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啊 将军 天如玉:【赏鉴】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二) - 快乐成长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19:19:29

六、实践动手能力   

 做好实验准备

 中学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课、野外科技考察课、文科社会调查课等都是实践能力训练课程。它一方面可以验证课文中讲到的定律、定理,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方面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从能力的角度来讲,实践动手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本章结合学校的实际,讲一下如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0怎样做好实验准备

为了做好实验,必须先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对于中学生来说,一般是两类实验,一类是老师布置的实验课,学校提供实验装置、器材,由学生自己在实验室做;一类是学生自己根据课本或科普书刊的实验性文章在家里做。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这两类实验的准备工作。

(1)教学实验的准备工作

上实验课之前一定要首先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阅读实验指导书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弄清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二是弄清实验的步骤。有的实验指导书明确写着“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那比较好办;有的没有写,你就要善于从中寻找提炼。

例如:初中《生物》课本的“实验七·解剖家兔”就明确写着“目的要求”是“认识家兔的体腔和其中的主要器官;练习解剖技能。”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它的指导作用是贯彻于实验的始终。

在阅读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步骤”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正确理解每一句话,它写的是“加微热”,就不是“加热”;一定要搞清步骤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必要时还应当明白每一个步骤的道理。

  做实验之前还有一项工作就是熟悉器材。这个实验中,要用到哪些材料、器具和测量仪器,每一种器材的规格,都应当心中有数。最好在上实验课之前,到实验室看一看,遇到测量仪器还应当事先学会使用,学会如何提高该仪器的测量精度。与此同时,还应当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以便在做实验时遵照执行。

    (2)自选实验的准备工作

    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做一些实验是很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这类实验要有三种准备:

  第一是理论准备。你的实验目的是什么,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做的实验理论依据是什么。第二是方案准备。你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第三是器材准备。由于在家中做实验,条件有限,因此要在家庭许可的条件下来设计,待需要的器件、材料一一准备齐全之后,方可进行。

  从中学里就养成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的习惯,对将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大有益处。在一个实验之前,对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案、器材,不作可行性论证,不作好准备,是做不好实验、取不得成果的。

怎样进行实验观测

  科技实验,其目的是创造一定的条件,使我们需要的自然现象或过程能够发生或重演,以便于我们观察和测量,然后再根据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进行研究。因此,离开了观察和测量,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中学实验也是如此。那么在实验中怎样进行观察和测量呢?也许有的同学会回答:那还不容易,用眼睛看,用测量工具量呗。

  这样回答只答对了一半。实验中的观察和测量自然是眼睛看、工具量,但是,正确的观察和测量并不是随便可以做到的。它要求注意以下三点: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它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要求实验者严格地按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去进行,使应该出现的现象客观地出现;另一方面,客观出现的现象要客观地观察到,观察到的现象要客观地反映出来。不能头脑里事先带着框框,是我预期的现象就高兴,不是预期的现象或是同预期现象相矛盾的现象就不注意、不反映。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在科学史上由于不能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少人,包括大科学家在内都吃过亏。例如:巴甫洛夫的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稀盐酸对小肠粘膜的刺激可以使胰腺分泌胰液的现象。但是他们头脑中有神经反射机制学说的框框,就认为观察到的现象是由于他们在做实验时没有把神经割干净,仍旧是神经反射机制。而另外两个科学家,在观察到上述现象之后,不带框框,认真研究,终于提出了人体内激素调节机制的新学说。

  在我们中学生中,也有一些同学不能坚持实验观察的客观性。

  有一个学校做化学实验,老师布置的实验是用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絮状沉淀的氢氧化铜,不料实验结果出现的是白色沉淀。有的同学为了急于结束实验,不能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在实验报告中写上“产生出蓝色沉淀”。后来查清,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用的不是硫酸铜而是硫酸锌。实验错了可以重做,但是不能坚持实验观察的客观性,是搞好科学研究的大敌。

    (2)坚持测量的准确性

   测量,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定量的描述,实质上就是一种定量观察。测量的准确性,就是从量的方面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一是要选择比较先进、精密度较高的测量仪器,二是要努力掌握好测量方法。有了好的仪器和方法之后,还要如实地客观地反映测量到的结果,不能主观地修改数据。例如:在实验“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中,根据测量到的两个力F1和F2的值计算出合力F为4.21公斤。可是在实际测量时测得的合力F是4.5公斤。这个时候也应当以4.5公斤为测得数据,不应擅自改为4.21公斤。至于为什么会有差异,可另外寻找原因。

    (3)坚持观测时的积极思维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所指并不是消极的观看,必须同时伴随着思考。要将自己看到的现象和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例如:当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应当马上意识到这不是硫酸铜,可能是锌盐,这是过去的知识告诉我们的,还要进一步核查搞清。这样就可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怎样进行实验记录

  实验记录,是观察和测量结果的信息贮存,是实验条件、环境、乃至气候、实验设备等信息的贮存,是进行科学思维和研究,撰写实验报告的依据。

  记录时必须遵守下列原则:

    (1)记录的原始性

    实验的内容一旦如实记入记录本之后,不允许再作改动。重复实验而获得的新数据应重新记录,不能修改上次实验的结果。

    (2)记录的及时性

    实验过程中,现象一旦发生,数据一旦测出,就应立即进行记录,不可等几天之后凭回忆作记录,以免发生错记。

    (3)记录的完整性

    记录的时候,要求把实验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日照、风速、风向、大气压等;实验的过程,包括实验日期、操作顺序、所用仪器设备的型号、厂家、精密度等;观察到的现象,包括颜色、大小、快慢等;测量到的数据等等,完整地记录下来。有时候还要把各种可能的干扰、相互因素的影响等记录下来。

  我们不少中学同学在做实验时,往往不能做到记录的完整性,往往只注意记录测量的数据,忘记了记录现象、实验条件和过程等内容,以至到最后进行实验分析时发生困难。

    (4)记录的系统性

    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对实验记录的要求。实验时间较长的实验,要坚持连续观察和连续记录。有些问题,仅从一两次实验记录还看不出其结论;经过长时间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则可以获得崭新的结论。

    (5)记录的客观性

    实验中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是什么就记录什么,不作任何评论和解释。评论和解释是实验报告的任务。

  记录的这五性是科学史上无数科学家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事实证明只有坚持“五性”才是正确的态度。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卡文迪许做分离空气成分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小气泡,他解释不了但作了完整客观的记录。在109年之后,这个实验的原始记录帮助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了氩气,获得1904年诺贝尔奖金。

  竺可桢从青年时代起,就不间断地、周密地观察并记录了自然界的物候现象,直到逝世的前一天。每年,他都要记录北京北海公园的结冰、融化、植物开花、燕子归来、布谷初鸣等物候的日期,从不间断。这是记录的连续性、系统性最典型的实例。本来,每年的燕子归来、布谷初鸣的日期说明不了问题,而几十年连续记录就能说明重大问题,竺可桢据此写出了重要的著作《物候学》。

  我们中学生做实验记录,也应做到这五性。

怎样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实际上也是一种观察。一般来说,考察要求把重点放在现场,实地去观察自然现象的表现、性质、特征。它在动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矿物学、地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农学、医学等领域里有着广泛的运用。中学生从小学会怎样进行实地考察,长大了从事上述各学科领域的工作时就得心应手了。

  中学生课外实地考察应该怎样进行呢?通常,要做好下面四点:

    (1)明确考察的目的和任务

    出发之前,要确定考察的对象,再根据考察对象的特征和个人的条件确定考察任务。

  中学生考察活动和科技人员的科研考察不同。科研考察只能是一个总的大概的目的和任务,考察的结果在考察前是人类所未知的。中学生考察,一般都比较浅显,从知识内容来说是人类已知的,中学生又不是长期从事考察工作,因而时间有限,所以考察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明确、具体,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

    (2)围绕考察目的做好准备

    第一个准备,是资料准备。把有关考察对象的材料尽可能搜集齐全。

  第二个准备,是器具准备。把考察用的工具(仪器、测量器具、标本夹等)和野外生活用具准备好。

  例如:北京市地理爱好者协会海淀分会组织几个学校的中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就是这样明确任务、做好准备的。

  当时,他们确定了考察对象是北京市西南山区的拒马河。考虑到这一考察对象具有石灰岩地质构成,喀斯特地貌明显的特点,还考虑到中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和研究能力,他们确定了考察的任务是:了解石灰岩地貌的主要特点和拒马河流量的季节变化。这样的任务,对于中学生来说是可以完成的。

  任务确定后,每个参加考察的学生都进行了准备。他们查看了有关石灰岩地貌的资料,诸如:地理课本上的有关章节;杂志上关于云南石林的描述;科技报上关于拒马河的报道;还查看了该地区详细的地图。经过这样准备,考察进行时就比较紧凑顺利。

    (3)考察中认真观测和记录

  关于观测和记录的方法,同实验的观测和记录是一样的,这里就不重复了。

    (4)整理材料写好考察报告

    考察在现场结束后,整个考察活动并未结束。整理考察所得材料,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活动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不写考察报告,考察的结果无从反映,考察便失去了意义。

  考察报告的写作,和游记不同。游记侧重游览过程和所见事物的描述,并展开某些联想或情感抒发。而考察报告则侧重于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考察对象进行客观的说明和必要的论证,用语应准确简明,避免重复、硏嗦、一词多意。抒情和描写在必要时也可稍用一点,但以不影响科技内容的表达为度。

  以上四点,是考察活动的全过程,是不可缺少的。中学生经常进行这类活动,有助于提高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怎样进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实质就是对社会的观察。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无论是从事社会科学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都是要建设我们这个社会。现在,在寒暑假中,有不少中学生回家乡作社会调查,有的有收获,有的就没有收获。归纳起来,有收获的同学多数是采用下面方法的:

    (1)做好调查准备

    调查对象一经确定,就应当明确调查目的。然后围绕调查目的尽可能地搜集资料,拟写调查提纲,制定调查方案。尤其是调查提纲不可没有,不然的话,调查开始后,几句话一说,就调查不下去了。

    (2)掌握几种调查方法

    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几种:一是召开调查会,调查者主持会议,按调查提纲逐项提出问题,同与会者讨论研究。二是直接参加各种会议,如去工厂调查可参加车间班组会,去城市调查可参加市里组织的有关会议。三是口头谈话调查,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直接交谈。四是直接观察,把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各种生动、真实、可靠的材料记录下来。这一点往往为初学社会调查的同学所忽视,因为他们以为只有从被调查者口里说出来的内容才是调查材料,而忽视了在现场看到的活材料。比如,调查一个先进人物时,他不会说自己如何艰苦奋斗的,但是从他的穿着打扮、面容精神、家庭环境等现场的观察则可以获得他嘴里没有的材料。

  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口头谈话调查法,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谈话的时候,要和调查者平等相待,一见如故,从双方都熟悉的人和事谈起,根据调查提纲逐步提问。交谈当中不要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并注意对方的心理状况,若不宜谈下去则可尽早结束谈话,再另行安排;谈话过程中不要只顾低头记录。

    (3)写好调查报告

    和考察要写考察报告一样,社会调查也要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的写法,同学们可以找专门的书来看,这里就不讲了。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7___应考能力

应考能力

  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的一种方法。由于目前在评定学习成绩和确定升学上都是将考试的分数作为重要依据,所以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十分关心考试。

  考试分为学识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

  学识考试,是考查学生所学全部知识的考试。它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学毕业考试基本上属这种形式的考试,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否具有中学毕业的资格。

  学能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潜力的考试。它注重对考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考查。

  除了学识、学能的考试外,考试本身也是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应变能力、承受能力的一种测试。本章有三节,我们把“考期如何加强自我控制”放在最前面讲,希望对消除同学们因考试产生的不适应心理有所帮助。

  25考期如何加强自我控制

  考试期间,考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迅速而且复杂,稍不注意,会导致“一时失误,后悔莫及”,因此注意自己心理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是考好试的重要一环。

  许多同学,在考试的前几天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书看不下去,玩又没心思,拿起语文,想起物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考前焦虑”。

  考前焦虑是影响考试成绩的第一个原因,危害很大。它不仅影响这一次考试成绩,而且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抑制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破坏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损害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前焦虑部分是由惧怕失败的心理造成的,特别是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卫生的锻炼,不够开朗,还会由惧怕一次失败进而到惧怕整个前途的失败;也有一部分是由自卑心理产生的。在潜意识中,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考好,因为自己在客观和主观上有很多欠缺无法克服,比如,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如学习轻松的同学等等。由于有自卑心理,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如果考不好,会让别人看不起”上,思想压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有的同学产生考前焦虑是因为精神容易紧张。有这种心理的同学,晚上六点钟看电影,下午四点钟就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俗话叫“收不住心了”。

  消除考前焦虑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自信心,自信“自己不那么容易失败”,“我不比别人差多少,同样的人,他行,我也行!”“即使下一分钟考试,这一分钟我依旧泰然自若。”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建立自信心只能依靠自己,在这件事上,别人是不能代替自己的。

    1985年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任勇同学,对这点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他当时说:“要想在考试前不存在心理负担,在学习上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把考试看得很渺小。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在望见终点线时,当然会加快步伐全力冲刺,但这时也最容易跌跟头,因为他太渴望到达终点了。必须告诫自己,这远不是最后的冲刺,离最后的终点线还远。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不应当把出国、考研究生当作最高的追求。”

