越冷,心脏仿佛被重重地压着喘不过气。她的眼前渐渐发黑,呼吸也变得急促了起来。伊凡狂暴地推开束手无策的御医,紧紧地把她抱住怀里,她想说些什么,但青灰的嘴唇已经发不出声音,只能努力地在唇角勾出最后一抹轻柔的笑容,眼前漆黑得什么都看不见了,生命一丝一丝地逝去,只有那只温柔无力的手,固执地,紧紧地抓着伊凡,仿佛抓紧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怀中最心爱的女人身体慢慢失去了温度,伊凡的心变得像坚冰一样冷酷,压抑已久的残暴如同火山喷发一般不可抑制。
  这里不是战场,却比鲜血横流的沙场更加危险;这里没有壮烈牺牲,却要面对比死亡更加痛苦的情景,伊凡对宫廷生活感到痛恨、厌倦和无奈。
  丧妻之后,伊凡更加冷酷无情,对贵族大臣的怀疑逐渐转变为猜忌和憎恨,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巩固君权,削弱贵族势力上。
  
  “沙皇不使善者惧怕,而使恶者畏惧……剑不是白白悬挂着的,行善者赏,作恶者罚,我要贬黜和处死那些不训之徒,剥夺他们的财产,为自己建立直辖区。”1562年伊凡宣布“消藩”,直接剥夺贵族领地,全俄罗斯的土地为沙皇一人所有,全国领土分为两部分,特辖区归沙皇直接管理;普通区主要是边远落后地区,归贵族领主管理,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普通区,力量大大削弱。失去土地的贵族成为依靠国家俸禄生活的公务人员,政治经济上都受制于沙皇,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伊凡的改革遭到众多贵族的反对,在遭到镇压后许多贵族暗中联络波兰,甚至有人策划推翻伊凡另立沙皇。但他们的举动只能招致更加血腥的镇压。
  伊凡首先清洗了自己的近臣,提拔了一些本非贵族出身的大臣。正因为他们的非贵族出身,才获得了沙皇的信任。而这批近臣也不遗余力地依靠铲除王公贵族和朝中大臣,来博得伊凡四世的信任与欢心。
  1564年12月3日,伊凡突然离开莫斯科,前往莫斯科附近的小城亚历山德罗夫。在这里,伊凡向莫斯科的宫里发去手谕:“因不能容忍我周围的背叛行为,我不再管理这个国家,而是按上帝指引的路去走。”但同时伊凡有没有指明谁来继承皇位,手谕传到莫斯科,朝中大臣们和主教均无言以对,引起极大恐慌。在得到总主教对他的“有权处决任何想处死的叛徒”的许诺后,伊凡才回到莫斯科。
  随后伊凡在特辖区属地挑选精壮青年,严加训练,建立了沙皇禁军。在特辖区内,执行沙皇意志的只有禁军,禁军集司法、审判和执法于一身,而且只向沙皇一人负责。这就使得伊凡可以随时按照个人意愿,逮捕任何一个人,不经任何司法程序随意定罪,加以处置。
  禁军士兵们骑着马,全副武装,身后背着扫帚,象征着要扫除一切"叛国者";马颈下挂着狗头,象征着对沙皇的忠心,随时准备按照沙皇的意愿咬死任何人。他们终日在特辖区内巡行,逮捕了大量"叛国投敌"的贵族,大多数被逮捕者很快就被处死,极少部分人侥幸得以全生,但被流放到北部高寒地区。据史书记载,有时在一天里处死的人之多,以致流经亚历山德罗夫的舍尔纳河被染成了红色。
  伊凡四世在基本清除了他认为的贰臣之后,独裁权力达到了顶峰,全俄罗斯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于发表任何与沙皇相左的言论。
  在贵族们集体失声之际,只有代表神权的教会,敢于公开反对沙皇。1568年,德高望重的都主教菲利普拒绝支持伊凡四世的消藩制度,并多次声言沙皇的举动是逆天而行,不符合基督教义。伊凡四世并未因为都主教德高望重、以上帝名义代言就有所忌惮,暴怒之中下令将菲利普都主教投入监狱,次年被伊凡的亲信扼死在狱中。
  对贵族们大肆杀戮之后,伊凡四世并未罢手,清洗和镇压浪潮被沙皇禁军进一步放大。根据密报,伊凡四世认为诺夫哥罗德暗中和波兰立陶宛王国勾结,图谋叛变,于是派禁军前往该城,大肆进行逮捕和处决,诺夫哥罗德被禁军血洗一空。
  伊凡四世因消藩过程中展现出的恐怖手段,获得了“伊凡雷帝”(意为恐怖的伊凡)的称号。即使与上帝为敌,他也毫不退缩,千秋功业终将化为灰土,只有传奇故事永远流传,只要能巩固沙皇的权力,没有什么是不能做的。
  

伊凡雷帝的背影是孤独的,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他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可避免地招致外敌的大举入侵。1571年,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劝说克里木汗德夫列特一世进攻俄罗斯。德夫列特一世一直以鞑靼人诸汗国之首自居,加之此前曾发誓要恢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故而作了充分准备,进军北伐。这一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了汗国的4万精兵,此外又征集了大小诺盖汗国、高加索的切尔克斯人,出兵北上。
  很快,克里木汗国的联军就抵达俄罗斯腹地,占据了莫斯科以南的大片土地。起初德夫列特一世并没有计划进攻兵精粮足的莫斯科,但在北伐途中,遇到少量背叛伊凡四世前来投奔克里木汗的俄军。据叛军透露的情报,俄罗斯不但因消藩引发政局动荡,而且这一年又发生大面积饥荒,加之爆发瘟疫,因饥饿和瘟疫致死的人多达数十万,莫斯科城内空虚,已经无力对抗克里木军队。德夫列特闻言,立即决定全力进攻莫斯科。
  德夫列特一世派出少量部队佯攻俄军防守严密的莫斯科南大门谢尔普霍夫要塞,自己率领主力绕过要塞,西进越过乌格拉河(自伊凡三世与大帐汗乌格拉河对峙后,鞑靼人已经有近百年没有到过莫斯科了),从西南方向进攻莫斯科。莫斯科西南地区只有6千名守军,很快就全军覆没。此后德夫列特的军队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直抵莫斯科城下。
  无力抵抗克里木大军的俄罗斯军队只好撤出莫斯科,伊凡四世在乱军之中也仓皇出逃,差点被鞑靼人俘虏,最后在极少数禁军的保护下,逃到了莫斯科以北的罗斯托夫城。
  

时隔200年后,鞑靼人再次攻占了莫斯科

    放弃了防守的莫斯科被克里木军队洗劫一空,鞑靼人在莫斯科城内以及莫斯科以南所有城镇里大肆抢劫,掠夺人口,最后放了一把火,把莫斯科烧成灰烬。除了石料建成的克里姆林宫得以幸免以外,整个莫斯科城淹没在火海中,最终变成了一片废墟。
  克里木汗国重创俄罗斯,守卫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南部地区的军队基本全军覆没,整个俄罗斯在这次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此外克里木联军在撤兵时还虏走的人数达15万之众,当俘虏们排队经过克里木半岛狭窄的地峡时,一望无际的人群让前来贩卖人口的犹太人贩子惊叹:留在俄罗斯的人是否比这更多?
  德夫列特一世因击败强大的俄罗斯,毁灭莫斯科的辉煌战果被称作“摘下皇冠的人”,自此成为克里木汗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德夫列特自己也觉得其历史成就简直可以和欧洲人当年称之为“毁灭王子”的铁木尔大汗相比。
  德夫列特给逃走的伊凡四世发去一封书信,要求伊凡四世免去沙皇称号,允许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两个汗国复国。伊凡四世答应了德夫列特一世的要求,该称自己是莫斯科大公,同时答应阿斯特拉罕汗国复国,但同时拒绝了喀山复国的要求。
  德夫列特一世的大臣们建议接受伊凡四世的回复。但这时德夫列特一世并不满足于到手的成果,恢复两个鞑靼汗国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他的胃口。他觉得应该趁此机会,彻底征服俄罗斯,建立以克里木汗国为首的庞大帝国,重现当年金帐汗国的辉煌。
  1572年,德夫列特一世集合起一支比上次北伐还要庞大得多的军队,发兵攻打俄罗斯。由于德夫列特一世在攻打俄罗斯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果,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克里木汗国的军队,大小诺盖汗国的骑兵、其他高加索部族的军队纷纷前来助阵,指望在二次北伐莫斯科的战争中分得一杯羹。仅前锋骑兵人数就多达5万之众,兵员总数达到了12万。
  伊凡四世很快就听说了克里木汗国组织起来的巨大军事力量,因此他也在积极备战。俄罗斯国内虽然因政局动荡,饥荒和瘟疫导致国力空虚,但上次战争的惨痛结果使得各派放弃前嫌,竟然临阵达成了空前的团结。伊凡四世召集了一支由12000名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力量,配备了2000名射击兵,另外还有3800名哥萨克骑兵也被编入部队,参加保卫莫斯科。这时沃罗滕斯基大公从北方赶来,带来了由北方兵组成的2万人的军队。伊凡四世的禁军首领赫沃罗斯季宁也带领6000名禁军士兵投入战斗。尽管伊凡四世的部队都是精锐,但总人数加在一起也不到5万人,还抵不上德夫列特一世的前锋骑兵人数。
  伊凡四世在战前任命沃罗滕斯基大公为帅,赫沃罗斯季宁为副将,共同指挥战斗。德夫列特率领主力部队在西线击溃了赫沃罗斯季宁率领的禁军,越过乌格拉河,从西线向莫斯科包抄过来。沃罗滕斯基急派军队增援赫沃罗斯季宁,增援部队在半路上遇到了收缩防线的禁军,两支部队在距离莫斯科西南45俄里处的莫洛季高地集合,并就地打了一个快速的反击战,一举击溃冒进的克里木前锋部队。这个小小的胜利给了俄军以喘息机会。很快,沃罗滕斯基就赶到东线,重新把俄军组织起来,派重兵把守通往莫斯科要道莫洛季两旁的高地,并在高地上迅速用木材修筑了防守工事。
  

火枪手



俄国骑兵



工事中的中世纪火炮



克里木汗国军



近代化的俄军PK克里木联军,曾经驰骋天下的铁骑能够踏碎火枪大炮组成的工事吗?

    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德夫列特没想到刚遭受重创的莫斯科能够在短期内组织起这样顽强的抵抗,为开战后的失利大为恼怒。这时他犯下了一个轻敌的错误:由于误判敌情,他没有命令主力部队全力压上俄军防线,一举击垮守军,而是把精锐部队逐次投入战场。(美帝也因为这种“添油战术”饮恨朝鲜和越南)
  德夫烈特派出12000人增援前锋,但没想到又被已经重新集结完毕的俄军击溃,前锋部队几近全军覆没。这时德夫列特认识到了指挥失当,于是不再轻敌,命令主力部队全部集合,就地休息,准备天亮全线进攻俄军。
  沃罗滕斯基命令赫沃罗斯季宁率领剩余的禁军,趁夜主动进攻克里木军队主力,但刚一接战,赫沃罗斯季宁就率领禁军后撤。如此三番五次侵袭,得不到休息的克里木军队恼羞成怒,主力部队全线出动,力求一鼓作气,歼灭这支人数不多的禁军。赫沃罗斯季宁且战且退,逐渐把克里木军队主力引入防守严密的莫洛季高地。
  进入埋伏圈的克里木军队毕竟训练有素,在遭到两面高地上重兵的夹击情况下,并没有溃不成军,而是迅速重新集合,分兵两路向高地进攻。俄军尽管占据有利地形,有事先修筑的防御工事,但在克里木军队一浪高过一浪的进攻浪潮面前,损失惨重。沃罗滕斯基把全军所剩下的所有火炮、辎重等全部留给赫沃罗斯季宁,命令他务必坚守阵地,自己则集合起所剩马匹,挑选精锐,临时集合了一支骑兵,亲自率军从后方冲下高地,绕道而行,包抄了克里木军队主力的后方。
  

