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二十年走势图:上海著名经典景点图集 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11:01
    上海著名经典景点图集 4    

上海四明公所旧址
   上海四明公所旧址在老城区人民路,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四明公所是旅沪宁波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

上海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开辟法租界后,四明公所被划入法租界范围内。法租界公董局一直觊觎这块土地,1874年和1898年,法租界当局以筑路和有碍卫生为由,强令公所迁移,并打死、打伤市民多人。这引起民众反抗,上海人民群起反抗,各行业举行罢市、罢工,迫使帝国主义者放弃侵占公所的企图。
因四明公所血案是上海人民反抗外国列强而造成的流血事件,195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原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当年四明公所原物红砖门楼,上刻定海贺师章书“四明公所”四个金色大字,并立碑说明。原四明公所内的戏楼现迁到青浦大观园。

四明公所旧影

原四明公所戏楼,戏楼呈凸字形平面,前两柱设栏杆。现迁到青浦大观园。

 
 




上海文庙


上海文庙坐落于具有七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上海老城厢(文庙路215号),元代(1291年)建立上海县后即建文庙,供士绅祭祀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同时作为县中秀才读书深造的学府,元、明、清三朝,上海县籍秀才考上进士作官的有二百七十九人,所以文庙在古代是培养造人之地。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学府。其建筑群布局严谨,气垫宏敞,极具民族特色。文庙沿老道前街、梦花街、学宫街三侧破墙建造1-3层与文庙建筑风格一致,且高低错落有致的用房,开设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书画轩、古钱币、邮品等商店。文庙及周围充满着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为上海增添了一个富有文化教育气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景观,成为人们游览的好去处。

文庙内有棂星门、三顶桥、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魁星阁等建筑;有放生池、荷花池等景点。

棂星门

放生池、荷花池

大成殿

大成门

魁星阁

尊经阁(藏书楼)

学门

讲堂

明伦堂

听雨轩

宣廊

仪门

文庙建筑特色



文庙的闻名不只因此,文庙东北角的仿明清书坊式的书市----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是沪上闻名的淘书乐园。每周日8:00逛文庙聚会是上海文化人的一种生活癖好。经营的品种,有书籍、期刊、报纸乃至连环画等,从古到今都有。你可以与摊主讨价还价,旧书市上的书一般都要便宜一些,有人在这里竟能找到梦寐以求、苦无觅处的绝牌书店和古旧书刊。出售的大部分是言情、武侠小说和漫画,还有为数不少的旧书摊,仔细看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绝版的旧书、连环画等。

 
   

上海蓬莱公园     上海连续的阴雨总算停了,今天开出了太阳,气温也暖和了许多,这真是外出旅游的好天气。我--一个旅游爱好者在家待不下去了,今天一早就带着照相机骑着自行车从浦东来到上海南部的老城区,也就是过去的南市区,那里旅游景点除了有全国有名的豫园、城隍庙、上海老街、古城墙等外,今天我要去的是蓬莱公园、上海文庙、四明公所旧址、古城公园等,我首先来到了蓬莱公园。  在上海老城区有一座蓬莱公园,蓬莱公园建于一九五三年,原址为“八一三”战乱中被毁的大同中学的部分校园。因位于当时的蓬莱区,故名“蓬莱公园”。园内已建有大假山、池塘、狮道、壶中天地、杜鹃园、九龙壁、浪涌蓬莱等景点,体现了江南园林风格和石锦文化的特色。园内还设有儿童乐园、游艺机场、展览厅和蓬莱食府、售品部等活动服务设施。是一个地区性的综合性公园。


  主要景区介绍
(一)大假山:位于公园西南角,高八米,长百余米,宽四十米,占地六点九亩,是七十年代"深挖洞"时期的产物。山上植有银杏、青桐、腊梅、杜鹃等数十种树木。用二千多吨青石、黄石石料峦土造峰,因势象形,形成南北二峰。山顶的小石峰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山巅有用石垒成大小不等、疏密有致的树坛数十个,颇有层峦叠嶂之感。全山有十余条迂回曲折的石路相通,使人感到峰回路转,胜景不穷。八一年在假山北麓辟建六角木亭一座,名“溪山亭”,南麓半山坡建“ 鹃亭”一座,二亭相望别有情趣。二十余年来山上已大树成荫,灌木成林,苍翠秀丽景色迷人。登山远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

