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酒吧一条街在哪:心培和尚:四念处的修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17:54

心培和尚:四念处的修行

 

班首师父慈悲,维那师父慈悲,诸位同参!

晚上禅修坐香,又是一段殊胜的因缘,各位应善自用功。在坐禅的当下,并没有离开因缘法的生灭。缘生了,是因缘法的展开;缘灭了,下一个因缘法又会再生起。

好比我们人的生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轮转不息。此乃缘于众生有漏心识,在业力的驱使招感下,所积聚形成的五蕴身。

我们要如何从因缘生灭的现象,来参透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法呢?各位在禅堂学了许多解门和行门的课程,在修行上,是进步?还是停滞呢?或是修的很苦恼呢?
这些都来自于每个人善根福德因缘的不同所致。从福德因缘的差别里可得知,我们过去世修了多少福慧的资粮?
大家既然有因缘在三宝门中修行,应肯定修行这条路是世间上最殊胜的事。现前的好因好缘正是过去所延续而来的,应善加珍惜才是。
苦是人生的真相,如何藉由修行离苦得乐,是智者必须明白的。有漏假合的生命体,随着因缘果报的迁流转变,势必要去承受无常苦空的事实。
然而,证悟的圣者,已透过修行,证得清净快乐的善果。而圣者的境界,实在不是用凡夫的知见所能了达和说明的。诚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从凡夫到圣人,有修行的层次,及证果的阶位。我们应打从心里深信,诸佛菩萨成就的道果,我们也可以,因为人人有佛性。
坐禅修行,是殊胜之法,各位一定要肯定。不管有没有开示,应活在当下去参究本心。在禅堂坐香,有大众共修的力量,心比较能安住在所缘境(方法)上。然而,修行安住身心的法门是如何呢?
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即将入灭之时,四众弟子推派阿难向佛请法。
阿难恭敬的请示佛陀:「佛陀!你在世的时候,弟子们依您为师,但是佛入灭后,后代弟子要依谁为师呢?」
佛陀明确的开示:「修行应以戒为师;身心的安住,依止四念处修行。」
今晚就以「四念处」的修行与同参们共勉!「四念处」是三乘圣者所应修持的法门,也是「三十七道品」首先提到的。佛入灭后,能善于修行「四念处」的人,便能远离「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息灭烦恼,出离生死。
所谓「四念处」是指: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现就「四念处」的观修为大家作分析: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我们今生的种种,都是过去世种下的因所形成的,如果过去世做人极恶,此生所感得的业报,可能身体五官不全,或者常会生病,甚至于一出生就马上夭折。
每天从新闻媒体,皆可目睹到这些现象的发生。但各位有没有觉察到,它与我们息息相关,正在为我们演说因果、无常之法呢?会不会因为看多了,就觉得没什么!若落入此种心态,那就是我们对于佛陀所开示的法观察不够深入微细。
就以我人与生俱来的生命体而言,适当的照顾是有必要的,所谓「身安则道隆」。但如果过份的呵护,那就是一种欲望的贪。
譬如,社会的厂商制造多少生活日常用品,提供给人们使用,以作为洁净身体所需。倘若贪求无厌,它将成为我们身体的负担和欲望的奴隶。就以修道人来说,应常念少欲知足,以佛法解脱为导向才是。若过度追求外在的物质,那道业终将难成啊!
