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是你最疼爱的人:中国的软肋与美国的战略围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4:05:49

中国的软肋与美国的战略围堵

丁咚 文

 

近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对华做出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举动。美国国防部8月6日高调宣布,美国将在未来数月派遣“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参加在黄海举行的韩美联合军演。该航母8日晚抵达越南岘港附近的南海海域。一批越南高层军方人士8日登舰参观。越南政府官员和美国驻越南大使等人陪同参观。报道称,美军驱逐舰“约翰·麦凯恩”号也将于近期造访越南。美越两军也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文化交流和联合海上搜救演练等。

“乔治·华盛顿”号航母于7月底参加了在韩国东部海域(即日本海)举行的韩美联合军演。此前,媒体普遍猜测,美国是在中国明确反对其航母出现在黄海的情况下,“屈服”于中国压力而决定不参加韩国在黄海的军事演习的。

时隔不久,美国就不同寻常地打破模糊姿态,表示其航母将参加接下来在黄海的军事演习。有分析认为,这是奥巴马政府在国内反对声浪下采取的对策。

然而,分析家忽略了,在过去数十年,美国发挥了全球领导作用,具有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美国的智库组织数量庞大、水平专业,它们在国家制定对外战略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战略是对美国来说具有全局意义的对外关系之一,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具有重要位置,也是各种智库、大学研究机构的重要研究对象。这些战略,是经过深入研究,经过内部反复讨论和法定民主程序才能定案。美国的对华战略亦然:首先,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次,它是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不会因一时一事而轻易改变。

美国近期的一系列对华举措,绝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无心之举。比如它针对中国的汇率政策,持续地强有力地施压(虽然中国不承认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改变汇率政策,但明眼人都不会否认美国因素的作用);比如,希拉里公开宣称美国重返东盟,并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表示,美国深切关注中国“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并敦促相关国家进行谈判,以寻求解决方案;比如美国着意改善与越南的关系,加深经济、军事合作,甚至冒着被批评为何扩散的危险,与越南洽谈进行核能合作,现在即将参加黄海军演的美国航空母舰刻意在曾是冷战前哨的岘港海军基地附近出现,象征意味浓厚;更具实质性值得举措是美国的航空母舰在中国大张旗鼓的反对之下、挑衅性地即将出现在被中国视为门户的黄海,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此次开足了马力、动用了大量外交资源进行反对,原以为颇有成效,没想到美国杀了个回马枪。

这些都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奥巴马政府时期逐步清晰。如果说在其第一年任期里,更多地体现了美国对华积极接触的传统外交政策一面的话,那么从其第二个年头的任期开始,美国逐步调整了其对华外交政策的战略策略,以更加审慎的姿态,看待中国的崛起,着力从各方面防备因中国发展有可能对美国首要大国地位的挑战。

十几年前,当美国布热津斯基写作《大棋局》时,还将中国当作一个地区大国看待。彼时,对美国来说,中国对其地缘战略意义远大于全球战略意义。

然而,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规模,从国土面积看是全球第三大国。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强盛的大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傲立于世界的东方。但从晚清以降,国力渐衰,民心不振,中国在西方炮舰威胁之下,打开国门,成为其任意宰割的对象。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以一流国家的资质,却在世界上扮演了二流国家的角色。

中国是少有的雄心与实力兼具,可以撼动美国独一无二地位的国家。中国经济进入新的世纪后,依然保持了高速发展,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对外表示,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军事能力均获得大幅跃升。

如果说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发展脉搏跳动的声音,那么美国则是对中国的发展变化感觉最明显、最敏感者。美国现总统奥巴马在其首次国情咨文中,明确无误地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中国的发展给予高度赞赏;二是宣示美国不能接受世界第二的位置。

这两层意思连在一起,就意味着,美国接受中国的崛起现实,但美国同样对此保持警惕,也将不允许中国超越其首要大国地位。美国随后采取的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措施,都是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而已。

美国在中国周边的战略围堵政策,就是奠定在这样的对华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之下。除了在黄海、南海等中国周边海域制造事端之外,美国还利用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台湾、东盟(特别是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澳大利亚、印度、蒙古、阿富汗等地缘战略棋子,对中国形成围堵和牵制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新一轮对华政策调整中,对抗性明显增强。美国变得咄咄逼人,让中国明显受到战略压力,也迫使中国作出相应的强烈反应。外界都在关注它将如何收场。

对中美两国、乃至亚太地区和世界来说,如何收场并不是关键,事实上,中美在新的形势下的对抗注定没有结局——任何结局都意味着悲剧性。问题是,中美对抗了,美国意识到了中国的崛起对美国来说是个长期的挑战,是个绕不过去的课题,美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在对抗与合作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相反,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国的崛起,必须面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首要大国的现实,中国发展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指日可待,甚至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后,某一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或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是中国绕不过去的命运。

两强并峙,必有一争。老的超级大国会为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殊死挣扎,新的超级大国也被自己的宿命推动,向其挑战。这是一种内在的使命,并非刻意为之,不管中国希望与否,客观上都“威胁”了美国的首要大国地位,也必将引起他越来越深重的疑虑和防范。而美国几乎没有顾忌地对中国出牌,露骨地在中国周边形成合围之势,是因为其经过多年研究和评估后,完全掌握了中国的软肋,认为中国在新一轮对抗中,很可能一如既往爆发高频度的口水战,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低,出于对自身处境及世界局势的顾虑,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很有限。