  除考前焦虑之外,还有几种情况容易对考生造成心理干扰,需要考生及时自我控制。

    (1)反馈干扰

    反馈干扰指的是考试期间容易发生的心理反应。一门课考完之后,许多同学喜欢对答案。这种反馈对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有的考生会因考试出现错误产生自责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这种情况下,就要克制急于知道成绩如何的心理,坚决回避反馈。任勇同学的看法是:“因为考试需要自信,总要相信自己的头脑。每科考试之后,我从来不与别的同学谈论。这次赴美研究生考试,我在近代物理的考试中,不小心丢了10分,出考场后很是恼火。但我很快平静下来了,因为下午还有英语考试,第二天还有普通物理考试。当时,我一直缄口不言,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最后,我终于不再想这件事情了。”

    (2)考场干扰

    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考场气氛严肃,空气紧张,对考生心理有明显的干扰。许多考生只要一坐进考场,甚至他坐的就是他平时上课的座位,他也会心跳加快,难以平静,影响考试。

  这种时候需要考生进行自我控制,把考场想像成自习室;试卷一发下来赶紧读卷,一般第一眼看到的试题是自己会做的题,就容易较快地平静下来;如果看到的第一题还一时看不出解法,那么只瞟一眼就赶紧看下一道题,从会做的题开始,用一点的胜利,稳定心理带动全面的胜利。

    (3)家庭干扰

    许多中学生的家长对考场心理问题不注意,有的也不了解考场心理的影响,往往比较多的从考试分数着眼。上次分数不高的,则要求这次非考好不可;上次分数高的,则要求这一次可不能落下,落下来太丢人等等。作为家长固然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的,但是这会给考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特别是当“反馈干扰”出现时,这种干扰就会使考生一蹶不振,全线崩溃。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制造这种干扰,但是当这种干扰出现的时候,考生应当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不要理会那些说法,而按原定计划继续应考。为了预防考试期间这类干扰的出现,考生可在平时向家长说明这些道理。

    (4)自我干扰

    考试中遇到难题会挫伤考生积极性;读卷时感到难题较多会增加考生心理负担;考场中有人交卷出场也会增加考生的紧张心情……所有这些情绪,在考场中随时都可能产生、滋长。这些由于考生自我意识而产生的干扰也可影响考试。这时候考生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措施,跳过难题,自我安慰(“ 你难别人也难,不用紧张”;“你交卷,我不慌,时间还足着呢”),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

搞好考前复习

  考前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能协调好各科的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语文、英语、政治、数学、物理、化学……门门要考、门门要看,可时间就那么多,一时不免手忙脚乱。应对的办法是根据时间的多少和自己各门功课的好坏,安排一个复习计划。

  复习时各人的方法不同。但是,这时再从头到尾地按部就班地复习,时间不允许了。任勇同学的方法就很有借鉴价值。

    每次考试前,任勇的考前复习都是不看课本和参考书,而是写一份考试课程的提要,根据自己的回忆,把重要的概念、公式、难点、学习心得、解题技巧一一写出来,按学科本身的体系排列。当他可以把这门课的每一部分都能回忆出来写清楚,他就感到考试有把握。然后,把写提要时发现的弱点,提出来看看,重点复习;或者针对这些弱点找来一些习题,量要大,题要难,自我训练一下。这样的考前复习花的时间不多,效果往往比较好。

掌握考试方法

  首先,要冷静沉着地读卷,一丝不苟地把全部考试试题看一遍,正确理解题意。如果发现有不明确或不理解的试题,应立即举手请教老师,让老师讲清楚。然后,从整体上看一看,全卷共有几种类型的题,如:概念问答题、计算题、判断正误题、选择题、论述题等,每一题可给多少分,这样以便分配考试时间,占分数多的试题可考虑先做。

  试题并不要按给定的顺序解答,因此可以从最容易做的题目做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自己掌握的知识可以完全反映到试卷上。如果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一般三五分钟还不知从何入手,这时就要放下这道题,先做后面的题。等其他题做完了,有时间再回头做这一题。碰到难题如果不跳过去,就不仅耗费了有限的考试时间,还可能弄得后面会做的题也没时间去做,而且会挫伤自信心,增加紧张心理,出现思路阻塞,以至使本来会做的题也一时不会做。

  最后,只要时间许可,一定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检查时不应用原来的解法,而应当用别的解法来检查;或者把答案代入试题进行验算。不过,检查中发现错误后一定要反复推论,确认是错了,才在试卷上修改原先的做法和答案。因为,第一次做时,往往比较准确,错误率较小。有时候,有的同学在检查时反而改错了,其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考试时间已到,还有试题没有做完,可尽可能地把简约解法和答案写上。

  此外,答卷字迹清晰整齐、卷面干净整洁也是十分重要的。字迹潦草不可辨认,卷面乱七八糟,阅卷老师也无法给你判卷评分。

  少年大学生施展在高考之后谈考试的体会时说:“首先,审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审题错了,就会把题目做错,即使后来检查出来了,也已经浪费了第一次做题的时间。在做题时,我力求做一题,验算一题,一有错立即改正过来。”“当我做到其中一道求K值的题目时,我感到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我就跳过了这道题,继续往下做,一直做到最后一题。我让脑子清醒一下,然后再反过来做求K值这道题。由于脑子清醒,我很快就把这一题做出来了。接下去,我把每道题再仔细检查了两遍,改正了一道题的错误。这时,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只得匆匆忙忙地做完附加题……”

  结果,施展在这次数学高考中只失了1分!

  总之,在考试进行过程中,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主动而有效地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应考状态,就可以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8___选择课外书的能力

  怎样选择课外书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宋庆龄曾经说过:“不但要学好各门功课,还要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眼界开阔了,思想才能更加活跃,不但能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还能大胆设想一些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情或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课本起着教授基本知识的作用,在若干年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学生,仅靠课本的知识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提倡多阅读课外读物,即各类书籍、报纸和杂志。多读要有一个范围和数量,如果不加选择,每样都看,是不可能的。选择地看,必须清楚选择的方法。这种选择的方法就是信息检索能力。在

  这一章里,我们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28怎样选择课外书

  有的同学认为“中学时代要博览群书”,因而见书就读。这其实是不合适的。“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今天,人们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量的增长速度,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是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比如说选择图书的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选书,目的是区别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应当泛读,哪些书只要读部分章节,哪些书要放在案头随时备查,哪些书暂时可以不用读,以便在有限的中学生课外生活中读点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书。

怎样寻找要读的书

  寻找要读的书最常用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借书。有的同学到图书馆借书处,不是对着一排排的目录盒不知从哪里入手,就是随便捧上一个目录抽屉盲目地翻目录卡片,在这种情况下,也

  能发现一两本适合自己读的书,更多的是一无所获。

  这主要是对图书馆的目录种类和使用方法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目录。

  下面,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知道书名时,查书名目录

    书名目录有一种是按照书名的汉字笔划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字相同的书排在一起。例如:《西游记》、《西行漫记》、《西安黄土显微结构研究》、《西学东渐初探》等,由于第一个字都是“西”字,所以这四本书的目录卡是排在一起的。排在一起的第一个字相同的书卡,又以第二个字的笔划多少为序,从少到多排列。而从总体来看,第一个字笔划相等的书卡又都排在一起,并标上画数。如上面所说的“西”字开头的书,都归入六画。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书名,就可以利用书名目录查找。比如:你想看《西行漫记》,到了图书馆借书处可以直接查书名目录,按“西”字笔划,在六画的目录抽屉中找,找到“西”字后,把“西”字后面的卡片一张一张地翻一下就是。再精明一点,这本书书名第二个字“行”字也是六画,可以在“西”字部分的前部查。这样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查到《西行漫记》。

    (2)知道作者姓名时,可查作者目录

    有时,别人给你推荐一本书,作者的名字说得很清楚,但书名忘记了。没有书名,或没有准确的书名,无法利用书名目录。这时候可以查作者目录。作者目录,是把同一个作者写的书按书名第一个字的笔划顺序汇集在一起。是将所有作者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好,例如:一位同学向你推荐美国作家盖莫夫的一本专讲近代物理的科普书,这本书通俗有趣,非常好看。可是那位同学只记得书名中有“奇遇记”三字,其他文字记不清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作者目录了。首先按盖字的笔划在作者目录的十一画部分找到盖字,再在“盖”字下找到“盖莫夫”,这时候几张卡片一翻开,就会找到《物理世界奇遇记》这本书。

    (3)知道书的种类,可查分类目录

    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确定要借哪一本书,也没有确定要借哪个人写的书,但是想看哪一类书或需要哪一类书是可以定下来的。这个时候,既不知道书名,也不知道作者的姓名,就需要用分类目录来查。分类目录,是将图书按照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参考等五大体系分门别类,并给门类编上号,然后按分类号来排列。分类号的排列法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现介绍按分类号来查找图书的方法。例如:你要找一本有关水稻栽培技术的书,既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名,可以先判断这种书属于哪一类。水稻,应该属农业。我们从分类表上找到农业一类,是用字母“S”来表示的。顺着农业一类再往下看,有S1农业基础科学、S2农业工程、S3农学、S4植物保护、S5农作物,“水稻”属于农作物一类,应该放在“S5”的目录抽屉。找到S5的抽屉后还不要马上翻卡片,再看细分的小类S51是“禾谷类作物”,S511即是“水稻”。这时候只要查一查分类号是“S511”的那些张卡片就可以找到你要的书了。

    (4)借报纸、期刊,查索引

    借书需要查图书目录,而查找报纸、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要使用“索引”这种工具。

  我国著名的索引工具是上海图书馆出版的《全国报刊索引》,分社科版和科技版。每月一期,报道全国数千种中文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重要论文,分类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例如,物理课讲过了欧姆定律之后,老师告诉大家,1983年有人写过一篇《欧姆和欧姆定律》的文章,可以借来看看,但是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记不清了。这时候,你可以利用《全国报刊索引》,这是讲欧姆定律,应当用“科技版”。是1983年,全年也不过就12本,从一月份那一期查起,每期只要查一下“N61自然科学技术人物传记”,不过半页纸,一分钟就可看完,不用一刻钟就可以在第12期上查到这篇文章,原来发表在1983年第11期《物理》杂志上。这样你设法去借《物理》杂志就行了。

  当然,还有一些方法,这里就不多讲了。掌握了这些方法,找起书来省时省力,而且这些办法学起来也容易,多找两次,熟练了就好办了。一旦学会了,将来上大学、搞研究,都可用得上。

讲究读书方法

  读课外书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但是怎样读效果好一些,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1)分类法读书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大学生陈骐谈到自己的经验是:分门别类地读书。每一类书,借来几本,预计一下要多长时间可以读完,安排好正常上课、作业时间之后,将空余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读课外书上。他说:这样分类读,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读的时候,容易懂,有兴趣,能持久,记得牢。如果不问什么书,拿到就读,泛泛一遍,东一头,西一棒子,没有连贯性,收效不会大,忘得也快。

    (2)快速法读书

    快速法读书要求在30分钟内读完2000字的文章。程序是首先用5~10分钟时间将文章读一遍,再用5分钟记下或划出好的词语,标出段落,然后用10分钟归纳文章的结构提纲。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立即查字典、词典弄懂,最后用5分钟把文章再看一遍。这样一遍就完成了。以后,抽空可看看自己写的结构提纲,回忆一下文章的内容,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果印象模糊了,就再看看。发现第一次写的提纲不合适,可以修改补充。看的文章多了,还可以对同一类文章作综合分析,找出它们成功之处与不足的地方。有这种阅读经历的同学说:“通过这样阅读,每当我看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读过的一些文章就会浮现在眼前,怎样构思,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都有了参考的内容。然后和老师出的作文题相联系,很快就可以确定我要写的内容,作文写得顺利多了。”

    (3)兴趣法读书

    1985年全国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任勇同学,介绍了他采用兴趣法读书的体会。他说:兴趣在学习上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就是在中学读课外书时培养成的。

  中学时,任勇同学读过爱因斯坦、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还有《量子史话》、《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等。任勇说:“这些书中,那些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文笔、简练的数学和高深的哲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于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全部志愿填的都是物理系。直到今天,我的兴趣一点也没有改变。”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0___提高记忆力的能力

  如何提高记忆力

  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就是知识的存贮。学过的知识只有记住了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记忆,一切学习活动都失去了意义。

  有些中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其实,除了痴呆者之外,普通人大脑的记忆功能是相差不大的。实际记忆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各人对大脑记忆的规律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掌握多少不同的缘故。

  本章介绍的几种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34理解、复述记忆法

  理解法。理解了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

  例如:对于代数公式(a+b)2=a2+2ab+b2,有的同学就是死记,一项一项,三项硬背下来。有的人就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的实质,这样就自然记住了公式的各项。还有的人,也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展开后,反正要有a和b的二次项,也就不用记了,只要记住有一个一次项“2ab”就可以了。

  再如:关于万有引力公式,有的同学在复习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写。其实只要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就自然记住了。万有引力定律说:“万有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物体质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根据这个定律,两个物体的质量符号写在分数线的上方,距离的平方写在分数线的下方,得出公式:

  F=G

  G是比例常数,这里是万有引力常数。

  学习语文、外语时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首古诗,理解了诗的含义,背起来就快多了。