鞑靼人的学生俄国骑兵出师了,一战时期俄国拥有最庞大的骑兵部队

    当沃罗滕斯基抵达预先的作战位置,向守在高地上的赫沃罗斯季宁发出了进攻信号。两军前后夹击,将克里木军队压制在狭小的洼地中间。克里木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不开,遭到重创。在混战中率领克里木联军前锋部队的汗国王子阵亡,德夫列特一世在为数不多的亲兵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回克里木汗国。
  在沃罗滕斯基指挥下,俄军充分发挥了部队的机动能力,加上强大的火炮掩护和牢固的防御工事,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克里木联军主力被歼后,俄军全线反击,将剩余的克里木联军残部打回南方。
  在此后的百余年里,克里木汗国仍然在每年春夏季节出动骑兵,侵扰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但在莫洛季战役以后,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丧失了深入俄罗斯腹地进犯莫斯科的实力。火器时代已经到来,属于游牧民族的时代结束了。
  这一年,劫后余生的伊凡四世下令取消了消藩。
  伊凡四世曾有众多妻子,史书上正式记载的就有七个或八个。按照东正教规定,沙皇只能三次成婚,其他的妻子均为非法,得不到教会的承认。在十月革命前,结婚生子等民政不是由行政部门来负责,而是教会才有权力承认婚姻是否合法和有效。伊凡四世的第一个妻子阿娜斯塔西在1560年夏被毒害致死后,伊凡四世于次年再婚,但很快第二个妻子也死掉了。此后伊凡四世的第三个妻子还未及成婚就死了,他就这样频繁再婚,直至第八个妻子。
  教会只承认伊凡四世的前四个妻子是合法的。这四个妻子都是在教会承认后才正式被宣布为皇后。伊凡四世的频繁再婚在当时是很不同寻常的。
  伊凡四世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一方面严格恪守教义,但另一方面在结发妻子被害后,性格变得多疑暴戾,续弦妻子中有几个就是遭到伊凡四世猜忌,在暴怒中下令被毒死或是扔到河中溺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伊凡四世一直想生一个继承人。
  伊凡和阿娜斯塔西一共生了五个孩子,长女安娜和次女玛丽娅都在幼年夭折。此后伊凡又生了个儿子德米特里,本可立为王储,但在德米特里两岁的时候,被保姆失手坠入河中,溺水身亡。伊凡和阿娜斯塔西此后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做伊万,另一个是弱智的幼子费奥多尔(由于此子的爱好是爬到钟楼上撞钟,所以被伊凡四世戏称为“敲钟的”)。伊凡四世和其余合法的三位妻子均无子嗣,这样伊凡膝下只有伊万和费奥多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弱智,不能继承大统,伊万就成了唯一的继承人,遂被立为王储。
  1580年,伊凡四世最后一次结婚。末任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伊凡给这个儿子起名为季米特里。因为这个婚姻没有得到教会承认,季米特里被认为是非法所生的私生子。
  就在这一年,在伊凡四世的主持下,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举行大婚,新娘是消藩时期禁军将领戈东诺夫的女儿伊琳娜。婚后,戈东诺夫家族成为皇亲,全家被加官进爵,家族长子鲍里斯被册封为大贵族。
  晚年的伊凡更加多疑残暴,一次他怀疑一位贵族要毒害自己,便下令将贵族全家抓来,给他们灌下毒药,然后亲眼目睹他们倒地抽搐死亡的全过程,当身边宫女因恐惧大叫时,又下令将宫女处死。
  还有一次伊凡四世突然怀疑他的御医可能会配制毒药,便下令对御医用烘炙刑。他命人把御医绑在一个木杆子上,放到火中烤,烤了后背,再烤前胸。伊凡四世搬了一把椅子坐下,一边闻着气味,一边听着惨叫声,很有兴致地欣赏着御医由活人变成焦炭的全过程。
  1581年11月16日,伊凡四世在亚历山德罗夫的行宫中意外发现王储伊万的妻子,也就是她的儿媳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不禁勃然大怒,上前对儿媳大打出手。此时儿媳已经怀孕,遭伊凡四世暴打后流产。王储伊万闻讯赶到,对父皇大发雷霆。伊凡龙颜大怒,骂儿子是“可耻的叛徒”,举起手中沉重的权杖击打伊万的头部。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经典杰作《伊凡杀子》,就是以这个历史场景为题材创作的

    当伊凡四世从狂躁中清醒过来后,头发蓬乱的跪坐在铺满了红地毯的地上,右手把儿子搂在怀中,左手试图捂住儿子头上血如泉涌的伤口,眼中流露出惊惶恐惧和无助的神色。而王储伊万双目无光,半躺在伊凡雷帝怀中,再也不会醒来了。被遗弃在一旁沾满鲜血的金属权杖,仿佛在暗示着留里克王朝在伊凡雷帝之后,马上就要皇权落地了。
  王储伊万死后,伊凡四世除了弱智的儿子费奥多尔以外,再没有继承人了。虽然伊凡的末任妻子给他生了儿子季米特里,但很多人认为他是非法所生,不能立为王储。伊凡四世无可奈何,只好将费奥尔多立为王储。
  1581年,以叶尔马克为首的哥萨克人,为了获取西伯利亚的广阔土地和无尽资源,大举入侵西伯利亚汗国。面对装备了精良火器的哥萨克军队,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西伯利亚汗国很快就陷落了。继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之后,又一个鞑靼汗国灭亡了。
  1584年3月18日中午,伊凡雷帝像往常一样,派自己的亲信别依斯基到巫师那里去看星象预兆,随后伊凡雷帝得到禀报,今天的星象预兆很吉利。伊凡雷帝听后非常高兴,出外痛快地消遣了半天,下午三点左右,伊凡雷帝去洗澡,洗澡室内不断传出的歌声表明他的情绪确实不错。伊凡雷帝容光焕发地出浴后坐在自己的床上,召唤手下人把象棋拿来,他要痛痛快快地下一盘。可是正在伊凡专心致志地下棋时,意外发生了:只见他拿着棋子的手突然颤抖,随之全身变得软弱无力,仰面倒下,一会儿就没有了呼吸。
  伊凡四世亲政之始,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包括没有能力实际统治,但是建立了居民点的偏远地区,一共280万平方公里左右。在伊凡四世统治末期,俄罗斯的领土面积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540万平方公里。俄国的人口也快速增长,沙皇直接统治下的总人口达到1200万人,无论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欧洲的最大国家。
  

留里克王朝末期俄国的扩张

    伊凡四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的重大改革,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俄罗斯的整体实力,对日后俄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俄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伊凡雷帝一生的功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最后引用彼得大帝对他的评价作为这一集的结尾:
  1721年俄罗斯帝国的首位皇帝彼得大帝击败北方强敌瑞典夺得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回到莫斯科。在凯旋庆典上,彼得一世看到伊凡四世的画像,就说伊凡四世是他的先人和榜样。然后他指着画像补充说:“朕常欲效其勇智而不能与之比肩。唯愚者不知其时,不解其政,不识其煌煌伟业,反诽之暴君。呜呼。”
  

斯人已去,只留下千秋功过任凭后人评说

    二十、傻儿沙皇,王朝落幕
  伊凡四世在狂暴中打死王储伊万之后,只剩下两个有可能的继承人:弱智儿子费奥尔多和襁褓中的幼子季米特里。最终伊凡四世宣布立费奥尔多为王储。他深知这个弱智的儿子不足以继承大统,所以又指定五位大臣组成摄政会议,共同辅佐日后的费奥尔多。这五位大臣都是当时权倾一时的豪门贵族,包括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世代名门的舒伊斯基、费奥尔多的舅舅扎哈林(罗曼诺夫家族)、费奥尔多的妻弟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
  伊凡四世死后,为控制弱智的沙皇、争夺权力,摄政会议里的五位大臣马上分为两派,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五位大臣里,国舅戈东诺夫和别利斯基大公两人主张支持费奥尔多,主张继续加强中央集权,而舒伊斯基和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正好相反,主张立年幼的德米特里为沙皇,主张扩大贵族们的权力。费奥尔多的舅舅扎哈林处于中立位置,不断调和两派,寄希望于各方和解。
  在1584年4月,费奥尔多还未来得及登基继承皇位,莫斯科城中的贵族和百姓就在舒伊斯基煽动下,爆发了反对别利斯基的骚乱,要求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别利斯基。最终斗争的结果是别利斯基被驱逐出权力中心,被贬到下诺夫哥罗德去做督军。
  戈东诺夫深知,他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国舅身份,因为他的姐姐是皇后,所以他才能够代替弱智的沙皇执政,成为摄政王;如果费奥尔多被废黜,那么他将失去一切。为此,必须除掉唯一能够挑战费奥尔多皇位的季米特里。尽管季米特里被认为是私生子,但弱智的费奥尔多也不是统治俄国的最好人选,城中一场骚乱或者兵变就足以把费奥尔多赶下台。于是戈东诺夫在这里给政治对手以沉重打击:把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流放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格里奇。1591年,季米特里死在了乌格里奇(小朋友因为玩“插刀入地”的危险游戏丧生,当时有传言他是被戈东诺夫谋杀)。
  费奥尔多登基后,戈东诺夫联合各派贵族,逮捕了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剥夺其所有权力和财产,使用强制手段把他送进了修道院。这时候处于中立的扎哈林因病退出朝政,对权力的争取变成了戈东诺夫和舒伊斯基两人的对决。1586年,舒伊斯基故伎重演,煽动城中贵族和百姓骚乱,起来反对戈东诺夫。但戈东诺夫面对骚乱人群没有丝毫手软,在禁军和射击军支持下镇压了骚乱。此后进行的大规模逮捕又牵出了幕后指使人舒伊斯基。
  舒伊斯基先是被逮捕,随后又被贬到外地做督军,继而被流放,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流放地。虽然舒伊斯基本人死了,但舒伊斯基家族毕竟累世名门,此后舒伊斯基家族的瓦西里成为军队中的重要将领,保留了家族在莫斯科的政治影响力。
  从这一年起,消灭了所有政治对手的戈东诺夫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唯一的摄政王,把持朝政,成为沙皇俄国的无冕之王。
  费奥尔多不但弱智,身体还很衰弱,长时间站立就会体力不支,所以不必说处理朝政,就是各类重大庆典仪式都无法完成。甚至在登基典礼上,费奥尔多身着厚重的礼服,站立时间过长,实在坚持不住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随手把镶满黄金宝石的皇冠交到站在一旁的米罗斯拉夫斯基大公手中,又把沉重的金属权杖交给站在另一侧的戈东诺夫,众多王公大臣为之瞠目结舌。
  尽管如此,弱智的费奥尔多不失善良本性。他自幼喜好教会的宗教活动,尤其喜欢听教堂的钟声,成年后经常跑到钟楼上自己敲钟。为此,他的父亲伊凡四世半带蔑视半开玩笑地给费奥尔多起了个外号:敲钟的。
  继承沙皇以后,费奥尔多也是每天要花掉很多时间,泡在教堂里,做祈祷,观看各种宗教仪式。此外弱智的沙皇还以看人打架,看人与熊搏斗为乐,观看宫里小丑们的表演也是费奥尔多喜爱的消遣。
  费奥多尔确实做到了与世无争: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微笑,对下属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非常大方地赏赐教会和大臣们土地和财产。在皇宫内,费奥多尔是弱智,对此可谓尽人皆知;但民间关于沙皇的所有消息都被戈东诺夫严密封锁,所以民间一直有关于费奥多尔如何仁慈善良、心地宽厚的传说。
  伊凡雷帝之后的俄罗斯,因为大举消藩和持续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而元气大伤。在费奥尔多即位之后,俄罗斯没有对外用兵,内政也逐渐稳定下来,没用了几年就恢复了生机。1590年至1593年间,俄罗斯和瑞典在边境不断发生武装冲突,最终俄罗斯占了上风,和瑞典签订停战和约。瑞典归还了此前占领的边疆六城。
  在南方俄军也和克里木汗国进行了有效的斗争,加固了边防,在边境上建立了一系列城堡和要塞,包括沃罗涅日、别尔哥罗德、萨马拉、萨拉托夫、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苏联时期为斯大林格勒)等。沙皇俄国对西西伯利亚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西伯利亚地区实际上已经处于莫斯科的有效统治之下。
  在这一时期,在俄罗斯的宗教生活里还出现了一个重大事件:1589年,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教廷正式承认莫斯科教廷独立,此后莫斯科教廷的宗教领袖不再是都主教,而是升格为大牧首,全称全俄及莫斯科东正教大牧首。
  在沙皇费奥尔多统治时期,俄罗斯的农奴制得到巩固。此前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地主从是劳役,而根据1592年的法令,不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农民丧失了选择地主的权利。自此后农民就被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
  1598年11月7日,41岁的费奥多尔病逝,在位14年。费奥尔多没有子女,随着费奥尔多去世,俄罗斯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留里克王朝(862-1598年)子嗣断绝了,国家即将进入一个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
  

费奥多尔,留里克王朝末代君王

    二十一、哥萨克的史诗远征——沙俄在东方的征服
  1240年的《蒙古秘史》第一次出现“哥萨克”这个名称,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也就是“哥萨克人”来称呼这个逐渐兴盛的族群,这一词语来自突厥语,意为自由自在的人。
  13世纪蒙古人沿着成吉思汗的征服足迹,成为欧亚大陆的王者,把占据的广阔疆土,分为四大汗国。因为不甘屈服于金帐汗国的统治,越来越多的斯拉夫人开始逃亡,踏上了从顿河到第聂伯河再到伏尔加河的土地。在鞑靼帝国已经丧失当年锐气的14世纪,俄罗斯公国和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地,封建农奴制大行其道,许多农民不堪压迫,其中最有反抗精神的人们纷纷逃亡来到了这一地域。金帐汗国的崩溃,让这片广袤的草原,成为了反叛者们的留驻之地。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南俄草原上,逃亡者们除了自由一无所有,逐渐聚集成群,受西南部草原地带突厥民族的影响,养成了一种骁勇善战、酷爱冒险的有独特文化。
  哥萨克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他们建筑一种特殊的营地叫“塞契”,由土围子、堑壕、原木围墙和带有射击孔的塔楼组成,营地定期举行全体成员大会,其中以乌克兰的札波罗什哥萨克最为有名。他们聚居于第聂伯河中游的激流险滩段(札波罗什即激流之意),形成著名的“札波罗什营”。这是一种独立的军事自治流动组织,大部分居民依靠战利品为生,一部分人从事渔猎与养蜂,只有小部分已婚年长的人务农。但从17世纪起,哥萨克在草原占地从事农业生产已逐渐常规化,以自治的村社组织来耕种“什一税田地”,即1/10用于军事哥萨克的粮饷,组成自备武装的轻骑兵(以顿河马、弯刀和长矛为主要装备),到自己地盘以外地方抢劫,尤其是在河滩地段抢劫船队,是他们的保留节目。到了冬季商队减少就会到第聂伯河、伏尔加河等沿岸城市出售猎物或做短工。他们也常常袭击黑海沿岸的鞑靼人和土耳其人。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对外“自由”,对内“民主”,部落的各级头领通过选举产生而不能世袭,对下负责而不受上面任命,并由这些人组成最高军事会议,战时统领军队,平时行使行政管理。这种军事化部落内部讲究严格的集体一致,与尊重个性的近代民主制度和公民社会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前近代传统,它与俄国本土和周边国家盛行的农奴制和官僚制也十分抵触。
  

