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股份最新传闻:从伏羲到毛泽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8:06:06

锲子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中国易学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国易学中的诸多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文典经籍,上起殷周之际,下迄清季近代,其渊源之流长,数量之浩繁,意蕴之深邃,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璀璨夺目、无与伦比,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绮丽辉煌的精蕴所在。

 

其代表作之一《易经》,以其磅礴精深的理论体系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为“三玄之一”。数千年来,趋之若鹜者不计其数,倍加推崇。遑论国家治乱兴衰,亦或个人生死得失,均求诸于《易》,视之为学究天人,趋吉避凶的圣典,堪称千古之绝响。

 

从远古伏羲,及至毛泽东之前,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易学人物比肩接踵,各树旗帜;细细究来,灿若繁星————

  伏羲画卦、文王演《易》,创造了中华“以虚致实”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

  周公精通卜筮和相地术,周朝之兴盛,功在其身。

  春秋的孔子述而不作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易传》,具有永恒的魅力。

商瞿、子贡得传孔门之易,至大清王朝一路荡漾,期间几度得以饱满绽放。

荀子的一句“善易者不占”,有效化解了易学精义的高贵藩篱,将它还原为如在邻左。

鬼谷子是谋略术的宗师,其捭阖之道神秘莫测。

战国时期的李冰则运用易学两仪分化原理进行治水,使蜀地成为数千年来的“天府”。

  邹衍高举五行学说,精通天文、历法、地理,推而远之,以至窈冥不可考之事。

汉代董仲舒“天人合一”学说的建立,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得以定型。

汉代“阴阳之宗”张衡精通阴阳学,更擅占星术;发明耀世之具——浑天地动仪。

 

晋代郭璞不但笔下有神,且以文人身份别树中国风水之标向。

唐代僧一行精通历象、阴阳、五行之学。其所撰《开元大衍历经》可称研究古代历法学的翘楚文本。

唐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大哉斯言!是为中医悬壶之纲领。

宋代邵雍、周敦颐、张载等更是格外明亮!

 

元初名相刘秉忠与“治天下匠”耶律楚材,其治国安邦无不托于易。

明代著名学者娄一斋因“静久而明”之易学照鉴,乃致阳明心学之“命自天降”。

清朝有江永,易学乃人神接对,手笔灿然。

民国尚秉和再探春秋古法,重现易学之铿锵。

……

    如今,却幡然有别!

  

    从以上所述之种种易学人文的沿革,可以部分的窥见端倪——

中国易学文化这段完整的古老历史,以及这古老历史所能涵括的道德与人文,自伏羲到民国,一路婉转淋漓、井然有序;后随着时代的跌宕,亦经四开五裂之痛,但仍残喘延至于上世纪的一二十年代;及至进入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统领中国时,其庞大身躯则几乎彻底溃灭。那时,易学种种“底线”大规模的丧失过程,于焉开始,诺大的中国在那几十年竟然容不下小小的一本书——《周易》!

时至今日,易学虽渐有活色,但其发展的万般活力与事功,与历史相较,仍令人迥然瞠目!

——与历史上“生于市井,兴于庙堂”的易学相比,当下所谓的“庙堂”早已遗神得貌、神韵荡然无存,远远看去徒具其表的“表”,也枉然于从前!

遍地是工具型知识分子,遍地可见无耻的坦然!

 

置身于易学人文余脉之中,有动于衷的当下种种省思和追寻,祈望能够注解并追问中国易学莫可名状的命运。

乃有此笔下来路。

从伏羲到毛泽东

(一)惟向苍天求一卜

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依靠的完全是文字。

而商周之前,史书却记载甚少!司马迁亦说:“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在这种前提下,对于商周之前的历史文态,我们恐怕只能想象时人粗粝的生活状态,其它的只能说是思意阑珊。

早期的人们,处于文化童蒙时代,认识水平低下,在从事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实践中,完全是凭借并没有清晰的个人意识与自由意识的直觉和本能,伴随着求知的向往,在与自然的小小对抗中不断获得张力。他们在原始蒙昧中获取对唯心与唯物并存的客观世界认知,并让其相关经验相续下去——实为人们追求幸福人生的质朴、天然之倾向,亦为了解世界、认识物我的自我涅盘之路。

而这种大规模、集体性涅槃行走过程中对物象的感知行为,就是以占卜的形式实践体认的——惟向苍天求一卜!

实在是无可奈何。

这个逢事则“求一卜”的过程,就是“以虚致实”的过程,即:在一个虚无的、未知的前提下,通过占卜的形式来了知事物未来发展的结果。此举尽管看起来是荒诞、无序的,但实际上却有迹可循!

正因为有迹可循,后来才有了人类高度统一的文化认知——支撑一个民族最深重情怀和最质朴愿望的命脉,就经年累月的隐藏在这几个字中——“以虚致实”!

