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情我的坚定歌词:隆中对 出师表 复习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9:19:08
谈《隆中对》与《出师表》的复习整合
过眼云烟
《隆中对》与《出师表》联系密切,我们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不妨进行各方面的整合,使学生不但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拓宽知识领域,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笔者曾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风起云涌读史我明智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晋朝的史学家陈寿;《出师表》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三国演义》第91回《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中也有这篇文章。两篇文章都是叙述关于三国时期的事情。这里,我们有必要跟学生讲解清楚:《三国志》是记录三国历史的唯一史书,写的就是历史事实;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七实三虚”,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可能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熟悉程度要高,但必须明白故事不等于历史。我曾经跟学生说,你要想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必须读《三国志》。从中,你会学到许多智慧。
二、美词佳句我积累——学作文
《隆中对》叙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历史,而《出师表》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为此,笔者要求学生首先积累课文中的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词语、成语,千古名句,如由《隆中对》“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引申出成语“如鱼得水”,箪食壶浆”“挟天子而令诸侯”“思贤如渴”;由《出师表》“妄自菲薄、作奸犯科、计日而待、三顾茅庐、亲贤臣,远小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等,这些词语或者句子仍然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深刻的内涵为人们所喜爱。
其次,发动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诸葛亮的典故、名言警句,俗语、诗文等。第一是为了增长知识,做好语言的积累;第二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诸葛亮的为人;第三,为中考以及今后更重大的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请看示例:
典故: 七擒孟获   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 草船借箭 鞠躬尽瘁等
有关诸葛亮的诗词,杜甫的《蜀相》中的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我还给学生补充了《三国演义》中有关“空城计”的一首诗: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名言警句: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
如此丰富的词汇,如此好的语文学习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及的上汉语的丰富,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财富,岂能不用?我对学生说:“你们如果能够熟读三国(最少4遍),小说中的人物就会了如指掌,写作文的时候,那些词语都会从你的头脑中涌出,想写不精彩都不行。”事实也的确如此,复习这两篇课文,导致我的学生疯狂的读三国;闲来无事讲三国;学生的词汇量大增,班里涌现出诸多的“三国迷”,写作文的时候,他们不知不觉的就用上了名著中的词语。“聪明者则运用学问。培根”,可惜我们的学生中聪明者寥寥无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悉心指导,教他们做一个聪明的读书人。
                             
四、千秋诸葛我评说——学习做人。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那么,在你的眼中,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你觉得他的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去学习的品质或者精神?
于朝霞首先谈到:他能够知恩图报。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虽然刘禅太昏庸,但孔明做的无可挑剔。
张润润的话:诸葛亮淡泊名利,他在《出师表》中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
蔡晓月:诸葛亮一开始隐居隆中,就像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刘备请他出山后,他的才能终于得到施展。是金子终究要发光的。
“他一生谨慎,却不得不在“失街亭”后“挥泪斩马谡”。其实作为蜀国的最高统帅,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有失误。“刘永凯同学的看法引起了全班的深思,他说诸葛亮嫉贤妒能,孔明的长处在于治国而不是带兵。这位同学引用魏延和关羽的例子,侃侃而谈,让听者动容。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多个学生眼中的诸葛亮自然也不尽相同。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他的身上存在缺点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学生结合课文以及一些补充资料大胆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尽管不太全面,但是学生从书中,从文中读出了自己,这就学会了读书。如果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读书的价值实在不大。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话人物,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我告诉学生,不要为了考试而读书。
我们课本上的每篇古文都是经典,这些经典不但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而且引导学生怎样做人。如果仅仅从考试的角度去想,文言文的确枯燥乏味之极,文章读起来拗口,词义繁琐,句子难于翻译。假如我们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你会发现,每篇文言文其实魅力无穷,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代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财富,为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