我们每天比较能够感受到的,莫过于四大(地、水、火、风)所产生变化的种种苦。好比眼睛、耳朵、鼻孔、口腔常分泌出不净,以及毛细孔的汗流不止,不断要为它清洗。尤其是对男女之间欲望的执着,更是不易出离,所以应在「观身不净」这方面多下功夫。
此外,每天是如何保养、护理身体的?如果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照顾,那么能够拨出修道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不要认为以种种方法洗净身体、滋养身体就很舒服,尽管百般顾恋,当无常大限来到,一期生命因缘尽的时候,四大分离,那时,犹如生龟脱壳,最为难受。
因此,佛陀开示我们要深入观察这个无常聚合、污秽的不净之身,如此才能息灭贪欲心,进而安住在无贪的宁静之中。
「不净观」是佛陀开示的二种甘露法门之一,它对止息贪欲、降伏烦恼非常有效。其修持方法,可观想自他肉体充满肮葬污秽的不净想。
具体对象,依《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说:人身体和体内各有十二种不净之物。
身体方面:有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等十二种不净物。
体内部份:有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等十二种不净物。
属于外相不净的:有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等十二种不净物。
修行人若能善于观修,便可对治我人对于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六种欲望的执着。
再者,人一但死亡,尸体将随时间的变化而臭秽不净,其变化过程中的丑恶形相,可作为修行「不净观」的所缘境。
也就是九种「不净观」想:
(一)青瘀想:观想风吹日晒,死尸变黄赤色,复又发黑青。
(二)脓烂想:观想死尸皮肉糜烂,自九孔出脓生虫。
(三)虫敢想:观想蛆虫、鸟兽之食尸。
(四)膨胀想:观想死尸之膨胀。
(五)血涂想:观想死尸之脓血溢涂。
(六)坏烂想:观想皮肉之破裂、腐烂。
(七)败坏想:观想皮肉烂尽,仅存筋骨,七零八落。
(八)烧想:观想死尸烧为灰烬。
(九)骨想:观想死尸成为一堆散乱之白骨。
修「不净观」可断除我人对肉体与情欲的执着,修观者最好能依有经验者学习。修行地点,最好是选择在一寂静处,依修持方法、次第,及观想要领,正观自他身相的不净,以成就修观。
我们每天打坐,身体会有酸、痲、胀、痛的觉受,此乃业力感招,各人感受不同。有的人腿子比较柔软,双盘可达半小时,或一个钟头;有的人可能只有十分钟腿就开始作不了主。
其实坐禅重在调心,不能因盘腿辛苦而放弃修行,更不需与他人相比较,造成自己的压力!应扪心自问:为何过去不好好修呢?所以凡事应检讨自己,才能随心自在、随缘消业。
佛法的修行,正确的观念及见解是很重要的!诚如「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具备「正见」才能引发其余七种。所以修行「身念处」,应先建立正确见解,修观才容易得力进步。至于修行证悟的大事,还需靠自己,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凡夫有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的身心感受。坐禅,这些忧受、喜受都有可能会出现。若不懂得引导、善调,然后放下,它将会影响坐禅。
若执着苦受的生起,就容易引发瞋心;若执着乐受的生起,就容易引发贪心;若耽着不苦不乐的舍受时,虽身心没有逼迫,但也不是行者安住之处。更须进一步修观,开发无漏慧、断无明烦恼才是。
当我们有觉受产生,应反观自问。是谁在觉受?心无形无相,能够觉受的是谁?「受」是真实的吗?