鹃亭


  (二)池塘:七四年秋在大假山东侧开挖池塘一方,面积一亩一分,池中竖立石一轴,池面有石板三曲桥,漫步桥上可观波光粼粼,睡莲盛开池东有绿色琉璃瓦水榭一座,内设石桌石凳供游人弈棋读书,观赏湖光山色。湖畔湖石围驳。有柳、桃、枫等乔木和姿态各异的各种花灌木配植。沿环水小径漫步时,可赏四时佳景。

  (三)清赏亭: 座落在公园西南,清代建筑,距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亭子为四角飞檐翘角斗拱形木结构,取名“清赏亭”,源自明祝枝山“溪山清赏”手迹,与大假山上的“溪山亭”为姐妹亭。清赏亭雕梁画栋,西边建有水池、假山和壁泉,东边有月洞门通向杜鹃园,门侧植有慈孝竹十余坛,亭后云墙漏窗隐约,亭前碎缸后卵石地坪图案优美,亭周杜鹃、山茶、石榴争鲜斗艳。端坐亭中只觉翠篁拂佛,朱亭峥峥,壁泉涓涓,素雅清秀,美不胜收。




  

(四)狮道:蓬莱公园有明清年间的石狮、石虎、石象等75尊,陈列在公园中央大道及园中的主要景区。从公园大门到园中喷水池共有五对石狮雄居两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成一条狮道。路中央端坐石麒鳞一尊,血盆大口,两耳如扇,卷毛丛丛,尾巴囚秃,为人们心中的详瑞之物。公园的五处月洞门都有对狮把守,地坪及小路畔亦有多尊石狮,沪上不少有识之士曾多次撰文赞赏,称此为上海的"狮道"、"狮子林"。



  

(五)壶中天地:壶中天地文化廊建于一九八八年,是利用原围墙翻建而成的古色古香的宣传画廊,长三十余米,高三米许,占地六十平方米,呈锁壳形,廊上木雕花格, 配上小瓦屋脊滴水檐,仿明清建筑。壶中天地除作报廊和画廊外,还陈列石雕文物,特别是廊中央的长条石雕"暗八仙"雕有八仙的宝物,这是清道光年间方浜路广福寺的原物。文革后,我园从垃圾中捡来。



 

 (六)杜鹃园:杜鹃园是公园的园中园,北高南低,由湖石垒成六个花坛,花坛间有卵石小径相通。杜鹃园与对面的八仙厅、长廊、周围的云墙等组成一个完整的院落。三百余株各色春鹃、夏鹃、春夏鹃在春日盛开一片嫣红,令人陶醉。


  (七)九龙壁:位于梨园外围墙上,壁长十五米,宽一米五,四框边沿有线形图纹,雕有九条彩色蛟龙,五颗风火宝珠,王色云彩,居中的黄龙独揽一珠,二端均是双龙抢珠,腾云驾雾,鳌须飞扬,有翻腾闹海之势。九龙壁在沪上公园内较为少见。

 

 (八)浪涌蓬莱:是一处由扇亭、水池和游船组成的动游景观,它与大假山、池塘的静游景观相对应。

(九)怡心草堂

怡心草堂阳台

(十)砥英亭

(十一)佳茹亭


(十二)蓬莱阁景墙





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具有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的前身是上海近代建筑的标志之一—上海石库门居住区。经改造之后,上海新天地被创新地注入了诸多时尚的商业元素,变成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休闲、文化、娱乐中心。

上海新天地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是一个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






    

上海老弄堂的美好回忆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市民居住方式之所以被许多上海人所喜爱和留恋,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浓烈的人情味。在这里有着其他现代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因为弄堂这样一种城市空间给邻里交往提供了极大的环境。人们常说“低头不见抬头见”,邻里之间在这样一种生活空间中被紧密相连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因此也带来强烈的地域感、安全感和家庭感,如石库门住房往往多家使用一个厨房卫生间,就形成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超家庭”现象,原本属于家庭内部生活的某些内容被公共化了。


  在弄堂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景观:主妇倚门而坐,一面做家务,一面与邻居拉家常,一面又照看着正在弄堂里玩耍、游戏的孩子.

