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几动画片:从当代艺术走来的艺术制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6:34:36
从当代艺术走来的艺术制造
上海证券报 杨琳 唐莉
2008年11月29日 10:48:27 432

  一直以来,雕塑作为舶来品在西方自古就是一门“匠气”十足的艺术门类。艺术家除了具有卓越的造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之外,在技艺上的要求更是高于其他各种艺术门类。伴随雕塑材质的不断多元化,制作雕塑的工艺也逐渐复杂起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雕塑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众多艺术家都从城市雕塑和公共雕塑的创作中走向个性化创作,因此具有完整生产能力的雕塑家工作室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同时,围绕雕塑而出现的艺术铸造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透视雕塑家工作室

  透过向京+瞿广慈、陈文令、曹晖等当代知名雕塑艺术家工作室,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制作雕塑的整个工艺流程几乎都能在其自己的工作室里完成,这里简直就像个完整的雕塑加工厂。里面工人、设备一应俱全,而且管理也非常科学。

  向京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室里就包括了泥塑、翻模、打磨、着色等所有工艺流程,除了铸铜不得不到外面加工之外,几乎所有作品的制作都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完成。而配备的工人目前就有10位,工作室的大小也近2000平方米。向京介绍,工人们要做的工作包括从最基础的架子焊接,到帮助自己的泥塑堆泥,到翻模(石膏模和硅胶模)、修模、塑型、打磨、喷漆着色等等。而培养这些工人的时间都是很长的,所以和他们一起工作最长时间的工人大约都有9年时间了。

  “自己培养工人,最关键的就是可以培养彼此间的默契,保证作品的质量和原作的风格。”向京告诉记者,如果全部拿到外面加工,有两点是很难控制的,即质量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对此,向京透露,目前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往往都只有独件或者量很少,所以很少有工厂愿意去做。就算接单,这些工厂的要价也很高;要么就做不出来,要么不愿意接。而在西方,由于很多艺术家都只出概念和图纸,大多还属于批量生产,所以与之相配套的“艺术制造业”也应运而生。

  

  他们从艺术铸造走来

  专门为雕塑这门艺术而诞生的专业生产企业在中国很少见。而成都蜀海世星特艺有限公司正是这极少数企业中一家。它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创始人卢重温可谓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涉足艺术铸造业的专家之一,并将国外艺术铸造技术引入中国。

  1962年,卢重温从哈工大毕业后就进入成都402军工厂工作。1982年被派往德国作为访问学者,就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在国内几乎未见的艺术铸造工艺。回国后,卢重温一直对海外的艺术铸造工艺念念不忘,并有了要在中国开创这门技术的渴望。1984年,他与几个朋友开始筹备。直到1989年,名为蜀海青铜艺术研究所的机构在他们的手中诞生,并于同年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全国雕塑展,展出艺术作品全部都是根据艺术家的原稿铸造而成。从那个时候起,最早众多雕塑艺术家如田世信、隋建国、向京、瞿广慈等都在他们那里进行铜雕加工。

  1999年,卢重温先生因病逝世,儿子卢华刚放弃了自己在美国领事馆的大好工作,接手了父亲的艺术研究所,并改名为成都蜀海世星特艺有限公司。卢华刚介绍,目前中国雕塑艺术家的这类作品大约50%都会去找他们做,尽管“蜀海”什么广告、网站、媒体都没有做过宣传,但是凭借着业内良好的口碑,仅靠人传人,就已经达到今天的市场规模。

  卢华刚告诉记者,由于工厂最早的经验就是来自航空发动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将这种技术运用到艺术铸造上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也是目前国内鲜少有企业能企及的。所以,他们的优势就是为中小型雕塑服务,一般都是5米以下的雕塑作品。

  卢华刚指出,原来城市雕塑、公共雕塑的订单比较多,而这类作品因为是大型雕塑,加之是外部空间的市政建设,所以要求比较低,相对容易处理。2000年以后,艺术家个体的创作逐渐多起来,而这类作品要求要高得多,不仅要求能完美呈现艺术家的思想,而且这些作品都是要进入藏家手中的,所以品质和作品的精神都要符合艺术家的个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这样的铸造企业不仅是机会,更是优势,以往那些铸造大型雕塑的企业就无法完成了。

  对于销售,卢华刚表示,他们并不在乎多,而是在于能否按时并且完美地完成每一件作品。所以,他们能受到艺术家的一致好口碑。他说:“无论市场上材料如何涨价,他们始终用正规的电解铜进行生产。而且在工艺流程、做工质量以及检验上,他们也是始终一丝不苟,力求准确反映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因此,多年来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合作都非常稳定。”

  对于价格,卢华刚也承认,“蜀海”的价格在业内一直都是很贵的,但是在这个领域,他认为是不能横向比较的,毕竟艺术作品不是一般商品。对此,著名当代雕塑家向京也表示,他们在“蜀海”的订单一向就比较大,也是长期客户,但是在价格上他们从来就没有受到过优待。不过,由于能保证质量,所以他们始终选择“蜀海”。

  2005年,由于自身良好的发展,他们在成都现代工业港(距离成都市13公里)购买了20亩地,建造了新的厂房。并于2006年正式般入新厂房生产,而全部资金自筹,无一份贷款。工人人数也从过去的30多人人扩展到如今的70人,每年接受的雕塑订单达几百件,合同金额逾千万。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这样的数据是很小的。但是,他们却踏踏实实地做,兢兢业业地干,不贪大,只图稳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