这四个字是儒家的认知;而道家,则讲 “唯道集虚”(《庄子》)和“有生于无”(《老子》);佛家则强调“心动法生”;古老的《黄帝内经》又实践于“观于冥冥”。这不是古人说的“三教合一”又是什么?!

佛经中所说的“最初不觉,忽然动心”,就是“以虚致实”——原来没有,空空如也,后来就有了,实现了。

……

这些文化衍生和演进的核心精义,几乎每个民族都是在占卜(表现方式有异)的过程中实现的。

这个占卜的主体,便是“巫”(女)和“觋”(男),他们后来被统称为贞人。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的所有贞辞,便是贞人占卜后所下的结论,故称为贞辞。贞人的社会身份大部分都属于古代的知识分子阶层,能文善画,个个为儒生。儒,在古代是“术士之别解”(《说文》),这就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古代,儒生是一定懂得占卜的!

由于在这个占卜的实践过程中常常随时触动人们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将原有的模糊认知提升为了灼见!——伏羲便是将这个灼见实现的代表。

东方的始祖神——伏羲女娲图绢画

唐(618~907年)

尺寸:纵184、上宽85、下宽 75厘米

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图片)

捐画绘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构图奇特,寓意深刻,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这种图像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多有发现。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始祖,据说伏羲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女娲教导人们婚姻伦理。他们手持规矩,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就是一幅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画像,因其与人类生物遗传结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双螺旋线结构非常相似,题名为“化生万物”。

 

《易》有四圣,首在伏羲。

据西汉《礼纬·含文嘉》云:“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后成八卦,最后有《周易》。”

《尚书·握河记》云:“伏羲有天下,龙马出图负于河,遂法之以画八卦。”

……这样的记载不胜枚数。

正是这种记载的相续,使得后来的人们逐渐突破了蒙昧的藩篱。

                                                     (膀客 摄于天水)

 

顺便说一句,千万不要忘了,在八卦有记载并使用的过程中,还有干支及其应用也相继出现,并获致其时下的普及。

这种普及是一个长期的阶段——它从最初的粗浅、片段、初步、幼稚、零散、朴素逐步过渡到了辨证意识形态。

至此,人类逐步完成了从单一思维到抽象和形象思维的过渡,挣脱了蒙昧的桎梏。

 从伏羲到毛泽东

(二)

三生万物是真理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单一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导致了多元认知的集结。人们最初的文化发轫,更是“三江并流”——1、前面讲过的八卦系统;2、干支作为认知事物的基础要素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大量使用;3、除去前两者之外的未能演进为文化主流的纯粹巫术行为。

由于时人仅仅处于形象思维的启蒙开端,对八卦之形象有体认,但不足以精细把握,从而使得干支的使用占了主流。其要因大抵是由于作为六十甲子的干支组合,其基本要素所含有的维度更具骨感;反之,八卦系统所承载的象形认知体系,在具体应用中,虽丰满,但其张力却缺乏有效的基础支撑——这个支撑便是由干支系统长期、大量运用所获致的思维想象力和概括力所担负,并且这种担负也确实具备了早期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免疫和滋生功能!

在干支“横行”天下的时间里,八卦的使用和演进也未有丝毫的停歇,它们也与干支同步趋移——翻云覆雨花样百出的调弄那个时代——即有记载的夏、商时期半生不熟的“连山”和“归藏”易学的存在。虽然“它们”在不停的自力更生,但其中的烽火离乱,仍难以指陈——总归一句:不成体系。原因就是没有相对完整的解释系统!

彼岸在哪里?何时并怎样抵达?——没人知道!

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

……很长时间。

这种情形的改变,直至文王被囚,“拘而演周易”,六十四卦方具有解释的雏形,使得后世之人直接接受其哺育和影响,以至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久便更生为宽阔深厚的中华文脉。

即,从文王开始,中国易学史相对端正而良好的哲学开端格外鲜亮的出现了!

从此以后,六十四卦在文化长廊中再也不是变幻多姿的琳琅摆设——开始生机盎然,大兴于庙堂!

 

 

说到这里,有些话不得不说——,

周文王被拘“羑里”,推演六十四卦,并不是将八卦推衍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在文王之前就已形成,只不过是没有完整含义而已。文王“演周易”是重新构述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即卦辞。(后来武王作爻辞)

在商代的数字八卦中就已出现为数繁多的三个数字的单卦和六个数字的重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所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他所推测的将单卦的八卦重叠成重卦六十四卦是由周文王发明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

这一点,是需要各位特别注意的。

面对历史,我们要捍卫真实。

 

 

从伏羲到毛泽东

(三)周易地图

 

伏羲画八卦,殷商时期出现骨卜,易学文化及其应用开始发端,并兴于夏商周三朝。夏商周很伟大,这三个朝代奠定了中国基本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框架,尤以周朝为甚。

自周文王演卦,中国国学从此经术开元!

