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裕玲什么时候整容的:武派太极拳与经络养生---徐纪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57:23

武派太极拳与经络养生---徐纪涛

(2008-08-02 21:34:49)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太极拳     编者:此文题目是《武派太极拳与经络养生》,但当年武禹襄的“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这“身法八要”,好像是站在整个太极拳的立场上总结的,并不仅为今日之“武派太极拳”所独有。虽然现在各派太极拳在表述这些内容的词汇有可能不尽相同,但其实质,编者以为各家还是基本达成了共识的罢?故此文所述,对各派太极拳习练者中关注经络养生的朋友,也许都会有所帮助。

    笔者从吴文翰先生习练武派太极拳,现仅据恩师之传授,并结合自己研究中医之体悟,着重论述武派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中医经络气血之说,意在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探讨习练太极拳的健身价值。

    武派太极拳的身法要领,与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武禹襄总结的“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这“身法八要”中。这些身法要领,作用于人身的许多穴位,疏通与调解了周身的阴阳气血,其作用具体介绍如下:

    提顶:提顶是指走架打手时,将头颈骨竖起,头顶百会处若有一线上提,领起整个身体,如悬空中。百会穴,又称三阳五会,为诸阳之会,乃手足三阳经与督脉足厥阴经交会之处,主治多种疾病,有升阳举陷、醒脑固脱的重要作用。此穴属督脉,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统领一身之阳,《内经》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阳气对人身的重要。而提起居于头顶最高位的百会穴,正可将周身清阳之气运行至大脑中。清阳之气在上,则浊气自然归下,可使人身清气爽,思维敏捷,“尾闾正中神贯项,满身轻利顶头悬”,故武禹襄将提顶作为身法八要之首。

    吊裆:吊裆与提顶相对而言,头顶百会穴与裆部会阴穴如有一线贯串,要求胯根松开,裆部松垂。会阴穴又名海底,属任脉,居于前后阴之间,为任脉、督脉、冲脉之会。百会与会阴两穴在人身,犹如地球之南北极,遥遥相对,又如日月之相应,一属阴,一属阳。百会居人身至高之巅项,如君临四夷,犹如《周易》之乾卦,有纯阳之象。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会阴位于至阴之地,二阴之中,为诸阴经之大会。因此,若能做好提项、吊裆,则任督二脉,日久自然畅通,而气血充盈内劲浑厚。道家云:任督通,百脉通。由此可知,武禹襄列提顶、吊档二者居于身法八要之前的重大意义。

    涵胸:胸区(胸口与两肩窝)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后缩,两肩微向前合,锁骨胸骨松沉下降谓之涵胸。胸部为任脉、手三阴、足三阴与足阳明诸经所循行,经络穴位众多,而膻中穴在胸部之中心,属任脉。《灵枢·海论》说“膻中者,为气之海”,《难经>说“气会膻中”,可见膻中之重要。古今医家皆重视膻中部位,习练太极拳时,要求涵胸,可调畅胸中大气(后天之宗气),加强心肺功能。同时,使胸中之气自然下沉于丹田,为平常之胸式呼吸逐步演变为太极拳所要求的腹式呼吸打好根基。

    拔背:脊骨自然竖起,上下对拉,节节松开。前能涵胸后能拔背,周身动作才能协调一致,发放时脊柱才能如弓一样产生弹力,做到力由脊发.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督脉行于脊柱,挟脊柱两旁为膀胱经所循行。背部脊骨自下而上分部着长强、命门、中枢、至阳、神道、陶道、大椎等穴。其中至阳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穴下,上通大椎,下接命门,为背脊的中枢,前与膻中遥相呼应(笔者注:太极拳中所称之夹脊穴即指此而言,而针灸书中并无此穴名)。涵胸与拔背是相辅相咸的,涵胸可使胸中之气顺任脉降于丹田,拔背则使督脉之气上行脊背,一前一后,一升一降,潜移默化,日久自然任督通畅,百病不生。古代养生功家有“通三关” 之说,三关指尾间关,夹脊关,玉枕关。因内气在此三个部位不易通过,故以关名之。练气功主张以意领气,武禹襄则认为“意在养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故只须将身法做到位,久练自会气贯周身,全身之经络不求通而自通。

    拔背不仅能够通达督脉,亦能够疏通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人身之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必先伤表方可入里,故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充盛,则外邪不得入内。而此经在人体背部有四条经络通行,加上督脉,背部有五条经络贯穿,而拔背正可使膀胱经和督脉之气血畅通,营、卫固密,人体的抗病能力会因此大大加强。

