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电脑睡眠断电:学校育人环境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15:23
学校育人环境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TRS_AUTOADD_1209362779423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9362779423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9362779423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9362779423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09362779423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yFav_1195450987305 P.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0987305 LI.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0987305 DIV.MsoNormal{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0.5pt; MARGIN: 0cm 0cm 0pt;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EXT-ALIGN: justify}DIV.MyFav_1195450987305 DIV.Section1{page: Section1}

学校的育人功能,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来实现,而且可以通过整体育人环境的改善来实现。构成学校育人环境的因素不仅有物质的,而且有精神的;不仅有显性的,而且有隐性的。从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来看,隐性环境的影响作用有时会超过显性环境的作用。本节将要阐述的就是关于学校育人环境的构成、功能、改善的途径与方法等问题。

 

一、 学校育人环境概述

 

(一)什么是学校育人环境

 

1.学校育人环境的含义及类别

 

环境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学校育人环境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影响作用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

 

按照通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学校育人环境作出以下几种不同角度的分类:第一种分法是按照环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将其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二种分法是按照环境的构成基础,将其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两类;第三种分法是按照环境的内容,将其分为物质环境、组织环境、信息环境等。本书中按照环境的组成要素,将其分为物理环境、管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三类。

 

2.特征

 

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学校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与其他环境相比较,学校环境具有两个十分明显的特征。

 

(1) 教育价值性

 

学校环境的教育价值性是一项十分显著的特征,这是因为在学校里,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非物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对此,已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进行过明确的论证。例如,美国全国中学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曾指出:“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就意味着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家长进行富有成效的学习、工作及合作、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Edgan A.K.:Improving School Climate-leadership techniques for Principals,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Reeton, Virginia,1980.)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的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弗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这些论述充分说明学校环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性。由此可见,学校环境的设计和布置都必须充分考虑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2) 全面渗透性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具有全面渗透的特点,这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学校环境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余活动中,或是课间休息时,学校环境的影响是时时处处在发挥作用的。尤其是各种隐性教育的影响作用,更是无所不在。二是指环境影响的潜移默化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是通过有目的的说教或管束来进行的,而是通过多方面的心理影响来体现的。如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态度与观念的形成、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等,都是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与气氛感染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和实现的。

 

(3) 个别差异性

 

学校环境之间的差异,就好像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差异一方面会表现在学校的外部环境即硬环境上,一所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会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区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气候条件、学校负责人的价值取向及审美修养等因素而表现出普遍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会表现在学校的发展目标、工作态度、精神面貌、舆论风气等软环境上,一所学校因其领导者的教育理念、文化修养、性格特征、领导风格、教职工队伍的素质、学校的发展历史及其已有的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也会使学校在软环境的建设上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和特色。这些差异最终都会在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中体现出来。

 

(二)学校育人环境的构成要素

 

1.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是指构成学校教育设施的全部物质条件和时间与空间因素,包括校园、校舍、操场、设备、绿化、美化、教学设施的色彩设计、生均面积、作息时间、教室里的采光、空气、温度、湿度,是否有噪音干扰,等等。学校里的物理环境是否理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好的设施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15%~35%,并可减缓和消除脑力疲劳。(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465页。)

 

当前在改善学校物理环境方面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时间因素。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学校里的有效教学时间应为:小学生不超过六小时,中学生不超过七小时。但是,由于升学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几乎没有几所学校能够执行这一规定。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有些学校的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经常超过十个小时,毕业年级有时更长。如果加上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学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有时可以超过十五六个小时。这样的负荷强度足以让一个健康的学生产生严重的疲劳感和厌倦感。为数不少的厌学情绪和厌学症的起因,往往都与此有关。

 

(2)空间因素

 

学生在学校里应该占有一定的活动空间,这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人均空间应在3.4~3.7m2,每个教室人数最多不能超过50人,而当前有些学校班容量高达六十多人,学生的书桌一直顶到老师的讲台前。这样拥挤的空间,显然会给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例如,密度过大会减少每个学生的活动空间,增加发生冲突的机会;人数过多会增加教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害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人数过多会使前排和后排学生的视距与视角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视力保护;人数过多,还增加了班主任管理的难度,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教室中的采光、通风和温湿度

 