《周易》始成,中国哲学嚆矢之作乃见!

——令上下几千年无数人民一往情深的沉溺其中,并在温情与敬意中,令个体人生的维度粲然大开!

 

在《周易》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意义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说明——在中国人普遍的抽象于是继续变成为具体的东西,虽然这只是符合一种外在的次序,并没有包含任何有意识的东西。此为中国古人智慧之原则,亦乃一切中国学问之基础。

那么,既然《周易》如此重要,就必须要厘清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成书时间

西周初期。

原因:因《周易》中有成王时代康侯参加周公领导的评判之事的记载,故成书时间早于西周初年不现实;又因《左传》中有许多以《周易》占筮的时间记载,故成书不能迟于西周末年。其次,其晦涩诡异、古奥难懂的语言及其语言结构和词汇特点符合西周时代特征。

  

2、结构

初期的《周易》只有经,没有传。

战国魏襄王墓出土的竹书《周易》就是分为上、下篇,有经无传。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本《周易》,有经,及部分传。

东汉末年郑玄才把《易传》中的《彖》、《象》两篇同经文编在一起。至魏代王弼、晋代韩康伯作《周易注》,就成为现在的样子,并通行下来。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收的就是王弼、韩康伯注,唐代孔颖达正义。

《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卦、爻辞一共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此为《易经》经文之全部。每一条都是占筮所要得到的筮辞。其中——

卦辞:是以文字定全卦的意义,共六十四条卦辞。

爻辞:每卦六爻,乾坤各多一爻,故三百八十六爻,每爻的意义都有其文字解释,称为爻辞。

由于“爻”的字形义就是数字八卦,而甲骨文中已有“爻”一词,表明占爻之事在商代已相当成熟。在卜辞中,“爻”出现的语言环境中有占爻之事的记录,如:

“庚寅卜,贞:翌辛卯王爻,不雨?八月。”(《甲骨文合集》6)

其中的命辞之义为:“次日辛卯这天王进行占爻活动时,不会遇到雨吧?”

“丙寅卜,□贞:翌日卯王其爻,不遘雨?”(《甲骨文合集》12570)

此二条意思相同。(注:贞,是卜问之意。)

 

甲骨文有“爻”而无“卦”字,且“爻”为记录数字卦的象形字,而“卦”为形声字,由此可以推断“爻”比“卦”先出。

 

3、卦爻辞的分类(高亨《周易筮辞分类表》)

《易经》的经文就是卦、爻辞,就其性质分类,可以分为:取象之辞、记事之辞、论说之辞、断占之辞。其包含意义分别为——

取象之辞: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道理。或取于社会的现象,或取于自然界的现象,都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以常见事物为比喻。(在《井》、《履》、《大过》等卦中有体现。)

记事之辞:包括直叙某事以及记叙流传的古代故事,采用故事来象征休咎。是古今卜书筮书通用的一种方法。(在《晋》、《泰》、《明夷》、《未济》、《既济》、《大壮》等卦中有体现。)

论说之辞:提出思想、主张以及关于行为修养的论述。在卦爻辞中占较少部分。(在《谦》、《临》等卦中有体现。)

断占之辞:断占之辞是向占筮者论断休咎的,其在卦爻辞中占较多部分。(在《渐》、《泰》等卦中有体现。)

 

4、“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鬼谷子的这句话,恰恰能最好的佐证《周易》超越哲学之大用。

从古自今,注《易》者汗牛充栋,研易者烟波浩淼……

哲学视其为之宗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医学视其为魂神——“不研易,不足以为太医”;

军事视其为大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社会视其为宝囊——“君子观其变而玩其占!”

在日常之上——从萎靡到灭绝,一切都是有迹可循。通过观占,能够找出所有‘有别于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的神秘关系。

这种“百姓日用”,就是别样的恋爱——与看似深藏、遥远的诡谲恋爱!这也是一种守护的姿态——为天地守神!这种姿态来自于我对传统文化几十年的长期践行。

因为人们的不敷衍,使得它持续提供给人们灵感和昂然的情绪,并以卓越的思维随时触动内心极为相似的诧异与经验,还将我们原有的模糊和暧昧提升为灼见,继而更生原有自毁自贱的命运,令人生更加鲜亮和有动于衷!

这显然是值得期许的正向循环。

 

以上,简要介绍了《周易》成作的大致情况和总体风格。我们从中至少可以部分的窥见易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端倪——心向光明的门外之汉在识得隐情的前提下得以略微清晰抑或朗然彻悟,而有识之士则可“君子豹变”……

 

周朝之后,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开始急剧动乱。那么,易学的发展又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