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batop鼠标:注意!冷漠成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5:44:29
18位活着的复旦学生,和1位失去生命的黄山民警,将舆论卷入了对“冷漠”的质问当中。不应再对这18名学生苛责什么,因为他们并非没有人性,并非那么面目可憎,他们只是众多大学生中的一位,也是这个社会十几亿人中几个人而已。要讨论的是这种冷漠,这种如此熟悉的冷漠。
这18名学生是家庭中儿子女儿,学校中老师们教导的对象,社会中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因此这冷漠有根可循,也随处可见。这冷漠是一种病,能大范围传染,也许每一个人都已经被感染。所以在口水喷向这些学生的时候,更应该反思的是:这个社会究竟对你——年轻人做过些什么?
什么与18名复旦学生的冷漠有关?
懦弱:害怕舆论谴责,不愿承担责任
18人之中的一名学生在网上公开的忏悔信中写道:“我的难过与后悔没有促使我站出来担当起生命的分量,我却在想尽快恢复从前的生活状态。在舆论面前,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尽快走出这一段阴影,却忘记了那位因我们的冲动和鲁莽而死去的警官。”
据媒体报道,领队侯盼在张宁海遇难时的反应是:“当时我就懵了。”这或许可以反应出大部分队员的心态。学生回到学校之后,据侯盼的说法是去学校汇报工作并把自己关在家里写检讨,也就在这段时间,“黄山门”开始发酵。从事发当时的“懵了”可以看出,这群学生在遇到紧急事件时是不冷静的,心理没有足够的承受力,因此,在回到学校之后,逃避成了面对事件最好的办法。除了逃避心理上的歉疚和悔恨之外,还可以逃避现实中的责任,比如对张宁海父母的补偿。这群年轻人,在面对一条生命的逝去时,是懦弱退缩的。而这种懦弱,在很多时候表现成冷漠。[详细]
自私:他人的死亡由其他人负责,保住自己最重要
据媒体报道,面对如潮批评时,一位获救学生如此回应:整个事件中,最不负责任的表现是警察在找到队伍之后,要求立即下山,这是导致张宁海警官坠崖最大的原因,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适合下撤,做这个决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责任人。还有学生认为对于警察殉职应该找公安局和政府,他们有义务给家人补偿,而不是找学生。
在学生的逻辑中,首先是怎样将自己与事情撇清关系,让自己安全。张宁海是与自己无关的人,他的死是因为执行公务中的意外,这意外是由于当时指挥部的错误决定,补偿应该由政府负责,自己要做的是回到学校,尽快忘记这件事,恢复到以前的生活。这是一种让人齿寒的自私,这种逻辑的前提是对生命的蔑视。[详细]
无知:遇到危机不懂如何自处,显示人格不健全
这18名驴友,本抱着冒险的目的出发,却在遇到一点困难时便惊慌失措,直接导致了之后的一切。在事故发生后,没有主动面对,而是选择躲进学校和家庭的庇护下。除了有意识的懦弱和自私外,他们在遇到危机时,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
健全的人格意味着,首先,对生命尊重和敬畏,否则便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健全的人格还要求有理智的大脑,能有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这个人还需要有责任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的人才可能独立进入社会,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其为“公民”。由此可见,身处高等学府的“精英”们亟需公民素养教育。
调查
1.你觉得复旦学生的这种冷漠熟悉吗?
很熟悉,经常出现在生活中
不熟悉,没有遇见过
不清楚
2.你认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是金钱关系
教育体系失误,人格不健全
道德规范约束力降低
社会环境使人瞻前顾后,安全感缺失
3.你认为该如何改变社会冷漠现象?
建立制度保障,保证公民安全感
提升人们自身的道德修养
改变“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价值观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被困驴友在下山后表现的非常“平静”。