  复述法。对知识理解之后,是容易记了,但并不等于全记住了。因此,还应当紧接着采取措施,巩固这时形成的记忆。复述法是巩固理解记忆的最好办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合上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要记忆的知识说一遍。注意,一定要说出声来。最好是由一位同学看着课本,你大声说给他听。经过自己的嘴,再有意识地说过一遍的内容,记得是很清晰的。有的同学在帮助一位生病缺课的同学补课的过程中发现,补课的那几课记得特别牢,就是因为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复述了一遍。所以,中学时期,交上几个好朋友,课后在一起采取互相考课文,逼着自己复述刚上过的课程,对记忆所学的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数字特征记忆法

  在我们学习的课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全靠机械式的记忆。比如:年代、常数、字母、元素符号、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等,这些内容是极易理解的,但却是极难记忆的。我们可以寻找这些内容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多半与事物的本质并无内在的必然性联系,仅仅是记忆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给它一个特征,和记忆内容有某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的提示来帮助自己联想或记起要记的内容。

  数字特征记忆法可分为几种:

    (1)谐音法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6,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狮一鹿”。再如,3的算术平方根是1732050,如果把2读成斤两的“两”,0读成“洞”,那么这个数依谐音可读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记住圆周率的分数表达式,似乎比较难。但一琢磨就发现,这里只有自然数最前面的三个数1、3、5,每个重复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拦腰截断,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数线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课讲到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其面积总共为35981平方公里。要记这个数也容易。前面“359 ”,可记成“三五九旅”;“81”可记成“八一建军节”;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诞生”。

    (3)运算法

    李时珍在1578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1578年可用加法运算,记为15=7+8;万有引力常数1/15000000,后面究竟几个零,常常容易错,可是无巧不成书,用加法运算1+5=6,正好是6个零。

  三国时期魏、蜀、吴建国时间分别为220、221、222年,记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为蜀、再加一年为吴;记住了吴是222年,用迭减法,减一年为蜀,再减一年为魏。

  辛丑条约订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中国***诞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国***成立的1921年,减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间,再减10年就是辛丑条约签订时间。

  塔里木河长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记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纪早一年;蒙古族灭金是1234年,特征明显,四个数字连续;玄武门之变626年,淝水之战383年,都是前后两数相同的特征。

间隔交替记忆法

  间隔交替记忆法是建立在“记忆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我们举个例子;小张前年暑假参加了夏令营。和各地来的营友朝夕相处一个月,混得可熟了。可是,今年暑假在黄山碰到南京的营友小吴的时候,就差点认不出来了。夏令营时还有一位上海的营友叫小李,开营不久因为生病回上海了。小李生病的时候,小张曾经照顾过他。小李回去以后给小张写几封信,还寄来过照片。有一次小张去上海,在火车站出口处那么多迎客的人群中,小张一眼就认出小李来。

  小张和小吴是一次性接触,一次性记忆,而和小李则是间隔接触,因此有间隔交替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BCDE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

归类网络记忆法

  把学习的内容按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按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有的分类可以连续不断地分下去,形成网络。由于分出的类目或分出的网络,代表了一大类需要记忆的内容。我们只要记住了类目或网络,遇到某一类目下的具体内容时,即可由类目和网络推得。

  例如对“得、的、地”三个字的用法,可以用以下归类网络记忆法。从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分,动词前面用“地”,动词后面用“得”,名词前后都用“的”。从语法角度来分,作状语时用“地”,作定语时用“的”,作补语时用“得”。

  再如,初读《红楼梦》,对里面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实在记不清楚。记不清楚也就影响理解书的思想内容。如果归一下类:名字中有带文字旁的字,如:贾政、贾赦、贾敷,都是父辈;带王字旁的是子辈,如:贾琏、贾珍、贾环等;而带草字头的就是孙辈,如贾蔷、贾兰、贾蓉等。这样记着“文、王、艹”这父、子、孙三辈,不论看到哪一回都不会混淆。

  如果对其中四大家族复杂的血缘关系搞不清楚的话,还可以列出四大家族族系表,对贾宝玉、史湘云、薛宝钗、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学三角可以列出三角公式系列表;学化学可以列出化学元素系列表;学物理可以列出物理规律系列表……列表的过程,就是抓特征、找联系、分类归纳的过程。所以制表的过程有助于加强记忆,列出的表简单明了,特征明显,容易勾起联想,易于记忆。

改错趣味记忆法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教训是深刻的。”就是说错误所造成的记忆是印象深刻的,有的甚至终生难忘。错误本身并不值得记忆,但是由于产生了错误,反而对正确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作业或考试中出现了错误,一定要找出原因,引以为戒,以加深记忆。

  现在,在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考试中都有了改错题,就是企图运用改错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趣味记忆,是因为生动形象的、内容有趣的材料,在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保持量,远远超过内容枯燥乏味的材料。许多中学老师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有趣的比喻、精彩有故事,在课堂上举出来,不仅增加了课堂效果,而且易于增强记忆。

  学习和记忆解决的是在人脑中贮存知识的问题。经过实验、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如果只是创造者个人进行记忆,意义就不大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让更多的人理解、记忆,进行学习,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表达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有相当的内容,就是训练这两个能力。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努力实践,多去实践。

11___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

  学习和记忆解决的是在人脑中贮存知识的问题。经过实验、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如果只是创造者个人进行记忆,意义就不大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让更多的人理解、记忆,进行学习,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表达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有相当的内容,就是训练这两个能力。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努力实践,多去实践。

  39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

  有不少中学生,在公众的场合下讲不好话。明明是经过准备的,一到台上,脱离稿纸,就讲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影响口头表达的原因是什么呢!

  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与否。

  讲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多作思考,必须一句接一句地说,这就要求思维敏捷,前后连贯,不能结结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性。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思维敏捷,来自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讲话的时候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各种知识会使你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毫无思维阻塞的感觉。思路清晰,来自于对所要讲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师让你复述一下《社戏》,如果你对课文的内容不熟悉,复述起来就会含糊不清。

  第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很简单,话是由词组成的,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的词语而语塞结巴。

  第三,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受讲话者讲话时的心情稳定与否的影响。一般人在公众的场合、大场面的情况下,容易由于担心讲不好而产生心慌,心情镇定不下来。这是由于讲得次数少的原因,只要多练习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针对上述三种因素,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就明确了。

  首先要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讲话之前做好准备,充分熟悉要讲的内容。其次,就是多讲,在各种场合下主动地讲。课堂上踊跃发言,开小组会或班会时积极发言,哪怕给班上的同学们读读报也可以。看完电影、小说或听过新闻广播之后,主动地向同学复述电影、小说或新闻的情节内容。学校里举办的朗诵会、讲演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这样,思维就会逐渐敏捷,口齿就会逐渐伶俐,就会逐渐适应各种陌生的大场面而不心慌。

  其实当众发言次数最多的场合是课堂。争取课堂发言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常州市新闸中学初三(4)班的任文琴同学就善于利用课堂发言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她说:“每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的思维就活起来了。有时候为了答好题,我连课

  外阅读的内容和小学里学的知识都用上了,这样就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争取发言,就得很快作出反应,举手慢了会被别人抢了先,所以促成我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

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法

  所谓书面表达,就是写文章。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郭沫若有一段话:“多体验,多读书,多请教,多练习,集中注意,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这一段确实是学写作的经验之谈。

  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作文。那当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了。但仅仅靠两个星期写一篇作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此,中学生在课外还应练习写作。练习的方法就是刚才所引的郭老的那句话。如果简单一点,可以缩成九个字:多读、多写、多改、不怕难。

  多读,就是多读名家著作,多读规范的作品。找来几篇极好的文章,“依样画葫芦”。一开始写作总是这样的。这叫模仿,书法上叫临帖,绘画上叫临摹,都是一个意思,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同学也在读,但效果不大。那是他不会读。为了学写作去读范文,就不能从情节上、内容上去读,而应当看其是怎样的结构、如何的顺序、使用的语言等。细细体会,求其一得。虽不是每篇文章读后收获都很大,但总应有所得,那怕揣摩出一点收获也是可取的。

  多写。所有谈写作的文章都要说这一点。写作能力确实是在多写中练出来的。初写的时候,可能写不好,不足为怪,不要爱面子,任何会写的人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改。多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次写过之后都要进行修改。写而不改,写得再多,等于没写。在修改的过程中,大脑得到反馈信息,知道了这次写得好的地方是怎样写好的,写得差的地方是怎样写差的,怎样写又是要不得的。下次再写时,这次写得好的办法就可以发扬,写得不好的就设法避免重犯。要不怕丑,敢于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别人看,让人家挑毛病;要敢于删改,哪怕全部推翻都可以。

  当然,修改也有方法。不要一边写一边改,写完之后再改;不要刚写完就改,放上三五天之后再改;改的时候,要先从全局着眼,从整个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上看,要核对引文,然后再在语言文字上斟酌。

  最后,不怕难。就是说不要急于求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速成。它的特点是“知易能难”。写作理论和知识一讲就明,一听就懂,一写却不会。因为懂得了写作知识,并不等于你会写作,因此要不怕困难,勤奋练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不光文章的观点是经过自己头脑思索而得出的,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应该是自己独具风格的。

  高尔基初学写作时,曾多次遭到失败。

  有一次,他准备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下了好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为了使这首诗“美”起来,他从读过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句,写进了《老橡树之歌》。高尔基看着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就把它给了著名作家柯罗连柯。

  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

  柯罗连柯的话,对高尔基如同当头一盆凉水,使高尔基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写文章应该用自己的话的道理。于是,高尔基毅然一把火烧掉了这首长诗,只留下了两句:

  “我到世界上来,

  就是为了不妥协!”

  因为这两句话是他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后来,高尔基把这两句诗的精神体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马尔加·邱德拉》中,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用自己的话,初学写作,是可能有不“美”之处,但是不写就永远得不到提高,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顾这顾那。

  用自己的话写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的句子。写作时,不要动不动就是“自豪呀”、“幸福啊”、“给我的教育多深刻啊!”“多感人啊!”;开头喜欢来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结尾总是“奔向未来”“争取胜利”等等。这样的文字其实并无文采,不如用具体的内容让读者感觉到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要说明的问题。

  (2)多用短句子。长短句各有用处,用外文和中文进行比较,会发现汉语的特点就是短句子多。短句子简明有力,读的人容易懂。因此,做作文时要尽可能用短句子,老舍先生就十分重视用短句子写作,有时碰到长句子,他也要尽量断开。孙犁《荷花淀》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青年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用的就是短句,如果这样写:“这是一个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的年轻人。”就不符合汉语习惯,阅读起来就会十分吃力。

  (3)写作前要掌握丰富的材料。这样写作时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发表的欲望,不会是无病呻吟了。无病呻吟,就会言不由衷,不得不去找一些不必要的空洞的词来充数。如果缺乏材料,写不好,就不要硬写。再搜集材料,待材料充足后再写。

理工科学生怎样学写作

  志向搞理工农医科的同学,有不少人不重视写作。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理工医农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虽然不会要你去写小说写剧本,但是仍旧需要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技文摘、实验报告、病案报告等等,这些都离不了写作。目前,理工医农类

  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时期忽视了写作训练。有的甚至出现这样的教训:有一个搞工科的研究生,完成了一项在世界范围内有突破性贡献的课题。但是就是由于他写作能力不强,论文磨了很长时间才脱稿,等到他向世界有关组织申报这项科研成果时,才知道外国一个晚于他搞成同样课题的人,因为论文发表得早,获得了这项研究的利权。所以,理工科同学绝不能忽视写作。理工科学生学写作,首先要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了解写作“确立主题、选择材料、精心构思、认真表达、反复修改”的程序,了解写作中论证、说明、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

  这些写作基本知识,在中学六年里,都陆续讲过,理工科学生应当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并一一掌握。尤其是论证、说明、叙述的表达手法,是理科学生今后用得比较多的,更应当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就为今后学习科技写作、农业写作、医用写作等专业性写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写作基本功时,可以把重点放在表达的准确、通俗和简练上。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各种文体,因为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不需要渲染、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手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通俗性和简练上则要求得格外严格。

  除了我们前面讲的例子,历史上由于表达能力差而造成失误的事也不乏其数。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做了各种试验,精心地研究了电磁现象。他在他的专著《电学实验研究》中用“力线”这个观念来表述他对电磁现象的看法。成果发表后,在二十多年中,法拉第的提法一直受到非议,有人说:“谁要是在精确的超距作用和模糊不堪的力线观念之间有所迟疑,那简直是对牛顿的亵渎!”可见,这“模糊不堪”的表达是法拉第成果受到非议的原因之一。

  后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读到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报告。他认为法拉第的见解新颖合理。麦克斯韦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法拉第的成果,最后以一组高度抽象而对称优美的简单的微分方程表述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把电磁学理论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当人们欢呼麦克斯韦划时代的贡献时,麦克斯韦说:“我不过是一篇论文的作者”,“是一支好笔。”

  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他的关于原子结构量子论的划时代的论文,最初在送给剑桥的汤姆逊时,汤姆逊就以“篇幅太长”为由不予发表,险些葬送了玻尔的一生。幸亏玻尔又把论文送给在曼彻斯特的卢瑟福,卢瑟福亲自帮助玻尔进行修改,才使这篇文献得以发表。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理工科同学不重视写作的现象应该改变了。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2___思维能力

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个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可研究同一个课题时,一个是百思不得其解,另一个却没花多大功夫就有所突破。这说明,从发明创造角度讲,知识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你是否具有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学起就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出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客观形象出发,对客观形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思维过程。老师要求测出旗杆的高,同学在头脑中就有一个并不存在的以旗