教室里的光线和照度是影响学生用眼卫生和学习疲劳反应的重要因素。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自然采光系数(窗户透光面积与室内地板面积之比)不应低于1∶6,教室黑板的照度应达到150~250勒克斯,同时应注意灯具的投射角度,以避免产生眩光,引起视觉疲劳。

 

教室的通风条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学生的新陈代谢和呼吸系统的发育,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导致学生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以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按照卫生学的要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应超过0.1%,所以,教室的通风设施及其效果必须达到规定要求。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教室里应保持的适宜温度一般应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应为50%~60%。教室中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温度过高(超过35℃),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并出现倦怠、嗜睡反应;温度过低(低于8℃),则会妨碍学生的正常活动,还可能导致感冒、冻疮等疾患发生。

 

(4)校园和教室的美化设计

 

校园和教室的美化设计是学校物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校园的绿化和美化,教室的布置、教学设施的色彩选择等因素。这方面的设计水平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校园里的操场房舍、墙壁画廊、花草树木、人工景观的设计,都应在形式和内容上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样才能起到陶冶性情、减轻疲劳的作用。教室的布置与色彩搭配也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一些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教室四壁的颜色不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浅黄色、草绿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而棕色、褐色则会导致智商下降。这些研究值得学校在设计教室时参考和借鉴。

 

在教室美化方面,室内布置与设计应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例如,教室黑板上方和教室侧面的墙上可以张贴一些反映班风的口号和鼓励学生的名人名言,但字体设计应活泼、简洁,色彩要适当鲜艳一些;教室后面墙壁上如果有墙报,内容上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体现广泛的参与性,形式上应尽量生动活泼些,可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孩子注意的卡通图形,文字尽量用美术字,背景颜色应采用较浅的暖色调。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墙壁文化的教育功能,又可以防止因刺激过多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2.管理环境

 

管理环境是指学校管理体制、制度、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合理程度,以及对有关规章制度落实和执行时的刚性与弹性等;此外,学校和班级领导者的管理方式与领导风格也是构成管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一所学校中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宽严相济、富有人文精神的管理模式,民主型的领导风格,丰富多彩的活动安排和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等,都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学校中的组织气氛和心理氛围,包括教职工集体和学生集体内部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状况,集体的凝聚力与士气,舆论和风气等。心理环境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影响因素,但是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却非常重要。

 

学校内的人际环境是学校心理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内各种人际关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状况。实践表明,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如果能够做到互相尊重、交流充分、感情融洽、关系和谐,就能形成一种宽松和谐、互教互学的理想气氛。这种良好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且能在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时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起到精神保护和心理保健的作用。

 

校风或班风也是学校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或班风是指学校或班级成员经过长期努力形成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校风或班风一经形成,就会对每个成员的心理与行为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不仅可以通过集体目标的引导和各种正式规范发挥显性的影响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气氛感染、非正式规范的约束等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影响与教育。

 

(三)学校育人环境的教育功能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曾指出:“与人生命的其他时期相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在这方面,在人的一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在其心理健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Школа и психическое здоровье учащихся, Под ред.С.М.Громбаха.М.Медицина,1988(7).)

 

学校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态度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以正确认知与积极体验的结合为基础的。在此过程中,以人生观为核心的价值观系统以及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始终是决定态度方向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学校环境中各种体现价值观的成分,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学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有的发展目标、规章制度、行为准则、评价标准等,都会通过日积月累的影响,使学生的价值体系和情感体验逐渐符合社会化的要求,从而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态度体系。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本来学习不大用功的学生,到了一个好学上进的班级中,可能就会变得自觉、努力起来。当前,许多家长宁可花钱也要送孩子进一所好学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孩子受到良好学习气氛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花钱买环境”。

 

2.情绪感染

 

学校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群体气氛会对学生的情绪、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感染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情绪状态和评价倾向,班级中的舆论与风气,集体活动与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对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会起到主导性的影响作用。在一个积极上进的集体环境中,学生会产生热情、振奋、充满活力的感受;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学生会感受到友爱、温馨、关怀与支持等积极的体验。相反,在一个消沉、散乱的学校环境里,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只能是失望、冷漠、焦虑和抑郁等消极的体验。

 

3. 习惯养成

 