列宾笔下的哥萨克,果戈里的小说对哥萨克也有精彩的描写:没有一种行业哥萨克不懂得,蒸酒、造车、制火药……像一个俄罗斯人那样酗酒——一切都是他能够胜任的。

    自由的生活必须用刀枪来守护,以铁和血来捍卫。面对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劫掠,哥萨克的战斗天分被不断挖掘,逐渐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最先是波兰人开始利用哥萨克武装人员,他们用登记造册的方式来实行掌控,未经登记的人被认为是非法的。后来俄国统治者也效法“册封哥萨克”,赐予哥萨克上层人士爵位和土地,承认其自治权力和藩属地位,基本上不干涉哥萨克的内部管理,有时出于统治策略的需要甚至增加他们的人数,把流放的犯人、政治犯和遭贬的人物,例如判处死刑的大贵族家臣等等发配到这些地区。从16世纪开始,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不断地对哥萨克人进行“经济援助”。经援的范围,包括提供战斗用的武器和装备,还有大量的后勤供给,甚至连军饷也开始不吝发放。1618年起,顿河哥萨克就开始享用沙皇赐予的薪水俸禄。17世纪在俄国南部形成一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绵延数百公里,主要靠“前哨所”和“哥萨克村(塞契)”的军事力量来服役。俄国政府利用这些勇敢善战的人来防御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和向东方开疆扩土。
  叶儿马克是一个顿河哥萨克和丹麦女奴的儿子,长着蓝眼睛和红胡子,因为做得一手好菜,在同伴中有“饭锅”的外号。他25岁时因盗马被判刑,于是逃到伏尔加河,逐步做到了强盗首领。
  纵横四海,啸聚江湖的叶儿马克匪帮不加区别的抢劫俄国和波斯船只,引来了正规军的围剿。叶儿马克不得不带人溯流而上逃到伏尔加河上游支流卡玛河。在卡玛河流域,斯特洛加诺夫家族正在努力开拓领地,但是来自乌拉尔山东面的游牧部落的袭击让他们屡屡受挫。
  1556年,沙皇召见与西伯利亚汗国毗邻的斯特洛加诺夫家族,询问边境情况,授权他们在招兵买马,伺机侵略。1574年沙皇下令准许斯特洛加诺夫家族在乌拉尔山东侧鄂毕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建城募兵,从此俄国人多次进犯西伯利亚汗国,与游牧民发生激烈冲突。1579年,对远东毛皮矿产垂涎三尺的沙皇命令斯特洛加诺夫家族征服西伯利亚汗国。
  贪婪大胆的叶儿马克具有征服者的气质,决定为斯特洛加诺夫家族充当马前卒立功赎罪。经过周密准备,配备火枪火炮的哥萨克远征军840人在他的带领下于1581年9月远征西伯利亚汗国。科尔蒂斯和皮萨罗在美洲替西班牙建立的功业,叶儿马克要在东方为沙皇做到。
  叶儿马克带领哥萨克以顽强的毅力和极大的勇气,忍受荒原上的困苦和危险,为沙俄开疆拓土,立功赎罪,他们回荡在旷野的歌声苍凉豪迈:“靠上帝的帮助,我们将上路,兄弟们!让我们翻越陡峭的群山,让我们到达异教徒的王国,让我们征服西伯利亚汗国,那将使我们的沙皇喜欢。我要上公正的沙皇那里,我将披上黑色的斗篷,我将归顺公正的沙皇。啊!贤明的沙皇,您是我们的希望,请别下令将我处死,叫我讲出要说的话,因为我是叶儿马克,我是顿河强盗的首领,我曾毁坏许多船只。现在,贤明的沙皇,我给您带来了我那叛逆的脑袋,还一起带来了西伯利亚汗国。贤明的沙皇开口了:‘哈!你是叶儿马克,顿河勇士们的首领。我宽恕你和你那伙人,因为你那忠实的服务,我将静静的、壮丽的顿河作为永恒财产赐予你。’”
  

西伯利亚鞑靼人即将遭受灭顶之灾

  波兰之所以无法争取到哥萨克,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哥萨克主要生活在第聂伯河与顿河之间,这片地方离波兰的核心地带华沙较远,而离俄罗斯的核心莫斯科较近。
  
  第二,哥萨克主要组成部分是逃避农奴制压迫的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农民,主要信奉东正教,与波兰国教天主教不同,但与俄罗斯国教却一样~
  
  第三,波兰农奴制当时比较发达,而土地日渐不够用,因此波兰贵族希望把水草肥美的哥萨克地区编入可开垦的土地,逐渐蚕食哥萨克的牧场~而俄罗斯本身的主要农业土地就已经足够,伏尔加个中下游流域还有大片的沃土,因此可以允许哥萨克拥有自己的土地。
  
  最后,波兰面积小,的主要土地是森林,耕地。军事行动所要求的机动性不强,哥萨克在波兰军队中的作用不大。反观俄罗斯,南边要打到高加索,东边要打到太平洋,北边要和瑞典打仗,然后还要西进打击波兰,向南攻打波斯土耳其和中亚。要求军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速度,这样才不会几面被围,腹背受敌。
  
  综合几个原因,哥萨克最终倒向了俄罗斯,成为沙俄之剑,几百年间让黄种人游牧民族从成吉思汗时期的所向无敌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尤其是在对土耳其和波斯的战争中,哥萨克所向无敌,打谁灭谁,最后波斯的国防都要依靠哥萨克军队和军官。   即使刀剑加身,也不接受被奴役的命运;即使国破家亡,也要留下不屈的精神。双目失明的西伯利亚汗古楚在首都西比尔聚集起三十倍于叶儿马克的兵力,派儿子马梅特库尔指挥抵抗。
  鞑靼人躲在被砍倒的树木后用一阵阵的箭雨顽强抵抗,但哥萨克火炮和火枪的威力更加强大,犹如锐利的闪电洞穿了鞑靼人坚固的盔甲。战斗中,马梅特库尔负伤,无人指挥的鞑靼军四散败退。叶儿马克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俄国人四散败退。叶儿马克攻占了西伯利亚汗国的首都,俄国人用西比尔的名字称呼乌拉尔山以东的整个地区,西伯利亚由此得名。
  叶儿马克将远征的胜利战报和数百张珍贵的黑貂皮送给沙皇,请求宽恕过去的罪行。沙皇非常满意,取消了对他和手下人的判决,为示恩宠,还赐给他一张取自自己肩上的昂贵毛皮和两套装饰华丽的盔甲。沙皇还赏赐斯特洛加诺夫家族两座城池和大片土地。
  宁愿雄狮般地战死疆场,决不做套着锁链的奴隶。年老体衰双目失明的古楚继续以执着的勇气做无望的抵抗,不断组织游牧民对哥萨克发动袭击。1584年8月6日夜间,古楚的军队趁叶儿马克和同伴在额尔齐斯河岸睡觉时发动了突然袭击。叶儿马克试图游过河逃走,但沙皇赐予他的盔甲太重了,他伴随这件沉甸甸的荣誉永远沉入了河底。
  古楚虽然取得了一次胜利,但他再也无力把俄国人赶到乌拉尔山西边了,在随后的二十年这位老人一直是俄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直到他病死在哈萨克草原上。
  在毛皮的引诱下,哥萨克继续东进,他们在沿途修筑据点或要塞保护交通。西伯利亚第一个要塞修筑在托博尔河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托博尔斯克。1610年大批哥萨克到达叶尼塞河流域,建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要塞,在这里他们受到布里亚特人的反抗。俄国人避开他们,转向东北,发现勒拿河,于1632年建立雅库茨克要塞。布里亚特人不断进攻他们的交通线,俄国人发起了一场灭绝战争,获胜后推进到贝加尔湖,1651年建立伊尔库茨克。
  

哥萨克骑兵——历史喜爱英勇豪迈的事迹,同时也谴责这种事迹所造成的后果,他们为沙皇开疆扩土,给周边各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的滚滚的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1645年俄国人到达北冰洋,1647年他们见到了太平洋,建立鄂霍次克要塞。1648年哥萨克探险家杰尼日奥夫顺勒拿河而下,沿北冰洋东行,到达亚洲最东端的白令海峡。
  严寒的北方出产的珍贵毛皮无法充饥,据土著传说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生长着金黄色的谷物。哥萨克波雅科夫在1643到1646年间对阿穆尔河和松花江做了勘探,宣称对这里的征服是可行的。
  1643年冬,雅库次克的沙俄当局派波雅科夫率领132名侵略军,越过外兴安岭,闯进了我国黑龙江北岸支流精奇里江一带,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达斡尔等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伙强盗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甚至丧心病狂地吃了50个当地达斡尔族居民。从此以后,俄国人是肮脏的吃人生番,便在黑龙江流域迅速传开了。1644年春,波雅科夫得到增援后,沿精奇里江下驶,闯进了我国东北最大的内河黑龙江。波雅科夫一伙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刮起腥风血雨。当地居民听说吃人的生番来了,立即将人畜财物转移一空,祖国的锦绣河山被沙俄侵略者任意践踏。俄国人戈尔特曾作了如下公正的评论:波雅科夫的行动,给人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和如此可怕,以致于阿穆尔河上的居民,只要一说哥萨克来了,便足够使他们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酷刑、绑架、死亡和吃人生番的图景。这伙一路烧杀抢掠的沙俄殖民强盗,由于黑龙江中下游两岸达斡尔、赫哲和费雅喀等各族人民的英勇抗击,三年之后,回到雅库次克时,只剩下了53人。
  继波雅科夫之后,俄国殖民主义者哈巴罗夫得到沙皇用战争的方法来制服异族人的指令,又纠集了一伙哥萨克匪徒,于1650年初,从另一条路线,越过外兴安岭,侵入我国黑龙江上游北岸支流乌尔堪河口(今黑龙江省呼玛县漠河对岸)及其以下黑龙江沿岸。这里是我国达斡尔族著名领袖拉夫凯及其家族的居住区。哈巴罗夫装出一副笑脸,对拉夫凯说:我们是打猎的,是来同你们做生意,并带来许多礼物分送。拉夫凯说:你骗谁?我们是了解你们这帮哥萨克的......你们要把我们统统打死,然后再抢劫我们的财产,绑走我们的妻子和儿女。拉夫凯的这一席话,戳穿了哈巴罗夫的谎言和商人的伪装。
  

远东鞑靼人被征服后,俄国人开始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南边的清帝国

    哈巴罗夫率70名士兵入侵阿穆尔河流域,强占达斡尔人的领地雅克萨,他们杀人放火,甚至抓捕达斡尔人做食物,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1650年9月哈巴罗夫又带领200士兵入侵赫哲人聚居的乌扎拉村,赫哲人向清政府求援。1652年2月,清政府命令宁古塔章京海包进攻乌扎拉村,打死俄军10人,打伤70余人,这是中俄之间的第一次交锋。
  1643至1685年间,正是中国明末清初战乱不断的时代,俄国人趁机在1662年占领尼布楚,1665年占领雅克萨,并且修筑堡垒企图长期统治此地。当地的达斡尔人遭到屠杀,由于俄军十分凶残,甚至烤食人肉,被当地人民称作“罗刹鬼”。期间清政府试图以谈判方式解决边境问题,但俄国使臣尼果赖回国后向沙皇汇报:“现在有两千名陛下的正规军, 那么, 不仅达斡里亚地区, 而且中国长城以外的所有土地都可能臣服于陛下的统治。”
  康熙继位后,指示宁古塔将军巴海加强防御, 操练士马,在黑龙江流域屯田驻守,准备反击沙俄的侵略。平定三藩叛乱后, 1685年 正月, 康熙下达以武力收复雅克萨的命令。他指出“兵非善事, 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 收我逋逃, 后渐越界而来, 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 不遑宁边; 剽劫人口, 抢掳村庄, 攘夺貂皮, 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 复移文来使, 罗刹竟不报命, 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 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往来之路, 罗刹又窃据如故, 不送还逋逃, 应即剪灭。”
  1685年3月清军3000多人在都统彭春, 副都统班达尔善率领下向沙俄军队盘踞的雅克萨城进发。 清军出发前, 康熙向彭春等传谕:“朕以仁治天下, 素不嗜杀, 尔其严谕将士, 毋违朕旨, 以我兵马精强, 器械坚利, 俄罗斯势不能敌, 必献地归诚, 尔时勿杀一人, 俾还故土宣朕柔远至意。”这道谕旨, 指导了清军对敌斗争政策, 也为与沙俄谈判敞开了大门。
  
  五月二十二日, 清军抵达雅克萨城郊。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 彭春派沿途抓获的俄军俘虏把用满文、俄文、拉丁文书写的文书送入雅克萨城内, 向俄军发出最后通牒, 令俄军撤出雅克萨, 返归俄国。但是, 俄军依仗城防坚固, 不肯迁归, 要以武力抗拒。 五月二十四日, 清军截击了一队沙俄援军, 击毙30余人。二十五日黎明, 清军向雅克萨城发起总攻。
  清军采取四面合围之势: 彭春、班达尔善等率八旗兵攻其城南, 何佑等集战船于城东南, 置红衣炮于城北, 与副都统温代等将夹攻。经过一昼夜激战,清军又在城下三面堆起木柴, 声称要火攻。俄方因援军未到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 被迫投降。在受降仪式上, 托尔布津发誓决不再来。彭春遵旨, 释放了全部战俘, 允许他们带走武器和财产, 并将700余俄国人送至额尔古纳河口, 遣返回国。另有45名俄军连同家属愿意留在中国, 遵照康熙帝旨令, 安插于盛京。清军从雅克萨城中解救出被掳索伦、达斡尔等族人160余名。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清军取得全胜。康熙帝接到前线捷报, 高兴地对大臣们说:“破四十年盘踞之俄罗斯于数日之间, 获雅克萨之城, 克奏厥绩。” 然而彭春等人收复雅克萨之后, 仅将城内房屋焚烧了之, 城周的庄稼未割, 哨所未立, 就将清军全部撤回休整。
  
