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四个部分是:不甘庸碌与浅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22:22

因人见意,缘事绮靡

              ——怀旧类短文精品赏析(陆 波原创)

[陆波点击:

据说上帝在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另外打开了一扇窗,然而我为什么还是看不到光呢?

辗转。彷徨。

于是今夜失眠,失眠在《枫桥夜泊》的江面上,失眠在姑苏城外的船只上。

(一)附例文

不朽的失眠

——[中国?台湾张晓风

他落榜了!

一千二百年前。长安城的大街上。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地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同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项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偏偏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的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终生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写点什么吧,写点什么来发泄胸中的郁愤,写点什么来倾吐心中的不平。运笔如刀,吐字如箭,我要荡平人世的幽险,我要穿透时空的凝滞: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于是张继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抄了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拼命挤也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呀?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挂绿骑马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名落第的举子,那个失意的文人,张继,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摘自《港台文学选刊》1999年第3

[陆波点评:

人生就是在一大榜上,榜上有名的不一定欢笑,榜上无名的不一定消亡。纵使今夜失眠,那又何妨?就算终生不遇,那也无妨!让视线穿越千年不破的冰霜,双手把《唐诗三百首》紧紧贴在胸膛,我真切地听到:万古不绝的钟声,在我生命的隧道里激荡……

[陆波点击:

终生难忘这么一道风景。

悬崖上的松树凛然不惧风雨雷霆,就那么本色的站立,就那么本质的硬挺!

悬崖上少土,需要拥有刺穿岩石的强劲;

悬崖上缺水,需要用心灵去浇灌自身。

那么,就让自己独立地站着吧,以真诚的坚守去锤炼自身的忠贞,你肯定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二)附例文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孙见喜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流泉石上”是什么样。我虽然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加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盘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塌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汉武帝亲手植下的古柏,还常常携带孩子在碑林前面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们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青年文摘》2000年第10期

[陆波点评:

明月清泉自在怀,风雨人生亦快哉!

当一个人拥有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要显露才华的时候,他是才华最出众的;要显示品质的时候,他是品质最优秀的。他要做到让心灵独立,也就顺理成章了。

好一个“明月松间照”,好一处“清泉石上流”!照得自在流得自由。一个人的才德倘能如明月般丰沛像流水般纯厚,夫复何求?夫复何求!

人因福薄方为官,天与才多就是优啊!

切记,切记!

[陆波点击:

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在赴新疆的途中,林则徐曾与一老僧有过这么一则对话。老僧问:“感受着生命的悲哀,为什么还要对我欢笑呢?”林则徐回答:“因为我是一个人啊!”老僧问:“感受着生命的卑微,为什么还要给我尊严呢?”林则徐回答:“因为我是一个人啊!”老僧问:“感受着生命的空虚,残酷,甚至挫折丛生,祸福无常,为什么还要捧出你火热的心呢?”林则徐回答:“因为我是一个人啊!”

是的,立身天地间,只因为你是一个人啊!那么,就请你表现得像一个人吧!

(三)附例文

水渠

——舒乙

我对这位传奇英雄的认识,有一个突变。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条水渠,就完全变了,仿佛。

为寻石材,我来到了新疆伊宁。

我知道,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曾被充军新疆,发配到伊犁,是真正的受罚。多少年过去了,当地的政府和人民,为了纪念他,特地给他在伊犁老将军府附近盖了一座纪念馆。我们决定抽空去看看。

路上,我看见了一条很长很规矩的小河,大概有五米宽,河水流得很冲,岸两旁有高大的树。开车的司机说:它是“皇渠”,是林则徐大人当年留下来的,为的是把天山上的雪水引下来,灌溉土地,变荒田为良田。这渠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已有160年历史了。

这个小故事极感人。

它一下子,就把这位举世闻名的英雄老人拉得很近很近了。对他,不是一般的崇敬了。复杂了,真的,复杂得多了。该怎么说呢?往大里说,牵扯到人该怎么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甚至,整个儿的,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都可以由这个故事中派生出一些认真的思考来;往具体里说呢,想想看,那是怎样的逆境啊:硝烟弥漫之后,戴罪受罚,充军万里,背井离乡,凄凉之至;却依然是一副大将风度,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指挥黎民百姓和部队官兵屯垦,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终日挖渠引水不止。何等坦荡,何等乐观,何等大度,何等潇洒!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一个树在你我面前的,伟大的,不说教的,默默地,摸得着看得见的,平凡的,可以效法的,楷模。

