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超市转让:说阅读、学习和教学模式 - 日志 - 南山晨风 - 1+1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41:04

说阅读、学习和教学模式

2已有 2437 次阅读  2008-07-12 10:15   标签:  模式  教学  阅读  学习 

7.10

一、说学习(阅读)

这一阵子,我阅读质量不错。但是,一般总是有几天好状况后,就会有一、两天转为消沉。想来是自己太急迫了,无形中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造成的。前一阵子,明白了自己的精神和身体之间的联结,已经较清楚身体状况不佳是如何的表现,需要如何调节。

现在,明白了不会用脑是造成神经衰弱的原因。基础不好又想学习更多的内容,必须需要学习的方法或艺术。不会有效学习、合理安排时间的,造成脑负担过重,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当状态好的时候,我不会休息,任由自己沉入。于是等到疲劳了去休息已经太晚了,神经过于紧张就会自动调整,关闭运营零件,不能有效阅读思考,大脑得以休养,但是已经造成损伤。

学习是一门艺术。这门课在学校没有人教导我们。也就是在你关注力扩大时,你如何有的放矢地使用大脑。年轻时,我们凭着良好的身体器官能超负荷运转,但是到了一定年龄,你必须懂得休息之道。

一个人的阅读者往往会因为封闭而造成视野窄、方法单一。以往,我的错误就是盲目沉入书海,盲目购买。一些打折书根本没用,一些教育软件也是多余,(以前想着如何使孩子的学习能更形象有趣些,现在才知道孩子更多的应该是靠亲身体验、接触,电子产品无法再现有效的、主动的思考和学习。)阅读没有甄别,阅读方法单一,拿到书几乎从头读到尾,根本不会问这本书写的怎么样,和我有什么关系,大都只是学习其中的遣词造句,以及听见闻,基本上每本书都是精读却又是消遣,也读得慢。不会去质疑作者和书,不会评论不会批判,一切听书里的听作者的,就造成极大的浪费和盲从。又买得太急,一些作家的书几乎没有去翻阅,却买了一系列,到如今发觉有些根本价值不大。

阅读需要牵引需要交流,闭门造车,几乎难以长进,只不过是增加阅读的量,这个量也是慢效的、无质。这类似于呼吸,呼吸是要一呼一吸的,(也相当于华德福提倡的身心呼吸),只读没有写没有交流没有发挥用处,只有“吸进来”没有“呼出去”就不平衡。你就不会有规划、计划,就很盲目、迷茫,又会读得苦,而养成坏的阅读学习习惯。

要与生活和世界发生联系,也不能单单只阅读经典,经典固然好,给你新知和启迪,但是总是高高在上。书籍当然是多选择经典,然后是选择和自己有关系的,但是还是不要读得泛滥。此外还可以选择博客,名人的博客不要多看,除非你对这个人很感兴趣,想知道他的一切细节,想通过细节来挖掘什么。但我觉得还是不如去买名人的1、2本书看,更可以了解他的真实的水平。因为博客的文章多是不发表的,随意性较强的。不如看普通人的博客更真实、有意义。

当然博客也不泛滥为好,因为你会发觉根本读不过来,你还是寻找和自己兴趣有关的或和自己兴趣、性情相近的。此外,你还要学会浏览。我的浏览能力就是从阅读博客中培养起的。

博客可以评论、可以交流,只要你有足够的诚意,你还可以认识博主。从而,你可以更了解这个人,那么你也就会更了解他为什么如此写如此思考,他所做的事件意义何在。值得模仿吗?我也能做到做好吗?我和他的差距?他也有什么缺陷?这是相当有趣的。

博客是交流、沟通的好平台。你可以看到榜样,找到差距,找到努力方向,得到鼓励。而多数博文是不适合发表的,他的缺点是没有完整性或者不很优美,但是发表的文章为了多数人为了清晰,他会剔除很多信息,或者因为篇幅而有所割裂跳跃。而博文在琐碎的细节中,你可以看到更多,比如不够简明或者没有修改,但是却展现了作者的思考轨迹,他的观点是如何推出的,内心的彷徨、挣扎,变革的起因、经过,或者你也可以看到他的软弱、错误,这样你就会更清楚作者的经历或论断,从而有着给你一种共命运的感觉,增强你的信心等等效用。

前面谈到我的阅读学习失误。往后我要如何做好?显然只读、学习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健康的。只要学习和做事、生活联系在一起才是有效的、健全的。其中哪一样最重要就不容易说清,应该说都很重要,最主要的要平衡,有了平衡才会和谐。人生如果能得到和谐就是健康、幸福。

所以,现阶段我太紧张了。我要减少阅读,减慢速度,要有规划。重要的是要有活力,我不能过于损害自己的身心而盲目追求。我需要重新安排作息,要根据自己脑力、个性,做到科学化、艺术化。

首先减少关注点,在生活、书籍、教育方面都如此。有很多选择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弊病,使人茫然无措、随波逐流,使人贪大求全压力过大。二是有长期规划更好,但是要做到这一点较难,你不知道自己能保持多久,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兴趣是否会转移。或者随意点、放慢脚步也好。

总之,要为学习创设有利条件:做到减少物欲,简化生活是首要条件,这样才能专心、专注于兴趣(事业),减少无关媒体的干扰,孤独一点,自甘寂寞,尽量建立自己心中的评价标准,而用外界的世俗的标准约束自己,要科学、合理安排好时间。尽量建立行动意识,不闭塞自己。