学校环境中各种显性与隐性的教育影响,都可以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显性的影响包括所有关于行为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教师的严格要求等;隐性的影响包括良好风气的感染与优美环境的熏陶,人际交往中的互动影响与各种非正式规范的约束等。这些影响通过外部规范的约束和内部心理机制的同化作用,能够使学生的行为方式逐渐养成习惯,变成稳定的行为模式,最终成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

 

4. 人格塑造

 

学校环境的影响作用最终会表现在人格特征的各个方面,比如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文明礼貌、见义勇为、认真负责、勤奋刻苦、好学上进、兴趣广泛、勇于创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这些良好心理品质最终都集中表现在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等因素所构成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两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作用统合起来,就构成了人格特征的各个侧面。

 

二、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定义

 

有人认为,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特定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实际上,从文化本身的定义看,除了精神层面的内容之外,物质与制度方面的内容也应该包括在内。所以,完整的校园文化应该包括学校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的所有成果。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文化被个体认同并内化的过程。从课程理论的角度看,校园文化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它始终以外显的和内隐的不同方式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方向。

 

2.校园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具有以下几项明显的特征。

 

(1) 非强制性

 

非强制性是校园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校园文化的影响机制既不是强制性的纪律约束,也不是简单的外部灌输,而是通过日常的各项常规管理和活动,借助良好风气与传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情操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由于这一变化过程没有任何强制的痕迹,所以不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行为的习得,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旦完成便十分稳固。

 

(2) 潜在的规范性

 

校园文化虽然是通过潜在的方式发挥影响作用,但是却有着十分明确的方向性与规范性。这是因为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以育人目标为依据的,其形成过程也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中进行的,在校园文化的所有方面都必然会体现出社会规范对学生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在学校倡导的发展方向上,还是在集体活动的设计及团体气氛的影响上,也不论是在学校的评价机制方面,还是在各种人际交往的互动影响中,处处都会体现出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表现出对学生行为方向的引导与限制。

 

(3) 影响的持久性

 

校园文化强调教育与文化的结合。它同学校组织结构的设计、制度的建设及其传统的形成有密切关联,这些显然都是长期、稳定发挥作用的因素。同时,由于校园文化的潜在影响具有全面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这种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时,一些极具特色的管理方式或理想目标形成某种传统以后,其深刻影响可能会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学生终生都有教育作用。再加上校园文化的影响因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常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对学生态度与行为的影响通常会很快达到认同和同化的程度。所以,学生一旦接受其影响,就会引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表现出稳定、持久的特点。

 

3.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校容校貌

 

校容校貌是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表现。一所学校的外观,包括校舍、操场、校园的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卫生状况、美化程度,各种教学设施的配备,宣传橱窗的布置,校史展览和办学成果展览等,都是学校管理者长期经营管理的结果,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当前一些地方的示范校,也常会以其建筑物雄伟、壮观的设计风格,教学设施先进、精良的配备及其完善的管理,校园设计精巧的构思和绿化、美化的水平等,给参观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这种环境带给学生和家长的第一感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值得珍惜。

 

(2) 校风校纪

 

一所学校的风气、舆论、师生的精神面貌,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成分,集中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全体师生在理想目标、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工作学习态度方面的追求和要求,是校园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校风的形成,同领导者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有直接关系。比如,西安市高新一小提出“让学生天天都有好心情”的口号,使学生每天走进校门,就感到迎面扑来一股清新的春风,不论是物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使人身处其境而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3) 学校传统

 

学校传统是学校风气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学校特色的集中表现。当一所学校全部的办学特点与独特风格经过长时期的积累,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就构成了这所学校的传统。一所学校的传统可以成为这所学校的标志和旗帜,可以成为鼓舞师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动力,也可以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满足需要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学校中各种物质与精神的教育资源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育人系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比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严格有序的管理环境,宽松民主、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能够使学生在社交、求知、审美、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前提条件。

 

2.协调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了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建设,尤其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设,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理想的人际环境。在这种理想环境中,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能够受到良好环境的感染,以团结合作为交往的目标,以相互尊重、平等沟通为交往的基础,以坦诚相见、与人为善为交往的准则。这样既能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也有助于不良人际关系的改善。

 

3.鼓舞士气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创建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心理环境,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风气,来形成一种富于激励作用的群体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之下,每个成员都会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表现出理想的精神状态和高涨的士气。比如在一个团结互助、积极上进的班级集体中,每个学生都会受到鼓舞和感染,形成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和饱满的学习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良好校风的形成

