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欲野史第二书包:历史上的今天(12月17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1:33

历史上12月17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538~2004

 

更新时间:2014-12-17 

亨利八世

1538年12月17日,罗马教皇保罗三世宣布开除“异端”亨利八世的教籍。 

岛原之乱

1637年12月17日,日本爆发岛原之乱。当天,日本九州岛原地区的数万天主教徒,为反对幕府和领主松仓胜家的压迫和宗教迫害,在年仅16岁的天草四郎时贞的率领下发起暴动。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岛原半岛南部的原城,于城上竖立起十字架。

1720年12月17日,康熙皇帝派兵护送第六世达赖喇嘛入藏,受到四川、青海、甘肃各族人民的拥护,并一路与准噶尔人作战,最后进兵安藏获胜,前后历时20年。从此,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西蒙·玻利瓦尔

1830年12月17日,玻利瓦尔病逝于圣马尔塔。玻利瓦尔是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 

徐锡麟

1873年12月17日,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出生。徐锡麟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 

丁汝昌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任提督。北洋海军是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军,有两个根据地:威海卫军港停泊战舰,旅顺军港修理船只。 

胡适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在安徽绩溪上庄村。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京师大学堂 

1902年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正式开学。它是戊戌维新时光绪帝在1898年筹办的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上蓝天。这架飞机被叫做“飞行者1号”,它的发明者是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 

 威廉·汤姆逊

1907年12月17日,威廉·汤姆逊逝世。汤姆逊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因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和对大西洋电缆工程的贡献,获英女皇授予汤姆逊勋爵衔,后世改称他为汤姆逊。汤姆逊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他在数学物理、热力学、电磁学、弹性力学、以太理论和地球科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 

利奥波德二世

1909年12月17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逝世。利奥波德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他是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在位期间对内依靠工商业资产阶级,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使比利时发展成为工业国。利奥波德同时又是一个殖民帝国主义分子,有“殖民主义之王”的称谓。列宁讽刺他是一个“生意人、金融家、奸商”。 

全国学生代表在南京中央大学会合,向政府要求对日宣战

1931年12月17日,北平、天津、上海、广州、济南等地学生代表到南京与当地学生共30000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游行队伍在珍珠桥《中央日报》社附近遭国民党军警镇压,死30余人,伤百余人,被捕百余人。珍珠桥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学生和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掀起了反对国民党统治,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高潮。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合影

(右起:宋庆龄、杨杏佛、黎沛华、林语堂、胡愈之)

1932年12月17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设在上海,北平、上海等设有分会。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邹韬奋、胡愈之等7人组成,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土登嘉措画像

1933年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圆寂于拉萨。 

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会后,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沈西苓

1940年12月17日,著名电影艺术家、戏剧家沈西苓在重庆病逝。沈西苓,原名学诚,笔名叶沉。1904年生。浙江德清人。1929年冬与夏衍、冯乃超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0 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十字街头》,《中华儿女》。 

 

李鼎铭(左)与林伯渠的合影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缩小军政机构,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德帕蒂约

1948年12月17日,杰拉尔·德帕蒂约出生在法国小镇沙鲁托。德帕蒂约是法国著名演员、电影制作人、商人,也拥有葡萄园。他擅长各种电影类型,表演饱满,具深厚的爆发力。他是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得主,两次荣获凯撒奖最佳男演员奖,亦获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又因为《大鼻子情圣》被提名奥斯卡奖。他获得一致好评后,主演过多部好莱坞电影。被誉为法国电影的“票房火车头”。 

1948年12月17日五前委蔡洼会议留影

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蔡洼举行会议,这是总前委成立以来五位前委成员第一次相聚。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和陈毅从蔡洼直接开车去了西柏坡,邓小平返回了小李家,谭震林也去了前线。而粟裕则继续留在蔡洼,指挥着围歼陈官庄一带国民党军的战斗,一直到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1962年12月17日,美国联邦大陪审团以美国共产党拒绝根据法西斯“麦卡伦法”的规定登记为“外国代理人”为由,宣告美国共产党“有罪”。

1986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在英国剑桥的帕普沃思医院完成。这次手术中移植的心脏、肺和肝器官来自同一位捐献者,这样可使手术后产生的身体排异机会减到最少。据帕普沃思医院的发言人说,病人手术后的情况令人满意。 

长城计算机总裁周庚申

1986年12月17日,国内最大的计算机联合企业——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长城计算机集团首批成员,包括在京地区的计算机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共六十七家。它的组建,打破了我国过去计算机产业“部门所有”、“地区所有”、“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开始从各自分立的企业结构走向集团化企业结构的发展道路。 

代号N6-H的水平井

1991年12月17日日,媒体报道,渤海石油公司在渤中28—1油田,打成我国目前最深的高难度水平井。这口代号N6-H的水平井斜深三千八百九十米,垂直深三千二百零一米,总水平位移一千一百二十三米,也是世界上进尺深、位移大、难度大的水平井之一。

1992年12月17日,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墨、美、加3国政府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是1991年6月12日开始的。 

叶利钦

1992年12月17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叶利钦是第一位访华的俄罗斯国家元首。 

安南

1996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批准安南为联合国第7任秘书长。

1998年12月17日,中国首届青少年国际互联网络知识大赛在北京降下帷幕,27支参赛队中北京代表队在决赛中技压群雄,以总分230分,获得大赛的金奖——“中国电信杯”。 

“沙漠之狐”行动的打击效果照片

(美国五角大楼当天向新闻界提供的照片,显示了伊拉克军事情报局总部在遭受第一波打击以前(左)与遭受打击后(右)的不同情景。)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国和英国以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关于伊拉克不配合联合国武器核查的报告为由,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突然对伊实施代号为 “沙漠之狐”的军事打击。美英在3天内向伊发射约500枚导弹,造成伊200多人伤亡,受到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俄罗斯选手塔提阿娜·娜夫卡/罗曼·科斯托马洛夫

2004年12月17日,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在京开幕,俄罗斯选手塔提阿娜·娜夫卡/罗曼·科斯托马洛夫在北京举行的2004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中,以65.30的成绩获得冰舞创编舞第一名。(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1: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英格兰亨利七世次子,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1509年4月22日继位。他也是爱尔兰领主,后来更成为爱尔兰国王。

本来,亨利八世的哥哥,也就是英格兰亨利七世的长子才是原来的皇位继承人,可是由于哥哥的早逝,使亨利八世继承了皇位和哥哥的未婚妻(也就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妻子阿拉贡的凯瑟琳。)

亨利八世为了另娶新皇后而休妻,从而与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反目,当时的英国议会,上院由几十名贵族、主教及修道院长组成,由于其成员的任命召集之权在于国王,所以较易为王权控制。下院成员,一部分由全国各郡中土地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乡绅选举,原则上每郡两名,一部分由国王授予特许状的城镇,按各自的惯例选派,共有300余人,他们多数是小贵族、乡绅、工商业者和律师,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乡绅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当时已成为国王获取财政和人力支持的重要依靠。亨利八世了解到,在议会中普遍存在着反对教会特权、外来干涉和要求使国家独立强大的情绪,他决定利用这些向教皇和教会施加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把各种重大问题提交议会来讨论决定。

亨利八世也开始重用改革派执掌各个要职。他发现了商人、律师出身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杰出才干,从1532年到1540年,先后让他兼任王室财务官、国库大臣、国务秘书、掌玺大臣、教会首领代表等要职,使克伦威尔掌握了行政、司法、财政、外交、宗教各方面大权,成为领导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心人物。亨利八世于1533年提拔改革派的低级教士托马斯·克兰麦为坎特伯雷大主教,领导英国教会,并重用了许多改革派人士在政府和教会任职,取代了反改革的旧贵族和高级教士。

议会从1529年到1536年,连开八届会议,在克伦威尔等改革派人士策动下,通过一系列议会法案实行宗教改革。根据议会法案,先后使亨利八世从教会勒取大笔罚金,截留给罗马教皇的年贡,取得制定教规和任命主教的全权,取得教会最高司法权,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领,把主教首年俸和什一税归为己有,解散所有修道院,将其巨额土地财产收归王室。从此,英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体系,建立了由国家政权控制的,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在此期间,亨利八世于1533年由英国教会法庭批准,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并与安娜·波琳结婚,同年诞生女儿伊丽莎白。由国会法案确认了这项婚姻及其后裔继承权的合法性。由于夺取教会财产,王室财政收入增加了两倍左右,使亨利八世成为英国空前富有的国王。正由于这些好处,亨利八世对于上述议会法案的制定与通过,一直采取赞同、鼓励以至促进的态度。改革前进之远,恐怕并非他的初衷,但是任何措施只要于王权有利,亨利八世还是表现得勇于决断,没有犹豫顾忌之态。