弄堂里则有一小群一小群退休老人聚在一起,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天,小朋友在玩他们喜爱的游戏,其乐融融。

 

我们还常看到一家喜百家来贺,一家灾百家支援。经常有老人热衷于弄内公益活动,比如清洁卫生、互相照应、帮邻居照看小孩,雨天帮着收衣服,若有陌生人进来,总有多人询问注视等等,弄堂内这种邻里关系是非组织的、自然的,因而也更有人情味。


    
  这些老上海的风景随着城市改造中老街、旧房、弄堂的消失而消失; 如今,同样的这些人住进了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空间宽敞了生活方便了,却少了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浓浓的人情味。因为弄堂文化在城市改造中被肢解了。上述提到的种种市井图景也消逝。而弄堂文化,其实是“老上海风景”中最重要也是最迷人的风景。
  该走的总要走,不管那里埋藏着我们多少情感与多少留恋,“老上海风景”将随着旧世纪的结束而存入上海的记忆,进而成为跨入新世纪的上海人记忆中的风景。  
 

上海民居石库门    说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库门。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我国的普通邮票第23组《中国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图案采用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中国共产党也诞生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


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石库门成为了上海人心中难解的情结。怀念石库门,是对原本熟悉而正在渐渐逝去的生活方式的留恋。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七十二家房客等成为了老上海们温馨的回忆。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

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前门

上海石库门示意图



天井提供了住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室外活动场所。这种露天但又封闭的空间既很好地保持了住宅与自然─阳光、雨水、绿化的联系,又有别于户外嘈杂的公共环境,是一种亦内亦外的特殊过渡空间。对内它是一个外部空间,没有屋顶,阳光和雨水可以渲泄而下,花草树木可以茁壮成长;对外,它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部空间。

天井

进入天井,客堂间落地的通长格子门,两厢大片的花格窗,都使天井与室内空间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室内室外被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客堂间

现在大多数客堂间已变成住房

左边放花盆处为晒台

通往后门的过道里有上二楼的扶梯。

 



   

上海古城墙  


在上海小北门大境路一带,可看到一座残庙遗址和城墙颓垣残迹,这里就是被保存下来的一段上海古城墙。吊古怀旧,可以知道上海“筑城”和“拆城”的一段历史。

 上海在明代中叶,已是人口稠密、商业发达、船舶往来的货物集散中心。由于倭寇骚扰、损失惨重。因此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筑了城墙,城墙周长9里、高2丈4尺,设6处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另辟三处水门,分别跨在肇嘉浜和方浜之上。城上开有3600多个雉堞,两座敌楼。环城开掘城壕长150余丈,广6丈,深1丈7尺,外与黄浦江、内与大小河浜全线贯通,通接湖汐。并建了4座高台了望防敌。自此以后,倭寇多次来犯,直逼城下,却始终没能侵入城池。可见,明代的城垣维护了上海的安全。倭乱平定后,分别在城墙高台上建起四座殿、台、楼、阁。箭台上建关帝殿、振武台上供真武大帝、制胜台上造观音阁、万军台上建丹风楼。

上海古城墙因阻碍着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7月间动工拆城,在城址上兴筑起民国路(今人民路)和中华路,从这两条马路便可知道上海古城墙的遗迹了。
在拆除过程中,有一小段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大境阁——大境关帝庙,大境阁建在箭台上,后在上面造了座关帝庙,清代又加筑了颐春台,现已成为一处游览胜境。大境阁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此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道光元年(1821年),总督陶澍登阁观光后亲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游此,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于是此阁名声大振,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成为申城旅游热点之一。现今的大境阁二楼还陈列了《上海老城厢史迹展览》,分城墙史话,设置沿革、东南重镇、城厢变迁、步入近代、文昌物华、南市展望等7个部分,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灯箱、置景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上海老城厢700多年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诸方面的变迁以及南市的今日和未来。

古城墙

箭台上的大境阁


大境阁

 


建于明嘉靖32年的上海城垣

明清时期的上海城墙

      
上海老街

  

上海有一条方浜路,邻近老城隍庙的一段,已被习惯地称为“上海老街”。上海老街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营造海派文化氛围。

全长八百多米的老街与豫园和老城隍庙毗邻,二百多家鳞次栉比的店铺再现老上海的繁华旧梦。初入老街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描金牌坊,上有曾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先生手书的四个大字:“上海老街”。  

一百年前,这条街便开始出名。那时的老街上,汇集着上海早期的银楼、商行、钱庄、酒肆、戏院。上海老街以馆驿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而今的老街上,如果忽视身边行人的现代装束,商店中播放的“金嗓子”周璇那一首首带有颤音的老歌会让行人迷惑,仿佛身置七十年前的上海滩。 