一种很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将继续依赖于和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平衡稳定的关系和安全的周边环境。中国的GDP水平今年上半年跃居全球老二,被认为是中国致力于推进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成果。中国的经济界、政界主和派占主流,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反对引发军事对抗,特别是希望与美国等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大国密切合作,在周边国家推行睦邻友好政策,全力维系和平的外交环境。在这一思维模式下,当美国逼近中国领土,意图钳制中国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确保和平,如何和平解决对抗,如何避免与美国的军事摩擦甚至战争。

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体系,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国际媒体甚至预测9年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虽然中国未必愿意如此张扬。

但中国的发展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重大缺陷和潜在危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经济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基础的显著改变不适应,国家治理流于经验化,从人治到法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不相匹配,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社会中介服务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现代化水平不高,社会诚信和公民道德素质仍存在突出问题;腐败蔓延,贪腐文化盛行。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的发展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中国社会积聚了太多深层矛盾,贫富差距拉大、官民对立情绪加剧影响了社会稳定,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恶性犯罪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都是这些矛盾在局部地区爆发的体现。在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和机制保障的情况下,国家稳定基础薄弱,为政者担心外患未平,内忧纷起,诱发社会的动荡,因此难以在美国的军事挑衅面前,采取实质性的军事反制措施。

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奉行已故领袖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在国际上决不当头,实行不结盟政策,与世界上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表现在国防政策上就是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防御、自卫和后发制人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建设蓝水海军的工作,中国的海空军事实力较以往有了较大提升,远程打击能力有所提高。但中国在国防上的防御性政策,仍然给外界以和平主义的印象,认为中国的国防只有防御,而没有进攻,这为美国大肆在中国周边构筑围堵城墙,加强对华战略遏制,提供了条件。只要美国按照“国际法”,在“公海”开展军事行动,中国就“没有理由”对其进行军事打击。这就是所谓的防御性政策的弊端,敌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却无所作为,听任其作威作福。

这是文明方式的代价,而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一直奉行这种君子风范,与西方的虎狼之风判然有别。中国人处理外交争端、军事侵犯的方式,为敌人创造了机会。

中国人崇尚和平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看待中国的发展的方式,认为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和平崛起”,而要积极构建的是“和谐世界”。总之,“和”在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寄寓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理念。中国所想达成的目标是,在中国的现代化中,避免重蹈原苏联和西方在发展过程中国际利益冲突加剧的覆辙,中国不通过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更不采用争霸或损害别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致力于建设普遍发展、共同繁荣与持久和平的世界。

中国的这一考虑无疑也是希望寻求一种与人类社会已有的国际关系学说迥异的对外交往方式,以和为贵,是中国对自身发展和参与世界的期许,但这个世界是现实的,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中国的理想主义精神与美国的冷战心态、黩武精神格格不入。西方崇尚炮舰政策,一言不合,即拳头相向,是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而中国反其道而行之,也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全世界都奉行中国的行为准则,那么也许中国的和平观将起到维护国际关系民主与和平的目的,但如果是中国的一厢情愿,将为中国的国家安全带来隐患。

改革开放的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是,西方文化包括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广泛普及。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对中国进行渗透,加上由于大量中国人涌入西方留学或者淘金,部分中国人对现实不满,因此,在中国形成大批对美国抱有好感的人群,他们欣赏美国的价值观、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其中一部分构成中国的“亲美派”。

这些人在经济界、文化界、政界等社会各界均具有重要影响,对美国的任何政策都抱着“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包括对华战略。一旦中美关系出现紧张,也是这些人活跃的时候。他们会大力鼓吹中美友好,为美国说好话。即使美国对华采取军事行动,他们也会鼓噪“大局论”,认为美国在中国近海活动没什么大不了,不会影响中美关系,也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

美国政府也注意在中国寻找一批支持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乃至网络等媒体,广泛散布亲美言论,为美国评功摆好,而在美国在中国周边部署军事力量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不是危机,而是机会,是美国对中国的“善意”。

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重大危险的时刻,一种畏战、避战的情绪在朝野弥漫。对国际关系的现实缺乏理性的认知,对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心存幻想。国与国的关系,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美国人的任何对华战略都是基于其国家利益的,谁会派遣军队到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

而畏战不仅不会遏制美国对华战略围堵,反而会助长美国的嚣张气焰和对华军事冒犯势头。美国试图将中国的战略活动空间限制在东亚的狭小地域里,让中国心安理得地当好一个地区大国,无法对美国的全球首要大国地位构成挑战。

只有以敢战、必战的决心,采取强有力的军事措施,应对美国的对华战略包围,中国才有可能争取和平的前景。中国长期以来忽略远程军事投放能力的建设,也许只有到今天才会看出它的弊端。当美国的航空母舰在南海、黄海巡弋,耀武扬威的时候,我们的军舰还为突破第一岛链沾沾自喜。美国的军队已经到了中国家门口,而中国却不能在美洲投放自己的军事力量。

中国的软肋完全暴露于世界,难怪美国敢于肆无忌惮在中国的眼皮底下展示肌肉。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不会拿它怎么样,也无力对它怎么样。(中美关系走向观察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