  杆为一条直角边的巨大的三角形;老师布置写作文《我的弟弟》,同学可以写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顽皮的小男孩。这都是形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很显然,打算学文科的同学,一定要大大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创作出文艺作品来。

  那么,学理工科的同学们呢?同样要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为什么从事理工科方面工作的人员同样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前面第42节中我们讲到麦克斯韦在法拉第三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成功,他也自称是“一支好笔”。这实质上说的就是形象思维能力。麦克斯韦在爱丁堡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诗歌。他当时在获得全校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同时,也夺得了诗歌竞赛的第一名。中学时代的诗歌写作训练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法拉第的“力线”观念提出二十多年尚不被承认时,他就看出了“力线”观念的新颖性和合理性,于是才决定研究这一课题。当然,他研究成功之后,精湛的书面表达能力再一次帮了他的忙。

  那么,中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学好语文课,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这是利用正课来进行训练。

  其次,尽可能搞一点业余创作,写一点诗歌散文;或者在写日记的时候,也注意对形象的表述。比如说,和同学谈了一次话,日记中可以写谈话的内容,还可以写同学的仪表、衣着、表情、语调等形象的内容。

  第三,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读一点小说、诗歌,看电影、电视或美术展览,并注意这些小说、电影中是怎样来表达形象的,想想如果让我来写,会怎样写。

  还有,最好学画画,学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要把画画看成是额外的事。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学画画是不恰当的。辽宁省凌源县一中有一个学生叫肖兵,在小学就喜欢画画。他爸爸不仅不阻拦他,还买了小黑板和粉笔,买了画笔、画纸和颜料,让肖兵画,有时候还带肖兵出外去写生。肖兵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加上他又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12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

注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人的智力发育在生理上基本成熟起来,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了。尤其是初中阶段,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这一能力的水平如何,常常是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二学习《平面几何》之后,和同年龄的学生拉开了距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差不多都是在初二学了《平面几何》之后突然跃入前列、遥遥领先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正如我们在本书第6节讲到的(a+b)2的公式,可以先把它分解成两个正方形和两个矩形,分别计算其面积,这就是分析;然后再把四块面积相加,即综合,公式得到了证明。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抽象思维方法。

  我们中学生,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都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1609年,荷兰的一个磨眼镜片的工人里泼斯,无意中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东西好象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他缺少知识基础,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会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抽象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当伽利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凭着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作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在当时影响极大。

  再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的论文,写的是“预先变形对退火时间的影响”。他总共只试验了四种材料,一种是20号铜,退火时间缩短;一种是纯铝,退火时间延长;还有两种是紫铜、黄铜,退火时间没变。他的论文结论却说:所以,预先变形对部分金属材料可以缩短退火时间。

  显然,这个结论错了。错的根源是不符合归纳推理的要求。所试的材料中只有一种材料是缩短了退火时间,怎么能得出就是“部分材料”的结论呢?这是中学时没学好逻辑思维方法的结果。

  即使是从事文科方面的工作,当记者要采访科学家,当编辑要编科技书刊,当作家要写科学家,当个语文教师还要讲科技内容的课文;更何况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低也难以学好文科课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自学一点有关逻辑学知识,了解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二,自我分析法。不论上什么课,对着课文认真思考这一课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什么安排成这样的顺序?道理在哪里?用的是哪一种逻辑方法?能不能换一种逻辑方法?如果换,该换成什么样?可以试一试。这样自我分析得多了,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不断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所谓直觉思维,就是指人们依赖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直觉形象而进行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不依赖逻辑思维推理。

  例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讲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故事,要大家拟一个标题,故事的梗概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驾车回出租站后发现车内有一块手表,就凭记忆找到刚才坐车的那位乘客家中询问,乘客说没丢东西。次日,乘客方发现手表丢失,到出租站认领手表,并一再致谢。教师要求拟一个体现故事内容特点的不超过十个字的标题。

  结果,同学们相继拟出《新风》、《拾金不昧的司机》等可行的标题;接着又有《乘客大意,司机细心》,《粗心乘客与细心司机》,与报纸原题一致;后来还有一个学生改为《粗心乘客巧遇细心司机》,比报纸原题还醒目。这就是一些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再如:宁铂在江西省赣州市第八中学读书时,曾到庐山参加过江西省围棋比赛。结果比赛中接连失败,成人组排在第18名,名落孙山。但是庐山的秀丽风景还是他第一次观赏到的。跟他一起去的一位老师让他写一首诗,宁铂就以“大天池”为题写了一首:

  世知天池好,只为无足踏。远望天王塔,

  近观龙首崖。深山有怪石,?岩无艳花。

  千古丰绩地,徒有虚名讶。

  本来,写庐山的诗够多的了,要写好确实不容易。前六句好像也只是平铺直叙,无甚妙处。及至后两句,则由这平淡无奇之中生发开来,突兀而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啊!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十分惭愧。这种直觉思维是从事物的表象深入下去进行思考,从平凡之中见出不平凡来。

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活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记忆显现性思维,一类是创造性思维。前者解决如何记忆老师教授的知识,如何在需要使用某一知识时让这一知识显现出来。因此,它的效果则表现为记忆的信息不消失、显现信息迅速准确,一般并不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这对于培养熟练的工人和仿制技术人员是有用的。而后者,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则更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有条件的中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又分成两种形式: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扩散思维,是指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而尽可能多地设想出所有的可能性来进行讨论的思维过程。在扩散思维过程中,总是力图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设想。当这种设想还只是一个可能性,设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验证。例如: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找出各种可能的解法。

  集中思维是指对于由扩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逐一地进行讨论,作出比较,评价和选择,选出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迅速地进行筛选,采用科学的方法将问题简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选取较理想、较合理的可能性,使问题得到解决。

  不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很少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联系在一起,循环往复的。它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思维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循环,从而从创造性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

  例如:有一个代数题: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

  这是初一代数课本中的一道例题。首先,我们分析这道题,可以用列方程来解,还可以用列举法来解。这就是扩散思维。接着就是判断哪一种方法解决简便的集中思维。比如,我们的判断是列举法简便,那么就再次进行扩散思维: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的两位数可能是:12,23,34,45……89等八种。那么八种中哪一种符合“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的条件呢?”既然是“1/5”,那么这个两位数必然是5的倍数;既然是5的倍数,其个位数字必须是0或5,那么在上述八种中只有45。这第二次“扩散——集中”后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只是为了解代数题,这里只是用来说明一下。我们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造性人才。

训练思考的方法

  上面我们分别列举了各种思维能力的概念、作用和训练的方法。但是,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也没有必要区别刚才的思维是直觉思维,现在的思维是逻辑思维,待会儿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各种思维是交错在一起、不断变化着进行的。因此,作为思维的训练,可以有单项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有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下面,就介绍几种综合训练的方法:

    (1)坚持写好“思维日记”

    人的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思维,如果把自己每天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可以包括对各种学习活动的反应,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过程,解决某一问题的体会,读书、听课、谈心中的杂感等等,那么这种“记录的思维”会帮助你总结以往的思维,从而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能够对下一步的思考提出看法。有时候在记录过程中会产生顿悟,引起新的有价值的思维结果。

  同学之间如果能互相交流“思维日记”,那就更好了,会把各人的思维的“闪光点”变成大家共有的,使思维进入新的高度。

    (2)注意录下“出声的思维”

    老师在课堂讲课,实际上就是老师运用语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尤其是有不少教师,他们在课堂上善于把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出来,这是十分可贵的。这种“出声的思维”是中学生学习思维的最好的样子。我们听课,不仅要接受老师讲的知识,还要学会接受老师的思维方法。

    (3)学会自我质疑

    在平时,许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不假思索就能很快地完成作业,这种学习方式是不会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的。要培养思维能力,就要勇于自我质疑,经常自我质疑。如:“这一点我懂得了吗?”“我的答案为什么和标准答案不同?”“我的解法不是标准解法为什么答案相同?”“我错在哪里?”“还有什么新的解法没有?”这种作业上的自我质疑精神会帮助我们真正学懂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进行自我质疑。如在学习开始之前,可自问:“如何选读教材?”在学习之中,可自问:“我这样思考、解答对不对?”在学习结束之后,可自问:“我的学习达到目的没有?”“这次学习我学到了什么?”这样自我质疑,可以学得深透,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3___创造能力

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能力,也是人类最终走出动物界而成为人的最根本的能力。正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能力,人类才得以不断地发展、前进。

  长江后浪推前浪,时代赋予我们将历史车轮向前推进的重任。为了人类的更加文明和昌盛,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本章介绍了创造能力产生的几个规律。

  48最重要的是创造力

  1983年3月5日,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们座谈。

  丁教授说:“你们说喜欢物理。物理,应当靠自己学习。虽然,在学校受教育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靠自己的创造力。”有同学问:“那学校的培养就不起作用吗?”

  丁教授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对一个人一生来说,学校培养毕竟时间较短,只能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以后能否成功,主要的还得靠自己的创造力。

  “我发现,学物理的人,不论怎样培养,学校教育的影响并不太大。你们看世界上得诺贝尔奖的并没有什么好的培养。从高的要求来说,我一向认为书本用途并不太大。虽然书还是要念的,知识的基础不可没有,但是念书的本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那样最多只能达到写书人的水平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创造力,并不在于把书本上的知识都背下来。”

  丁教授还说:“在大学里,专业选得晚一些为好。数学多学一点很有用。我们强调创造力,

  但大学的基础还是要有的。”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1984年5月初到中国科技大学和少年班同学座谈时也说:“最重要的是创造能力,是要能带头,而不是人家带头你跟在后面走。这里,关键在于学得活,面要宽,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

  “那怎样读书才好呢?我们总觉得对于书上写的不知道应该否定哪些?”一个同学问。

  “最好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对书本进行否定。否定书本并不一定是创造力的体现。我从年轻的时候起,看书就是先看开头,再看结尾,然后想一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出来也好,想不出来也好,再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读书,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等于没读,更谈不上利用读书培养创造能力。

  “这好比,我们下了火车到科大来,只要上了公共汽车,反正到科大下车,这条路线你并没有因为通过就能熟悉。因为,你是乘着车子走的。看书也是如此,跟着书中准备的‘车子’,从‘起点站’到‘终点站’,从开头到结尾,是不会熟悉所走过的线路的。一个定理,怎样证明,你可以自己做一做,再把你做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比一比,看看哪个好。这样看书

  ,成了习惯,收益自然会大。

  “当然,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启发。每一样工作,都有一把钥匙。聪明,就是善于找到这把钥匙。”

开发创造力的关键

  创造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创造活动或在创造力开发的过程中,创造,首先是思维的结果。所以,开发创造力的关键是激发创造性思维。

  关于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第46节中已经作了初步的介绍,下面再讲一讲如何来激发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创造能力。

    (1)用创造欲望来激发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活动,总是在产生和形成创造欲望以后才能进行的。

  所有的新思想,归根结蒂,都是借鉴于旧思想的,都是在旧思想的基础上添加一些东西,把它们结合起来或进行修改。如果是偶然做成的,人们会说你运气好;如果是计划地做成,人们便说你有创造性。

  例如,擦字橡皮流通了差不多一百年,到1858年,住在费城的海曼想到在铅笔顶端加上擦字橡皮,使用起来更方便,带橡皮的铅笔才问世。

  传统使用的锯,都是扁薄长型的金属片,而且利用人力来操作。1812年,美国一位名叫泰比达·芭碧的主妇,到她丈夫的水力磨坊中去看工人工作。她忽然想到,如果把锯的形状由长扁形改为圆锯,可以利用水力推动操作,于是发明了圆锯。

  因此要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

  上海和田路小学徐琛同学,看到墙上的电源插座,就想小朋友不小心将手插进去会触电的,能不能改一改,怎样改?从而激发了他创造发明一种“防触电插座”的欲望。果然,他创造成功,发明成果获得世界少年儿童创造发明比赛的最佳作品奖。

  因此,强烈的好奇心,心理上的不满足、寻根式的追问、对已有产品的百般挑剔以及应用上的推广,对于创造欲望的产生和形成,都具有直接的作用。

    (2)以创造兴趣来形成创造性思维

    从创造欲望发展到创造兴趣是使创造性思维能够持续不断的重要环节。

  怎样培养和形成创造兴趣呢?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在形成创造欲望之后,所提出的问题既不能太简单、太容易,使人感到一眼可以看到底;也不能太复杂、太难,使人处处碰钉子,无法实现;而是经过创造性思维之后,确有可能成功,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伴随着人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兴趣就可形成。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创造性思维,使创造

  性思维在更高的思维效率水平上进入最佳状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道理也就在这里。

    (3)以创造性思维来开通创造思路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就是说,类比型的创造性思维会帮助我们将某个客体和思维对象相联系,从它们的相似关系中获得启发,打开思路。

  如:有一道数学题:有四个大小不一的管子通向水池。开1、2、3号管12分钟灌满,开2、3、4号管15分钟灌满,开1、4号管20分钟灌满,问四管同开多长时间可灌满?经过思考,一个学生把在小学时学过的和差问题相联系,从他们相似的关系中获得了启发。所不同的这里的是把每个管子都看成是双倍的,那么减去一半就是,也就是说四管同开十分钟可灌满。

创造的技法

  激发创造欲望并巩固了创造兴趣,创造活动就开始了。这时既需要创造性思维,同时又需要创造的技法,以便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率,尽快获得创造性成果。