好比坐禅盘腿会有酸痲胀痛的苦,之前尚未盘腿之时,并没有「苦受」的产生,怎么现在就有了呢?可见得「受」是因为因缘和合它才生起的,故应即刻以智慧告诉自己!别迷失在「受」的里头。
以此类推,其馀可能发生的「乐受、舍受」也是如此。所以不管身心生起何种「受」,重要的是,应明白「受」的本身都是根源于无明有漏心识的执着,及分别所生起的假有,并非真实。
若能禅观「受念处」无我,我们便可净除心识妄想,解脱当下苦的无自性,刹时苦便能止息。
所以你要善调,不能迷失在这感受上。好比盘坐太苦了,腿子放了下来,乃至于有人坐禅比较精进的,上支香双盘半个小时,这支香一定要再多坐十分钟。
其实,禅堂不是给你练腿子的地方,修行要善观自心动机是如何,例如「菩提心」发了没有。依所发愿为众生而修,这样才不会越修越冷漠、越没有表情,一副枯木死灰的样子,或者只贪着自受用,对度众生之事不够积极。
身为一位菩萨行者,应该好好的透过内心,去观察自己的苦、众生的苦,以此引发那份大慈大悲的「菩提心」。如何从自受用升华到他受用,是很重要的。
修行不只是为自己就好,应进一步发大乘心实践所发之行愿,以回向大乘菩提道果。
佛陀开示「受」是苦的,但众生却把它当成是快乐的,每天六根接触六尘,活在感官迷惑的情境里,不易察觉、出离。若不能适时觉醒,转染为净、转迷为悟,眷恋世间短暂诸「乐受」,就会障碍修行。
《六祖坛经》说:「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意谓修行当下,心念了了分明行一切法,不住一切法。
又说:「即定之时慧在定,即慧之时定在慧。」也就是说:修定的时候,慧就在定里面;修慧的时候,定也在慧里头。二者要同时运用,如此才能发挥体用一如的妙用。
好比我们调身、调息、调心,在方法引导上是为了方便说明才将它分开来,实际上修行是需要一起调和的,如此修行才能进步迅速。
此外,修行人不能执着「受」,不然会因这执着牵引我们继续去轮回生死,所以要很小心。尤其生活在这样物质丰厚的时代,衣、食、住、行所用无缺,师父、常住给予我们许多的方便,更须善用「自觉」的观念行自我教育,这才是修行的根本之道。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各位现在听开示!有一个能听的心在听。此心具有执取、缘虑的作用。我人五蕴当中的受、想、行、识四蕴,是烦恼的积聚。
以唯识的立场来说,阿赖耶识即同时包含杂染和清净的业识种子,若想转染成净,就必须透过闻、思、修的实践,才能逐步引发我们无漏的智慧,让清净的种子完全显现出来。
这个心,很善变,生生灭灭,千变万化,捉摸不定。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了解也好,不了解也好,它是无常的真理,普遍如此,本来如此,必然如此。
仔细去思惟一番,你自然会放下万缘,安住于所缘境上,到那时身心便逐渐清明自在。
又例如,把眼睛视觉向内心收摄,然后将意念安住在鼻唇间,或是放在呼吸的息相上。心息相依,整个息相都清楚明白,以此方法调心。
凡夫的心,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饿鬼、畜生,常于十法界到处游走。若要摄心在法,应以「菩提心」为本,六度、万行为用,度化有情,培修福慧。
讲到菩萨发心,有一则典故正可引以为鉴。
从前有师徒二人,对佛法潜修见地极高,人人都尊称他们为活佛。因此名声远播,感得好多信众纷纷踊跃,前来佛寺请求住持为其皈依灌顶,而徒弟就是这间佛寺的住持。
一天师父路过佛寺大殿前面,却感觉情况不太对劲!若照往常前来乞求皈依灌顶者,徒弟很快就能满其所愿,但今天佛寺大殿外却大排长龙的等着。
师父知道这般虔诚的信众,长途跋涉而至,不忍众生久等,慈悲心起,于是疾步走进徒弟寮房,才发现徒弟正卧床休息。
此时,师父以大威德金刚慈悲力教诫道:「为什么不起来,朝拜的人,正在外面等你!」徒弟刹时清醒过来,欲言又止。
见此情形,师父叹气道:「你不知道那些前来朝拜的人从各地来走了多长时间的路,他们心中带着怎样的愿望来拜谒你的吗?你不知道皈依灌顶这件事,对于他们的一生是多么重要的吗?」
师父说罢便要出寮房,徒弟立即下床长跪合掌,忏悔的双眼泪水直流,一旁的随侍也齐跪合掌同称师父!
师父这才转身道:「徒弟,我来问你,佛与众生谁是第一位?」此时,徒弟以泪洗面,却说不出话来!
