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一吃就死胎的药:养心,最理智的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50:45
 
 
 
 
□ 张桂辉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城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高了,对养生保健的愿望更强了。这原本不足为怪、无可厚非。问题是,相当多的人却步入了养生保健的误区,乃至卷入了盲目的养生热潮,成为极少数冒牌“大师”“导师”的忠实信徒。这就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了!
张悟本靠《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养生著作”,成为名噪一时的“食疗大师”后,引得无数群众趋之若鹜、信以为真。他的“生吃泥鳅疗法”,让百余信众吃出病来,不得不入院治疗;而“绿豆治病论”,更是成为导致各地绿豆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又如,从商人到道长的李一,在缙云山上创办的绍龙观、白云观,俨然中国炙手可热的“养生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徒,往往要排队两三个月,外加上交天价报名费后,才有幸加入每周开设的“5日班”或“7日班”。据说,这个靠“吹”出来的“神仙”,竟有弟子三万、信徒无数。
注重养生,未必不是好事。任何个人,身体健康,不单是个人的福祉,也是家庭和社会的幸事——既可以减少打针吃药动手术之类的痛苦,又可以为家庭减少经济和精神的负担,还可以为社会节省医疗资源。然而,人世间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更何况,生生死死,是人类社会无法回避、不可或缺的新陈代谢。因此,人们既要注意保健和养生,又切忌刻意追求所谓的“高寿”。能够长命百岁,无疑是件好事。但人生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生活是否有光彩、生命是否有质量。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我以为,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片面。“生命在于心情舒畅”,似乎更为辩证些。所谓“笑一笑,十年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唯有心情舒畅,才能笑口常开,有益身心健康。然而,人生在世,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更不可能真的“万事如意”,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心、不如意。当受到挫折、遇到病痛、碰到诱惑之类时,能否坦然面对、平心静气,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
修养就是养心。古人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今天看来,读书学习,既可以养心,又有益健康。从某种意义讲,是最明智的养生。可以看看一些禅书,古书,佛书等,此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101岁的著名语言学家吴宗济,虽然已步入期颐之年,但行动依然矫健,精神照样矍铄,浑身上下充满了活力。这与他注重“养心”有很大关系。吴老曾经说过:“我没有养生之道,但有养心之道,读书养心,对自己健康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重养生者多,善养心者少;舍得耗时间锻炼、花大钱保健的人多,乐于挤时间读书、掏腰包买书的人少。据报载,福州台江某小区周边开了6家小型美容院。每一家都打出“养生会所”的旗号。小区居民林女士对一家会所宣传的“汉方养生”很感兴趣,毫不犹豫地办了一张4500元的“全身排毒美容美体卡”。我没有调查,但我敢断言,时下舍得买类似“卡”的人,不在少数。而买书呢,不用说4500元,就是45元,怕也未必痛痛快快地把钱掏出来。
我不反对养生。但以为,真正理智的人,既要善于养生,更要勤于养心。因为,心若荒芜,抑或霉变,鲜廉寡耻、荣辱颠倒,诚信缺失、良知泯灭,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连起码的道德底线都不要的人,无论其身体多么强壮,不过行尸走肉,可谓虽生犹死。这就告诉人们,不管是官是民、是富是贫,不论是老是少、是女是男,都要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并坚持在读书中思索,在读书中养心。须知,唯有心地善良、品行端正,才能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无愧无悔,才可望身心俱健、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