   1686年2月, 康熙得知俄军重新占领雅克萨城, 感到事态严重, 认为:“今罗刹复回雅克萨, 筑城盘踞, 若不速行扑剿势必积粮坚守, 图之不易。”康熙立即调兵遣将, 部署第二次雅克萨之役。他命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 速修战船, 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 驰赴黑龙江城(瑷珲,今黑龙江爱辉县) ,率所部2000人攻取雅克萨城。又挑选福建藤牌兵400人, 由建义侯林兴珠率往萨布素军前。命从副都统博定率领的筑城、屯田官兵中挑选200 人, 驻扎墨尔根以备增援。免索伦、达斡尔是年贡赋, 使之饲养马匹、整修器械, 以备调用。郎坦、班达尔善参加了第一次雅克萨攻城战, 谙悉地形, 康熙帝命二人赴黑龙江军前, 参赞军务。鉴于这次俄军去而复至, 康熙帝特别指示:“若得雅克萨城, 即往尼布楚。事毕, 还兵驻于雅克萨过冬, 勿毁其城, 亦勿损其田禾俟禾熟收为我饷。”
  五月上旬, 萨布素率领两千多清军从瑷珲出发, 月底逼近雅克萨。清军致信俄方, 令其投降, 俄军置之不理。此时, 雅克萨城内有俄军826人, 装备12门大炮。六月一日, 清军水师占据黑龙江上游, 以遏尼布楚援军。四日夜双方发生炮战, 清军通宵攻城, 未能攻克。八日夜, 清军攻取城南土阜, 占领了制高点。九日夜, 清军以炮火掩护, 逼近城下筑垒。俄军大部分都是戴罪之身,亡命之徒,俄军自恃拥有扳机击发式火绳枪这种步兵武器的优势(当清军把雅克萨战争中缴获的俄军扳机击发式火绳枪样品献给康熙时,康熙竞然以不得中断前人所授的弓箭长矛传统理由,仅留下二支用作自己把玩,而令清军禁止使用此种新式火枪),以一当十,负隅顽抗,在托尔布津的带领下依靠先进火器趁雾发动三次反扑,杀伤大量清军,当地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猎户携带弓箭猎叉也来帮助清军,众寡悬殊,终于将俄军打退。清军将领商议:“若不断其水道, 则持久难为力。”清军掘长堑, 筑土垒, 俄军拼死反扑, 双方激战四昼夜。在激战中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击毙, 拜顿代其指挥。这时, 清军已掘完长堑, 筑成土垒, 对俄军形成了瓮中捉鳖之势。七月八日, 俄军出城争夺城北炮台, 被守台清军击败, 俄军从此困守城内。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曾派70名哥萨克前来增援, 遥见清军壁垒森严, 无法偷袭, 只得潜返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神威大将军炮



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沙俄侵略者,俄军凭借较为先进的武器以绝对劣势的兵力负隅顽抗

    雅克萨城一时难以攻下。清军和俄军在雅克萨对峙。黑龙江上寒冷的季节即将来到, 清军近3000人只装备了50支火枪, 其余的武器均为大刀长矛, 攻坚能力较差。因此, 清军停止强攻改为长期围困: 在雅克萨城周三面掘壕筑垒, 壕外置木桩、鹿角, 分兵把守; 城西对江, 另设一军, 防止俄军从江上逃逸; 在离城六、七里的黑龙江上游河湾内存放船只, 派一军守护, 兼令阻击尼布楚方面的沙俄援军; 军马发回黑龙江和墨尔根饲秣。康熙帝恐兵力不足, 命副都统博定率200名清军增援。雅克萨城被严密围困, 俄军插翅难飞。

雅克萨之战

    清军长期围困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至九月底, 雅克萨城内疫病流行,800多俄军或战死或病死仅剩150余人, 粮食弹药亦消耗殆尽, 困守雅克萨的俄军只有坐以待毙了。
   沙俄政府见清政府决心收复雅克萨,而沙俄此时又无法向远东增援, 为了巩固在远东侵占的地盘, 不得不接受清政府的建议: 通过谈判解决两国的边界争端。九月, 沙俄派使者文纽科夫、法沃罗夫飞驰北京, 投递国书, 声称俄国政府已经正式指派戈洛文为大使, 前来同清朝举行边界谈判, 并请求清政府停战,“乞撤雅克萨之围”。
  康熙决定单方面停战撤军、遂下令解除雅克萨之围:“鄂罗斯察汗以礼通好, 驰使请解雅克萨之围, 朕本无屠城之意, 欲从宽释, 其令萨布素撤回雅克萨之兵, 收集一所近战舰立营, 并晓谕城内罗刹, 听其出入, 毋得妄行攘夺, 俟鄂罗斯后使至定议。”十一月清军遵旨解围, 并给俄军送去饮食、医药,随军医师还为俄军治病。第二次雅克萨战争结束。中俄双方进入谈判阶段。
  

俄军装备了拥有扳机击发式火绳枪



西方人笔下的清军主要练习刀矛



清军的鸟枪

    1689年8月27日,俄罗斯全权代表陆军大将戈洛文和清王朝全权代表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国舅佟国纲在尼布楚(现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内容为:
   一,将自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 Tchernaya,Chorna ),即乌鲁木河( Ourouon ),附近之格尔毕齐( Gorbitza , Kerbetchi )为界,沿此河口之大兴安岭至海,凡岭阳流入黑龙江之河道,悉属中国,其岭阴河道,悉属俄罗斯。惟乌第河( Oud,Uda )以南,兴安岭以北,中间所有地方河道,暂行存放,俟各还国察明后,或遣使,或行文,再行定议。
    二,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讷河( Aregun,Ergone )为界,南岸属中国,北岸属俄罗斯。其南岸墨勒克( Meritken )河口现存俄罗斯庐舍,著徙于北岸。
    三,雅克萨地方俄罗斯所筑城垣,尽行拆毁,居民诸物,悉行撤回察罕汗处。
    四,分定疆界,两国猎户不得越过。如有一二霄小,私行越境打牲偷窃者,拿送该管官,分别轻重治罪。此外十人或十五人合伙执杖杀人劫物者,务必奏闻,即行正法。其一二人误犯者,两国照常和好,不得擅动征伐。
  五,除从前一切旧事不议外,中国现有之俄罗斯人,及俄罗斯国现有中国之人,免其互相索还,著即存留。
    六,两国既永远和好,嗣后往来行旅,如有路票,听其交易。   七,自会盟日起,逋逃者不得收纳,拿获送还。
    八,两国大臣相会,议定永远和好之处,奉行不得违误。
   鉴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部噶尔丹配合沙俄侵扰喀尔喀蒙古,割据叛乱势力十分猖獗,为避免两线作战,集中精力平定准噶尔,康熙指示谈判代表做出让步。而俄罗斯因军事上未能得逞,加上远征克里米亚失败,战线过长,竭力想保持既得侵略权益,也不得不做出相应妥协。清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重大让步, 将原属中国的尼布楚以西至贝加尔湖的二十四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让给了俄国。1690 年中国“遣官立碑于界”。当时,中俄边界界碑不止一个,有几个界碑就未立在边界的边上。如最北的界碑,不是立在外兴安岭的山峰,而是立在急流河与精奇里河合流处;最东北的界碑,不是在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而是在乌第河及土格尔之间。沙俄不是根据条约规定,而是按界碑立在那,就是从那里划分两国边界。就是这样,俄罗斯又多占去中国五万九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58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取代此条约,确立了俄国和中国的现代疆界。
  

尼布楚条约将沙俄在远东的野心遏制了170年



这是一场被遗忘的战斗,中苏交恶后才被大肆宣传

     沙俄在侵略我国东北黑龙江流域的同时,也向蒙古地区侵略,俄军在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尼布楚建立城堡,奴役和镇压当地的布利亚特人、喀尔喀人。蒙古领袖土谢图汗等曾派使者至莫斯科,向沙皇要求停止入侵,但俄国置之不理,蒙古军民忍无可忍,进行反抗。1688年沙俄勾结并支持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夹击并打败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遭到巨大的损失,纷纷南迁。俄军趁火打劫,大批出动,向南进攻,蚕食我国的北部疆土。就象一位俄国历史学者所说:“色楞格斯克哥萨克……成功地夺取了色楞格斯克以南相当远的一块地方。他们首先派出宿营兵进行占领,然后设立哨所,利用这种办法预先规定了今天色楞格斯克的边界线。这条边界线不过是将实际占领在法律上巩固起来而已,这是哥萨克对国家的一项功绩”。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中俄两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俄国商队频繁地前来北京,销售大量毛皮,又从中国运出大批丝织品、布匹、药材,俄商所获利润很大。另一方面俄国哥萨克不断侵入蒙古,掳掠人口,劫夺牛羊,在中国的土地上建屋盖房,设立据点,中俄中段边界的形势,日益紧张。清政府不断向俄国提出抗议,要求迅速划定中段边界,但俄国政府置若罔闻。由于沙俄对中国蒙古地区的入侵骚扰越来越严重,清政府决定于1718年起,暂停贸易。  1725年彼得一世其妻叶卡捷琳娜一世根据彼得生前意图,派出萨瓦为使华全权公使到中国来谈判贸易和边界问题。临出发前,沙皇政府给萨瓦的训令中指示必须要中国让出“外贝加尔区、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若中国人对俄罗斯绝对需要的地方坚持不让,特派使节对此切勿稍加迁就”。萨瓦带了一批测绘人员、东正教传教士,另外还带了一千五百人的武装部队,由在准噶尔部活动过多年的巴赫尔兹上校率领。1726年萨瓦到达中国边境,给在北京的耶稣会传教士巴多明写了一封密信,“请求他在情报方面予以协助。”经巴多明的拉线,萨瓦收买了大学士马齐,窃取了中国政府和谈判代表团内部的大量机密情报,使中国方面处于极其被动和不利的地位。1726年11月,萨瓦到北京祝贺雍正登基并和中国政府举行谈判。中国方面参加谈判的有吏部尚书察毕那,理藩院尚书特古忒,兵部侍郎图理琛。北京谈判没有达成具体协议,只是讨论了一般原则,并商定在波尔河继续举行边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马齐把清政府的决策和意图透露给了萨瓦,这就给俄国方面种种可乘之机。萨瓦向俄国政府报告:“事情看来是很顺利的,中国皇帝热望和平”,“康熙时代的老臣们已被不称职的年青人取代。”
   但是,尽管如此,萨瓦也看到,当时中国也还有力量收复失地,所以他建议尽速加强占领区的据点,“在边境上增加沙皇陛下的兵力”,“希望用威胁或其他手段,使其为沙皇陛下的最高利益服务。”
  1727年6月,勘界会议在波尔河畔举行。中国方面的谈判代表是隆科多和图理琛。当时雍正已决定清除隆科多,可是却让他去主持边界谈判,而事先又说:“若心怀叵测,思欲偾事,所定边界,不合机宜……朕必将伊治罪。”再加喀尔喀蒙古内部又隐藏着一个被沙俄收买了的噶尔丹台吉,向俄方透露许多机密消息,因而中国代表团的工作十分困难。在谈判初期,隆科多的态度比较坚决,拒绝俄国方面的无理要求。萨瓦通过马齐,十分了解清朝政府的内情,就命令巴赫尔兹抢占战略要地,摆开战斗阵势,公然以武力威胁中国,并扬言:“俄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结束,现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另一方面的边界了。”8月初,雍正下令,以隆科多“不实心效力,则留伊在彼,反致妄行搅扰,毫无裨益”,撤销了他的职务,另派多罗郡王和硕和额驸策凌、伯四格会同图理琛继续进行谈判。在这种情况下,代表团接受了俄方的全部要求,把恰克图以北的大片领土让给了俄国。8月31日签订了《中俄布连斯奇条约》。萨瓦不等边界正式划定,就在恰克图修筑要塞,又在各处布兵设防,任意占领中国的领土。
    签约后,中俄双方派出界务官,勘分了中俄中段的整个边界,设置了界标。1727年19月23日,订立《阿巴哈依图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边界;11月7日,订立《色楞额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西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
  中俄双方在北京和波尔河畔谈判的基础上,又在1728年6月25日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这项条约是确认前此各项条款的总条约,规定了中俄在政治、经济、贸易、宗教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条约共十一款,确认了《布连斯奇条约》规定的中俄边界:以恰克图和鄂尔怀图山之间的鄂博作为两国边界起点,东至额尔古纳河,西至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以南归中国,以北归俄国;重申“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双方均不得占据这一地区。《恰克图条约》规定俄商每三年可来北京一次,人数不得超过二百,此外可以在尼布楚、恰克图通商。条约还规定俄国可以派东正教教士三人来北京,同时中国方面接受俄国学生来北京学习中文。
  

布连斯奇条约划定的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对俄国十分有利。条约签订后,萨瓦在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奏折中说:通过条约,“不仅使中国在边境上割让有利之地带,且从未属于俄者,亦获而领有之”,俄国使团的其他官员的证词中说:条约对俄国“极其有利”,“现今俄国人在所有县份深入蒙古境内达数日行程,某些地方甚至达数星期行程之远,目前已在这些地方顺利地竖立界碑,边界的划分,使俄罗斯帝国的国土扩大了”。沙皇政府对萨瓦出使的成功十分满意,任命萨瓦为枢密院大臣,并授予他圣亚历山大勋章级的爵士头衔。
  这一条约确定了今天俄蒙之间的边界,其中唐奴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清末民初被沙俄强占,现在作为图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
  