宗教改革引起了国内外反改革势力的强烈反对。教皇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神圣罗马帝国威胁要入侵和断绝贸易。亨利八世审时度势,依靠全国民族情绪和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支持,进行强硬反击。他宣称:“那怕教皇开除教籍一万次,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西班牙人要是来的话,就别想回去了。”“弗兰德尔若没有英国贸易,就只有垮台。”他利用法国与西班牙的矛盾,在一些问题上取得法国国王支持,并与一些信奉路德教的德意志诸侯结盟。亨利八世在国内加强镇压,1534年议会通过“叛逆法”,规定凡是用言论、文字、行动诬蔑国王为异端、裂教者、暴君等恶名者,不承认国王是教会首领者,否认国王婚姻合法者,均为叛逆,罪当处死。依此法案,杀掉了一大批反改革的教士,托马斯·莫尔也因不承认议会有权进行宗教改革,而被处死。但同时,一些信仰各种改革教派的人,也作为“异端”被处火刑。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巩固国家统一成为迫切的问题。当时封建旧贵族在靠近苏格兰的北部地区,威尔士和西部边区及爱尔兰的英占区,仍有着强大的割据势力。他们勾结教皇与西班牙反对改革,阴谋暴乱。1536~1537年北方的旧贵族和教会势力利用农民的不满,掀起了名为“求恩巡礼”的叛乱,向南进军,要求取消一切改革,并惩办改革派。亨利八世依靠改革派广大群众的支持,坚决镇压,杀掉废掉了一批北方旧贵族,成立由改革派主持的“北方法院”进行统治。在威尔士和西部边区,则成立了由改革派主持的“威尔士边区法院”,惩办了大批不法的旧贵族,推行英国的行政司法制度。议会于1536年和1543年通过法案,把威尔士正式并入英国。由于改革派取得的成就,1536年的议会法案规定,国内原有的一切封建特权区必须在国王的名义下治理,实行统一的行政司法制度。从此,国内的封建割据基本被消灭。1536~1537年,亨利八世还镇压了爱尔兰英占区旧贵族的反改革叛乱,派改革派人士为代表进行统治,他自己于1541年兼称爱尔兰国王。1538~1539年,亨利八世以勾结教皇的罪名,杀掉了最后一批约克王朝王族,至此据地自雄的旧贵族基本被清除掉。

宗教改革运动,尤其是没收大批修道院地产,带来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王室由于财政需求和谋求政治支持,把大批地产转卖或赠送给新贵族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使这些新兴势力发财致富,成为宗教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大搞圈地,提高地租,赶走佃户,造成大批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秩序动荡不安。1531年和1536年议会通过法案,用肉刑、奴隶劳动和处死等血腥手段,残酷镇压流浪者。惩办流浪者、安置劳动力、征救济税、维持治安,管理地方行政司法事务的权力,则交给由乡绅担任的治安法官和教区职员,使他们取代教俗封建主,成为中央在地方上实行统治的工具。

随着内政、外交、财政、司法、军事、宗教事务的日益繁杂,原来的宫廷和贵族谘议院这些旧机构已不能适应需要。克伦威尔等改革派便进行了政府改革。由大法官、财政大臣、枢密院长、掌玺大臣、国务秘书、警务大臣、会计官、御前大臣等十几位主要专职大臣组成枢密院,成为中央政府核心。亨利八世作为国王有任免枢密大臣的全权,并是枢密院会议的名义主持者。由议会法案规定其组织形式的各个财政法院分管各项收支,国王的宫廷则变为专管国王个人事务的政府部门。司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星室法院、请求法院等特权法院成为推行政府政策,实行镇压的得力工具,弥补了旧有的通常法院因循腐朽,缺乏效率的状况。这些改革造成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使亨利八世拥有以前的国王从未得到的专制权力。

但是亨利八世一无常备军,二无庞大的官僚机构,他的专制地位取决于封建贵族和乡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平衡。因此他必须利用议会两院,用议会法案的形式决定财政税收、王位继承、宗教事务、政府机构组织、经济政策各项重大问题。他不得不对乡绅和资产阶级的某些要求让步,许诺议员有言论自由和不受逮捕之权。他宣称:“我的地位从来没有比在议会中为高。在这里我是首领,你们是成员,两者合为一个政治实体。”亨利八世这个策略,客观上为乡绅和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开辟了道路。

宗教改革对思想文化领域也有重大影响。在克伦威尔、克兰麦等人倡导下,广泛发行英文圣经,在礼拜仪式中采用了一些新教教义。破除了偶像、神龛、朝圣等迷信。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和下层人民的觉醒,使亨利八世感到恐惧,认为进一步改革将危及他的统治。1539年他亲自主持制定了“六信条法”,规定三位一体,化体说、弥撒、忏悔、教士独身等天主教主要教义和仪式必须遵行,违者罪至处死。1540年在反改革派挑唆下,亨利八世将克伦威尔处死,大肆烧杀、迫害改革派,还下令禁止一般平民阅读英文圣经。1543年制定的“国王书”,更进一步肯定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和所有圣礼。但是改革潮流不可阻挡,广大改革派人士并未屈服,亨利八世也深知不能再与罗马教廷妥协,只得在改革派与反改革派之间摇摆。

改革其间为处死数7万多人,约为当时英国人口的2%。从此英国教会成为圣公会,基督新教的一个单独教派。圣公会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宗教改革,因为它和天主教没有任何理论原则的分歧,只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以英王代替而已,而圣公会的大主教与教皇的名称相同,都是叫POPE,教会的英文名称亦相同,都是Catholic Church,只是为了与天主教分开,改为英国公教——Anglo-Catholic Church,其他的只有部份礼仪简化了。

亨利八世晚年在国内外政策上均无建树。他企图控制苏格兰没有成功,随之在1542到1546年间重与法国开战。依靠大规模征税、借债来维持战争,结果毫无成就,带来的只是财政破产,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王室没收修道院所获地产,大部分被抛售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

人物影响

亨利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在于英国宗教改革。1533年,他脱离罗马教廷产生的影响远超过都铎王朝本身的份量。尽管亨利最初动机是解决王朝和自身的继承人问题,也尽管他从未放弃天主教信仰的本质,他的改革是所有英国君主最激进且最具决定性。

一方面,英国转变为独特且生气勃勃的国家,修道院被解散和土地财产充公,更使英国经济政治的权力重心从教会移到贵族,社会效应非常深远。另方面,亨利授权新教人士为其年幼儿子爱德华六世摄政,确保了国教改革的持续。

亨利的政策和结果却时常不一致。他鼓励研究人文主义,但也处死几位杰出的英国人文学家;他一心要确保王室延续,但只留下一个年轻的儿子(9岁继位,不到16岁就过世)和两个宗教信仰对立的女儿(且三人都无子嗣);他扩大君主的权力,但中产阶级也加强参与政治(在其死后);他成功加入欧洲大陆的政治外交,但国库因此空耗,使继位的英国君主相当麻烦。

亨利和阿佛列大帝、查理二世一般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创始人。在他统治下,海军参与一些重要战役,兴建成果也增多,包括海军舰船(如著名的玛莉罗斯号 Mary Rose)、造船所(如在朴次茅斯军港者)、海军建制改革(如舰上配备大炮,原本的武器主流是弓箭)。但他主要作为仅在一些军舰,并未留下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没有建立正规的海军组织、军衔、军需等体制。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仍然需要召募私人舰船去对抗西班牙无敌舰队(包括130艘战舰和改装商船)。英国海军要到十七世纪英荷争夺海上霸权时才算成型。

亨利脱离罗马教廷引起法国和西班牙大规模入侵。他因此加强海岸防卫堡垒,如多佛堡和多佛的 Moat Bulwark 和 Archcliffe Fort,甚且亲自监管数个月。多佛堡至今尚有相关的纪念馆。亨利同时也新建一系列棱堡、炮台等,分布在东英格兰到康沃尔的南部海岸线上,大多使用拆除修道院所得的材料。这些设施另称为 Device Forts。

亨利唯一留存的衣物是一顶冠冕。1536年,他连带一把佩剑赏赐给沃特福德市长。目前冠冕保存于该市珍宝博物馆。

人物评价

亨利八世在位38年,这期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宗教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虽然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但作为专制君主,亨利八世顺应时代潮流而起的作用,是应予充分估计的。至于专制君主倒行逆施带来的祸害,则要到距他100年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再予清算了。

附录2:

日本岛原之乱 

日本岛原之乱

室町幕府末期,随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先后到达日本,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到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东到美浓,西至萨摩,教堂之数达二百余座,教徒约十五万人。