岁月在上海老街充分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年代越久的物品越值钱。可以再现老上海风情的美女广告、旧书、老地图、老照片在老街也时时可见。在一个古玩店里,有大幅的老上海仁丹、广告、美丽牌香烟、勒吐精代乳粉美女广告出售,二十元人民币即可买到一幅。店主告知,这是复制品,真正的老上海广告如今极为珍贵,很难买到。



       

上海铁路博物馆游完了上海文化名人街--多伦路,我又去了天目东路上的上海铁路博物馆。

上海铁路博物馆按照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立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1909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在2004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现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铁路博物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史料和实物为主要载体,展示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进入中国后,上海及华东铁路一百多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突出反映铁路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北站曾经是沪宁、沪杭甬以及淞沪铁路的交汇处。当年这里近邻租界,车站前的马路(天目东路)是上海公共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线。所以这是一个有历史内涵的地方。

上海站(老北站)

大院里停放的火车为KD7-641蒸汽机车,这可是进口车,美国40年代的杰作。此

庞然大物有110吨。车旁的高耸管道是给机车锅炉加水的。

轮前巨大的活塞,往复推动连杆组带动车轮转动,比起内燃机多气缸的往复运动,

连杆的工作效率太低下了。

拖带的小煤车,每台蒸汽机车的必备物。可以清晰的看到“上局杭段”,即上海

铁路局杭州段,表明了这台机车的身世。

车头后拖带的商务车厢,只需看看拱式的木窗、表皮的纹饰、错落有致的铆钉,30

年代风情便娓娓道来。

室内展品

旧上海火车站(北站)

1876年7月1日,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试车列车待发。

沪宁铁路早期时刻表

凇沪铁路天通庵站遗址(今宝山路天通庵路口)



上海文化名人街多伦路

退休后很少去浦西了,最近去浦西看望一位老邻居,他家在虹口区的宝山路,离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很近,所以在探访老邻居后,我去了这条闻名全国的文化街--多伦路。

多伦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路不过550米长。10年前,多伦路还是一个马路菜场, 近几年来虹口区政府在多伦路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委会遵循“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主体定位,对多伦文化街路实行保护性开发。此举使多伦路的大部分建筑得以保护。经过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沪上的人文风情。
多伦路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修缮了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还新建了“名人雕塑广场”、“名人足迹路”、“民间收藏馆”、“艺术馆”、“博物馆”。在引进上海古玩商店后,又吸引了金泉古币博物馆、南京钟收藏馆、藏筷馆、奇石馆、藏书票收藏馆、苏韵阁等一批极具个性的民间收藏馆,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体特色。现已被评为“上海十大休闲街”之一。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119号的夕拾钟搂,名称取自鲁迅的《朝花夕拾》。钟楼顶端的古钟

为青铜冶铸。整幢钟楼用花岗石砌成。
夕拾钟楼
  

“孔公馆”位于多伦路250号,1924年建造。抗战胜利后留作“孔祥熙”寓所,

人称“孔公馆”。建筑立面及内部,呈伊斯兰西班牙建筑风俗,雕刻装饰及彩色

贴面佐以阿拉伯纹样,产生精致华丽的视觉效果。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孔公馆--这是昔日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寓所

多伦路210号,原来是白公馆,既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公馆。现在是医院。

白公馆--小诸葛的白崇禧公馆

抗战时期曾做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

名人茶艺馆----据说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

左联作家经常在这里举行文学活动。

名人茶艺馆

中国共产党四大史料陈列馆(多伦路215号) 1924年由广东商人李观森建造。

后曾被汪伪南京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和侵华日军海军陆战队怀念侵占。该建筑外

观呈高坡屋顶,红色鱼鳞瓦屋面、简洁的门窗及布置于平面一侧的塔楼等反映出西班

牙建筑特征,门廊、二层露台和塔楼底层设有仿古罗马陶立克式的柱子。

多伦路48号住宅,原是一家“恒丰茶庄”,是一幢具有欧洲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花园

洋房,这幢老住宅经近年来的完整修缮,既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又配置了大量现代工

作、生活的配套设施,使其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这幢老字号恒丰茶庄建成于清光绪年间,

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永安里街面(后面有很多弄堂)

1924年建造,为陈望

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旧址。这是一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层楼洋房。

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出席会议

有50余人,潘汉年代表党在会上讲话,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旧址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旧址的后花园内有左联5烈士的肖像