  根据创造活动的性质,创造技法又可分为技术创造的技法和理论创造的技法。

  技术创造的技法,又叫发明技法。最常用的技法就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已经成形的产品“加”到一起,从而产生一种崭新的产品的技术创造法。

  例如:椅子和充气车轮,这两种产品本来是相互没有什么联系的,现在把这两种产品“加”起来,就会产生带车轮的椅子;还可以考虑把车轮充气的原理加到椅子的座垫上,可以产生充气式座垫轮椅;如再采用其转动的原理,就可以产生充气式座垫转动式轮椅,等等。

  当然,这种“加”法不是简单地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合并到一起去。例如,把电视机和洗衣机“加”到一起,就不可能成为一种实用可行的产品。所以,“加”是指本质上的相加,原理或功能上的相加。当决定相“加”之后,还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由“加”引起的一系列新的困难。

  由“加”的创造技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就有“减一减”、“缩一缩”、“扩一扩”、“移一移”、“代一代”等类似的技法。

  理论创造的技法就是要敢于对已有的理论提出质疑和反问。

  法国作家左拉说过一句话: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求尚未知道的东西。所以,我们中学生不应当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要作新的探索。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王凯宁,在读中学时就具有这种深入探求的创造能力。平面几何课讲到梯形的面积时,他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公式s=lh(梯形面积=中位线×高),头脑里就积极思维起来,想着想着,他站了起来,问老师:“能不能把圆环看成是一个弯曲了的梯形的粘合。那么由梯形面积公式可以得到圆环的面积公式,也是s=lh,

  这时的l是中部的圆周长,h就是环的厚度。”

  老师要王凯宁讲讲几何道理。王凯宁说:“一条曲线,当它很短时,都可以看作近似的直线。而一条曲线是由许多短曲线组成的,所以圆形可以看作许多近似直线连成的图形。”

  王凯宁使用的就是类比型创造性思维。

  进了大学之后,王凯宁仍旧保持了这一精神。一天,王凯宁翻看一本刚出版的新画报。突然,画报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住了他。原来照片中的黑板上写了一道关于《线性代数》方面的命题。好奇心促使他研究起这道命题来。他根据计算的结果发现这道命题是错的,可照片的说明却是肯定和赞扬这道命题的。他一打听,这道命题是一位少年班学生提出来的,某研究所

  的一位著名教授还肯定过。能否定吗?他经过认真的仔细的探讨,确证这道命题是错的,于是他勇敢地提了出来,写成论文,发表在《数学通报》上。

学会捕捉创造中的灵感

  在创造活动中,有时会碰到一种现象:人在科学、技术或文艺创作中,某些新的概念、新的设想、新的人物形象会突然产生。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灵感”。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说:“灵感,是人在科学或文艺创作的高潮中,突然出现的、瞬息即逝的短暂思维过程。它不是逻辑思维,也不是形象思维,这后两种思维持续时间都很长,以至人说废寝忘食。而灵感却为时极短,几秒钟,一秒钟而已。”

  那么,灵感是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呢?

  不是,肯定不是。钱学森教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人不求灵感,灵感也不会来。得灵感的人总是要经过一长段其他两种思维的苦苦思索来作其准备的。所以,灵感还是人自己可以控制的大脑活动,是一种思维。”

  既然灵感不是天生的,是一种思维,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学会捕捉灵感呢?

  由于灵感学还不像逻辑学那样成熟。目前我们能提供的还只是经验。通常人们认为应当做到下列六点:

    (1)长期地进行预备劳动

    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问题的长期探讨,是捕获灵感的最基本条件。这包括要具备一定的专门知识,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过反复的思考和艰苦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

    (2)珍惜灵感出现的最佳时机

    经验告诉我们,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产生,比如在散步时,或者是上下班的路上,或者是赏花、钓鱼、听音乐时。

    (3)原型启发是一条重要途径

    有些日常的事物,对于经过长期紧张的思索之后,由于这些事物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相似之处,通过联想,给人以启发,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4)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

    按照固定的思路考虑问题,往往容易使思路闭塞和思想僵化。暂时把问题搁在一边,就可以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

    (5)随时带着纸和笔

    灵感的出现总是突然的,预料不到的。为了及时捕捉灵感,就要在灵感出现的时候立即记录下来,有时候记都来不及,就对着录音机讲述录音。

    (6)保持乐观镇静的心情

    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波动都能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影响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心胸开阔、乐观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灵感往往会这时光顾。

  最后,还要说明一句,灵感只解决契机(指一事物转化他事物的关键)。创造性成果还要在契机到来之后经过艰苦奋斗方可获得。

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4___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学生再用功,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而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有的中学生虽然上了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却贡献平平;有的没有考上大学的中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干一行,能一行,做的贡献却不小。这是为什么呢?分析一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后者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因而适应能力比较强。同样一起上课、作业、考试,为什么会出现有的人知识面广,有的人知识面窄的现象,应该怎样扩大知识面呢?这就牵扯到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了。

  有了自我调节能力,不仅对知识方面可以进行调节,对能力、情绪、身体、环境诸方面都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本章介绍如何掌握和运用自我调节能力。

  52知识的自我调节

  和人类的知识海洋相比,中学课本里所给予的知识确实是太少了。中学生应该怎么办?方毅同志在会见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们时曾经讲过:“少年一定要不断地求得前进,不然就会成为王安石所写的《伤仲永》里的方仲永,最后同普通人一样。你们要知识面广,我不赞成搞得很窄。学理科,应当学点工,还要懂点文学和史地。司马迁说过,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有道理的。

  “一个人走的地方多了,名山大川看得多了,眼界就开阔了。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这是行万里路。还有读万卷书,就是知识面宽。学理工科的不能不懂历史地理,除了看专业书之外,面要广,不要只读一本书。要多读书,多读杂志,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少年班要精于一行,博览群书,要学习好,又要身体好。你们要学严老严济慈教授,八十岁了,还身体健壮,精力充沛。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不光是打球,还可以打太极拳。”

能力的自我调节

  我们的中学生,不应该是只会读书、只会考试的小书呆子,而应该是朝气蓬勃、立志成为管理国家、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从这一点来讲,学生干部就要占点“便宜”。有人说,当学生干部会影响学习,成绩会往下掉。这种现象有,但是,如果说当了学生干部就必然影响学习,这种说法就不科学了。严格地说,是由于学生干部没当好,才影响了学习成绩。当好了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和工作能力会双丰收的。

  天津静海一中的李艳辉同学,当过校学生会干事、班团支部书记、班长。他说:“当学生干部有得无失。有人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下降是由于工作量太大。其实这是工作、学习的关系没处理好。相反,作为一名学生干部,自尊心常常会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一年,李艳辉连续出外开了几次会,确实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排全班第八。干部的自尊心促使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到期末便跃为全班第一。此后,他一直保持了这个成绩。同时,当学生干部,每过一阶段,总要写几份工作总结,这在客观上锻炼了他的思维、概括能力,反映在试卷上就是他的答题的条理性比别的同学强。因此,李艳辉同学感到当学生干部有得无失。

  河北辛集中学高二文科班的团支部书记史敬平同学,曾专门写了一篇《我对做学生干部得失的看法》的文章。他认为,做学生干部,加快了自己思想上成熟的步伐,促使自己在学习上的高标准高要求,培养了自己谦虚诚实、顾全大局、任劳任怨等良好品质。他还专门提到,学生干部经常要组织各种活动,使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史敬平原来比较害羞,生人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如今召开大会,他讲话心不慌语不塞,有条有理;他懂得干部的威信来自出色的工作,于是摸索着改进工作方法:为了做好工作,他还学习多种技能。同学中,有的爱唱,有的爱画,有的爱来两句古诗,史敬平就向他们学。他说:“如果我自己对这些方面也多少懂一点,就容易和同学接近,建立友谊,有助于工作。”史敬平认为“当干部可以加快自身各方面成熟的步伐”。

体质的自我调节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保证。”这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知道、都赞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认真照着去做。南京光华门中学的冯珑珑同学就经历了“误事—不觉悟—自我调节”的过程。

  冯珑珑从小身体就不太好。出生后九个月,发过一次高烧,休克过去。经过八个小时的抢救,方才脱险。珑珑长大以后,经常生病发烧。但是,天真的珑珑认为:只要有毅力,身体有点病没关系,抗一抗就过去了。

  可是,这种蛮干的思想误了珑珑的大事。

  1977年底,珑珑在读初二。听到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招生的消息,就报了名。不料临考的时候,生起病来,高烧不退,没考好,落选了。但是珑珑并没有觉悟,认为发烧生病和考期不过是偶然巧逢,决定第二年再考。

  1978年暑假,第二期少年班又招生了。冯珑珑憋足了劲,准备一举成功。没想到,他又生病了,临考前一天才出的医院。由于身体极度虚弱,在考场上无法坚持考完。他,又名落孙山了。

  经过两次挫折,珑珑终于觉悟了:没有好的身体是担负不起繁重的学习任务的。

  于是,珑珑自觉地进行了自我调节,跑步、做操、打排球、踢足球。平时好静的珑珑,一下子成了运动场上的活跃分子。他的精力逐渐充沛起来,记忆力大大增强,身体越来越结实,成绩也逐步上升。一年之后,他第三次报考少年班,以全国少年班考生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少年班。

  进入少年班以后。珑珑仍旧坚持体育锻炼,成了少年班足球队的主力队员。1982年9月,他满19岁,刚读完大学三年级,就提前两年考上了研究生。珑珑因病耽误的两年时间,到底让他夺回来了。

  真的,对珑珑来说,他学业上的成功,与其说是勤奋的结果,还不如说是他经过自我调节之后,进行体育锻炼的结果。

爱好的自我调节

  苏步青教授是著名的数学家,还写得一手好诗。

  苏老说:“这是我的一种业余爱好。如果整天钻在数学里,那脑子太紧张了,思想会僵化的。在业余读读诗,写写诗,调节调节脑筋,再去钻研数学,工作效率就高多了。”

  数学家苏步青爱诗,地质学家李四光喜欢拉小提琴,英国化学家戴维喜欢钓鱼,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喜欢打牌,意大利核物理学家费米喜欢爬山……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这些科学家们,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时候,不断从形象思维中得到启示和帮助,用文学、艺术、体育来调节自己的思维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样,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前进,我国四化建设的蓬勃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之中,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同志也需要了解自然科学。

  因此,文理兼备,多几种业余爱好,实在是人才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可是,现在中学里,很早就分了科。学文科的不问数理化,学理工科的更不问语文史地。有许多同学,除了课本之外,没有一门业余爱好,并自以为是集中精力专攻功课。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中学生在中学里还看不到它有什么危害,一旦错过了时期将来是后悔莫及的。

选科定向能力

  中学生到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就要考虑选科定向问题了。是报考文科,还是理工科?报哪个学校哪个专业?由于我国大专院校绝大部分是以专业招生,进校之后转专业有困难,学生报考时填写志愿,真有一次定终身的味道。有的同学不会填,五个志愿,理工农医专业个个有,显然是不恰当的。那么究竟怎样来选择自己的学科方向呢?

  1972年,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接受了一名台湾省去的研究生,名叫赵舞。赵舞跟杨教授工作了两年,表现很好,能力强,效率高,对计算机很熟悉,程序编得好极了。

  1974年,赵舞就要毕业了。杨教授反倒沉思起来。他想到了自己当年来美国求学时选择专业方向的事:

  当年,年轻的杨振宁抱着改变中国实验物理学落后面貌的志向到美国学习实验物理。学了20个月之后,导师泰勒教授让他改学理论物理。这一改,非同小可,两个月,杨教授就拿了博士学位,后来还得了诺贝尔奖金。他感到,如果自己当时不认识到需要变动,或者是校方不许可变动,那今天就不会取得这样大的成果。因此,应当选择最适于自己干的事来做,而所有的决心,应当随着对自己的了解而变动。

  那么,今天的赵舞,要不要变动呢?