清朝早期中国的北方疆域

   《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对俄国十分有利。条约签订后,萨瓦在给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奏折中说:通过条约,“不仅使中国在边境上割让有利之地带,且从未属于俄者,亦获而领有之”,俄国使团的其他官员的证词中说:条约对俄国“极其有利”,“现今俄国人在所有县份深入蒙古境内达数日行程,某些地方甚至达数星期行程之远,目前已在这些地方顺利地竖立界碑,边界的划分,使俄罗斯帝国的国土扩大了”。沙皇政府对萨瓦出使的成功十分满意,任命萨瓦为枢密院大臣,并授予他圣亚历山大勋章级的爵士头衔。
  这一条约确定了今天俄蒙之间的边界,其中唐奴乌梁海地区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清末民初被沙俄强占,现在作为图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
  1741年6月,丹麦探险家白令率领一批俄国水手从西伯利亚出发向东寻找新大陆。7月16日他们发现了阿拉斯加大陆,而在阿拉斯加水域生长的水獭成为这次探险最大的发现。 到了1745年俄国猎人就在阿留申群岛建立了稳固的狩猎基地,从而开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时期。俄罗斯帝国成为地跨三大洲,东西领土距离15000公里的庞然大物。19世纪20年代欧洲战争爆发后,俄国疲于应战,无暇旁顾,其他国家的捕鲸人和皮毛商纷纷迁至这块俄属地域。随着皮毛贸易收益的减弱,俄国对阿拉斯加也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在美洲的统治到1867年结束,那年10月俄国把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
  西伯利亚是俄罗斯人在短时期内,通过一阵连续不断的扩张浪潮获得的,俄国政府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负责西伯利亚事务的政府机关乃西伯利亚管理局;它先设在莫斯科,在彼得大帝于1703年把首都转移到圣彼得堡后,它也迁往那里。行政中心在托博尔斯克,除有过一度短暂的间断外,它在那里一直保持到1763年。那年,叶卡捷琳娜大帝把西伯刘亚划分为其行政中心分别设在托博尔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的两个地区。
  整个17世纪中,皮毛贸易一直支配着西伯利亚,而且在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它对法属殖民地的支配。政府是主要的皮毛商;实际上,毛皮是政府最重要的岁入来源之一。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毛皮:它向土著收取毛皮形式的贡物即税,向俄罗斯的设陷井捕兽者和商人征收10%的以最好的毛皮缴纳的税;另外,它还保留了购买土著和俄罗斯人所获得的最好的毛皮的权利。到1586年,国库从上述各种来源收到了20万张黑貂皮、1万张黑狐皮、50万张松鼠皮以及许多海狸皮和貂皮。此外,政府还对毛皮方面的对外贸易实行有利的垄断。现在,关于17世纪中叶从西伯利亚毛皮中得到的岁入的估计数,从占国家总收入的7%到30%不等;较低的数字可能更接近事实。有位研究这问题的最杰出的学者下结论说,“政府从皮毛贸易中支付掉在西伯利亚的行政开支后,保有大量盈余,并使国家增加了一块巨大的地区。”
  俄国扩张对西伯利亚诸部落的影响同美国扩张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一样,是灾难性的。一方面,莫斯科政府再三指示官员们要“宽厚、仁慈地”对待土著,另一方面,又命令这些官员“热忱地为君主寻求利益”。由于官员的晋升受到他们所收集的毛皮数量的影响,土著的福利得不到基本的关心,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毛皮贡物制度的一个学果是,它抑制了俄国东正教会的传教洁动。因为皈依东正教者无须缴纳贡物,所以,传教工作作为国家金库负担不起的一种奢侈品而被长久地中止。结果,伊斯兰教在森林区南部边缘的诸鞑靼民族中间广泛地传播,佛教的喇嘛教在蒙古的布里亚特人中间也同样如此。
  18世纪,在叶尼塞河以西地区,商人和设陷井捕兽者开始让位于永久的殖民者。有些殖民者是囚犯,他们被遣送到西伯利亚,这些囚犯大多是冷酷的罪犯;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政治犯,他们组成社会中最有知识、最有教养的一些阶层。还有些殖民者是应官方之召、不得不去的。欧洲俄国各地区每年都须为拓殖西伯利亚提供一定数目的农民。这些人享有某些免税权和国家的帮助,因而能在新环境中开始生活。
  面积达1276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从伊凡四世开始便步步蚕食,直到彼得一世时基本占领,到亚历山大二世时彻底巩固的庞大土地,正式成为俄罗斯的稳固大后方。
  

俄罗斯在东方的扩张,越过乌拉尔山的一百年里他们占据了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十二、从大内侍卫到俄国沙皇——戈东诺夫的路
  伊凡四世临终前任命了以皇储费奥尔多的舅舅罗曼诺夫为首的摄政会议,会议的五位摄政大臣中就有戈东诺夫,除了因为他绝对忠于伊凡雷帝以外,他的妹妹伊琳娜还是费奥尔多之妻,也就是未来的皇后。伊凡雷帝死后,在几位权臣的权力角逐中,戈东诺夫胜出,成为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在费奥尔多在位的14年中,至少有13年是戈东诺夫在实际掌权。
  1598年,没有子嗣的沙皇费奥尔多病逝,留里克王朝后继无人,就此灭亡。群臣无奈,只好立皇后伊琳娜为沙皇。伊琳娜不贪恋皇位,自己拒绝了沙皇宝座,落发修道院做了修女。最后东正教全俄大牧首约夫出来主政,暂时代理国家大权。这位约夫大牧首,正是当年俄罗斯从拜占廷东正教教廷中独立出来时,在戈东诺夫的支持下成为首任大牧首的。约夫大牧首提出,应该选举戈东诺夫为新的沙皇。除约夫大牧首首倡,很多贵族也期望戈东诺夫能够出来收拾局势:戈东诺夫在朝中的势力庞大,他们和戈东诺夫家族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戈东诺夫多年的苦心经营,没有他的主持,朝政将很快就陷入一团混乱。这时候确实没有比戈东诺夫更合适的人选。
  经大贵族杜马推举和缙绅会议的选举,戈东诺夫被推举成为新的沙皇。戈东诺夫加冕成为沙皇打破了当时俄罗斯社会中君权神授的观念,沙皇这个概念也不再神圣,要成为沙皇也无须皇族世代相传,子承父位。秦失其鹿,英雄共逐之,这就为后来的动荡年代埋下了伏笔。
  戈东诺夫生于1551年,其祖先是鞑靼的没落贵族,十四世纪投奔莫斯科大公。伊凡雷帝消藩时期,提拔了一大批出身平凡、但对其忠心耿耿的青年军官,其中就包括戈东诺夫父子。老戈东诺夫是禁军中的一位将领,小戈19岁入伍,充任禁军驻谢尔普霍夫要塞的马弓手。因为父亲的关系,20岁时被伊凡四世选中,担任沙皇第三次大婚的伴郎,就在这一年他还娶伊凡雷帝的宠臣禁军首领矮子斯库拉托夫的女儿为妻。父亲在禁军中的地位以及联姻获得的关系,都为戈东诺夫个人地位上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578年,戈东诺夫被伊凡四世任命为御膳侍臣:这个任命体现了伊凡雷帝的极大信任,因为猜忌多疑的沙皇一直害怕别人投毒杀害他,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必须是沙皇绝对信任的人。1580年,戈东诺夫又被任命为沙皇寝宫御前侍臣,负责管理伊凡雷帝寝宫的事物。这都是戈东诺夫家族出身禁军、绝对忠于沙皇的结果。同年,戈东诺夫的妹妹伊琳娜被沙皇选中,嫁给了弱智的皇子费奥尔多,戈东诺夫也因此被赐予大贵族爵位。
  1581年,在亚历山德罗夫行宫,伊凡雷帝在狂怒之中用权杖打中了皇储伊万的太阳穴。闻讯而来的戈东诺夫急忙用身体掩护皇储,因而也被沙皇打伤。过了十天,重伤的皇储伊万不治身亡。从暴怒中清醒过来的伊凡雷帝悔恨交加,对戈东诺夫施以重赏,亲自探视戈东诺夫的伤势,并处死了背后散布谣言,说戈东诺夫装病以蒙恩宠的大臣。戈东诺夫以绝对的忠诚再次赢得了沙皇的信任。皇储的意外死亡,使得伊凡雷帝只能将弱智的费奥尔多立为皇储。费奥尔多统治时期戈东诺夫成为朝中重臣,并在随后激烈的宫廷斗争中脱颖而出,执掌大权。
  1598年9月1日,戈东诺夫经“再三推辞”,最终也只能接受全俄缙绅会议推举,“勉为其难”加冕成为沙皇。
  

装了多年的孙子,终于熬成爷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加冕当天,莫斯科城中举行了盛大的欢庆典礼。在酒酣耳热之余,一向以言行谨慎著称的戈东诺夫兴致颇高,不禁脱口对臣属们发誓道:“约夫大牧首!有天为证,朕百年之内,必使天下无有贫疾者!”面对为这个誓言而瞠目的近侍们,戈东诺夫又抖着自己的衬衫领子,补充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戈东诺夫加冕之初的第一项执政措施就是大赦天下。戈东诺夫下令:所有食俸禄者,可领取双倍年薪,所有商人在两年内免税,外商在一年内免税,地主们免除一年的地税,所有地牢中的在押犯人被迁往有窗户、可见日光的普通牢房并可领取津贴。但他同时也推进了俄罗斯农奴化进程,规定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满六个月以上,就沦为这个人的奴仆,还公布逃亡农奴的追捕期限为五年,这些规定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   戈东诺夫意识到俄罗斯的落后,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意义。他是第一个向欧洲国家派出留学生的沙皇,主要留学国家被定为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地利。但第一批派遣留学生的经验是失败的:派出去的留学生全部留在了欧洲,没有一个返回俄罗斯。
  戈东诺夫派人到西欧国家,招聘宫廷医生、矿业工程师等各类专业人才,并对前来俄罗斯效劳的外国专家予以重赏。在戈东诺夫的带动下,从中东欧的立窝尼亚、德国等国也有大批商人和学者来到俄罗斯,俄军中有大量德国、波兰和立陶宛的雇佣兵服役,在莫斯科甚至还允许德国人建立起路德教会。
  戈东诺夫被选为沙皇之后,俄罗斯国内派就不断出现各种反对派,主要由原来和戈东诺夫同朝称臣的大贵族们组成。他们对戈东诺夫由嫉妒转而变为憎恨,暗地里称他是“皇奴”,意指他的禁军和御前侍卫出身。戈东诺夫觉察到了反对派的活动和心理,但他性格谨慎小心,不忍对以前的同事下狠手,没能够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反而优柔寡断,虚与委蛇,安插了大量探听消息的人,监视大臣和贵族们的言行举动。戈东诺夫执政犯下主要错误就在于他没能果断地加固中央集权,斩草除根,而是采取收买奸细,重赏揭发自己主子的奴仆的办法来打击贵族们,这种做法导致了所谓的“宽严皆误”,在众多贵族奴仆中出现了大量的告密者,进一步招致了大贵族们的不满和反对。此前并不反对戈东诺夫的费奥多尔罗曼诺夫、瓦西里舒伊斯基等人也遭到打压,尤其是罗曼诺夫家族:费奥多尔和儿子米哈伊尔被剥夺爵位,强制送到修道院做修士。
  1601年,俄罗斯发生大面积饥荒,连续三年颗粒无收,面包的价格上涨了百倍。三年里全国饿死的人口达数十万,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各地盗贼蜂拥而起。民间广泛传说是因为戈东诺夫篡位夺权,逆天而动,所以上天才给俄罗斯这样重的惩罚。
  