十七世纪初,德川家康开创江户幕府。面对日益强大的天主教势力,家康感到了威胁,下令“禁教”。此时九州岛上的岛原藩由松仓重政任藩主,松仓重政对于天主教徒实行残酷而血腥的镇压。1630年松仓重政死后,其子松仓胜家继任藩主,更为残暴。在岛原藩的近邻,天草岛所属的唐津藩,天主教徒同样受到非人的待遇。

自宽永十一年(1634年)起,岛原、天草地区连续发生天灾,民不聊生。在幕府残暴的统治下,终于爆发了江户时代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岛原之乱”。

在天草四郎的领导下,起义军迅速占领岛原半岛南部的原城,于城上竖立起十字架,挂上画有十字架和圣像的旗帜。据统计,参加起义的岛原、天草农民共三万七千余人,其中有战斗力的为一万三千余人。

12月9日、12日,幕府先后接到岛原、天草农民起义的消息,急派板仓重昌为幕府专使,赴九州镇压起义军。板仓到达九州后,对起义军发动两次进攻,均告失败。因此,幕府再派松平信纲前往九州督战。获此消息后,板仓感到幕府对自己不信任。宽永十五年(1638年)元旦,在松平信纲到达九州之前,板仓对原城起义军发动了突击进攻。在原城义军的奋力抗战下,板仓军队大败,损失三千九百余人,板仓重昌战死。松平信纲到达九州后,以板仓的失败为教训,改变战术,围而不攻,企图等待城中粮尽,义军自动瓦解。与此同时,幕府居然乞求荷兰人炮击原城,仍不凑效,而这种乞求外援背叛民族的行为遭受义军的唾骂与不齿。幕府想尽办法,天主教的旗帜仍然飘扬在原城城头。

然而,由于围城,粮食缺乏,义军战斗力下降。宽永十五年(1638年)2月28日,幕府军发动十余万军队对义军发起总攻击,因饥饿力衰,义军大败,原城陷落。天草四郎及其属下全部义军壮烈战死。岛原、天草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战后,岛原、天草几乎成了无人区,幕府只好叫很多赞岐(香川县)的农民迁到这里。 幕府认为“岛原之乱”是教徒造反,决定彻底禁教。第二年的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来航;2年后,又将荷兰商馆迁至长崎,禁止外国船员和日本人来往,从而,开始了长达260年的锁国政策。此期间,除荷兰、中国、朝鲜船外,和世界其他各国完全断绝了往来。

农民,利用信仰的力量有组织、大规模地反抗幕府封建政权,而且是在一个16岁少年的统帅下,这可谓农民起义史上的奇迹。

附录3:

康熙皇帝派兵入藏

1720年12月17日,康熙皇帝派兵入藏。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历史上多次遭到外国武装侵略,使当地人民生活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及与内地往来受到威胁。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多次派兵入藏,但屡遭失败。1720年12月17日,康熙皇帝派兵护送第六世达赖喇嘛入藏,受到四川、青海、甘肃各族人民的拥护,并一路与准噶尔人作战,最后进兵安藏获胜,前后历时20年。这其中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战争,最终平息,使西藏安定下来。从此,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附录4:

南美独立战争领袖玻利瓦尔

身着戎装的玻利瓦尔

玻利瓦尔,南美殖民地独立战争领袖。1783年生于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一富有的西班牙移民后裔的家庭。父亲为陆军上校。少年时就学于著名学者西蒙·罗德里格斯,深受欧洲启蒙思想影响。后留学于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地。24岁时回国,参加领导了1810年加拉加斯大起义,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不久革命失败,转移到新格拉纳达。1813年率军攻入委内瑞拉,占领加拉加斯。次年1月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国,任首脑,获解放者称号。同年7月被西班牙殖民军打败,流亡牙买加和海地。1816年返委宣布解放奴隶、给战士分配土地等改革,渐获人民支持。1819年率军越过安第斯山进入新格拉纳达,在波亚卡击败西军主力,建立大哥伦比亚,当选为总统。1821年进入委内瑞拉北部,在取得卡拉博博战役的胜利后,建立第三共和国。1822年解放基多省(今厄瓜多尔)。1824年在胡宁和阿亚库乔两大战役中大败西军,解放秘鲁全境。1825年在上秘鲁建立玻利维亚共和国(以其姓氏命名),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的统治。1826年在巴拿马召开第一次泛美会议,倡导拉美国家建立联盟,未成。1830年3月,在大哥伦比亚陷入分裂时,被迫辞职,同年12月17日病逝于圣马尔塔。

附录5:

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

徐锡麟,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生。山阴县吏徐凤鸣之子。光绪十九年(1893年)中秀才,1901年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办大通学堂,倡体育,讲武事,以积蓄力量。1906年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改名为陆军小学监督、巡警学堂监督。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

因内部同志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会场哗然,其余文武官员慌忙逃走。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及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

审讯中,徐锡麟抗对不屈。毓朗令徐跪,徐说:“你还在洋洋得意,若慢走一步,即被余毙!”继而徐锡麟问:“恩铭如何?”联裕等骗以仅受微伤,徐气泄,低头不语。联裕接着说:“尔知罪否?明日当剖尔心肝矣!”徐锡麟闻语忽然领悟,大笑说:“然则恩铭死矣!恩铭死,我志偿!我志既偿,即碎我身为千万片,亦所不惜。区区心肝,何屑顾及!”他手指联裕道:“尔幸不死!”联裕震惊,几乎倒地。于是徐锡麟执笔自书供词:“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落款“光汉子徐锡麟。”并声言:“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

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先拍小影,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徐锡麟终年34岁。 在安徽省安庆市(当时的安徽省会)最为繁华的人民路旁,现存徐锡麟纪念雕像,传为徐某当年就义之处,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

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据记载,徐锡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这首诗是1906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

全诗如下: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附录6:

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北洋海军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任丁汝昌为海国提督。北洋海军是清政府的主要新式海军,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控制。1880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北洋海军有两个根据地:威海卫军港停泊战舰,旅顺军港修理船只,各设提督衙门,保卫渤海口。李鸿章聘用英国人琅威理、德国人式百龄担任训练海军的主要职务。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的名义,4年间用巨款向英德两国订购舰船14艘,扩充北洋海军。其中“定远”、“镇远”两只铁甲舰,吨位均达7300多吨,用银300万两。1888年制定《北洋海军章程》,编成北洋舰队,12月17日成军,共有船舰25艘,官兵4000多人。除定远、镇远(主力舰)外,还有经远、致远、靖远、来远、洛远、超勇、扬威七艘巡洋舰,其余为蚊子炮船(炮舰)、鱼雷艇、教练船、运输船等。以淮军将领丁汝昌为提督,驻威海卫;以林泰曾、刘步蟾为左、右翼总兵。1887年后,由于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李鸿章将每年海军军费移修颐和园以向慈禧献媚,因此北洋海军成军之后,军力再无发展。北洋海军最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由于李鸿章的妥协投降、保船避战方针,而全军履没。

附录7:

学者胡适 

胡适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骍,字希彊,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安徽绩溪上庄村。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 与蒋廷黻、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附录8: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一次割地高潮,中国又一次面临被瓜分亡国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他们认为,要救亡,只有学习外国,实现变法维新,而维新,必须从废科举、立学校开始。

1862年,清政府在总理衙门设立了京师同文馆。此后,清政府又决定设立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

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组织“强学会”,购置图书,收藏报刊,供群众阅览,并经常开会讲演,讨论学术,批评时政,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近代科学知识,鼓励人们学习西方,以学以致用的原则来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民族自强的目的。

1896年6月,刑部左侍郎李端芬在给清廷的《请推广学校折》中,第一次正式提议设立“京师大学”。1898年初,随着变法维新运动日益发展,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再次提出:“自京师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各府县立中小学及专门学”。

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1898年6月,清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于是由梁启超起草了一份《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这样,京师大学堂不仅成为全国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这个章程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章程,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最早的学制纲要。

1898年7月3日,清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898年至1900年的京师大学堂(后来被称为“戊戌大学”),一切因陋就简,因此,它在实质上仍然是一所封建书院。

1898年9月21日爆发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而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未被慈禧废止,但京师大学堂处境却变得举步维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被下令停办。

1901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了京师大学堂,是京师大学堂最早的组成部分。

1902年12月17日学堂恢复,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派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先设速成、预备两科。速成科分仕学、师范两馆,预备科分政科及艺科。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于1862年在总理衙门设立的。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创办新式学校的开端,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专科学校。

1903年增设进士馆、 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同年改管学大臣为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另设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派张亨嘉为第一任总监督,京师大学堂遂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

1904年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诗经、周礼、春秋左传(经科);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文科);政治、法律(法政科);银行保险(商科);农学(农科);地质、化学(格致科);土木、矿冶(工科),一个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1912年,曾翻译《天演论》的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接管大学堂事务。5月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成为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附录9:

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1903年人类飞上天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

他们成功地驾驶着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进行了飞行。对此,人们持怀疑态度。这年年初颇受敬重的美国科学家西蒙纽康发表看法,证明靠机动力量进行飞行是不可能的。7年前,德国著名的航空界先驱奥托·利林塔尔驾驶自己制造的飞行器坠毁身亡。然而,赖特兄弟二人说,他们这天在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海滩上空飞行了4次,最长的一次持续约一分钟,飞行距离850英尺。另有5人在场目睹了他们的飞行。

赖特兄弟说,他们在代顿的自行车修理厂里解决了阻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进行飞行的难题。他们说,他们的一项重要发明是运用可动的翼梢来控制飞机,这是别人从未解决过的问题。他们还制造出25马力轻型引擎,这种引擎比从前任何一种都轻,但提供的动力比以前大。两兄弟接着在风洞里试验了他们自己设计制造的一系列比例模型。他们说,这项工作花费了7年多时间,耗资1000多美元。他们说,不管怎样,只有获得专利权之后,他们才能发表他们飞行器的详细说明。

奥佛·莱特和韦伯·莱特两兄弟本来经营自行车,对机械制造技术十分在行,是当时众多的飞行爱好者之一。他们从1896年开始研究飞行,并立志制造出一架用引擎驱动的飞机来。与其他飞行设计爱好者不同,他们很重视理论,并阅读了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有关文献。为了读李塔尔的著作,他们还顽强地学会了德文。

经过数年的反复摸索,莱特兄弟终于制造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1903年12月17日上午30分,奥佛驾驶该机在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动力飞行,飞行距离为36米,在空中逗留了12秒;随后,又由哥哥韦伯做了一次飞行,结果在59秒内飞行了3200米。第一架飞机就这样诞生了。

莱特兄弟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于1904年和1905年分别造出了“飞行者2号”和“飞行者3号”,1905年10月5日韦伯驾驶的飞行者3号持续飞行了38分钟,航程达39公里。也就是说,“飞行者3号”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实用效能。

莱特兄弟确信一个飞行器的时代已经来临。之后的几年,他们一面改进飞机性能,一面在世界各国做飞行表演,向人们显示人类飞行之梦已经成真。 

O·莱特 

W·莱特

附录10:

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逊 

威廉·汤姆逊

威廉·汤姆逊1824年6月26日生于年爱尔兰,父亲占姆士是贝尔法斯特皇家学院的数学教授。汤姆逊一家在威廉八岁时迁往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而占姆士则任教格拉斯哥大学。

汤姆逊十岁便入读格拉斯哥大学,约在十四岁开始学习大学程度的课程。十五岁时凭一篇题为“地球形状”的文章获得大学的金奖章。文章论及的一些重要概念,汤姆逊在往后还常常用到。汤姆逊后来到了剑桥大学升学,以全级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他毕业后到了巴黎,在勒尼奥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年实验研究。

1846年,汤姆逊再回到格拉斯哥大学担任自然哲学 (即现在的物理学) 教授,直到1899年退休为止。他在学校建立起全英国的大学中第一个物理研究实验室。他认为物质和电动力学的数学理论结果,必须用实验来证明。他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来检定和发展新的物理理论。此外,他还利用实验室的精密测量结果来协助拟定大西洋海底电缆的铺设工程,使英国与美洲之间的通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他可说是第一代的电讯工程师!

汤姆逊在科学上的贡献

1、电磁学方面的成就

汤姆逊在静电和静磁学的理论方面,在交流电方面,特别是关于莱顿瓶的放电振荡性。静电绝对测量和电磁测量方面,大气电学方面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电像法是汤姆逊发明的一种很有效的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

2、热力学方面的成就

汤姆逊在1848年提出、在1854年修改的绝对热力学温标,是现在科学上的标准温标。1954年国际会议确定这一标准温标,恰好在100年之后。汤姆逊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个主要奠基人之一(另一人是R.克劳修斯)。他关于第二定律的说法是:“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1851),是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标准说法。汤姆逊从热力学第二定律断言,能量耗散是普遍的趋势。

在热力学方面还应该提两件事。一件事是汤姆逊从理论研究上预言一种新的温差电效应,后来叫做汤姆森效应,这是当电流在温度不均匀的导体上通过时导体吸收热量的效应。另一件事是汤姆逊和J.P.焦耳合作的多孔塞实验,研究气体通过多孔塞后温度改变的现象,在理论上是为了研究实际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差别,在实用上后来成为制造液态空气工业的重要方法(见焦耳-汤姆森效应)。

3、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

装设大西洋海底电缆是汤姆逊最出名的一项工作。当时由于电缆太长,信号减弱很严重。1855年汤姆逊研究电缆中信号传播的情况,得出了信号传播速度减慢与电缆长度平方成正比的规律。1851年开始有第一条海底电缆,装设在英国与法国相隔的海峡中。1856年新成立的大西洋电报公司筹划装设横过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并委任汤姆逊负责这项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几经周折,终于安装成功。除了在工程的设计和制造上花费了很大的力量之外,汤姆逊的科学研究对此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4、对电工仪表的研究

汤姆逊为了成功地装设海底电缆,用了很大的力量来研究电工仪器。例如他发明的镜式电流计可提高仪器测量的灵敏度。虹吸记录器可自动记录电报信号。汤姆逊在电工仪器上的主要贡献是建立电磁量的精确单位标准和设计各种精密测量的仪器,包括绝对静电计、汤姆逊电桥、圈转电流计等。根据他的建议,1861年英国科学协会设立了一个电学标准委员会,为近代电学单位标准奠定了基础。

5、创立波动和涡流

汤姆逊在波动和涡流方面作出了许多理论贡献。有许多是他在自己的快艇上的观察中受到启发的。他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对弹性固体的研究,目的之一是为了航海事业的发展,另一个目的是发展他对世界万物的机械观。企图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把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完整理论在牛顿经典力学的骨架上建造起来。因此他很热心于以太理论,把假想的以太当作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加以研究,以求能充分地解释电磁现象和光现象作为以太的某种运动形式。这种机械观的失败使他说出“19世纪乌云”那样的话。这是他在1900年一篇名为《遮盖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的19世纪乌云》的演说中讲的。他说的“乌云”有两片,一片是以太理论的困难,一片是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这两个困难到20世纪都得到了解决,以太理论的困难是由狭义相对论消除的,能量均分定理的困难是量子论解决的。

他也意识到,以太不过是人的主观想象。他在1890年说:“我想现在我们必须感觉到,以太、电、有重物三者联合在一起,不过是我们缺乏知识和能力,不能超越目前物理学的限度去思考的一种结果,而不是自然界的真实。”

6、估算地球的年龄

汤姆逊从地面散热的快慢估计出,假如没有其他热的来源的话,地球从液态到达现在状况的时间不能比一亿年长。这个时间比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估计短得多。汤姆逊与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为了地球年龄问题有过长期的争论,地质学家从岩石形成的年代,生物学家从生命发展的历史,都认为汤姆逊估计的年限太短,但是又无法驳倒他的理论。后来,到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物质,出现了热的新来源,汤姆逊的估计不成立了,这问题才解决。

附录11: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

利奥波德二世(1835年4月9日~1909年12月17日),比利时国王(1865~1909年在位),刚果国王(1885~1908年在位),全名利奥波德·路易斯·菲利普·马里·维克多,1865年继承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成为比利时国王。他是刚果自由邦的创立人和拥有者。

只有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直接联系,才能保全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场所,同时获得廉价原料的供应——利奥波德二世

打开地球上惟一尚未进入的地区,并使之文明化,冲破笼罩着当地全体居民的黑暗,我敢大胆地讲,这是一次十字军远征;这次远征与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是很相称的——利奥波德二世在“国际地理会议”上的开幕词

比利时王室是欧洲王室中的后起之秀。作为尼德兰的南部,比利时曾先后流落到法国、奥地利、荷兰的统治之中。1830年“九月革命”之后比利时脱离荷兰而独立,在1831年的伦敦会议上得到众大国的承认。同年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规定比利时为一个王国。

比利时议会最终选定德意志小邦萨克森-科堡和哥达的利奥波德王子为国王,这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能为本国国民和欧洲诸大国共同接受的不多的人选之一,这位王子便成为比利时历史上第一位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他在位期间,比利时奉行中立的政策,经过他35年的稳健经营,这个新生的夹缝中的小国终于挺过了种种成长中的烦恼,在大西洋东岸的肥沃土壤上站稳了脚跟。