二、我的彷徨、劳累

很多人很幸运,有一项事业,可以沉入其中,他们的学习就比较单纯,只涉及自己的界限,其他的阅读或者只当作消遣。文学爱好者也是比较幸运的,他们只关注文学。这样他们几乎不需要其他的阅读或学习方法,他们只须沉迷文本中就会有所感悟。(卢克安也很幸运,非常单纯甚至沉迷在华德福的实践中,或许他的方向或研究有错,但他一直做下去的话,就是在铺设通往真理的坚实的台阶。)

而我这个半吊子,没有学历,没有深造,甚至没有读书方法。由文学爱好转向教育领域,又因为是语文教师,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在没有导师和优秀同事引导的情况下,我毫无头绪、方向,就四处瞎撞,艰难独行。

 

我的文学根基又很不够,教育专业素养更谈不上,也没有自己的实践探索,没有同行的交流。只能说是“模模糊糊”当教师。如果无心也好,就始终如井底之蛙,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但是对现行教育实在失望促使我关注,终于被博客网络引导上了。我又贪心,底子又薄,内驱力就使我很操累。

孩子的选择太多了,他就会无所适从。其实,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享受太多,也使人无所适从。在网络和书籍中,观点陈杂,咨询太多,造成选择太多了。不断学习,也就不断扩大无知的面。

这两年来,接触了很多教育理论和模式。要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真是很难。这些新东西铺天盖地,而我如井底之蛙,其艰难可想而知。

 

实践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前进之道,闭门造理论,没有实践的苦学苦思必定会脱离实际。在这不完美的世界如何选择一种适宜的、伤害最小的、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只能是边学边思边践行,问题会伴随着。(好像是《论对话》中提到,一项事业总是需要对话的,总是存在问题,有问题才是真实的。——但是这样的改革的必经之路,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实验必须稳操胜券,不容许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不是一起探讨,而是封杀。)

有问题,没有人支持,要自己反思改进,最难得抵抗外来的阻挡。在一个没有支持的环境中,一个人的实验、与众不同的模式总是会引起猜疑、不信任、反感,尽管这是求事业必然会遇到的,但是作为当事人可能没有额外的回报,往往吃力不讨好。这需要坚强。专业素养是一个因素,实践能力敢于创新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其实是人的性格和行动力。

 

三、谈我接触到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两年来,我接触的一些教育教学模式,略微谈谈门外汉的看法。

主流的教育模式很多,他们更多的是靠个人的魅力和经验,他们对教育的实质探究其实很少,但他们是成功者,而成功者往往被当作全能者及模范。他们的光环遮盖了专业缺陷。

薛瑞萍是民间派,个人化的。其中的教育经验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但是她缺乏专业素养,大都是凭经验办事,因为有效也就阻止了她探究的步伐。很多经验做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能经不起论证。当然她的做法是成功的有效的,是因为她专注于她的学科,通过自己的爱好从而有效感染孩子的学习成效。她是学科教学的优秀者,但不是教育研究者。

网络上的很多名师几乎都是文学根基好,然后很投入,就成了很优秀的教师。

赏识教育也不错的。

但是当一种教育模式或教养方式单一化,畅销全国的情况下,潜伏着更大的危险。因为名气大,成了权威,很多人就容易盲从。专家权威讲的,怎么可能有错。

任何简单的模仿都是不适宜的。那些演讲其实也是注重片面性,如果谁说得面面俱到,十平八稳,其实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其中世界的运行之道恰恰是“中庸的”最适宜。而讲演是越偏激越受欢迎,他们总是取偏执的特例来讲,这样容易给听众造成强烈的印象,就容易接受他的观点。任何大庭广众的讲演都避而不谈对主题不利的例子,为了动听,让人仿效,他们总是要突出、强化,制造某种神奇的、让人听从的效果。所以,这需要群众擦亮自己的眼睛,学会辨别。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通用,总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没有完美的、完全正确的教育,只能在考虑群体和个体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伤害最小的措施。也就是接受缺憾,尽量创造更好的条件。

其实赏识教育对于当前三分之一的“老式责骂的家庭”是有益的,但是这类家庭往往不会学习也就看不到自己的“病”,或者很顽固不大会改变;而对于三分之一盲从的家庭会起到误导的作用;对于那些反思求全面的家庭才是有点用处的。

新教育的模式,在当前较盛行。他们构建理想、有效课堂正处在探索中,在诵读和共读方面做得很好。但是,他们的讲故事和华德福有区别,他们也是简单的在故事中灌输成人的教化,按照华德福的观点,故事(寓意)主要是让孩子自己体验体悟出,有的甚至是不需要谈论的,这当然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等待,也就是只能适合少数教育模式。

华德福的模式,我了解也不是很多,但基本上能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较注重仪式,强调心灵的投入。但是他们在精神物质化方面做的探究,如果没有科学根据的话,很容易进入玄学成分。他们注定是少数人的教育,不可能进入主流教育。华德福适合家庭,适合幼儿园,适合小学校。

华德福教育是现有主流教育模式的有益的补充和探索。他们也在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研究。

他们的很多文章都引用了创始人史纳代的文字和观点,好像全盘照搬,较少质疑,这对于一门学问的发展应该是不利的。二十世纪的史纳代的研究和观点不可能就很全面、正确,任何一门学问都应该是辩证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如果没有超越、批判,没有扬新弃旧,可能就会走向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