  赵舞能力非常强,继续搞理论物理,自然可以做得相当好。但是,这是不是他最好的前途呢?目前,全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状况是“僧多粥少” ,搞的人多,能搞的题目相对来说比较少,成功的机遇也比较小。而在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里,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去献身,也容易做出一流的成果。对青年人才成长的强烈责任感,使杨教授作出决定,赵舞的最好前途是实验物理,而不是理论物理。

  于是杨教授亲自写信推荐赵舞去布鲁克海汶加速器中心工作。两年之后,赵舞成了加速器极化问题方面的权威性专家。

  这个例子虽然说的是研究生定向,但是其表现出来的三个原则,对我们中学生是同样适用的:

  (1)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这样心理潜力比较大,动力较持久。

  (2)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方向,这样就具有奋斗的基础。不过,一定要真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才能是什么。

  (3)选择若干年以后会有发展的学科,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才能,使你获得最好的成果,成为你若干个可能的前途中最好的前途,做出你若干个可能的贡献中最大的贡献。一句话,应当选择优势方向。

___应考能力应考能力  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的一种方法。由于目前在评定学习成绩和确定升学上都是将考试的分数作为重要依据,所以学生、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十分关心考试。  考试分为学识考试和学能考试两种形式。  学识考试,是考查学生所学全部知识的考试。它注重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测试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目前我国中学毕业考试基本上属这种形式的考试,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是否具有中学毕业的资格。  学能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潜力的考试。它注重对考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分析综合等能力的考查。  除了学识、学能的考试外,考试本身也是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应变能力、承受能力的一种测试。本章有三节,我们把“考期如何加强自我控制”放在最前面讲,希望对消除同学们因考试产生的不适应心理有所帮助。  25考期如何加强自我控制  考试期间,考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迅速而且复杂,稍不注意,会导致“一时失误,后悔莫及”,因此注意自己心理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是考好试的重要一环。  许多同学,在考试的前几天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书看不下去,玩又没心思,拿起语文,想起物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考前焦虑”。  考前焦虑是影响考试成绩的第一个原因,危害很大。它不仅影响这一次考试成绩,而且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抑制学生的学习创造性,破坏良好的学习习惯,降低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损害学生的学习效果。  考前焦虑部分是由惧怕失败的心理造成的,特别是如果平时不注意心理卫生的锻炼,不够开朗,还会由惧怕一次失败进而到惧怕整个前途的失败;也有一部分是由自卑心理产生的。在潜意识中,认为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考好,因为自己在客观和主观上有很多欠缺无法克服,比如,不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如学习轻松的同学等等。由于有自卑心理,兴奋点往往集中在“如果考不好,会让别人看不起”上,思想压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也有的同学产生考前焦虑是因为精神容易紧张。有这种心理的同学,晚上六点钟看电影,下午四点钟就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俗话叫“收不住心了”。  消除考前焦虑最重要的一条是树立自信心,自信“自己不那么容易失败”,“我不比别人差多少,同样的人,他行,我也行!”“即使下一分钟考试,这一分钟我依旧泰然自若。”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建立自信心只能依靠自己,在这件事上,别人是不能代替自己的。    1985年中美联合招收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中获得全国第一名的任勇同学,对这点有比较深刻的见解。他当时说:“要想在考试前不存在心理负担,在学习上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很重要的,这样会把考试看得很渺小。这就好比一个长跑运动员,在望见终点线时,当然会加快步伐全力冲刺,但这时也最容易跌跟头,因为他太渴望到达终点了。必须告诫自己,这远不是最后的冲刺,离最后的终点线还远。我觉得作为一个大学生来说,不应当把出国、考研究生当作最高的追求。”  除考前焦虑之外,还有几种情况容易对考生造成心理干扰,需要考生及时自我控制。    (1)反馈干扰    反馈干扰指的是考试期间容易发生的心理反应。一门课考完之后,许多同学喜欢对答案。这种反馈对考生的情绪影响极大。有的考生会因考试出现错误产生自责心理造成情绪低落,影响下一科目的考试。这种情况下,就要克制急于知道成绩如何的心理,坚决回避反馈。任勇同学的看法是:“因为考试需要自信,总要相信自己的头脑。每科考试之后,我从来不与别的同学谈论。这次赴美研究生考试,我在近代物理的考试中,不小心丢了10分,出考场后很是恼火。但我很快平静下来了,因为下午还有英语考试,第二天还有普通物理考试。当时,我一直缄口不言,以免影响自己的情绪。最后,我终于不再想这件事情了。”    (2)考场干扰    考试,尤其是大型考试,考场气氛严肃,空气紧张,对考生心理有明显的干扰。许多考生只要一坐进考场,甚至他坐的就是他平时上课的座位,他也会心跳加快,难以平静,影响考试。  这种时候需要考生进行自我控制,把考场想像成自习室;试卷一发下来赶紧读卷,一般第一眼看到的试题是自己会做的题,就容易较快地平静下来;如果看到的第一题还一时看不出解法,那么只瞟一眼就赶紧看下一道题,从会做的题开始,用一点的胜利,稳定心理带动全面的胜利。    (3)家庭干扰    许多中学生的家长对考场心理问题不注意,有的也不了解考场心理的影响,往往比较多的从考试分数着眼。上次分数不高的,则要求这次非考好不可;上次分数高的,则要求这一次可不能落下,落下来太丢人等等。作为家长固然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的,但是这会给考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特别是当“反馈干扰”出现时,这种干扰就会使考生一蹶不振,全线崩溃。  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制造这种干扰,但是当这种干扰出现的时候,考生应当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不要理会那些说法,而按原定计划继续应考。为了预防考试期间这类干扰的出现,考生可在平时向家长说明这些道理。    (4)自我干扰    考试中遇到难题会挫伤考生积极性;读卷时感到难题较多会增加考生心理负担;考场中有人交卷出场也会增加考生的紧张心情……所有这些情绪,在考场中随时都可能产生、滋长。这些由于考生自我意识而产生的干扰也可影响考试。这时候考生应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采取措施,跳过难题,自我安慰(“ 你难别人也难,不用紧张”;“你交卷,我不慌,时间还足着呢”),就可以排除这些干扰。搞好考前复习  考前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不能协调好各科的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语文、英语、政治、数学、物理、化学……门门要考、门门要看,可时间就那么多,一时不免手忙脚乱。应对的办法是根据时间的多少和自己各门功课的好坏,安排一个复习计划。  复习时各人的方法不同。但是,这时再从头到尾地按部就班地复习,时间不允许了。任勇同学的方法就很有借鉴价值。    每次考试前,任勇的考前复习都是不看课本和参考书,而是写一份考试课程的提要,根据自己的回忆,把重要的概念、公式、难点、学习心得、解题技巧一一写出来,按学科本身的体系排列。当他可以把这门课的每一部分都能回忆出来写清楚,他就感到考试有把握。然后,把写提要时发现的弱点,提出来看看,重点复习;或者针对这些弱点找来一些习题,量要大,题要难,自我训练一下。这样的考前复习花的时间不多,效果往往比较好。掌握考试方法  首先,要冷静沉着地读卷,一丝不苟地把全部考试试题看一遍,正确理解题意。如果发现有不明确或不理解的试题,应立即举手请教老师,让老师讲清楚。然后,从整体上看一看,全卷共有几种类型的题,如:概念问答题、计算题、判断正误题、选择题、论述题等,每一题可给多少分,这样以便分配考试时间,占分数多的试题可考虑先做。  试题并不要按给定的顺序解答,因此可以从最容易做的题目做起,这样可以增强信心,自己掌握的知识可以完全反映到试卷上。如果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一般三五分钟还不知从何入手,这时就要放下这道题,先做后面的题。等其他题做完了,有时间再回头做这一题。碰到难题如果不跳过去,就不仅耗费了有限的考试时间,还可能弄得后面会做的题也没时间去做,而且会挫伤自信心,增加紧张心理,出现思路阻塞,以至使本来会做的题也一时不会做。  最后,只要时间许可,一定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检查时不应用原来的解法,而应当用别的解法来检查;或者把答案代入试题进行验算。不过,检查中发现错误后一定要反复推论,确认是错了,才在试卷上修改原先的做法和答案。因为,第一次做时,往往比较准确,错误率较小。有时候,有的同学在检查时反而改错了,其原因就在这里。  如果考试时间已到,还有试题没有做完,可尽可能地把简约解法和答案写上。  此外,答卷字迹清晰整齐、卷面干净整洁也是十分重要的。字迹潦草不可辨认,卷面乱七八糟,阅卷老师也无法给你判卷评分。  少年大学生施展在高考之后谈考试的体会时说:“首先,审题是很重要的。”“如果审题错了,就会把题目做错,即使后来检查出来了,也已经浪费了第一次做题的时间。在做题时,我力求做一题,验算一题,一有错立即改正过来。”“当我做到其中一道求K值的题目时,我感到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我就跳过了这道题,继续往下做,一直做到最后一题。我让脑子清醒一下,然后再反过来做求K值这道题。由于脑子清醒,我很快就把这一题做出来了。接下去,我把每道题再仔细检查了两遍,改正了一道题的错误。这时,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只得匆匆忙忙地做完附加题……”  结果,施展在这次数学高考中只失了1分!  总之,在考试进行过程中,要从容不迫、沉着冷静,主动而有效地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应考状态,就可以考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8___选择课外书的能力  怎样选择课外书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宋庆龄曾经说过:“不但要学好各门功课,还要阅读一些课外读物。眼界开阔了,思想才能更加活跃,不但能掌握前人创造的知识,还能大胆设想一些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情或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课本起着教授基本知识的作用,在若干年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学生,仅靠课本的知识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提倡多阅读课外读物,即各类书籍、报纸和杂志。多读要有一个范围和数量,如果不加选择,每样都看,是不可能的。选择地看,必须清楚选择的方法。这种选择的方法就是信息检索能力。在  这一章里,我们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28怎样选择课外书  有的同学认为“中学时代要博览群书”,因而见书就读。这其实是不合适的。“博览群书”的概念由于时代的不同,“群书”所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今天,人们常用“信息爆炸”来形容信息量的增长速度,一个人能力再强、阅读速度再快,也是不可能把世界上的书读完。因此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比如说选择图书的能力就变得重要起来。  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从读书的效果出发,必须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选书,目的是区别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书应当泛读,哪些书只要读部分章节,哪些书要放在案头随时备查,哪些书暂时可以不用读,以便在有限的中学生课外生活中读点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书。怎样寻找要读的书  寻找要读的书最常用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借书。有的同学到图书馆借书处,不是对着一排排的目录盒不知从哪里入手,就是随便捧上一个目录抽屉盲目地翻目录卡片,在这种情况下,也  能发现一两本适合自己读的书,更多的是一无所获。  这主要是对图书馆的目录种类和使用方法不熟悉,不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目录。  下面,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知道书名时,查书名目录    书名目录有一种是按照书名的汉字笔划顺序排列的。第一个字相同的书排在一起。例如:《西游记》、《西行漫记》、《西安黄土显微结构研究》、《西学东渐初探》等,由于第一个字都是“西”字,所以这四本书的目录卡是排在一起的。排在一起的第一个字相同的书卡,又以第二个字的笔划多少为序,从少到多排列。而从总体来看,第一个字笔划相等的书卡又都排在一起,并标上画数。如上面所说的“西”字开头的书,都归入六画。如果我们已经知道了书名,就可以利用书名目录查找。比如:你想看《西行漫记》,到了图书馆借书处可以直接查书名目录,按“西”字笔划,在六画的目录抽屉中找,找到“西”字后,把“西”字后面的卡片一张一张地翻一下就是。再精明一点,这本书书名第二个字“行”字也是六画,可以在“西”字部分的前部查。这样用不了几分钟就可以查到《西行漫记》。    (2)知道作者姓名时,可查作者目录    有时,别人给你推荐一本书,作者的名字说得很清楚,但书名忘记了。没有书名,或没有准确的书名,无法利用书名目录。这时候可以查作者目录。作者目录,是把同一个作者写的书按书名第一个字的笔划顺序汇集在一起。是将所有作者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好,例如:一位同学向你推荐美国作家盖莫夫的一本专讲近代物理的科普书,这本书通俗有趣,非常好看。可是那位同学只记得书名中有“奇遇记”三字,其他文字记不清了。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使用作者目录了。首先按盖字的笔划在作者目录的十一画部分找到盖字,再在“盖”字下找到“盖莫夫”,这时候几张卡片一翻开,就会找到《物理世界奇遇记》这本书。    (3)知道书的种类,可查分类目录    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确定要借哪一本书,也没有确定要借哪个人写的书,但是想看哪一类书或需要哪一类书是可以定下来的。这个时候,既不知道书名,也不知道作者的姓名,就需要用分类目录来查。分类目录,是将图书按照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参考等五大体系分门别类,并给门类编上号,然后按分类号来排列。分类号的排列法比较复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现介绍按分类号来查找图书的方法。例如:你要找一本有关水稻栽培技术的书,既没有书名,也没有作者名,可以先判断这种书属于哪一类。水稻,应该属农业。我们从分类表上找到农业一类,是用字母“S”来表示的。顺着农业一类再往下看,有S1农业基础科学、S2农业工程、S3农学、S4植物保护、S5农作物,“水稻”属于农作物一类,应该放在“S5”的目录抽屉。找到S5的抽屉后还不要马上翻卡片,再看细分的小类S51是“禾谷类作物”,S511即是“水稻”。这时候只要查一查分类号是“S511”的那些张卡片就可以找到你要的书了。    (4)借报纸、期刊,查索引    借书需要查图书目录,而查找报纸、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就要使用“索引”这种工具。  我国著名的索引工具是上海图书馆出版的《全国报刊索引》,分社科版和科技版。每月一期,报道全国数千种中文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重要论文,分类排列,查找起来十分方便。    例如,物理课讲过了欧姆定律之后,老师告诉大家,1983年有人写过一篇《欧姆和欧姆定律》的文章,可以借来看看,但是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记不清了。这时候,你可以利用《全国报刊索引》,这是讲欧姆定律,应当用“科技版”。是1983年,全年也不过就12本,从一月份那一期查起,每期只要查一下“N61自然科学技术人物传记”,不过半页纸,一分钟就可看完,不用一刻钟就可以在第12期上查到这篇文章,原来发表在1983年第11期《物理》杂志上。这样你设法去借《物理》杂志就行了。  当然,还有一些方法,这里就不多讲了。掌握了这些方法,找起书来省时省力,而且这些办法学起来也容易,多找两次,熟练了就好办了。一旦学会了,将来上大学、搞研究,都可用得上。讲究读书方法  读课外书并无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但是怎样读效果好一些,还是有一些方法的。    (1)分类法读书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大学生陈骐谈到自己的经验是:分门别类地读书。每一类书,借来几本,预计一下要多长时间可以读完,安排好正常上课、作业时间之后,将空余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读课外书上。他说:这样分类读,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读的时候,容易懂,有兴趣,能持久,记得牢。如果不问什么书,拿到就读,泛泛一遍,东一头,西一棒子,没有连贯性,收效不会大,忘得也快。    (2)快速法读书    快速法读书要求在30分钟内读完2000字的文章。程序是首先用5~10分钟时间将文章读一遍,再用5分钟记下或划出好的词语,标出段落,然后用10分钟归纳文章的结构提纲。有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立即查字典、词典弄懂,最后用5分钟把文章再看一遍。这样一遍就完成了。以后,抽空可看看自己写的结构提纲,回忆一下文章的内容,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果印象模糊了,就再看看。发现第一次写的提纲不合适,可以修改补充。看的文章多了,还可以对同一类文章作综合分析,找出它们成功之处与不足的地方。有这种阅读经历的同学说:“通过这样阅读,每当我看到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读过的一些文章就会浮现在眼前,怎样构思,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尾,都有了参考的内容。