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萧蔷怀孕:读书提升教师素养的途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2:24:01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观念如何才能转变,或者说,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育理念、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我认为,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办法。阅读教育专著名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

其实,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是书籍。李镇西,一个颇为有成就的教师,当友人问及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

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软件”,软件往往比硬件难搞,这是计算机领域里的常识。可以肯定,素养不佳将成为你的营养不良症。素养不仅会决定你的教学水平高低,还会渗透到你的人格与个性中,影响你的教育世界观与教育方式,甚至造就你一系列的教育习惯。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要通过读书,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可以说是爱书爱到骨头里。他说,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要读书。在这里,我又想起了商友敬说的话:“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扉;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天读书的弊端是取其‘花’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苏霍姆林斯基还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然而,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学什么?我们固然要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才能提升自己和事业的境界。

读书的过程就是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书上得来终觉浅,要出成果须躬行。明白地说,就是要学会整合获取的知识信息。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点:一是广泛占有信息,二是要善于滤化信息,三是要科学地加工知识信息。

如何读书:当今信息时代,图书报刊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便穷一生之精力去阅读,所读之书也不过是"书海之一粟"。因此读书不能漫无边际、信手拈来地随意乱读,而应根据需要、可能、兴趣、特长"四合一"原则,有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读。要针对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专业关系密切、"相对"价值最高的书,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家名著以及教育杂志、报纸等,就应列为教师阅读重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这样才能多、快、准、适地获取知识,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是,教师读书范围不能过于狭窄,除重点保证读本专业的书籍外,还要泛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其它书籍,甚至看点与专业毫不相干的书籍。"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力求做到"一专多能",这与针对性并不矛盾。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儿歌时,一位小朋友突然发问:"老师,从月亮上看天空也是蓝色的吗?"一时把老师给问倒了。后来斯霞老师翻阅了天文方面的书籍,终于找到了答案:地球上看天空,由于大气层对阳光的折射,因此呈现蓝色;而月球上没有空气,从月球上看天空是黑洞洞的。这件事使斯霞老师更深刻体会到广泛读书之必要。读书不仅要注意"专"和"博",还要注意"活"。郭沫若同志在游太湖蠡园时,曾给游人题过这样的词:"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把书读活"就是读书时要多动脑,使书本知识经过分析、思考、理解、记忆,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在实际中灵活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些书籍,还得注意批判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一味照搬照套。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读书要在"活"字上下功夫,掌握书中之精髓,灵活应用于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