张宁海的遗体被运送下山。

这种熟悉的冷漠是怎样炼成的?
“适者生存”,教育从小告诉你要冷酷无情
教育的最高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拓人的胸怀、培养的人独立思考能力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培养当代公共社会的理想公民。然而,放眼教育的现实,无处不在的是卑恭屈膝的依附、道义理想的沦丧、营营苟苟的利益算计,甚至会不惮于与黑暗一起沉沦。在威权的形塑下,“教育何为?”这样的根本问题长期被扭曲与迷失,受教育者的灵魂与精神气质中出现对人类根本理想价值的冷漠、对威权的恐惧是必然的。
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孩子一直被告知的是“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不是理性的竞争,而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次考试你考不好,你以后就完了”,“你怎么不学学你同学呢?”……相信很多人对这样的话并不陌生。中国的教育不是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人,而是机器,这个机器有着同样的评价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是差的。而机器本身就是冷酷无情的。[详细]
为人民币服务,人与人只剩下赤裸裸的交易关系
如果说当今社会中,人们还有个相同点的话,那就是一切向钱看齐。90年代开始,当人们不再谈论政治了,便纷纷下海经商,投入钱的怀抱。人们相互问候,成了你在哪里“发财”?于是乎,中国人的脑袋里,就装了一个字“钱”。在谈论价值时,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结论是价值等于钱。更何况理想了,理想就是挣很多很多钱。但是挣了很多钱之后呢?中国人被“钱”绑架了。
这种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势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建立在感情,而是利益的基础上。各种托人办事、向人送礼、权钱交易反应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交易关系。在这种关系下,除了对钱不冷漠之外,对人的冷漠成为一种必然。
人性自我阉割、扭曲,最重要的“温情”不见了
深入到人性层面,我们会发现这个时代不光是大学生,整个社会都出现了人性层面的萎缩、扭曲。在社会的道德伦理层面,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用一个并非高雅的词来形容,今天中国的人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阉割的状态。整个民族在精神层面都遭到了集体的阉割,大学生本身应该作为一种先锋力量,“春江水暖鸭先知”年轻人,又在大学校园里过集体生活,他们应该是最敏感的,最敏锐的,但在这个时代他们也和整个民族一同被扭曲了。而那被阉割的东西,恰恰是人性中最宝贵的部分——温情。就像历史学家钱穆所说的,他希望这个民族在对待自己的历史时,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何况是对待今时今日的“人”了。

“就该为纳税人服务”,反映了人与人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这也是造成人和人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币服务”,精辟地概括了这个社会观念的变化。
冷漠已成灾,这病该怎么治?
构建公民社会 拯救被冷漠围困的社会道义
“陌生人社会”,就是多数时候生活、工作、相处在一个彼此并不认识的环境里。在“陌生人社会”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冷漠”、“互不信任”。当下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陌生人社会”。
然而,“陌生人社会”毕竟只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转型阶段,“公民社会”才是发展的目标。虽然“公民社会”与“陌生人社会”有外表的相似性,多数时候生活、工作、相处在一个彼此并不认识的环境里,但它们却有本质的区别,“陌生人社会”的本质是“冷漠”、“互不信任”,“公民社会”的本质是“道德、民主与法治”。都是陌生人,但陌生人的素质是大不一样的,在“陌生人社会”,要对“陌生人多加提防”,在“公民社会”,陌生人之间会相互依靠取暖。
构建公民社会,一方面要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增强公共事件的参与性,明确公共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也要从小就开展公民教育,放弃功利性的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而不是培养机器。
放下算计和猜忌 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当金钱已经占据了社会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已经变成赤裸裸的利益交易,就再也没有什么感情可以谈了,更不要说对于陌生人的同情和帮助,尽管这个陌生人或多或少的也和自己有关;当南京的“彭宇案”已经成为所有人心中“见义勇为”的判例,人与人之间互相的猜忌早已取代了内心深处的善良。
如果说利益和猜忌像乌云遮盖了善良的阳光,那么在现实的生活中,就无法否认乌云的存在。但同时也要爱护好自己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本就不是稀有品。信任虽然遭到了挑战,但不应该以此来作为回避社会责任的理由。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保护内心的善良和保护现实中的权益同样重要。不管是作为登山的18名驴友,还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放下金钱和猜忌,才是重建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前提。
用青春冲破冷漠 需要那么一点浪漫主义
“不为面包,为蔷薇”,那种不无乌托邦色彩的激情、理想主义和想像力,是对冷漠与恐惧之网的锋利穿刺,是一切被编码、被利益化、被驯化的对立面,也正是青春。青春不是圆滑世故,它是理想主义的源泉,也是所有这个年纪的大学生们所应该具有的。青春是冲破冷漠与恐惧的冰层的第一步。在华兹华斯、赫尔岑或黑塞看来,青春可以看作是一场为了超验性的理想而献身的热病,青春是一切科层制度的对立面--在那种制度中只能容纳阿谀奉承、出卖良知、麻木不仁。可惜的是,在现实中还有太多的青春生命无端地消耗在那片泥潭里。
每个人都有一份不应被遗忘的精神遗产,1960年代的世界大学生运动,那是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对冷漠与恐惧的无情嘲笑,也是培养人的精神气质的最好营养剂。即便只是为了青春生命的真诚、对异化的敏感与反抗、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理想以及对自由的渴望,所有人都有对全球性的1960年代表示敬意的理由。以热情和宽容构筑起一个自由、开放和尊重差异的社会,造成冷漠与恐惧的那种罗网其实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详细]

1960年代的世界大学生运动,那是从历史深处发出的对冷漠与恐惧的无情嘲笑,也是培养人的精神气质的最好营养剂。
结束语Conclusion
冷漠不可怕,可怕的是冷漠而不自知,成为理所当然。冷漠是可以传染的,温情同样如此。让温情激发温情,这个世界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