然后和老师出的作文题相联系,很快就可以确定我要写的内容,作文写得顺利多了。”    (3)兴趣法读书    1985年全国赴美物理学研究生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任勇同学,介绍了他采用兴趣法读书的体会。他说:兴趣在学习上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对物理学的兴趣就是在中学读课外书时培养成的。  中学时,任勇同学读过爱因斯坦、英费尔德合著的《物理学的进化》、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还有《量子史话》、《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等。任勇说:“这些书中,那些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文笔、简练的数学和高深的哲理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以至于我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全部志愿填的都是物理系。直到今天,我的兴趣一点也没有改变。”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0___提高记忆力的能力  如何提高记忆力  学习,离不开记忆。记忆,就是知识的存贮。学过的知识只有记住了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记忆,一切学习活动都失去了意义。  有些中学生常常抱怨自己的记性不好。其实,除了痴呆者之外,普通人大脑的记忆功能是相差不大的。实际记忆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各人对大脑记忆的规律和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掌握多少不同的缘故。  本章介绍的几种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34理解、复述记忆法  理解法。理解了的东西是最容易记住的。  例如:对于代数公式(a+b)2=a2+2ab+b2,有的同学就是死记,一项一项,三项硬背下来。有的人就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的实质,这样就自然记住了公式的各项。还有的人,也从理解的角度,了解(a+b)2展开后,反正要有a和b的二次项,也就不用记了,只要记住有一个一次项“2ab”就可以了。  再如:关于万有引力公式,有的同学在复习的时候一遍又一遍地写。其实只要理解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就自然记住了。万有引力定律说:“万有引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物体质心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根据这个定律,两个物体的质量符号写在分数线的上方,距离的平方写在分数线的下方,得出公式:  F=G  G是比例常数,这里是万有引力常数。  学习语文、外语时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首古诗,理解了诗的含义,背起来就快多了。  复述法。对知识理解之后,是容易记了,但并不等于全记住了。因此,还应当紧接着采取措施,巩固这时形成的记忆。复述法是巩固理解记忆的最好办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合上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要记忆的知识说一遍。注意,一定要说出声来。最好是由一位同学看着课本,你大声说给他听。经过自己的嘴,再有意识地说过一遍的内容,记得是很清晰的。有的同学在帮助一位生病缺课的同学补课的过程中发现,补课的那几课记得特别牢,就是因为他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复述了一遍。所以,中学时期,交上几个好朋友,课后在一起采取互相考课文,逼着自己复述刚上过的课程,对记忆所学的知识是很有好处的。数字特征记忆法  在我们学习的课程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全靠机械式的记忆。比如:年代、常数、字母、元素符号、地名等。普希金生于1799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等,这些内容是极易理解的,但却是极难记忆的。我们可以寻找这些内容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多半与事物的本质并无内在的必然性联系,仅仅是记忆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给它一个特征,和记忆内容有某种联系,利用这种联系的提示来帮助自己联想或记起要记的内容。  数字特征记忆法可分为几种:    (1)谐音法    如圆周率的数值为3.14159,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6,可依谐音背成“山巅一狮一鹿”。再如,3的算术平方根是1 732050,如果把2读成斤两的“两”,0读成“洞”,那么这个数依谐音可读成“一起商量懂不懂”。    (2)拆拼法  如要记住圆周率的分数表达式,似乎比较难。但一琢磨就发现,这里只有自然数最前面的三个数1、3、5,每个重复一次,不就是113355了嘛。拦腰截断,就是113、355了。那么把后面的放到分数线之上不就成了嘛。  再如,地理课讲到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其面积总共为35981平方公里。要记这个数也容易。前面“359 ”,可记成“三五九旅”;“81”可记成“八一建军节”;那么,“35981”不就是“三五九旅在八一诞生”。    (3)运算法    李时珍在1578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这1578年可用加法运算,记为15=7+8;万有引力常数1/15000000,后面究竟几个零,常常容易错,可是无巧不成书,用加法运算1+5=6,正好是6个零。  三国时期魏、蜀、吴建国时间分别为220、221、222年,记住了魏是220年,用迭加法,加一年为蜀、再加一年为吴;记住了吴是222年,用迭减法,减一年为蜀,再减一年为魏。  辛丑条约订于190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中国***诞生于1921年。知道了中国***成立的1921年,减10年就是辛亥革命爆发时间,再减10年就是辛丑条约签订时间。  塔里木河长2137公里,也巧,用乘法,21=3×7,也就记住了。    (4)特征法    如:普希金生于1799年,一琢磨,有特征,它比十九世纪早一年;蒙古族灭金是1234年,特征明显,四个数字连续;玄武门之变626年,淝水之战383年,都是前后两数相同的特征。间隔交替记忆法  间隔交替记忆法是建立在“记忆心理学”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我们举个例子;小张前年暑假参加了夏令营。和各地来的营友朝夕相处一个月,混得可熟了。可是,今年暑假在黄山碰到南京的营友小吴的时候,就差点认不出来了。夏令营时还有一位上海的营友叫小李,开营不久因为生病回上海了。小李生病的时候,小张曾经照顾过他。小李回去以后给小张写几封信,还寄来过照片。有一次小张去上海,在火车站出口处那么多迎客的人群中,小张一眼就认出小李来。  小张和小吴是一次性接触,一次性记忆,而和小李则是间隔接触,因此有间隔交替记忆。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记忆过程中,先记住的事物对后记忆的事物有抑制作用,叫后遗抑制(我们用表示);后记住的事物对先记住的事物也有抑制作用,叫倒摄抑制(我们用表示);那么,记忆的序列则为:  A B C D E F  可见开头A和结尾F只受单向抑制,中间部分B、C、D、E则受双向抑制,越是中间的部分,受到的抑制越强烈。为了降低这种抑制,可以采用间隔法。也就是说把记忆的序列打断,插上非记忆的活动,这样开头和结尾增多,中间部分减少,抑制就大大削弱了。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某一长篇材料,一天要读六十八遍方可背诵;可是每天读几段,三天内读了三十八遍就可全部背出。因此,背诵长课文、阶段复习,与其集中时间打突击,不如分而治之,每天背一点,效果还好些。也就是说,把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避免过多地接受单一刺激,可提高记忆功效。  课间操,就是把上午一个记忆序列打断,变成两个记忆序列。午睡,更使上下午之间的抑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恢复下午与晚间学习的精力。归类网络记忆法  把学习的内容按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按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有的分类可以连续不断地分下去,形成网络。由于分出的类目或分出的网络,代表了一大类需要记忆的内容。我们只要记住了类目或网络,遇到某一类目下的具体内容时,即可由类目和网络推得。  例如对“得、的、地”三个字的用法,可以用以下归类网络记忆法。从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分,动词前面用“地”,动词后面用“得”,名词前后都用“的”。从语法角度来分,作状语时用“地”,作定语时用“的”,作补语时用“得”。  再如,初读《红楼梦》,对里面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实在记不清楚。记不清楚也就影响理解书的思想内容。如果归一下类:名字中有带文字旁的字,如:贾政、贾赦、贾敷,都是父辈;带王字旁的是子辈,如:贾琏、贾珍、贾环等;而带草字头的就是孙辈,如贾蔷、贾兰、贾蓉等。这样记着“文、王、艹”这父、子、孙三辈,不论看到哪一回都不会混淆。  如果对其中四大家族复杂的血缘关系搞不清楚的话,还可以列出四大家族族系表,对贾宝玉、史湘云、薛宝钗、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学三角可以列出三角公式系列表;学化学可以列出化学元素系列表;学物理可以列出物理规律系列表……列表的过程,就是抓特征、找联系、分类归纳的过程。所以制表的过程有助于加强记忆,列出的表简单明了,特征明显,容易勾起联想,易于记忆。改错趣味记忆法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教训是深刻的。”就是说错误所造成的记忆是印象深刻的,有的甚至终生难忘。错误本身并不值得记忆,但是由于产生了错误,反而对正确的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作业或考试中出现了错误,一定要找出原因,引以为戒,以加深记忆。  现在,在语文、外语、数学等学科的考试中都有了改错题,就是企图运用改错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趣味记忆,是因为生动形象的、内容有趣的材料,在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保持量,远远超过内容枯燥乏味的材料。许多中学老师在多年教学中,积累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有趣的比喻、精彩有故事,在课堂上举出来,不仅增加了课堂效果,而且易于增强记忆。  学习和记忆解决的是在人脑中贮存知识的问题。经过实验、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如果只是创造者个人进行记忆,意义就不大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让更多的人理解、记忆,进行学习,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表达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有相当的内容,就是训练这两个能力。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努力实践,多去实践。11___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  学习和记忆解决的是在人脑中贮存知识的问题。经过实验、研究所创造的新知识,如果只是创造者个人进行记忆,意义就不大了。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布,让更多的人理解、记忆,进行学习,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表达能力是一切人才所不可缺少的能力。    表达能力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两种,其中又以书面表达能力更为重要。每个想成才的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你要想将来有所建树,必须在中学时期就努力提高你的表达能力。  这一章中,我们介绍了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方法。从这些方法中,可以发现,同学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有相当的内容,就是训练这两个能力。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努力实践,多去实践。  39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法  有不少中学生,在公众的场合下讲不好话。明明是经过准备的,一到台上,脱离稿纸,就讲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影响口头表达的原因是什么呢!  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与否。  讲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多作思考,必须一句接一句地说,这就要求思维敏捷,前后连贯,不能结结巴巴;要求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性。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思维敏捷,来自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讲话的时候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各种知识会使你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毫无思维阻塞的感觉。思路清晰,来自于对所要讲的事物的熟悉。比如;老师让你复述一下《社戏》,如果你对课文的内容不熟悉,复述起来就会含糊不清。  第二,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很简单,话是由词组成的,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的词语而语塞结巴。  第三,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受讲话者讲话时的心情稳定与否的影响。一般人在公众的场合、大场面的情况下,容易由于担心讲不好而产生心慌,心情镇定不下来。这是由于讲得次数少的原因,只要多练习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针对上述三种因素,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就明确了。  首先要博览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讲话之前做好准备,充分熟悉要讲的内容。其次,就是多讲,在各种场合下主动地讲。课堂上踊跃发言,开小组会或班会时积极发言,哪怕给班上的同学们读读报也可以。看完电影、小说或听过新闻广播之后,主动地向同学复述电影、小说或新闻的情节内容。学校里举办的朗诵会、讲演会、讨论会等集体活动,都积极主动地参加。这样,思维就会逐渐敏捷,口齿就会逐渐伶俐,就会逐渐适应各种陌生的大场面而不心慌。  其实当众发言次数最多的场合是课堂。争取课堂发言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常州市新闸中学初三(4)班的任文琴同学就善于利用课堂发言来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她说:“每当老师的问题一提出,我的思维就活起来了。有时候为了答好题,我连课  外阅读的内容和小学里学的知识都用上了,这样就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争取发言,就得很快作出反应,举手慢了会被别人抢了先,所以促成我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书面表达能力训练法  所谓书面表达,就是写文章。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写作能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郭沫若有一段话:“多体验,多读书,多请教,多练习,集中注意,活用感官,尊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这一段确实是学写作的经验之谈。  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作文。那当然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了。但仅仅靠两个星期写一篇作文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此,中学生在课外还应练习写作。练习的方法就是刚才所引的郭老的那句话。如果简单一点,可以缩成九个字:多读、多写、多改、不怕难。  多读,就是多读名家著作,多读规范的作品。找来几篇极好的文章,“依样画葫芦”。一开始写作总是这样的。这叫模仿,书法上叫临帖,绘画上叫临摹,都是一个意思,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同学也在读,但效果不大。那是他不会读。为了学写作去读范文,就不能从情节上、内容上去读,而应当看其是怎样的结构、如何的顺序、使用的语言等。细细体会,求其一得。虽不是每篇文章读后收获都很大,但总应有所得,那怕揣摩出一点收获也是可取的。  多写。所有谈写作的文章都要说这一点。写作能力确实是在多写中练出来的。初写的时候,可能写不好,不足为怪,不要爱面子,任何会写的人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多改。多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次写过之后都要进行修改。写而不改,写得再多,等于没写。在修改的过程中,大脑得到反馈信息,知道了这次写得好的地方是怎样写好的,写得差的地方是怎样写差的,怎样写又是要不得的。下次再写时,这次写得好的办法就可以发扬,写得不好的就设法避免重犯。要不怕丑,敢于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别人看,让人家挑毛病;要敢于删改,哪怕全部推翻都可以。  当然,修改也有方法。不要一边写一边改,写完之后再改;不要刚写完就改,放上三五天之后再改;改的时候,要先从全局着眼,从整个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上看,要核对引文,然后再在语言文字上斟酌。  最后,不怕难。就是说不要急于求成。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速成。它的特点是“知易能难”。写作理论和知识一讲就明,一听就懂,一写却不会。因为懂得了写作知识,并不等于你会写作,因此要不怕困难,勤奋练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  写文章要用自己的话,不光文章的观点是经过自己头脑思索而得出的,文章的表达形式也应该是自己独具风格的。  高尔基初学写作时,曾多次遭到失败。  有一次,他准备写一首长诗《老橡树之歌》,下了好多功夫,阅读了大量的意大利和英国的诗歌。为了使这首诗“美”起来,他从读过的意大利和英国诗歌中挑选了许多诗句,写进了《老橡树之歌》。高尔基看着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就把它给了著名作家柯罗连柯。  