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神错乱:懂得文化 积极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15:51:06

懂得文化 积极交流(五洲茶亭)

王蒙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5日   23 版)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文化,从来都不仅仅是在国门内起作用。文化的价值既在于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也在于它的人类性普遍性。世界各地的文化从来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

  文化与物质商品不同,物质商品多半是一次性的,使用完了,需要再进口。而文化,引进了,为你所用,为你所消化吸收,丰富了你也武装了你。归属于你了,并从而有可能成为你协力创造的新的文化果实。近代外国人用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水平,早已超出了当年输出这些科技的中国,也不会有多少人想着这是中国的出口。同样,中国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没有人会认为这是进口物资。从延安时代就时兴同志间见面行握手礼,谁会想到握手是礼节赤字?汉语拼音用拉丁字母,然而,它的用法只限汉语拼音。电影、话剧、芭蕾舞等艺术品种来自外国,但没有人认为《一江春水向东流》、《雷雨》、《红色娘子军》是舶来品。即使跳《天鹅湖》,由于中国演员的身材、气质情愫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版本其效果也不可能全同于俄国的。我们不妨以日本为例:日本古代学我们,近现代学欧洲,如果讲赤字,它全是赤字。然而,不管怎么学,日本还是日本。而且,日本的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恰恰是一种软实力。

  对于文化来说,首先不是实力不实力的问题,而是它的有效性、质地性、成果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的问题。一个文化的品质,在于它能否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否开阔人们的精神视野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是否具有足够的创造性、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我们说文化是软实力,其实就是说它在国际政治中有很大的作用,但不宜过分地强调它的政治作用,避免把文化交流政治化、急功近利化、甚而粗鄙化。我们需要强调的:文化是花朵、是魅力、是精神、是瑰宝、是记忆也是预见、是形象也是品格,是民族的又是人类的骄傲与财富。如此这般,也许比较靠后再说它是软实力更好。说得愈后,可能软实力愈强。

  文化有极强的政治性,但毕竟比政治更宽泛与含蓄,更日常与普及,更潜移默化与点点滴滴。我们反对西方国家把与我们有关的各种问题政治化,但是我们不反对把某些政治性极强的问题适当地文化化,即从文化的层面多进行交流和讨论,尊重文化与世界的多样性。我们已经重视,而且必然愈来愈重视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交流与合作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信心十足,大大方方。

  我们重视与各国政府间的文化协定,重视文化交流上的政府行为,我们也许应该更重视民间机构与文化人个人之间的交流。境外有许多人喜欢强调文化的非政府行为性质、自然渗透、不带强迫性而被接受的性质。我们的文化交流方式,应该是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尽可能通过市场以扩大受众的规模。尤其要避免因急于“走出去”而自贬身价,这样的作法,或可偶试于初期,却绝对不可以成例,也不可能真正收效。

  我们的文化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工作,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我们的一切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工作,都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在文化交流中僵化地、灌输式地推广我们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与意识形态不能互相取代。我们不避讳并向世界正确地解说我们的意识形态原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中论证我们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合法性、坚实性。但是我们努力向世界介绍的,是我们的被意识形态指导、同时又推动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成熟与发展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当然,加强我们的文化交流工作,必定会有助于赢得理解与敬意,有助于让世界更加客观和公正地认识中国的真实情况与真实走向。即使推介的是几千年前的文物,也是由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守护、整理、阐释的文化成果,是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与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不能说推介古代的东西就丢失了主旋律。同样,积极有效地吸收国外的一切好的文化,化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消除西方人士对我们的偏见、无知与误解。

  我们对外文化推介,面对的是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广大受众,当然要以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熟悉的语言习惯做好我们的工作。这并不能说是迎合西方人,也无需为西方人没有接受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而遗憾,或指责他们的对待中国的无知少知猎奇心理。外国人对中国感到好奇,我们欢迎。好奇比无视好,只有经过更多更有效的工作,才能尽快地超越人家对我们好奇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