立志消除全国人民贫困的戈东诺夫的豪华马车

    为了挽救局势,戈东诺夫下令在莫斯科开始向饥民发放金钱。这个决定是错误的,原因在于,金钱在饥荒时期并不能代替粮食。大量民众涌向莫斯科,结果却无粮可买,结局是饿殍遍野,尸枕于路。戈东诺夫发觉到自己的错误,把命令改为在莫斯科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结果是大量饥民舍弃家中为数不多的存粮,再次涌入莫斯科,很快国库中的存粮被抢食一空,莫斯科再次饿殍遍野。
  饥荒和沙皇对农奴的残酷政策导致大量农奴的逃亡,这些农奴逃到南方和乌克兰等地区,加入哥萨克起义。1604年终于有了收成,但是饥荒时期造反的各路强盗却并未就此收手。在乌克兰哥萨克首领的带领下,哥萨克骑兵曾试图北上进攻莫斯科,但很快被沙皇的军队击溃。
  1604年,传来消息说,伊凡雷帝早已身亡的幼子季米特里竟然还活着,已经从波兰立陶宛王国领兵前来进攻俄罗斯。这个自称季米特里的人的身世在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多数人认为他就是潜逃到波兰的教士格里高利奥特列别夫。格里高利在修道院做教士的时候,曾听人说起过被流放到乌格里奇的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被戈东诺夫杀害的传言,故而产生了一个大胆计划:自称季米特里,争夺俄罗斯皇位,历史上称其为“伪季米特里”。在遭到戈东诺夫追杀后,伪季米特里逃到波兰,自称就是侥幸逃生的季米特里,波兰国王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马上就承认伪季米特里是伊凡雷帝的幼子,并给予资助,出动军队帮助伪季米特里复位。
  1604年10月,伪季米特里在波兰军队的保护下,率兵进入俄罗斯境内。对戈东诺夫不满的大贵族们纷纷倒戈,向伪德米特里宣誓效忠,大量流亡农民也加入了他的队伍。1605年1月份,戈东诺夫派别利斯基大公和督军瓦西里舒伊斯基领兵,在多勃雷尼奇击败了伪季米特里,但伪德米特里再次组织起军队,向莫斯科进发。
  1605年4月13日,戈东诺夫在宫中设午宴,款待外国使节。午宴过后,戈东诺夫走上阳台,观赏莫斯科城市风光。就在他走上阳台的时候,突然七窍流血,昏迷过去。宫中御医急忙赶来,但已无济于事。据猜测,戈东诺夫也是被周围近臣下毒谋杀的。戈东诺夫死后,莫斯科城中的贵族们向戈东诺夫的儿子宣誓效忠,拥戴其子成为新的沙皇。
  戈东诺夫死后,俄罗斯进入了长达十余年的混乱时期。很快,伪季米特里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兵临莫斯科城下。城中贵族开城请降,承认伪季米特里是伊凡雷帝的幼子并向他效忠。伪季米特里宣布,只要戈东诺夫家族的人还在沙皇位子上,他就不进城。于是城中的大贵族们联合起来,杀害了戈东诺夫全家,戈东诺夫的女儿也被送给伪季米特里做妾。伪季米特里率军进城,正式称沙皇。   二十三、教士的奋斗——伪季米特里一世传
  历史上的季米特里本是伊凡雷帝的幼子,傻儿沙皇费奥尔多的弟弟,由于他的离奇死亡事件被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最终竟然掀起了俄国十余年的血雨腥风,这里讲的是那个始作俑者的传奇经历。
  格里高利原先在修道院里做教士,以把上帝的光辉洒遍大地为己任,但艰苦的修行连自己都拯救不了,谈何普度众生,于是他痛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他曾听人说起过戈东诺夫杀害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的传言,因而自称就是侥幸逃生的季米特里,到处蛊惑人心,俄罗斯博亚尔斯有些居民声称接受季米特里给了他们正当的理由不向戈东诺夫交税。沙皇戈东诺夫得知竟然有破坏和谐盛世的妖僧存在,便派卫队前去铲除,不料格里高利躲过此劫,投入了波兰人的怀抱,得到波兰国王西格蒙德的支持。
  1604年,伪季米特里在波兰军队的保护下,率兵进入俄罗斯境内。他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原则,吸收了许多对戈东诺夫不满的大贵族和大量流亡农民加入了他的队伍,其中包括大约2000名南部哥萨克。
  1605年戈东诺夫暴毙,其子费多尔二世为人懦弱,难以服众,伪季米特里很快兵临莫斯科城下。6月1日,在莫斯科被监禁的新加冕的沙皇戈东诺夫的儿子费奥多二世惨遭杀害。
  戈东诺夫家族倒台后,1605年6月20日,伪季米特里在莫斯科贵族、教会和民众拥戴下,风风光光地骑着白马进了莫斯科,入主克里姆林宫。在宫内的阿尔汉格尔教堂里,停放着伊凡雷帝的灵柩,伪季米特里来到灵柩旁,抚棺恸哭,令周围的王公大臣无不动容,对伪季米特里的身份更是疑云顿消。
  
  伪季米特里被拥戴登位之后,马上宣布重赏群臣,把所有国家公务人员的俸禄提高两倍。此外还宣布要把母亲,也就是伊凡雷帝的末任妻子玛丽娅诺盖迎回宫中做太后,而他的登基大典将在太后回宫后才举行。伪季米特里的一举一动深得民心,大贵族们也纷纷向他效忠,举国上下都为伊凡雷帝的后裔能够继承大统庆幸不已。
  太后还没有来到莫斯科,舒伊斯基就放出流言,说即将登基的沙皇并非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而是逃走的教士格里高利,真正的沙皇幼子季米特里早在幼年已被戈东诺夫杀死。流言传播甚广,但未等伪季米特里下令追查,拥戴伪季米特里的大臣们就联合起来逮捕了舒伊斯基,并判处死刑。伪季米特里在登位之初,不想杀人立威,而希望用宽厚执政,广得民心,示好于大贵族和教会,因而下令赦免了舒伊斯基。
  7月18日,太后抵达莫斯科。伪季米特里亲自出城迎接。伪季米特里携太后接受大臣和民众的礼拜,在众目注视之下,面带笑容的太后兴致颇高,登车入城,而伪季米特里亲自在一旁为太后牵马,随车步行入城,态度甚为谦恭。7月30日,伪季米特里举行登基大典。伪季米特里登基之后,宣布大赦天下,将原来戈东诺夫时代遭到流放的大臣放回莫斯科,这批大臣以罗曼诺夫家族为首,同时罗曼诺夫家族的土地财产也一并归还。
  伪季米特里每天都要亲政,处理大小事务,每周还特意抽出两天时间,接见臣民。晚上伪季米特里还常常出宫散步,也经常出人意料地造访民居,在大街上和普通百姓谈天。伪季米特里还常常告诫大贵族们,要重视对民众的教育,王公大臣们要经常到欧洲去参观访问,如果有必要,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欧洲去学习。伪季米特里的看法在当时固步自封的俄罗斯不谛是惊人之语。
  伪季米特里还把收复君士坦丁堡,帮助东南欧东正教各国从土耳其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己任。为此他希望能和其他的欧洲国家、天主教廷结盟,共同抵抗土耳其。和欧洲天主教廷结盟的想法使得虔诚信仰东正教的大贵族们非常不满。伪季米特里多次公开对大贵族们认为东正教是独一无二的正教的信仰深感不解,他认为蔑视欧洲国家和天主教是没有道理的,天主教和东正教本来同为一教,如果东正教不能与天主教和解,但也大可不必与之势不两立。这样公开的看法更是在莫斯科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激怒了许多坚定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
  伪季米特里试图解放俄罗斯的农奴,但惮于大贵族和众多封建领主的反对,没能颁布解放农奴、废除农奴制的诏书,但颁布法令规定,农奴身份不可世袭,在饥荒期间农奴可免除徭役。伪季米特里还下令,所有的百姓均可以自由经商,同时取消出入国境的限制。这一切对俄罗斯来讲实在太突然了,匆忙之间推行的激进变革招致了大贵族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新的沙皇太年轻,缺少经验,做事轻浮。伪季米特里的个人生活作风也招致很多大臣的不满,比如沙皇对待普通民众实在过分平和,没一点沙皇的架子;领异教徒参观俄罗斯东正教教堂,还不相信民间的迷信,不遵守东正教的各种教规禁令,吃饭前不做祈祷还在进餐期间听音乐等等。
  1606年5月2日,伪季米特里的未婚妻玛丽娜在将近2000名波兰王公大臣们的护送下,来到莫斯科和伪季米特里完婚。伪季米特里当年在逃亡波兰的途中和玛丽娜相识,她是一位波兰贵族的女儿。为了迎接这2000名波兰王公大臣,伪季米特里下令把克里姆林宫附近俄罗斯大贵族和富商们的宅邸腾出来,供客人们居住。
  5月8日,伪季米特里和玛丽娜举行大婚典礼,当天按照东正教传统在教堂完婚。在婚礼上发现,玛丽娜不是东正教徒,而且婚礼举行的那天是星期五,还是一个东正教节日前夕,这一切都是违反教规的。所以这场婚礼和波兰贵族们的到来弄得莫斯科满城怨声载道,本来大贵族们已经对伪季米特里颇为不满,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
  伪季米特里宣布5月9日至14日大婚期间为全国的节日。波兰贵族们开始狂欢,醉酒之后在莫斯科城内大肆胡作非为,对俄罗斯的大贵族们非常无理,而且宴会竟然开到了原本静穆的克里姆林宫教堂里,宴会上大奏波兰音乐,而且是通宵达旦地痛饮。醉酒的波兰贵族们对俄罗斯大放厥词,最终俄罗斯大贵族们暗中联合起来,决定发动反对波兰贵族的暴动。瓦西里舒伊斯基决定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达到其政治目的。
  由于大多数莫斯科民众拥戴伪季米特里,不可能直接提出推翻沙皇的口号,舒伊斯基就联络大贵族们,谎称波兰贵族妄图谋害沙皇,起兵勤王,计划在乱军之中杀死伪季米特里,随后趁机夺权。
  5月17日凌晨,舒伊斯基命令监狱打开牢门,将被关押的囚犯们放出来,给他们发了斧头和刀剑等武器。凌晨三点,各处教堂钟声齐鸣,这是暴动开始的联络信号。参加暴动的人群冲上红场,舒伊斯基策马当先,一手持剑,一手拿着十字,带着部将冲进克里姆林宫。而暴动人群听说波兰人要杀害沙皇,群情激奋,于是在舒伊斯基手下的带领下,四下里到处寻找波兰人,大开杀戒。
  伪季米特里被钟声和喧哗声吵醒。沙皇近侍试图杀退暴动人群,但寡不敌众,伪季米特里只好穿过浴室秘道,逃到克里姆林宫后面的大厅,企图跳窗逃跑。窗户距离地面大约十米有余,伪季米特里一跃而下,但重重地摔在地面,腰、腿和头部都受了伤。昏迷过去的伪季米特里被暴动的人群抓住处死。
  

人民夹道欢迎伪季米特里入城

    暴动人群对波兰贵族的屠杀整整持续了六个小时,皇后玛丽娜和她的亲属以及波兰大使在舒伊斯基的保护下才幸免于难,皇后玛丽娜逃回波兰。舒伊斯基和他的手下在得知伪季米特里被杀死后,马上指挥军队镇压暴动人群,防止局势失控。
  伪季米特里的尸体被扔在红场上的一张桌子上暴尸三日。此后伪季米特里的尸体被埋在了莫斯科城南郊区谢尔普霍夫要塞的大门外,最后又被掘尸火化,骨灰里掺上火药,装进大炮里,向波兰方向放炮,以示回敬波兰。
  传奇教士就这样结束了折腾的一生,他亲民勤政,努力要让人民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但是过分的理想化措施和激进的改革最终带来了杀身之祸,看来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呀,个人总是渺小的,既得利益集团是任何改革者不能忽视的影响力量。
  

“陛下,跳下去你就安全了。”“我为什么不是一个鸟人?楼高高害死人呀!”

    二十四、墙头草也有春天——瓦西里四世
  舒伊斯基家族是俄罗斯的世家豪门,历代都在朝中担任要职。1552年,瓦西里舒伊斯基生于莫斯科。舒伊斯基继承了家族的尚武传统,早年从军,从1574年开始担任伊凡雷帝的御前侍卫。1581年夏天,被任命为谢尔普霍夫要塞督军,1582年7月又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督军,参加过多次战争。沙皇费奥尔多继位后戈东诺夫摄政,他被任命为莫斯科法院院长。
  1585年至1587年,舒伊斯基在斯摩棱斯克担任督军。在争夺政治利益的斗争中,败给了戈东诺夫,自1587年起,被戈东诺夫流放到加利奇。四年后,戈东诺夫认为舒伊斯基已经彻底放弃了政治斗争,允许舒伊斯基回莫斯科定居。回到莫斯科,舒伊斯基多次表示要臣服戈东诺夫,获得了戈东诺夫的信任。
  历经宦海沉浮,舒伊斯基磨练的愈发圆滑老辣,左右逢源的功夫日臻圆满,确立了个人利益至上的处事原则,准备在未来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一展身手了。
  1591年,舒伊斯基受戈东诺夫委托,负责调查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的死因。在戈东诺夫的严密监视下,舒伊斯基得出了一个正式结论:沙皇幼子季米特里死于偶然事故,并非他杀。戈东诺夫对舒伊斯基的调查结果表示满意,下诏将他任命为大贵族杜马成员。此后再次被任命为诺夫哥罗德督军,在1598年俄军远征克里木汗国时,舒伊斯基被任命为副将。
  1605年1月,戈东诺夫派遣多勃雷尼奇率军征讨伪季米特里率领的波兰军队,任命舒伊斯基担任多勃雷尼奇的副将。起初舒伊斯基率军击退了伪季米特里,但他希望借助伪季米特里推翻戈东诺夫,没有对伪季米特里继续进行打击,而是命令军队给伪季米特里让出一条路,最终伪季米特里率军开进了莫斯科。
  戈东诺夫家族灭亡之际,舒伊斯基曾计划趁乱夺权,但没想到他的阴谋被伪季米特里及时识破,遭逮捕后流放。舒伊斯基声泪俱下地声明自己支持伪季米特里,承认他是伊凡雷帝幼子,自己当年慑于戈东诺夫的暴政才不得不做出违心的调查结论,今后一定要在新君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将功补过。伪季米特里执政之初,需要莫斯科的大贵族们的支持,又改变初衷,决定让舒伊斯基留在莫斯科。
  趁伪季米特里迎接太后之际,舒伊斯基又放出流言,说即将登基的沙皇并非伊凡雷帝幼子季米特里,而是逃走的教士格里高利,真正的沙皇幼子季米特里早在幼年已被戈东诺夫杀死。舒伊斯基在伪季米特里进兵莫斯科时,声言支持伪季米特里,承认他是伊凡雷帝幼子,如今又自曝真相,无非是因为当初想利用伪季米特里推翻戈东诺夫,在戈东诺夫倒台后再用真相打倒伪季米特里,达到自己夺位做沙皇的目的。流言传播甚广,但未等伪季米特里下令追查,拥戴伪季米特里的大臣们就联合起来逮捕了舒伊斯基,并判处死刑。伪季米特里在登位之初,不想杀人立威,而希望用宽厚执政,广得民心,示好于大贵族和教会,因而下令赦免了舒伊斯基。当伪季米特里派出的特使携带赦免诏书,纵马驰向宫前广场时,舒伊斯基的头已经被按到了砧板上,只要在慢上一分钟,舒伊斯基就已是人头落地了。
  在鬼门关转悠过之后,舒伊斯基把野心暂时压抑,等待自己的对手犯错误。1606年5月,伪季米特里大婚时波兰人在莫斯科搞得乌烟瘴气,引起俄罗斯上下的不满,舒伊斯基在莫斯科城中煽动暴动,乱中杀死了伪季米特里。5月19日,舒伊斯基被支持者们推举为俄罗斯沙皇,6月1日在诺夫哥罗德主教主持下正式加冕,史称瓦西里四世。
  瓦西里四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坨牛粪,也不要灰心,总有喜欢你的屎壳郎出现。瓦西里虽然是随风摇摆的墙头草,但是也能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当然,咸鱼翻身之后,还是咸鱼。