1865年,利奥波德二世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他也成为比利时第一位本土出生的国王。他的统治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他推行自由贸易政策,使比利时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列车,并顺应历史潮流,于1893年在比利时实现了普选制。在他的统治期内,还解决了一件困扰比利时的大事,他抛弃了其父在位时坚持的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统一的语言的主张,让荷兰语成为与法语地位平等的官方语言。自1886年起,比利时所有硬币和纸币都用荷、法两种语言印制。这使北方讲荷兰语的佛莱芒人同南方讲法语的瓦莱人实现了和解,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876年,有意建立海外殖民帝国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盛情邀请了一位名叫亨利·墨尔顿·斯坦利的美国记者到布鲁塞尔访问,这位斯坦利先生由于在中非考察过多年,已成为一位很有名气的非洲专家。两人在探测开发非洲的许多问题上一拍即合,开始了长期的合作。胸有成竹的利奥波德邀请了英、法、德、俄、奥等大国要员到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史称“国际地理会议”,大会的宗旨是要打开非洲这一“地球上仅存的文明尚未进入的地区”。会上成立了“国际非洲协会”以协调各国的行动,又在各国都成立了分会,利奥波德也建立了比利时分会。“国际地理会议”的实质作用是,使欧洲列强加快了入侵非洲内陆的步伐并加强在瓜分非洲过程中的协作。

这次会议的作用立竿见影,1876年欧洲列强只占领非洲土地的10.8%,而且主要是沿海的据点。但到1900年时,已经瓜分了非洲土地的90.4%。

在这场分蛋糕的运动中,发起者利奥波德二世本人也分了一大块。他以“国际非洲协会”比利时分会的名义,与斯坦利签订了五年的协议,规定斯坦利应从刚果河口向东到上游湖泊地区修建一条200英里的大道,使刚果河下游的酋长们承认并接受“国际非洲协会”的保护。但比利时议会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不愿意为国王拨款,利奥波德干脆就自己掏腰包来资助斯坦利。

从1879年开始,斯坦利以利奥波德二世的代理人身份,在刚果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诱使当地的酋长签订了450多个条约,建立了22个“商站”。但斯坦利在刚果的活动遭到法、葡、英等国的抵制和反对。

非洲问题成为1884~1885年柏林国际会议的重点问题之一。这次会议终于承认了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河口南岸的统治权,也规定任何国家今后在非洲取得土地必须通知其它国家,实行“有效占领”。这次会议促使欧洲列强加快速度抢占非洲土地,瓜分非洲的进程又进一步加快了。

由于对刚果的占领是以利奥波德二世个人的名义进行的,比利时议会也承认刚果为国王的私人领地。利奥波德二世便成立了刚果自由邦,当上了刚果的国王。直到1908年,他逝世前的一年,才允许比利时议会将刚果变成国家的殖民地。比利时人普遍认为他对开发非洲有功绩,但据说他统治刚果期间,逼迫刚果人开采橡胶并残忍地杀戮大批刚果人,因而备受后人的非议。他为了展示在非洲的业绩,在布鲁塞尔郊外建了一座“非洲宫”,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反思殖民行为的对象。

利奥波德二世对非洲殖民化并被纳入全球体系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从巨大的数字反差来看(如上文所述,从1876年的10.8%到1900年的90.4%),1876年的“国际地理会议”在加速非洲殖民化进程方面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且利奥波德二世在其中的个人作用很大。但19世纪的非洲毕竟不同于15世纪的美洲,不是一个跟其它文明地区隔绝的世外桃源,欧洲人的足迹早已遍布非洲沿海;而且由于当时世界其他大洲可瓜分的土地已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非洲成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的重点已不能避免,没有利奥波德二世的“国际非洲协会”,这个历史进程也必然会进行下去。因此,利奥波德在本榜中应居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和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之后,但仍被排在许多著名帝王之前,他名列第73位。

利奥波德二世有“殖民主义之王”的称谓。列宁讽刺他是一个“生意人、金融家、奸商”。

附录12:

南京珍珠桥惨案 

北平学生在街头向群众演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2月17日,北平、天津、上海、广州、济南等地学生代表到南京与当地学生共30000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游行队伍在珍珠桥《中央日报》社附近遭国民党军警镇压,死30余人,伤百余人,被捕百余人。各地学生因此纷纷举行示威抗议。上海示威学生捣毁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并组织民众法庭公审上海市长和公安局长。

1931年12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明令禁止结队到南京请愿,无论何种团体,如有意见欲陈述于政府者,均应书面呈请当地行政机关或学校校长转呈。

5日,北京大学南下示威团在南京成贤街、浮桥一带举行抗日游行。国民党当局出动1000多名军警包围殴打示威学生,有30余名学生被打伤,185名学生被捕。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举着旗帜冲进南京卫戍司令部质问。7日,卫戍司令部被迫全部释放被捕学生。

6日,北平6000余学生排队到顺城王府向张学良请愿,学生代表质问:“我们到南京去向国民政府请愿出兵抗日收复失地,你作为东北军长官,为何不予支持?”张回答说,是奉政府命令,但可立即发电南京请示,一定满足大家的要求。学生队伍随后又向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示威,市党部只派一名干事出面应付,激起学生愤怒,将党部牌子砸烂。

7日,当局被迫下令开车,允许北平学生南下。法学院、交通大学、俄文法学院、朝阳学院、民大、大同中学、十七中、女一中、平大附中、郁文中学、留日学生归国抗日救国团等二十几个学校约2100名学生,登上15节车厢南下。但在以请愿方式敦促政府出兵抗日抑或以示威形式迫使国民政府服从民意出兵抗日问题上,学生们意见下一,遂分成两派:请愿团和示威团。

11日,北平学生请愿团结队到国民政府请愿,等候3小时,坚持要求蒋介石出见,在学生严词质问下,蒋介石表示政府对内政外交已有妥善安排,一定早日出兵抗日。学生要蒋作出保证,蒋推说有事溜走。请愿团只好不宣而散。

15日,北平各校学生南下救国示威团500余人赴外交部示威,将各办公室捣毁,随赴国民党中央党部,将接见的蔡元培、陈铭柩殴伤架出门外,警厅保安队鸣枪镇压,将蔡、陈夺回并逮捕5名学生。于右任恐更加激怒学生,欲释放被捕学生,中央党部及军警方面反对,于跪地相求,方将被捕学生释放。

12月17日,南京发生珍珠桥事件。当日,北平、天津、上海、济南、安徽等地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的学生代表,同南京学生共3万余人联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喊爱国口号,散发抗日传单,前往中山路国民党中央党部,当游行队伍行进到珍珠桥时,早已部署在此的国民党军警,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当场30余人被杀害,尸首被扔进河里,还有100余人受伤,100余人被捕。当日晚,国民政府又派出大批军警搜捕学生,并武装遣送学生返回原地。珍珠桥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学生和爱国群众纷纷举行抗议活动,掀起了反对国民党统治,反对内战,要求抗日的高潮。

附录13:

宋庆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12月17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黎照寰、林语堂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会设在上海,北平、上海等设有分会。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邹韬奋、胡愈之等7人组成,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

同盟发表宣言说:同盟的目的,(1)为国内政治犯之释放与非法的拘禁,酷刑及杀戮之废除而奋斗;(2)予国内政治犯以法律及其他之援助,并调查监狱状况,刊布关于政府压迫民权之事实,以唤起社会之公意;(3)协助为结社集会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诸民权努力之一切奋斗。

附录14:

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

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年12月12日~1933年12月17日),晚年痛感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积极恢复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他是历辈达赖喇嘛中掌政时间最长的一位。

他推动西藏的现代化,并希望让西藏拥有独立的地位,是西藏独立运动最早的推动者,在近代史上褒贬不一。但他对于近代西藏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则是不可否认的。

民国年间,土登嘉措在西藏继续推行清末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改革了寺院制度,改进了货币、邮政、电讯设施等,强化了西藏地方军事力量,创办了藏医院。

1919年,经过协商,土登嘉措表示愿意服从民国政府。1920年代,土登嘉措多次平息西藏亲英派势力的谋反活动,关闭英国人在江孜开办的贵族学校,并拒绝英国代表入境。

1920年,为了建立军队,十三世达赖指派龙厦多吉次杰与洛桑坦杨负责军队财务。他们向扎什伦布寺课重税,引起第九世班禅喇嘛的不满,造成班禅逃往中国内蒙地区。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派刘曼卿赴拉萨商议藏事,土登嘉措表示拥护国民政府,愿意恢复中央与西藏的传统关系。

1933年12月17日,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圆寂于拉萨。

附录15:

瓦窑堡会议 

瓦窑堡会议旧址

1935年12月17日,党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

自“九一八”和华北事变以后,抗日爱国运动开始高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革命高潮时期,迫切要求对国内形势作正确的分析,制定党的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会议由张闻天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林育南)、杨尚昆、郭洪涛等。