景云里建造于1925年,只有坐南朝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

门,当年租金很低。住在这儿的文化人几乎前门对后门,叶圣陶住11号,茅盾

和冯雪峰住11号甲,后门对面18号住着鲁迅,23号住柔石,17号住周建人。

景云里

鸿德堂,基督教会,建筑很有意思,有点不中不洋的味道,1928年建成,

为纪念美国传教士费启鸿而得名。这是国内罕见的以中国式庙宇形式而作基督

教堂的建筑。
鸿德堂

全国第一家现代美术馆,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画家与画廊,在此登记的

各国画展已排到了2010年。

现代美术馆

这是一家由上海西式小洋楼改建的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店里

滚动放映旧上海经典电影,还陈列有老牌影星赵丹的山水墨宝、顾也鲁回忆

与周璇搭档拍戏的手稿以及一架19世纪20年代德国产的电影放映机。

老电影咖啡吧

多伦路引进上海文物商店后,又吸引了金泉古币博物馆、南京钟收藏馆、

藏筷馆、奇石馆、藏书票收藏馆、苏韵阁等一批极具个性的民间收藏馆,形成了

“文博街市”的主体特色。

这是位于上海多伦路文化街上的一家名为“博古斋”的古董店,说是古

董店,其实也没古老到多么久远,多是收集了上世纪初到文革时期的各种旧物。

神异岛”的小店位于多伦路85号,约1930年建造。该建筑形态处理简单,

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建筑,具有东西方风格相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近代建

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他们或手提雨

伞,或穿中山装手握书本,或穿五四式女装,静坐街头……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

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

的旅游热点之一。


这是内山完造的雕像,内山书店店主,鲁迅先生的挚友,日本罔山人。1916年

至1947年始终居住在虹口。



上海莘庄公园、七宝古镇3月1日我们18位太极拳爱好者相约去莘庄公园赏梅以及到七宝古镇品尝特色小吃。早晨我们在人民广场集合,乘地铁1号线到莘庄站,然后步行约15分钟来到莘庄公园。莘庄公园是以梅树为主,配植松、竹、柏、香樟等常绿树种。园内有各种梅树四百余株,梅桩四百余盘,品种有三十多种,其中双碧垂枝绿萼、素白台阁、粉红朱砂、绿萼等为梅中珍品。其数量和品种在上海公园里尚数少见。园东的梅园和园西的梅苑,是赏梅的主要景点。每逢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满园春梅已怒放,迎来了大批游客。园内梅花花吐姻脂,令人陶醉。尤其是园中的双碧垂枝绿萼梅,枝条穹垂,柔中带刚,花朵白里透绿,以绿萼衬托,素雅芬芳。园中白墙黑瓦,回廊朱亭与梅树相衬、相配、相映,古典高雅。四方来游园赏梅的游人熙熙攘攘,翘首梅旁,流连忘返。其中有在上海的著名书画家,摄影爱好者和爱花族。
下午我们乘车来到七宝古镇,七宝古镇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古镇,同属江南太湖流域的年古镇,风景如画,典型的城中之镇,
镇内分为南北两大街,南大街以特色小吃为主,北大街以旅游工艺品、古玩、字画为主。老街已成为了集“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繁华街市。七宝古镇的小吃非常有名,老街的一个拐角上,有家小店飘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臭豆腐干”,2块/元,买上一份浇上甜面酱和辣酱,当街就吃起来。天香楼的白切羊肉肥瘦得当、皮韧肉酥,配上上等的酱料为不少人所推崇。“老街汤团”店,有鲜肉、豆沙、芝麻和枣泥四种口味,一元一只。鲜肉汤团咬一口淌出一包汤,软软的糯米皮子,牙齿不用费力。还有方糕、海棠糕、梅花糕、卤味扎肉、田螺塞肉、蛤蜊塞肉、糖葫芦和鸭脚宝等等。到了七宝镇,看着来来往往的人都几乎做着相同的动作—手中捧着各式小食,在嘴里欢快地翻滚,嚼出一团热气!这才发现,老镇这“小吃一条街”的美誉就是被活生生“吃”出来的!我和妻子二人化了24元品尝了6种小吃,有臭豆腐干、蟹壳王、萝卜丝饼、小笼馒头、小馄饨、汤团。味道都不错,吃得饱饱的。真是价廉物美。我们又买了白切羊肉,糯米块带回家。从七宝回家也很方便,乘松沪线到市区金陵路淡水路换775路车就可到家。
莘庄公园赏梅

珍品 双碧垂枝绿萼

七宝古镇特色小吃

    