师父说:「侍者你来回答。」侍者答:「当然第一位是佛。」师父再问:「佛与众生,谁重谁轻?」侍者答:「佛重民轻。」
这毫不契会本意的回答,让师父悲悯的叹道:「你们啊!你们让我的心都碎了。」
师父站立不稳的坐下,缓了缓说:「佛固然重要,然而众生才是第一位的,佛的目的就是为普渡众生。没有众生,佛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你还有成佛的必要吗?」
徒弟如饮甘露:「师父,徒弟明白了,民重佛轻。第一位是民,第二位是佛,永远如此。」
师父道:「我的徒弟,这就是佛学的根本,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啊!佛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众生都得到解脱的幸福。所以要报四恩:报众生恩,报佛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你要切记啊!」
徒弟答:「徒弟将牢记终生。」
这时师父站起来问徒弟说:「还去为众生皈依灌顶吗?」徒弟答:「我现在就去。」
师父看着徒弟为以前的信众皈依灌顶而疼痛的手臂问道:「还疼吗?」徒弟答:「不疼啦。」至此,师父才放心而去。
诸位同参,为什么师父要问徒弟这些问题?因为徒弟对于皈依灌顶度众的事已经松懈了,所以师父当头棒喝,让徒弟活了过来。
所以不是成就了菩提,利生的事就停了下来。成了佛一样广行度众之事,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看二千五百多年前慈悲伟大的佛陀,每天领着僧众托钵乞食、禅坐、说法、作务,跟平常人一样,又说「我亦僧数」,在在处处说明佛法行持不离生活。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色法、心法、一切有为、无为法中,并没有「我」的实体。意指一切法都是依因托缘才能生起,就本质无自性而言,并无真实体性存在。
有为法虽有作用,但不常住;无为法灵妙湛寂,真如妙用,也不可得。譬如车轴、辐、辕、舆等众多材料组合起来,才有所谓的一辆车子;构成我人身心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法(物质)由地、水、火、风四大所形成;心法(精神)有受、想、行、识的作用。
其实五蕴的各个法本来就不能单独存在,是缘于烦恼因缘的积聚,才假名为五蕴和合的众生。所以由五蕴法的无自性便可觉察到,宇宙森罗万象的一一法皆是如此,它必须假因缘条件才能存在。
因此,所谓一切法的离散、聚合;聚合、离散,你说,哪一个是真实的「我」。既然「无我」,岂有「我所」以及色法、心法、一切有为、无为法呢?
由此可知,观一切法无自性,就能开启般若智慧。透过「四念处」禅观,让我们了解「身、受、心、法」的关系,并以此借假修真,成就菩提。
讲到观诸法无我,我们又如何实践呢?具体来说,不妨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一切。也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可从每天生活的处事临众去审察,心量能否包容是非、泯灭差别相?还是容易计较芝麻绿豆的小事。
你要看到现前执着的习气心,它是过去带来的业习,那个已经计较了多生累世的烦恼心。到了今天,难道还不肯转化吗?这些都是我们的心病,是很实际的问题,必须自己去面对。
一个人执着越深,就越与烦恼纠缠不清。例如,当眼睛接触五光十色时,心若执持不放,这些声色娱乐,将即刻覆盖清净的本心。
众生业识心力非常强,纵使你运用佛法把它引开,但力量还是非常薄弱的。此时!大众共修的力量就显得非常重要。
「观法无我」是引发般若智的法门,所以说「定、慧」要同时修,不然纵有功夫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还是无法断烦恼、得解脱,心识依旧系缚三界内。
无始劫来,我们习惯于和贪瞋痴为伍,却不习惯与戒定慧做朋友。修行「四念处」就是要让我们放下内心三毒的冲动,不会因为身心的变化,甚至受苦而影响修道。
如实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并以「菩提心」修行「八正道」。确实于生活中善自护念身口意三业,时时提起正念自我观照。
若能照见诸法无我、无我所,体证我法二空之无所得,心识便能即刻放下对身心苦乐情绪的迷惑执着。如能醒悟,就可与如来同息同心。
佛陀入灭已经二千多年了,我们只能依佛陀言教,再透过善知识的引导,培养正见。禅堂专修的环境,同参道友的提携,让我们能精进正观「四念处」的妙法,菩提道果方能成就。大家善护念!继续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