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女佣第12集土豆:张书克:憎恨虚骄之气的晚清名臣郭嵩焘(南方都市报 2011-9-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8:43:01

憎恨虚骄之气的晚清名臣郭嵩焘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 286   版次:AA29   版名:南方评论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9-18
作者:张书克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月旦人物

    ◎张书克自由撰稿人

    1840年以后,中国在因应西方势力入侵时屡屡自误,屡屡失败,以至于越到后来处境越糟糕。很多人都想找出其中的原因,对此作出解释。

    其实,100多年前,处身在这个过程中的郭嵩焘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只是,很少有人注意罢了。

    无论其出身,还是其教育,郭嵩焘都属于当时的主流。他认同传统的儒学,对礼学也有很深的研究,他并不认为传统的儒学是中国认识西方、走向世界的障碍。他认为,真正使得中国屡屡自误的,是那南宋以来的虚骄士风。

    虚骄之气是一种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自两宋以后,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而且,元、清两朝,都是由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因此,汉族的士大夫们基于情绪化的反应,高唱起夷夏之辨,一反汉唐时讲究理、势的政策,而是“务为夸诞”,积弱已久反而屡屡奢言用兵。班固有言,(汉朝时)文人多主和亲,武人多主征伐。郭嵩焘则指出,宋、明以降,言战者多是文人,“虚文无实”,议论繁多而不切实际,往往轻启衅端,往往曲在我而不在彼。

    郭嵩焘亲眼所见的虚骄士气,较之宋、明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明弓箭不敌洋枪洋炮,大家却高声叫战,还骂竭力避战的人是汉奸。这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言论,不仅出于排外心理,还有迎合大众以博取时誉的考虑。可以说,这种虚骄之气,既不明理势(郭嵩焘特别强调“理”“势”两个字,理就是讲理,势就是顺势),也不讲是非,更不计后果,往往出于无知,有时则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郭嵩焘对此深恶痛绝。

    这种虚骄士气之误国,以中法之战为最典型。当初,郭嵩焘、李鸿章根据实际情况,认为既然已经无法保全越南,就应当考虑放弃越南以“保疆自固”。但当时的所谓清流如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等人,却竭力主战,主张出兵越南,与法国决战。这种“趋时”之论在当时非常动听,却不切实际、不求实情,根本就不知道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战争的结果我们现在都知道了:法国占领越南,福州舰队被催毁,马尾船厂被摧毁,法国占领基隆、澎湖,封锁台湾海峡,禁止南米北运,中国全无招架之力。那些主战的清流们慌作一团,不知道如何了局,还得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时人朱克敬有首诗写得极为形象:“败书飞到举朝慌,老李回头顾老张;羽檄星驰三百里,讲和还要李中堂。”老李是指李鸿藻,老张是张佩纶,李中堂当然指的是李鸿章。以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庚子事变,几乎都是按照中法战争的模式重演,中国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

    郭嵩焘提出的因应西方势力的原则截然不同于当时大多数虚骄的士大夫。他从实际出发,提出两点重要主张。第一,他主张竭力避战,认为“战无了局”,也就是说,打仗解决不了问题,对中国有害无利。他知道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中国根本就不能和西方角力。他认识到,西洋各国十分重视通商,这一点大可利用,可以借此和外人周旋,以求自立、自强。在此过程中,不要给外人以可乘之机。主战就是给外人借口,给外人可乘之机。中国积贫积弱,每战必败,败则失地赔款,既伤国家元气,自取其辱,也不能改变通商之局。第二,他主张积极了解洋务、认识洋务、走向世界。他认识到,西洋文明是一种比中华文明更高的文明,中国应当竭力学习西洋的先进文化,并根据西方的“理”、“法”和西方人打交道。他还认识到,列国争胜的局面已经不可能改变,中国必须在新格局中争取自己的位置。郭嵩焘提出的这两条非常重要,如果中国的近代史沿着郭嵩焘的路线走的话,中国的近代化说不定早已经完成了。可惜的是,中国被一帮虚骄的人引向了一条一误再误的路。

    极为滑稽的是,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在“可以说不”,在“不高兴”,其虚骄之气,可以和19世纪的“老李”、“老张”们相媲美了。
 http://gcontent.oeeee.com/1/f9/1f9192dece215fd3/Blog/464/63eb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