 

良好校风的形成是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长期努力的结果。其基本条件是:第一,要有一个好的领导核心,能够为学校制定一套明确、合理的工作目标,并能大力倡导,身体力行,使广大师生接受和认同这些目标,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第二,要有严格的管理,不仅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要有一套严格的落实措施,执行起来一丝不苟,这样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过硬的工作作风。第三,要有健康的舆论保证,要在师生中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健康舆论,对消极懈怠、破坏团结的现象形成强大压力,这样才能保证良好集体风气的形成。

 

2.健康舆论的形成

 

健康舆论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正确,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在各种场合下所宣传的观点既要符合党的各项政策和教育方针的要求,又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基本需要,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共鸣。比如,学校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倡导,克服以分取人的偏向,采取全面评价标准的措施,对实行民主管理、改善师生关系的主张等,这些观点都是符合学生基本需求的,是能够被学生接受的,因而也是容易产生共鸣的。第二是领导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传播工具和手段,通过信息传播的各种渠道(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大造声势,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与观念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被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所了解。例如,学校通过领导讲话或专题讲座,班主任利用班会、团队会、家长会等正式会议,任课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所有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都要向学生及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这样很快就能在师生中形成共识。第三是要有一支骨干队伍,能够配合学校领导和老师开展有关内容的宣传。这样,借助人们的从众、模仿和暗示心理,就会使大多数学生接受新的观点,形成积极的态度,促进健康舆论的形成。

 

3.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学校中人际关系的状况是学校风气与传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中,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最直接的主要是师生关系,而在决定师生关系的诸因素中,教师的领导风格、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及其性格特征等因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勒温的有关实验表明,教师的领导方式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些能够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以朋友和导师的身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教师,才能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指导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的岸日元美研究了教师的指导态度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他以小学六年级的六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教师的指导态度分为:1)挚爱的态度──冷漠的态度;2)强制的态度──自由放任的态度;3)热心的态度──冷漠的态度;4)纪律森严的态度──宽容的态度;5)对教育职务的踏实、精通的态度──不踏实、不精通的态度。结果表明,教师的指导态度是形成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1)不受儿童爱戴亲近的教师:教学技术差,如训斥、武断、偏执;2)受女生爱戴亲近,但被男生疏远反对的教师:指导热心,但重感情,斤斤计较,我行我素,管教严格;3)受到男女学生共同爱戴亲近的教师:教学技术高明,或朝气蓬勃,襟怀坦白,与孩子共游戏同学习。

 

总之,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师生观、民主型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待学生热情、友好、富于鼓励的态度倾向,都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因素。

 

4.课余活动的丰富

 

课余活动是指在学校或班级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不仅是使学生得到精神放松、活跃气氛的调节手段,而且是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培养兴趣、发展个性的重要教育措施。一所学校能否认真组织和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直接反映了学校领导者和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教育风格。比如,课余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教师的大量投入,能否安排足够的时间,投入基本的经费,解决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认识。

 

三、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一)什么是学校心理支持系统

 

1.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含义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是指在学校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诊断、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行为矫治的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人力、物力资源。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及在其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学校应当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克服困难,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这种指导和帮助,就是一种心理支持。在学校里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的方式和手段很多,比如由学校组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在班级中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班团队活动,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报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效果的墙报、板报、校报、专栏等,学校中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设的心理咨询室、咨询热线、咨询网站,能够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和咨询人员等。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友伴关系也是重要的支持源。这些要素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服务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支持系统。

 

2.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功能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补充,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宣泄功能

 

人的情绪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波动。特别是当人们感受到较大的压力或是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挫折时,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消极情绪在很多时候也会成为导致心理失衡乃至心理问题的原因。因此,从心理卫生和自我保健的角度看,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须有适当的释放机会,通过合理释放来为自己减压,否则就会给人造成巨大伤害。这种释放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宣泄。众所周知,当前学生在学校里所承受的压力和可能遭受的挫折都是十分普遍而经常的。当学生因过大的压力和心理挫折而产生了明显的消极情绪时,非常需要有机会能够将心中的烦恼、苦闷、迷惘和困惑向可以信赖的人倾诉,并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学校应能提供这种机会,让学生有苦能言,并能一吐为快。这种宣泄功能,正是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2) 调节功能

 

