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泽为什么头球好:刘恒亮 病人敢把命托付(身边的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06:46
本报记者 曲昌荣
《 人民日报 》( 2011年11月23日   06 版)

刘恒亮在为急诊患者检查。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阅读提示】
他,医院和家两点一线,多年来离开手术台不超过24小时;他,眼里只有病人,却从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病人一分钱的礼,不拿病人一个红包。
冲在时间前的“工作狂”
14年前,刘恒亮来到河南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现郑州人民医院),现在是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人都说刘恒亮是工作狂,他到底“狂”在哪?“他视事业为生命,为病人不要命。”刘恒亮的妻子这样评价。
2006年3月,刘恒亮脚部骨折,医生说需卧床3个月,他却打石膏坐轮椅上手术台。2009年,多台手术从凌晨两点开始,结束时已是深夜12点。忙碌到中午,刘恒亮会趁着两台手术换台的间隙,躺在地上病人用过的单子上短暂休整。
“找刘主任得在6点半前,后面他的时间是病人的。”这一点,整个心内科都知道。不分寒暑,他每天早上7点前到医院,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和节假日。
问诊、看片、会诊、查房……刘恒亮像陀螺不停旋转。他常说给医生也说给自己,“如果你真正体会到病人每秒钟要死掉多少心肌细胞,你就知道省下来的每一秒都是病人的生命”。
工作是他的全部,所以他看上去“乏味”。他唯一的休闲就是散步。然而,当刘恒亮和妻儿难得去散步时,母子俩却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他的脚步。
“您不觉得您的生活没意思、没质量吗?”护士巴宁问出了大家的疑惑,刘恒亮答道:“我有我的病人。”
坚守铁律的“老顽固”
“永远不吃病人一顿饭,不收病人一分钱的礼,不拿病人一个红包。”
这是刘恒亮二十几年坚守的铁律。病人送来的红包,他要么直接拒收,要么由护士长交到患者的账户上。
“别的没什么值得骄傲,不收礼是我最自豪的。”刘恒亮活得心安。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灵芝回忆,2007年底,一位孙姓病人突发心梗,刘恒亮凭借高超的医术和坚守的毅力,让患者脱离了危险。病人家属感激不尽,见医生不收红包也不许请吃饭,就从老家带了一袋自家蒸的馒头,说这不算礼吧。但刘恒亮还是没收。
同事们不理解,馒头价不足道却饱含情意,有必要吗?刘恒亮说:“我只要在这个岗位上,就不能开这个先例,今天是馒头,明天就是红包啊。记住,人有病是在难中,如果一个医生乘人之危收受礼物,他的行为不亚于拦路抢劫的强盗。”
“医生不收礼,能不能用心治病啊?”很多病人心里打鼓。但这种所谓“常理”在刘恒亮这里不会出现。他对送礼者严酷,对病人却如亲人。“既要治好病,又要少花钱,老百姓攒点钱不容易。”做手术时,他常说:“看看造影剂还能不能再挤出来点,能省就省。”来自农村的他,对农村来的病人如待家人,不收礼之余有时还送礼。
单病种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最高限价是5000元,刘恒亮通过搞临床路径管理,将平均费用减少到3000余元。为让病人早出院,少花钱,他最多时一天上6次手术台。病人说,这样的医生,我们敢把生命托付。
家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别人觉得我成功,有这样那样的荣誉,但我认为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我欠家人太多。”刘恒亮这样评价自己。
工作中,刘恒亮为无数患者开辟了生命通道,但他却没有为家人搞过一次“特殊”。作为心内科主任,老母亲来院看病,找位置输液这样的小事,他都没走过后门。他常说:“虽说是小事,但开了这个口子,形成风气,我就是始作俑者。”
谈及老母亲,五十出头的刘恒亮不禁潸然。刘恒亮在郑州工作十多年,除了去周口会诊时会匆匆看望,他没有为母亲专程回家过一次。十多年没陪老人守过岁,没在母亲膝前送上过生日蛋糕。
不光母亲,妻子崔喜芝也早已习惯了“被冷落”的生活,可她不但怨恨不起来,还放心不下他的身体。在儿子刘洋心中,他是不称职的父亲。由于忙工作,刘恒亮很少过问儿子学习,看到儿子成绩下降他就大发雷霆。有一次父子“闹翻”后,儿子干脆开始和他“冷战”。儿子高考填志愿当天,刘恒亮隔着门缝朝儿子喊:“儿子,学医吧。”
对于家人而言,刘恒亮熟悉又陌生。但他很幸运,母亲从未怪他,还以他为荣。儿子也走上医务工作者的道路,追寻着他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