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瞌睡多是怎么回事:加味膈下逐瘀汤治疗肝血管瘤32例 作者:张纪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30:48
加味膈下逐瘀汤治疗肝血管瘤32例   江苏中医1997年第18卷第8期 1991年8月至1995年4月,笔者运用加味膈下逐瘀汤治疗肝血管瘤22例,疗效显著,现小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2例均经B超检查(其中10例行肝穿刺,穿刺液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血管瘤。血管瘤部位:肝左叶13例,肝右叶9例;单个6例,2个以上6例;直径最大为45,最小为12,其中20上为12例。其中男12例,女0例;年龄最小34岁,最大68岁,平均51岁;发病时间最短10天,最长2年。有7例曾接受中西药治疗。
             
临床表现:右胁肋疼痛,或痛引肩背,脘疽痞闷不适,胸颈部血痣赤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伴有慢性肝炎3例,肝硬化2例,慢性胆囊炎3例;胃脘疼痛8例。 2、治疗方法 加味膈下逐瘀汤组成:五灵脂10,当归10,川芎10,桃仁10,丹皮10,赤芍10,乌药10,元胡10,香附10,红花10,枳壳10,甘草5,蟅虫15,三棱15。伴有慢性肝炎者加黄芪、山药、丹参、麦芽;伴有肝硬化者加鳖甲、牡蛎;伴有慢性胆囊炎者加柴胡、黄芩、郁金;胃脘疼痛者加降香、木香、山楂。 服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注意精神护摄,戒酒烟辛辣,体力活动有度。 3、治疗效果 治疗1个疗程,症状消除,B超复查肝血管瘤消失为临床治愈;2例。症状消除,B超复查肝血管瘤缩小70%以上为显效;5例。胁肋疼痛,脘腹不适基本消除或明显减轻,B超复查肝血管瘤缩小70%以下为好转;12倒。症状无明显改善,B超复查肝血管瘤轻微缩小或未缩小为无效;3倒。总有效率86%。 4、典型病例 陈某,女,34岁,工人。1993年3月14日初诊。右胁肋疼痛,时如针刺。脘疽痞闷,纳少作胀2月余。肝脏B超检查,右肝分别见28mm×24mm、16mm×14mm两个强回声光团。提示右肝占位改变,在B超监视下当即行肝占位部穿刺。穿刺物呈血性,送市某医院病理检查,报告为血液成份。临床诊断为右肝多发性血管瘤。给予加味膈下逐瘀扬,服药10剂,右胁肋疼痛减轻,脘腹痞问消除,食纳增加。服药30剂,右胁肋疼痛消除。续服2个月,B超复查肝脏,血管瘤消失。随访2年,B超复查,未见复发。 5、体会 肝血管瘤,现代医学认为大多数属于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其治疗手术切除为主或采用肝动脉结扎术。当病变广泛或为多发性肿瘤不能切除者可采用放射治疗。口服西药无确切疗效。由于肝血管瘤病程长,发展缓慢,全身情况良好,除个别肿瘤增长迅速,引起自发性出血外,手术治疗难以被一般患者所接受。 祖国医学中无此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及影象检查提示,当属癥积、胁痛范畴。其发病原因,笔者以为多与情志郁结,饮食不节,过度劳碌,久病体虚等有关。盖肝位居膈下,其经脉布两胁,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络癀阻,血瘤乃成。基本方由膈下逐瘀汤加蟅虫,三棱组成。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元胡、香附、红花、枳壳、甘草十二味药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在膈下之癥积。蟅虫性味咸寒,入血软坚,为强有力的破血逐瘀、消症散结之品。三棱,性昧苦辛,入肝经,能“通肝经积血”(《汤液本草》),主“老癖癥瘕积块”(《开宝本草》)。故本方用治瘀血结于膈下的肝血管瘤获效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