距离,历史的,地理的,心理的,各式各样的距离,都拉得很近了,闭上眼就能看见,他是真正的一个榜样,让人能懂得,在逆境中该怎样保持人的尊严和本色。

总之,这条小渠给我带来的心灵震撼令我激动不已,它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感动。

以前,在福州我参观过林则徐祠堂,还在雨中凭吊过林则徐墓。印象中它极大,石头上长满了青苔,特别有历史沧桑感。在广州我看过虎门焚烟的遗址,我还在不同的场合欣赏过林则徐不少的书法条幅。所有这些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林则徐一生侍奉过三位皇帝,差不多当了40年官,以办事认真负责而闻名天下。除了禁烟那段历史之外,他的擅长是治水。惊人之笔是在充军新疆途中正遇上开封段黄河决堤,于是半路被截去主持治灾,特许缓迟发配达一年之久。到了新疆,三年之内开田竟达三万七千多顷。林则徐的一生与其说是官运亨通,不如说是充满了大起大落。他多次受罚,比如连降四级,连降五级,竟有许多次。最大的处罚是发配新疆,然而他的态度是: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个真正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的处世哲学便是如此鲜亮简明,有那小渠可以作证。

新疆土地极肥沃,天生一块大宝地,风和日丽,日照长,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要有水,种什么长什么,而且硕大,丰产。林则徐抓住这个要害,挖渠引水,做了表率。

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偏偏是个犯人身份,而且年老体弱,精神上又遭到了极大的打击。在最倒霉的时候,在最倒霉的地点,在最倒霉的情况下,顶着最倒霉的屈辱,干着最普通、最费力、最不容易露脸的事。但只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后代,便在所不辞,管它是沉是浮——这就是林则徐的风格。

这个风格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这个风格是铮铮硬骨头的作风。

这个风格是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

我为那遥远的小渠而骄傲,它不是什么“皇”渠,它是地道的“人”渠。

一个姓林名则徐的神人,用这小渠,在天地之间,龙飞凤舞般地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什么时候再去看看那小渠,用清澈冰凉的渠水洗洗脸,当做接受一次沁人肺腑的人生洗礼吧。

                                 ——摘自《人民文学》2000年第8期

[陆波点评:

我是一个人,我的脊梁挺。

我是一个人,我的骨头硬。

生死祸福不关心,心里装着老百姓!

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

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

[陆波点击:

想起了托尔斯泰。当他背着人的时候,他会悄悄地、轻言细语地问一只小小的蜥蜴道:“你过得好吗,你?”其时,这只小小的蜥蜴正在荻尔白尔大道上一丛灌木中间的石头上晒太阳。它怎么能知道它面对的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这位伟大的人物向周围失望地看了一眼,接着又对小小的蜥蜴说道:“我呢?我却过得很不好!”

于是便有了《浩歌哭李白》。

(四)附例文

浩歌哭李白

——陆波

平生就是喜欢李白。

小时候看到李白的《将进酒》,想起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我实在悟不通一个人喝那么多的酒所为何来!不过却还是窃喜于他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李白的《蜀道难》,对蜀道的印象其实很模糊,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却记忆得很清楚——懵懵懂懂地,倒也不曾想到别处。

后来上了大学,读中文系,很自然地增多了些古文功底,常以李白后身自许,发表诗文也每每署名为L?B,惹得教唐宋文学的老教授大为慨叹:此子颇具太白遗风!却忽略了老教授那阅尽沧桑的眼神中一闪而过的黯然伤魂……

果然,毕业分配,很多同学都留在了京城,惟独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回到了千年不变的小镇!八年抗战,三年流亡,东征西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南来北往中竟然辗转了十来所学校!

听说从前好友在江海弄潮中屡屡一夜暴富,看着昔日同窗在人事代谢中纷纷脱颖而出,那种感觉真的就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慢慢地,我本不嗜酒,谁知能解忧;一朝杯在手,顿销万古愁!酒啊,酒!一场大醉,终于增长了我的见识:原来酒是这样的一种好东西!

于是在消极愤世之际,命运的门窗同时向我关闭!

几回回沉吟“人情冷似西江水,世路胜如蜀道难”,无数次感叹“举杯欲掷心茫然,今日方知行路难”,就是那个时候那些岁月的真实写照!