人能够借助自我意识的反馈调节功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但是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上的某些不完善,而表现出自我调节水平上的局限性。比如在自我认知上的片面性、自我体验上的绝对化、自我监控上的盲目性等问题,都可能使其在思维方式、行为反应和人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某些缺陷,从而影响他们心理适应的水平。对这方面的问题,必须运用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从他们自身的心理发展机制上去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其自我完善的愿望,调动自己内在的潜能,改变自己的现状,最终促进自身个性的健全发展。这种帮助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最终使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作用,就是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调节功能。

 

(3) 保健功能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那些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尽快摆脱障碍,恢复健康。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里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比例,通常都在学生总数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这部分学生虽然从比例上看是少数,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学生基数大,所以从绝对数字上看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对于这些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在遇到困难、产生问题的时候,能否得到心理辅导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帮助,使他们尽快摆脱困扰,恢复健康,是决定在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构成

 

学校心理支持系统是由校内各方面教育资源集合而成的一个网络,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心理环境等方面。但从学校领导者和教育者的角度看,以下几方面是需要特别加强组织和管理的。

 

1. 教师个别辅导

 

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个别交往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关键人物。教师如果能够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就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取得学生的信任。在这种条件下,当学生遇到问题或产生困惑时,就会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把教师当成主要的支持者,有心里话可以向教师倾诉,有困难可以向教师求助,而且能够得到教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指导。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与教师相处就会有安全感,学生中一些轻度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刚开始露头时就得到及时的化解,许多心理隐患都能避免加剧,收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这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定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2. 团体辅导活动

 

这里所说的团体辅导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所有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各种心理辅导与训练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里提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基本途径与方法,可以“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里提到的几种形式,都属于团体辅导活动。在班级中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应当注意在内容与形式上很好地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同时,针对有些地方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了应试教育轨道的情况,强调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尤其是不要考试。

 

3. 学校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在学校里,配备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心理辅导员教师,为那些有明显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个别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的工作可以使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专业水准得到保证,同时也能解决学生中的一些比较紧迫和棘手的问题。那么,学校心理咨询室都具有什么功能,应当发挥哪些作用呢?最基本的功能有以下三项。

 

(1)面向学生开展个别辅导与咨询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室应能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鉴于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他们在产生心理问题后的自知力较差,因而求助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因此,在小学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更要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决不能像医院里的心理医生那样,被动等待学生上门求助,而应该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主动去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动提供热情的帮助。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进行治疗。

 

 

(2)收集并管理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

 

在开展个别辅导与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室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并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诊断,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时,咨询室也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资料,以增强团体辅导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在使用和管理心理测量工具和测量数据时,所用量表和测试手段一定要科学,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严格保密。

 

(3)为领导、教师提供资料和建议

 

心理咨询室是学校里专门接待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场所,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阵地。在咨询室工作的教师一般都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员,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和普遍倾向有比较全面、具体的了解,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最有发言权。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和辅导员教师应能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具体措施、注意事项等问题,经常向学校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资料,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和参谋。

 

4. 同学互助

 

同学互助是学校心理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比较有限,但是同龄伙伴间的友谊和良好关系,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力量。当学生遇到困难、出现困惑或发生某些心理问题时,如果能向关系较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心中的不快和委屈,得到同学们的真诚关心和热情帮助,就能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温暖和慰藉,得到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使自己最终能够战胜困难,恢复心理平衡。

 

(三)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完善

 

鉴于具有心理支持功能的资源十分广泛而丰富,所以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必须将所有的资源组织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才能使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学校中心理支持系统的完善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组织机构的设置,二是人员的安置,三是必要条件的创造。

 

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主要是要确定相关的机构及其隶属关系,明确职务和职责。比如在学校领导班子中,应该明确分管的校长和相应的职责;在中层,要明确德育处、教务处和大队辅导员各自应尽的责任和权利;在基层,应明确年级组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职责与权限,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职责与任务,同时还要明确上述各项任务应由谁管理,应对谁负责。

 

在人员的安置上,需要安排合适的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包括各级负责人、专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等等。

 

在基本条件上,应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时间、空间、设备和经费。如组织心理健康专题讲座所需要的时间、场地,学校的咨询室以及咨询室内所必需的设施,购买图书资料、派出学习参加培训的经费等,都应当由主管部门负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