瓦西里四世:沙皇是个高风险工种,不是一般人干的

    舒伊斯基登上沙皇位子,只是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内部的政治和社会矛盾,动荡局势没有丝毫改善的迹象。当年南方的农奴们在波洛特尼科夫率领下,发动起义,公开反对沙皇政权。舒伊斯基为了争取大贵族和封建领主们的支持,下诏废除了伪季米特里时期缓和农奴与地主矛盾的法令,加紧了对农奴的控制。大贵族们和封建领主们联合起来,在1607年将农奴起义镇压下去。
  刚刚镇压了农奴起义,波兰军队就卷土重来。这一次波兰宣布,伪季米特里一世并没有死,而是在暴乱中逃出了莫斯科,现在又要回莫斯科复位了。这个第二次登场的伪季米特里史称伪季米特里二世,其身世不详。被沙皇舒伊斯基释放的伪季米特里一世的遗孀玛丽娜前往图申诺和伪季米特里二世见面,承认了这个人就是死里逃生的季米特里。
  1608年5月,俄罗斯军队被波兰军队在沃尔霍沃附近击败,舒伊斯基命令所属力量收缩回莫斯科城内,伪季米特里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前锋抵达图希诺一带,距离克里姆林宫大约只有12里的地方。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伪季米特里二世在这个时候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克里姆林宫,而是命令部下挖壕沟,垒高墙,派出部队到附近村镇中四处掠夺,然后就是原地按兵不动,整日饮酒作乐,不思进取。伪季米特里二世从附近百姓手中掠夺来的粮食、蜂蜜、果酒等堆满了仓库,当地百姓给他起了个外号,称之为“图希诺土匪”。
  
  自1608年末至1609年初,俄罗斯民众自发组织的义军开始有组织地抗击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军队。在此过程中,舒伊斯基家族的另一位杰出将领米哈伊尔逐渐成为义军领袖,成功地打了几个胜仗,解放了大片的俄罗斯领土,极大地鼓舞了俄军士气。米哈伊尔率领的义军驻扎在图希诺和克里姆林宫之间的霍登斯科耶原野上,沙皇舒伊斯基也把自己的精锐放在了克里姆林宫西南方向的莫斯科河北岸。俄军本可利用伪季米特里二世的弱点,主动发动进攻,但沙皇舒伊斯基却和波兰人开始谈判停战撤军条件。同时舒伊斯基还把希望寄托在了外援身上。1609年2月,舒伊斯基向瑞典求援,和瑞典签订条约,以割让部分领土为代价,换取瑞典军队出兵,消灭伪季米特里二世率领的波兰军队。但这一招没有奏效。
  沙皇舒伊斯基担心日渐上升的米哈伊尔的威望可能威胁他的统治,于是暗中设计,诱杀了米哈伊尔。沙皇舒伊斯基此举无疑是饮鸩止渴,自米哈伊尔被杀之后,俄军中再也无人能够率军抵抗外敌的入侵了。就这样,各怀鬼胎的沙皇舒伊斯基和伪季米特里二世两个人就一直僵持到了1609年秋。
  1609年9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对伪季米特里二世的不思进取甚为不满,干脆命令军队开进俄罗斯,公开对俄罗斯实行占领。波兰军队在未遭到明显抵抗的情况下,迅速推进,很快就占领了莫斯科附近的克卢申。波兰国王派出特使前往图希诺,宣布废黜伪季米特里二世,并声称西格蒙德三世不日将攻克莫斯科,加冕成为俄罗斯沙皇。伪季米特里二世闻言,担心波兰国王的到来就是死期将至,于是连夜只身逃出图希诺。
  伪季米特里二世和玛丽娜先后逃到了莫斯科西面的卡卢加城,受到卡卢加当地督军的接待,全城上下仍承认伪季米特里二世是合法的沙皇。在卡卢加,伪季米特里二世恢复原态,整日饮酒作乐,并以杀人为手段树立威信。最终在1610年2月的一次打猎途中,被手下的鞑靼臣子射杀枭首。伪季米特里二世死后,他原来的手下们监禁了玛丽娜,带着她一同前往莫斯科投降。
  西格蒙德三世的军队兵临图申诺,沙皇舒伊斯基匆忙之中组织军队进行抵抗,但力量实在过于微弱,被波兰军队全歼。1610年6月,波兰军队抵达莫斯科外城,莫斯科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
17世纪是波兰人最后的辉煌时期,他们驰骋欧洲的翼骑兵先后击败过瑞典人、俄国人和土耳其人,波兰立陶宛王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1610年7月17日,在莫斯科城中大贵族、各地贵族代表的压力下,舒伊斯基下诏宣布退位。莫斯科开城投降,波兰军队占领了克里姆林宫。9月,舒伊斯基被波兰军队囚禁,随后被转至斯摩棱斯克关押,当年冬天被押往波兰。1612年,舒伊斯基在距离华沙130里的戈斯特宁城堡被杀身亡。   二十五、生存还是灭亡——七贵族执政时期
   舒伊斯基在1610年7月份下诏退位前后,莫斯科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局面。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为首的大贵族杜马召开会议,成立了以七名大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这七名大贵族是:姆斯季斯拉夫斯基大公、沃罗滕斯基大公、特鲁别茨科伊大公、雷科夫大公、戈利津大公、大贵族罗曼诺夫和大贵族舍列梅捷夫。这七个人均代表了俄罗斯的名门望族,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势力。这七个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稳定局势,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
  当时的俄罗斯,处于史称“混乱时代”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国家已经四分五裂,各路豪强势力和外国干涉军纷至沓来。临时政府虽然有一定的威信和号召力,但没有能力组织军队对外敌进行有效抵抗,七个贵族由各怀心腹事,都想在乱世中自保求荣,最后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谈判,做出政治让步来稳定局势。
  七贵族临时政府和占据了克里姆林宫的波兰军队签订了合约,俄罗斯同意让波兰立陶宛国王西格蒙德三世的儿子弗拉迪斯拉夫来俄罗斯做沙皇,加冕后将成为弗拉迪斯拉夫一世。此外合约中还有大量损害俄罗斯国家主权的条款,向波兰割地赔款。临时政府也提出了几个条件:一是弗拉迪斯拉夫必须皈依东正教,二是新沙皇登基后不得破坏俄罗斯自古以来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此外还有弗拉迪斯拉夫的皇后必须是俄罗斯人,未来沙皇周围的大臣里不允许有太多的波兰人等等条件。波兰国王答应了这些条件。东正教大牧首戈莫根不同意波兰人来做沙皇,波兰人对他开始软硬兼施,逼其就范。在没有达到结果后,波兰人把大牧首抓了起来,关进监狱。后来大牧首死在狱中。与此同时,七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开始组织人手,派出使团前往波兰,迎接弗拉迪斯拉夫来莫斯科登基。莫斯科使团并没有空手去波兰,而是给西格蒙德三世带去了一个大礼:把退位的前沙皇舒伊斯基抓了起来,押解到了波兰。
  1610年9月份,莫斯科使团到达波兰。但是,西格蒙德三世临时变卦,认为与其让他儿子登基做俄罗斯沙皇,还不如他自己亲自做沙皇。事情突如其来,俄罗斯方面来不及做回应,这样波兰人登基做沙皇的事就被暂时耽搁了下来。西格蒙德三世还下了一道密令,将原来驻扎在俯首山附近的波兰军队开进莫斯科城中,策应克里姆林宫里的波兰占领军,以防城中发生变化。七贵族组成的临时政府竟然背着朝臣和城中百姓,丝毫未加抵抗,暗中把波兰军队放进了莫斯科城里。
  波兰军队进城后,开始大肆烧杀抢劫。这进一步激发了俄罗斯民众对波兰占领军的仇恨,很多尚未被波兰占领的城市开始组织军队,拒绝承认七贵族临时政府和波兰签订的合约,开始抗击波兰占领军队的起义。莫斯科附近的各个城市在利亚普诺夫大公号召下,也成立了民兵起义队伍。
  1611年冬,利亚普诺夫大公率领的义军开进到莫斯科城下,但义军战斗力低下,组织失当,和波兰正规军一接战,民兵就溃不成军,利亚普诺夫大公也死于乱军之中。副将波扎尔斯基大公身受重伤,在手下人保护下杀出重围,逃出莫斯科。为了报复俄罗斯民众发起的起义,波兰军队在莫斯科城中大肆杀戮平民,起义失败后,仅在红场东侧的中国城附近就杀掉了近7000人。
  波兰人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以西的大片领土后,其他的强敌也不甘示弱。克里木汗国趁乱发兵,跨过奥卡河,占领梁赞城,大肆掠夺烧杀,将梁赞和附近村镇夷为平地。北方的瑞典本来在舒伊斯基当政时和俄罗斯签订条约,发兵共同抵抗波兰,这时也趁火打劫,反戈一击,攻占掠夺了俄罗斯北方以诺夫哥罗德为首的几座城市。俄罗斯国势凶险,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国势危险,俄罗斯民族的凝聚力迸发出来,各阶层的爱国者们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救亡奋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个民族可以被打败,但永远不可能被征服!
  伊凡苏萨宁是一个普通的俄国农民,在女儿的婚礼上突然有一群波兰侵略者冲进来,威胁他们说出米宁的军营在那里。苏萨宁说:“我不知道”,但对方立刻用剑顶住他胸口。由于不得要领,波兰人自己密商起来了。苏萨宁立刻利用这机会小声命令养子瓦尼亚说,我把他们引入森林里,你快去通知米宁的军队,到那里把敌人歼灭。
  接着,波兰人拿出一包金币要收买他,苏萨宁就表示愿意带路。苏萨宁带领波兰人经过冰天雪地,疲惫不堪的波兰人问苏萨宁是否迷路了,但苏萨宁却肯定地答说绝对没有错,然后大家就在这里休息。大风雪开始来袭,波兰人惊醒,把苏萨宁摇醒后怒斥他说:“你是故意把我们引入这深山里的吧?”苏萨宁看到东方已发白,就高喊着,“这里就是你们的葬身之地,祖国得救了!”波兰人一气之下马上把他杀害了。这时瓦尼亚带领米宁的义勇军已经赶来,向波兰军队发动攻击,消灭了这支侵略军。
  
  苏萨宁,俄罗斯版的王二小

    米宁,原本是诺夫哥罗德的一位肉商。他为人豪爽,喜好结交,很快就成为城中望族,继而出任当地缙绅会议的首脑。1611年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在他组织下,下诺夫哥罗德城的居民自发捐钱,再次组织起一支起义军。米宁向波扎尔斯基大公发出邀请,请他率领这支军队。波扎尔斯基为人正直诚实,有很强的责任感,和米宁可谓一拍即合。接到邀请后,他马上就动身前往下诺夫哥罗德同米宁见面。二人着手整训军队,制定作战计划,以求一战而击败波兰军队,夺回莫斯科。

列宾的名画《米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612年3月,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义军向莫斯科方向进发。部队还未达到莫斯科以北的门户雅罗斯拉夫尔,附近村镇的百姓纷纷要求加入起义队伍,义军迅速扩大。等起义部队抵达雅罗斯拉夫尔以后,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再次对部队进行了整编,这时候的起义军已经和第一次起义时的乌合之众大大不同,很有一些正规军的气派。在雅罗夫斯拉尔,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军队共整休达四个月之久,军队人数达到一万人,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支精兵了。
  7月24日,义军前锋抵达莫斯科城下,接着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亲率的主力部队也抵达莫斯科,将莫斯科城团团包围起来。此时波兰在莫斯科城中的驻军总共有三千人。得到了莫斯科生变的消息,波兰急忙从距离莫斯科城40里处的驻扎地派出霍特克维奇率领的援军,增援莫斯科,企图内外夹击,消灭义军。
  霍特克维奇本是乌克兰一支哥萨克人的酋长,在伪季米特里出现后,他也率部投军波兰,效力于国王西格蒙德三世。霍特克维奇手中的部队共有一万两千人,很为西格蒙德三世所倚重。
  8月22日凌晨,霍特克维奇率军渡过莫斯科河,攻占了河边的新处女修道院,然后又向阿尔巴特方向进攻。克里姆林宫内的波兰守军见势也趁机出动,很快两军相望,马上就可以会师了。在这危急关头,特鲁别茨科伊手下的一支哥萨克骑兵异军突起,两渡莫斯科河,进攻霍特克维奇军队后方,霍特克维奇被迫回防,克里姆林宫总的波兰守军也急忙撤回了宫内。这一战霍特克维奇损失了上千人,被迫退回莫斯科河西岸,锐气受挫。
  一天后,两军再战。这一次霍特克维奇把部队从西面移到南面,占领了莫斯科南岸的顿斯科伊修道院,自南向北发动攻势。眼看霍特克维奇的军队就要渡过莫斯科河,克里姆林宫中的波兰守军再次准备出动接应。但没想到驻守在河边的一支骑兵部队突然冲出来,往复冲杀,把霍特克维奇的军队冲得七零八落。霍特克维奇大怒,命令集合全部力量,集中对付这支骑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也派出重兵,防守在莫斯科河北岸,防止霍特克维奇突破防线后渡河,并随时准备渡河攻击敌军。
  这支骑兵部队在敌军阵中左冲右突,打乱了霍特克维奇的战略部署。在霍特克维奇全军集合到了莫斯科河南面的狭小地带后,全副武装的米宁率领一支400人的骑兵,快速冲过莫斯科河上的石桥,在东侧突破波兰军队防线,从侧翼向霍特克维奇发动进攻。霍特克维奇军中大乱,不少士兵临阵脱逃,初现败象。米宁见时机已到,向河北岸的主力部队发出进攻信号,波扎尔斯基率军杀过来,霍特克维奇大败,退出莫斯科城。战斗一直持续到天黑,米宁率领的骑兵部队也伤亡惨重,无力追击霍特克维奇。
  霍特克维奇的军队退到了麻雀山附近。次日早晨,霍特克维奇清点人数,部队伤亡过半,已无取胜希望。整修一天后,霍特克维奇思虑再三,最终决定撤兵回乌克兰。
  霍特克维奇撤兵后,米宁和波扎尔斯基集中所有力量,攻打克里姆林宫和中国城两地。起义军调来重炮,向波兰守军开火。10月22日,义军攻占了中国城,26日驻守在克里姆林宫里的波兰军队宣布投降。10月27日,莫斯科正式从波兰人手中被解放出来。(为纪念收复莫斯科,俄罗斯政府将11月4号命名为“民族团结日”,最近,这一事件被拍成电影,《俄罗斯1612年》。)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率领的起义军打败了波兰,使俄罗斯免于四分五裂,保存了独立和主权完整,拯救了俄罗斯。他们两人的历史功绩在当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人也不知道这场战争的意义。1818年,为了纪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在米宁的故乡诺夫哥罗德和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上,树立了这两个人的纪念塑像。
  