忽然才想起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李白了。

把李白的一生细细品读,在诗词歌赋里穿梭不辞劳苦,一如醍醐灌顶,霎时恍然大悟:李白,字太白,这个“白”原来是“白痴”的“白”啊!

试看他的《与韩荆州书》,向一个小小的“市长”上书求荐,明明是摇尾乞怜偏偏又不肯奉承巴结,反而大言不惭豪气冲天,到头来果然出乖露丑丢人现眼!如此不通世物不识人情,难道不是“白痴”的“白”么?

直到42岁进入长安,竟然是得力于一个道士的举荐,居然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蒿莱人!”这么轻信这么自负,果然是“白痴”的“白”啊!

一入朝廷,凭风骨才情本已赢得玄宗皇帝的青睐,偏偏又喜欢“斗酒十千恣欢谑,天子呼来不上船”,上得船来本无事,谁知得罪高力士;就算小人无所谓,哪知还有杨贵妃!孔子云: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个“养”就是“相处”的意思啊,和小人相处,务必顺其意;和女子相处,务必开其心。怎么能忘记他老人家的惨痛教训将小人与女子一并得罪呢?李白啊,李白,你真的是“白痴”的“白”哪!

然而,生活中确实是有着这么一批“白痴”人物的。像诺贝尔,他就是一个终身不娶的大“白痴”;像梵高,他更是一个终生不遇的真“白痴”!世人拼命追求的一切,他们不计较,不在乎;常常天真以对,每每率性而为。表现得坦坦荡荡,大大咧咧。除了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身外一切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跟这个世界是如此地显得格格不入,世人看他们更是表现得不屑一顾!相对而言,我们要精明得多:我们欢欢喜喜地生下儿子,辛辛苦苦地捞取票子,苦哈哈地盖起房子,笑嘻嘻地买来车子,还要贼兮兮地用金屋藏下阿娇般的女子,然后美其名曰这才叫做不枉活了一辈子!但是,这种生活跟猪狗牛马的生存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就算比畜生安逸,也不过是些精美的供摆设的木器,徒然折射出我们的行尸走肉而已!倒是他们,这些不被世人理解不为这个世界所接受的人物,用他们的偏激和乖张,靠他们的执着和疯狂,在当时开创出一轮又一轮的辉煌,给后世留下来一波又一波的绝唱!可惜的是,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不肯给他们鼓掌;他们攀登的途中,我们宁愿看着他们受伤——我们这些颟顸的木器啊,就是因为太多的木器存在,才使得那些高贵的瓷器不为世用长久沉埋必须等到后之来者小心翼翼地拂去历史的尘埃才会闪现出奇异的光彩!

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李白用他高贵的生命在江心捞月的刹那溅起一片斑斓——短暂的浪漫终于延续成了千古灿烂……

李白啊,李白,我常在梦中飞翔却屡屡碰到高山阻隔,一觉醒来惟见江心秋月白。我知道你皎洁如月,飘逸若仙。你奔放,你豪迈;你浪漫,你爽快——本色如斯,高贵若瓷,你的一生就是一首抒情的诗。可惜你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容不下你啊!

社会?社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说只能让人适应社会?那将训练出多少缺德的能人甚或缺钙的小人,还有数不清的投机之徒乃至政治掮客!为什么就不能反过来优化我们的社会制度以适应各种个性鲜明的人作全面发展?为什么优秀的人物总是逃不掉尘世的羁绊最终的结局总是惊人的相似——既遗世而独立,复羽化而登仙?

如果说社会是一块腥浊恶臭的黑抹布的话,那么,这些崇尚自由保持独立性情古怪但活得自在的人就是这块黑布上闪亮的白点——他们知其黑,但守其白;白何辜?被黑误啊!

于是我哽咽无语,终于我放声大哭——

李白,李白,你太白也!

陆波,陆波,怒生波焉!

[陆波点评:

在一个春日的下午,73岁的川端康成像往常一样迈出家门,回头对家人说道:“我散步去了。”整个下午,他在宁静和煦的阳光里——在他心目中的、永远带着淡淡的春愁的美的光景里,徜徉着,步态怡然,神色安详。当天夜晚,人们发现,这位优秀的文学家在离家不远的工作室里,已经自杀身亡了。

死得沉寂。

而李白却死得浪漫。

他是不是想借一江春水来还他一身白啊?

那么顾城的死呢?海子的死呢?

还有中国文化大革命中老舍们的死呢?

——人是没有病的,有病的只是社会。