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的任务决议》。会后,根据中央决议的精神,毛泽东在27日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分析。会议着重解决了以下问题:第一,正确地分析了形势。会议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这种民族危亡的形势唤醒了全中国人民,从而掀起了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第二,分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三,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指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第四,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样,更有利于广泛地吸收各阶级、阶层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政权。第五,提出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党和红军不但要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要成为台柱子,只要我们的斗争策略不犯错误,我们就能够争取和团结更多的力量到我们方面来共同抗日。

瓦窑堡会议和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深刻地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分析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从政治上彻底批判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左”倾关门主义,系统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策略,解决了遵义会议未来得及解决的的党的政治路线和策略问题。这就使共产党在新形势下,能够领导亿万人民,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军,去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附录16:

电影艺术家沈西苓 

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剧照

1940年12月17日,著名电影艺术家、戏剧家沈西苓在重庆病逝。

沈西苓,原名学诚,笔名叶沉。1904年生。浙江德清人。早年赴日本留学,进东京美术专门学校学习绘画。与村山知义、秋田雨雀等戏剧家交往甚密。1924年起在日本筑地小剧场任实习美工师。1928年回国后参加创造社,并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冬与夏衍、冯乃超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运动。1930年2月与许幸之等组织时代美术社,推动左翼美术运动。同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起人之一。

1931年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任美工师。1932年7月创办左翼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3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后导演了《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时》、《乡愁》等影片。1937年4月编导影片《十字街头》,并导演《武则天》、《醉生梦死》等舞台剧。同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1938年1月当选为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同年入中国电影摄影场任编导。1939年9月编导影片《中华儿女》。 

《十字街头》(1937年,编导:沈西苓;主演:白杨、赵丹) 

船家女(导演:沈西苓)

附录17:

中共施行“精兵简政” 

李鼎铭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从本年初开始,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明显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相应地缩小军政机构,才能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在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时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开明士绅李鼎铭等11人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立即采纳,并于当日起开始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广泛施行,中共中央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中共中央还指示,精简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

附录18:

法国电影的“票房火车头”德帕蒂约

 

德帕蒂约

1948年12月17日,杰拉尔·德帕蒂约出生在法国最丑陋、最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之一沙鲁托。他的父亲是一个目不识丁、嗜酒如命的扳金工,他的母亲养育了6个子女,杰拉尔排行第三。他是在赤贫中长大的,兄弟姐妹们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后来父亲因为酗酒被工厂解雇,只能当清洁工,母亲省吃俭用,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德帕蒂约念完小学就辍学,在附近的美国空军基地闲混,倒卖黑市美国香烟挣点小钱。14岁他离开家开始了流浪生活,他当过酒贩子、管理员、印刷工和船员,有时干脆靠行骗过日子。这种阅历为他后来的表演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16岁那年,他来到巴黎,在国家大众剧院当杂工,业余学习表演,有时也上台跑跑龙套。多亏他对艺术的爱,否则他可能就堕落成一个罪犯了。德帕蒂约虽然只有小学文化,可他凭着一种韧性顽强地学习,他背的台词有些自己都不懂,可他还是拼命地背。他的刻苦精神,加上他健美的体格和颇具雕塑感的五官,很快引起了一些影视导演的注意。初登银幕时,他主演了罗歇·兰哈特的短片《垮掉的一代和时髦的青年》。此后他又演了十几部片子,但都没有引起轰动效应。1973年,他主演了《漂流四方》终于一鸣惊人,使观众大为倾倒。

《漂流四方》描写了一群流浪汉的生活,他们有各自的女人,有时还搞同性恋、偷汽车取乐,浑浑噩噩地陷入淫乱和凶杀的泥潭。在影片中德帕蒂约长发披肩,双颊深陷,神态轻松,嗓音柔和。虽然影片充满了暴力,他却把暴力中的喜剧色彩和恐怖心理表演得淋漓尽致,从此蜚声法国影坛,登上明星宝座。他片约不断,很多法国著名女演员都与他演对手戏,如阿佳妮和德纳芙等。

随着名声鹊起,压力也水涨船高。70年代,他一度精神崩溃,接受了3年的心理治疗才康复。1981年,德帕蒂约重整旗鼓,一部接一部地推出力作,真正步入演艺生涯的辉煌时代。他一年就主演了5部影片,其中3部好评如潮,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价值。历史人物传记片《丹东》公映一周就获得法国颇有名望的电影奖“德吕克奖”。后来他又与卡特琳·德纳芙合演了《最后一班地铁》,这部电影获法国电影凯撒奖的10个奖项,其中包括他的最佳男演员奖。此外,他主演的《在恶魔的太阳下》还获得1987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

法国高蒙电影公司经理断言:“今日法国影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杰拉尔·德帕蒂约是否主演。”的确,1982年他主演的电影占了全法国电影全年总收入的约10%,成了名副其实的“票房火车头”。他扮演的角色五花八门。有流氓恶棍,也有士兵军官,有豪门大亨,也有历史名人,每个形象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无愧于“千面人”的称号。1984年,美国影评协会把他评为最佳男演员,美国的《时代》周刊还以他的照片为封面,刊登了长文:“一个人的新浪潮”,这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法国演员。

但是德帕蒂约没有满足于这些成就。90年代初他又进军好莱坞,与美国女演员安迪·麦道威尔合演影片《绿卡》。在片中德帕蒂约扮演一名法国青年,为了留在美国学习他热爱的钢琴,他与一名美国女子办了假结婚。二人格格不入,却又要假扮亲热,熟悉彼此生活的一切细节,以蒙蔽前来检查的移民局官员。可是二人的戏还是没有演好,小伙子必须回法国去了。然而通过共同的生活,二人却产生了真感情,最终假戏真做,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影片,德帕蒂约那轻松幽默的表演风靡了美国观众。一本美国杂志在评论这部电影的文章中写道“德帕蒂约这个名字,在法文中就是‘性感’的代名词。”

话虽这样说,德帕蒂约却是一个热爱家庭的人。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也是一位演员,曾在莫里哀的舞台剧《伪君子》中与他联袂主演。他们的婚姻有高潮,也有低谷。70年代末,当德帕蒂约由于巨大的压力而情绪不稳定继而精神崩溃时,妻子也感到非常艰难,几乎没法与他共同生活。但他们还是携手共度难关,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的一双儿女吉洛姆和朱莉都已长大成人,一如父母般漂亮、潇洒。 

德帕蒂约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这是他与妻子、儿女 

拍片之余,德帕蒂约喜欢与妻子伊莉莎白一展歌喉 

德帕蒂约被《巴黎竞赛画报》评为1984年最佳人物 

德帕蒂约与安迪·麦道威尔共同主演进军好莱坞的力作《绿卡》

附录19:

蔡洼会议

张立春

在安徽淮北的临涣镇有一座文昌宫。现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倒不是因为它是一座古建筑,而是因为在淮海战役期间,这里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最早的工作地点。当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时候,这个总前委的书记和常委都住在这里。而淮海战役总前委,则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总前委”。

中央军委最初考虑的淮海战役,主要是由华野来打的。战役的规模并不算太大,其主要战场在淮阴、淮安,海州、连云港一带。而中野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徐州以西的国民党军队,做好战役的配合。

10月30日,大战在即,中央军委电令中野和华野于11月8日同时发起攻击。而当时,华野和中野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粟裕对于中野究竟会怎样打也并不知底,但能有中野的直接支持,他还是很高兴的。10月31日,粟裕给中央发了一封电报,并转陈毅和邓小平,提出:“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齐晚(指11月8日晚—编者注)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第二天,中央就复电同意了粟裕的意见,明确了:“整个战役统一受陈邓指挥”。

华野参加淮海战役的部队,有十六个纵队和四个旅,总计三十多万人。而中野参战的只有七个纵队和两个旅,计约十二万人。且最初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华野作战。按照一般的惯例,在同一战役中,如有几支部队联合作战,一般是主要战场上的指挥员或者是参战部队多的指挥员来实行战役的统一指挥。而这一次粟裕的建议和中央的意见却并没有按照这种惯例去做。

中野政委邓小平当然是老资格的共产党人,在党和军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影响。陈毅也是老资格,但此时的身份却有些特别,他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可同时又是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野第一副司令员。从1948年的6月开始,陈毅就一直在中野工作。这一罕见情况的出现,是有复杂历史原因的。很多史料和研究结果都证明,当时华东局主要负责人饶漱石等人采取许多不正常手段,欺骗中央,排挤陈毅是最重要的原因。1948年5月,中央从大局考虑,为了便于工作,决定将陈毅调往中野。当时曾准备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粟裕坚辞不就,并恳请中央保留陈毅在华野的职务。这才出现了陈毅已经离开华野,却又仍然身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的情况。粟裕深知邓小平和陈毅的影响力,更知道中野的配合对于保证战役胜利的作用和意义。他主动提出由陈、邓统一指挥的建议,应该说是真切而成熟的。