米宁在诺夫哥罗德组织人民武装

 

  在平定了莫斯科城中秩序后,11月15日,波扎尔斯基向俄罗斯各地传令,邀请各城市派出十名代表,前往莫斯科选举新的沙皇。
  1613年1月,各地代表全部抵达莫斯科。这次召开的俄罗斯全地会议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会议,会议推举出了四名沙皇候选人:舒伊斯基,沃罗滕斯基,特鲁别茨科伊和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波扎尔斯基虽然功勋卓著,但为人过于诚直,竟然放弃了参加沙皇选举。
  菲拉列特大主教,也就是当年被舒伊斯基强行送进修道院的那位罗曼诺夫大公,在戈莫根大牧首被波兰人害死后,成为俄罗斯东正教新一任大牧首。而参加沙皇选举的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就是菲拉列特的儿子。菲拉列特一方面主张限制皇权,上书给全地会议,要求提高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沙皇不得从事司法审判,没有缙绅会议和全地会议的批准,沙皇不得颁布新法律,不得随意向民众加税,也不得随意干涉地方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菲拉列特力挺自己的儿子米哈伊尔做沙皇。
  选举过程中斗争激烈,很多大贵族不愿意让沃罗滕斯基和特鲁别茨科伊做沙皇。原因自然是出于嫉妒,自己做不成沙皇,也不能让这两个人当沙皇;加之他们历来势力庞大,而且各自拥有众多领地和自家的军队,如果其中有一人成为沙皇,另一人不满,势必刀兵再起。而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甚至连大公都不是,只有一个大贵族的封号,这样的一个弱势沙皇,很符合贵族们的口味。此外,哥萨克代表们出于历史恩怨,极力反对另两位莫斯科大公,主张让罗曼诺夫做沙皇。最后再加上菲拉列特大牧首的一再授意,全地会议竟然选举最弱势的罗曼诺夫做沙皇。
  1613年2月7日,俄罗斯全地会议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为新的俄罗斯沙皇。21日,这一决定正式向俄罗斯各地传达,俄罗斯各地民众来到本地的教堂,向沙皇派出的代表宣誓效忠。就这样开始了统治俄罗斯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
  
  

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雕像,国家危难之际拯救俄罗斯的民族英雄

     二十六、被登基的沙皇
  米哈伊尔罗曼诺夫是俄罗斯统治三百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位沙皇,但他得以登基大宝,并非因文治武功,而是全俄缙绅大会选举的结果,更是偶然因素多于必然因素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违反其本人意愿,被别人逼来做沙皇的。
  1613年2月21日,俄罗斯全地会议,也就是全俄缙绅大会,选举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做沙皇。新沙皇选举产生后,俄罗斯正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无主状态,也标志着俄罗斯“混乱时代”的结束。
  米哈伊尔当时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此前名不见经传。如果按照家谱算起来,米哈伊尔也可以算是皇亲国戚,和留里克王朝有些渊源:他是伊凡雷帝的第一个妻子,也就是皇后阿纳斯塔西娅的侄孙。此外,罗曼诺夫家族在俄罗斯内忧外患交迫的“混乱时代”也因为大义不屈的举动赢得俄罗斯人的爱戴,获得一定的声誉。当年戈东诺夫强行把米哈伊尔的父亲,也就是费奥多尔罗曼诺夫强行送进修道院,当了教士,改名为神父菲拉列特;后来伪季米特里二世又把菲拉列特神父掠走,任命他做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在波兰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起义军赶出莫斯科后,菲拉列特大牧首拒绝与波兰国王西格蒙德合作,在民族利益上不作丝毫让步,遭到波兰军队逮捕并被长期关押。
  米哈伊尔当选沙皇后,莫斯科全城向他发誓效忠,此后又向俄罗斯各城市发去诏书,宣告新沙皇的诞生,并由莫斯科的使者在各地教堂接受民众的效忠宣誓。同时莫斯科组织了隆重的使团,前往米哈伊尔的封地科斯特洛马,迎接他来莫斯科登基。
  

米哈伊尔,沙皇也是逼出来的



科斯特洛马,罗曼诺夫家族的龙兴之地

    当俄罗斯选举出新沙皇的消息传到波兰国王西格蒙德那里的时候,西格蒙德懊悔不已,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及时派儿子弗拉迪斯拉夫去莫斯科做沙皇。他在恼羞成怒之余,命令在俄罗斯各地的小股武装部队向科斯特洛马方向汇合,企图在米哈伊尔赴莫斯科途中行刺。但这些企图均未得逞,各地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发现并被歼灭了这些小股部队。
  得知波兰派人行刺的消息,米哈伊尔和母亲玛尔法两人绕道抵达科斯特洛马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在那里遇到了莫斯科使团。使者们原本满心欢喜地迎接米哈伊尔前去莫斯科登基,却没料到遭到了米哈伊尔和他母亲二人的严辞拒绝。前几任沙皇,从戈东诺夫开始,接下来的两个伪季米特里,直至舒伊斯基,无一人善终,加上俄罗斯当时生灵涂炭,大厦将倾,在这个时候登基当沙皇,只能是凶多吉少。
  莫斯科来的使者们苦苦劝说,反复阐述米哈伊尔必须做沙皇的理由,不外乎是已经传诏四处,全国臣民均宣誓效忠完毕,木已成舟,若逆民意而行,必遭天谴等等。米哈伊尔实在不愿做这个沙皇,因此而引来杀身之祸,于是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再三托推。没想到无论米哈伊尔提出什么条件,莫斯科使团一概应允。软磨硬泡之下,米哈伊尔无奈,只好被人架上沙皇位子。
  1613年7月11日这一天是米哈伊尔的十七岁生日,也就在这一天他正式登基,成为俄罗斯沙皇。
  米哈伊尔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在名义上混乱时代结束了,但是俄罗斯境内强敌四伏,实际上能够有效实行统治的只有莫斯科周围的一些地区。在北方,瑞典占领了以诺夫哥罗德为首的七座城市,波兰占领着斯摩棱斯克和第聂伯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仍旧虎视眈眈,认为俄罗斯沙皇的位子是属于他儿子弗拉迪斯拉夫的。南方的克里木汗国鞑靼骑兵多年来第一次进入俄罗斯腹地,恢复了以前中断的掠夺行动。除了外敌的入侵,俄罗斯内患不断,多年动荡导致国库里分文皆无,吏治松散,贪污腐败现象如家常便饭,全国遍地饥殍,就连首都的居民也是面有菜色。各地盗贼蜂拥而起,各地流窜的小股匪帮多如过江之鲫,此外以扎鲁茨基为首的乌克兰哥萨克人又拥戴玛丽娜和伪季米特里二世所生的儿子为沙皇,伺机要夺取俄罗斯沙皇宝座。
  米哈伊尔既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他本人性格软弱,没有独立人格,对母亲和身边近臣的话言听计从,根本不具备一个统治者所应有的意志力。这样尽管米哈伊尔名义上是沙皇,但实际上大权被掌握在朝中的大贵族们的手中。
  1614年,扎鲁茨基和玛丽娜被沙皇的军队抓获。为了断绝后患,大贵族们通过沙皇下令,将玛丽娜四岁的儿子吊死在谢尔普霍夫要塞大门上,扎鲁茨基被砍头,玛丽娜被投入监狱。后来她死于狱中。当时人们队玛丽娜的普遍印象就是,她信仰邪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女巫。在她死后,有人诅咒罗曼诺夫家族,说米哈伊尔下令杀死年幼的儿童必将得到报应。不想这个诅咒竟一语成谶,三百年后,少年的末代皇子阿列克谢和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遭到枪杀。
  米哈伊尔登基后,朝中大贵族们不遗余力地开始平定俄罗斯内乱,对外则试图通过谈判归还被外敌占领的国土。俄罗斯先是同瑞典进行了长期谈判,两国在1617年签订《斯托耳博伐和约》,俄罗斯被迫承认瑞典拥有包括奥什列克、伊凡哥罗德、亚姆等地区的整个芬兰湾地区的主权,瑞典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等五座城市归还给了俄罗斯,实际上是切断了俄罗斯通向波罗的海的通道。为形势所迫,俄罗斯不得已签订了这个条约,失去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年轻气盛的瑞典古斯塔夫大帝自豪地宣布:“我信赖上帝,俄国人必将难越雷池一步!”

    俄罗斯同波兰的关系更为复杂,不可能采取对待瑞典那样,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波兰不承认米哈伊尔是俄罗斯的沙皇,坚持应该让波兰王子弗拉迪斯拉夫做沙皇。俄罗斯试图劝说南方的克里木汗国和土耳其援助俄罗斯,共同进攻波兰,但是这一计划没能够得以实现。米哈伊尔曾发兵斯摩棱斯克,军事行动也以失败告终。
  1617年,西格蒙德三世派弗拉迪斯拉夫领兵,前来攻打莫斯科,想要以武力夺取俄罗斯沙皇宝座。1618年9月份,弗拉迪斯拉夫开始进攻莫斯科城,但被守城军队击退。在此后的战斗中,波兰军队受到重创,被迫放弃军事行动,转而和俄罗斯开始谈判。最后两国签订了为期十四年的合约,俄罗斯割让给波兰大片领土,但波兰同时承认米哈伊尔是俄罗斯沙皇。
  1619年,米哈伊尔的父亲,菲拉列特大牧首被波兰释放,回到了俄罗斯。米哈伊尔下诏规定,大牧首菲拉列特享有与沙皇同等的待遇,菲拉列特的命令等同于沙皇诏书,大牧首成为实际上的太上皇。此后,菲拉列特大牧首逐渐掌握了实权,以铁腕手段开始对俄罗斯实行统治。最终菲拉列特大牧首将大贵族实力排挤出了决策中心。也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才在实际上结束了自伊凡雷帝之后开始的“混乱时代”。
  菲拉列特大牧首首先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民生,加强税收体系,通过税收充实了国库。为此俄罗斯开始了新的居民数量统计和国家财产统计,大力鼓励同国外的贸易,关税收入成为一项主要的财政来源。在这个危难时刻,广袤的西伯利亚为俄罗斯创造了大量财富,俄罗斯商人通过向欧洲出口昂贵的裘皮和木材获得了巨额利润,俄罗斯国库也因此逐渐变得充实起来。在巩固物质基础之后,俄罗斯重整军队,励精图治,希望用武力夺回被占领的土地。
  1632年4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去世,波兰举国发丧。俄罗斯认为时机已到,大举兴兵,军队浩浩荡荡开往西线。最初俄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数座城市,打到了斯摩棱斯克城下。波兰王子弗拉迪斯拉夫继位,得到战报,马上集合军队,驰援斯摩棱斯克。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城下 久攻不克,伤亡惨重,最终兵粮殆尽,只好无功而返。
  1633年,菲拉列特大牧首病逝。莫斯科朝中的大贵族们卷土重来,再度掌握了实际权力。沙皇米哈伊尔并未对此进行抗争,而是以息事宁人的超然态度,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
  米哈伊尔虽贵为沙皇,但一举一动都受到教会和宫廷礼仪的约束,加上性格软弱,对自己的母亲可谓俯首帖耳。当米哈伊尔20岁时,他即将举行大婚。按照传统,在克里姆林宫内召集了众多贵族家族的少女,由沙皇本人挑选未来的皇后。米哈伊尔比较中意的是贵族赫洛波夫家的女儿玛丽娅。但是米哈伊尔的母亲玛尔法擅作主张,逼迫米哈伊尔迎娶另一位贵族女子为妻,并把赫洛波夫一家流放到西伯利亚。此后,在玛尔法太后的主持下,米哈伊尔于1624年同多尔哥卢基大公的女儿成婚。婚后才发现,这位大公女儿原来就有病在身,婚后不到三个月,皇后就因病而亡,米哈伊尔成为鳏夫。
  1626年,米哈伊尔再度结婚,这一次选中的皇后是斯特列什涅娃。婚后米哈伊尔有了几个孩子,但是能够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阿列克谢,另一个是公主伊琳娜。
  1644年,这辈子很少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沙皇米哈伊尔郁郁寡欢,病魔缠身。1645年6月12日,米哈伊尔自觉死期将近,就把群臣和皇太子招至榻前,下诏立阿列克谢为沙皇,并指派大贵族莫罗佐夫为辅政大臣。次日凌晨3点,沙皇米哈伊尔因水肿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