可是,出乎意料,柯罗连柯读了诗之后,只有一句回话:“请您用您自己的话,写您自己看到的东西吧!”  柯罗连柯的话,对高尔基如同当头一盆凉水,使高尔基清醒过来,他终于明白了写文章应该用自己的话的道理。于是,高尔基毅然一把火烧掉了这首长诗,只留下了两句:  “我到世界上来,  就是为了不妥协!”  因为这两句话是他自己的语言,写出了他自己的性格。后来,高尔基把这两句诗的精神体现在他的第一部小说《马尔加·邱德拉》中,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作,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作必须用自己的话,初学写作,是可能有不“美”之处,但是不写就永远得不到提高,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顾这顾那。  用自己的话写作,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多用具体事例,少用概括性的句子。写作时,不要动不动就是“自豪呀”、“幸福啊”、“给我的教育多深刻啊!”“多感人啊!”;开头喜欢来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结尾总是“奔向未来”“争取胜利”等等。这样的文字其实并无文采,不如用具体的内容让读者感觉到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所要说明的问题。  (2)多用短句子。长短句各有用处,用外文和中文进行比较,会发现汉语的特点就是短句子多。短句子简明有力,读的人容易懂。因此,做作文时要尽可能用短句子,老舍先生就十分重视用短句子写作,有时碰到长句子,他也要尽量断开。孙犁《荷花淀》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青年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用的就是短句,如果这样写:“这是一个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膝盖,光着脚的年轻人。”就不符合汉语习惯,阅读起来就会十分吃力。  (3)写作前要掌握丰富的材料。这样写作时就有一种强烈的要求发表的欲望,不会是无病呻吟了。无病呻吟,就会言不由衷,不得不去找一些不必要的空洞的词来充数。如果缺乏材料,写不好,就不要硬写。再搜集材料,待材料充足后再写。理工科学生怎样学写作  志向搞理工农医科的同学,有不少人不重视写作。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理工医农类大学毕业的学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虽然不会要你去写小说写剧本,但是仍旧需要写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技文摘、实验报告、病案报告等等,这些都离不了写作。目前,理工医农类  大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时期忽视了写作训练。有的甚至出现这样的教训:有一个搞工科的研究生,完成了一项在世界范围内有突破性贡献的课题。但是就是由于他写作能力不强,论文磨了很长时间才脱稿,等到他向世界有关组织申报这项科研成果时,才知道外国一个晚于他搞成同样课题的人,因为论文发表得早,获得了这项研究的利权。所以,理工科同学绝不能忽视写作。理工科学生学写作,首先要练好写作的基本功。了解写作“确立主题、选择材料、精心构思、认真表达、反复修改”的程序,了解写作中论证、说明、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手法。  这些写作基本知识,在中学六年里,都陆续讲过,理工科学生应当把这些知识系统化,并一一掌握。尤其是论证、说明、叙述的表达手法,是理科学生今后用得比较多的,更应当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就为今后学习科技写作、农业写作、医用写作等专业性写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基础。  理工科学生在学习写作基本功时,可以把重点放在表达的准确、通俗和简练上。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各种文体,因为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不需要渲染、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手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通俗性和简练上则要求得格外严格。  除了我们前面讲的例子,历史上由于表达能力差而造成失误的事也不乏其数。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做了各种试验,精心地研究了电磁现象。他在他的专著《电学实验研究》中用“力线”这个观念来表述他对电磁现象的看法。成果发表后,在二十多年中,法拉第的提法一直受到非议,有人说:“谁要是在精确的超距作用和模糊不堪的力线观念之间有所迟疑,那简直是对牛顿的亵渎!”可见,这“模糊不堪”的表达是法拉第成果受到非议的原因之一。  后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读到法拉第的《电学实验研究》报告。他认为法拉第的见解新颖合理。麦克斯韦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法拉第的成果,最后以一组高度抽象而对称优美的简单的微分方程表述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把电磁学理论推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当人们欢呼麦克斯韦划时代的贡献时,麦克斯韦说:“我不过是一篇论文的作者”,“是一支好笔。”  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玻尔,他的关于原子结构量子论的划时代的论文,最初在送给剑桥的汤姆逊时,汤姆逊就以“篇幅太长”为由不予发表,险些葬送了玻尔的一生。幸亏玻尔又把论文送给在曼彻斯特的卢瑟福,卢瑟福亲自帮助玻尔进行修改,才使这篇文献得以发表。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理工科同学不重视写作的现象应该改变了。杰出中学生的14种能力12___思维能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同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个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相当,可研究同一个课题时,一个是百思不得其解,另一个却没花多大功夫就有所突破。这说明,从发明创造角度讲,知识并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你是否具有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学起就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4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出艺术形象这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从客观形象出发,对客观形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思维过程。老师要求测出旗杆的高,同学在头脑中就有一个并不存在的以旗  杆为一条直角边的巨大的三角形;老师布置写作文《我的弟弟》,同学可以写出一个活灵活现的顽皮的小男孩。这都是形象思维能力强的表现。  很显然,打算学文科的同学,一定要大大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创作出文艺作品来。  那么,学理工科的同学们呢?同样要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  为什么从事理工科方面工作的人员同样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前面第42节中我们讲到麦克斯韦在法拉第三十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只用了两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成功,他也自称是“一支好笔”。这实质上说的就是形象思维能力。麦克斯韦在爱丁堡中学读书的时候,就十分喜欢诗歌。他当时在获得全校数学竞赛第一名的同时,也夺得了诗歌竞赛的第一名。中学时代的诗歌写作训练了他的形象思维能力,当法拉第的“力线”观念提出二十多年尚不被承认时,他就看出了“力线”观念的新颖性和合理性,于是才决定研究这一课题。当然,他研究成功之后,精湛的书面表达能力再一次帮了他的忙。  那么,中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学好语文课,认真写好每一篇作文。这是利用正课来进行训练。  其次,尽可能搞一点业余创作,写一点诗歌散文;或者在写日记的时候,也注意对形象的表述。比如说,和同学谈了一次话,日记中可以写谈话的内容,还可以写同学的仪表、衣着、表情、语调等形象的内容。  第三,课余时间有意识地读一点小说、诗歌,看电影、电视或美术展览,并注意这些小说、电影中是怎样来表达形象的,想想如果让我来写,会怎样写。  还有,最好学画画,学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不要把画画看成是额外的事。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学画画是不恰当的。辽宁省凌源县一中有一个学生叫肖兵,在小学就喜欢画画。他爸爸不仅不阻拦他,还买了小黑板和粉笔,买了画笔、画纸和颜料,让肖兵画,有时候还带肖兵出外去写生。肖兵的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加上他又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所以12岁就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注重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进入中学阶段以后,人的智力发育在生理上基本成熟起来,已经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了。尤其是初中阶段,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这一能力的水平如何,常常是学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抽象思维能力差的学生,大多是在初二学习《平面几何》之后,和同年龄的学生拉开了距离。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差不多都是在初二学了《平面几何》之后突然跃入前列、遥遥领先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现实的过程。正如我们在本书第6节讲到的(a+b)2的公式,可以先把它分解成两个正方形和两个矩形,分别计算其面积,这就是分析;然后再把四块面积相加,即综合,公式得到了证明。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抽象思维方法。  我们中学生,不论是学理还是学文,都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1609年,荷兰的一个磨眼镜片的工人里泼斯,无意中透过两块镜片来看各种物体的时候,发现远处的东西好象就在眼前,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可是,他缺少知识基础,更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会从这两个镜片的偶然组合中抽象出所隐含着的普遍规律。当伽利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凭着他的渊博知识和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快就研制了放大32倍的望远镜,并用来作天文观察,证实了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哥白尼日心说,在当时影响极大。  再比如:有一位大学毕业生的论文,写的是“预先变形对退火时间的影响”。他总共只试验了四种材料,一种是20号铜,退火时间缩短;一种是纯铝,退火时间延长;还有两种是紫铜、黄铜,退火时间没变。他的论文结论却说:所以,预先变形对部分金属材料可以缩短退火时间。  显然,这个结论错了。错的根源是不符合归纳推理的要求。所试的材料中只有一种材料是缩短了退火时间,怎么能得出就是“部分材料”的结论呢?这是中学时没学好逻辑思维方法的结果。  即使是从事文科方面的工作,当记者要采访科学家,当编辑要编科技书刊,当作家要写科学家,当个语文教师还要讲科技内容的课文;更何况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抽象思维能力低也难以学好文科课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第一,自学一点有关逻辑学知识,了解抽象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二,自我分析法。不论上什么课,对着课文认真思考这一课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为什么安排成这样的顺序?道理在哪里?用的是哪一种逻辑方法?能不能换一种逻辑方法?如果换,该换成什么样?可以试一试。这样自我分析得多了,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不断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所谓直觉思维,就是指人们依赖感觉器官所获得的直觉形象而进行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不依赖逻辑思维推理。  例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讲了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故事,要大家拟一个标题,故事的梗概是:一位出租汽车司机驾车回出租站后发现车内有一块手表,就凭记忆找到刚才坐车的那位乘客家中询问,乘客说没丢东西。次日,乘客方发现手表丢失,到出租站认领手表,并一再致谢。教师要求拟一个体现故事内容特点的不超过十个字的标题。  结果,同学们相继拟出《新风》、《拾金不昧的司机》等可行的标题;接着又有《乘客大意,司机细心》,《粗心乘客与细心司机》,与报纸原题一致;后来还有一个学生改为《粗心乘客巧遇细心司机》,比报纸原题还醒目。这就是一些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再如:宁铂在江西省赣州市第八中学读书时,曾到庐山参加过江西省围棋比赛。结果比赛中接连失败,成人组排在第18名,名落孙山。但是庐山的秀丽风景还是他第一次观赏到的。跟他一起去的一位老师让他写一首诗,宁铂就以“大天池”为题写了一首:  世知天池好,只为无足踏。远望天王塔,  近观龙首崖。深山有怪石,?岩无艳花。  千古丰绩地,徒有虚名讶。  本来,写庐山的诗够多的了,要写好确实不容易。前六句好像也只是平铺直叙,无甚妙处。及至后两句,则由这平淡无奇之中生发开来,突兀而起,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啊!真是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十分惭愧。这种直觉思维是从事物的表象深入下去进行思考,从平凡之中见出不平凡来。努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类的思维活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记忆显现性思维,一类是创造性思维。前者解决如何记忆老师教授的知识,如何在需要使用某一知识时让这一知识显现出来。因此,它的效果则表现为记忆的信息不消失、显现信息迅速准确,一般并不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这对于培养熟练的工人和仿制技术人员是有用的。而后者,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成果,对社会的贡献更大,则更是我们所期待的。因此,有条件的中学生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在创造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又分成两种形式: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扩散思维,是指为达到某一确定的目标而尽可能多地设想出所有的可能性来进行讨论的思维过程。在扩散思维过程中,总是力图获得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设想。当这种设想还只是一个可能性,设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验证。例如:我们在做练习的时候,往往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找出各种可能的解法。  集中思维是指对于由扩散思维提出的各种可能性逐一地进行讨论,作出比较,评价和选择,选出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某一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它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迅速地进行筛选,采用科学的方法将问题简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选取较理想、较合理的可能性,使问题得到解决。  不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很少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联系在一起,循环往复的。它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的思维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循环,从而从创造性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  例如:有一个代数题: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1,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  这是初一代数课本中的一道例题。首先,我们分析这道题,可以用列方程来解,还可以用列举法来解。这就是扩散思维。接着就是判断哪一种方法解决简便的集中思维。比如,我们的判断是列举法简便,那么就再次进行扩散思维: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1的两位数可能是:12,23,34,45……89等八种。那么八种中哪一种符合“十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的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的条件呢?”既然是“1/5”,那么这个两位数必然是5的倍数;既然是5的倍数,其个位数字必须是0或5,那么在上述八种中只有45。这第二次“扩散——集中”后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只是为了解代数题,这里只是用来说明一下。我们是要通过创造性思维来培养创造性人才。训练思考的方法  上面我们分别列举了各种思维能力的概念、作用和训练的方法。但是,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也没有必要区别刚才的思维是直觉思维,现在的思维是逻辑思维,待会儿是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各种思维是交错在一起、不断变化着进行的。因此,作为思维的训练,可以有单项思维能力的训练,也可以有多项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