为什么在粟裕的建议和中央的意见中都没有提到中野司令员刘伯承,许多人都有不同的猜测。实际上,当时刘伯承正率两个纵队在豫西作战,没有和陈、邓在一起。从这里也应当可以看出,战役之前,中央并没有考虑中野全面直接介入这场战役的问题。

当时邓小平、陈毅在河南柘城,与华野相距甚远。所以,客观上讲,“统一指挥”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仍把“统一指挥”的重任压在邓小平和陈毅身上,应该主要是基于对战役发展的考虑。同时也强化了华野和中野的协同作战意识。据粟裕的秘书鞠开回忆,粟裕看到中央回电后非常高兴,说:这下好了,两个野战军从战略协同,走到战役协同,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淮海战役最初的形势发展之快,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11月6日,徐州周围的国民党军开始向徐州及津浦线上集结,准备进行决战。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央命令中野派主力出击宿县,切断津浦线,对徐州实施战略包围。

11月10日刘伯承由豫西战场赶到柘城与陈、邓会合。第二天,他们即随主力部队南下,到达了临涣镇,并立即对攻打宿县进行了部署。

11月16日,是淮海战役开始的第十一天。凌晨,中野攻克津浦铁路上的重镇宿县,切断了徐州国民党军队向南的退路。这一战,标志着中野开始直接担当了战役的主要作战任务,两大野战军由战略上的配合发展为战役上协同作战。此时,华野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也进入到关键阶段。蒋介石慌忙从各处调兵遣将增援徐州,黄维兵团已逼近宿县西南的蒙城,李延年兵团也加紧了北进,整个战场的战事变得更加复杂。

这时的淮海战役已不再是最初设想的规模,而发展为两大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里同国民党80万军队进行的大决战。这就是军事史上常说的“小淮海”变成了“大淮海”。

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许多情况必须及时处置。这时,除了中央军委的指挥之外,建立和完善一个有力的一线指挥机构,协同两大野战军的作战,就显得更加重要起来。

这天晚上,一封电报从西柏坡传到了临涣的文昌宫。电报说:“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地区作战三至五个月(包括休整时间在内),吃饭的人数连同俘虏在内达八十万人左右,必须由你们会同华东局,苏北工委,中原局,豫皖苏分局,冀鲁豫区党委统筹解决。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统筹的领导,由刘、陈、邓、粟、谭五同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战争年代,中共党组织在作战部队设置前敌委员会(或前线委员会),是强化对战役领导和指挥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两支直属中央的野战军之上设置一个“总前委”,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以上电报中,还可以明确看到,这个总前委的责任已经不只是两大野战军的作战问题,而是包括了对战区内地方党组织相关工作的统一协调和统筹。这一个“总”字,使其责任和使命与一般意义上的前委是大不相同的。

我一直觉得,这些年对于淮海战役总前委在战役中的作用和意义的研究和宣传还是不够的,以致许多人对总前委的认识就只是那张“五前委”的合影。实际上,总前委成立后,在第一阶段中,及时建议中央调整部署集中力量确保围歼黄百韬兵团作战的胜利;确定在第二阶段中先打黄维,并组织和指挥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夺取双堆集歼灭战的胜利,以及在第三阶段和整个战役期间,协调地方组织做好战役保障和配合作战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整个战役期间,总前委的五位成员只有一次聚会,那是1948年12月17日,在安徽萧县的蔡洼村,那里是华野指挥部所在地。

尽管当时中央在关于成立总前委的电报上提出“可能时开五人会议”,但是,这一个月当中,战事正酣,且作战区域广阔,环境也十分复杂。两大野战军的指挥机关相距甚远,要召开个全委会议确实不是容易的事情。

1948年12月12日,中央给总前委发来电报,再次提出“黄维歼灭后,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商讨在邱、李歼灭后的休整计划、下一步作战计划及将来渡江作战计划,以总前委意见带来中央。如果粟谭不能分身到总前委开会,则请伯承去粟谭指挥部与粟谭见一面,了解华野情况,征询粟谭意见,即来中央。”

12月15日,双堆集战斗结束,黄维兵团被全歼。华野也早已将杜聿明集团围困在陈官庄一带,战役的发展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中央从全国战局考虑,要求对杜聿明集团暂时围而不打,两大野战军都开始了战场休整。此前,总前委的所在地早已迁徙到小李家,这个村子位于蔡洼的南面,两地相距有五十公里。如果当时在小李家召开总前委会议,粟裕应该不至于没有时间去参加。而此时,由刘邓陈直接指挥的中野已基本上完成了所承担的战役任务。相比之下,他们的时间好像更显宽松。同时,也因为刘伯承和陈毅在会议之后要立即北上去西柏坡。所以,会议定在蔡洼举行。

12月16 日晚上,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从小李家乘坐两辆美式吉普和一辆十轮大卡向蔡洼赶来,粟裕专门派人开车赶到濉溪口去迎接。一路上,国民党军的侦察机在天上盘旋,不时投放着照明弹。车队要不时隐蔽,车辆行进时也无法打开车灯,深夜里,五十多公里的道路跑了很长时间。

第二天一早,谭震林也从前线赶来。总前委五位成员第一次聚到了一起。这时的刘伯承、邓小平与粟裕已经十七年没有见过面了。

据说会议并没有研究第三阶段的作战计划,因为那是早就完成了的事情。而除此之外,关于部队休整和渡江作战的议题就相对轻松多了。连当年的房东后来都说,他们开了一天的会,几个人的笑声不时从屋里传出。

在蔡洼的那个院子里,五前委留下了一张合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自信和喜悦。

会议结束后,刘伯承和陈毅从蔡洼直接开车去了西柏坡,邓小平返回了小李家,谭震林也去了前线。而粟裕则继续留在蔡洼,指挥着围歼陈官庄一带国民党军的战斗,一直到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

附录20:

美当局宣告美共“有罪”

1962年12月17日,美国联邦大陪审团竟因为美国共产党拒绝根据法西斯“麦卡伦法”的规定登记为“外国代理人”而宣告这个党“有罪”。

大陪审团同意起诉状中所列举的美国共产党的十二条“罪状”,这些“罪状”指控美国共产党拒绝向司法部登记为“受外国管理和控制”的团体,并且拒绝向司法当局提供党的领导人和党员的名单以及关于财政、印刷机器和其他情况的说明书。

美国地方法院法官随即对美国共产党判处十二万美元的最高额罚款。美共辩护律师说,他们将对这项判决提出上诉。

附录21:

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

1986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例心、肺、肝同时移植手术在英国剑桥的帕普沃思医院完成。

据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新闻说,接受这次手术的是一位来自北英格兰的约克郡的三十五岁的妇女。

这次手术是由一个十五人组成的医疗小组进行的,手术进行了七个小时。首先进行的是心脏和肺的移植手术,随后进行的是肝移植手术。

这次手术中移植的心脏、肺和肝器官来自同一位捐献者,这样可使手术后产生的身体排异机会减到最少。据帕普沃思医院的发言人说,病人手术后的情况令人满意。

附录22:

墨美加签署北美贸易协议

1992年12月17日,墨西哥总统萨利纳斯、美国总统布什、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分别在各自首都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墨西哥萨利纳斯总统在协议上签字后说,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诞生源于3个主权国家的共同愿望:建立一个自由、有序、公正进行贸易交流和能够增强3国生产能力以与其他经济区域进行有效竞争的地区。他强调,更大的竞争意味着新的挑战。他要求墨西哥劳动者更努力地工作,作好准备迎接竞争和利用协议带来的机会。

墨、美、加3国政府关于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是1991年6月12日开始的,1992年8月12日3国谈判代表在华盛顿就协议文本达成一致,10月7日3国贸易部长在美国的圣安东尼奥草签协议。

美国总统布什在签字仪式上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整个北美地区经济将出现“爆炸性增长”。布什同时表示希望和相信北美自由贸易区不久将会扩大到智利和中、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的一些富裕国家。

美国当选总统克林顿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表示,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是“北美地区朝着经济一体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但他同时重申了在协议中加入保护美国环境和保证就业条款的主张。

按照规定,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在1994年1月1日生效前还需得到3国议会的批准。贸易区建成后将拥有3.64亿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4万亿美元。3国在今后15年内将取消相互间的关税和贸易壁垒,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

附录23:

安南出任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 

12月17日,安南第一次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

1996年12月1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一致通过向联合国大会推荐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科菲-安南出任下届秘书长。17日,联合国大会以鼓掌方式通过决议,任命这位来自撤哈拉以南的加纳人接替加利为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从而使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其51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由黑人出任最高职务。