上海昔日的“亚洲第一弯”    素有“亚洲第一弯”之称的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现已正式开始拆除。上海人民将告别“亚洲第一弯”。“亚洲第一弯”,是人们对上海延安东路高架外滩下匝道的美誉。从延安路高架驾车到外滩,总要经过这个“华丽的弧形”。驱车行驶在这条穿过繁华市中心的高架上,两边高楼夹峙,快到外滩下匝道时“忽然一个左转,视野豁然开朗”,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是一幅美丽的江景:金色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以及灯火辉煌的陆家嘴中央商务区楼群。而延安路高架外滩匝道拆除后,车流都将通过地下通道行驶,相应的绿化也会增加,外滩也将会恢复老外滩的本来面貌。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外滩通道建成之时,延安东路高架将从河南路起逐渐接地,再汇入外滩通道。亚洲第一弯

夜幕下的“亚洲第一弯”

正在拆除中的上海“亚洲第一弯”

    

上海杨树浦水厂    

上海杨树浦水厂已有106年历史。早在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现为杨树浦路830号),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1881年开工,两年后竣工。1883年6月29日,当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李鸿章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20世纪30年代,该水厂不断扩建,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现为杨树浦水厂。厂内各类建筑的总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朝向各异。建筑的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了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也是上海仅有的。由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式厂房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霍山路犹太人住宅   


  1938年到1941年期间,2万余名犹太难民从欧洲来到上海。当时,难民们在救援欧洲犹太难民委员会帮助下聚居在提篮桥一带,在周边开设了咖啡店、音乐厅、面包店和一些新奇货品商店等。如今,在2.6平方公里的提篮桥历史风貌区内,还遗留着包括摩西教堂(犹太难民纪念馆)、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等优秀建筑。
  随着历史的变迁,霍山路一带的大片犹太建筑已成为民居,青砖、墙面油漆等或多或少开始剥落和脱蚀,而底层临街饭店散发的油烟侵蚀了建筑物立面。为了重现当年犹太民族文化特征风貌,虹口区有关部门投资500余万元整治提篮桥霍山路。按照当年留存的老照片进行整治修缮。按照相关规划,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犹太社区将被改造为一个以犹太人故居为主,融合文博风貌、艺术社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历史风貌区。

长阳路62号(原华德路62号)的“摩西会堂旧址”是许多犹太人士来上海的必到之处。摩西会堂建于1927年(犹太历5688年),原是一座供犹太人专用的会堂,二战期间成为上海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

大片犹太建筑已成为民居

霍山公园内的纪念馆

第二次大战期间,数万犹太难民为逃避法西斯的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

 





上海苏州河两岸的老仓库


  苏州河两岸有着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历史上这里曾是金融、仓储重镇,汇集了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欧式仓库建筑群,其中有海内外赫赫有名的具有抗战文化的四行仓库,极具历史文化价值。上个世纪初,银行家、贸易商们在苏州河沿岸建起了金融仓库街,这里逐渐成为老上海的物流中心。沿苏州河两岸的仓储建筑就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发展的这段历史的记录。昔日,这里曾经有过辉煌和繁荣,而今,这里仍然是上海历史文化的底蕴所在。
  近年来苏州河两岸正在发生改变,不知不觉中艺术的气息悄悄混入了苏州河两岸,一些艺术家开始以他们的方式对两岸的老仓库进行开发,他们纷纷来到苏州河畔租下大大小小的仓库,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苏州河岸边,艺术家仓库有30多栋。画家、建筑师、设计师、广告人、影像艺术家的工作室100多个,这些旧仓库里聚集着大约1000多位艺术工作者,发展创意产业重新诠释这古老的历史。

长安路101号,青砖红瓦高顶,这是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创办的第一个面粉厂,建于1912年,近百年的风雨历史在青砖墙上刻下斑驳的烙印,却丝毫未能损伤它牢固无比的砖木结构。2004年4月,这里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登记列入635处“不可移动文物”,并予以保护。


苏河现代艺术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七楼。二、三、四层用于展览,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进行国际当代艺术交流。苏河现代艺术馆通过这些展览,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的交流。

登琨艳是台北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设计界"怪才",师从知名建筑文化学者汉宝德。他是在苏州河畔老仓库建工作室的第一人。他在南苏州路1295号,他看到了一座仓库墙上镶着斑驳的数字:1933。

据说,这栋仓库曾是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粮仓。这栋老仓库的二楼和三楼2400平方米的地方,很快被登琨艳改造成工作室。

四行仓库现为创意科技园区和红色闸北教育点




  


     


上海城隍庙元宵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