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莹年轻时的照片:从悲壮走向辉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2:48:53
——北川羌文化重建纪实

今日新北川。
刘裕国摄 朱 丞制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文化振兴与繁荣,让一个民族振奋!
前不久,随着“北川巴拿恰商业街开街”一声令下,北川新城沸腾了!鼓乐震天,歌舞如潮,一幅摄人心魄的羌文化立体画卷顷刻间展现在你的面前。
当你置身其中,你就能体味到什么叫由悲壮走向豪迈。
北川,作为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它的羌文化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羌族博物馆、文化馆倒塌,40多位羌文化研究者、工作者以及民间艺术传人遇难,覆盖全县的近300个公共文化设施几乎全部被毁。
三年浴火重生,羌文化的保护与振兴,被提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的羌文化,正如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所说:豪迈走上振兴路的羌文化,可以“向世界说明羌族”。
一座新城,
浸润千年羌人情怀
走在今天的北川新县城,足之所至,最抢眼、最难忘的是浓郁的羌文化特色。有人说,新北川,“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还有人说,新北川简直就是一个羌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如果说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那么,北川新城就是由谱写着羌文化的诗歌连缀而成——古风遗韵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设计,使历经千百年的羌族民居建筑风格,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北川新县城中,一座巨大的白色牌坊上挂着一颗硕大的“羊”头,“羊”头下面一块乳白色的石板上刻着五个字:“北川巴拿恰”。“巴拿恰”在羌族的语言中是集市或市场的意思。这里,是北川新县城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川最大的羌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这条街从设计到建设都是由山东省的援建队伍完成的。
开街的歌舞激动人心。麻龙灯舞、莎朗舞是羌族的传统舞蹈,前者表现出热闹祥和的气氛,变幻莫测的阵型是体力与智慧的挑战;后者以腿部动作丰富多变为主要特色,风格欢快跳跃,体现了羌人乐观向上的天性。古老的羌笛,又吹出摄人心魄的苍凉之美。而羌绣技艺展示,则暗藏着千年符码——古老的针法勾绘出世间万象,我们可以从那粗犷浑厚的自然物象中,触摸到羌人祖先一路走来的足迹与方向。
牌坊后的“巴拿恰”市场,全长582米,宽130米,每个角落都充溢着羌族文化气息,每一栋建筑都忠实地体现了羌民族独特的建筑风貌;建筑的每一处檐角、女儿墙顶、门窗都点缀着传统的羌族民俗文化符号——白色羊皮褂、白头帕、白布裙……那是缀在墙上的历史,是羌族生态历史的延续。这些建筑彼此之间通过走廊、天桥和楼梯连接,既独立又连通,这让人想到历史上的羌寨——自成单元又家家相通。
走出“巴拿恰”,整座北川新城,从公共设施建筑到安居房建筑,都融入了羌族元素。新城的另一处地标性建筑,横跨安昌河的禹王桥,从外形上看是西南地区独有的风雨桥,近看则发现它带有浓郁的羌族风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说,北川新县城规划创下新中国建城史上的奇迹——汇集全国资质最高的设计单位50多家,举行多名院士参加的论证会100余次,超过1000人次的专家学者参与设计,218个项目同时启动,一年多的时间就全面竣工。
一座新羌城的诞生,承载了多少决策者的心愿,汇聚了多少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胡锦涛总书记嘱托“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温家宝总理向世界承诺“再造一个新北川”。如今,120多亿元的巨大投入,终于打造出一座承载着浓郁羌文化的新羌城。
一次涅槃,
焕发璀璨羌族风采
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感情和文化价值取向,这是北川文化重建的重要理念——无论北川县城,还是县城周边的村寨,其重建都秉持着这个原则。
傲然挺立的碉楼,淡雅素洁的外墙,白石兀立的房顶,家家户户插着羌字旗,披着羌红,挂着羊头骨……这里是被称为“北川第一村”的吉娜羌寨。三年前,它在大灾难中消失;如今,它在重建中涅槃。
吉娜羌寨的篝火广场上,青石垒砌而成的两座十多层的灰白色碉楼,成了苍山绿水间独特的风景。重建中最早在这里开羌绣店的姜春红,去年见到她时,她店里的羌绣产品不过几十件,现在却已是琳琅满目,姜春红变成了经营大户:“连老外都很喜欢。”
北川青片乡小寨子沟的重建之路,则是建设“原生态羌寨”。村支部书记杨华武进一步阐释他们“以文促商,以商养文”的理念:“有特殊技艺的人采用旅游收入加政府补贴,保证其总收入不低于外出务工,甚至高出不少。由于民俗区初具‘造血’功能,村民将不必改变生活方式,展示传承羌族文化也不会给政府增加负担。”
据北川县文化馆长徐正斌介绍,在地震中,大量羌族文化遗产损毁殆尽,大部分通晓羌语、羌文化历史的羌人遇难。对羌族文化的抢救和整理成为文化重建中最重要的工作。
在重建中,北川对全县羌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发现重要线索和项目73个,成功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39个。文化工作者还深入羌族聚集区开展民族文物征集工作,征集到羌族民俗文物、实物2000余件。与此同时,北川县还组建了羌族民间艺术团、羌族歌舞团等,开办了口弦、羌笛及原生态歌舞培训学校,组织了省内巡回演出;创办了羌绣文化产业培训班,完成了“北川羌绣”商标的注册。
培养羌文化传承人是北川文化振兴的重头戏。北川县以青片乡为中心,在10多个乡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羌族原生态风情走廊;同时,建设羌年、古羌茶艺、口弦、羌族水磨漆艺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根据规划,北川县还将新建9个羌族文化传习所。
据郑晓幸介绍,震前,旧北川县城文化系统固定资产不足800万元,到去年底,新县城文化系统的固定资产已经达到17亿元;震前,北川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在一起的面积只有400多平方米,现在重建的“三馆合一”的县文化中心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震前,县图书馆藏书近万册,到去年底仅接受捐赠的新书就超过78000册,而且实现了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年开放。充满羌文化特色的文化站,覆盖所有23个乡(镇)。这些文化站的规模和品质都是西部乡镇少有的。作为乡村群众传承羌文化的重要场所,文化站的作用已经凸显:白什乡的麻龙灯、片口乡的高跷狮、马槽乡的唢呐、永昌镇的大鼓等等,都从文化站起步,在北川新县城“打擂”,朵朵羌民族的艺术奇葩正竞相绽放。
“浴火重生锦绣永昌笑迎天下客,柳暗花明古老羌乡喜接五洲情”,这副飘扬在北川新城碉楼上的对联,庆祝的是中国北川的重生,更是羌文化从废墟中的涅槃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