由于自幼受到传统教育的熏陶,安南举止儒雅,为人正直,待人坦诚。他当选秘书长时显得很冷静,他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却是幸运之至。”在联合国内部,安南人缘好,给职员们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他能力出众,踏实肯干,在联合国外交官中也享有较高的声望。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他赴中东解决900名联合国工作人员返回问题,就释放劫持的西方人质举行谈判,并协助解救被困在伊朗和伊拉克的50万亚洲人。1993年3月,安南出任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总管维和行动,促成波黑交战各方停火的“代顿协定”的签署。在波黑和平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安南接任明石康出任联合国驻前南斯拉夫特使,受到一向抨击联合国部队的波斯尼亚驻联合国大使沙契里贝的赞赏。

初上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面临着一大堆棘手的问题:由于联合国一些成员国拖欠会费达23亿美元,其中美国占13亿,严重影响联合国的运转,特别是维和行动的开展。1997年1月22日,安南飞抵华盛顿讨债,美国总统克林顿表示要预付10亿美元。然而仅隔一周,美国政府又透露,偿还日期将推迟至1999财政年度,而且它的实施,有待于考察联合国改革方案是否符合“美国的目标”。看来,让美国偿还拖欠会费尚需时日。

安南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组建一个讲究效率的班子。他上任的第一天,应其要求,有23名原联合国高级官员向他递交了辞呈。1月28日安南又任命一批助理秘书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同时接受5名高级官员的辞呈。重新任命秘书处高级官员的工作到2月底完成,其间肯定有些麻烦,不是个个都乐于放弃这块肥缺的。

联合国机构庞杂,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开支巨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高。但究竟如何改,达到什么目的。185个成员国各有主张。多数国家支持联合国的社会发展计划,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强调的改革,意味着联合国要裁员和削减预算。安理会要扩大,但不能仅限于日本和德国,亚非拉其他地区也应有自己的代表。扩谁不扩谁,争论将十分激烈。此外,安南尚需广泛听取各种改革观点,找出各方都能接受的一套全面计划,给联合国重新定位。这些对于经验丰富的安南来说也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安南宣誓就职 

 

富尔奇向各国记者宣布安南当选的消息

(1996年12月13日,本月安理会主席富尔奇向在安理会走廊等候的各国记者宣布安南当选的消息。) 

与前任秘书长加利(左)、德奎利亚尔合影 

上任第一天在总部会见日本驻联合国大使

附录24:

中国首届青少年网络大赛

1998年12月17日,中国首届青少年国际互联网络知识大赛在北京降下帷幕,北京代表队在决赛中技压群雄,以总分230分,获得大赛的金奖——“中国电信杯”。

共有27支代表队参加了于9月26日开始的本次大赛,在历经初赛、网上初赛和网上代表队赛紧张激烈的角逐后,安徽、江苏、上海、北京、江西等队获得了决赛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队作为特邀队同时参加了决赛。决赛于12月17日下午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举行,经过顺序必答、同时必答和风险抢答三个阶段,六强排出座次,北京队荣获金奖,安徽、香港获得银奖,江西、上海、江苏获得大赛铜奖。江苏盛甘肃省和吉林省获得最佳组织奖。

这次大赛是由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指导,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由于得到包括国内著名IT企业、科研机构及大重媒体在内共100多个单位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计算机世界作为协办单位参与此项活动),加上全国28个省市、区的电信部门和青基会系统的共同努力,本次大赛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除专业队队员外,共有40万公众直接参加了比赛,其中书面答题参赛人数有20多万,网上公众参赛人数10多万。从9月28日到12月16日的两个多月的时间内,大赛多站总访问量达1000多万次,平均日点击率在中文网站上名列前茅。大赛闭幕式上还宣布了1999年的第二届大赛的主题是“网络与新世纪”。

附录25:

美英“沙漠之狐行动”

 

美海军在海湾登上直升机

沙漠之狐行动是美、英两国,由当地时间1998年12月17日凌晨1时到1998年12月20日凌晨4时50分,针对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美、英发动空袭的理由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违反联合国安理会687号决议,不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导致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向联合国报告核查无法进行。另外由于当时美国众议院在弹劾问题上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穷追猛打,克林顿为了转移国民的视线和惩罚萨达姆,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由美英两国突然发动空袭。空袭主要以美海军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美英空军投掷的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空袭行动由美国中央军区司令部的安东尼·津尼将军指挥,共出动包括美空军B-1B轰炸机、美海军EA-6B电子战机、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英国空军“狂风”战斗机在内的650架次飞机。4轮空袭共发射巡航导弹425枚,投掷炸弹600枚。空袭目标除伊拉克导弹的研究与生产设施及与导弹研制有关的经济目标外,还包括共和国卫队的兵营、总统府,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油田等近100个目标。伊拉克政府事后声称一些住宅区及一所妇产医院也遭到轰炸,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伤,约500名平民伤亡。

美国为什么发动“沙漠之狐行动”

1998年12月17日,就在离美国会众院开会表决是否弹劾克林顿不到20小时的时候,白宫突然对伊宣战。随着克林顿的一声令下,部署在海湾地区的美军战舰和轰炸机向伊拉克发射了二三百枚巡航导弹。美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即刻从克林顿弹劾表决转移到萨达姆的生死存亡。

美军此次代号为“沙漠之狐行动”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点钟开始,早已待命在海湾的美军军舰对伊拉克的“军事和安全”基地和设施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发射了数以百计的用卫星制导的巡航导弹,美海军的EA-6B飞机向伊军的防空阵地发射了反雷达导弹,以摧毁对美空军可能构成的任何威胁。随后,美军轰炸机及英国战斗机从空军基地及航空母舰上起飞,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的轮番轰炸和袭击。袭击开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表示他已下令对伊拉克实施猛烈、持续的多轮空袭以惩罚萨达姆继续阻挠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武器核查。

美空袭开始时,伊拉克正是星期四凌晨一点,巴格达的大街空无一人。在美国警告将打击伊拉克不久,空袭警报声划破了巴格达安静的夜空,伊拉克电视台停止了正常节目,转而播放爱国歌曲及伊拉克军人手拿机关枪手榴弹演练的镜头。大约在零点49分,人们听到伊拉克防空炮火声,桔黄色探照灯把夜空照得很亮。在伊拉克时间星期四凌晨一点左右,美空袭开始。巴格达的枪炮声变得密集,外国记者所在的大楼玻璃被震得直响。有报道说,美国的导弹袭击至少已造成2人死亡和30人受伤。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一份声明中号召伊拉克人民“抗击真主的敌人、国家的敌人、人类的敌人”。

美国这次对伊动武的直接原因是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在其给联合国的报告中认定巴格达没有遵守其上个月做出的与联合国全面合作的诺言,继续设法限制武器核查工作。前一个月,克林顿在宣布暂时取消对伊空袭的命令时曾提出了5个条件,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接受核查。最近,美指责伊阻挠核查,藏匿可疑资料,刁难核查人员,表示对伊拉克一而再、再而三违反其与联合国的协议已失去耐心。

美国酝酿对伊动手已有多年,但这次决定动手也就是17日上午的事。午夜才从以色列飞抵华盛顿的克林顿没休息,一早就到白宫地下的“形势厅”与等候在那里的国防部长科恩、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等国安会成员研究伊拉克局势。当克林顿从“形势厅”走出时,有关空袭的计划和决定已经做出。克林顿当天除了起草电视讲话稿外,还和包括英国在内的美国主要盟国领袖进行了交谈磋商。近来一直游说国会不要弹劾克林顿的副总统戈尔电话通知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及曾领导指挥1991年海湾战争的布什对伊动手的决定。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忙于给许多国家的外长打电话说明情况。而在此之前,巴格达时间星期三上午,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就已开始撤离巴格达,他们乘坐联合国的专机飞往巴林。

克林顿选择这个时间空袭伊拉克是否与众院周四弹劾表决有关,成为此间热门话题。为了消除国会的疑虑,克林顿派国防部长科恩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登到国会山向众院两党议员介绍这次军事行动的考虑。虽然议员们普遍支持克林顿下令袭击伊拉克的决定,但一些共和党议员仍公开质疑克林顿在面临弹劾前夕对伊动武的动机,经常批评克林顿对萨达姆太软弱的参院多数党领袖洛特今天表示,动武时间及克林顿的政策都让人有疑问。而众院多数党督导迪莱表示,有关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进行军事打击仍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他甚至说:“在对伊轰炸时为什么就不能搞弹劾表决?”不过一如美国政治传统,在战争期间,两党议员都会把党派斗争暂时放到一边,一致对外,大多数议员周三纷纷表示支持克林顿的对伊动武。 

   

美军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