    松肩:松肩即让肩关节放松舒展,既不要耸肩,也不可僵滞,肩松则臂活。肩上之肩井穴,位于肩上凹处,属足少阳胆经,胆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肩井穴又与双足之涌泉穴上下遥遥相对,练拳时应注意让涌泉穴与肩井穴相互贯通,松肩则气血自肩井降于涌泉,而泉中之水又可自井中涌出,好比打井要打在泉眼上一样。如此则上下气血相贯,循环不已,肩膀自然松活,足下稳健。另外,肩井作为背脊与上肢的连接部位,为内劲的传输起着重要作用。

    沉肘:沉肘指肘关节要常保有下沉坠落之意,不可上抬。肘为上肢的中节,亦是五俞穴、中合穴的会集点。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合穴都在肘部的内外侧分布,其中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穴最为重要。曲池,又名阳泽。武派太极拳起势时,保持合谷穴与曲池穴遥遥相对,则肘自然下沉。活动曲池穴对治疗老年人的肘痛,尤其有效。此外肘部还分布有小海、少海、曲泽、尺泽等合穴,是经络之气汇集的重要部位。做好松肩沉肘,是实现上肢之气血与周身之交流无碍的行功要领,并可使劲力畅通于掌根及指端,且有益于涵胸拔背之完成。

    裹裆:裆部为二阴所在,二阴之间的会阴穴,又称为下丹田。裆部是足三阴经自足至腹的必经部位,阴踽、阴维亦从此上通于胸腹,可谓诸阴经汇聚之所,故裹裆在护卫自身安全和保健上都是非常紧要的。

    护肫:护肫即护住中线及两胁。肫原指鸟类的胃,此处借指人体两腋下软肋及身前中线部位。在两胁下有大包、章门、期门等穴,在胸前中线上有膻中、中脘等要穴。大包属足太阴脾经,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章门、期门穴皆属足厥阴肝经,均为气血出入内脏之要地。章门还是足厥阴、带脉之会合处,地位重要。期门为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中脘穴属任脉,“禀人之中气,营气之所出”,为调理中焦第一要穴。因此在技击时,做好护肫是保护自身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

    除武禹襄“身法八要”所涉及的经穴之外,郝月如又提出腾挪、闪战、尾间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等身法要求。其中尾闾正中和气沉丹田涵括了两个重要穴位:长强和气海。

    长强又名龟尾,在尾骨端与肛门之间,为督脉的起始穴,与任脉相络属。此穴历来被古代内练家所重视,<会元针灸学>载:“长强者,长于阳而强于阴,……长强为纯阳初始,使脏中生纯阳正气,舒缓各部器官,故名长强”。    

    气海,亦称丹田,在脐下一寸五分,为生气之海,乃先天元气汇聚之处(丹田指小腹而言,小腹乃炼丹之地,非单指某一穴)。气海穴在关元与神阙两穴之间,最接近于丹田的中心。气海穴下为小肠,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即心火自经络下达于小肠,以增加小肠的热力而助小肠消化吸收食物之精华,变为精血,营养周身。故气海与膻中一主先天元气,一主后天宗气,皆为人身之重要部位,无论养生或技击,皆须时时顾护(笔者注:上文曾提到在胸部之中心的膻中穴“为气之海”,此处又言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的位置,原因何在?原来中医认为人先天之肾气,又称元气,积藏在小腹部位,为生命之原动力;而后天之宗气,又称大气,贮存于胸中)。

    在武派太极拳的练习中还涉及到一对重要的穴位,即命门与神阙。关于神阙与命门之间的关系,恩师吴文翰先生曾言道:“神阙与命门要相吞吐,化解时命门吸神阙谓之吞,发放时命门催神阙谓之吐,是气机鼓荡的根源”(神阙即肚脐)。

    命门,位于后腰督脉上,在第二腰椎脊突下凹陷处取穴。命门是人身阳气之根本,其中所藏之真火是人生命的原动力,对人的生殖发育和饮食的消化吸收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故命门火衰的人,常表现出四肢发凉,腰腹冷痛,阳萎早泄等症状,而习练太极拳正可以培补命门真火,强肾益精。太极拳经典拳论中所强调的“以腰为轴 ”,“命意源头在腰隙”等要领,皆是增强命门真火的不二法门。练拳日久者,常可感觉周身温暖舒适,腰腿灵活,耳目聪明,此皆源于肾精与命火充沛之故。

    由此可知,武派太极拳的身法要领,把人体作为一个和谐而生机勃勃的整体,以经络气血通调为旨,以重大关节处的提点与关顾为立足点,从而实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个体生命由内到外的全息关怀。对太极拳身法要领的“形”的把握只是基础的层面,对“意”的体悟与践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方可谓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